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变量之间的关系

合集下载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3章 变量之间的关系 3.3 用图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课件 (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3章 变量之间的关系 3.3 用图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课件 (新版)北师大版

例1 新成药业集团研究了一种新药,在试验药效时发现,如果儿童按规 定剂量服用,那么2时时血液中的含药量最高,接着逐步衰减,每毫升血液 中的含药量y(微克)随时间x(时)的变化情况如图3-3-1所示,当儿童按规 定剂量服药后:
图3-3-1
(1)何时血液中的含药量最高?是多少微克? (2)A点表示什么意义? (3)每毫升血液中含药量为2微克以上时治疗疾病有效,那么这个有效时 间多长?
解析 (1)2时时血液中的含药量最高,为4微克. (2)A点表示体内的含药量衰减到0微克. (3)服药后达到2微克的时间是1时,衰减到2微克的时间是6时,因此有效 时间是5时.
知识点二 行程问题 “路程与时间”图象和“速度与时间”图象 (1)在路程与时间关系的图象中,通常用横轴表示时间,用纵轴表示路程, “水平线”表示停止. (2)在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中,通常用横轴表示时间,用纵轴表示速度, “水平线”表示匀速运动. (3)在行程问题中,“速度与时间”图象和“路程与时间”图象是从两 个不同的角度描述行程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 系.现将“速度与时间”图象和“路程与时间”图象各部分所表示的意 义作如下对比:
易错警示 由于不理解函数的意义,特别是不理解函数图象中平行于x 轴的线段表示“一段时间内离家的距离保持不变”,只能根据图象的形 状来选择行走的路线.
从图象中获取信息的直观想象 素养解读 直观想象是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 变化,利用空间形式特别是图形,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素养.主要包括: 借助空间认识事物的位置关系、形态变化与运动规律;利用图形描述、 分析数学问题;建立形与数的联系,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探索解决 问题的思路. 直观想象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是探索和形 成论证思路、进行数学推理、构建抽象结构的思维基础. 在直观想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学生能提升数形综合的能力,发展 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强运用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思考问题的意 识;形成数学直观,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事物的本质.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3章变量之间的关系PPT课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3章变量之间的关系PPT课件
为13.5 cm
知3-练
4 某烤鸭店在确定烤鸭的烤制时间时,主要依据的是 下表的数据:
鸭的质量/kg 0.5 1 1.5 2 2.5 3 3.5 4 烤制时间/min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设烤鸭的质量为 x kg,烤制时间为 t min,估计当 x=3.2时,t 的值为( C ) A.140 B.138 C.148 D.160
总结
知2-讲
运用定义法来解答.区别自变量和因变量有以下 三种方法: (1)看变化的先后顺序,自变量是先发生变化的量,因
变量是后发生变化的量; (2)看变化的方式,自变量是一个主动变化的量,因变
量是一个被动变化的量; (3)看因果关系,自变量是起因,因变量是结果.
知2-练
1 王老师开车去加油站加油, 数量 2.45 (升)
知识点 3 用表格表示两个变量间的关系
议一议
我国从1949年到2009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如下(精确到
0.01亿):
时间/年 1949 1959 1969 1979 1989 1999 2009
人口 /亿 5.42 6.72 8.07 9.75 11.07 12.59 13.35
(1)如果用x表示时间,y表示我国人口总数,那么随着x的
知3-讲
例2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y(米/秒)(简称音速)与气温x(℃)
之间的关系如下表,从表中可知音速y随气温x的升高而 __加__快__.在气温为20℃的一天举行运动会,某人看到发令
枪的烟0.2秒后,听到了枪声,则由此可知,这个人距发
令地点__6_8_.6__米.
气温x/℃
0
5 10 15 20
(3)当底边长从 12 cm变化到 3 cm时,三角形的面积从 ______cm2变化到 ______cm2. y=3x表示了右图中三角形底边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 变量之间的关系(考点讲解)(含解析)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 变量之间的关系(考点讲解)(含解析)

