长白山次生林树种空间分布及环境解释
长白山次生林树种空间分布及环境解释

多 数 环 境 因 子 和 树 种都 表现 出显 著 的 正 空 间 自相 关 , 存 在 空 间 聚 集性 结 构 ; ) 间变 异 分 割 表 明 , 境 因子 主 要 即 2空 环 制 约 幼 树 和 小 树 的 空 间分 布 , 而对 大 树 影 响 较 小 ; ) 壤 水 分 和 土壤 p 3土 H值 对 树 种 分 布 影 响较 大 , 壤 营 养 ( 氮 、 土 全 全 磷 和 全 钾 ) 用 相 对 较 小 , 壤 有 机 质 、 面 积 指 数 和 光 量 子 密度 与 树 种 空 间变 异 之 间 无 显 著 关 系 ; ) 已 知 种 作 土 叶 4在 群 空 间 变 异 中 , 境 因子 ( 括 环 境 变 量 单 独 解 释 部 分 、 境 变 量 与 空 间 变 量交 互 作 用 部 分 ) 释 能 力 较 低 , 纯 粹 环 包 环 解 而 的空间变量( 即空 间 变 量 单 独 解 释 部 分 ) 种 群 空 间 变异 具 有 较 高 的解 释 能 力 , 明 一 些 未 知 的 独 立 于环 境 因 子 的 对 说 空 间过 程 在 树 木 种 群 空 间格 局 的形 成 过 程 中发 挥 了 重 要 作 用 。
ds b t no es n n i n e tat sw saaye . h sl dct :1 i r ui f re de v o m n c r a nlzd T er ut i ia d )Mot f ni n e tatr a dt ese i t i o t a r f o e sn e s o vr m n fc s n e pce e o o r s so e i icn p t l u c r lt n h ts hr w sasai l c m e t cue 2 ait np rt naayi o e h w ds nf a t aa a t o eai ,ta i,tee a pt l l p ds utr ; )V r i ati nls fh g i s i o r o ay u r ao io s t
探讨长白山植被演替

探讨长白山植被演替阅读相关文献,提出长白山植被演替序列,文献标明出处。
一、长白山植被概述长白山是我国东北第一高山,最高峰白云峰为海拔2619m,由于受海洋湿气团的影响,降雨量较丰富,气候湿润,适于植物生长,种类繁多,又加以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植被类型多样性,是目前地球上为数不多的保存完整自然生态系统之一。
长白山是中国北方重要组成最丰富的山区植物区系,从大到小不同尺度上来看,长白山植物分布区属于中国植物分区中的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东北地区中的南部。
长白山植被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具有较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是欧亚大陆从温带到寒带植被水平地带性的缩影。
长白山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也比较复杂,以温带性质为主占83%(以北温带分布最多),寒带性质占3.4%,说明本山区与寒带极地有联系。
目前,长白山植被分布存在独特性,表现在不同坡向植被分布差异明显,且植被发育时间较短;植被带的稳定性较差,特别是岳桦(Betulaermanii)林带与苔原植被带变化尤为显著[6,7,11]。
对长白山植被分布独有现象的产生,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火山干扰的结果,但究竟是火山干扰的什么过程影响了植被演替没有结论。
二、长白山植被演替规律(一)长白山火山爆发与植被演替关系1、火山爆发年代与爆发前的植被火山爆发不仅对植被产生直接影响,还通过改变成土母质、地形、水文等自然条件,间接地对火山喷发破坏后的植被演替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椐杨永兴等[36]研究,全新世以来长白山火山活动至少划分7个时期,尤其晚全新世以来,白头山火山活动次数更多,主要集中在距今1200~1000年,以火山灰喷发为主。
近期的三次活动分别为1597年、1668年、1702年,最近一次距今仅300余年,这3次火山喷发都发生长白山的东侧,规模较小,对长白山植被没有毁灭性的影响[12,56,91]。
许多学者认为在公元450~600年左右时期的火山活动频繁,爆发规模也比较大,可能影响长白山植被最为严重。
长白山次生杨桦林林分结构

