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粮长制度在徽州的实施

合集下载

明朝时期的谷仓制度

明朝时期的谷仓制度

明朝时期的谷仓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明朝是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存在对中国古代历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明朝时期作为一个农业国家,其经济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生产。

为了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发展,明朝时期实行了谷仓制度。

本文将详细阐述明朝时期的谷仓制度。

一、谷仓制度的概念谷仓制度是明朝时期对于粮食储存和管理的一种制度。

在明朝时期,这个制度得到了广泛的实施。

明朝时期的谷仓制度不仅仅是粮食储备和管理的一种制度,也是明朝时期经济政策的一部分。

谷仓制度还涉及到政治、军事等方面。

二、谷仓制度的背景明朝时期,中国仍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而且农业生产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是最为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

明朝时期,粮食作为主要的食品和农产品,其生产和储存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保证粮食的储备和管理,明朝时期实行了谷仓制度。

三、谷仓制度的实行1、谷仓的类型明朝时期的谷仓分为五种类型:皇仓、邑仓、州仓、监仓、私仓。

皇仓是皇家专门储存粮食的仓库;邑仓是地方政府管理的储粮库;州仓属于地方政府管理,并负责调拨当地的粮食;监仓是由监督管理的仓库,从事寄存的业务;私仓是由个人或是私人企业所拥有的粮食储存和调配中心。

2、谷仓的管理明朝时期的谷仓制度主要有官仓和民仓两种。

官仓是国家粮库,由政府管理。

官仓管理的粮食主要用于赈灾、养老、赈济等公益性事业。

民仓则是由民间管理,以保障民众的口粮供应。

在管理粮食的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方式,如设立仓库、田土税赈、苏醒农、摆放开始积累粮食和其他有关规定等等来实施。

通过这些实施,确保了粮食的收集、管理、运输以及监测等环节的质量。

四、谷仓制度的作用1、保证了国内粮食供应在明朝时期,粮食的储备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而谷仓制度的实施就保障了粮食的储备和管理。

这种储备和管理的方式,无疑可以保障粮食的供应,有助于避免了因天灾或者人为因素导致的粮食短缺或者断供。

2、促进了经济发展明朝时期的谷仓制度,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为了储存粮食,需要建立粮食储备、仓库和粮食连接的路线。

徽州宗族习惯法论略

徽州宗族习惯法论略

本 栏 目 由 《故 园 徽 州 论 坛 》特 约 主 持
关于 立 文 态 护实 区 项资 韵建 设 徽州 化生 保 验 专 金 议
20 O 8年 1月 , 徽 州 文化 生态保 护实验 区”正式挂 牌 “ 成立, 是我 国继闽 南文化 生态保 护实验 区后 文化部批准 的
族 习惯法 产 生 的思 想 基 础
新 安 理 学 是 徽 州 文 化 的 哲 学 基 权 架 构 ,但 却 与 徽 州 人 的 生 活 息 息 成 为 国 家 法 的一 部 分 。宋 元 以 后 , 从
础 和 活 的 灵 魂 。地 理 上 的 闭 塞 。 荡 相 关 。 无 论 是 明 初 的 社 户 制 度 或 是 中 原 一 带 带 来 的 禁 忌 、 规 、 惯 、 动 族 习
多 偏 僻 的 村 落 板 块 , 甚 至 取 代 官 方 是 深 远 的 。封 建 府 治 政 权 , 对 土 著 徽 州 宗 族 对 于 社 祭 组 织 与 里 甲 制 度 面
维 系 着 地 方 秩 序 的 稳 定 。 以 族 条 祠 山 民 、 民 的 排 外 性 、 闭 性 和 保 守 的 控 制 》 一 文 中 指 出 , 国 家 通 过 移 封 “ 多 甲 来 科 其 规 祖 训 为 主 体 的 徽 州 宗 族 习 惯 法 。 性 , 少 显 得 有 点 束 手 无 策 。在 长 达 ‘ ’ 征 收 税 粮 , 派 赋 役 的话 , 则 成 为 徽 州 乡村 各 种 政 治 力 量 调 和 五 百 多 年 的 宗 族 统 治 进 程 中 ,徽 州 权 力 只 能 到 达 宗 族 , 而 不 能 到 达 个 的 产 物 。 它 在 徽 州 市 民 社 会 构 建 中 的 社 户 制 度 、 里 甲 保 甲 制 度 并 没 有 人 . 一 种 间 接 统 治 。个 人 不 会 接 受 是 起 着 相 当大 的 作 用 。 这 是 一 个 值 得 发 挥 真 正 作 用 ,有 时 甚 至 成 为 一 种 国家 直 接 强 制 力 。 ” 过 , 州 宗 族 不 徽 我 们 深 入 探 讨 的 重 要 课 题 。 本 文 试 摆 设 。在 宗 祠林 立 种 姓 兴 盛 的 徽 州 , 自 治 这 种 畸 形 政 治 格 局 的 形 成 和 运 图 从 思 想 源 流 、宗 族 文 化 以 及 祠 规 以 宗 族 自 治 为 主 , 方 府 治 为 辅 , 官 在 转 是 通 过 宗族 习 惯 法 来 支 撑 的 。

