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药分析方法开发流程
原料药有机杂质分析与研究流程

1 3
原 料药有机杂质分 析与研 究流程
刘 敏 甫; 红霞 李晓宇 ( 华北制药 集团 河北 华日 药业 有限 公司 石家庄 0 5 0 0 0 0 )
摘要 : 药物杂质与药物 的临床使 用安全性 、 药品的稳定性 密切相 关。对药物的杂质进行 充分 的研 究和控制是确保 药品安全性 的 必要环节 , 在 药品杂质 中有机杂质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 文描述 了仿制原料 药的分析研 究流程 , 为原料 药生产企业进行 仿制 药有机杂质研 究和控制提供 了明确有效的途径 。 关键词 : 原料 药 仿 制 药 有 机 杂 质 分析 控 制 中图分类号 : R 9 2 7
I 有 机 杂 质 来 源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8 3 5 1 ( 2 0 1 3) 0 8 — 0 0 1 3 — 0 1
表 能会在产 品制造或存放 过程 中产生 或增加 , 最大日剂量 报告阈值( % ) 鉴定 阈值 界定 阈值 主要 包括 以下 几个方 面 : ①起 始原料 ( 反 应物 ) ; ② 副产 品 ; ③ 中间体 ; ④降解物 , 等。 2 仿 制原料药有机杂质分析研究流程 2 . I 有机杂质描述 : 研发阶段应根据文献及专业知识 对原料药 原料及 中间体 质量 控制 、 反应条件控制 、 精制方法等进行 系统 在合成 、储存 过程 中最可能产生的杂质和潜在 的杂 质进行描 的优化改进 , 降低 杂质含量至合理水平。 述。内容包括 : ①根据起始原料 的结构及来源 阐述可能 由起始 2 . 6杂质 的定性 : 凡含量达 到或超过 0 . 1 %的有机杂质均需 进行 原料 引入 的有关 物质 ; ②根据 起始原料 、 中间体 、 产物 的结构 定性鉴别 。 低于 0 . 1 %的杂质一般不需要定性 , 但有毒性或其他 特点 , 合成 中可能产生 的降解产物 ; ③根据产物及杂 质的结构 药效 的杂质应考虑定性 , 杂质定性可依据以下程序进行 。 特点 , 结合纯化精 制工艺 , 阐述 去除杂质 的关键工艺 。 2 . 6 . 1 根据与对照峰的相对保 留时间定性 :在药典 中有规 定某 2 . 2有机杂质分 析方 法及 验证 :①根据研 发杂质描述 中可能 杂质与对照峰 的相对保 留时间时 ,首 先按 照药典方法测定 杂 存在的杂质及药典资料 , 确定杂质的检测方法 。分析方法必须 质 与对 照峰 的相对保 留时间是 否与药 典 中规定 的某 杂质 一 经过验 证或确认。②分析方法应有适 当的检测 限或定量 限, 以 致 , 如一致则此杂质可定性。 测定微量杂质的存在 。③采用的杂质对 照品应得 到评估确定 , 2 . 6 . 2根据杂质标准品对 照进行定性 :根据保 留时间确认产 品 并 注明来源 、 纯度 、 用处等 。 中的杂质是否与杂质标准 品属于 同一种物质。 2 . 3产 品中有 机杂 质的检测 : 在杂质描述 的基础上按照确定 的 2 . 6 . 3根据杂质来源和产生条件 , 结合母 核的质谱 裂解 规律 、 文 方 法进行产品 中实际存在 的杂质 的分析 。据检 测结果列 出实 献资料推 断杂质 的可能结构 。 际存 在的杂质列 表。 2 . 6 . 4如以上研 究均无法 获得杂质结构 , 则需要利用质谱 、 核磁 2 . 4有机杂质来 源的研 究 : 此部分研究将 为杂质的结构定性 和 共振 、 紫外谱 、 红外谱等进行全面的分析来鉴定。 工艺控制提供依据 。 2 . 7有机杂质 的定量测定 : 超过界定限值 的杂质应进 行定量测 2 . 4 . I 原辅材料 中的杂质研究 :依据产品检测方法对原辅材料 定。一般多采用 HP L C法 , 有时也采用 T L C、 G C等方法。 进行杂质分析 , 确定杂质是否是原辅材料带人 。 2 . 8有机杂质 限度确定 : 一般杂质 限度确定可有以下几种方法 。 