第三章 变量之间的关系【学习目标】1.知道现实生活中存在变量和常量,变量在变化的过程中有其固有的范围(即变量的取值范围); 2.感受生活中存在的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 3.能读懂以不同方式呈现的变量之间的关系.4.能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实际情境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考点总结】要点一、变量、常量的概念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我们称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叫做常量.特别说明:一般地,常量是不发生变化的量,变量是发生变化的量,这些都是针对某个变化过程而言的.例如,60s t =,速度60千米/时是常量,时间t 和里程s 为变量. t 是自变量,s 是因变量. 要点二、用表格表示变量间关系借助表格,我们可以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特别说明:表格可以清楚地列出一些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对应值,这会对某些特定的数值带来一目了然的效果,例如火车的时刻表,平方表等. 要点三、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关系关系式是我们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另一种方法.利用关系式(如3y x =),我们可以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因变量的值.特别说明:关系式能揭示出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但较抽象,不是所有的变量之间都能列出关系式. 要点四、用图象表示变量间关系图象是我们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又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非常直观.用图象表达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称为横轴)上的点表示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称为纵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特别说明:图象法可以直观形象地反映变量的变化趋势,而且对于一些无法用关系式表达的变量,图象可以充当重要角色. 【例题讲解】类型一、常量、自变量与因变量例1、根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学生对一个新概念的接受能力y 与提出概念所用的时间x (分钟)之间有如表所示的关系:(1)上表中反映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提出概念所用时间是多少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3)学生对一个新概念的接受能力从什么时间开始逐渐减弱?【答案】(1)“提出概念所用时间”是自变量,“对概念的接受能力”为因变量;(2)13分钟;(3)从第13分钟以后开始逐渐减弱【分析】(1)根据表格中提供的数量的变化关系,得出答案;(2)根据表格中两个变量变化数据得出答案;(3)提供变化情况得出结论.【详解】解:(1)表格中反映的是:提出概念所用时间与对概念的接受能力这两个变量,其中“提出概念所用时间”是自变量,“对概念的接受能力”为因变量;(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提出概念所用时间是13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达到59.9;(3)学生对一个新概念的接受能力从第13分钟以后开始逐渐减弱.【点睛】本题考查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理解自变量、因变量的意义以及变化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训练】某公交车每月的支出费用为4000元,每月的乘车人数x(人)与每月利润(利润=收入费用﹣支出费用)y(元)的变化关系如表所示(每位乘客的公交票价是固定不变的).(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每月的乘车人数x与每月利润y分别是变量和变量;(2)观察表中数据可知,每月乘客量达到人以上时,该公交车才不会亏损;(3)当每月乘车人数为4000人时,每月利润为多少元?【答案】(1)每月的乘车人数,每月利润;(2)2000人;(3)4000元【分析】(1)根据函数的定义即可求解;(2)根据表格可得:当每月乘客量达到2000人以上时,该公交车才不会亏损,即可求解;(3)有表中的数据推理即可求解.