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选修《汉家寨》教案

合集下载

《汉家寨》教案(配合课件使用的教案)

《汉家寨》教案(配合课件使用的教案)

汉家寨张承志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了解汉家寨荒凉、死寂的环境特征。

2、体会作者内心的细腻感受,理解作者所颂扬的“坚守”的精神。

教学重点:1、体味景之荒凉,把握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探讨理解稳重“坚守”的意义教学难点:1、对汉家寨人在荒凉中的坚守2、对作者“坚守”的理解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走近作者张承志,回族。

生于北京,1968-1972年在内蒙古插队当牧民。

1972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从事考古工作,1981年获民族历史语言系硕士学位。

长期从事中亚、新疆、甘宁青伊斯兰黄土高原的历史宗教考古调查。

游历美国、日本,使用数种外语。

张承志以小说的名义挖掘出了人潜在的巨大精神能量,写出了信仰对于人的根本性的意义。

他以内蒙古草原为基点,在北方边陲作自由漫游和寻觅,作品处处显示出作家对于理想的坚守和追求,而且具有强烈的批判气质和人文主义精神。

张承志是个个性独特的作家,作品表现出的厚重和沧桑,让人觉得这才是男人写的东西。

“当你们感到愤怒的时候,当你们感到世俗日下没有正义的时候,当你们听不见回音找不到理解的时候,当你们仍想活得干净而觉得艰难的时候——请记住,世上还有我的文学……”——张承志三:整体感知,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找出文章的行文线索。

线索:作者的行踪走近汉家寨(1-6) 走进汉家寨(7-30) 离开汉家寨(31-36)四、仔细阅读全文,划出作者走近汉家寨、走进汉家寨、离开汉家寨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一)走近汉家寨1、走近汉家寨的路途中,作者看到的环境是怎样的呢?所见:空山绝谷铁色戈壁酥碎的红石淡红色的焦土狞恶的尖石棱所闻:单调的马蹄声2、面对这样的环境,作者的感受是什么?充斥天宇六合的恐怖死寂茫然“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二)走进汉家寨(已近日落时分)1、走进汉家寨,作者所见到的汉家寨周围的环境又是怎样的?第(8、10、13、16、25)段走进汉家寨,作者看到了谁?他们面对“我”的到来有什么样的反应?在这样的环境,面对这样的人物,作者想到什么?老汉:无言摇摇头微微摇了一下摇头钻进泥屋小女孩:七八岁穿破红花棉袄一动不动凝视在汉家寨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坚忍的精神顽强的生存能力在这样的万里“绝地”里,这就是他们的坚守!(三)离开汉家寨(次日下午)离开汉家寨时,作者所见到的汉家寨的周边环境是怎样的?作者想到了什么?汉家寨对作者的影响是什么?所见:景物闪着白光的黑砾石黄褐色的泥屋天山万顷铁石人物小女孩的身影破红棉袄所感: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

2024年《汉家寨》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汉家寨》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汉家寨》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入《汉家寨》这篇课文,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1.1.2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1.1.3 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二、知识点讲解2.1 课文内容分析2.1.1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2.1.2 分析课文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2.1.3 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朗读与理解3.1.1 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1.2 引导学生概括段落大意,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1.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目标4.1.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知识点。

4.1.2 学生能够流利朗读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4.1.3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5.1.2 课文中蕴含的深层次含义的把握。

5.1.3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5.2 教学重点5.2.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

5.2.2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表达。

5.2.3 学生能够提高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具准备6.1.1 教学PPT,包含课文内容、知识点讲解、教学过程等。

6.1.2 课文原文,方便学生查阅和朗读。

6.1.3 相关文学作品的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

6.2 学具准备6.2.1 笔记本,用于学生记录知识点和课堂笔记。

6.2.2 笔,用于学生做笔记和回答问题。

6.2.3 课文原文,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七、教学过程7.1 课堂导入7.1.1 教师通过引入相关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7.1.2 学生分享他们对相关话题的了解和看法。

《汉家寨》教案

《汉家寨》教案

《汉家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通过阅读使学生感知文章形象化、有张力的语言特色。

②体会意境,掌握大量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①通过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感悟及表达能力。

②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其自主探究及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文章“坚守”的内涵,明确这种精神的意义及价值,感受张承志散文的精神魅力。

