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变量之间的关系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3章变量之间的关系PPT课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3章变量之间的关系PPT课件
为13.5 cm
知3-练
4 某烤鸭店在确定烤鸭的烤制时间时,主要依据的是 下表的数据:
鸭的质量/kg 0.5 1 1.5 2 2.5 3 3.5 4 烤制时间/min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设烤鸭的质量为 x kg,烤制时间为 t min,估计当 x=3.2时,t 的值为( C ) A.140 B.138 C.148 D.160
总结
知2-讲
运用定义法来解答.区别自变量和因变量有以下 三种方法: (1)看变化的先后顺序,自变量是先发生变化的量,因
变量是后发生变化的量; (2)看变化的方式,自变量是一个主动变化的量,因变
量是一个被动变化的量; (3)看因果关系,自变量是起因,因变量是结果.
知2-练
1 王老师开车去加油站加油, 数量 2.45 (升)
知识点 3 用表格表示两个变量间的关系
议一议
我国从1949年到2009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如下(精确到
0.01亿):
时间/年 1949 1959 1969 1979 1989 1999 2009
人口 /亿 5.42 6.72 8.07 9.75 11.07 12.59 13.35
(1)如果用x表示时间,y表示我国人口总数,那么随着x的
知3-讲
例2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y(米/秒)(简称音速)与气温x(℃)
之间的关系如下表,从表中可知音速y随气温x的升高而 __加__快__.在气温为20℃的一天举行运动会,某人看到发令
枪的烟0.2秒后,听到了枪声,则由此可知,这个人距发
令地点__6_8_.6__米.
气温x/℃
0
5 10 15 20
(3)当底边长从 12 cm变化到 3 cm时,三角形的面积从 ______cm2变化到 ______cm2. y=3x表示了右图中三角形底边

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之变量之间的关系

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之变量之间的关系

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之变量之间的关系变量之间的关系知识点:一理论理解1、若Y随X的变化而变化,则X是自变量 Y是因变量。

自变量是主动发生变化的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2、能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式:相关公式①路程=速度时间②长方形周长=2(长+宽)③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④本息和=本金+利率本金时间。

⑤总价=单价总量。

⑥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3、若等腰三角形顶角是y,底角是x,那么y与x的关系式为y=180-2x.二、列表法:采用数表相结合的形式,运用表格可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列表时要选取能代表自变量的一些数据,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列出,再分别求出因变量的对应值。

列表法最大的特点是直观,可以直接从表中找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对应值,但缺点是具有局限性,只能表示因变量的一部分。

三.关系式法:关系式是利用数学式子来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等式,利用关系式,可以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因变量的值,也可以已知因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自变量的值。

四、图像注意:a.认真理解图象的含义,注意选择一个能反映题意的图象;b.从横轴和纵轴的实际意义理解图象上特殊点的含义(坐标),特别是图像的起点、拐点、交点八、事物变化趋势的描述:对事物变化趋势的描述一般有两种:1.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增加(大)(或者用函数语言描述也可:因变量y随着自变量x的增加(大)而增加(大));2. 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减小(或者用函数语言描述也可:因变量y随着自变量x的增加(大)而减小).注意:如果在整个过程中事物的变化趋势不一样,可以采用分段描述.例如在什么范围内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增加(大)等等.九、估计(或者估算) 对事物的估计(或者估算)有三种:1.利用事物的变化规律进行估计(或者估算).例如:自变量x每增加一定量,因变量y的变化情况;平均每次(年)的变化情况(平均每次的变化量=(尾数-首数)/次数或相差年数)等等;2.利用图象:首先根据若干个对应组值,作出相应的图象,再在图象上找到对应的点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3.利用关系式:首先求出关系式,然后直接代入求值即可.拓展:数学学习技巧一、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 变量之间的关系(考点讲解)(含解析)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 变量之间的关系(考点讲解)(含解析)