六个深藏于故纸堆中的明代基层政治事件

六个深藏于故纸堆中的明代基层政治事件

72文化·CULTURE六个深藏于故纸堆中的明代基层政治事件《胥吏的盛宴——彭县小吏舞弊案》大明嘉靖年间,成都府下辖的彭县发生了一桩普通的官场舞弊案。

在处理过程中,从户房的算手到府衙的防夫,从公堂上的皂隶到奔走乡间的快手,每个官员都挖空心思在每一个细处寻租,从每一件政务里讹诈。

陈佐得知胡知县查侵欺案时,第一反应不是惶恐,而是借机敲诈杜山;刘景高奸宿之余,还不忘问刘本敖讨要零花钱;刘本敖、王廷用补交了赔款之后,一定要再勒索王廷美来找补;就连负责催促牌票的小角色刘永敖,见到刘景高回成都之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问他讨要辛苦费。

最后这一群人被告发,所有涉案官吏都受到了处罚。

《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明朝的户口档案库叫黄册库,在南京玄武湖。

朱元璋推行户籍制度后就开始兴建。

朱元璋规定每10年全国清查一次户口,清查后的户口档案存放到黄册库。

执行到后期,黄册质量越来越差,还给人民带来许多额外负担,最后有一部分成了南明政府做软甲的材料,大部分被清政府当废纸卖掉,剩下的成为故宫八千麻袋档案的一部分。

该篇讲的是大明黄册库从建立到毁灭的全过程,从中探讨明代政治是如何一步步垮掉的。

《正统年间的四条冤魂》大明正统年间,北京有个忠勇前卫的百户杨安,他老婆岳氏长得很漂亮。

有个锦衣卫校尉垂涎岳氏的美色,想要侵犯,结果没能得逞。

半年以后,杨安染疾而死,怀恨在心的校尉跳出来,指控岳氏谋杀亲夫。

他有鼻子有眼地编造说,岳氏早和她的女婿邱永有染,害死了杨安。

按《大明律》,“伙同奸夫谋杀亲夫”是至为严重的大案。

锦衣卫校尉诬告这个罪名,直接要人绝户。

此案事涉人命,顺天府第一时间将岳氏、邱永、郝氏、沈荣四人收押。

四个人在牢狱里自然大叫冤屈,可官府偏信了校尉的证词,动了刑,将四人屈打成招。

最后在朝廷的权力斗争中,四个无辜的人丧命。

《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万历年间,一项不公正的税收政策在徽州府引发了旷日持久的骚乱。

这场骚乱规模不算大,动静却不小,前后持续近十年。

黑河事业单位考试真题2022

黑河事业单位考试真题2022

2022年黑河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考试试题(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2022年1月10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对评价高中办学质量作出周详部署,明确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办学方向、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校管理、学生发展等5个方面,共()A.20项关键指标和60个考查要点B.18项关键指标和30个考查要点C.20项关键指标和48个考查要点D.18项关键指标和48个考查要点【答案】:D2.国家统计局1月12日公布,2021年全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物价总体稳定在合理区间。

