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 肩关节周围炎
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诊疗指南

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诊疗指南
1 【制定规范的依据】
《临床诊疗规范—关节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2 【概述】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也称粘连性肩周炎、冻结肩。
它是肩周肌肉、肌腱、韧带和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炎症和退行性病变,逐渐形成关节内外粘连,出现疼痛和关节活动受限。
好发于50岁左右的女性,有自愈倾向。
3 【诊断】
3.1 可有肩部外伤史。
3.2 主要症状是逐渐加剧的肩部疼痛,伴有肩部功能活动障碍和僵硬,不同程度地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3.3 患者肩部肌肉萎缩,以三角肌萎缩最明显;压痛,
压痛点在肩峰下滑囊,肱二头肌长头、喙突及结节间沟等处;外展、内外旋活动受限,部分患者可因上肢血液循环障碍出现手部肿胀、发凉。
3.4. X线检查可有骨质疏松征塞,有时肩峰下有钙化影。
肩关节造影见关节囊挛缩,下部皱褶消失等改变。
4 【治疗】本病以保守治疗为主。
4.1 非手术治疗急性期上肢悬吊以减少疼痛,局部理疗、针灸、按摩、局部封闭治疗,注意局部封闭药物应注射在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内;服用非甾体消炎镇痛药物;坚持功能锻炼,以主动运动为主,包括肩外展、上举、外旋等联合运动;还可于臂丛麻醉下行肩关节手法松解术,术后加强功能锻炼。
4.2 手术治疗用于长期保守治疗无效者,适应证应严格掌握,注意除外其他颈肩部疾患。
术式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肱二头肌腱移位术和喙肱韧带切断术。
中医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肩关节周围炎中医称之“漏肩风”。
本病主要以气血不足,筋脉养失,久之筋脉拘急,营卫失调;血受寒则凝,寒湿之邪淫溢于筋肉关节,以致屈伸不利;因关节周围软组织长期受到各方面的牵拉和摩擦,而引起慢性劳损只是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此病如不及时治疗,因肩部疼痛加剧,肩关节自然采取保护性制动,而长期制动则使肩部供血不畅,软组织发生粘连,使关节活动功能逐渐消失。
临床表现以肩部疼痛和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为主,多数为慢性发作,气候变化和劳累后疼痛多加剧,可向患侧颈项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扩散,肩痛昼轻夜重为本病一大特点,多数患者对气候变化敏感。
患肩自然地采取保护性制动以减轻疼痛,当肩关节外展时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穿衣、叉腰等动作均难以完成。
本病早期疼痛为主,后期则以功能障碍为主。
二、治疗方法1.刺络拔罐【操作】在病变处选取2或3个痛点,以痛点为中心常规消毒,在痛点中心处,用梅花针,叩刺微出血,在用闪火法拔罐,并留罐10~15分钟。
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2.穴位注射【主穴】肩关节周围阿是穴、肩髃、肩醪、肩贞、膈俞、臂腭等穴。
【操作】曲安奈德注射液20mg,健骨注射液6ml,2%利多卡因2~3ml,维生素B120.5mg,维生素B650~100mg,加生理盐水配制成复合液16ml左右。
每次选3~4次为1个疗程,个别未治愈病人,1个月后可行下1个疗程。
3.推拿疗法【主穴】肩井、肩髃、秉风、天宗、肩贞、曲池、合谷等穴。
【操作】患者俯卧位,医者立于患侧。
医者以、揉、点按等手法对患侧背部施轻柔的放松手法,以冈上窝、肩胛骨小圆肌处为主,嘱患者侧卧位,患肩在上,医者用揉、攘、拿、抖拔伸等手法对患肩颈项、上臂、肘部等处进行轻柔的放松治疗。
令患者仰卧位,医者立于患侧,以揉、搓、拨、理、拔伸、抖等手法施治,重点放在肱二头肌长、短头处并在拔伸、抖动的同时按揉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
嘱患者端坐位,医者在揉、捏、拿等手法之后,用一手掌托患肢前臂,对患肢做顺、逆时针的被动环转运动。