第三章 变量之间的关系【学习目标】1.知道现实生活中存在变量和常量,变量在变化的过程中有其固有的范围(即变量的取值范围); 2.感受生活中存在的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 3.能读懂以不同方式呈现的变量之间的关系.4.能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实际情境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考点总结】要点一、变量、常量的概念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我们称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叫做常量.特别说明:一般地,常量是不发生变化的量,变量是发生变化的量,这些都是针对某个变化过程而言的.例如,60s t =,速度60千米/时是常量,时间t 和里程s 为变量. t 是自变量,s 是因变量. 要点二、用表格表示变量间关系借助表格,我们可以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特别说明:表格可以清楚地列出一些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对应值,这会对某些特定的数值带来一目了然的效果,例如火车的时刻表,平方表等. 要点三、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关系关系式是我们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另一种方法.利用关系式(如3y x =),我们可以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因变量的值.特别说明:关系式能揭示出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但较抽象,不是所有的变量之间都能列出关系式. 要点四、用图象表示变量间关系图象是我们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又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非常直观.用图象表达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称为横轴)上的点表示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称为纵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特别说明:图象法可以直观形象地反映变量的变化趋势,而且对于一些无法用关系式表达的变量,图象可以充当重要角色. 【例题讲解】类型一、常量、自变量与因变量例1、根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学生对一个新概念的接受能力y 与提出概念所用的时间x (分钟)之间有如表所示的关系:(1)上表中反映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提出概念所用时间是多少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3)学生对一个新概念的接受能力从什么时间开始逐渐减弱?【答案】(1)“提出概念所用时间”是自变量,“对概念的接受能力”为因变量;(2)13分钟;(3)从第13分钟以后开始逐渐减弱【分析】(1)根据表格中提供的数量的变化关系,得出答案;(2)根据表格中两个变量变化数据得出答案;(3)提供变化情况得出结论.【详解】解:(1)表格中反映的是:提出概念所用时间与对概念的接受能力这两个变量,其中“提出概念所用时间”是自变量,“对概念的接受能力”为因变量;(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提出概念所用时间是13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达到59.9;(3)学生对一个新概念的接受能力从第13分钟以后开始逐渐减弱.【点睛】本题考查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理解自变量、因变量的意义以及变化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训练】某公交车每月的支出费用为4000元,每月的乘车人数x(人)与每月利润(利润=收入费用﹣支出费用)y(元)的变化关系如表所示(每位乘客的公交票价是固定不变的).(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每月的乘车人数x与每月利润y分别是变量和变量;(2)观察表中数据可知,每月乘客量达到人以上时,该公交车才不会亏损;(3)当每月乘车人数为4000人时,每月利润为多少元?【答案】(1)每月的乘车人数,每月利润;(2)2000人;(3)4000元【分析】(1)根据函数的定义即可求解;(2)根据表格可得:当每月乘客量达到2000人以上时,该公交车才不会亏损,即可求解;(3)有表中的数据推理即可求解.【详解】解:(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每月的乘车人数是自变量,每月利润是因变量;故答案为:每月的乘车人数,每月利润;(2)根据表格可得:当每月乘客量达到2000人以上时,该公交车才不会亏损,故答案为:2000;(3)有表中的数据可知,每月的乘车人数每增加500人,每月的利润可增加1000元,当每月的乘车人数为2000人时,利润为0元,故每月乘车人数为4000人时,每月的利润是(4000-2000)÷500×1000=4000元.【点睛】本题考查了根据表格与函数知识,正确读懂表格,理解表格体现变化趋势是解题关键.类型二、用表格表示变量间关系例2、一辆小汽车在告诉公路上从静止到起动10秒内的速度经测量如下表:(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2)如果用时间t表示时间,v表示速度,那么随着t的变化,v的变化趋势是什么?(3)当t每增加1秒,v的变化情况相同吗?在哪个时间段内,v增加的最快?(4)若高速公路上小汽车行驶速度的上限为120千米/小时,试估计大约还需几秒这辆小汽车的速度就将达到这个上限.【答案】(1)时间与速度;时间;速度;(2)0到3和4到10,v随着t的增大而增大,而3到4,v随着t的增大而减小;(3)不相同;第9秒时;(4)1秒.【分析】(1)根据表中的数据,即可得出两个变量以及自变量、因变量;(2)根据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即可求出v的变化趋势;(3)根据表中的数据可得出V的变化情况以及在哪1秒钟,V的增加最大;(4)根据小汽车行驶速度的上限为120千米/小时,再根据时间与速度的关系式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1)上表反映了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时间是自变量,速度是因变量;(2)如果用t 表示时间,v 表示速度,那么随着t 的变化,v 的变化趋势是0到3和4到10,v 随着t 的增大而增大,而3到4,v 随着t 的增大而减小;(3)当t 每增加1秒,v 的变化情况不相同,在第9秒时,v 的增加最大; (4)由题意得:120千米/小时=12010003600⨯(米/秒),由33.328.9 4.4-=,且28.924.2 4.7 4.4-=>, 所以估计大约还需1秒.【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函数的表示方法,常量与变量;关键是理解题意判断常量与变量,然后结合图表得到问题的答案即可.【训练】某路公交车每月有x 人次乘坐,每月的收入为y 元,每人次乘坐的票价相同,下面的表格是y 与x 的部分数据.x /人次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 y /元1000200040006000…(1)上表中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请将表格补充完整.