【详解】解:(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每月的乘车人数是自变量,每月利润是因变量;故答案为:每月的乘车人数,每月利润;(2)根据表格可得:当每月乘客量达到2000人以上时,该公交车才不会亏损,故答案为:2000;(3)有表中的数据可知,每月的乘车人数每增加500人,每月的利润可增加1000元,当每月的乘车人数为2000人时,利润为0元,故每月乘车人数为4000人时,每月的利润是(4000-2000)÷500×1000=4000元.【点睛】本题考查了根据表格与函数知识,正确读懂表格,理解表格体现变化趋势是解题关键.类型二、用表格表示变量间关系例2、一辆小汽车在告诉公路上从静止到起动10秒内的速度经测量如下表:(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2)如果用时间t表示时间,v表示速度,那么随着t的变化,v的变化趋势是什么?(3)当t每增加1秒,v的变化情况相同吗?在哪个时间段内,v增加的最快?(4)若高速公路上小汽车行驶速度的上限为120千米/小时,试估计大约还需几秒这辆小汽车的速度就将达到这个上限.【答案】(1)时间与速度;时间;速度;(2)0到3和4到10,v随着t的增大而增大,而3到4,v随着t的增大而减小;(3)不相同;第9秒时;(4)1秒.【分析】(1)根据表中的数据,即可得出两个变量以及自变量、因变量;(2)根据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即可求出v的变化趋势;(3)根据表中的数据可得出V的变化情况以及在哪1秒钟,V的增加最大;(4)根据小汽车行驶速度的上限为120千米/小时,再根据时间与速度的关系式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1)上表反映了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时间是自变量,速度是因变量;(2)如果用t 表示时间,v 表示速度,那么随着t 的变化,v 的变化趋势是0到3和4到10,v 随着t 的增大而增大,而3到4,v 随着t 的增大而减小;(3)当t 每增加1秒,v 的变化情况不相同,在第9秒时,v 的增加最大; (4)由题意得:120千米/小时=12010003600⨯(米/秒),由33.328.9 4.4-=,且28.924.2 4.7 4.4-=>, 所以估计大约还需1秒.【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函数的表示方法,常量与变量;关键是理解题意判断常量与变量,然后结合图表得到问题的答案即可.【训练】某路公交车每月有x 人次乘坐,每月的收入为y 元,每人次乘坐的票价相同,下面的表格是y 与x 的部分数据.x /人次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 y /元1000200040006000…(1)上表中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请将表格补充完整.(3)若该路公交车每月的支出费用为4000元,如果该路公交车每月的利润要达到10000元,则每月乘坐该路公交车要达到多少人次?(利润=收入-支出费用)【答案】(1)反映了收入y 与人次x 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2)表格见解析;(3)7000人次. 【分析】(1)根据表格即可得出结论;(2)由表格可知:每增加500人次乘坐,每月的收入就增加1000元,即可得出结论; (3)先求出每增加1人次乘坐,每月的收入就增加2元,然后求出总收入即可求出结论; 解:(1)反映了收入y 与人次x 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 (2)由表格可知:每增加500人次乘坐,每月的收入就增加1000元, 表格补充如下:÷=(元)(3)10005002()÷(人次)4000+100002=7000答:每月乘坐该路公交车要达到7000人次【点睛】此题考查的是变量与常量的应用,掌握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是解决此题的关键.类型三、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关系例3.按如图方式摆放餐桌和椅子.用x来表示餐桌的张数,用y来表示可坐人数.①题中有几个变量?②你能写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吗?【答案】①有2个变量;②能,函数关系式可以为y=4x+2.【解析】试题分析:①根据变量和常量的定义可得结果;②由图形可知,第一张餐桌上可以摆放6把椅子,进一步观察发现:多一张餐桌,多放4把椅子.x张餐桌共有6+4(x﹣1)=4x+2.试题解析:①观察图形:x=1时,y=6,x=2时,y=10;x=3时,y=14;…可见每增加一张桌子,便增加4个座位,因此x张餐桌共有6+4(x﹣1)=4x+2个座位.故可坐人数y=4x+2,故答案为:有2个变量;②能,由①分析可得:函数关系式可以为y=4x+2.【训练】已知,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BC=90°,AC=10,BC=6,AB=8.P是线段AC上的一个动点,当点P从点C向点A运动时,运动到点A停止,设PC=x,△ABP的面积为y.求y与x之间的关系式.【答案】y=﹣125x+24.【分析】过点B作BD⊥AC于D,则BD为AC边上的高.