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分叶状乳腺肿瘤

合集下载

《中国女性乳腺分叶状肿瘤诊治专家共识》(2023)要点

《中国女性乳腺分叶状肿瘤诊治专家共识》(2023)要点

《中国女性乳腺分叶状肿瘤诊治专家共识》(2023)要点【摘要】乳腺分叶状肿瘤(PTB)是一种较少见的纤维上皮性肿瘤,病理上分为良性、交界性、恶性3类。

其患病率较低,总体治疗预后较好;但具有较高的局部复发风险;并且部分患者肿瘤易在短期内迅速增大。

由千该类肿瘤临床较少见,迄今对此研究较少。

如果缺乏对此类肿瘤了解会导致延误诊治,使病情发展至棘手状态。

因此,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乳腺专业委员会整合目前循证医学的证据,经讨论制定了《中国女性乳腺分叶状肿瘤诊治专家共识》,期望推进各地医疗机构对该类肿瘤进行规范化诊治,提高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

乳腺分叶状肿瘤(PTB)是一种由管腔上皮和肌上皮细胞层覆盖、伴有基质细胞增多、呈叶状结构的局限性纤维上皮性肿瘤,在乳腺肿瘤中的比例< 1%。

PTB的发病高峰年龄在40~50岁,其中良性占35%~64%、恶性占18%~25%。

总体上,PTB预后较好,治疗后5年生存率超过90%;但该肿瘤具有较高的局部复发风险,并且复发率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

由千该类肿瘤临床较为少见,迄今为止针对其病因、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的大规模研究较少,对其治疗选择仍有较多争议。

一、PTB的诊断(一)PTB临床表现与体征PTB多起病隐匿、病程较长,多为单侧发病、双侧少见,多表现为乳房内无痛性肿块。

25%~40%的PTB进展缓慢;但部分患者,尤其是交界性或恶性PTB患者其肿块可在短期内迅速增大。

肿块过大时可伴有皮肤破溃,但多数为膨胀性生长,较少侵犯胸肌等周围组织。

(二)影像检查1.超声检查:PTB的超声及钥靶表现与乳腺纤维腺瘤(FA)类似,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实结节,需与之鉴别。

2.X线铝靶检查:在乳腺铝靶检查中,良性、交界性、恶性PTB的表现无明显不同。

3. M R成像(MRI):MRI的部分特征可能有助千区分PTB和FA。

总体上,影像检查对千PTB的诊断以及分型意义有限。

本共识专家组推荐:应将乳腺超声及钥靶作为PTB病史询间、查体后的辅助评估检查(图1); MRI可以提供更多有益信息,可能有助于评估病变程度及范围,但非诊断的必须检查。

乳腺叶状肿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与预后的情况。

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11例乳腺叶状肿瘤进行回顾性临床病理分析。

结果良性8例,交界性2例,恶性1例,均为女性,发病平均年龄43岁。

病理特征肿瘤大小不等,切面呈分叶状;组织学包含间质和上皮两种成分。

结论乳腺叶状肿瘤的确诊主要靠病理诊断,需与细胞型纤维腺瘤、幼年性纤维腺瘤、癌肉瘤及原发或转移性肉瘤等鉴别,临床目前主要是以扩大范围局部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关键词】乳腺叶状肿瘤病理特征乳腺叶状肿瘤(phylloides tumor,PT)是一种呈分叶状结构,由乳腺纤维结缔组织和上皮成分组成的少见的纤维上皮性肿瘤,约占所有乳腺肿瘤的0.3%~0.9%[1]。

1995年~2009年,我科共诊断乳腺叶状肿瘤11例,现临床病理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11例均为女性,年龄38~52岁,平均43岁,左侧5例,右侧6例,外上象限8例,内下象限2例,乳晕区1例,病程4个月~13年。

所有标本均经4%中性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依据Pietruszka和Barnes的诊断标准[2](良性:核分裂像0~4个/10HPF,膨胀性边缘,轻~中度间质异型性增生;交界性:核分裂像5~9个/10HPF,膨胀性或浸润性边缘,中度间质异型性增生;恶性:核分裂像>10个/10HPF,浸润性边缘,中~高度间质异型性增生)重新进行显微镜观察;同时回顾分析临床资料及随访预后情况。

