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绿教案教学设计带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案与反思【第1篇】《绿》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水瓶、拥挤、指挥”等词语。
3. 借助文字想象画面,充分感受不同的绿色,再说说大自然的绿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教学重难点: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水瓶、拥挤、指挥”等词语。
2.借助文字想象画面,充分感受不同的绿色,再说说大自然的绿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大自然有哪些颜色吗?(预设:赤橙黄绿青蓝紫······)嗯,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那你知道每一种颜色又可以细分为多少种吗?今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艾青笔下的《绿》吧。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1)大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圈出标注不理解的词。
(2)小组朗读互相纠正、交流词语的含义。
(3)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眼中的“绿”是什么样子的。
(4)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促成的词。
采用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进行朗读。
(2)朗读中,重点指导“挤、叉”等词语的读音。
(3)指导“瓶”的写法和笔顺。
(4)课文写了绿到处都是,各种绿色充斥着整个世界,整齐、有节奏的飘动,很美。
(5)说说你最喜欢那部分内容,简介原因。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课文描写了那么多绿色,你最喜欢哪句?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在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标注。
1. 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作简单的批注。
2.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 小组交流,取长补短4. 全班交流,引导提升。
预设一:到哪儿······绿得出奇。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10《绿》优质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10《绿》优质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绿》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课文用丰富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和生命的活力。
这篇课文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很好的作用。
在教材中,这篇课文处于一个重要的位置,需要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子,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同时,学生对于春天的认识和感受各不相同,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天的美丽和生机勃勃的景象,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
2.难点:欣赏课文中的文学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文学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和词语。
3.教学用具:准备教材、笔记本等教学用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春天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欣赏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在朗读过程中,注意语气、语调的把握,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0《绿》带教学反思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0《绿》带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绿》,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绿色的向往。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课文的意境。
3.激发学生对于环保的认识,引导他们珍惜大自然,爱护环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绿》的内容和主题。
•通过朗读和朗诵,展现课文的情感。
•激发学生对绿色的向往和对环保的认识。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抽象的意象和情感。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提升词汇量。
三、教学过程1. 初步理解•老师简要介绍课文《绿》的主题和背景,引导学生预习课文。
•学生课前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生词。
•整体分享课文理解,讨论课文中的情感和意象。
2. 深入学习•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重情感表达。
•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解释生词,理解意义。
•师生共同探讨课文中的抽象意象和作者的用意。
3. 情感表达•学生通过表演、朗诵等形式,展现课文的情感。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绿色的理解和感受,写下心得体会。
4. 知识拓展•探讨环保主题,引导学生认识绿色环保的重要性。
•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环保知识,分享给同学。
四、课后反思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
同时,结合教学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完善课程设计,确保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课程目标的实现。
以上是《绿》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特点。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希朋对《绿》的理解和感悟,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情感体验。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教案及教学反思

10 绿▶教学目标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正确读写“墨绿、嫩绿”等8个词语。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
3.了解现代诗极富想象等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识记生字新词,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
2.了解现代诗极富想象等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本课要求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字和8个词语,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方法,可以进行自主学习。
“叉”读“chā”,要读准,重点指导书写“瓶”右边的“瓦”。
2.阅读理解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以及情境创设、补白想象、补充资料等教学策略,去感受现代诗朗朗上口、富有节奏的特点。
3.表达运用在反复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诗歌的韵味,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想象画面、对比阅读感受诗意、诗情。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正确读写“墨绿、嫩绿”等8个词语。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板块一诗文引路,入《绿》之境1.图画导入。
(1)师导入一组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
(课件出示青山绿水、禾苗、竹林、绿树等图)①师:看到这样一组图画,你想说些什么?②示例:看到这一片绿色的景象,很自然地想起奶奶家的那片竹林,一场春雨过后,一个个手指大小的嫩绿嫩绿的“小脑袋”就从土里探出来,可有意思了。
(2)师小结:这生机勃勃的绿景实在让人赏心悦目。
绿是春天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
绿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历来就为文人墨客所歌咏。
(3)你知道哪些带有“绿”的诗词?示例: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2.引入课题。
(1)师引导:诗人艾青也喜欢“绿”,他笔下的“绿”,更是千娇百媚、风情万种。
这节课,我们就和艾青一起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中!(2)板书课题,(板书:绿)生齐读课题。
春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绿》教案

春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绿》教案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春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绿》教学的第一课时。
本单元围绕“寻找蓝绿色的宝贝”展开,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绿色,增加对环境和生活的敏感性。