长白山次生杨桦林林分结构夏富才;赵秀海;彭道黎;倪瑞强;汪金松;范娟【摘要】The study of stand spatial structure is a significant precondition for modern forest management.In 2005,a permanent secondary popular-birch forest plot of 5.2 hm2 was established in Changbai Mountain,in which all trees were measured by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 and mapped.Its stand spatial structure was studied by means of three indicators,i.e.,mingling,neighborhood comparison and neighborhood pattern.The mean mingling and neighborhood pattern of this plot were 0.63,indicating that the forest was above moderate mingling level,and the mingling level of canopy specie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understory species.The values of neighborhood comparison were from 0 to 0.67,which suggested that all trees were greatly differentiated vertically and the pioneer species of secondary succession were dominant in growth.The value of neighborhood pattern was 0.55,which showed that this forest was aggregated.Thes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structure were related to less disturbance,secondary early stage of succession,tree species status in the stand,regeneration mode and reproduction strategy.%2005年在长白山建立了1个面积为5.2 hm2的次生杨桦林永久样地,通过对样地内的每株树木测量胸径和坐标,并运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研究了该林分的空间结构.结果显示,该样地的平均混交度为0.63,表明该林分处于中度以上混交水平,且下层乔木的混交度普遍低于上层乔木.各树种大小比数介于0 ~0.67,反映了该林分树种组合和空间分化的极大差异,且先锋树种在生长上占有优势.该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55,表明次生杨桦林总体上呈聚集分布格局.【期刊名称】《华南农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34)003【总页数】5页(P383-387)【关键词】次生林;林分结构;混交度;大小比数;角尺度【作者】夏富才;赵秀海;彭道黎;倪瑞强;汪金松;范娟【作者单位】北华大学林学院,吉林吉林132013;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生态系统过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生态系统过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生态系统过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生态系统过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生态系统过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生态系统过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57林分空间结构是指树木在林地的分布格局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排列方式,表达的是树木之间树种、分布、大小等空间关系[1].林分空间结构的研究对深入了解森林植被与环境的关系,以及森林的生长、发育、更新及演替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在经典森林经理学的研究方法中,通常以树种多样性、年龄、树高、直径、形数、林层、密度和蓄积等一维参数来指示林分的结构,很难满足林分动态监测以及森林近自然经营的需要[2].在传统林分结构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惠刚盈等[3-6]提出了以相邻木为单元来构建林分空间结构参数,能更好地表达林分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异质性.3 个空间结构参数(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分别描述树种组成及空间配置情况、树种生长优势度和树木水平分布格局.以相邻木关系为基础的方法充分考虑了点的空间位置,能获取种群数量分布的空间信息,分析林木在空间结构单元中的空间关系,林分空间结构的可解析性较高.近百年来对长白山森林的不合理采伐使原始林遭到严重损害,在当地形成了许多质量低下的次生林.