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诊疗指南

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诊疗指南【概述】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以发生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肌肉、肌腱、筋膜、滑囊、关节囊等)的无菌性炎症为病理基础,表现为肩部疼痛和肩关节运动功能障碍症候群的一种疾病。
【诊断要点】1.症状(1)疼痛:肩部疼痛多呈弥散性,可向颈、背、臂、手放散,夜间或肩部活动时疼痛加重。
(2)活动受限:表现为穿衣、梳头、系裤、摸背等日常生活活动困难。
3.体征(1)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表现肩关节各向的主动、被动活动范围减少,通常以前屈上举、外展、外旋、后伸及后伸内旋屈肘活动的受限为着。
(2)压痛:肱骨大结节、胲骨结节间沟、肩峰下缘突、肱二头肌腱附着处、大小圆肌及肩胛骨外侧缘等压痛。
(3)肌肉痉挛:可触及斜方肌、菱形肌、提肩胛肌等的痉挛及压痛。
(4)肌肉萎缩肌力减弱:在后期,肩周肌肉萎缩以肱二头肌、三角肌为着。
原则:急性期消炎止痛,慢性期松解粘连改善功能。
1.物理治疗目的:改善血液循环及营养代谢,促进充血的消散、水肿的吸收,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松解粘连,改善功能。
(1)电疗法高频电疗法可酌情选用超短波、短波、微波、毫米波等,急性期宜无热量,慢性期宜微热量,但不宜久用。
其中超短波疗法较为常用,具体方法为:超短波治疗仪,中号电极两个,患肩对置;急性期采用无热量,15min/次,1次/山慢性期采用微热量,15?20min,15?20次为一疗程。
低中频电疗法:可酌情选用低频温热电、低频调制的中频电、干扰电等相应处方或治疗参数的电疗。
其中低频调制中频电疗法较为常用。
急性期与超短波疗法配合,慢性期与各种热疗配合效果更好。
(2)光疗法:主要采用紫外线局部照射疗法,用于急性期。
具体方法为: 中波或短波紫外线治疗仪,患侧肩关节,分前、后、侧3区照射,红斑量,每日一区,6次为一疗程,可与超短波配合。
(3)超声波疗法:用于慢性期。
具体方法为:800kHz 或1000kHz的超声波治疗仪,直径2或5cm的声头,在患肩以3cm/s左右的速度移动(也可移动和痛点固定结合,每痛点固定10?30s,但不能固定于骨突处),8?12min/次(根据面积大小而定),1次/d, 15?20次为一疗程,多用于肩关节粘连。
肩关节周围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肩关节周围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概述】肩关节周围炎是肩峰下滑囊、冈上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腱及其腱鞘以及盂肱关节囊等不同部位炎症的总称,临床上好发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故又称“五十肩”。
另因本病急性期可出现肩关节周围疼痛、肌肉痉挛,又称“冻结肩”。
中医传统上又称为“凝肩”或“漏风肩”。
【诊断步骤】(一)病史采集要点1.一般情况,性别,年龄。
2.症状特点起病情况、疼痛部位、性质,休息时痛还是活动时痛,有无夜间痛,有无晨僵,疼痛部位是固定还是游走,间歇还是持续,疼痛与冷热的关系,有无其他部位疼痛。
3.既往有无肩部外伤史,有无过度使用肩关节史,有无其他关节疼痛。
(二)体格检查要点1.一般情况良好。
2.局部检查外观关节周围有无红肿,肌肉有无萎缩、畸形。
触诊:皮温有无升高,有无包块,压痛的部位及程度,关节周围肌肉紧张度,活动时有无摩擦感;关节活动:肩关节各方向主动活动范围及活动痛,被动活动范围,特别注意屈、展活动受限情况,有无疼痛弧等。
(三)辅助检查要点主要是X线平片及关节造影检查,必要时可行关节镜检查。
X线平片注意观察有无骨质疏松或骨质破坏的情况,关节面情况,有无钙化影等。
关节造影可测量肩关节腔的容积,关节腔压力,各滑囊、二头肌腱鞘充盈情况。
实验室检查对本病没有诊断意义。
【诊断对策】(一)诊断要点1.病史及症状特点多见于中老年,右肩多见。
以肩关节周围疼痛为主要症状,初期疼痛可较轻或在完成某一动作时才出现。
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可逐渐加重,夜间休息时亦不缓解,急性期时疼痛可较剧烈,患者不能向患侧侧卧。
疼痛遇热时可减轻,受凉后可加重。
病程后期疼痛可自行缓解。
2.局部表现肩关节外观一般无明显异常,病程长者可有轻度肌肉萎缩。
依病变主要部位不同,可出现肩关节周围多处压痛,常见压痛点为喙突、肩峰下、结节间沟、四边孔、三角肌止点处等,在病程过程中,压痛点并不恒定,可游走。