二、教学目标1.能准确地朗读课文;2.能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能口头表达故事情节;3.能正确书写课文中的生字;4.能借助图片理解课文,感知生活中的蓝绿色,并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能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朗读和理解生字;2.教学难点:能正确书写生字。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案、教材、黑板、彩色粉笔等;2.学生准备:课本、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用图片展示一些蓝绿色的物品,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谈论这些蓝绿色的事物。
2. 学习课文(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重点解释生字词的意思。
3. 讲解生字(10分钟)教师通过课文中的生字,逐个进行讲解,并让学生用笔抄写生字。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展示他们对文中蓝绿色宝物的理解和想法。
5. 情感表达(10分钟)让学生就自己喜欢的蓝绿色事物进行表达,引导学生通过说话、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应牢记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六、作业布置完成课本上《10绿》一课的课后练习,包括课文默写、生字抄写等。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较好,但在生字的书写上还存在较大困难,需要加强生字的训练。
下节课要着重练习课文生字部分,确保学生能够准确书写。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绿》(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绿》(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绿》中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绿色生态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写和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想象和表现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忱,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绿》中所表达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案、学生课本、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讲解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绿》。
2.导入话题: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喜欢的颜色是什么,为什么喜欢这种颜色。
第二步:学习课文(15分钟)1.师生共读: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绿》。
2.师生共学:解释词语,理解诗歌内容,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第三步:诗歌欣赏(15分钟)1.欣赏诗歌:播放《绿》的音频,让学生闭目聆听,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2.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
第四步:情感抒发(10分钟)1.绘画活动:让学生根据对诗歌《绿》的感受,以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情。
2.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背后的心情和感受。
第五步:诗歌表演(10分钟)1.小组合作:学生分组,练习诗歌的朗诵表演,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2.表演展示: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诗歌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欣赏。
第六步:家庭作业(5分钟)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继续体会诗歌《绿》带给他们的感受,写一篇对自然的感悟或者写一首以“绿”为主题的小诗。
五、课堂总结(5分钟)1.课堂反思: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2.展望下节课:预告下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期待。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绿》这篇课文是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绘了春天的绿色世界,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理解。
但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方面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课文的韵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朗读和情感的把握。
3.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想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教学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春天的绿色世界,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课文的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情感的把握。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解析。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和形象比喻,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春天的绿色世界。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写作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强调生字词的学习和课文情感的把握。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大自然,珍惜生命。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绿》(部编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绿》(部编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课文《绿》的基本内容和内涵。
2.掌握生字词:绿、顶、层、蔬菜、院子、村落等的发音、书写和认读。
3.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其中的意思。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仔细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和联想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课文《绿》,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环境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视家园、热爱土地的情感,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绿》的基本内容和内涵。
2.学会正确书写并背诵生字词:绿、顶、层、蔬菜、院子、村落等。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联想课文内容,增强语感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绿》课文原文。
2.教学用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等。
3.学生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提前阅读课文,了解内容,做好预习。
四、教学过程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并简单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绿》。
2.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绿色世界的好奇和向往。
学习过程1.课文朗读: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理解课文:师生共同探讨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细节。
3.学习生字词:教师逐个介绍并讲解生字词的发音、意思和书写。
学生认读、书写生字词。
4.篇章解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语言特点。
5.情感渗透:通过讨论和互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绿色之美,培养爱护环境的情感。
拓展延伸1.综合能力训练:设计相关的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巩固课文内容。
2.生活实践: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身边的绿色,体会自然之美,写下感悟体会。
五、教学反思1.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和反馈,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错误。
2.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和效果,为下节课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认识“挤、叉” 2 个生字, 会写“瓶、挤”等 4 个字, 会写“墨水瓶、墨绿”等11 个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体会诗人的情感, 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
4. 结合“阅读链接” , 比较艾青笔下的“绿”与宗璞笔下的“绿”的不同。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1. (出示春天绿色的图片)你知道图片中的景色属于哪个季节吗?你有什么感受?
