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诊疗指南
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诊疗指南

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诊疗指南
1 【制定规范的依据】
《临床诊疗规范—关节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2 【概述】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也称粘连性肩周炎、冻结肩。
它是肩周肌肉、肌腱、韧带和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炎症和退行性病变,逐渐形成关节内外粘连,出现疼痛和关节活动受限。
好发于50岁左右的女性,有自愈倾向。
3 【诊断】
3.1 可有肩部外伤史。
3.2 主要症状是逐渐加剧的肩部疼痛,伴有肩部功能活动障碍和僵硬,不同程度地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3.3 患者肩部肌肉萎缩,以三角肌萎缩最明显;压痛,
压痛点在肩峰下滑囊,肱二头肌长头、喙突及结节间沟等处;外展、内外旋活动受限,部分患者可因上肢血液循环障碍出现手部肿胀、发凉。
3.4. X线检查可有骨质疏松征塞,有时肩峰下有钙化影。
肩关节造影见关节囊挛缩,下部皱褶消失等改变。
4 【治疗】本病以保守治疗为主。
4.1 非手术治疗急性期上肢悬吊以减少疼痛,局部理疗、针灸、按摩、局部封闭治疗,注意局部封闭药物应注射在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内;服用非甾体消炎镇痛药物;坚持功能锻炼,以主动运动为主,包括肩外展、上举、外旋等联合运动;还可于臂丛麻醉下行肩关节手法松解术,术后加强功能锻炼。
4.2 手术治疗用于长期保守治疗无效者,适应证应严格掌握,注意除外其他颈肩部疾患。
术式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肱二头肌腱移位术和喙肱韧带切断术。
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诊疗规范样本[定义]肩关节周围炎,又称冻结肩、粘连性肩关节炎、五十肩等。
是由于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病变而引起的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
[诊断]一、病程发病缓慢,多数无外伤因素;发病年龄多在50岁左右。
二、症状肩关节疼痛,夜间明显,影响睡眠并向附近放射,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
临床可分以下三期:(一)凝结期此期病变主要在肩关节囊,肩关节疼痛,活动轻度受限,肩关节造影可显示关节囊紧缩,关节囊下皱褶互相粘连。
(二)冻结期此期除关节囊严重挛缩外,关节周围软组织均受累,退行性变明显,滑膜充血增厚,阻滞缺乏弹性,肩关节疼痛明显,活动严重受限。
(三)解冻期一般半年后肩关节疼痛逐渐减轻,功能逐渐恢复,肩关节冻结逐渐解除。
三、体征肱二头肌在增加张力的位置可引出疼痛和压痛,三角肌与冈上、下肌可出现萎缩。
四、辅助检查X线片可见肱骨头骨质疏松。
[鉴别诊断]一、颈椎病也有肩部疼痛,但同时伴有颈部疼痛及上肢放射痛、麻木或四肢无力等症状。
肩部无明显压痛点,肩关节活动度一般不受限制。
二、颈背部筋膜炎疼痛范围广泛,除肩部外还涉及颈背部。
压痛点多在肩胛骨的内侧缘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上胸段棘突边缘处。
肩关节活动不受限制。
三、风湿性关节炎多见于青少年,疼痛常波及其它多个大关节,具有对称性、游走性等特点。
疼痛程度与活动关系不大,甚至静止时疼痛更重。
无明显的关节活动障碍。
严重者局部可有红肿、结节或瘀斑。
四、肩袖损伤多伴有明显的外伤史。
疼痛可向三角肌止点处放散。
压痛点局限在大结节处。
活动障碍主要表现在外展受限。
在主动外展60~120度之间出现疼痛弧。
被动外展时无明显疼痛及障碍。
五、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疼痛局限在肩前部,仅在结节间沟处压痛。
抗阻力作肩关节前屈及肘关节屈曲时诱发疼痛加重。
[治疗]一、手法松解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慢性病,大多数病人能逐渐好转和痊愈。
病变早期可采用理筋手法,患者正坐,术者有右手拇、食、中三指对握三角肌束,作垂直于肌纤维走行方向的拨动5~6次,再拨动痛点附近的冈上肌、胸肌各5~6次,然后按摩肩前、后及肩外。
肩关节周围炎诊疗规范

肩关节周围炎诊疗规范发布时间:2021-08-20T09:09:59.82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4月4期作者:任国燕[导读]任国燕(红原县人民医院;四川红原624400)【定义】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因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病变引起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的肩部疾病,简称肩周炎。