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均可出现明显受限,以外展前屈及旋转受限较明显,患者穿衣、梳头、举臂、触摸后背等动作均困难。
中医·肩关节周围炎

中医·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周围炎又称漏肩风[4]、五十肩[5]、肩凝症[6],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2]。
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关节囊、韧带等)的一种退行性炎性疾病[7]。
多发于50岁左右的中年人,故又称“五十肩”[7]。
早期以肩部疼痛为主,夜间加重,并伴有凉、僵硬的感觉;后期病变组织会有粘连,且会并发功能障碍[7]。
4.1 肩关节周围炎的症状肩关节周围炎初起以肩部疼痛为主,日轻夜重,活动后稍缓,伴不同程度的功能受限;后期则以功能障碍为主,疼痛减轻但关节僵直,臂不得举,故本病又有“肩凝症”之称[4]。
患者肩部疼痛,痛牵肩背、颈项,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恶风畏寒,复感风寒则疼痛加剧,得温则痛减,或伴有头晕、耳鸣,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7]。
4.2 肩关节周围炎的诊断①发病年龄多为中年人或老年人[2]。
②肩痛:钝痛有放散痛,夜间加重,局部有压痛[2]。
③活动受限,以上臂外展前举、内收为明显[2]。
④三角肌萎缩[2]。
⑤X线检查可显示肩部骨质疏松[2]。
4.3 肩关节周围炎的治疗4.3.1方药治疗4.3.1.1初期中药治疗①中成药治疗:可选用木瓜丸、小活络丹、国公酒治疗。
②汤药可选用经验方:柴胡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陈皮10克,清半夏10克,羌活10克,桔梗10克,白芥子10克,黑附片10克,秦艽10克,茯苓10克。
以白酒作引,水煎服,每日2次,饭后服用。
4.3.1.2后期中药治疗①中成药治疗:可选用大活络丹、舒经活络丸、五加皮酒治疗。
②汤药可选用经验方:当归30克,丹参30克,桂枝15克,透骨草30克,羌活18克,生地黄30克,香附10克,草乌9克,忍冬藤40克,桑枝20克。
水煎服用,每日2次。
4.3.2药膳食疗①取追骨风30克,酒60克。
追骨风入酒内浸泡5日。
分数次内服。
②用老生姜1000克,葱子500克,甜酒250克。
将二味药捣烂后,炒热,敷痛处。
骨伤科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周围炎又名“漏肩风二患者年龄多数在50岁上下。
发病多由睡卧时露出肩部,局部感受风寒所致。
或因外伤之后,肩关节周围组织受损,或因肩部活动过少,气血循环障碍,均可发生本病。
【诊断】1起初只觉得一侧肩部酸痛,于动作时偶有感觉,常不介意。
以后酸痛逐渐明显,肩臂活动时酸痛加重,影响肩部正常动作。
2 .症状呈渐进性加重,疼痛逐渐向周围发展,或向上痛及颈项,或向下痛到上臂,或向后痛到脊背。
3 .严重时肩臂活动受限,不能上抬,穿脱衣服、梳头等动作皆难以完成。
夜间疼痛更重,可影响唾眠。
4 .局部压痛以肩耦部、喙突部最为明显,腋后亦可有明显压痛。
肩部周围肌筋压之有韧厚感。
外展、内收、内旋、外旋均受限制。
内旋时不能摸到肩胛骨下角,只能摸到第1腰椎棘突或更低。
外展常仅有40°或更少,肩肱关节粘连。
5 .病程长则患肢三角肌萎缩。
由于肩部丧失正常功能,对生活及工作有很大影响。
但局部无红肿情况。
【治疗】一、推拿疗法1运肩肘(轻轻摇转,托举患肢肩关节和屈伸肘关节,作被动运动(见图10-80)o6 .按压痛点。
7 .拿揉肩部肌筋(见图10-81)。
点揉肩井、肩胭、肩贞等穴。
8 .从肩循患肢上臂外侧揉捏,直达肘部,力量由轻到重,来回数遍。
9 .颈背痛者,加揉风池、天宗,拿天柱筋、秉风部等。
10 手法宜柔不宜猛烈,不宜引起病人剧痛,轻症隔日1次,重症每日1次。
二、针灸疗法体针肩耦、肩醪、巨骨、曲池、少海、外关、合谷。
耳针肩、肩关节、神门、皮质下。
三、药物疗法羌活、秦荒、当归、威灵仙、鸡血藤、雷公藤、桑枝各IOg,桂枝6g,生甘草3g,煎服,每日1齐(b连服10天。
四、功能锻炼功能锻炼对肩关节周围炎是一个重要环节。
每天早晚各作外展、内收、内旋、外旋等动作10余次,在可以忍受的疼痛程度内,尽量加大外展等动作的范围。
锻炼时和接受推拿治疗时,均应尽量放松肩臂部肌肉,勿使紧张,可获得较好效果O。
完整版)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方案

完整版)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方案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医称之为肩凝症。