2. 绿不仅是春天的象征, 更是希望的象征。
现代诗人艾青也非常喜欢“绿” , 他笔下的“绿”是什么样子的呢?这节课, 我们就跟随他去欣赏那绿意盎然的美丽画卷吧。
(板书课题)
3.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 检查预习。
1. 作者简介。
艾青(1910 —1996), 浙江金华人, 著名诗人。
他的诗作努力反映民族和人民的苦难和命运, 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 突
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和讴歌, 风格朴素雄浑。
他是继
郭
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等。
2. 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随时正音。
3. 指导书写“瓶”字:左右结构,注意右边“瓦”字的写法
共四笔, 第二笔是竖提。
三、再读诗歌, 理解内容。
1. 配乐范读, 学生思考: 诗人看到了哪些绿?
2. 学生交流。
出示: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
3. 第二小节中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说明还有很多绿,启发读者思考,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
你还知道哪些绿?(草绿、苹果绿、橄榄绿⋯⋯)
4. 难怪作者说: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 到处是绿的
⋯⋯”
(出示第一小节)指名读, 齐读。
5. 这各种各样的绿, 绿得发黑, 绿得出奇。
你知道“出奇”是什么意思吗?(特别)
(出示第二小节)指名读, 齐读。
6. 在作者眼中, 什么是绿的?(风、雨、水、阳光)在你的眼中什么是绿的?(山是绿的,田野是绿的,树是绿的⋯⋯)仿照第三小节写一写你眼中的绿。
7. 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 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读读诗歌第四、五小节。
找出诗中表示动作的词语, 你体会到什么?(“挤”“重叠”“交叉”“指挥”“飘动”。
所有的绿色都源于诗人心中,所以一切的绿色都会随着诗人愉快的心情,按着节拍飘动。
)读诗想象: 所有的绿交叉在一起, 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的画面。
8. 朗读全诗。
指名读, 齐读。
9. 读了这首诗, 你能想象到怎样的画面?(春风又绿江南岸,万物复苏的生动画面。
)
10. 朗读诗歌, 你有什么体会?(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
四、拓展延伸。
1. 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 宗璞笔下的“绿”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2. 学生读《西湖漫笔》中的段落, 体会并说说感受。
雨中去访灵隐, 一下车, 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
道旁古木参天苍翠
欲滴, 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
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 有的绿得发黑, 深极了, 浓极了; 有的绿得发蓝, 浅极了, 亮极了。
峰下蜿蜒的小径, 布满青苔, 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3. 学生交流。
4. 总结: 这段选文主要写的是西湖六月时的绿色。
作者描绘了各种各样的绿。
有苍松古木的浓绿, 有小径青苔的嫩绿。
有的绿, 深得发黑; 有的绿, 绿得发蓝。
连小径、石头缝里的青苔都被勾勒出来, 可见作者观察非常仔细。
五、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背诵诗歌。
2. 春天的大自然充满了生机, 充满了绿色, 与家长一起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绿”。
绿
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
风雨水阳光
挤重叠交叉指挥飘动
1. 在学习诗歌之前, 先介绍作者艾青, 让学生对本诗作者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 也为理解诗歌做铺垫。
2. 朗读诗歌。
读, 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是有效学习的第一步, 配乐朗读能够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
《绿》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优美的音乐与优美的文字巧妙结合,增加了诗歌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