如何保护和恢复当地天然次生林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准确获取可解析性强的次生林空间信息是实现长白山森林近自然经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到目前为止,有少数文献应用与林木有关的结构多样性指数分析了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和天然红松阔叶林的空间结构[7-9],可至今还缺乏对采伐干扰形成的次生杨桦林的林分结构研究.本研究参考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在长白山北坡建立了面积达5.2 hm2 的次生杨桦林样地,对样地内的每株林木进行定位监测,用相邻木结构单元法分析了该林分的空间结构,以此为当地次生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参考.1 试验地概况本研究地设在长白山白河林业局光明林场,林分在20 世纪50年代前遭受过零星的盗伐,在1976年经历过一次强度为18%的轻度择伐.林分立地平缓,排水良好.研究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山地气候,受东太平洋季风的影响,夏季温暖,雨量充沛,冬季酷寒,平均气温3.3℃,8月最热,平均气温20.5℃,1月最冷,平均气温为-16.5℃.年均降水量600~900 mm,主要集中在6—8月.土壤为发育在火山灰上的深棕色森林土.海拔748 m.地理坐标为N42°20'907″,E128°07'988″.2 研究方法2.1 样地调查及林分基本情况2005年7月,在吉林省白河林业局光明林场次生杨桦林所在地,用TOPCON 全站仪建立了1 个200 m×260 m 的永久样地,对样地内胸径(DBH)大于1 cm 的林木个体测量树高及横、纵坐标,以此确定林木的空间位置.样地共有树种34 种,林分密度为3 157 株/hm2,平均胸径为11.8 cm,树种组成为3 紫椴Tilia amurensis+2 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1 红松Pinus koraiensis+1 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 +1 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1 青杨Populus ussuriensis+1 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色木槭Acer mono +枫桦Betula costata+响杨Populus davidiana+长白鱼鳞松Picea jezoensis +紫花槭Acer pseudo-sieboldianum +山槐Maackia amurensis.2.2 分析方法应用空间结构分析法,从3 个方面解析林分空间结构:1)林分的非同质性,即林木组成和空间配置情况;2)林木的非均一性,即林木的生长优劣程度;3)林木的非规则性,即林木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格局.本文用大小比数描述林木大小分化程度,用混交度描述林木空间配置,并用角尺度描述林分水平格局[10].2.2.1 树种混交度树种混交度(M)定义为与目标树i 最近的4 株相邻木中与目标树不同种个体所占的比例,Mi为某一株目标树的混交度,用公式表示为:Mi=0 时,表示零度混交;Mi=0.25 时,表示轻度混交;Mi=0.50 时,表示中度混交;Mi=0.75 时,表示强度混交,Mi=1.00 时,表示完全混交.2.2.2 大小比数大小比数(U)是指胸径、树高或冠幅大于目标树的相邻木占最近4株相邻木的株数比例,Ui为某一株目标树的大小比数,用公式表示为:Ui=0 时,表示目标树处于绝对优势地位;Ui=0.25 时,表示目标树处于优势地位;Ui=0.50 时,表示目标树处于中庸地位;Ui=0.75 时,表示目标树处于劣态;Ui=1.00 时,表示目标树处于完全劣态.2.2.3 角尺度角尺度(W)可用来描述相邻木围绕目标树的均匀程度.任意2 个邻接最近相邻木的夹角有2 个,小角为α,最近相邻木均匀分布时的夹角设为标准角α0.则角尺度被定义为α 角小于标准角α0的个数占所考察的4 个夹角的比例.Wi为某1株目标树与最近4 株相邻木构成的角尺度值,表达式为:3 结果与分析3.1 林木种间关系据调查,次生杨桦林样地共有34 个树种.运用林分空间结构分析软件winkelmass 得到该林分平均混交度为0.63,其中完全混交、强度混交、中度混交、轻度混交和零度混交的占比分别为34%、24%、17%、12%和13%,说明该林分整体上处于中度以上混交水平.又因林木的株数、大小、繁殖及更新等不同,树种间的混交度特点差别很大(表1).位于林分下层,以营养繁殖为主的林木混交度偏低.如,簇毛槭弱度混交和零度混交的株数占比合计为62%,说明该树种空间隔离程度低,成簇现象明显.紫花槭在该林分中株数最多,占整个群落的22%,各种混交度的占比接近,它的空间隔离程度也很低.青楷槭Acer tegmentosum 和花楷槭urunduense 整体上处于中度混交水平,各种隔离程度的林木个体相对均一.位于林分中、上层树种的平均混交度都在中度混交以上,混交度水平普遍高于下层树种.