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教案

合集下载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教案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教案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吸热能力的概念,知道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差异。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吸热能力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2. 实验原理:通过比较不同物质在吸收相同热量时的温度变化,来判断其吸热能力的大小。

3. 实验器材与步骤:使用相同质量的水、油和冰作为实验物质,通过加热和测量温度变化的方法,比较它们的吸热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吸热能力,为什么需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 讲解实验原理和步骤,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

3. 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和步骤,讨论如何进行实验,以及如何观察和记录数据。

4. 实验操作:学生在指导下进行实验,注意安全操作,认真观察和记录数据。

5. 数据分析: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并解释实验现象。

四、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观察学生是否能够安全、准确地进行实验。

2. 评价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看学生是否能够根据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的结论。

3. 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否能够积极思考、与他人合作。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加热器、计时器等。

2. 实验试剂:水、油、冰等。

3. 教学课件和教案。

4. 实验报告表格。

六、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2. 探讨吸热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保暖材料的选择、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设计等。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本次实验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针对不足之处,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对实验教学的满意度,调整教学策略。

八、安全注意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操作,避免烫伤、腐蚀等意外事故。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沙子(煤油)
升高的温度/℃
表2质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时

煤油(沙子)
升高的温度/℃
(设计意图:取得学生大量的数据,便于总结结论。)
师:请同学们从这些数据中,总结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生(甲):在岸上散步凉爽,因为沙石温度低。
生(乙):划船到海中更凉爽,因为水温较低。
生(丙):一样凉爽,因为气温是一样的。
实验名称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授课日期
年月日
实验类别
分组()
演示()
授课地点
实验室
第次
第周
实验目标
(1)通过猜想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经历比热容概念的建立过程。
(2)通过运用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理解一些简单现象,认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并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师(继续提出问题):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水、沙子、煤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设计意图: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回答,以求思维的多样性。)
生(齐):半壶水容易烧开。
生(齐):一壶水烧开需要时间长。
生(甲):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生(乙):与水温升高多少有关,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生(丙):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质量、水温升高多少都有关,质量越大、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反驳,对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完善,共同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实验01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解析版)

实验01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解析版)

实验01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1.【实验目的】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2.【实验器材】(1)天平(或量筒):测量物体质量。

(2)停表:记录加热时间。

(3)温度计:测物质温度。

(4)搅拌器:使物质受热均匀。

(5)完全相同的热源:保证相同加热时间内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

3. 【器材安装顺序】自下而上。

4. 【实验步骤】(1)取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分别倒入两只烧杯中。

按图组装实验器材。

(2)观察并记录加热前两液体的初温度t1,预先设定好液体加热的末温度t2。

(3)分别给两液体加热,记下加热的开始时刻。

加热时,上下反复缓慢地提拉搅拌器。

(4)当一种液体温度达到t2时,记录该液体加热的最终时刻,计算该液体加热的时间t。

对另一液体作同样的观察、操作和记录。

当热源相同时,两液体升高温度相同的情况下,加热时间越长的液体从热源吸热越多。

(5)将用过的煤油和水倒在指定的器皿内。

整理好实验器材。

5. 【实验表格】液体种类质量初温末温加热时间吸热多少煤油100g20℃50℃水100g20℃50℃6.【实验结论】(1)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温度相同时,吸收热量不同;(2)水和油的吸热本领不同,水的吸热本领比油强。

7.【注意事项】(1)必须控制水和煤油的质量相等。

(2)必须用完全相同的热源加热,最好用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

(3)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容器壁和电加热器。

1.实验方法:(1)转换法:①通过比较加热时间来判断吸热多少。

②升高相同的温度时,通过比较____________来判断物质吸热能力的强弱。

③加热相同的时间时,通过比较_____________来判断物质吸热能力的强弱。

(2)控制变量法:①控制质量和升高温度相同;②或者控制质量和吸热多少相同。

2.实验方案:(1)方法一:让等质量的水和油吸收相同热量(即:加热时间相同),比较物体升高的温度,升温快的比热容小。

(2)方法二:让等质量的水和油升高相同温度,比较吸收热量多少(即:加热时间长短),吸收热量多的比热容大。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教案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吸热能力概念,知道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