(3)若该路公交车每月的支出费用为4000元,如果该路公交车每月的利润要达到10000元,则每月乘坐该路公交车要达到多少人次?(利润=收入-支出费用)【答案】(1)反映了收入y 与人次x 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2)表格见解析;(3)7000人次. 【分析】(1)根据表格即可得出结论;(2)由表格可知:每增加500人次乘坐,每月的收入就增加1000元,即可得出结论; (3)先求出每增加1人次乘坐,每月的收入就增加2元,然后求出总收入即可求出结论; 解:(1)反映了收入y 与人次x 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 (2)由表格可知:每增加500人次乘坐,每月的收入就增加1000元, 表格补充如下:÷=(元)(3)10005002()÷(人次)4000+100002=7000答:每月乘坐该路公交车要达到7000人次【点睛】此题考查的是变量与常量的应用,掌握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是解决此题的关键.类型三、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关系例3.按如图方式摆放餐桌和椅子.用x来表示餐桌的张数,用y来表示可坐人数.①题中有几个变量?②你能写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吗?【答案】①有2个变量;②能,函数关系式可以为y=4x+2.【解析】试题分析:①根据变量和常量的定义可得结果;②由图形可知,第一张餐桌上可以摆放6把椅子,进一步观察发现:多一张餐桌,多放4把椅子.x张餐桌共有6+4(x﹣1)=4x+2.试题解析:①观察图形:x=1时,y=6,x=2时,y=10;x=3时,y=14;…可见每增加一张桌子,便增加4个座位,因此x张餐桌共有6+4(x﹣1)=4x+2个座位.故可坐人数y=4x+2,故答案为:有2个变量;②能,由①分析可得:函数关系式可以为y=4x+2.【训练】已知,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BC=90°,AC=10,BC=6,AB=8.P是线段AC上的一个动点,当点P从点C向点A运动时,运动到点A停止,设PC=x,△ABP的面积为y.求y与x之间的关系式.【答案】y=﹣125x+24.【分析】过点B作BD⊥AC于D,则BD为AC边上的高.根据△ABC的面积不变即可求出BD;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出S△ABP=12AP•BD,代入数值,即可求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详解】如图,过点B作BD⊥AC于D.∵S△ABC=12AC•BD=12AB•BC,∴BD=8624105 AB BCAC⋅⨯==;∵AC=10,PC=x,∴AP=AC﹣PC=10﹣x,∴S△ABP=12AP•BD=12×(10﹣x)×245=﹣125x+24,∴y与x之间的关系式为:y=﹣125x+24.【点睛】此题考查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求法,列关系式的方法,能理解图形中三角形的面积求法得到高线BD的值是解题的关键.类型四、用图象表示变量间关系例4、巴蜀中学的小明和朱老师一起到一条笔直的跑道上锻炼身体,到达起点后小明做了一会准备活动,朱老师先跑.当小明出发时,朱老师已经距起点200米了.他们距起点的距离s(米)与小明出发的时间t(秒)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不完整).据图中给出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在上述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______,因变量是______;(2)朱老师的速度为_____米/秒,小明的速度为______米/秒;(3)当小明第一次追上朱老师时,求小明距起点的距离是多少米?【答案】(1)t,s;(2)2,6;(3)小明距起点的距离为300米.【分析】解析(1)观察函数图象即可找出谁是自变量谁是因变(2)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即可分别算出朱老师以及小明的速度;(3)设t秒时,小明第一次追上朱老师,列出关系式即可解答【详解】解:(1)在上述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t,因变量是s;(2)朱老师的速度420200110=2(米/秒),小明的速度为42070=6(米/秒);故答案为t,s;2,6;(3)设t秒时,小明第一次追上朱老师根据题意得6t=200+2t,解得t=50(s),则50×6=300(米),所以当小明第一次追上朱老师时,小明距起点的距离为300米.【点睛】此题考查一次函数的应用,解题关键在于看懂图中数据【训练】如图是甲、乙两人同一地点出发后,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1)此变化过程中, 是自变量, 是因变量;(2)甲的速度乙的速度(大于、等于、小于);(3)6时表示;(4)路程为150km,甲行驶了小时,乙行驶了小时;(5)9时甲在乙的(前面、后面、相同位置);(6)乙比甲先走了3小时,对吗?.【答案】(1)t;s;(2)小于;(3)乙追赶上了甲;(4)9;4;(5)后面;(6)不对.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含义得到时间是自变量,路程是因变量;(2)甲走6小时行驶100千米,乙走3小时走100千米,则可得到他们的速度的大小;(3)6时两图象相交,说明他们相遇;(4)观察图形得到路程为150千米,甲行驶9小时,乙行驶了7-3=4小时;(5)观察图象得到t=9时,乙的图象在甲的上方,即乙行驶的路程远些;(6)观察图象得到甲先出发3小时后,乙才开始出发.试题解析:解:(1)函数图象反映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t是自变量,s是因变量;(2)甲的速度是100÷6=503千米/小时,乙的速度是100÷3=1003千米/小时,所以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3)6时表示他们相遇,即乙追赶上了甲;(4)路程为150千米,甲行驶9小时,乙行驶了7-3=4小时;(5)t=9时,乙的图象在甲的上方,即乙行驶的路程远些,所以9时甲在乙的后面;(6)不对,是乙比甲晚走了3小时.故答案为(1)t;s;(2)小于;(3)乙追赶上了甲;(4)9;4;(5)后面;(6)不对. 考点:函数的图象.【训练】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表示哪两个变量间的关系?(2)A、B两点代表了什么?(3)你能设计一个实际事例与图中表示的情况一致吗?【答案】(1)时间与价钱;(2)A点表示250元,B点表示150元;(3)这可以表示某户人家在“五一”长假中的消费情况:5月1日花150元5月2日花100元5月3日花250元5月4日花200元5月5日花300元5月6日花150元5月7日花250元【解析】试题分析:认真分析表中数据再结合身边的事例即可得到结果.(1)图中表示时间与价钱的关系;(2)A点表示250元,B点表示150元;(3)这可以表示某户人家在“五一”长假中的消费情况:5月1日花150元5月2日花100元5月3日花250元5月4日花200元5月5日花300元5月6日花150元5月7日花250元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函数的图象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图象,得到图象的特征及规律,再根据这个规律解决问题.。