二、教学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理解“坚守”的内涵,并帮助学生将“坚守”的精神内化。

(2)探索文章在写景叙事、抒情写意中传达出的地域文化象征、个体生命象征意义。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一)情境引入:小孩子很可爱吧?猜猜她是谁?没错,是小时候的我。

大家从这几张照片中除了看到了我和我的家人以外,还看到了什么?对,是老房子。

那是我生活了近十年的家。

在座有没有来自农村或老家在农村的同学?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也同我一样,无论距离相隔多远,也不管时光跨越多久,都会常常牵念着它,哪怕那个家低矮、破旧?我曾经居住的家让我魂牵梦绕、无法忘怀,有一个人,有几间房子并非他的家园,却让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时时想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那几间破旧的泥屋,走进张承志笔下的《汉家寨》。

(二)自学检测:1、通过课前对本文的自读,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为大家讲述“印象汉家寨”。

讲讲汉家寨周围的景与生活的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我们在讲述“印象中的汉家寨”时,会在不知不觉中被那由碧绿色的毒草、酥碎的红石、淡红的焦土等大量的景物描写组成的苍凉、广阔的宏大的背景深深吸引。

用一个词来概括环境的特点那就是——恶劣(板书:环境——恶劣)2、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地描写汉家寨周围的环境?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①营造氛围:作者通过对天山南麓空旷宁静、悲凉恐怖的戈壁滩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悲凉、空寂的氛围,为下文作铺垫。

②抒发感情:作者一路走来,满眼看到的是大地从繁盛到荒僻,写的是荒凉的景,抒的是寂寥的情。

在这个空旷宁寂令人心惊世界里,一老一小两个汉家寨人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2024年《汉家寨》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汉家寨》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汉家寨》教案(教师中心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汉家寨》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文学特点。

(2)培养学生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汉语语言表达的掌握程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2)领悟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汉家寨》是当代作家阿来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汉家寨寨主杨大头一家三代人坚守寨子,维护民族尊严的故事。

2.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

3.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内心世界和民族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汉家寨》的作者阿来及其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关系。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深入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人物内心世界。

6.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中人物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念。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汉家寨》的人物分析文章。

2. 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详细的文本解读。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中人物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氛围。

汉家寨-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汉家寨-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汉家寨-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一、教材背景本篇教案是针对人教版选修课程中,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一章的教学内容。

其中,选取了蒋捷与梁实秋的作品《汉家寨》,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汉家寨》的内涵和作者意图;•掌握较为高级的语法和词汇;•培养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感受与理解《汉家寨》的情感内涵;•描写语言分析与解读;•阅读课文中的困难词汇,包括“控制”, “底蕴”, “梦呓”等较为抽象的措辞;•阅读与掌握课文中的旧时代背景和文化元素。

3.2 教学难点•加深对于作者意图的理解和把握;•控制文言词汇的使用;•分析文本中的隐含叙述。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1.引说:教师对于本次课的教学主题进行简单介绍,包括本篇散文的作者,文本叙述的主题等。

2.学生讨论:教师以“山林田野”为主题,让学生发表自己对于自然风光的描述,介绍各自喜欢的景点。

4.2 阅读与分析课文1.整体阅读:请学生默读全文,并借助教师提供的讨论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思考。

2.分段注释: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汉家寨》的内涵,教师会对课文进行逐段地注释、分析和解读。

3.语法分析:在注释的同时,教师也会对于一些较为高级的语言和语法进行解析和分析,比如:对于“只能控制住外表”的词语进行注释,同时进行一定的讲解。

4.词汇难点:针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僻词汇和抽象词汇,教师会提供相关的解释和词汇运用的方法,使学生可以顺利地掌握这些词汇。

例如:将“底蕴”和“昭示”进行强调和对比。

5.主题分析:针对本篇散文中的主题进行主题讨论,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方式,加深对于文本内涵的理解。

4.3 个人思考与写作练习1.思考:教师布置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设立“时代与情感”两大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两个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和思考。

2.写作:教师要求学生完成一篇1000字的读后感和思考文章,要求学生将自己对于《汉家寨》的读后感和思考,以较为自由的形式进行文字表达。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汉家寨》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汉家寨》教学设计