水曲柳是林冠上层林木中混交度水平最低的树种,弱度混交和零度混交的株数占比之和将近30%,这可能与该树种更新良好和存在大量幼年个体有关.在该林分的针叶树中,臭冷杉的个体数最多,占林分总株数的17%,且幼苗和小树较常见,约20%的个体处于弱度混交及以下水平,强度混交及其以上混交水平的比例占60%.其余的乔木,除糠椴Tilia mandshurica 外,绝大多数个体的低强度混交水平的情形很少见,中度混交水平的比例均小于3%,因此,这些树种的平均混交度水平都很高.林分中能达到完全混交度水平的树种均是株数很少的稀见树种,如山梨Pyrus ussuriensis、响杨等.表1 次生杨桦林树种混交度及其取值分布Tab.1 Species' mingling degree and their distribution in secondary popular-birch forest3.2 林木大小分化从表2 可知,次生杨桦林各树种大小比数值(U)位于0~0.67,说明了该林分树种空间大小组合和分化的极大差异.依据树种大小比数值的不同,可以把树种的大小比数分化情况划分为3 个层次,即:表示生长上不占优势,次生杨桦林样地中,这样的树种共有9种,占整个林分的26%.这些林木位于林冠下层,成簇现象明显.表示林木个体在生长上位于中庸和优势之间,处于绝对优势和优势的个体数之和大于处于劣态和完全劣态的个体,在该林分中,这样的树种有15 种,占群落的44%,稍高于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树种.例如,红松处于优势和绝对优势的个体数达到了48%,处于劣态的个体仅有29%.表示树种在垂直方向上居于优势,在该林分中,共有10 个树种生长上占优,占所有树种的三分之一.其中,大小比数值为0 的都是植株高大、株数较少的林木,它们在生长上处于绝对优势地位,通常位于林冠上层,如香杨Populus koreana、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在次生杨桦林中,先锋树种大小比数值较小,即多数个体在生长上占优,比如响杨、白桦和青杨.这说明在采伐干扰后,先锋树种很可能率先进入了林间空地或者人为林窗,光照充足,在生长上处于有利的地位.表2 次生杨桦林树种大小比数及其取值分布Tab.2 Neighborhood comparison and its distribution of tree species in secondary popular-birch forest3.3 林木水平分布格局角尺度表达林分的分布格局,关注所有个体的水平位置关系,如果平均角尺度,表示均匀分布,如果,表示聚集分布,如果0.48 ≤,表示随机分布[9],依据这些原则判定林木空间分布格局.次生杨桦林样地的角尺度取值分布见图1.依据角尺度定义,Wi值越小,目标树周围的相邻木个体分布越均匀,相反Wi越大,目标树周围的相邻木个体分布偏向一侧.次生杨桦林样地中,Wi=0 的比例接近于0,说明绝对均匀分布的单元很少见;Wi=1.00、Wi=0.75 和Wi=0.25 的分布频率相当,Wi=0.50 的相邻木单元超过了50%.说明样地内均匀分布的单元远远低于不均匀分布的单元.平均角尺度¯W=0.55,说明次生杨桦林整体上表现为聚集分布格局.图1 次生杨桦林林分角尺度分布Fig.1 The value distribution of neighborhood pattern in secondary popular-birch forest4 讨论长白山次生杨桦林林分空间结构特征与采伐干扰造成的次生演替以及各树种在林分中的生长状况、繁殖方式、更新策略等有关.林分的整体混交度水平与群落的干扰历史及所处的演替阶段等有关[11].次生杨桦林的混交度水平明显高于当地的红松阔叶林[12]以及遭受强度采伐干扰后形成的次生白桦林[13],这很可能是遭受采伐干扰的林分中,大径木被伐除,相同物种的最近相邻个体得到抚育,林分的混交度水平被人为提高,又由于先锋树种的侵入和定植增加了该群落的乔木树种丰富度,进一步提高了林分的混交度水平.因此,并非所有的次生林的混交度水平都低于原始林,混交度水平高的森林也不一定是材积高、稳定性高的林分.在调整次生杨桦林以及次生白桦林林分混交度时,应适当减少先锋树种的比例,同时充分考虑其他树种生长、繁殖特性及参考当地老龄林的混交度特点.与当地原始红松阔叶林相比,次生杨桦林中生长上占优的树种以先锋树种为主,而有可能达到林冠上层的红松、紫椴、水曲柳等在生长上并不完全处于优势地位,而是分布在林分的各个层次.这说明次生杨桦林还处于演替的早期阶段,林冠中层个体之间竞争激烈.因此,在林分改造中,参考原始林树种构成的特点,适当提高当地顶级群落优势树种的优势度,防止次生林进一步退化,从而促进次生林的正向演替.在原始森林中,由于自疏作用和种内、种间竞争及生态位分化,使林木之间更合乎随机化分布趋势[14].而次生杨桦林由于受到人为采伐干扰,林木原有格局已被改变,加之一些先锋树种如白桦、青杨的侵入,小径级林木群团状特点突出,导致林分在总体上呈现聚集分布的格局,这与当地相似类型的次生白桦林的分布格局一致[13].在今后针对该类次生林的经营管理中,建议以优化和构建合理的林分空间结构为出发点,调整林分的角尺度,将角尺度偏小的林木作为调整对象,减少林分中林木团状分布的比例,促进林分向天然林林分随机分布趋势发展.在经营中保留有助于调节混交度的未来顶级群落的针、阔叶优势树种,使次生林林分混交度水平逐渐接近原始林.