因好发于中老年人,尤其以50岁左右年龄发病率最高,故有“老年肩”,“五十肩”之称。
该病多具有患肩关节僵硬和遇热痛减、遇冷痛甚等特点,又被称为“冻结肩”,“肩凝症”,“露肩风”等。
具有多为单侧发病,缓慢加重,经数月或更长时间可自行减轻以至痊愈的特点。
病程数月至两年间,一般不复发。
肩关节周围炎属中医“痹症”范畴【诊断标准】(一)外伤史多为中年人或老年人,多继发于肱二头肌腱鞘炎,或上肢外伤;(二)症状肩部疼痛:开始时较轻,以后逐渐加重,昼轻夜重,不能睡于患侧。
疼痛可向颈、耳、肩胛、前臂和手放射;肩部活动受限:以上臂外展、外旋、后伸为明显,严重者不能穿衣、梳头、洗脸等动作;(三)体征肩部肿胀不明显,肩前、肩后、肩峰下三角肌止点处有压痛,以肱骨大结节、结节间沟处为明显,可见三角肌萎缩,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受限,特别是外展、上举、外旋和内旋;(四)辅助检查常规摄片无特殊发现,后期可见肩部骨质疏松,无骨质破坏,可在肩峰下见到钙化阴影。
【辩证分型】(一)风寒湿型肩部窜痛,遇风寒痛重,得温热痛缓,畏风惡寒,或肩部有沉重感。
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二)淤滞型肩部针刺样疼痛、拒按,夜间痛甚。
舌紫暗或瘀斑,脉弦或细涩。
(三)虚损型肩部酸痛,劳累后加重,可伴有头晕目眩,少气懒言,四肢乏力,心悸失眠等。
舌质淡或暗红,苔白或少苔、无苔,脉弦细或沉细弱。
【治疗方案】(一)内治法1 .中药辩证治疗(1)风寒湿型治法:散寒除湿通络方药:独活寄生汤或乌头汤独活寄生汤:独活6g 桑寄生12g杜仲9g桑枝9g细辛3g肉桂3g茯苓15g防风10g 当归9g白芍9g川芎6g生地黄12g乌头汤:制川乌6g制草乌6g桂枝15g甘草10g黄芪20g天麻10g防风10g赤芍10g当归10g青风藤10g中成药:大活络胶囊,口服每次四粒,每日三次。
完整版)肩周炎诊疗方案

完整版)肩周炎诊疗方案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退行性变和无菌性炎症的疾病,也称为肩周炎、冻结肩、五十肩、漏肩风等。
该病多在50岁左右发病,女性多于男性,单侧多见。
中医认为,该病多由于年老体弱、肝肾亏损、气血虚衰、筋脉失于濡养、兼慢性劳损、风寒湿邪侵袭等因素导致。
临床表现包括初期(疼痛期)和中后期(粘连期)两个阶段。
初期主要表现为肩部持续性疼痛,疼痛的程度和性质有很大差异。
疼痛多局限于肩部前外侧,常涉及肩胛区及上臂。
活动时疼痛加重,尤以夜间为甚。
中后期肩部疼痛逐渐缓解,各方向活动度均比正常减小,呈“冻结状态”,严重者盂肱关节活动完全消失,只有肩胛胸壁关节的活动。
此期持续时间较长,通常为2-3个月。
专科检查方面,初期肩部外观正常,局部压痛点多位于结节间沟、喙突、肩峰下滑囊或者三角肌附着处,肩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外展内旋受限最为显著。
中后期压痛轻微,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度均比正常减小,尤以外展上举和内旋后伸为著,严重者盂肱关节活动完全消失,病程长者肩部肌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废用性萎缩。
该病的诊断依据包括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多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为慢性发病、肩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辨证分型包括风寒湿痹型、气血两虚型、肝肾亏损型和筋骨损伤型。
鉴别诊断需要与肩峰下滑囊炎和肱二头肌肌腱炎相鉴别。
肩袖肌腱炎是一种疼痛主要集中在肩胛骨上方的疾病,疼痛范围在肩关节外展60°-120°之间。
而肩周炎则是一种广泛的肩关节周围炎症,其特点是整个肩关节周围都疼痛,后期肩关节的各个方向的功能活动都受到限制。
治疗方案如下:一、推拿治疗1.治则:对于初期的肩袖肌腱炎病人,应该使用轻柔的手法,加快血液和淋巴的循环,促进无菌性炎症的消散和消失。
对于后期的肩袖肌腱炎病人,应该多使用重手法,松解粘连,滑利关节,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
肩周炎诊疗指南

肩关节周围炎概述】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以发生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肌肉、肌腱、筋膜、滑囊、关节囊等)的无菌性炎症为病理基础,表现为肩部疼痛和肩关节运动功能障碍症候群的一种疾病。
【诊断要点】1. 症状(1)疼痛:肩部疼痛多呈弥散性,可向颈、背、臂、手放散,夜间或肩部活动时疼痛加重。
(2)活动受限:表现为穿衣、梳头、系裤、摸背等日常生活活动困难。
3. 体征(1)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表现肩关节各向的主动、被动活动范围减少,通常以前屈上举、外展、外旋、后伸及后伸内旋屈肘活动的受限为著。