该病多见于50岁左右的体力劳动者,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右肩比左肩更容易受到影响。
症状主要表现为肩周疼痛和活动功能障碍,尤其在夜间疼痛更为严重。
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西医诊断标准与中医类似,但需排除其他疾病,如骨肿瘤等。
肩凝症的疾病分期可分为粘连前期、粘连期和恢复期。
在粘连前期,病人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
在粘连期,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在恢复期,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得到改善。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病人的证候进行诊断。
风寒湿痹型表现为肩部窜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
舌淡,舌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血瘀气滞型表现为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
舌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根据不同的证候进行针灸、中药治疗等中医诊疗方案。
气血亏虚型是一种肩部酸痛的病症,劳累后疼痛会加重,伴随着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和四肢乏力等症状。
舌头颜色淡,舌苔少或舌苔白,脉搏细弱或沉。
治疗方法包括针灸疗法、推拿治疗和口服中药汤剂。
针灸疗法的主穴包括肩前、肩髎、肩髃、臑俞、外关和合谷,而配穴则根据不同情况而有所不同。
治疗方法包括温针灸、电针刺激、拔罐、穴位注射、TDP照射等。
推拿治疗包括揉按肩背肌肉、点按肩背部有关穴位、肩周揉按、局部筋结的分筋、弹筋、点按肩部相关穴位、摇、拔、牵、抖肩关节和揉按点压上肢有关穴位及经络等。
口服中药汤剂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辨证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用力适到好处,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禁用暴力。
同时,患者也应注意休息和调整饮食,以促进康复。
风寒湿痹型的治疗方法是祛风散寒、利湿通络,可以使用乌头汤加减,包括麻黄、制川乌、白芍、黄芪、甘草、防风、羌活和桂枝等药物。
2023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指南

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指南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肩关节周围炎的流行病学、诊断要点、辨证论治、外治疗法、预防调摄、治疗推荐等。
本标准适用于肩关节周围炎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针灸推拿科、中医科、康复科等临床工作的医师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houlder pain and mobility deficits:adhesive capsulitis疾病部分ZY/T001.9-94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证候部分中医药标准制定管理办法(试行)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肩关节周围炎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肩周软组织(包括肩周肌肉、肌腱、韧带、滑囊和关节囊等)病变引起的以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疾病。
注:肩周炎多由急性、慢性或长期劳损所致。
因多发生在50岁左右,故称“五十肩”,因其主要特征为肩活动障碍,临床中又有“冻结肩”(Frozen shoulder)、“粘连性肩周炎”(Adhesive periarthritis of shoulder)之称。