A.上涨0.9%B.下降0.9%C.上涨1.9%D.下降1.9%【答案】:A3.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和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A.端午节B.中国拔罐C.中国针灸D.昆曲【答案】:C4.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根据地。

1/ 18B.苏南C.晋冀豫D.晋绥【答案】:A5.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工程。

在市场主体中最基本的主体是()。

A.政府B.企业C.家庭D.个人【答案】:B6.马克斯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样劳动资料生产。

这段话表面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是()A.生产方式B.生产关系C.生产工具D.劳动对象【答案】:C7.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最根本最基础的制度是()。

A.收入分配制度B.管理制度C.组织制度D.产权制度【答案】:D8.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身发展形式和规律,下列社会现象中体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是()。

A.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一些封建习俗在我国依然存在B.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C.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人们的幸福感越来越强D.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逐渐改变2/ 189.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居于普遍性,它是()A.社会制度更替的一种形式B.革命阶级发对反动阶级的斗争C.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妥协D.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答案】:D10.鲁迅先生在《答客诮》中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诗中的“於菟”是指()。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基础过关练题组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1.战国时期,秦国较早确立起一套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根据人们的职业、出身分别立籍,种类大致有民籍、市籍、宗室籍、官籍、吏籍、弟子籍等。

这一制度( )A.巩固了官僚政治B.有利于对社会的治理C.加快了人员流动D.刺激了商品经济发展2.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户口检查,“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并奖励人民互相检举,凡亲属自“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

其目的是( )A.扩大统治基础B.杜绝人口瞒报的现象C.抑制土地兼并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3.(2022山东枣庄一中期中)宋仁宗曾下诏:“自今后客户起移,不须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取,各取稳便……如主人非理拦阻,许经县论详。

”这一规定有助于( )A.增强契约法律效力B.改变农村阶级结构C.减弱人身依附关系D.缓和土地兼并现象4.(2022吉林长春月考)元代的户籍分类管理制度即“诸色户计”,将全国的人户以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户计,分别立籍进行管理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

这一措施有利于( )A.缓和土地兼并B.遏制社会贫富分化C.发展商品经济D.强化社会控制5.《大明会典》载:“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

”它还规定:“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

”明朝的这些规定意在( )A.变革元朝的户籍制度B.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C.规范户籍登记与管理D.严格限制人身自由6.明朝户籍册称为黄册,从洪武十四年到崇祯十五年,共27次编制黄册。

清初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雍正帝后户籍再没有修正过。

其原因是( )A.经济发展迟滞B.赋税制度变革C.地方管理松弛D.政府重农抑商题组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7.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时建立的乡村基层组织即乡里什伍制,后世王朝大多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如汉朝的乡里什伍制、唐朝的乡里保邻制、宋朝的保甲法、明朝的里甲制等。

统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测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2022·山东济宁期末]明清之际思想家们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务实学风,形成了一股积极进步的新思潮。

这一思潮( )A.旨在推翻封建制度B.引发了社会的变革C.具有民主启蒙色彩D.摆脱了儒学的束缚2.[2022·山东省实验中学6月测试]明清时期永佃制盛行,地主只能收租完粮,无权随意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可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发展B.农民已摆脱人身依附关系C.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3.[2022·山东青岛胶州实验中学质测]据记载,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中国运往荷兰的瓷器为28641件,而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则达69057件。

这一变化表明当时中国( )A.瓷器成为新兴外贸品B.民间制瓷工场规模扩大C.海外市场进一步拓展D.政府废止了“海禁”政策4.[2022·山东青岛黄岛区期末]清代前期钱铺银号已经比较普遍地开展了存、放款业务,但钱铺银号在实际放款中,利率并不统一,关系交好与否、借贷形式、种类差别均影响利率高低。

这说明( )A.民间资本促使政府职能转变B.钱铺已经转变为近代银行业C.借贷交易秩序亟须规范D.商业资本借贷发展迅速5.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善书”的流行(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6.[2022·青岛黄岛区期中]乾隆二十年,一些英国商船从广州开往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