2. 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动手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吸热能力概念,实验操作方法,数据分析。

2. 教学难点:控制变量法的运用,转换法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热水、冷水、各种物质(如石头、沙子、铁块等),温度计,计时器,烧杯,量筒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冬天暖气片为什么用热水循环,引出本课的主题——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 知识讲解:介绍物质的吸热能力概念,解释为什么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

3.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4.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整理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

2. 思考题:为什么说物质的吸热能力是衡量物质热惯性的大小的重要指标?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 预习下节课内容:探究影响物质吸热能力的因素。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实验操作的准确性等方面。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后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七、评价建议: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 学生对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分析的深度。

3. 学生对物质吸热能力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4. 学生团队合作、问题解决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讨如何提高物质的吸热能力,以及这一特性在新型材料研发中的应用。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吸热能力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前景。

3.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探究新型材料的吸热性能,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课件)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课件)

04 进行实验
(4)实验提示
①实验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让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 __电__加__热__器___, 避免温度计示数急剧上升。
②电加热器每秒放出的热量是一定的, 当它浸没在 液体中时, 可认为液体每秒吸收的热量_相__等___。
04 进行实验
(5)实验步骤
①用天平量取相同质量的水和 食用油, 分别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 没在液体中。
02 实验器材
两个相同的烧杯、 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 两个相 同的电加热器、 两支实验室温度计、 秒表及天平。
知识准备
PART
03 知识准备
(1)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 主要是研究不同物质 在___质__量____ 相同、_温__度__升__高__度__数___相同时, 吸收的热量是 否相等。
04 进行实验
(2)猜想与假设
你的猜想: ①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与水的_质__量___有关。支持事例:把 水烧开时,水的质量越大,加热的时间越长。 ②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与__升__高__的__温__度____有关。支持事例: 烧水时,把水烧的温度越高,加热的时间越长。 ③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与__物__质__的__种__类____有关。支持事例: 加热质量相等的水与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加热的时间不等。
物质 水
煤油
质量m/kg 0.1 0.1
升高温度Δt/℃ 10 10
加热时间t/min 2 1
②要探究物质吸热升温的属性,根据控制变量法,要控制煤油和水 的质量相等、吸收的热量相同,即加热方法应该相同。
③分析表格中数据发现,质量相等的水与煤油,升高相同温度时, 水加热时间长,水吸收的热量多,故可得出结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 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等.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教案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教案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吸热能力的概念,知道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能力不同。

2. 学生能够运用实验方法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吸热能力的概念介绍。

2. 实验原理讲解: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3.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吸热能力的概念,实验操作步骤。

2. 教学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 讲授法:讲解吸热能力的概念和实验原理。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规律。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热水、冰块、各种物质(如沙子、石子、水等)。

2. 实验工具:温度计、电子秤、计时器。

3. 教学课件:吸热能力概念、实验原理、操作步骤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

2. 讲解吸热能力的概念:介绍吸热能力的定义,解释为什么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

3. 讲解实验原理:阐述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原理。

4. 实验操作步骤讲解:详细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包括如何准备实验材料、如何进行实验等。

5. 实验注意事项讲解:提醒学生注意实验中的安全事项,如避免烫伤、小心操作等。

七、实验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种物质作为实验材料。

2. 学生根据实验步骤,将物质放入热水中,用温度计测量物质的温度变化。

3.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物质种类、质量、初始温度、末温度等。

4. 学生计算吸热能力,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八、实验结果分析:1. 学生将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出每种物质的吸热能力。

2. 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为什么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

3. 学生与组内同学交流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九、总结与反思:1. 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

“水浴法”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水浴法”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水浴法”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名称:“水浴法”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应用原理:“水浴法”对物质进行加热,能让受热物质温度不超过100℃,且受热均匀。