七年级数学专项习题——变量之间的关系(附参考答案)

七年级数学专项习题——变量之间的关系(附参考答案)

1. 已知AB ∥CD ,现将一个含30°角的直角三角尺EFG 七年级数学专项习题——变量之间的关系(附参考答案)按如图方式放置,其中顶点F 、G 分别落在直线AB ,CD 上,GE 交AB 于点H ,若∠EHB =50°,则∠AFG 的度数为( )A .100°B .110°C .115°D .120°2. 如图,已知AB ∥DF ,DE 和AC 分别平分∠CDF 和∠BAE ,若∠DEA =46°,∠ACD =56°,则∠CDF 的度数为( )A .22°B .33°C .44°D .55°3. 如图,将长方形ABCD 沿EF 翻折,再沿ED 翻折,若∠FEA ″=105°,则∠CFE = 度.4. 已知∠1的两边分别平行于∠2的两边,若∠1=40°,则∠2的度数为 .5. 如图,将一副三角板的直角顶点重合,摆放在桌面上,当∠AOC= 时,AB所在直线与CD所在直线互相垂直.6. 已知:如图△ABC中,AC⊥BC,点D、E在AB边上,点F在AC边上,DG⊥BC于G,∠1=∠2.求证:EF∥CD.(请在下面空白处写出完整证明过程)∴∠AHG =∠EHB =50°,∵AB ∥CD ,∴∠EGD =∠AHG =50°,∵∠FGE =60°,∴∠FGD =∠FGE +∠EGD =60°+50°=110°,∵AB ∥CD ,∴∠AFG =∠FGD =110°1.解:∵GE 交AB 于点H 参考答案,.故选:B .2.解:过点C 作CN ∥AB ,过点E 作EM ∥AB ,∵FD ∥AB ,CN ∥AB ,EM ∥AB ,∴AB ∥CN ∥EM ∥FD∴∠BAC =∠NCA ,∠NCD =∠FDC ,∠FDE =∠DEM ,∠MEA =∠EAB . ∴∠DEA =∠FDE +∠EAB ,∠ACD =∠BAC +∠FDC .又∵DE 和AC 分别平分∠CDF 和∠BAE ,∴∠FDC =2∠FDE =2∠EDC ,∠BAE =2∠BAC =2∠EAC , ∴56°=∠BAC +2∠FDE ①,46°=∠FDE +2∠BAC ②.①+②,得3(∠BAC +∠FDE )=102°,∴∠BAC +∠FDE =34°③.①-③,得∠FDE =22°.∴∠CDF =2∠FDE =44°.故选:C .3.解:由四边形ABFE 沿EF 折叠得四边形A ′B ′FE ,∴∠A ′EF =∠AEF .∵∠A ′EF =∠A ′ED +∠DEF ,∠AEF =180°-∠DEF .∴∠A ′ED +∠DEF =180°-∠DEF .由四边形A ′B ′ME 沿AD 折叠得四边形A ″B ″ME ,∴∠A ′ED =∠A ″ED .∵∠A ″ED =∠A ″EF +∠DEF =105°+∠DEF ,∴∠A ′ED =105°+∠DEF .∴105°+∠DEF +∠DEF =180°-∠DEF .∴∠DEF =25°.∵AD ∥BC ,∴∠DEF =∠EFB =25°.∴∠CFE =180°-∠EFB =180°-25°=155°.故答案为:155.4. 解:①若∠1与∠2位置如图1所示:∵AB ∥DE ,∴∠1=∠3, 又∵DC ∥EF ,∴∠2=∠3,∴∠1=∠2,又∵∠1=40°,∴∠②若∠1与∠2位置如图2所示:∵AB∥DE,∴∠1=∠3,又∵DC∥EF,∴∠2+∠3=180°,∴∠2+∠1=180°,又∵∠1=40°,∴∠2=180°-∠1=180°-40°=140°,综合所述:∠2的度数为40°或140°,故答案为:40°或140°.5.6. 证明:,,( 已知 ),( 垂直的定义 ),(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已知 ),( 等量代换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初一数学(下)变量之间的关系知识点(最新人教版教案)