徽商经营的主要行业

徽商经营的主要行业

徽商经营的主要行业08历史学李国正一、典当商食盐专卖牟暴利--盐商徽商业盐,是随着明初实行开中制而出现的。

当时明朝根据边防军事需要,凭借所控制的官盐,定期或不定期的出榜招商,以往边地输送军需物资(主要是粮食),然后按价付与盐引(引,盐之文凭),允其行销。

徽商中的一部分人为利所驱,也挟盐,开赴九边。

如歙籍盐商汪玄仪早先曾“聚三月粮,客燕、代,遂起盐荚”。

休宁盐商五全也曾“蒙故业,客燕、赵、齐、楚间”。

当时业盐,专以粮换引,售引为业者,称出者,称为“内商”。

徽商开中九边,本小力微,人孤势寡,自然多为“内商”。

弘治年间,户部尚书叶淇提出开中变法,用纳银开中代替纳粮开中。

徽商随着资金的不断增多,便在当地纳银购引,业盐谋利,并兼顾旧业;主事开中,纷纷涌入“内商”之中,同南下“内商”中的徽商合于一起,结成一团。

特别是余盐开禁以后,盐商可径自向灶户购盐,徽州盐商人数又一次激增,其资金势力也急剧膨胀;与之相反,“内商”中的其他开中商人,主要是山、陕商人南下淮、浙盐场后,因远离本土,商线拉长,消耗了实力,再加上南下进入徽商势力范围,处处受到排挤和打击,因此难以立稳脚跟,结果徽商逐步形成“内商”的主体。

在清代,徽州盐商内部的专业分工及其组织机构,较之明代更为细密。

《清史稿》云:“凡商有二,曰场商,主收盐,曰运商,主行盐。

其总揽之者曰总商,主散商纳课。

”“场商”,是指寓居各盐场的商人,他们专以向灶户收盐为务,是商人中直接控制盐业生产,并与灶户建立包购关系的一部分商人。

徽州场商人众,他们的经营,对整个两淮盐商行销活动影响极大。

“运商”,是指占有引窝的行盐之商。

因其销运盐引的性质不同,名称亦稍有异。

如行销纲盐者,称之为“纲商”;行销食盐者,称之为“食商”。

但在实际的行销过程中,由于纲、食并行,界限亦不明显;如顺治十五年(1658年),行销上元、江宁八县食盐的徽商张子谦,即认运食盐96700引,纲盐138840引。

“总商”,是诸运商与盐政交涉的代表,也是清王朝为便于催缴盐课而设。

2022-2024北京高二(上)期末历史汇编: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2022-2024北京高二(上)期末历史汇编: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2022-2024北京高二(上)期末历史汇编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一、单选题1.(2024北京延庆高二上期末)宋代按有无田产的原则,将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拥有田产,客户靠租种主户土地为生。

以下相关史实和结论对应准确的是()2.(2024北京西城高二上期末)明清时期,除原有的宗族义庄赈济族人外,还出现了许多超越血缘关系的善会和善堂等慈善机构。

地方上的乡绅、商人、富户、儒生等成为主要资助者及管理者,政府也鼓励其发展。

这体现出中国传统社会保障的特色是()A.以宗族慈善事业为主体B.救助对象从不以血缘关系为界C.社会救济和优抚体系完备D.民间组织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3.(2024北京西城高二上期末)在敦煌出土的唐朝户籍中,有多处注明如“右足跛,耳下小瘤,面有黑子”之类的文字。

这表明唐朝()A.继承了隋朝的“大索貌阅”B.在敦煌建立羁縻州制度C.实行分类登记的户籍制度D.为赋税制度改革做准备4.(2024北京昌平高二上期末)如图为某学者绘制的《宋代救济体系示意图》(局部)。

由此可知,宋代社会救济体系的特点有()①以民间救济为主体①救济的方式多样①救济体系较为完备①防灾救灾相结合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5.(2024北京丰台高二上期末)如图是出土于甘肃武威的彩绘木王杖(鸠杖)及《王杖简》,王杖杖杆粗细均匀,杖顶端有鸠鸟横卧。

木简载有公元前31年“年七十受王杖”的诏书及公元前28年“殴击王杖主当弃市”的令。

这说明当时()A.实行尊重和优抚老人的政策B.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救助机构C.宗族内部救助活动逐渐兴起D.善堂、善会等慈善组织出现6.(2024北京东城高二上期末)《明史·职官四》谓:“知县掌一县之政。