2 病理检查2.1 巨检肿瘤体积差别很大,3.5cm×2.5cm×2.5cm~12cm×10cm×8.5cm。

表面呈多结节状,其中8例包膜完整,3例包膜不完整;切面呈分叶状,外翻,质韧,色灰白或灰黄,常见大小不等的狭窄裂隙,1例切面见多个囊腔,内含血性液。

2.2 镜检 11例光镜观察均可见上皮和间质两种成分。

乳腺分叶状肿瘤1ppt课件

乳腺分叶状肿瘤1ppt课件



根据WHO2003组织学分期:乳腺叶状囊肉瘤重 命名为乳腺分叶状肿瘤,将其分为良性,交界性 和恶性。 目前的倾向是PTs仅指由良性腺上皮成分(有时上 皮成分可呈不典型增生或癌变)和恶性间叶组织混 合组成的恶性肿瘤。如上皮和间质均为良性的称 为分叶型腺纤维瘤或巨纤维腺瘤。
2.发病情况




转移和术后复发是恶性PTs的临床表现。转 移发生率通常为3%~17%,且大多出现在 诊断后的5年内。 和其它肉瘤一样,主要通过血行转移,转移的 主要部位是肺(66%),其次是骨(22%),再 其次是肌肉和软组织,少数病例亦可转移到 肠系膜、胸膜和皮肤等(约占15%)。淋巴 转移很少见。


转移一半在术后5至10年内,约10%的转移 率 良性:0%; 交界性:4%; 恶性:22% 局部复发主要取决于最初手术的类型,局部 切除者远高于单纯乳腺切除术。 复发多在两年内,复发率在良性,交界性 和恶性分别为17%、25%和27%。
乳房彩超 呈球形或结节状的实体图像,为低回声 反射区,内部回声不均匀,囊性者有囊和 实性混合图像。 PTs多边界清楚规则,易误为良性肿物(腺纤 维瘤) PTs体积较大,合并坏死、液化、出血,很难 与癌区分。


本病的可靠诊断是病理组织学检查,鉴于本 病的生物学行为难以预测,同一肿瘤的不同 部位其组织学表现不一定相同。故取材应 多部位、多切片,以免漏诊。
8.预后


PTs经手术治疗的预后良好。其5年生存率 为82.9%, 10年生存率为92.9%。 有关PTs预后因素的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年 龄、症状持续时间、未产妇、皮肤改变和 外科手术类型对预后无相关。肿瘤的大小 一直是影响肿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但对 PTs的预后意见尚不统一。

21例乳腺分叶状肿瘤临床诊治分析

21例乳腺分叶状肿瘤临床诊治分析

Cancer,1992,28(2~3):654-657.
5例 ,复 发率 为 23.8%,复 发时 间为术 后 4~12个 月。
【4】 Meneses A,Mohar A,De la Garza—Salazar J,et a1.Prog-
3 讨 论
nostic factors Oil 45 cases of phyHodes tumors[J].J Exp Clin
单 发 ,位 于外 上 象限 l1例 ,内 上象 限 5例 ,外下 象 限 3例 ,乳 腺 中
手 术 切 除 是 治 疗该 病 的 首 选 方 法 ,但 对 于 术式 的 选 择 一直 存
央 2例 。肿 块 最大直 径 3~1 5cm ,平均 6.5cm 。肿块 均未 发 现 与 在争议 。手术方式包 括局部肿块切除术 、乳腺单纯切除 术、乳
报道并命名为乳腺叶状囊 肉瘤,根据 1982年 WHO公布的乳腺疾
乳 腺分 叶 状肿 瘤 临床 上少 见 ,术 前诊 断率 只有 2 1.3%I41,且 容
病分类标准更名为乳腺分叶状肿瘤。2002~2007年我院收治乳腺 易漏诊 、误诊 ,因其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缺少特异性所致。病 理
分 叶状 肿 瘤 2 l例 ,现 就 临床 特 点 分析 如 下 。
纤维腺瘤 2例,未行病理检查 5例。
参 考 文 献
1.2 手 术方式
【1】 Parkers SJ,Harries SA.PhyHodes tumours[J】.Postgrad Med,
21例均 先行 局部 肿 块切 除 术 ,术 中送 冰 冻切 片 ,l4例 良性 ,其
200l,77:428~ 435.
临 床 医 学

