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乳腺特殊肿瘤简介
常见的乳腺肿瘤有哪些

常见的乳腺肿瘤有哪些
在日常生活中,乳腺肿瘤是一种很常见的乳腺疾病,严重影响了女性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广州女子医院专家指出,常见的乳腺肿瘤有以下几种:
乳腺分叶状囊肉瘤:通常认为肿瘤可能是纤维腺瘤病变而成的,发病的原因和雌激素刺激有很大的关系。
肿瘤直径通常较长,生长速度很快。
恶性的患者主要是分叶状。
良性者可以进行肿物切除,边界状态和轻度可以把肿瘤切除,也可以进行单纯乳腺切除术等,严重性的患者,应该将乳腺肿瘤从根本上治疗,放疗、化疗对恶性叶状囊肉瘤效果不太明显。
乳腺纤维肉瘤:肿块生长速度很慢,主要是单发,可能是巨大型,表面光滑、质地较硬,活动性一般,通常需要和叶状囊肉瘤相辨别。
以乳腺单纯切除术治疗为主,手术后可综合辅助治疗。
乳腺脂肪肉瘤:这种肿瘤很少见,肿物主要是单发,质地很硬,边界明显,活动性好,生长速度快。
分化好的脂肪肉瘤可以进行单纯乳腺切除术治疗,分化不好的,特别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所以必须进行根治术。
乳腺恶性淋巴瘤:可能是全身性恶性淋巴瘤的乳腺局部表现,或是乳腺原发的恶性淋巴瘤。
全身恶性淋巴瘤的乳腺表现有:局部肿块,全身各个部位(如腋窝、锁骨上窝、腹股沟、腋窝等)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同时还有全身发热和肿块局部疼痛。
发病时间很短,肿物增长的速度也很快。
简述乳腺癌的组织学类型

简述乳腺癌的组织学类型
乳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其组织学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导管内癌:又称为浸润性导管癌,是最常见的乳腺癌类型,占全部乳腺癌的80%以上。
此类癌细胞起源于乳腺导管内的上皮细胞,肿瘤一般在早期即可通过体检或影像学检查发现。
2.小叶癌:又称为浸润性小叶癌,起源于乳腺小叶内的上皮细胞,约占全部乳腺癌的10%-15%。
此类癌细胞生长缓慢,容易形成多中心病灶,临床表现与导管内癌不同,需要注意诊断。
3.乳头状癌:约占全部乳腺癌的5%-7%,起源于乳头的上皮细胞,癌细胞有时会向乳头管内生长,引起疼痛、出血和溢乳等症状。
此类癌的预后较好,但易转移至淋巴结和其他器官。
4.黏液型癌:又称为粘液性癌或黏液癌,约占全部乳腺癌的1%-3%。
此类癌细胞分泌大量的黏液物质,形成囊样或海绵状结构,容易误诊为良性肿瘤。
5.腺泡状癌:起源于乳腺导管和小叶内的上皮细胞,癌细胞呈现空泡状或管状结构,临床表现与其他类型乳腺癌相似。
6.间质瘤型癌:占全部乳腺癌的少数,起源于乳腺间质细胞,其中包括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等。
此类癌预后较差,易发生转移。
不同的乳腺癌组织学类型对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和预后都有一定影响,因此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准确的鉴别和判断。
乳腺叶状肿瘤who分级标准

乳腺叶状肿瘤who分级标准
乳腺叶状肿瘤的WHO分级标准包括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三个级别。
具体标准如下:
1. 良性叶状肿瘤:间质细胞明显增生,肿瘤膨胀性生长,为稀疏样排列,细胞为轻度异型或无异型,无出血性坏死,核分裂0\~4/10HPF。
2. 交界性叶状肿瘤:肿瘤部分浸润性生长或膨胀性生长,细胞中度异核,间质细胞呈过度生长状态,为5\~9/10HPF核分裂表现,可见小片坏死和出血。
3. 恶性叶状肿瘤:肿瘤一般为浸润性生长,细胞有明显多形性,间质细胞为过度生长,可伴有异源性分化,核分裂在10/10HPF以上,大片出现坏死和出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病症,建议前往医院进行详细检查和治疗。
乳房疾病知识点总结

乳房疾病知识点总结一、良性疾病1. 乳腺增生乳腺增生是女性乳腺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和更年期的女性。