凡赋役,岁会实征,十年造黄册,以丁产为。

差。

……岁歉则请于府若省蠲减之……表善良,恤贫乏。

……若山海泽薮之产,足以资国用者,则按籍而致贡。

”据此判断明代县级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是()①维护基层社会治安①编制户籍征收赋税①依据实情赈灾救荒①在收并进贡土特产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7.(2024北京海淀高二上期末)若查找中国古代王朝优抚救济弱势群体的历史材料,应选择()A.四境之内,丈夫、女好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B.凡丁,岁役二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8

万 方数据
表2 县名 歙县 休宁 婺源 祁门 黟县 绩溪 夏税麦(石)
ll 686 11 113
洪武二十四年徽州征收二税数量表 秋粮米(石)
32 762 25 694 25 104 9 265 10 54l 15 016
合计(石)
44 448 36 807 35 836 13 007 16 430 2l 060
1387—1455
1385—1413 1428一
王友榀
王友忠
1430一1510
为耆老,多裨于官政。复长乡税,上不亏国课,下足宽穷民,咸称才德 士也。 征赋邑南里中,于贫者能宽征,不亟亟奉有司之苛法也。
歙县王氏始迁祖王希羽于唐乾符五年(878)避乱至歙,见泽富“土衍而溪抱,遂定居之。”谱载:
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第八世王惟宝拥有“田地山四十八亩,火佃八家”。第十一世更趋兴旺,“三
12

间。
4 5

6 4 7
在县西,厅屋三间,后堂三间,右厢房六间。四区粮长所居。 在县治东,前后堂各三间,中门一座,外门屋共四间。旧五区粮长寓此征收。 在县仪门内之西,为房七间,七区粮长所居。
粮长最主要的职责是负责收齐税粮并率领运粮夫把“起运粮”运到“京仓”交纳。徽州距京 城路途较远,运粮辛苦异常。明代数学家程大位在数学例题中就有“今有粮长犒劳夫,不分老 幼唱名呼”⑤的描述。粮长运粮,有官率领,在征收税粮之前,粮长得按时“赴京面听宣谕,关 领勘合”⑥,凭朝廷的公文以行。徽州税粮的起运,洪武至宣德朝运往南京交纳⑦,天顺年间税 粮始改运北京,“每年差府、县管粮官部领粮长运米至临清、京通二仓上纳。”⑧ 徽州6县共设粮区55个,洪武二十四年编制里甲为632里,每个粮区平均约辖11里。为 了证实明初粮区划分是以征粮数为标准,现据弘治《徽州府志》卷3《食货二・财赋》将洪武二十 四年徽州各县征收税粮数字制成表2。徽州6县每个粮区所征税粮的约数均为3 000石。洪武 四年朝廷规定设置粮长的标准是“以万石为率”,但实际上一开始在执行这个标准时就是灵活 的。明初宋濂在谈到粮长制度的建立时曾说,“以巨室为粮长,大者督粮万石,小者数千石。”⑨
在山多田少的徽州,以3 000石税粮设一粮区是符合实际的。徽州的情况表明,明初粮区是按
照税粮征收数额为划分标准,与作为地域概念的乡没有内在联系。
①弘治《徽州府志》卷l《地理一・厢隅乡都》。 ②万历《绩溪县志》卷3《食货志・岁役》。 ③周绍泉:《徽州文书所见明末清初的粮长、里长、和老人》,《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1期。 ④弘治《微州府志》卷5《公署》。 ⑤程大位:《算法统宗》卷16。 ⑥《明会典》卷29。 ⑦《休宁藏溪汪氏族谱》卷4载:汪希美“洪熙(1425)以粮役之金陵者三。” ⑧汪敬:《折运疏》,载道光《婺源县志》卷36(艺文志-纪述》。 ⑨宋濂:《上海夏君新塘铭》,《宋濂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740页。
表3 姓名 王泫 王汝楫 王佐 王音师 王宗善 王荣宗 王寿庆 王道荣 王四胜 王友栎 世系 十八世 十八世 十九世 十九世(王 泫长子) 二十世(王 音师长子) 二十世 二十世 二十一世 (王宗善 长子) 二十一世 二十二世 (王道荣 长子) 二十二世 (王道荣 二子) 二十二世