有意识地调整林木个体的大小分化水平,通过抚育间伐、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措施,为珍贵幼树提供生长空间,逐步降低林分中非目的树种的中、小径木的比例,使林分径级分布趋于合理[15].通过以上经营管理措施改善树种组成以及竞争关系,调整林分的分布格局,促进进展演替,诱导次生林向原始林的结构特征发展.参考文献:[1]惠刚盈,胡艳波,赵中华.再论“结构化森林经营”[J].世界林业研究,2009,22(1):14-19.[2]MACKINNON A,TROFYMOW J A.Structure,processes,and diversity in successional forests of coastal British Columbia[J].Northwest Sci,1998,72(S2):1-3.[3]惠刚盈.角尺度:一个描述林木个体分布格局的结构参数[J].林业科学,1999,35(1):39-44.[4]惠刚盈,von GADOW K,ALBERT M.一个新的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大小比数[J].林业科学研究,1999,12(1):4-9.[5]惠刚盈,胡艳波.混交林树种空间隔离程度表达方式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1,14(1):23-27.[6]惠刚盈,李丽,赵中华,等.林木空间分布格局分析方法[J].生态学报,2007,27(11):4717-4728.[7]胡艳波,惠刚盈,戚继忠,等.吉林蛟河天然红松阔叶林的空间结构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03,16(5):523-530.[8]安慧君,惠刚盈,郑小贤,等.不同发育阶段阔叶红松林空间结构的初步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6(6):116-120.[9]贾秀红,郑小贤.长白山过伐林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空间结构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6,25(4):436-440.[10]徐海,惠刚盈,胡艳波,等.天然红松阔叶林不同径阶林木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06,19(6):687-691.[11]WELLS M L,GETIS A.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stand structure in Pinus torreyana[J].Plant Ecology,1999,143(2):153-170.[12]夏富才,赵秀海,潘春芳,等.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林分空间结构[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0,16(4):529-533.[13]夏富才,赵秀海,潘春芳,等.长白山白桦林空间结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1,31(2):407-412.[14]王蕾,张春雨,赵秀海.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空间分布格局[J].林业科学,2009,45(5):54-59.[15]赵中华,袁士云,惠刚盈,等.甘肃小陇山5 种不同灌木林改造模式对比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08,21(2):262-267.。
长白山区植物资源及其多样性调查报告

汇报内容
一、自然概况 二、研究概况 三、植物种类
四、分布类型
五、经济价值 六、参考说明
长白山主峰北坡景观
一、自然概况
长白山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吉林省东南部,地跨东经125o20′~130o20′, 北纬40o41′~44o30′,面积7.594 104km2,范围包括吉林省通化、白山、 延边等地区的27个市、县。东南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隔江相望,东与俄罗 斯接壤,西南接辽宁省,北连黑龙江省。
兴安杜鹃景观
狗枣猕猴桃叶
木通马兜铃花
南蛇藤果实
五味子果实
四.分布类型:
1.水平分布
长白山区维管植物在其境内的分布可分为3类: 广布型(全区的各市、县均有分布)113科、370属、664种,分别占科、 属、种数的79.02%,58.82%,36.89%,代表种类主要有卷柏、球子蕨、过山 蕨、赤爮、芦苇等。
长白山地区新生代以来,随着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第三纪伴有火山的 间歇性裂隙式喷发,地下深处的岩浆大量喷出地面,构成广阔的玄武岩台地。 至第四纪,火山活动趋于活跃,由原来裂隙式喷发转为中心式喷发,形成了 以长白山火山、望天鹅火山等海拔1800m以上的大火山锥体,以及许多小的火 山锥体。
长白山天池西坡秋季景观