(2)压痛:肱骨大结节、胲骨结节间沟、肩峰下缘突、肱二头肌腱附着处、大小圆肌及肩胛骨外侧缘等压痛。
(3)肌肉痉挛:可触及斜方肌、菱形肌、提肩胛肌等的痉挛及压痛。
(4)肌肉萎缩肌力减弱:在后期,肩周肌肉萎缩以肱二头肌、三角肌为著。
【康复治疗】原则:急性期消炎止痛,慢性期松解粘连改善功能。
1.物理治疗目的:改善血液循环及营养代谢,促进充血的消散、水肿的吸收,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松解粘连,改善功能。
(1)电疗法高频电疗法可酌情选用超短波、短波、微波、毫米波等,急性期宜无热量,慢性期宜微热量,但不宜久用。
其中超短波疗法较为常用,具体方法为:超短波治疗仪,中号电极两个,患肩对置;急性期采用无热量,15min/ 次,1 次/山慢性期采用微热量,15? 20min,15? 20 次为一疗程。
低中频电疗法:可酌情选用低频温热电、低频调制的中频电、干扰电等相应处方或治疗参数的电疗。
其中低频调制中频电疗法较为常用。
急性期与超短波疗法配合,慢性期与各种热疗配合效果更好。
(2)光疗法:主要采用紫外线局部照射疗法,用于急性期。
具体方法为: 中波或短波紫外线治疗仪,患侧肩关节,分前、后、侧3 区照射,红斑量,每日一区,6 次为一疗程,可与超短波配合。
(3)超声波疗法:用于慢性期。
具体方法为:800kHz或1000kHz 的超声波治疗仪,直径 2 或5cm 的声头,在患肩以3cm/s 左右的速度移动(也可移动和痛点固定结合,每痛点固定10? 30s,旦不能固定于骨突处),8? 12min/次(根据面积大小而定),1次/d, 15 ? 20次为一疗程,多用于肩关节粘连。
肩关节周围炎门诊临床路径

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路径一、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ICD-10:M75.011)。
(二)诊断依据。
根据《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3月第7版)。
1.年龄40-70岁,女性多于男性。
2.体格检查:肩袖间隙区、肱二头肌长头腱压痛为主,肩各方向主动、被动活动均不同程度受限,以外旋、外展和内旋、后伸最重,内旋、内收影响最小。
3.辅助检查:X线检查见肩关节结构正常,肩峰下可见钙化阴影,可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
MRI见关节囊增厚,当厚度>4mm对诊断本病的特异性达95%。
4.鉴别诊断:(1)肩袖损伤:颈肩痛,肩关节无力,被动活动范围基本正常,落臂征,B超、MRI有特征性表现。
(2)肩峰撞击综合征:肩外侧痛(夜间痛),外展、上举受限,X线片可见肩关节骨结构异常,B超、MRI排除肩袖损伤。
(3)神经根型颈椎病:有神经根刺激症状,被动活动大致正常,X线颈椎斜位片可见相应椎间孔狭窄。
(4)其他:如永久起搏器后肩周痛,肩胛背神经卡压综合征,锁骨远端骨折使用锁骨钩钢板固定后,胸腔内炎症、肿瘤。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75.011肩关节周围炎疾病编码。
2.能除外肩袖损伤、肩峰撞击综合征、颈椎病等其他病症引起的肩部疼痛。
3.肩部骨折未愈合不进入本路径。
4.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3月第7版)。
1.早期给予理疗、针灸、适度的推拿按摩。
2.痛点局限时,可局部封闭注射醋酸泼尼松龙或得宝松。
3.疼痛持续、夜间难以入睡时,可短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
(1)推荐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①成人:300mg/次,一日2次;②对本品及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解热、镇痛抗炎药物过敏者禁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对阿司匹林过敏的哮喘患者禁用。
肩关节周围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肩关节周围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概述】肩关节周围炎是肩峰下滑囊、冈上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腱及其腱鞘以及盂肱关节囊等不同部位炎症的总称,临床上好发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故又称“五十肩”。
另因本病急性期可出现肩关节周围疼痛、肌肉痉挛,又称“冻结肩”。
中医传统上又称为“凝肩”或“漏风肩”。
【诊断步骤】(一)病史采集要点1.一般情况,性别,年龄。
2.症状特点起病情况、疼痛部位、性质,休息时痛还是活动时痛,有无夜间痛,有无晨僵,疼痛部位是固定还是游走,间歇还是持续,疼痛与冷热的关系,有无其他部位疼痛。
3.既往有无肩部外伤史,有无过度使用肩关节史,有无其他关节疼痛。
(二)体格检查要点1.一般情况良好。
2.局部检查外观关节周围有无红肿,肌肉有无萎缩、畸形。