歙县王氏族人担任粮长情况表 生卒 1332—1408 1339—1397 1344—1415 1365—1434 1383—1437 谱中所载担任粮长情况 洪武初充丈量,……后长区赋,凡科征贫不能措,即代输焉。 洪武初,国法严重,例有钱粮赍京,众莫敢行,公独直任,卒以此祸殁 于京师。 尝为一区之长,不渔取于民。 佥长区赋,无侵渔于民。 官府委治粟长,不苛求细民。 时户税繁,服役重,一身独任,……后充织局堂长,筹划有方;太守崔 公嘉其贤,佥赋长。 以户役殁于金陵。 4ID7—1457 尝以税佥董区赋,得民心。 永乐间以千石长输赋南京,在三山门外(和字十四塌坊)感疾而卒。 其董区赋,则戒子姬奴隶:毋叫嚣以立威,毋刻削以敛怨。
时输官者,成为代输,乡闾德之。
徽州地方志中也有一些粮长材料。道光《歙县志》卷8《人物・义行》载: 江晋,江村人,字原民。仗义急公,众推为粮长。明初佥解京绢,独任不辞,以遗累黎狱。
又道光《婺源县志》卷24《人物志・质行》:
叶观武,字肃之,云庄人。孝友廉让,邑令举为耆宿,有质成,咸悦服。尤多阴行善。
尝长区赋,北上临清。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2期
明代粮长制度在徽州的实施
汪庆元
(安徽省博物馆230061)
内容提要:本文利用微州家谱、地方志、徽州文书和新发现的明万历年间徽州府
文件汇编——《新安蠹状》中的资料,以明代徽州府为中心,对粮长制度的实施及其演
变进行了考察。
关键词:明代徽州
粮长制度
实施
粮长制度是明代田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粮长制度的研究,自20世纪30年代以 来中外学者已有论述①,特别是梁方仲先生《明代粮长制度》一书,较系统地考察了粮长制度的 产生、演变过程。由于有大量的文书遗存和丰富的文献史料,这就有利于我们对明清时期徽州 地区的社会生活诸方面作生动、具体的揭示。本文就明代粮长制度在徽州的实施过程进行考
①《歙县王充仇氏家乘》云:“仇,名家富室,世司粮长,衣冠文物独盛于他。” ・79・
万 方数据
康熙《祁门县志》卷8《人物・孝义》: 许岳,一名以泰,邑东许村人。明初父谦充粮长,因诬以辟。岳有弟七人,乃自奋身请 代。械繁在途,于大通遇赦。 程完祜,柘溪人。父观为东区粮长,以夏税误申,死国法。 以上徽州家谱和方志所载都是明初的粮长,他们不仅疲于奔命,而且“死国法”者众多。在 我们所检阅的家谱中,尤以《歙县泽富王氏家谱》所载粮长材料最为集中,列表如下。
粮区数
15 12 12 4 5