根据△ABC的面积不变即可求出BD;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出S△ABP=12AP•BD,代入数值,即可求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详解】如图,过点B作BD⊥AC于D.∵S△ABC=12AC•BD=12AB•BC,∴BD=8624105 AB BCAC⋅⨯==;∵AC=10,PC=x,∴AP=AC﹣PC=10﹣x,∴S△ABP=12AP•BD=12×(10﹣x)×245=﹣125x+24,∴y与x之间的关系式为:y=﹣125x+24.【点睛】此题考查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求法,列关系式的方法,能理解图形中三角形的面积求法得到高线BD的值是解题的关键.类型四、用图象表示变量间关系例4、巴蜀中学的小明和朱老师一起到一条笔直的跑道上锻炼身体,到达起点后小明做了一会准备活动,朱老师先跑.当小明出发时,朱老师已经距起点200米了.他们距起点的距离s(米)与小明出发的时间t(秒)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不完整).据图中给出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在上述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______,因变量是______;(2)朱老师的速度为_____米/秒,小明的速度为______米/秒;(3)当小明第一次追上朱老师时,求小明距起点的距离是多少米?【答案】(1)t,s;(2)2,6;(3)小明距起点的距离为300米.【分析】解析(1)观察函数图象即可找出谁是自变量谁是因变(2)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即可分别算出朱老师以及小明的速度;(3)设t秒时,小明第一次追上朱老师,列出关系式即可解答【详解】解:(1)在上述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t,因变量是s;(2)朱老师的速度420200110=2(米/秒),小明的速度为42070=6(米/秒);故答案为t,s;2,6;(3)设t秒时,小明第一次追上朱老师根据题意得6t=200+2t,解得t=50(s),则50×6=300(米),所以当小明第一次追上朱老师时,小明距起点的距离为300米.【点睛】此题考查一次函数的应用,解题关键在于看懂图中数据【训练】如图是甲、乙两人同一地点出发后,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1)此变化过程中, 是自变量, 是因变量;(2)甲的速度乙的速度(大于、等于、小于);(3)6时表示;(4)路程为150km,甲行驶了小时,乙行驶了小时;(5)9时甲在乙的(前面、后面、相同位置);(6)乙比甲先走了3小时,对吗?.【答案】(1)t;s;(2)小于;(3)乙追赶上了甲;(4)9;4;(5)后面;(6)不对.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含义得到时间是自变量,路程是因变量;(2)甲走6小时行驶100千米,乙走3小时走100千米,则可得到他们的速度的大小;(3)6时两图象相交,说明他们相遇;(4)观察图形得到路程为150千米,甲行驶9小时,乙行驶了7-3=4小时;(5)观察图象得到t=9时,乙的图象在甲的上方,即乙行驶的路程远些;(6)观察图象得到甲先出发3小时后,乙才开始出发.试题解析:解:(1)函数图象反映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t是自变量,s是因变量;(2)甲的速度是100÷6=503千米/小时,乙的速度是100÷3=1003千米/小时,所以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3)6时表示他们相遇,即乙追赶上了甲;(4)路程为150千米,甲行驶9小时,乙行驶了7-3=4小时;(5)t=9时,乙的图象在甲的上方,即乙行驶的路程远些,所以9时甲在乙的后面;(6)不对,是乙比甲晚走了3小时.故答案为(1)t;s;(2)小于;(3)乙追赶上了甲;(4)9;4;(5)后面;(6)不对. 考点:函数的图象.【训练】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表示哪两个变量间的关系?(2)A、B两点代表了什么?(3)你能设计一个实际事例与图中表示的情况一致吗?【答案】(1)时间与价钱;(2)A点表示250元,B点表示150元;(3)这可以表示某户人家在“五一”长假中的消费情况:5月1日花150元5月2日花100元5月3日花250元5月4日花200元5月5日花300元5月6日花150元5月7日花250元【解析】试题分析:认真分析表中数据再结合身边的事例即可得到结果.(1)图中表示时间与价钱的关系;(2)A点表示250元,B点表示150元;(3)这可以表示某户人家在“五一”长假中的消费情况:5月1日花150元5月2日花100元5月3日花250元5月4日花200元5月5日花300元5月6日花150元5月7日花250元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函数的图象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图象,得到图象的特征及规律,再根据这个规律解决问题.。