触诊:皮温有无升高,有无包块,压痛的部位及程度,关节周围肌肉紧张度,活动时有无摩擦感;关节活动:肩关节各方向主动活动范围及活动痛,被动活动范围,特别注意屈、展活动受限情况,有无疼痛弧等。
(三)辅助检查要点主要是X线平片及关节造影检查,必要时可行关节镜检查。
X线平片注意观察有无骨质疏松或骨质破坏的情况,关节面情况,有无钙化影等。
关节造影可测量肩关节腔的容积,关节腔压力,各滑囊、二头肌腱鞘充盈情况。
实验室检查对本病没有诊断意义。
【诊断对策】(一)诊断要点1.病史及症状特点多见于中老年,右肩多见。
以肩关节周围疼痛为主要症状,初期疼痛可较轻或在完成某一动作时才出现。
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可逐渐加重,夜间休息时亦不缓解,急性期时疼痛可较剧烈,患者不能向患侧侧卧。
疼痛遇热时可减轻,受凉后可加重。
病程后期疼痛可自行缓解。
2.局部表现肩关节外观一般无明显异常,病程长者可有轻度肌肉萎缩。
依病变主要部位不同,可出现肩关节周围多处压痛,常见压痛点为喙突、肩峰下、结节间沟、四边孔、三角肌止点处等,在病程过程中,压痛点并不恒定,可游走。
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均可出现明显受限,以外展前屈及旋转受限较明显,患者穿衣、梳头、举臂、触摸后背等动作均困难。
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诊疗

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诊疗【中图分类号】R6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0-0042-02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退行性变和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又称为“冻结肩”、“漏风肩”、“肩凝症”、“僵硬肩”、“五十肩”等,简称“肩周炎”。
是以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患。
1 病因病机传统医学认为是因年老体衰,肝肾亏损,气血不足,血不荣筋,“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素问·上古天真论》),筋肉失于濡养,痰浊瘀阻经脉及关节,故关节失于滑利。
若受外伤或风寒湿邪侵袭肩部,致使寒凝筋膜,经络阻滞,筋肉挛缩,经脉拘急所致。
根据现代临床分析,一般有三种因素:1.1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退行性病变,如冈上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肩袖损伤、三角肌滑囊炎等,使肩部肌腱肌肉、关节囊、滑液囊、韧带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组织液渗出而形成疤痕,造成肩周围组织挛缩,肩关节滑膜、关节软骨间粘连,继而肩周软组织广泛性粘连,肩关节活动受限。
1.2肩关节的急性创伤,如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干中上段骨折、肩关节脱位、肩部的挫伤等,造成局部疼痛、出血和血肿,特别是肩端骨折复位未能纠正肱骨头旋转,继发关节粘连。
1.3肩关节以外的疾病,如冠心病、肺炎、胆囊炎等反射性地引起肩部疼痛,因原发病长期不愈使肩部肌肉持续性痉挛,肩关节活动受限而继发为肩关节周围炎。
2 诊断2.1临床表现除个别有明确外伤史者起病较急外,本病多起病缓慢,常因上举外展动作引起疼痛始被注意,主要症状为肩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或僵硬。
疼痛可为钝痛、刀割样痛,夜间加重,甚至痛醒或醒后不适疼痛,离床活动片刻方能再度入睡。
检查时局部压痛点在肩峰下滑液囊、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处,尤以肱二头肌长头腱部压痛或短头的喙突处最为明显,疼痛可放射至前臂或手部、颈、背部,当上臂外展、外旋、后伸时疼痛加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诊疗指南
1 【制定规范的依据】
《临床诊疗规范—关节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2 【概述】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也称粘连性肩周炎、冻结肩。
它是肩周肌肉、肌腱、韧带和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炎症和退行性病变,逐渐形成关节内外粘连,出现疼痛和关节活动受限。
好发于50岁左右的女性,有自愈倾向。
3 【诊断】
3.1 可有肩部外伤史。
3.2 主要症状是逐渐加剧的肩部疼痛,伴有肩部功能活动障碍和僵硬,不同程度地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3.3 患者肩部肌肉萎缩,以三角肌萎缩最明显;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