每区平均征粮数(石)
2 963.20 3 067.25 2 986.33 3 251.75 3 286.00 3 009.14
10 732 3 724 5 889 6 044
二、徽州粮长制度的特点
徽州府明代属于南直隶,系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直辖地区,明初即实施了粮长制度。我们探讨徽州粮长制
度的特点——如粮长是繁重的差役,粮长大都由世家大族担任等,虽然在徽州表现出地域特
色。这些特点在整个东南地区都具有共性,徽州粮长制度是整个明代粮长制度的一个缩影。 明初以“田土多者为粮长”,粮长都是称富一方的大地主。洪武朝粮长有与朱元璋对话的 机会,有的人甚至升迁至尚书的高位。明初粮长成为纳税人和最高统治者之间联系的纽带。 徽州充当粮长的大地主都是一些世家大族中人①,因此粮长又和宗族相关联。 据明万历本《休宁率东程氏家谱》卷3记载:十一世程维宗(1332--1413)有田产四千余亩, 是休宁县屈指可数的大地主。在徽州实行粮长制度之始,程维宗被佥派为第一代粮长。谱载: 洪武十八年,国家以税粮为重事,每区特选大户一名,常充粮长,专一催征。……公清 心宣力,税粮进纳,先期办集,舡车之费,为民代备。然堕无辜之谴者亦屡矣,枉而复伸,仆 而复起,艰苦万状,前后耗费以白金计不下三千余两。 程维宗当粮长数年,赔累不轻,尚不至于倾家荡产。大户之所以勇于承当粮长,一方面由于朱元 璋立法严峻,另一方面粮长也能享受到一些特权和政治荣誉。程维宗的长子程寿童继承粮长,他 “屡觐清光,亲聆圣谕”,引以为荣;“又充千夫长,运粮人北”。程寿童的第三子程元德继充粮长, “宣德丁未以粮长之役至京进纳秋粮,疾作旅邸”而病故。程维宗一家三代充当粮长,从洪武十八 年至宣德二年的四十二年间,有两人丧命。粮长是户役,父死子继,兄终弟承,很难获免。 在家谱中还看到一些粮长的材料。如《新安黄氏会通谱.夕p集》,《黄处士仲荣墓志铭》载: 黄希得,字仲敬。正统初,有司选公为区长,催征粮税,一依公家定则,不袭宿弊厚敛 以侵渔细民。十数年间区内粮无逋负,民无怨苦。 又《歙县冲山家乘》卷3《故处士以茂方公行实》云: 方榕,字以茂。永乐间以赀税甲于乡,简充一区之长。民有患难,曲加护持,贫不能及
粮数额为标准。
弘治《徽州府志》对粮区划分有着详细记载,各县根据税粮多寡分别划分为若干个粮区,在 县城均设有征输库,粮长集中在征输库征收。嘉靖时又称征输库为“粮局”。⑤徽州府休宁县12
①吴晗:《明代之粮长及其他》,《云南大学学报11938年第1期;星斌夫:《明代粮长的漕运作用》,《山形大学纪要・人文 科学11950年第1期;川濑智寿子:《明代的粮长》,《文化》(十七之六)1953年;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年版;小山正明:《明代的粮长》,载《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明清)第6卷,中华书局1993年版;周绍泉:《徼州文书所 见明末清初的粮长、里长和老人》,《中国史研究11998年第1期。 ②《洪武实录》卷68。 ③万历《休宁县志》卷7《艺文志・纪述・刘三吾(休宁县知县周德成墓志铭)》;卷l《舆地志・沿革》。 ④《明实录》“洪武二十年二月戊子条”。 ⑤嘉靖《休宁县志》卷3《官政类・杂署》载:“粮局,旧名征输库,在预备仓东。正厅三问,两旁有廊,前有门;额外两廊征 收房二十四间,粮长十二区,每区房两间,四面周围以墙。” ・77
一人。”③这里“乡长”和“粮长”是什么关系?我们认为以上所言“乡长”即是“粮长”,所谓置十
二乡,不是行政区划,而是在县以下设立的税粮稽征区划。史籍又载:“随其税粮多寡,分为几 区,每区设粮长四人。”④一说督其“乡”之赋税,一说分为几“区”。乡和区并无本质区别,只是 提法不同而已,重要的是设置粮长的标准相同,“以万石为率”和以“税粮多寡“分区,都是以征
世同居,合门二百余人,鸣鼓而食,声梆而散,税钱五百余贯。至重和年(1118)始分析,此王氏 一族最盛之时也。”此后泽富王氏不断分房,并有缙绅化的倾向。明初泽富王氏家族已经分为
十六房。
就以上家谱等材料来看,明初徽州粮长表现出如下特点:第一,粮长是繁重的差役。朱元 璋令大户承担粮长,财税征收倚重于大地主,但执法很严,动辄施刑。粮长只有出色地完成了 税粮的征解任务,才有可能得到官方的嘉奖。而数以千石、万石的税粮征收、解运、交仓入库, 工作相当繁重,粮长稍有不慎,便会有灭顶之灾。如王汝楫因“钱粮赍京”于洪武三十年被处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