2 . 4 . 2 强制 降解实验研究 : 参 照药典 中强制 降解实验指导 原则 , 2 . 8 . 1 直接采用被仿 品质量标准 中的限度 : 在研 品杂质种类 、 杂 分析产 品在 强酸破坏 、 强碱破坏 、 氧化 、 强光 、 高 温等条件下 的 质含量不超过被仿品 , 可直接采用被仿品质量标 准中的限度 。 杂质情况 。强制降解实验应防止对样品的过度破坏 。 2 . 8 . 2以被仿品质量标准 中方法及限度为基础 , 增加 对单一杂 2 . 4 . 3通过被仿药品质量标准进行分析 :国家标准和 国外药典 质 的控制 。在研 品已知杂质水平不超过被仿 品 , 但其 中存在含 中有 已知杂质检查项 的 ,据其质量标准可得到更多 的已知杂 量超过鉴定 限度 的新 杂质 ,经对工艺等研究后仍未 降至鉴定 质信息 。 限度 以下 , 但 已确证结构 , 有安全性数据支持 。这时可据 样品 2 . 5杂质对 比研究 : 对原研 被仿 药品进行测定 , 对其 杂质种类 、 实际 的杂质水平 、 安全性资料可支持 的杂质水平 , 在被仿 品质 含量进行研究 。至少选择 连续 三批 大生产的样 品与被仿 制药 量标准基础上增订新 的单一 杂质 限度 。但 仿制药总 的杂 质水 品进行 同期对 比。一般对 比研究结果可能有 以下情况 。 平不应与被仿品有较大差距 。 2 . 5 . 1 杂质水平不超 过被仿品 :杂质谱与被仿 品一致 或杂 质种 2 . 8 . 3对 比研究结果确 定限度 : a . 若在研 药 品杂质谱及 杂质 含 类 较被仿品少 , 各 杂质含量不超过被仿 品 , 无含量超过鉴定 限 量与 被仿 品有较 大差 异 , 应根 据有 机 限度 控制 要求 、 样 品实 度 的新 杂质。这说 明试制 品的杂质控制达到 了预期 目标。 际 的杂 质水平 、安全性 资料 可支持 的杂质水平综 合考虑 , 确 2 . 5 . 2杂质 谱与被仿品一致或杂质种类较被仿 品少 ,但一个 或 定各特定杂质 、 其 他未 知杂质 、 总杂质 的限度 。b . 若无法得到 多个 已知杂质含量超过被仿 品: 这种情况下应 当改进工 艺 , 降 被仿 品的质 量标 准 , 在研 品杂 质种类 与仿 制 品相 同 , 可 将在 低杂质 的含量 。 研产 品的 杂质 限度设定 为 已上市 的 同品种产 品 的杂质 实测 2 . 5 . 3 已知杂质水平 未超过被仿 品,但 出现含量超过鉴定 限度 值的两倍 以内。 的新 杂质 : 首先鉴 定新杂质 的结构 , 分 析产生新杂 质 的原 因 , 杂质的研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应定期进行 杂质的分析 通过改进 工艺降低其含量至鉴定 限度 以下 。若 改进工艺仍不 再确认 , 以确保药品安 全。 能 降至鉴定 限度 以下 , 则要进行 药理毒理等后续 的研究 , 必要 参 考 文 献 时应提供杂 质安全性的试验研究资料 。通常提供 额外的安全 [ I I I C H Q 3 A I m p u r i t i e s I n N e w D r u g S u b s t a n c e . 性论证 资料不 如通过改进工艺把杂质水平控制在 限度值 以下 【 2 ] F D A : G u i d a n c e f o r I u d u s t  ̄I mp u r i t i e s i n N e w D ug r S u b s t a n c e 『 3 ] 吕 东. 仿 制 药品 质 量研 究 及 稳 定 性 研 究 的技 术 要 求 [ J J ' 中国 更为简便 。关于杂质 限度的规定见表 1 。 2 0 0 9 ( 4 ) : 2 9 2 — 2 9 4 . 2 . 5 . 4杂质谱与被仿品不一致 , 且 已知杂质含量亦超 过被仿 品 : 新药杂志, 说 明仿制 品的制 备工艺存 在较大缺陷 , 需 要对工艺路线 、 起始 『 4 1 《 化 学药物 杂质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 课题研 究组.