初一数学(下)变量之间的关系知识点(最新人教版教案)

变量之间的关系知识点及常见题型一、基础知识1、常量:在一组数据中或者关系式中不会没发生变化的量;2、变量:变化的量(1)自变量:可以自己发生变化的量;(2)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量。

二、表示方式1、表格(1)借助表格可以感知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的情况;(2)从表格中可以获取一些信息,能够做出某种预测或估计; 2、关系式(1)能根据题意列简单的关系式; (2)能利用关系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图像(1)识别图像是否正确;(2)利用图像尽可能地获取自变量因变量的信息。

第一节 小车下滑的时间课前引入1.小张从学校给妈妈打电话,在这个过程中,打电话的时间越长,电话费就越( )。

2.银行的年利率是2.25%,存入的本金越多,( )也越多,在这个问题中,( )是固定不变的。

( )随( )的改变而改变。

3.球的体积V 与球的半径的关系式V=34πr 3中,( )是一个定值。

( )随( )的改变而改变。

经典例题下表是某同学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所记录的数据:(1)时间为8分钟时,水的温度是多少?(2)上表反应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3)水的温度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4)根据表格,你认为13分钟、14分钟时水的温度是多少?(5)为了节约能源,在烧开水时,你认为应在几分钟左右关闭煤气?过手练习1、明明从广州给远在上海的爷爷打电话,电话费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因变量是()A、明明B、电话费C、时间D、爷爷2上述问题中,第五排、第六排分别有个、个座位;第排有个座位.3、据世界人口组织公布,地球上的人口从1600年到1999年一直呈递增趋势,即随时间的变化,地球上的人口数量在逐渐地增加,如果用t表示时间,y表示人口数量,是自变量,是因变量。

(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2)随着自变量的变化,因变量变化的趋势是什么?(3)你认为入学儿童的人数会变成零吗?5、心理学家发现,学生对概念的接受能力y与提出概念所用的时间x(单位:分)之间有如下关系(其中0≤x≤30)(1)上表中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那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2)当提出概念所用时间是10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多少?(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提出概念几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4)从表格中可知,当时间x在什么范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增强?当时间x在什么范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降低?(5)根据表格大致估计当时间为23分钟时,学生对概念的接受能力是多少?第二节 变化中的三角形课前引入1.计划购买40元的某种文化用品,则所购买的总数N (个)和单价想X (元)的关系式为( )。