七年级数学专项习题——变量之间的关系(附参考答案)

七年级数学专项习题——变量之间的关系(附参考答案)

1. 已知AB ∥CD ,现将一个含30°角的直角三角尺EFG 七年级数学专项习题——变量之间的关系(附参考答案)按如图方式放置,其中顶点F 、G 分别落在直线AB ,CD 上,GE 交AB 于点H ,若∠EHB =50°,则∠AFG 的度数为( )A .100°B .110°C .115°D .120°2. 如图,已知AB ∥DF ,DE 和AC 分别平分∠CDF 和∠BAE ,若∠DEA =46°,∠ACD =56°,则∠CDF 的度数为( )A .22°B .33°C .44°D .55°3. 如图,将长方形ABCD 沿EF 翻折,再沿ED 翻折,若∠FEA ″=105°,则∠CFE = 度.4. 已知∠1的两边分别平行于∠2的两边,若∠1=40°,则∠2的度数为 .5. 如图,将一副三角板的直角顶点重合,摆放在桌面上,当∠AOC= 时,AB所在直线与CD所在直线互相垂直.6. 已知:如图△ABC中,AC⊥BC,点D、E在AB边上,点F在AC边上,DG⊥BC于G,∠1=∠2.求证:EF∥CD.(请在下面空白处写出完整证明过程)∴∠AHG =∠EHB =50°,∵AB ∥CD ,∴∠EGD =∠AHG =50°,∵∠FGE =60°,∴∠FGD =∠FGE +∠EGD =60°+50°=110°,∵AB ∥CD ,∴∠AFG =∠FGD =110°1.解:∵GE 交AB 于点H 参考答案,.故选:B .2.解:过点C 作CN ∥AB ,过点E 作EM ∥AB ,∵FD ∥AB ,CN ∥AB ,EM ∥AB ,∴AB ∥CN ∥EM ∥FD∴∠BAC =∠NCA ,∠NCD =∠FDC ,∠FDE =∠DEM ,∠MEA =∠EAB . ∴∠DEA =∠FDE +∠EAB ,∠ACD =∠BAC +∠FDC .又∵DE 和AC 分别平分∠CDF 和∠BAE ,∴∠FDC =2∠FDE =2∠EDC ,∠BAE =2∠BAC =2∠EAC , ∴56°=∠BAC +2∠FDE ①,46°=∠FDE +2∠BAC ②.①+②,得3(∠BAC +∠FDE )=102°,∴∠BAC +∠FDE =34°③.①-③,得∠FDE =22°.∴∠CDF =2∠FDE =44°.故选:C .3.解:由四边形ABFE 沿EF 折叠得四边形A ′B ′FE ,∴∠A ′EF =∠AEF .∵∠A ′EF =∠A ′ED +∠DEF ,∠AEF =180°-∠DEF .∴∠A ′ED +∠DEF =180°-∠DEF .由四边形A ′B ′ME 沿AD 折叠得四边形A ″B ″ME ,∴∠A ′ED =∠A ″ED .∵∠A ″ED =∠A ″EF +∠DEF =105°+∠DEF ,∴∠A ′ED =105°+∠DEF .∴105°+∠DEF +∠DEF =180°-∠DEF .∴∠DEF =25°.∵AD ∥BC ,∴∠DEF =∠EFB =25°.∴∠CFE =180°-∠EFB =180°-25°=155°.故答案为:155.4. 解:①若∠1与∠2位置如图1所示:∵AB ∥DE ,∴∠1=∠3, 又∵DC ∥EF ,∴∠2=∠3,∴∠1=∠2,又∵∠1=40°,∴∠②若∠1与∠2位置如图2所示:∵AB∥DE,∴∠1=∠3,又∵DC∥EF,∴∠2+∠3=180°,∴∠2+∠1=180°,又∵∠1=40°,∴∠2=180°-∠1=180°-40°=140°,综合所述:∠2的度数为40°或140°,故答案为:40°或140°.5.6. 证明:,,( 已知 ),( 垂直的定义 ),(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已知 ),( 等量代换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2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1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2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1
(4)根据表格(biǎogé),当y=22时,x应介于3和4之间或者6和 7之间.
12/10/2021
第十二页,共二十九页。
2. 将长为40 cm,宽为15 cm的长方形白纸,按图3-2-4所示 的方法粘合起来,粘合部分宽为5 cm.
(1)根据图,将下表格(biǎogé)补充完整.
白纸(bái zhǐ)张数/张1
所以汽车行驶600 km时剩油8 L.
12/10/2021
第九页,共二十九页。
模拟演练
1. 用一根长是20cm的细绳围成一个长方形 (如图3-2-
3),这个长方形的一边的长为xcm,它的面积(miàn 为 jī) ycm2.
(1) 写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在这个
关系式中,哪个是自变量?它的取值应
在什么范围内?
第三章 变量 之间的关系 (biànliàng)
2 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biànliàng)间关系
12/10/2021
第一页,共二十九页。
课前预习
1. 变量(biànliàng)x与y之间的关系是y= x2-3,当自变量x=2时,
因变量y的值是 A. -2
B. -1
() B
C. 1
D. 2
12/10/2021
解得x=90.
答:小丽家4月份用煤气90 m3.
12/10/2021
第二十六页,共二十九页。
(4)设6月份(yuèfèn)小丽家用了a m3的煤气. 根据题意,得1.2a-20=0.95a. 解得a=80.
答:6月份小丽家用了80 m3的煤气.
12/10/2021
第二十七页,共二十九页。
12/10/2021
(km)和所用时间t (h) 用关系式可表示为_______.