乳腺分叶状肿瘤的诊治进展

乳腺分叶状肿瘤的诊治进展
目前该 病 的病 因尚不清 楚 。除种 族 、年 龄 和地 域 等 因素外 .可 能还 与卫生 习惯 、生 育哺乳 及 内分 泌变 化等 因素 有关 。有人认 为可 能与乳 腺纤维 腺瘤 有关 , 甚 至可 能 原本 就是 纤维 腺 瘤 3_ 。有研 究 显 示 ,该 病 可 能 与乳腺上 皮 组织产 生 的成纤 维 细胞生 长刺 激 因 子— — 内皮 素一1有 关 2]。资料显 示 该病 可发 生于青 春期 到绝经 后 的任何 年龄 的女 性 ,而男性 及 未成 年 人罕 见 .推测 可 能与雌 激素 的分泌 和代谢 失调 有关 。 3 病 理
乳 腺分 叶 状肿 瘤 旧称 叶 状囊 肉瘤 (cystosarcoma phyllodes,CP).是 由乳 腺 基 质 和上 皮 两种 成 分 所 形 成 的 一 种纤 维上 皮 性 肿 瘤 .临 床 较 少 见 ,约 占乳 腺 肿 瘤 的 l%n]。因 组织 学 分 型 与 生 物学 行 为不 尽 统 一 给 临床诊 治带 来很 大 困难 。 大 体上 .肿瘤 边界清 楚 有部 分 或完整 的包 膜 ,
【作者简介】吴耀华 (1982一),男 ,山西临汾人 ,硕十研 究生 ,研究方向 :乳腺 、甲状腺 的外科治疗。
Tel:1 3796620540 E—m ial:wuya0hua04@yah00.com .cn
【通讯作者】代文杰(1972一),主任 医师,教授 ,研究方 向:乳腺 、甲状 腺的外科治疗 ,器官移植 ,细胞移植。 TEL:045 1-53604616 Email:wenjdai@yahoo.com.cn
维普资讯
中 国现 代 普 通 外 科 进 展 2007年 12月 第 10卷 第 6期
切 面 灰 白色 、灰 黄 色 、鱼 肉状 ,有 时可 见 裂 隙 .形 成 叶状 结构 。常见 囊肿 形成 ,囊 腔 内可见 乳头状 、结 节 状 突起 ,大 的肿瘤 可 见 出血 及 灶性 坏 死 。肿 瘤 直 径

乳腺叶状肿瘤

乳腺叶状肿瘤

乳腺叶状肿瘤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少见的纤维上皮性肿瘤,由乳腺上皮及纤维结缔组织组成。

因大体切面呈囊状、分叶状特征而得名[1]。

在乳腺肿瘤中占0.3%~1%。

但组织学分类方面因生物学行为较难测定而一直存有争议,临床诊治工作面临着一定难度。

2002年1月~2010年1月收治乳腺叶状肿瘤患者20例,对其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20例,均女性,年龄34~49岁,平均42.5岁。

病程1.5~7.5年。

入院时肿物有迅速扩大史5例,肿物4~10cm,乳腺表面呈菲薄状,静脉为怒张征象,肿物甚至占据整个乳房。

5例为纤维瘤术后1~3年复发,肿物边界清楚,呈分叶状,与胸肌及表皮粘连不明显。

3例局部有囊性感,肿物为实、囊混合物。

3例乳腺纤维腺瘤。

2例伴腋窝淋巴结肿大,2例为乳腺癌。

方法: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行单纯乳腺切除术8例,因伴液窝淋巴结肿大且肿瘤巨大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联合乳腺单纯切除术2例。

行病灶切除术8例,其中术后复发5例,3例行乳腺单纯切除术,2例行病灶扩大切除术。

术后均经WHO制定的病理诊断分类,其中交界性肿瘤3例(15%);恶性3例(15%);14例良性(70%)。

结果术后对患者均行6~40个月的随访,复发5例,复发率25%。

复发时间术后3~12个月。

讨论乳腺叶状肿瘤是1838年Muller首次提出并以乳腺叶状囊肉瘤命名。

并未以恶性概念定义,主要以形态学为描述基础[2,3]。

之后国际上学者相继发现其具有恶性特征且存在转移现象,故国外的病理学家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将叶状囊肉瘤大多定义为交界性、恶性、良性3类。