初一数学第三章

初一数学第三章

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
1、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用列表法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变量对应的数值有限,但比较直观
(1)定义解析
变量:是指没有固定的值,可以改变的数
自变量:分析系统(或模型)时,可以选择研究其中一些变量对另一些变量的影响,那么我们选择的这些变量就称为自变量
因变量:分析系统(或模型)时,可以选择研究其中一些变量对另一些变量的影响,那么被影响的量就被称为因变量
常数:是指固定的值,一直没有改变的数
(2)表格表示
如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
因此时间是自变量,人口数目是因变量
个人见解:通常列表一般自变量在上面,因变量在下面,更直观去表现变化关系
2、用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用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给定自变量的值,都可以求出因变量的值
个人见解:重点在于找到正确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通常设自变量为x 因变量为y
通式为:y=ax+b,其中b为常数,a为自变量的变化系数
公式列取之后,随意在题目中找到两组数,带入公式中,得到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取a和b的值,带入通式当中
获取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式
注意:计算一定要仔细,反复检查,得到关系式之后在代入第三组数据进行验证
3、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的关系
个人见解:一般和坐标为自变量,纵坐标表示因变量,大多数使用的是折线或者曲线图
做题时一般是给你一个具体的图像,
(1)一一对应的数据自己做成表格,跟方便后期的关系式计算
(2)做题的时候认真读题,观察给你的数据属于自变量还是因变量,根据给定的数据从图表中读取相对应的结果
(3)图像更加直观的表现变量的变化趋势,总结区域性变量的变化走向。

七年级下变量关系知识点

七年级下变量关系知识点

七年级下变量关系知识点变量关系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包括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和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

七年级下学期,在学习代数之前,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变量关系知识点。

一、正比例关系正比例关系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呈现一定的比例关系,即其中一个变量的值是另一个变量的某个倍数。

例如,当小明每天学习1小时时,他每天进步10分;每天学习两小时时,他每天进步20分。

这里学习时间与进步分数的关系呈现出正比例关系,即每小时学习可以进步10分。

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为y=kx,其中x和y分别表示两个变量,k表示比例常数。

在上述例子中,进步分数y就是学习时间x的10倍,即y=10x。

二、反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呈现出等比例关系,即一个变量的增加导致另一个变量的减少,两者之间的乘积保持不变。

例如,当一辆车的速度增加时,它需要的时间减少;而当速度减慢时,所需时间增加。

这里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呈现出反比例关系。

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为y=k/x。

在上述例子中,所需时间y是车速度x的倒数,即y=k/x。

三、变量之间的其他关系除了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变量之间还可能存在其他的复杂关系。

例如,小明每天自行车骑行一小时,他在一天能吃下3000卡路里;如果他骑行两个小时,他能吃下6000卡路里。

这里骑行时间与卡路里的摄入量之间呈现出无规律的关系。

在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呈现出简单的比例关系。

我们需要通过逐步探究与分析,寻找变量之间的规律关系,从而归纳总结出一定的函数关系。

总结七年级下一些基本的变量关系知识点包括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和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

这些知识点是进一步学习函数的基础,也是实际问题中解决数量关系问题的基础。

通过多做例题,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变量关系,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初一数学变量之间的关系

初一数学变量之间的关系

初一数学变量之间的关系(一元一次函数)一、知识要点1、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的概念在—个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例如在表示路程关系式s=50t中,速度50恒定不变为常量,随t取不同数值时也取不同数值,s与t都为变量.t是自变量,s是因变量2、变量之间关系的表示法表格法、关系式法、图象法3、一次函数的图象二、典型例题例1.小车下滑的时间在一次实验中,小强把—根弹簧的上端固定,在其下端悬挂物体,下面是测得的弹簧的长度y与所挂物体的质量x的一组对应值:所挂重量x(kg) 0 1 2 3 4 5弹簧长度y(cm) 20 22 24 26 28 30(1)上述表格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2)当所挂重物为4kg时,弹簧多长?不挂重物呢?(3)若所挂重物为6kg时(在弹簧的允许范围内),你能说出此时弹簧的长度吗?(4)写出y与x的函数。