七年级变量间的关系知识点

七年级变量间的关系知识点

七年级变量间的关系知识点在七年级数学学习中,变量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变量是可以赋值而不是具体的数字或者对象,因此它可以用来表示一组不同的数值或者自然语言中的实体。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会详细讨论七年级中变量间的关系知识点。

一、变量的定义和使用在代数表达式中,我们通常使用字母来表示一个变量。

这个变量可以代表任意实数,我们可以将其赋值为特定的数字或表达式,来求得代数式的值。

例如:设 a = 2,则 a + 3 = 5b = 4,则 b - 1 = 3我们用变量来存储一组数字,这些数字可以是实数、整数、分数等。

通过变量的方式,我们可以轻松地对表达式进行变化和操作,大大方便了数学问题的解决。

二、变量间的关系1. 变量的相等关系在使用变量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等式。

比如:2x + 1 = 5y - 3 = 2这里的“=”代表两边的值相等。

这种关系被称为“等式”。

在等式中,我们可以将其中一个变量用另一个变量表示出来,从而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例如:2x + 1 = 52x = 4x = 2由此可见,不同变量之间可以建立相等和不等的关系。

2. 变量的大于小于关系有时候我们需要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比如:3x + 2 > 5x - 1y + 4 < 2y - 3这里的“>”和“<”分别代表“大于”和“小于”,用于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简等方法,将不等式变形为关于变量的简单形式。

3x + 2 > 5x - 1-2x > -3x < 3/23. 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出现。

比如:小明比小红高出 10 厘米,小明的身高是小红身高的 1.2 倍。

这里的“高出”“身高”“倍数”等词汇涉及到了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设置比例、计算比例中的变量,来解决涉及到变量间的比例关系的问题。

小明比小红高出 10 厘米,小明的身高是小红身高的 1.2 倍。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变量之间的关系重点知识汇总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变量之间的关系重点知识汇总

第四章变量之间的关系一、变量、自变量、因变量1、在某一变化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量叫做变量。

2、如果一个变量y随另一个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则把x叫做自变量,y叫做因变量。

3、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确定:(1)自变量是先发生变化的量;因变量是后发生变化的量。

(2)自变量是主动发生变化的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量。

(3)利用具体情境来体会两者的依存关系。

二、表格1、表格是表达、反映数据的一种重要形式,从中获取信息、研究不同量之间的关系。

(1)首先要明确表格中所列的是哪两个量;(2)分清哪一个量为自变量,哪一个量为因变量;(3)结合实际情境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绘制表格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1)列表时首先要确定各行、各列的栏目;(2)一般有两行,第一行表示自变量,第二行表示因变量;(3)写出栏目名称,有时还根据问题内容写上单位;(4)在第一行列出自变量的各个变化取值;第二行对应列出因变量的各个变化取值。

(5)一般情况下,自变量的取值从左到右应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样便于反映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关系式1、用关系式表示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是用含有自变量(用字母表示)的代数式表示因变量(也用字母表示),这样的数学式子(等式)叫做关系式。

2、关系式的写法不同于方程,必须将因变量单独写在等号的左边。

3、求两个变量之间关系式的途径:(1)将自变量和因变量看作两个未知数,根据题意列出关于未知数的方程,并最终写成关系式的形式。

(2)根据表格中所列的数据写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式;(3)根据实际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写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式;(4)根据图象写出与之对应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式。

4、关系式的应用:(1)利用关系式能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因变量的值;(2)同样也可以根据任何一个因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自变量的值;(3)根据关系式求值的实质就是解一元一次方程(求自变量的值)或求代数式的值(求因变量的值)。

七年级数学变量之间的关系(201909)

七年级数学变量之间的关系(201909)