4指南相关临床问题与推荐意见4.1临床问题1:肩关节周围炎的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主要参照2013年美国物理治疗学会发布的粘连性关节囊炎指南[12]进行拟定(推荐级别:强推荐)。
临床症状:逐渐加重的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
疼痛一般位于肩前外侧,有时可放射至肘、手及肩胛区,但无感觉障碍。
夜间疼痛加重,影响睡眠,不敢患侧卧位。
体征:肩前、后方、肩峰下、三角肌止点处有压痛,而以肱二头肌长头腱部压痛最为明显。
当上臂外展、外旋、后伸时疼痛加剧。
早期肩关节活动仅对内外旋有轻度影响,晚期各个方向均受限,但以外展、内外旋受限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肩关节周围炎
1 范围和目的
1.1目的
规范肩关节周围炎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
1.2范围
本指南提出肩关节周围炎的诊断、辨证、治疗和功能锻炼。
本指南适用于肩关节周围炎的诊断、治疗和康复。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肩关节周围炎frozen shoulder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又称冻结肩、粘连性关节炎。
是肩周软组织(包括肩周肌、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病变引起的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疾病。
根据其临床表现和古代医籍的描述,可归属于“漏肩风”、“五十肩”、“肩凝证”等范畴。
3 诊断
3.1病史
病程长短不一,多由外伤或者外感风寒等原因引起,多为慢性发病。
好发年龄在40岁以上人群,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1];部分患者在5年内对侧肩关节再次罹患[2]。
3.2症状体征
肩关节疼痛,夜间尤甚;肩关节轻度被动内收、内旋位,冈上肌、三角肌可出现废用性萎缩,肩关节周围广泛压痛,甚至延伸至斜方肌与肩胛间区域[3];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均可出现程度不同的功能障碍,尤其外展、外旋活动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肩关节外展“扛肩”现象[4-6]。
3.3分类[3]
肩关节周围炎一般按病程长短可分为肩周炎急性期、肩周炎慢性期、肩周炎功能恢复期。
3.3.1肩周炎急性期
起病急骤,疼痛剧烈,肌肉痉挛,关节活动受限。
夜间剧痛,压痛范围广泛,喙突、喙肱韧带、肩峰下、冈上肌、冈下肌、肱二头肌长头腱、四边孔等部位均可出现压痛。
急性期
可持续10-36周。
X线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
3.3.2 肩周炎慢性期
疼痛相对减轻,但压痛仍较广泛,关节功能受限发展到关节僵硬,梳头、穿衣、举臂托物均感动作困难。
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呈冻结状态。
年龄较大或病情较长者,本期可持续4~12个月。
3.3.3 肩周炎功能恢复期
患者肩关节隐痛或不痛,功能可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
可持续12~42个月。
以上3个期并无明显分界,可彼此重叠。
3.4 自然病程与复发
肩关节周围炎有自限性,自然病程大约为12~42个月,平均30个月,最终有50~60%的患者活动度难以恢复正常[7-8]。
肩周炎的二次复发与糖尿病有高度相关性。
据报道,其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0%-36%,肩周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往往病情更加严重和更耐药治疗[9-10]。
3.5影像与实验室检查
急性期X线检查多无明显异常,部分患者有时可见冈上肌肌腱钙化、局部骨质疏松等表现,MRI可见喙肱韧带及肩袖间隔增厚、喙突下三角征等表现[11-12],有助于诊断与鉴别。
3.6 鉴别诊断
3.6.1 肩袖损伤[13]
肩袖损伤的疼痛区域通常在肩关节前方或者外侧,一般在活动时加重,尤其是做过头动作时,休息时常减轻。
主动活动度明显小于被动活动度,活动度受限最常表现为上举和内旋受限,Jobe试验、Lift-off 试验试验可为阳性,X线、B超、MRI可助于鉴别。
3.6.2 肩峰撞击综合症
在肩的上举、外展运动中,因肩峰下组织发生撞击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体征的临床症候群。