其症状主要表现为乳房疼痛、触诊乳房可触及大小不等的结节,多为单侧发生。
乳腺增生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会发展为乳腺炎或者纤维腺瘤。
2. 纤维腺瘤纤维腺瘤是一种常见的乳房良性肿瘤,通常发生在20-30岁的女性。
其特点是肿块较小,表面较光滑,活动度较大,边界清楚,质地较硬。
纤维腺瘤通常不会转变为癌症,但如果患者出现异常的疼痛或是肿块变得很大,就需要及时就医检查。
3. 乳腺囊肿乳腺囊肿是由于乳腺导管阻塞或增生引起的囊性变,并伴有分泌物在囊肿内积聚而形成。
乳腺囊肿通常表现为乳腺区域的隐痛、胀痛、灼热感,有的患者还伴有乳房肿块。
乳腺囊肿一般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可以通过穿刺抽液或者口服药物治疗。
二、恶性疾病1. 乳腺癌乳腺癌是女性乳腺疾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种,也是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一位。
乳腺癌通常表现为乳房肿块、乳头溢液、乳房皮肤改变等症状。
确诊乳腺癌需要通过乳房X线摄影、乳腺超声、乳腺CT、乳腺MRI和乳腺活检等手段来进行。
一旦确诊为乳腺癌,需尽快接受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措施。
2. 原位乳腺癌原位乳腺癌是指乳腺癌细胞仅限于乳腺的导管或腺泡系统内,尚未侵入周围组织。
原位乳腺癌分为非浸润性导管癌和非浸润性腺泡癌两种类型。
原位乳腺癌预后良好,治疗一般通过手术切除或者放疗等方式逐步康复。
三、其他疾病1. 乳腺炎乳腺炎是指由于乳房内部分泌物排出受阻或是乳腺导管被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炎症性疾病。
其主要症状为乳房部位疼痛、红肿、发热,有时还会伴有全身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
治疗乳腺炎需及时使用抗生素、热敷等治疗手段。
2. 乳腺纤维瘤乳腺纤维瘤是一种发生在乳腺内部的良性肿瘤,多发生在20-30岁的女性身上。
其特点是乳房内可以触及到一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质地较硬,表面不平滑。
乳腺纤维瘤一般无需手术治疗,通常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或监测观察的方式来对待。
乳腺肿瘤等级划分标准

乳腺肿瘤等级划分标准
乳腺肿瘤等级划分标准主要依据细胞核多形性、核分裂能力、腺管形成程度等因素。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标准,乳腺肿瘤分为非浸润性癌、早期浸润性癌、浸润性癌和其他罕见性癌。
1. 非浸润性癌:包括导管内癌、小叶原位癌、导管内乳头状癌、乳头湿疹样乳腺癌等。
2. 早期浸润性癌:癌细胞开始向周围组织浸润,但侵犯程度较浅,转移的可能性较小,预后次之。
3. 浸润性癌:癌细胞已经侵犯了周围组织,并可能形成远处转移,预后较差。
4. 其他罕见性癌:包括炎性乳腺癌、肉瘤样癌等。
此外,根据肿瘤的细胞核形态和分化程度,乳腺肿瘤还可以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
高分化肿瘤的细胞形态接近正常细胞,恶性程度较低;低分化肿瘤的细胞形态明显异常,恶性程度较高。
乳腺肿瘤的等级划分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划分标准可能因病理组织形态、类型等多种因素而有所不同,因此,病理检查结果需要由专业医生来解读。
第五版乳腺WHO神经内分泌肿瘤篇

第五版乳腺WHO神经内分泌肿瘤篇乳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类型,其临床特点与治疗策略在第五版乳腺WHO神经内分泌肿瘤篇中进行了详细描述。
本文将就该篇章内容进行解读,着重讨论其分类、病理特征、临床表现和治疗建议等方面。
一、分类第五版乳腺WHO神经内分泌肿瘤篇对乳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将其分为五个亚型,包括小管状乳头状内分泌肿瘤、壮观恶性乳头状瘤、纯性黏液肿瘤、囊性胶样内分泌肿瘤和微小囊腺瘤。