长白山地区主要山脉有 长白山、龙岗山、老岭、 南岗山、甄峰岭、哈尔 巴岭及张广才岭、老爷 岭等南段。主要河流有 松花江水系的五道白河、 古洞河、头道白河、松 江河、辉发河、一统河、 三统河等。
长白山瀑布(长白瀑布)夏季景观
长白山瀑布(锦江瀑布)秋季景观
图们江水系的布尔哈通河、汪清河、海蓝河等;鸭绿江水系的哈泥河、新开河、 八道沟河、五道沟河、浑江等。
长白山高山苔原带春季景观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垂直分布带

• 位于天池北侧, 海拔2560米,据 《长自山江岗志 略》,此峰“土 色黑,状若铁9”, 故名。在此俯瞰 天池,湖光山色, 尽苎底,为长白 山北坡观天池第 二绝妙处。G说, 一采药人至此, 遇见峰上张灯结 彩,女碧辉煌, 中间悬“朱”宇 无数,多不能识。 唯“福”、“寿” 宇不篆不隶,形 似鸟虫,尚可辨。 归去后告诉别人, 人们都以为荒诞 不信。等再次去 看时则始终见不 到这番情景了。
刘建封这样
描绘:“峰
顶尖秀峭古,
向西南斜而
有力,形同
孤隼,层山
之中,特树
一帜,令人
望之而生独
立思想。” 这山峰不仅
仅像一只孤
傲俊美的鹰,
同时,还能
激励人们昂
首挺胸,独
立思考,直 面人生。
• 三奇峰
• 在天池东南, 海拔2670 米,今在朝 鲜境内。据 《长白山江 岗志略》, “三峰比立, 石峙琳琅, 影印天池, 其秀色可掬, 仿佛海上三 山,留在人 间。”故称 三奇峰。
• 卧虎峰位于天池 南偏西, 海拔 2566米,为中 朝界峰。据《抚 松县志》,卧虎 峰“山势狰狞, 怪石嵯峨,偶一 登临,则惊神骇 目,大有战战兢 兢之感。”又据 《长白山江岗志 略》,“临池多 虎踪,人不易行。 峰后起一小岗, 积雪累年不消。 前有虎径,斜长 五里余。”这样 与虎如此密切的 一座险峻的高山, 叫卧虎峰真是 “名正言顺”。
• 海拔2595.7 米,位于天池 北偏西,与天 豁峰一起把守 天池水出口。 《长白山江岗 志略》载, “在乘槎河西, 与天豁峰对峙 而低。池水溢 流而出,状若 门形,故号日 龙门。”传说, 大禹治水曾到 峰上。山旁有 一石,上似蝌 蚪字形。在百 姓的心中,这 碑为神碑,无 人认识上面的 蝌蚪文字。传 说,有人在龙 门峰前,看见 有几条红黄色 的鱼,在乘槎 河上跳跃。就 用石头打。不 料,“霎时狂 风大作,白雨 暴落,连声霹 雳,而鱼亦 逝。”
长白山过伐林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空间结构分析

*“ 国家科技攻关项 目( 0 t A 11 7 资助 十五” 20 B 5 03 ) 0 贾秀红, 女,t7 9 6年生, 士.E作 位 : 硕 华中农业大学 园艺林学学院 , 武汉 4 0 7 300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第 2卷 第 4 5 期 2 0 年 8月 06
文章编号
华
中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Vo. 5 No 4 12 .
Au 0 6 4 6 4 0 g2 0 , 3 —4
J u n l fHuz o g Ag iut rlUnv riy o r a a h n rc lu a ie st o
小l 。因此 , 2 ]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经营过伐林 , 促进其 林下土壤以棕色森林土为主, 腐殖质层较厚 , 一般都
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 , 必须清楚地 了解林分的空 间 在 1 m以上 。试验地的立地条件较好 , 5c 还保持着 结构 现状 。 部分原始植被和土壤状态F4 3] ,。
摘要
用角尺度 、 混交度和大小 比数 3 个林 分空间结 构参数 , 分析了长 自山过伐林 区云冷杉针 阔混交林 的
空间结构 。结果表 明 : 该林分的平均角尺度为 054林 木分布格 局为 随机 分布 , 分 的平均 混交度为 08。 .0 , 该林 .1
说明它是一个 由不同树 种呈现强度混 交结构状态组成 的复杂森林群落 。针叶树 种具 有胸径和树高 的优势, 尤其
大小、 分布等空间关系。林分空间结构决定了树木 30 5 I h )林 分 株 数 分 布 以小 径木 为多 。 5  ̄40I。 m , T/
之 间 的竞 争势 及其 空 间 生 态位 , 在 很 大 程度 上 决 根据 19 它 9 0年 4月 ~ 20 0 1年 5月 的调 查 资料 , 验 试 定 了林 分 的稳 定 性 、 展 的 可 能 性 和 经 营 空 间 大 地 的树种组 成均 为 2 2云 2红 2 1 1 。其 发 冷 椴 色 枫
长白山地域分异规律

长白山地域分异规律长白山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东北地理体系中的主峰,也是中国最东北的名山之一。
长白山地域分异规律主要体现在地理环境、气候、植被和动物等方面。
首先是地理环境。
长白山形成于地质构造活动中,地势属于中坡地形,从山脚到山顶地势逐渐升高,呈现出阶梯状。
长白山主峰白云峰海拔高达2691米,地势陡峭,山势雄伟壮观。
山区由于地势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地貌类型,如峡谷、峰丛、冰川等,给长白山增添了独特的地理魅力。
其次是气候的分异。