WHO在2003年将此肿瘤大部分诊断为良性,命名为分叶状肿瘤。

从病理学上分析,肿瘤边界呈清楚表现,有完整或部分包膜,切面灰黄色、灰白色、鱼肉状,有时出表现为裂隙征象,叶状结构形成,以囊肿比较常见。

囊腔内可见结节状、乳头状突起。

肿瘤较大可见灶性或出血性坏死。

乳腺分叶状肿瘤的外科诊治分析

乳腺分叶状肿瘤的外科诊治分析

乳腺分叶状肿瘤是一种 由纤 维、上皮 两种成 分构成 的少见 均随访时间 2O个 月 (6~38个 月 )。复发 4例 ,复发 率 为 23.
肿瘤 ,因大体切 面具 有分 叶状、囊状 而得 名 。由于临 床经验 少 53%(4/17),复发时间为术后 4~l2个月 ;其中 3例术 中冰冻切
及生物学行为变化不 定 ,国内外学 者对该 病 诊治 持多 种观 点。 片诊断为纤维腺 瘤和乳腺 增生 ,行 局部 切除术 后 复发 ,再次 手
参考文献 : [1] 周永 昌 ,郭万学 .超声医学 [M】.3版 .北京 :科学技术 文献
出 版社 ,1996:395—399. [2] 张缙熙 ,李建初 .乳腺 疾病 的超声诊 断及进展 [J].临床 医
学 影 像 杂 志 ,1994(3):114—115. [3] 田绍荣 ,张惠 ,王小栋 .小 乳腺 癌的彩 色多普 勒超 声综合
维普资讯
2007年
右江 民族 医学 院学报
第 3期
肿瘤边界较 清晰,内部 为均质无 回声 区 ,后壁 回声增 强呈“蝌蚪 征 ”或两侧出现“侧方声影征”,多属 于 良性 的乳 腺囊 性病 变 ,如 乳腺囊性增生病 、乳腺囊肿 及较 大的纤 维腺 瘤囊 性 变时 ;形 态 不规则 ,边 界不清 ,内部回声不均 ,有 时出现 条索状 或成簇 的强 回声 ,导管癌 和其 它癌肿 较大 时可 出现 这些 改变 。其次 ,衰 减 特性在乳腺癌诊断上具有重要 的诊断意 议 ,衰减与病 变 中的纤 维组织多少有关 。一般组织 中纤维成分超过 75%时 ,衰减 明显
笔者现 回顾 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其诊治 和预后。
术行局部扩大切除术 ,另 1例 曾在 门诊 行肿块局部切除术 3次 ,

乳腺分叶状肿瘤32例的诊断与治疗

乳腺分叶状肿瘤32例的诊断与治疗

收治 的乳 腺 分 叶 状肿 瘤 患 者 32例 .均 为 女性 .年 龄 均 距 肿 物 3 cm.术 中冰 冻病 理 检 查 ,切 缘 均 未 见 异 型
34~78岁 ,平 均 51.3岁 ;病 程 1~120个 月 ,平 均 43 细 胞 。术 后 随访 1~120个 月 ,平 均 72个 月 .1例 恶 性
16例 ,10 cm 以上 6例 ,肿块最大者为 20 cm×17 cm 后 3O个 月 复发 ,所 有 患者 未 行 化疗 。
×14 cm。所 有 患 者 的 肿块 与皮 肤 无 粘 连 .可 活 动 ,无 3 讨论
乳 头 溢液 ,无 疼 痛 ,局 部 可见 浅静 脉 怒 张 。手术 次 数 1
后病 理 检查 ,良性 15例 ,恶性 14例 ,交界 性 3例 。21 侧 发病 ,左 右 发病 几 率相 等 。病 程 一般 较长 ,按 病 程进
例 测定 雌 、孕 激素 受体 .雌 激 素受 体 阳性 8例 .孕激 素 展 可分 为 双期 生 长 型 和单 期 生长 型 .前者 肿 瘤 发病 先
受 体 阳性 13例 。行 腋 淋 巴结 清 除 5例 ,3例 患 者腋 窝 经历 一个 较 长 的稳 定 期 。之后 在 短 期 内迅 速 发 展 .后
淋 巴结 阴性 .2例 阳性 患 者 1例 1个 、另 1例 有 2个 者 又 可分 为 中期 缓 性 生长 型 和 中期 快速 生 长 型 。本 组
性 2例 ,恶性 5例 ),8例 行 单 纯 乳房 切 除 术 (良性 2 块 一 般 不 侵 犯 胸 肌 和 皮 肤 .活 动度 较 好 。但 可表 现 为
例 ,交 界 性 1例 ,恶 性 5例 ),4例 恶 性 伴 有 腋 窝 淋 巴 皮肤 受 压 变 薄 ,静脉 怒 张 。偶有 巨大 肿瘤 侵 及 周 围 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叫分叶状乳腺肿瘤
文章目录*一、什么叫分叶状乳腺肿瘤*二、乳腺癌的发病原因*三、如何预防乳腺癌的发生
什么叫分叶状乳腺肿瘤1、什么叫分叶状乳腺肿瘤乳腺叶状肿瘤是发生于女性的一种罕见疾病,发生率约占乳腺肿瘤的0.3%~0.9%,占纤维上皮性肿瘤的2%~3%。