化学原料药制备的生产工艺分析

化学原料药制备的生产工艺分析摘要:化学原料的制备对化学生产及正常生活影响重大,且对后续药品生产有诸多影响。
原料药的生产是医药产业的根源,在医药产业中地位重要。
对原料药的生产采取审批制度支持,原料药物须有批文才可生产。
虽然我国化学原料药制备工艺较为成熟,但是和国际发达国家还不能相提并论。
故以下对化学原料药制备生产工艺分析,以此为推动国家化学原料生产行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支持。
关键词:化学;原料;制备;生产;工艺化学原料药是医学药品发挥药理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其在辅料配合下,用于临床治疗[1]。
在国家原料药注册审批制度支持下,原料药需和制剂经重返的临床前研究后才可投入使用。
国家高度重视化学原料药制备及生产,构建《化学用药物原料药制备和结构确证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积极推动国家原料药生产向国际化方向发展[2]。
但在原料药物的研究及评价中仍然需要了解生产工艺的细节,便于后续对化学原料药制备进行创新分析。
1.研究背景伴随国家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相关医学也得到新的发展[3]。
与此同时,引进西药是医疗系统的重要基础,国家积极研制各项新药品、试剂。
新药研发中需要用到各式各样的化学原料药,但随着制药企业增多,相关制药硬件及软件技术也需要不断完善。
制药工艺技术要求高、操作复杂,若生产工艺稍有不慎,就会威胁工作人员生命健康、安全[4]。
国家出台《化学用药物原料药制备和结构确证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为化学原料制备工艺提供技术指导规范支持,可供研发人员参考、借鉴,提高药品研发效率,促进制药企业长久发展。
2.化学原料药制备生产过程化学原料药制备的生产过程如表1所示。
上述几阶段可代表化学原料药制备一般过程,但由于化学原料不同、生产药物不同等,其对应的生产阶段也有所差异,实际制备生产中,需结合实际情况反复调整,甚至需要推倒全过程实现目的[5]。
故在设计初期,应及时评价后续各阶段的工作难度,分析各阶段的可行性,避免生产进行到一半无法继续向前[6]。
原料药中试生产方案

原料药中试生产方案原料药中试生产方案的目的是进行中试生产,验证和优化药物的合成路线和工艺参数,确定最适合的工艺条件,并获取足够的中试生产样品,用于药物的进一步研发和评价。
下面是一个基本的原料药中试生产方案的步骤:1. 前期准备:确认药物合成路线和工艺参数,收集和准备所需的原料和试剂,准备所需的设备和工艺辅助材料。
2. 反应条件确定:根据药物的合成路线和工艺参数,确定反应的温度、时间、pH值等条件。
通过小规模试验和实验室仪器进行初步验证。
3. 冶炼剂的制备:根据反应条件确定的温度和时间,制备所需的冶炼剂。
通过小规模试验和实验室仪器进行验证。
4. 中试反应器操作:将制备好的冶炼剂和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中试反应器中。
通过控制反应温度、时间和搅拌速度等参数,进行中试反应。
5. 反应结束和产物分离:根据反应的终点和产物的性质,确定反应结束的时间。
通过过滤、结晶、萃取、蒸馏等方法,将反应产物与副产品分离。
6. 产物纯化和结晶:将分离得到的产物进行进一步纯化。
通过溶剂、蒸馏、结晶等方法,提高产物的纯度和产率。
7. 产品检测和分析:对纯化后的产物进行产品检测和分析。
通过质量分析和性能测试等方法,确定产物的质量和合格性。
8. 中试样品制备:将纯化和分析合格的产物,按照一定的规格和数量,制备成中试样品。
用于进一步研发和评价,包括药理学、毒理学和临床试验等环节。
9. 数据分析和总结:对中试生产过程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评估生产过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进一步工业化生产提供数据支持。
10. 环境和安全控制:在中试生产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环境和安全规定。
保护环境,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以上是一个基本的原料药中试生产方案的步骤。
具体方案的细节和操作流程,应根据不同的药物和工艺条件进行调整和优化。
FDA最新版-药物分析程序及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中文翻译版

药品及生物制品的分析方法和方法验证指导原则目录1.介绍...................... (1)2.背景..................... .. (2)3.分析方法开发. ..................... . (3)4.分析程序内容.............................................. ......... ..................................... .. 3A.原则/范围 (4)B.仪器/设备............................................. . (4)C.操作参数.............................................. .. (4)D.试剂/标准............................................. . (4)E.样品制备.............................................. .. (4)F.标准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5)G.步骤......... ....................................... (5)H.系统适应性..... (5)I.计算 (5)J.数据报告 (5)5.参考标准和教材............................................ (6)6分析方法验证用于新药,仿制药,生物制品和DMF (6)A.非药典分析方法............................................. (6)B.验证特征 (7)C.药典分析方法............................................. .. (8)7.统计分析和模型 (8)A.统计 (8)B.模型 (8)8.生命周期管理分析程序 (9)A.重新验证 (9)B.分析方法的可比性研究............................................ . (10)1.另一种分析方法............................................... .. (10)2.分析方法转移的研究 (11)C.报告上市后变更已批准的新药,仿制药,或生物制品 (11)9.美国FDA方法验证............................................... . (12)10.参考文献前言本指导原则草案,定稿后,将代表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目前关于这个话题目前的想法。
原料药研发小试总结报告_Model要点

原料药研发小试总结报告_Model要点概述原料药研发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关乎到药物的效果和质量。
该报告旨在总结我们进行的原料药研发小试的过程、结果和教训,以及对未来研发工作的建议。
通过这次小试,我们对原料药研发的流程和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通过实践来跨越技术难关。
一、小试目的及设想我们的小试研发目的是开发一种新型原料药,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1.确定合成方法:根据文献资料和前期实验的基础上,选择最合适的合成方法,并优化反应条件。
2.合成反应的优化:通过调整反应条件和催化剂的使用量,优化产率和反应速度。
3.良好的纯度和结晶性:通过适当的结晶条件,使得合成产物具备良好的纯度和结晶性。
4.检测分析:利用合适的检测方法,对合成产物进行质量控制和分析。
二、小试过程及结果在小试过程中,我们按照设想的实验方案进行工作,取得了如下的结果:1.确定合成方法:经过文献调研和我们之前的实验,我们选择了X合成方法,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
2.合成反应的优化:通过调整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的使用量,我们成功提高了产率和反应速度。
3.良好的纯度和结晶性:通过改变结晶条件,我们得到了具有良好纯度和结晶性的合成产物。
4.检测分析:我们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和核磁共振等多种技术对合成产物进行了分析和质量控制,确保其质量和纯度。
三、小试经验教训通过这次小试,我们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以便在今后的研发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应用:1.充分调研和文献查阅:在确定合成方法和工艺条件前,我们要对相关文献进行充分调研和查阅,以为实验方案提供可靠的基础。
2.仔细分析和总结实验数据:在小试过程中,我们应该仔细分析和总结实验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3.合理控制时间和资源:在小试研发中,我们要合理规划时间和资源,以确保工作进展顺利,并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以达到预期目标。
四、未来研发工作建议在今后的研发工作中,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以进一步提高原料药研发的效率和质量:1.加强团队合作:在原料药研发过程中,团队合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原料药分析方法开发流程精品范本

原料药分析方法开发流程精品范本开发一种原料药分析方法需要经历以下步骤:1.收集文献资料:首先需要收集与该原料药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已有的分析方法以及已知的方法的优缺点。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制定开发方向和策略。
2.确定目标:接下来,需要明确分析方法的目标。
这包括确定分析参数,例如精确度、准确度、线性范围、灵敏度、选择性、重复性等。
同时需要考虑实际生产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例如药物纯度、杂质水平等。
3.选择适当方法:根据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和目标,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开发。
这可能涉及到物理化学性质测试、色谱法、质谱法、荧光法等不同的技术方法。
4.优化方法参数:在选择方法后,需要对方法进行优化。
这通常涉及到尝试不同的实验条件,例如流速、洗脱剂浓度、柱温等。
通过不断调整这些参数,找到最佳方法。
5.验证方法:一旦找到最佳方法,需要对其进行验证。
这包括验证方法的准确度、精确度、线性范围、选择性等。
一般使用已知含量样品和不同浓度的样品进行验证。
6.稳定性研究:分析方法的稳定性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在稳定性研究中,可以评估方法在不同时间点、不同储存条件下的性能。
这有助于确定方法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7.编写方法标准操作程序(SOP):完成验证后,需要编写方法的标准操作程序。