例2变化中的三角形如图6—1所示,梯形上底的长是x,下底的长是15,高是8.(1)梯形面积y与上底长x之间的关系式是什么?(2)用表格表示当x从10变到20时(每次增加1),y的相应值;(3)当x每增加1时,y如何变化?说说你的理由;(4)当x=0时,y等于什么?此时它表示的是什么?例3.温度的变化某地一天的气温随时间的变化如图6—2,根据图象可知:在这一天中最高气温与达到最高气温的时刻分别是________例4南京市在某一天的地表气温是38℃,据测量每升高1km,气温下降6℃,那么在hkm的高空,温度t是多少?并计算当h的值是6km、10km、12km时的气温.讨论一下民用飞机在一万米高空飞行时,机舱为什么要与机外空气隔绝?例5.速度的变化如图6—26表示一骑自行车者和一骑摩托车者沿相同路线由甲地到乙地行驶过程的函数图象(分别为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两地间的距离是80km.请你根据图象回答或解决下面的问题:(1)谁出发的较早?早多长时间?谁到达乙地较早?早到多长时间?(2)两人在途中行驶的速度分别是多少?(3)请你分别求出表示自行车和摩托车行驶过程的函数解析式(不要求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4)指出在什么时间段内两车均行驶在途中(不包括端点);在这一时间段内,请你分别按下列条件列出关于时间x的方程或不等式(不要化简,也不要求解):①自行车行驶在摩托车前面;②自行车与摩托车相遇;③自行车行驶在摩托车后面.例6.在直角三角形ABC中,BC=6,AC=8,点D在线段AC上从C向A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数学变量之间的关系(一元一次函数)
一、知识要点
1、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的概念
在—个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例如在表示路程关系式s=50t中,速度50恒定不变为常量,随t取不同数值时也取不同数值,s与t都为变量.t 是自变量,s是因变量
2、变量之间关系的表示法
表格法、关系式法、图象法
3、一次函数的图象
二、典型例题
例1.小车下滑的时间
在一次实验中,小强把—根弹簧的上端固定,在其下端悬挂物体,下面是测得的弹簧的长度y与所挂物体的质量x的一组对应值:
所挂重量x(kg) 0 1 2 3 4 5
弹簧长度y(cm) 20 22 24 26 28 30
(1)上述表格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当所挂重物为4kg时,弹簧多长?不挂重物呢?
(3)若所挂重物为6kg时(在弹簧的允许范围内),你能说出此时弹簧的长度吗?
(4)写出y与x的函数。

例2变化中的三角形
如图6—1所示,梯形上底的长是x,下底的长是15,高是8.
(1)梯形面积y与上底长x之间的关系式是什么?
(2)用表格表示当x从10变到20时(每次增加1),y的相应值;
(3)当x每增加1时,y如何变化?说说你的理由;
(4)当x=0时,y等于什么?此时它表示的是什么?
例3.温度的变化
某地一天的气温随时间的变化如图6—2,根据图象可知:在这一天中最高气温与达到最高气温的时刻分别是________
例4南京市在某一天的地表气温是38℃,据测量每升高1km,气温下降6℃,那么在hkm的高空,温度t是多少?并计算当h的值是6km、10km、12km时的气温.讨论一下民用飞机在一万米高空飞行时,机舱为什么要与机外空气隔绝?
例5.速度的变化
如图6—26表示一骑自行车者和一骑摩托车者沿相同路线由甲地到乙地行驶过程的函数图象(分别为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两地间的距离是80km.请你根据图象回答或解决下面的问题:
(1)谁出发的较早?早多长时间?谁到达乙地较早?早到多长时间?
(2)两人在途中行驶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3)请你分别求出表示自行车和摩托车行驶过程的函数解析式(不要求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4)指出在什么时间段内两车均行驶在途中(不包括端点);在这一时间段内,请你分别按下列条件列出关于时间x的方程或不等式(不要化简,也不要求解):
①自行车行驶在摩托车前面;
②自行车与摩托车相遇;
③自行车行驶在摩托车后面.
例6.在直角三角形ABC中,BC=6,AC=8,点D在线段AC上从C向A运动。

若设CD=x,△ABD 的面积为y。

(1)、请写出y与x的关系式;A
(2)、当x 为何值时,y 有最大值,最大值是多少?此时点D 在什么位置? (3)、当△ABD 的面积是△ABC 的面积的3
1
时,点D 在什么位置?
例7图为一位旅行者在早晨8时从 城市出发到郊外所走的路程与时间的变 化图.根据图像回答问题:
⑴9时,10时30分,12时所走的 路程分别是多少? ⑵他休息了多长时间?
⑶他从休息后直至到达目的地这段 时间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例8、. 某房地产开发公司计划建A 、B 两种户型的住房80套,该公司所筹资金不少于2090万元,但不超过2096万元,且所筹资金全部用于建房,两种户型的建房的成本和售价如下表:
(1)该公司对两种户型的住房有哪几种建房方案?
(2)该公司选用哪种建房方案获得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
(3)根据市场调查,每套B 型住房的售价不会改变,而每套A 型住房的售价将会提高m 万元(m >0),且所建的两种住房可完全售出,该公司又将选用哪种建房方案获得利润最大?
例9.某中学校长决定带领市级“三好学生”去北京旅游,甲旅行社承诺:“如果校长买全票一张,则学生可享受半价优惠”;乙旅行社承诺:“包括校长在内所有人按全票的6折优惠”。