由Müller于1838年首先描述并且命名,根据肿瘤成分呈分叶状突入囊变间隔和肉瘤样基质中,称其为“叶状囊肉瘤”。

早期认为是良性。

曾经命名繁多:分叶状囊肉瘤、假性肉瘤样腺瘤、腺黏液瘤、癌肉瘤、乳头状囊肉瘤、巨大乳腺黏液瘤、乳腺混合瘤、巨大纤维腺瘤等,多达60余种。

2、乳腺分叶状肿瘤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40~50岁女性,病变多为单侧。

病程一般来说较长,肿块较大,肿瘤直径1~16cm,大者可达45cm,可有肿块突然加速生长的病史。

可触及孤立的肿块,质硬,大的肿块有囊性感,表面皮肤很少受累。

3、乳腺分叶状肿瘤影像学检查
钼钯片示多数肿瘤边缘光整、规则或呈分叶状,周边有“透明晕”,界限清,瘤内钙化非常少见。

B超示类圆形或分叶状,边
界清晰,可见包膜和侧方声影,内部呈中低回声,欠均匀,部分伴
小片不规则无回声,后壁回声有不同程度增强。

肿物内部血流信号较丰富。

乳腺癌的发病原因1、激素分泌紊乱:所谓激素分泌紊乱主要是指雌激素的分泌紊乱。

因为在乳腺癌高发年龄是40~60岁的妇女。

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妇女雌激素分泌失调、雌激素水平偏高的时期。

由于体内雌激素的分泌增多,这样可以使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的过度增生而发生癌变。

2、生育和授乳:近年来通过大量的调查证明、没有生育或有了生育而很少授乳的妇女发生乳腺癌要比多次授乳,授乳时间长的妇女多。

这说明多生育,多授乳可能是增加发生乳腺癌的机会。

3、纤维囊性乳腺病:前面提到过这种病变,它是一种癌前期病变,极易转变成为乳腺癌。

4、遗传因素:主要表现在有乳腺癌家族史上。

据国外资料,阳性家族史可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为母亲患乳腺癌,其女儿亦
好发乳腺癌,这种乳腺癌多发生在闭经前,常为双侧性;另一种为母亲未患过乳腺癌,但在一个家庭中,至少有两个姊妹患乳腺癌,这种家庭中乳腺癌的发病率要比无家族史的家庭中乳腺癌发病
率高2~3倍,且这种乳腺癌多发生在闭经后,常为单侧性。

如何预防乳腺癌的发生1、养成运动好习惯:据医学专家统计,经常运动的女性,患乳癌的几率比不运动的女性低30%。

多做运动不仅有益身体健康,还能预防乳癌的发生。

2、多摄取含丰富纤维素的食品:肥胖和体重的增加都有可能导致乳癌发生。

平时应少摄取动物性脂肪,多吸收纤维性的食物、蔬菜、水果、谷类和豆类,进而减少身体中可能导致乳癌的雌激素,降低乳癌的发生率。

3、定期作乳房检查:年龄在40-49岁间的女性,除每月定期做乳房自检外,每年做一次专业性的乳房检查比较好。

年龄在50岁以上的女性,每月应定期做乳房自检,且每年须做一次临床乳
房检查和乳房X光摄影。

年龄在20-40岁的女性,应于每月例假过后一周内做一次乳房自检;每隔2年,由专业医师做一次临床
检查或乳房摄影术。

4、降低食盐摄入,放弃高盐食品:我国居民膳食营养指南提倡每人每日食盐量少于6克,而实际调查发现平均摄入量在20克以上。

彻底清理厨房、电视对面的沙发和茶几、办公室抽屉,把辣酱、榨菜、腌菜、香肠、薯片、虾条、麻辣豆腐干、即食汤料这些高盐食品请出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