《汉家寨》教学设计年级:高二课时:40分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预习中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并根据文本提出两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2、方法与过程目标使学生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概括汉家寨周围景物的特点以及汉家寨的特点,概括老人和女孩的形象特点;使学生在联系材料与文本,理解汉家寨人坚守的意义以及作者在汉家寨找到的人生答案;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说一说在现代社会中坚守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汉家寨人生命的尊严与力量,意识到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坚守精神家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汉家寨人身上生命的硬度与韧性。

使学生在联系文本与材料的同时,说出汉家寨人坚守的意义以及作者在汉家寨找到的人生答案。

【教学方法】1、诵读法(全班集体来诵读文章中描写汉家寨的精彩片段)2、PPT展示(有关乡土中国的资料、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3、小组合作探究(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坚守什么?)4、自主学习法(课前预习,提出问题)【教学设计简图】读者·延伸(我们应该坚守什么)作者•拓展(坚守的意义与内涵)文本•感知(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教学过程】课前预习作业:请每位同学认真阅读文本,根据作者的行踪给文章分层;请每位同学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之上提出2个问题。

导入:异域的风光总是令人着迷,大漠荒野的神秘也总是令人心向往之,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张承志的脚步,走近茫茫戈壁,走进汉家寨。

将学生课前提出的问题进行展示,总结归纳出4个最主要的问题:1、作者为何用大量篇幅来描写汉家寨周围的环境?2、作者为何觉得小女孩的眼睛便是自己的女儿的眼睛?3、汉家寨人为何要坚守在这片土地上?4、作者在三岔口前找到的人生答案是什么?我们就以这四个问题为切口,来深入分析张承志的这篇《汉家寨》。

环节一:文本·感知(一)作者为何用大量篇幅来描写汉家寨周围的环境?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的1—6自然段,画一画作者在走近汉家寨的过程中看到了哪些景物,并总结概括此地的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汉家寨 教案教学设计

汉家寨 教案教学设计

《汉家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汉家寨》的故事情节,理解其中的寓意和深层含义。

(2)通过分析作品中的形象刻画,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掌握作品中的成语、俗语及地域文化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讨作品中的主题思想。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情节,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通过作品中所展现的人物精神风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汉家寨》的故事情节,分析作品中的线索设置、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

3. 写作手法分析: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象征意义、成语、俗语等,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4. 文化内涵讲解:讲解作品中所涉及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汉家寨》的故事情节,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分析作品中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了解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运用写作手法分析具体情节,领会作者的用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汉家寨》的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中的情节设置、人物刻画等。

3.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发现主题思想,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 写作手法分析:分析作品中的写作手法,让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5. 文化内涵讲解:讲解作品中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五、课后作业2. 分析《汉家寨》中的一个写作手法,并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进行运用。

《汉家寨》教学设计(辽宁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汉家寨》教学设计(辽宁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汉家寨》教学设计(辽宁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探讨作者的表达意图。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1.2 教学内容作品背景介绍:《汉家寨》是辽宁省作家金宇辉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汉族与满族文化交流和冲突的故事。

作品主题分析:通过分析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探讨作品所反映的文化认同、民族关系和个体命运等主题。

文学鉴赏与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欣赏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综合素养培养:通过小组讨论、写作练习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作品背景与文化内涵的理解。

作品主题思想的分析和探讨。

文学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2.2 教学难点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学生独立思考的引导。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和个性化表达的指导。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景,分析作品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阅读与写作相结合:鼓励学生进行阅读思考,通过写作练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案例分析与实地考察相结合:选取相关案例进行分析,组织实地考察活动,增强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资源,提供丰富的视觉和听觉材料,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线学习平台: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提供相关阅读材料、讨论区和作业提交功能,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

写作评价工具:使用写作评价工具,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评价4.1 教学安排课时安排:本章节共计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教学步骤:作品背景介绍(2课时)、作品主题分析(4课时)、文学鉴赏与批判性思维(2课时)、综合素养培养(2课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荥阳市中小学教学优质课赛课参赛课题



荥阳高中夏伟宏
汉家寨
张承志
学习目标:
1、依据作者的行踪,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习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2、研读课文,运用作批注、写感悟的方法,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在含义。

3、联系现实,探讨“坚守”之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研读课文,运用作批注、写感悟的方法,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在含义。

2、联系现实,探讨“坚守”之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与安排:
环节一:导入
那一年,落英缤纷。