实验器材:水、食用油、质量形状都相同的两只试管、两只温度计、细线、天平、滴管、大烧杯一只、铁架台、一热水瓶开水、钟表实验步骤:1、用天平称取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后,分别装入两个质量、形状和大小都相同的试管内。

2、将两只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放入铁架台底座上的大空烧杯中;再将两只温度计分别插入水和食用油中,悬挂在支架上固定好,并测出此时水和食用油的初温。

3、向大烧杯中倒入足量的开水,每隔10秒钟记录一次水和食用油的温度,十分钟后停止记录。

4、算出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温度各升高了多少摄氏度。

实验结论: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相等的热量后,食用油的温度升高的快。

实验分析:实验现象说明了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相等的热量后,升高的温度是不相同的。

再进一步分析得出:要使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必须继续给水加热一段时间。

这说明了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等。

在此基础上可以推广到其他物质,得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等”这个一般性的结论。

其他分析:1、一个人进行实验,建议用数字温度计代替普通温度计。

2、若水和食用油升高的温度差距不大,可以用沙子代替食用油,但沙子受热均匀不易操作。

注意事项:1、倒入大烧杯中的开水要足量,开水面要远远高于试管中的液面。

2、温度计要正确使用。

3、如果用两只小烧杯来代替两只试管,虽可行,但由于倒入开水后两只小烧杯都会漂浮,可采用在两只小烧杯中各放入一个质量大小都相同的铁圆柱体以将小烧杯压住。

1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物 理 实验报告班级 姓名实验日期 年 月 1实验名称: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目的:研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

实验器材:相同的烧杯2只、温度计2只、天平、水、食用油、两只相同的酒精灯或者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钟表。

实验原理:实验步骤:1、用天平量取相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

记入表格中。

2、将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分别装入两个相同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出它们的初始温度,记入表格中。

3、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同时给它们加热、然后每隔相同的时间间隔,测量一次温度,记入表格中。

4、分析比较,记录数据,看看它们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

5、整理器材。

6、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水加热更长的时间,此时,水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

数据记录、处理、结果表述:结论:实验表明, (选填“水”或“食用油”)吸热的能力更强。

物质 质量/g 初始温度/°C 加热时间/ min 最后温度/°C 水60 20 3 食用油 60 20 3 回答问题:小华学习做饭的过程中,经常加热油和水,她猜想油的比热容比水小。

能够支持她这一猜想的事实是( )A.同样情况下,油升温比水快 B.油能把食物炸黄,而水不能 C.油能漂在水面上 D. 油比水难蒸发讨论、分析实验中的问题1、为什么水和沙子同样被阳光照射,沙子较烫,而水却是凉的?2、由表中数据可以计算得到油的比热容为 J/(kg ·℃)[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17: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一、实验目的
1、知识与技能
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使学生从实验中领悟比热容是如何影响物体温度的变化的,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设计、进行实验,让学生体会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产生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2)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比热容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规律,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器材
秒表、温度计、水和食用油、烧杯(200ml)、试管2支、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甘油注射器等
三、实验过程
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展示问题:对于不同的物质,如一种是水,另一种是食用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学生讨论:
方案一:取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加热相同的时间(即吸收相等的热量)后,比较温度的变化。

方案二:取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使其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比较加热所用的时
间(即比较吸收的热量的多少)学生分组进行对比实验,所用器材见“学生用材料”
实验结论1: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实验结论1: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相等的热量时,食用油的温度升高的快。

实验结论2: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时,食用油比水需要的时间短(吸收的热量少)。

上面的加热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撤出酒精灯,观察水或食用油放热一段时间后的温度变化情况,从而得出物质放热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总结评价:(教师对各个小组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
学生得出的结论:
(1)质量相同的食用油和水,在冷却相同的时间(放出相等的热量)时,食用油的温度变化快(下降的多)。

(2)质量相等的食用油和水,在降低的温度相同时,食用油比水需要的时间少(放出的热量少)。

展示问题:请同学们尝试得出探究结论,并分析为什么要引入比热容的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