长白山地处暖温带与寒温带的过渡地带,气候主要受到高山气候和季风气候的影响。
由于地势的不同,山脚、山中和山顶的气候存在明显的差异。
山脚地区气温较高,夏季多雨,冬季较长且寒冷,气候为暖温带季风气候。
而山顶地区气温较低,夏季短暂,冰雪覆盖,气候为高山寒温带气候。
在长白山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了丰富的地形和植被,为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第三是植被的分异。
长白山植被分布具有阶梯状的特点。
山脚地区主要为常绿落叶阔叶林,如辽东赤松和华东红豆杉等。
山中地区则是针叶林的主要分布区,如长白云杉和落叶松等。
而山顶地区则主要由高山草甸和冰川被覆等特殊植被形成,适应了高寒的气候条件。
长白山的植被类型丰富多样,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天然保护区之一,保护着众多珍稀的植物资源。
最后是动物的分异。
长白山地区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其中包括动物和鸟类等。
山脚地区栖息着各种哺乳动物,如鹿、狐狸和野猪等。
山中地区则是长白山獼猴的主要分布区,獼猴是中国特有的猴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而山顶地区则生活着高山动物,如雪豹和岩羊等,它们能够适应严寒的气候条件,生活在海拔较高的地方。
总之,长白山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地理环境、气候、植被和动物等方面。
这种分异给长白山增添了独特的地理魅力,也为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长白山的地域分异规律不仅丰富了中国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也为保护和研究长白山的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长白山杨桦次生林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

l o we r l a y e r s re a c o n t r a r y t o t h a t o f B.p  ̄ y p h y U a .最
第4 l 卷 第 4期
2 0 1 3年 4月
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Vo 1 . 4l NO. 4 Ap r .201 3
J OUR NAL OF NOf l 删 E AS T F OREs T R Y U NI VE RS n
长 白山杨桦次 生林主要树种 的 空间分布格 局及其关联 性 )
分类号 s 7 5 8 . 5 + 3
S p a t i a l Di s t r i b u t i o n P a t t e r n s a n d As s o c i a t i o n s o f Do mi n a n t Tr e e S p e c i e s i n P o p l a r . Bi r c h S e c o n d a r y Fo r e s t S t a n d
i n C h a n g b a i Mo u n t a i n c . dD u Z h i , K a n g X i n g a n g , Me n g J i n g h u i , K o n g L e i , G u o We i w e i , Y u e G a n g (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f o r S i l v i c u l t u r e nd a C o n s e r v a t i o n o f Mi n i s t r y o f E d u c a t i o n , B e i j i n g F o r e s t r y U n i v e r s i t y , B e i j i n g 1 0 0 0 8 3 , P .R .C h i n a ) / / J o u r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生物种群的空间结构特征 、种群空间分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环境变量对种群分布影响等问题已经 被生态学家所关注 (Brown et al . ,1995 ;1996) 。本试验检验了 8 个环境变量 (土壤全氮 、土壤全磷 、土壤全钾 、 土壤 pH 值 、土壤水分 、土壤有机质 、叶面积指数 、光量子通量密度) 以及 12 个树种的空间格局 (空间自相关 性) ,探讨了环境因子与植物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 。并试图回答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环 境因子对植物的空间分布有何影响等问题 。
表 1 样地树种概况 Tab. 1 Tree species survey in sample plot
树种编号 Species No.