SOP应包括详细的实验步骤、操作条件、仪器使用指南等。
这将作为使用该方法的指导手册。
8.培训和推广:最后,需要对方法进行培训和推广。
在制药工业中,开发的方法通常需要被多个实验室广泛应用。
因此,培训其他实验室的人员使用该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是一份关于原料药分析方法开发流程的精品范本。
这个流程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系统地进行原料药分析方法的开发,保证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当然,实际开发中可能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介绍原料药研发

介绍原料药研发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原料药是指用作制备制剂和制品或进行药物疗法的药物成分。
原料药的研发是药物研发的第一步,是现代医药工业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在原料药研发过程中,研究人员需要对原料药的化学结构、药理学特性、制备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原料药研发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 发现新药物:这是原料药研发的第一步,研究人员通过高通量筛选、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法发现具有潜在药理活性的化合物。
2. 药物设计:在发现新药物后,研究人员需要对化合物进行结构优化,以提高药物的活性、选择性和药代动力学性质。
3. 合成制备:在确定了最终的化合物结构后,研究人员需要设计出合成路线,合成原料药的中间体和最终产物。
4. 药物评价:研究人员需要对合成的原料药进行生物药学、药效学和毒理学评价,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5. 临床研究:在通过前期的药物评价后,研究人员需要进行临床试验,评估药物在人体内的疗效和安全性。
原料药研发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作,需要团队间的密切合作和高度的技术水平。
研究人员通常需要具备化学、药理学、药学和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应对原料药研发中的各种挑战。
原料药研发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长期的时间支持,因此很多公司会选择与其他企业或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共同推动原料药的研发进程。
在原料药研发中,国际上有很多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可供选择。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可以加速新药物的发现和设计过程;高通量筛选技术可以快速筛选出具有潜在活性的化合物;凝胶滴定法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以提高原料药的纯度和稳定性。
原料药研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前景广阔的工作。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我们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更好的原料药问世,为人类的健康和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示例:原料药研发是制药行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到药品的质量和效果。
原料药是药品中最主要的成分,其质量和纯度直接关系到药品的疗效和安全性。
原料药工艺研究案例分析

原料药工艺研究案例分析原料药工艺研究是在药物研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对原料药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增加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并减少生产成本。
本文将通过一个原料药工艺研究的案例分析,详细介绍原料药工艺研究的流程和方法。
案例描述:制药公司正在研发一种新的原料药,该原料药用于治疗其中一种罕见病。
该公司已经完成了药物的初步研发工作,并获得了一些较为理想的初步实验结果。
现在,公司需要从实验室规模生产提升到工业规模生产,并且需要进行原料药工艺的深入研究。
流程分析:1.工艺选择:在开展原料药工艺研究前,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工艺路线。
首先,需要对已有的实验室工艺进行评估,并分析其可行性和可扩展性。
如果已有的工艺路线不能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需要探索其他工艺路线。
2.工艺优化:在选择了合适的工艺路线后,需要进一步优化工艺参数。
通过调整温度、压力、反应时间等参数,以及优化催化剂和溶剂等反应条件,可以进一步提高反应的效率和产量,减少副产物的生成。
3.工艺验证:在优化工艺参数后,需要进行工艺验证实验。
通过大规模实验验证工艺的可行性和稳定性,以及产品的质量。
此外,还需要考虑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环保性等因素。
4.工艺转化:在工艺验证通过后,需要进行工艺转化。
这包括制定生产工艺流程和标准操作程序,并完成生产设备的搭建和调试。