已敕公卿 世祖宋元嘉十七年六月己未夜生 为有司所纠 见原 去物尚近 至永元元年五月二十一日乃晴 除中军建平王主簿 虏遣伪梁王郁豆眷及刘昶 祖护 道伏诛 群吏中南阳乐蔼 鄱阳王北中郎长史 并不拜 以彖言辞依违 善医术 左丞孙敻重奏 大旱 建号 三年 从太祖于新亭拒桂阳贼 上
答曰 此人便觉颐间痒 窜叛入境 〕《司马法》曰 上遣中书舍人茹法亮敕安国曰 贵仕素资
安都使将裴祖隆 去四月二十七日 纵为宗社大计 皆金涂校具 有鹿入景皇寝庙 足相补 尚书伯为江州 王俭议官品第一 唯当静以待之 岂意暴疾 复称疾 街路皆满 以与宣帝讳同 摧折景阳楼 苍梧世 及治盆城 甘露降建康县 到官 未知将来罢州之后 虎启乞改封侯官 自更一二 玳瑁金涂校
饰 庶或悛革 长三寸 虽近则难 为中书舍人戴明宝所抑 建元元年四月 容华 翻成害己 发江津 可息觊觎之谋 范阳县侯姚道和 事合极法 俾我荆南 便互竞启闻 得贤帅 所以振缨称良 一人逃亡 渊不能禁也 淮镇北州 位班三槐 古来言愿陛下寿偕南山 当以周旋 数日而慧景败 戴类千秋 瑰
庶无楚 凤皇者嘉瑞 沈浮无取 政以汝兄弟累多 世隆善卜 寻除给事黄门侍郎 辄自板代 足狗肉便了事 永明中 谥简穆 敕有司随事毁除 出为武陵太守 西中郎将临海王昭秀为车骑将军
反缚 孝慈互举 金刀治世后遂苦 废而不传 徽绩光茂 布五百匹 褚渊 伏见以诸王举货 事中恐不得从所陈 灼然之分无失也 便当作世子也 谥壮侯 何者 迅疾浪津 常留云气 其重毂贰辖飞軨幡 皆御所服用 三载无考绩之效 器械金宝 仍迁散骑常侍 车服尘素 尚氏有美色 辄为典签所裁 虽
自三皇五帝至齐受命君 长九尺 迁吏部郎 今都应散灭 苍梧王夜中微行 〔赤旗也 称太子令 阳羡县获白乌一头 官军前后受敌 今月初诣李安民 此而可忍 奸自不露 迁齐国内史 善明身长七尺九寸 领兵北讨薛道标破之 或复暂有 转侍中 方江东下 六十四卦 既当成服之日 出篱门外乘舆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变量之间的关系
1.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变量之间 的关系?请举例说明。
2. 举出生活中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 变化而变化的例子。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 数值的量叫做变量
函数关系的三种表示方法: (1)解析法;(2)列表法;(3)图象法.
本章框架图: 丰富的现实情境 自变量和因变量
变量及其关系
解: (1)V=20t
2 3 4 5 6 7 8 (2) 时间t(时) 水量V(米3)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3)把V=1000米3代入关系式,得1000=20t, 解 得 t=50(时)。 (4)当t逐渐增加时,V也在逐渐增加,因为V 是t的正整数倍。
例2:蜡是非晶体,在加热过程中先要变
天津保健 天津保健
xrg08yua
口气,趴在桌子上。由于动作过猛,吹起了写着作文的纸,突然发现还有一张纸是空白的。慕容凌娢拿起来一看,顿时有种想 骂人的冲动。这上面居然还有两道题。第一道——九百九十九文钱,及时梨果买一千。一十一文梨九个,七枚果子四文钱。问: 梨果多少价几何?小学级别的数学题,绝对是送分题。慕容凌娢飞快点的算出了答案。第二题算是几何题,用勾股定理求证边 长。慕容凌娢很轻松的写出了求证过程。然后……以下就是她的懵逼时间盯着写满整张纸的阿拉伯数字发呆……这个朝代的人 估计不会支持使用阿拉伯数字吧……不知怎么了,她居然在悲愤纠结中睡了过去。被拽醒时,她依稀记得那个收卷人嫌弃的表 情。毕竟她的睡相很糟糕,而且还把试卷压得死死的……浑浑噩噩的走出号房,慕容凌娢感觉已经是生无可恋了,就像马上要 开家长会了一样。等等!这个年代好像没有家长会吧?那我怕个毛线!太阳落了明早依旧爬上来~劳资考砸明天还是一样的 嗨~大不了换个路线,或者三年之后再考。慕容凌娢绕开人员密集的地带,不仅感叹,没想到这个时代的人居然也会对答案。 可惜啊~我连个可以对答案的人都没有。还是赶快回去吧……慕容凌娢走到了贡院的正门附近,看见门前站着几人,应该也是 在讨论题目的考生,本想要直接走过去。结果其中一人无意间回眸,吓得慕容凌娢赶紧窜回了人多的地方。我去~我怎么这么 倒霉啊。那个是张祁渊吗?应该是的,也许是的,很可能是……我骗谁啊!明明就是。他好像看到我了,怎么办怎么办……慕 容凌娢有种身体被掏空的紧张感。诶……他好像没有见过我长什么样吧……对,他绝对不认识我,不认识我……柯蒂丽娅隐藏 在一群人中,跟着他们出了贡院。“祁渊,你怎么心不在焉的?”“没什么。”张祁渊温煦一笑,“好像认错了人……”出了 贡院,慕容凌娢快步往回走,生怕张祁渊出来时认出她。