二、病理特征各亚型乳腺内分泌肿瘤具有不同的病理特征。
小管状乳头状内分泌肿瘤通常为良性肿瘤,与原发性乳腺癌不同,其病理学特征是肿瘤细胞在合适的病例中才出现。
壮观恶性乳头状瘤则往往具有明显的良性病理学特征,如有明显的乳头状增生以及高度内分泌活性。
纯性黏液肿瘤主要由纯黏液类型的肿瘤细胞组成,其在乳腺组织细胞学分析中没有多大应用。
囊性胶样内分泌肿瘤则以伴有卫星伴行的胶样内分泌乳头状增生的构建为主。
微小囊腺瘤则以乳头状增生和简单囊腺瘤的肿瘤构建为特征。
三、临床表现乳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在临床上的表现各异,具体情况取决于其亚型和肿瘤大小。
通常,乳腺内分泌肿瘤的早期症状包括无痛性肿块以及自觉触及的乳头状增生。
这些症状在肿瘤进一步生长发展后可能会引起疼痛、乳汁分泌异常等不适症状。
然而,乳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与一般的乳腺癌不同,其生长速度较慢,恶性程度较低。
因此,早期发现并诊断乳腺内分泌肿瘤对于预后和治疗效果尤为重要。
四、治疗建议对于乳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根据其亚型和病理特征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对于良性肿瘤,手术切除通常是首选治疗方法。
对于恶性肿瘤,可以考虑采用手术切除或辅助放疗等综合治疗方式。
辅助治疗包括内分泌治疗、放疗和化疗等,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综上所述,乳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类型,在第五版乳腺WHO神经内分泌肿瘤篇中得到了详细的描述。
通过对其分类、病理特征、临床表现和治疗建议的解读和讨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该肿瘤的特点,以便提供更准确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乳腺肿瘤病理PPT课件

颗粒细胞瘤 乳腺GCT即使肉眼观察边界清楚的肿瘤 ,也可呈浸润性生长。 Cytokeratin表达阴性可排除乳腺癌的诊断 。 乳腺GCT在完全切除后通常呈良性表 现,有学者报道发现少数病例可发生淋 巴结转移。
血管肉瘤 目前原发性乳腺血管肉瘤的发病率保持 不变约0.05% ,而各种继发性血管肉瘤 的发病率有了改变。近几年来关于保守 的手术治疗和辅助性放疗后继发的乳腺 血管肉瘤病例逐渐增多。
光镜 乳头状瘤形态多样,细胞丰富,常 呈交织的树枝状。诊断良性的依据是乳 头的间质成分发育好、上皮有两型细胞 、核卵圆、异染色质少、核分裂少见、 可有大汗腺化生、无筛状及小梁状结构 、无坏死。
乳腺血管瘤 男女均可发病,年龄在18个月至82岁之 间。极少表现为可触及的肿块。大小在 0.5-2cm之间,呈红褐色海绵状。 表现症状的血管瘤可分为海绵型、毛细 血管型和静脉型。
对文献中数据进行平均分析得出局部复发的总发生率 为21%,转移总发生率10% 。 良性、交界性和恶性PT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7%、25% 和27%; 良性、交界性和恶性PT转移发生率分别为0%、4%和 22%。手术后复发主要与切除范围大小有关。
乳腺错构瘤 一种境界清楚的通常有包膜的肿块, 包含乳腺组织中所有的组成成分。 错构瘤主要发生于绝经期年龄的妇女 ,只能通过乳腺X线摄影检测,检出率为 0.16%。巨大肿瘤可使乳房变形。由于肿 瘤边界清楚,因此手术容易完全切除。
乳腺肿瘤病理
1、上皮性肿瘤 乳腺癌 腺瘤 乳头状瘤 2、间叶组织肿瘤 血管瘤,血管肉瘤,神经纤维瘤,血管脂肪瘤 ,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骨肉瘤,平滑肌瘤 肉瘤,淋巴瘤结节性筋膜炎,肌纤维母细胞瘤 ,韧带样纤维瘤病,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3、纤维上皮性肿瘤: 纤维腺瘤 叶状肿瘤 错构瘤
乳腺癌等级划分标准5类