肩关节前方慢性钝痛,患臂上举60°~120°范围(疼痛弧)出现疼痛或症状加重,撞击试验阳性。
3.6.3 颈椎病
急性发病。
以神经根剧痛为主,疼痛沿神经分布区放射至前臂及手部,并伴有感觉及肌力改变。
颈部活动受限而肩关节活动正常,颈椎MRI可见椎间盘突出或神经根受压进行鉴别。
3.6.4骨肿瘤
原发性骨肿瘤多见于青少年,年老患者多为转移癌,故全身症状明显。
血象检查可见肿瘤指标偏高。
X检查可资鉴别,必要时行MRI、ECT等检查。
3.6.5肩关节结核
常伴肺结核。
有低热、消瘦等全身症状。
多发于成年人,亦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血沉快,可达50mm/h以上。
X线上可见骨质明显疏松、骨质破坏及坏死形成,甚至出现肩关节半脱位,可通过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和结核菌素试验(TST)进一步鉴别。
4 辨证
肩周炎的辨证论治以三期辨证为主[14-15],寒湿痹阻证、气滞血瘀证、气血亏虚证是基本证型,在此基础上可加用其他多种辨证方法,以反映本病的复杂情况。
4.1寒湿痹阻证
肩部串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
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4.2气滞血瘀证
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
舌质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4.3气血亏虚证
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
舌质淡,苔少或白,脉细弱或沉。
5 治疗
5.1治疗原则
肩关节周围炎以中医辨证的基础上进行中药和手法治疗为主,配合针灸、理疗、注射疗法和功能锻炼。
早中期以祛瘀止痛、舒筋通络,缓解疼痛为主,中晚期以松解黏连、滑利关节,恢复关节活动度为主。
经长期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功能锻炼在本病的治疗和恢复过程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5.2药物治疗
5.2.1中医辨证论治
5.2.1.1寒湿痹阻证
治法:祛寒化湿,宣痹通络
主方:三痹汤(《校注妇人良方》)加减。
常用药:独活、羌活、秦艽、川芎、熟地黄、白芍、茯苓、防风、细辛、当归、杜仲、黄芪、续断等。
(推荐级别:D)
5.2.1.2气滞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方: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常用药: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牛膝、地龙等。
(推荐级别:D)
5.2.1.3气血亏虚证
治法:补气养血,舒筋活络
主方:黄芪桂枝五物汤(《金贵要略》)加味。
常用药:黄芪、当归、桂枝、白芍、炙甘草、威灵仙、穿山甲、防风、蜈蚣、羌活、生姜、大枣等。
(推荐级别:D)
5.2.2 中成药
根据辨证分型,可酌情选用祛寒化湿类、活血化瘀类、补气养血类药物[16-18]。
(推荐级别:C)
5.2.3中药外治
根据辨证分型,可酌情选用敷贴药、搽擦药、熏洗方药与热熨药等进行治疗。
如舒筋活血类膏药、跌打万花油适用于气滞血瘀证;海桐皮汤热敷熏洗或熨风散热熨适用于寒湿痹阻证[19-21];(推荐级别:C)
5.2.4 西药
非甾消炎止痛药、中枢性镇痛药、骨骼肌松弛药[22-23]。
(推荐级别C)
5.3手法
早期以缓解疼痛为主,手法早期应舒筋活络,祛瘀止痛,加强筋脉功能为主;晚期则以剥离粘连,滑利关节,恢复关节活动功能为主。
基本手法:患者端坐、侧卧或仰卧位,术者运用分滚法、揉法、拿捏法作用于肩前、肩后和肩外侧,用右手拇指、食、中三指对握三角肌肌束,做垂直于肌纤维走向的拨法,揉压肩外俞、秉风、巨骨、缺盆、肩髃等穴位,再拨动痛点附近的冈上肌、胸肌以充分放松肌肉;然后术者左手扶住肩部,右手握住患手,做牵拉、抖动和旋转活动;最后帮助患肢做外展、内收、前屈、后伸等动作,以解除肌腱的粘连,促进功能恢复。
手法治疗时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疼痛,要注意用力适度,以患者耐受为度[24-26]。
(推荐级别:A)
若经上述治疗肩关节功能仍然无改善者,可在麻醉下进行手法松解。
方法是一手按住肩部,另一手握住上臂,先使肱骨头内外旋转,然后慢慢外展肩关节,整个过程中可感到肩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