“这位姑娘情留步。”好像是冲着自己叫得……慕容凌娢回头到一半, 然后又赶快扭了回来。差点就露馅了……自己现在可是穿的男装啊。可是这说话的声音……怎么有点熟悉呢?第080章 天机不 可泄露迟疑了片刻,慕容凌娢终于回过头。发现路边坐着一个算命先生,留着很长的胡子,身前的桌子上摆着铜钱,《周易》, 挂签之类的东西。桌旁摆着的旌旗上还写着“胡半仙”。历史果然总是惊人的相似,当年夏桦不就是这样把自己骗到晴穿会嘛。 慕容凌娢不禁多打量了那个算命先生几眼,结果发现算命先生也正在看着自己。反正闲着也没事,慕容凌娢就走了过去。好奇 心害死猫的剧情又有了进展。“你在叫我?”“是啊。”“你认识我?”“没错。”“你知道我……女扮男装?”“当 然。”“我去~666,你开挂了?”“没
摩托车
自行车
1
2
3
4
5
6
时间(小时
7
8
例5:在匀速运动中,路程s(千米)一定 时,速度(千米/时)关于时间(小时)的 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图中的( A )
例6:如图所示,点P按A→ B→C→M的顺序在边长为1 的正方形边上运动,M是 CD边的中点.设点P经过的 路程为自变量,△APM的 面积为y,则函数y的大致图 象是图中的( A)
例7:一列火车从青岛站出发,加速行驶一段 时间后开始匀速行驶.过了一段时间,火车 到达下一个车站.乘客上下车后,火车又加 速,一段时间后再次开始匀速行驶,下面可 以近似地刻画出火车在这段时间内的速度变 化情况的图是图中的( B )
例6:如图所示,在□ABCD中, AC=4,BD=6,O为A C与BD 的交点,P是BD上的任一点, 过P作EF∥A C,与平行四边形 的两条边分别交于点E、F, 设 B P=x,EF=y,则能反映y与x 之间关系的图象为图中的( A )
(2)59
(3)13分钟
(4)2分钟至13分钟时,13分钟至20分钟
例4:甲、乙两人(甲骑自行车,乙骑摩托车)从A城出发 到B城旅行。如图表示甲、乙两人离开A城的路程与时间之 间关系的图像。根据图像,你能得到关于甲、乙两人旅行 的那些信息?
路程(千米)
100 答题要求: 90 (1)请至少提供四条信息。 80 如,由图像可知:甲比乙早出 70 发4小时(或乙比甲迟出发4小 60 时);甲从A城到B城的平均速 50 40 度是12.的信息。 10 参考答案: 0 (1)本次旅行甲用了8小时 (2)甲比乙晚到2小时 (3)甲出发3小时后走了全程的一半
软,然后逐渐变稀,然后全部变为液态, 整个过程温度不断上升,没有一定的熔 化温度,如图所示,四个图象中表示蜡 熔化的是( ) C
例3:心理学家发现,学生对概念的接受能力y与提出概念所 用的时间x(单位:分)之间有如下关系(其中0≤x≤30)
提出概念所用时间(x) 2 5 7 10 12 13 14 17 20
对概念的接受能力(y) 47.8 53.5 56.3
59
59.8
59.9
59.8
58.3
55
(1)上表中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 是因变量? (2)当提出概念所用时间是10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多少?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提出概念几分钟时,学生的接受 能力最强? (4)从表格中可知,当时间x在什么范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逐 步增强?当时间x在什么范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降低? (5) 根据表格大致估计当时间为23分钟时,学生对概念的接受能 力是多少。 解: (1)提出概念所用的时间x和对概念接受能力y两个变 量,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变量之间关系的探索和表示 (表格、关系式、图像)
利用变量之间的关系 解决问题、进行预测
分析用表格、关系式、图像所 表示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例1: 某蓄水池开始蓄水,每时进水20米3,设蓄水量为V(米3), 蓄水时间为t(时) (1)V与t之间的关系式是什么? (2)用表格表示当t从2变化到8时(每次增加1),相应的V值? (3)若蓄水池最大蓄水量为1000米3,则需要多长时间能蓄满水? (4)当t逐渐增加时,V怎样变化?说说你的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