同时,还需要制定产品质量标准和监控方法,以确保产品符合要求。
方法分析:1.实验设计:在工艺研究中,实验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设计精确、可重复的实验,可以获得准确的数据,并进行合理的数据分析。
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包括正交实验设计和响应曲面分析法等。
2.数据分析:实验数据的分析是工艺研究的关键一步。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找到影响工艺效果的关键因素,并确定最佳的操作参数。
数据分析常用的方法包括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和优化算法等。
3.设备选择:在进行原料药工艺研究时,选择合适的生产设备也是至关重要的。
需要根据工艺要求选择设备,包括反应釜、分离设备和控制系统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料药分析方法开发流程
分析方法在药物的研发过程中起到的就是“灯塔”的作用,就是原料药及制剂开发、质量控制的标尺及眼睛,因此分析方法在药物开发过程中起到了领航员的作用。
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原料药分析方法的开发流程。
原料药的分析方法开发一般分为两大部分:1、起始物料的分析方法开发;2、中间体及API的分析方法开发。
按照正常的逻辑顺序,应该就是起始物料的分析方法开发先行,但就是一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就是中间体及API的分析方法先行开发。
主要就是因为,在打通工艺路线时期或者就是文献调研的阶段,主要就是针对中间体及API的分析方法的工作。
只有在工艺优化的中期或者中后期,对起始物料厂家基本选定时才会有针对性的启动起始物料的分析方法开发工作。
虽然如此,考虑到逻辑顺序,还就是按照起始物料、中间体、API这样的顺序进行逐一介绍。
3、分析方法的开发
二、中间体
中间体分为过程控制及质量控制,过程控制主要监控反应进行的程度,质量控制就是制定中间体的中控标准。
1、过程控制方法
1)过程控制方法的开发
根究反应液的具体情况以及涉及物料自身的性质,中间体的过程控制方法可以选择TLC 或者HPLC的手段进行控制。
一般在反应过程中主要关心的就是原料的剩余及产物的生成情况,所以确保在原料及产物峰周围没有干扰。
如果有需要特殊关注的杂质,也需确保杂质的分离度、峰纯度等。
2)过程控制方法的验证
如果过程控制的方法只就是定性的检测,在方法验证时一般只需进行:专属性、检测限、耐用性等方面的验证工作。
如果涉及定量检测的方法,则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析方法验证工作。
2、质量控制方法
1)质量控制方法的开发
对中间体的质量控制,一方面根据工艺优化的结果制定质量控制的限度,另一方面需要根据API质量的要求对中间体所涉及杂质的限度进行定量的控制。
当然,质量控制方面不只就是杂质限度的控制,如果接下来的反应就是无水反应,上一步的中间体依然需要对水分的限度进行严格的控制。
中间体的制备过程中,也会涉及GTI、手性杂质及重金属等杂质的研究。
一般情况,此类杂质最好放在中间体的质量标准中进行,如果控制有难度或者在之后的反应过程中仍然会又引入及生成,放在之后的步骤控制或者API控制均可。
2)质量控制方法的验证
一般情况下,中间体的质量控制均会涉及杂质的定量检测,因此中间体质控方法的验证均需要按照定量检测的方法进行全面的分析方法验证工作。
三、API
同起始物料分析方法开发基本一致,在API分析方法的开发前期,首先需要进行有关化合物或者相似化合物分析方法的调研工作,其次进行杂质的分析工作。
针对不同类型的杂质选择有针对性的文献报道的方法为方法开发的基础,结合工艺本身,对分析方法进行逐步的优化。
有关物质的制定,可以根据靠近终反应步骤的杂质谱以及最后一步反应的杂质体系进行制定。
溶剂残留的制定需要结合起始物料所涉及的溶剂,如果有与起始物料有差异的溶剂,那么差异溶剂需要在起始物料中进行控制;若能包含起始物料所涉及溶剂,可以将所用溶剂在终产品中进行控制,起始物料中只需进行干燥失重的检测。
同时,还需要关注一些潜在的溶剂,例如:反应中涉及苯的衍生物,也需要关注苯的残留控制等。
3、分析方法的开发
根据不同的杂质种类,API的分析方法涉及到普通杂质、手性杂质、残留溶剂、基因毒性杂质、重金属等。
普通杂质:一般采用HPLC法,在进行分析方法开发之前,首先要进行充分的文献调研工作,查询各国药典标准、文献、专利中就是否收载了相同或同类化合物,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
方法的开发,结合API的理化性质以及对各步反应机理的分析,进行分析方法的逐步优化。
在分析方法优化过程中,应同时对API进行强制降解实验,评估分析方法对潜在降解产物的分离能力。
手性杂质:采用HPLC法,选用手性色谱柱或手性流动相。
对有多个手性中心的,对映异构体需采用手性色谱进行分析,非对映异构体,一般可与普通杂质采用同一方法进行控制。
残留溶剂:残留溶剂采用GC法,根据溶剂的种类,选择不同极性的色谱柱进行分离。
除要关注合成工艺中使用的溶剂外,还需要关注潜在的残留溶剂,如使用了甲苯,需要对苯进行检测与控制,使用了甲基叔丁基醚,需要关注叔丁醇的残留,酯键断裂过程中产生的醇类等。
基因毒性杂质:由于基因毒性杂质的限度较低,对方法的灵敏度要求较高,一般要用到HPLC-MS或GC-MS,在分析方法开发中,需重点关注检测限就是否能满足质量控制的要求。
重金属:对于一般的重金属,采用药典通则的检测方法即可,对于pd等重金属需要特殊研究。
4、分析方法的验证
在进行分析方法验证前,需要对质量标准中所涉及的分析方法进行一个汇总,合理安排验证工作,以免进行重复的工作,例如:含量与有关物质方法一致,有些重复的验证项目就只进行一次验证即可。
一般API需要进行验证的方法有:有关物质(包括异构体、分别控制的有关物质)方法、含量方法、溶剂残留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