乳腺癌等级划分标准5类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根据病理学特征和临床表现,可以将乳腺癌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这种等级划分有助于医生确定患者的疾病进展和治疗方案,并且对于了解乳腺癌的预后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目前,国际上常用的乳腺癌等级划分标准主要有五类,即I、II、III、IV和V类。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五类乳腺癌的特点和病理学表现。
第一类乳腺癌:I类乳腺癌一般指的是T1N0M0期的早期乳腺癌,也称为原发癌。
它具有以下特点:病灶大小较小,一般直径不超过2厘米;淋巴结无转移;无远处转移。
在病理学上,I类乳腺癌通常表现为肿瘤细胞有限,形态规整,核分裂少,且无侵袭性生长的特点。
这些特征使得I类乳腺癌具有较为良好的预后,并且通常对单一治疗方式(如手术切除)有良好的反应。
第二类乳腺癌:II类乳腺癌一般指的是有一定转移倾向的乳腺癌。
II类乳腺癌可再分为IIa和IIb两个子类。
IIa型乳腺癌具有以下特点:肿瘤直径较大,通常大于2厘米;淋巴结无转移;无远处转移。
在病理学上,IIa型乳腺癌与I类乳腺癌相比,肿瘤细胞数量增多,核分裂活跃,有轻度的侵袭性生长倾向。
IIb型乳腺癌与IIa型相比,除了具有较大的肿瘤直径外,还可能存在轻度的淋巴结转移。
对于II类乳腺癌,一般采用综合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第三类乳腺癌:III类乳腺癌一般指的是存在远处转移的乳腺癌。
这种类型的乳腺癌通常已经进展到晚期,并且肿瘤细胞具有显著的侵袭性生长能力。
在病理学上,III类乳腺癌的肿瘤细胞数量众多,核分裂活跃,具有更高的恶性程度。
对于III类乳腺癌,常采用综合治疗方式,以控制病情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第四类乳腺癌:IV类乳腺癌一般指的是存在远处转移且转移较为广泛的乳腺癌。
这种类型的乳腺癌已经达到了晚期,通常对治疗反应不佳,并且预后较差。
对于IV类乳腺癌,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为主,目标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错构瘤(hamartoma of mammary gland)是由脂肪组织、纤维组织、乳腺导管和乳腺小叶多种组织成分混合生长而成,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特殊类型的乳腺良性肿瘤。
发病原因
有学者认为该病的发生与妊娠和哺乳等激素变化有一定关系,且认为是发生该病的主要因素。
从发病机制上看,是由于乳腺内的正常组织错乱组合,即由残留的乳腺管胚芽及纤维脂肪组织异常发育而构成瘤样畸形生长。
1988年有文献报道乳腺错构瘤时认为,其病因是乳房胚芽迷走或异位,或胚芽部分发育异常致使乳腺正常结构成分紊乱所形成。
疾病检查
肿块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有时可抽出乳汁。
钼靶X线片可见肿物处乳腺组织密度增高,瘤体的结构和形态清晰,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界限清楚。
肿物密度不均,外有紧密的包裹,乳腺组织失去指向乳头的三角形结构,瘤体将正常的乳腺组织推向一边。
X线片呈现密度不均的低密度区是该病的特点。
临床诊断
病人无意中发现乳内有一肿块。
肿瘤生长较缓慢。
位于左乳内上象限及左乳内下象限者多见,也可位于乳房皮下。
瘤体常单个,大小不一,呈圆形、扁圆形,界限清楚,移动良好。
一般无触痛。
位于乳房皮下者,质软,很似乳房脂肪瘤。
位于腺体内者质较坚实,似乳腺增生症或乳腺纤维腺瘤,术前不易区别。
该病的诊断要点为:多发生于40岁以上女性,肿瘤呈圆形、椭圆形,有包膜,质较软不均匀,生长缓慢,有时可停止生长。
X线显示在低密度基础上出现密度不均匀的特点。
肿块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有时可抽出乳汁。
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肿物是该病治疗的首选方法。
切除肿物应严密止血,术后可不放引流条,均可一期缝合。