幼树 Sapling ( Sa)
2 研究方法
211 数据收集 2005 年 7 月建立 1 个 260 m ×200 m 的固定样地 ,将其进一步划分为 130 个 20 m ×20 m 的连续样方 。记
录样地内所有 DBH ≥1 cm 的乔木个体种名 、胸径 、树高 、冠幅 (东西冠幅长 、南北冠幅长) 、枝下高及其位置坐 标 。假设树木胸径与生长年龄相对应 ( Sterner et al . ,1986) ,根据胸径划分幼树 (1 cm ≤DBH < 5 cm) 、小树 (5 cm ≤DBH < 20 cm) 及大树 (DBH ≥20 cm) 3 个生长阶段 。本研究选择了 12 个主要树种 ,树种概况见表 1 。
第 44 卷 第 8 期 2008年 8 月
林业科学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Vol144Hale Waihona Puke ,No18 Aug. ,2 0 0 8
长白山次生林树种空间分布及环境解释 3
张春雨1 赵秀海1 夏富才1 ,2
(11 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3 ; 21 北华大学林学院 吉林 132013)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吉林省白河林业局光明林场 (128°07′49″E ,42°19′10″N) ,海拔 899 m。属于受季风影响的温 带大陆性山地气候 ,年均气温 313 ℃,最热月 8 月份平均气温 2015 ℃,最冷月 1 月份平均气温 - 1615 ℃,极 端最高气温 3213 ℃,极端最低气温 - 3716 ℃。年降水量 600~900 mm。土壤为山地暗棕色森林土 ,土层厚 度 20~100 cm。该区原始植被为阔叶红松林 ,经采伐破坏后形成针阔混交林 ,林龄 50~70 年 ,乔木种包括红 松 、蒙古栎 ( Quercus mongolica) 、紫椴 ( Tilia amurensis) 、水曲柳 ( Fraxinus mandshurica) 、色木槭 ( Acer mono) 、春榆 ( Ulmus japonica) 、糠椴 ( Tilia mandshurica) 、簇毛槭 ( Acer barbinerve) 、假色槭 ( A . pseudo2sieboldianum) 、青楷槭 ( A . egmentosum) 、白牛槭 ( A . mandshuricum) 、花楷槭 ( A . ukurunduense) 、怀槐 ( Maackia amurensis) 、拧筋槭 ( Acer triflorum) 、黄菠萝 ( Phellodendron amurense) 、枫桦 ( Betula costata) 、大青杨 ( Populus ussuriensis) 等 。
虽然对次生林的保护 、经营和恢复已经迫在眉睫 ,但对次生林种群和群落的空间分布规律了解却十分有 限 。以往研究显示 ,绝大多数树种在空间上并不是均匀或随机分布 ,而呈聚集性分布 (孙伟中等 ,1997) ,这说 明某些过程或机制支配着森林空间结构的形成 。环境决定论者认为环境变化是影响物种格局的主要根源 (环境控制模型) ,而生物决定论者则认为生物之间的互作是构造群落结构分异的动力 (生物控制模型) (May ,1984) 。通常来说 ,有 2 种机制可以制约植物空间结构的形成 : 1) 植物种群的空间自相关 ,即同种植物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ee Species and 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s of Secondary Forest in Changbai Mountains
Zhang Chunyu Zhao Xiuhai Xia Fucai
(11 The Key Laboratory for Silviculture and Conserv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 21 Forestry College of Beihua University Jilin 132013)
树种 Species
红松 Pinus koraiensis 蒙古栎 Quercus mongolica 色木槭 Acer mono 紫椴 Tilia amurensis 水曲柳 Fraxinus mandshurica 鱼鳞松 Pinus jezoensis 臭松 Abies nephrolepis 水榆 Sorbus alnifolia 春榆 Ulmus japonica 青杨 Populus ussuriensis 山杨 Populus davidiana 白桦 Betula platyphylla
摘 要 : 分析次生林群落中 12 个树种的空间格局 ,阐述树木种群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1) 大 多数环境因子和树种都表现出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 ,即存在空间聚集性结构 ; 2) 空间变异分割表明 ,环境因子主要 制约幼树和小树的空间分布 ,而对大树影响较小 ; 3) 土壤水分和土壤 pH 值对树种分布影响较大 ,土壤营养 (全氮 、 全磷和全钾) 作用相对较小 ,土壤有机质 、叶面积指数和光量子密度与树种空间变异之间无显著关系 ; 4) 在已知种 群空间变异中 ,环境因子 (包括环境变量单独解释部分 、环境变量与空间变量交互作用部分) 解释能力较低 ,而纯粹 的空间变量 (即空间变量单独解释部分) 对种群空间变异具有较高的解释能力 ,说明一些未知的独立于环境因子的 空间过程在树木种群空间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关键词 : 局部 Moranπs I ; 变异分割 ; 环境解释 ; 空间自相关 中图分类号 :S7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7488 (2008) 08 - 0001 -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