一个武陵人无意间走进了一片桃花林。

从此,桃花源,便成了无数中国文人魂牵梦绕的仙境。

然而,桃花源中人却说,先人“避秦时乱”,不得已才“来此绝境”。

其实,在古时,又岂止桃花源人离开家乡,在异地他乡繁衍生息呢?
那一天,黄沙漫漫,张承志,这位“鲁迅之后的作家”,走进了另一个“绝境”,真正的绝境!
今天,我们就跟着他的脚步,去一探那真正的绝境吧。

环节二: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问题1:你能依据作者的行踪,理清本文的结构层次吗?
学生快速读课文,抓住文章中承上启下的句子,理清文章的结构。

明确:
第一层:走近汉家寨,沿途所见、所感。

第二层:走进汉家寨,作者的所见、所思。

第三层:走出汉家寨,作者的反思。

引导:你为什么这样分层呢?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承上启下的句子。

第6段最后一句“就这样,走近了汉家寨”;文章倒数第6段有“次日下午,我离开了汉家寨”等句子可作参考。

环节三:阅读与分享
问题2:你能就其中的某一部分进行更深入地阅读,并与大家分享你的阅读体会吗?
具体操作:
(一)阅读:学生认真研读喜欢的部分,画出喜欢的句子,作出批注或者写下感悟。

(二)组内分享:说一说这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对你感触最深的的地方(一种情、一句话或者一个词)等。

(三)班级展示
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

第一部分:
(1)抓住第3段的景物描写进行分析,很精彩,特别是重点赏析“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这句话,突出了环境的残酷
(2)抓住了作者的感受“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来分析,很到位,把环境的空旷甚至恐怖都写了出来。

第二部分:
(1)“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汉家寨真是绝境啊!
(2)三岔口,人生的答案,表达出了人的选择,突出的是汉家寨人的坚守。

(四)教师点拨,升化阅读
1、关于第一部分,走近汉家寨
问: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作者的所见、所感。

那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明确:汉家寨生存环境的恶劣突出汉家寨人生活的不易写出了汉家寨人的坚守精神
2、对于文中“坚守”的理解
问:汉家寨人到底在坚守着什么呢?走出汉家寨的作者,又在坚守什么呢?
提示1,阅读文中关于汉家寨人的文字,思考汉家寨人的坚守
相关描写:破泥屋,汉服,对三岔路的摇头,破红花棉袄
明确: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土地,坚守自己的家园;
坚守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坚守着文化,坚守着生存。

提示2,品读下面的句子,思考作者的“坚守”。

千年以来,人为着存活曾忍受了多少辛苦,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揣测的。

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

②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

在美国,在日本,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
明确:作者坚守的是在荒凉悲绝的境地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坚忍不拔的生命力,是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

环节四:拓展延伸
其实,我们周围也有很多坚守的故事。

你也一定看到、听到过很多这样的故事,甚至你的心中就深埋着一个关于坚守的故事,那就说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感动吧。

学生讲述他们心中的坚守,教师适时点拨。

可能会出现:
1、友情的坚守。

送你一句话:人生得此知己足矣。

好好珍惜你们的友谊。

2、母亲的坚守。

这让我想到了另一个母亲,姚厚芝。

她是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从她那里,我懂得了,坚守是一种力量。

教师小结:坚守是一种力量
《北京爱情故事》里林夏对于爱情的坚守让无数女生心疼,《士兵突击》中许三多的坚守则激励了无数男生;格桑德吉坚守的,是对家乡孩子的爱;而黄旭华的坚守,则是对于国家的爱。

他们坚守的其实是一种原则,一种信仰,一种感情,而正是这些坚守让我们少了几分抱怨,多了一些努力;少了几句指责,多了一些宽容;少了一丝浮躁,多了一些单纯;少了压抑,多了坦然。

环节五:作业
桃花源阡陌交通,汉家寨却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桃花源人“黄花垂髫”“怡然自乐”,汉家寨人一老一少,孤独贫穷。

然而作者却说:无论到哪里,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仔细想着每一个细节。

桃花源和汉家寨属于不同的“绝境”,但它们都可以成为你我精神的栖息地。

你心中的精神家园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写出你心中的“桃花源”或者“汉家寨”吧。

板书设计:
汉家寨走近--------绝境家园
文化走进--------坚韧坚守
民族传统走出--------坚守生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