若全票价为240元。

(1)设学生数为x ,甲、乙旅行社收费分别为甲y (元)和乙y (元),分别写出两个旅行社收费的表达式。

(2)哪家旅行社收费更优惠?
例10如图,长方形ABCD 的边长分别为AB=12cm,AD=8cm,点P 、Q 都从点A 出发,分别沿AB-CD 运动,且保持AP=AQ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图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也随之变化。

当AP 由2cm 变到8cm 时,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增加或减少了多少平方厘
米?
三、课后练习
填空题:
1.长方形的宽为6cm,则它的周长L 与长a 之间的关系为 .
2.某种储蓄的年利率为 1.5%,存入1000元本金后,则本息和y(元)与所存年数x 之间的关系式为 ,3年后的本息和为 元(此利息要交纳所得税的20%).
3.一辆汽车以45km/h 的速度行驶,设行驶的路程为s(km),行驶的时间为t(h),则s 与t 的关系式为 ,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 .
4.(1)5小时他完成工作量的百分数是 ; (2)小华在 时间里工作量最大;
(3)如果小华在早晨8时开始工作,则他在 时没有工作. 5.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y(m/s)与气温x(ºC)之间在如下关系:3315
3
+=
x y 。

(1)当气温x=15 ºC 时,声音的速度y= m/s 。

(2)当气温x=22 ºC 时,某人看到烟花燃放5s 后才听到声音响,则此人与燃放的烟花所在地相距 m 。

6.某公司销售部门发现,该公司的销售收入随销售量的变化而变化,其中 是自变量, 是因变量。

7.地面温度为15 ºC ,如果高度每升高1km ,气温下降6 ºC ,则高度h(km)与气温t(ºC)之间的关系式为 。

8.汽车以60km/h 速度匀速行驶,随着时间t 之间的关系式为 。

9.小明和小强进行百米赛跑,小明比小强跑得快,如果
两人同时起跑,小明肯定赢,如图所示,现在小明让小强
先跑 米,直线 表示小明的路程与时间的
关系,大约 秒时,小明追上了小强,小强在这次赛
跑中的速度是 。

10.小雨拿5元钱去邮局买面值为80后所剩钱数y (元)与买邮票的枚数x (枚)之间的关系式
为 。

选择题:
1.某辆汽车油箱中原有汽油100L ,汽车每行驶50km ,耗油10L ,则油箱中剩余油量y (L )与汽车
行驶路程x (km )之间的图大致是( )
2.弹簧挂上物体后会伸长,测得一弹簧的长度y (cm )与所挂的物体的重量x (kg )间有下面的关系:
A . x 与y 都是变量,且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
B . 弹簧不挂重物时的长度为0cm
C . 物体质量每增加1kg ,弹簧长度y 增加0.5cm
D . 所挂物体质量为7kg 时,弹簧长度为13.5cm
3.雪撬手从斜坡顶部滑了下来,图中可以大致刻画出雪撬手下滑过程中速度——时间变化情况的是( )
4.在关系工y=3x+5中,下列说法:①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②x 的数值可以任意选择;③y 是变量,它的值与x 无关;④用关系式表示的不能用图象表示;⑤y
与x 的关系还可以用列表法和图象法表示,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②⑤
B 、①②④
C 、①③⑤
D 、①④⑤ 5.根据图示的程序计算变量y 的对应值,若输入变量x 的值为
3
,则输出的结果为( )
解答题:
1. 弹簧挂上物体后会伸长,已知一弹簧的长度(cm)与所挂物体的质量(kg)之间的关系如下表:
(3+2+2+3+2=12分)
(1)
(2)当物体的质量为3kg时,弹簧的长度怎样变化?
(3)当物体的质量逐渐增加时,弹簧的长度怎样变化?
(4)如果物体的质量为xkg,弹簧的长度为ycm,根据上表写出y与x的关系式;
(5)当物体的质量为2.5kg时,根据(4)的关系式,求弹簧的长度.
2.如图,表现了一辆汽车在行驶途中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1)A、B两点分别表示汽车是什么状态?
(2)请你分段描写汽车在第0分到第19分的行驶状况。

(3)司机休息5分钟后继续上路,加速1分钟后开始以6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5分钟后减速,用了2分钟汽车停止,请在原图上画出这段时间汽车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

(4+5+4=1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