所要提及的是:根据肿瘤位置及病人年龄选择放射状或弧状等切口,
既方便切除肿块,又保持了乳房外形不被破坏。
疾病预防
⒈营养充足,保持乳房部的肌肉强健,脂肪饱满。
行端坐正,保持优美的体态,特别是不能含胸,应挺胸、抬头、收腹、直膝,使优美的乳房能骄傲地挺出,女性的风采充分展示。
⒉注意保护乳房,免受意外伤害,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及逗弄小孩时尤其应该注意。
⒊根据自己乳房的情况佩戴质地柔软、大小合体的乳罩我,使乳房在呈现优美外形的同时,还能得到很好的固定、支撑。
⒋定期对乳房实施自我检查,定期到专科医生处做乳房部的体格检查,有必要时还可定期做乳腺X线摄片。
在自我感觉不适或检查发现问题时,应及时就诊,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各种乳房疾病。
乳腺分叶状肿瘤是一种罕见的乳腺疾病,该病呈叶状结构,由乳腺纤维结缔组织和上皮组织组成的纤维上皮性肿瘤,占乳腺肿瘤的0.3%~0.9%,占乳腺纤维上皮性肿瘤的2.5%。
1838年,Muller首次报道叶状囊性肉瘤(cystosarcomaphyllodes)以来,曾用过多个不同名称。
日本1984年按乳腺肿瘤WHO分类标准命名为分叶状肿瘤(phyllodestumor)。
2003年,WHO 统一称之为叶状肿瘤,按组织学的特点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三类,国内称之为乳腺分叶状肿瘤,多数病理学家将良性者称为分叶型纤维腺瘤,恶性者称为叶状囊肉瘤。
(一)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40~50岁女性,病变多为单侧。
病程一般来说较长,肿块较大,肿瘤直径1~16cm,大者可达45cm,可有肿块突然加速生长的病史。
可触及孤立的肿块,质硬,大的肿块有囊性感,表面皮肤很少受累。
(二)影像学检查
钼钯片示多数肿瘤边缘光整、规则或呈分叶状,周边有“透明晕”,界限清,瘤内钙化非常少见。
B超示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晰,可见包膜和侧方声影,内部呈中低回声,欠均匀,部分伴小片不规则无回声,后壁回声有不同程度增强。
肿物内部血流信号较丰富。
(三)病理诊断
1.大体特征:肿瘤边界清楚,有部分或完整的包膜,切面灰白色、灰黄色,鱼肉状,有时可见裂隙,形成叶状结构。
2.镜下特征:镜下见由良性的上皮成分和丰富的纤维样间质细胞组成。
间质成分一般表现为不同分化程度的纤维组织细胞瘤、脂肪肉瘤、软骨肉瘤、骨肉瘤、横纹肌肉瘤、血管外皮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
上皮成分可有鳞化,增生呈乳头状,实质性或筛状,可有不典型增生及癌变(包括原位癌和浸润性癌)。
当上皮有癌变时,可称为癌肉瘤。
3.组织分级:一般认为良恶性区别(组织学分级见下表)。
(1)低度恶性:肿瘤呈膨胀性生长或小灶的浸润性生长,间质细胞多,间质细胞的过度生长,间质细胞核的多形性“+”或“-”,核分裂象≤5~10个/10HP(AFIP≤3个/10HP)。
有潜在的局部复发能力,但无转移。
(2)高度恶性:浸润性边缘明显,超过50%,间质富于细胞,间质细胞的过度生长,间质细胞核中到重度不典型性,核分裂象5~10个/HP(AFIPP≥3个/10HP)。
肿瘤内有坏死和异源的间质成分。
除局部复发外,可有远处转移。
派杰氏病(Paget‘s disease)又称湿疹样癌。
分为乳腺派杰氏病(mammary Paget s disease,MPD)和乳腺外派杰氏病(extramammary Paget S disease,EMPD)。
乳腺派杰氏病发生于乳头和乳晕,乳头下方常合并有乳腺导管内癌或浸润性癌。
乳腺外派杰氏病多发生于外阴、阴囊、腹股沟、腋窝、肛周或外耳道等处,其中位于会阴生殖区或肛旁的部分病例可伴有泌尿生殖道或消化道的癌肿。
1874年James Paget首先描述了发生于乳头的乳腺Paget’s病,1889年Crocker 报道了首例累及阴囊和阴茎的乳腺外Paget’s病。
EMPD多发生于富有大汗腺的部位,如肛周、大阴唇、阴囊和会阴部等。
发生年龄多为40岁一60岁,40岁以内者少见。
本病特点:①发病率低,好发于中老年人;②病史
长,病情发展缓慢。
其皮损为边界清楚的红色斑块,表面伴渗出、结痂或脱屑,逐渐向周围扩大,可发生溃疡,多伴局部瘙痒。
病理表现为病灶中存在特异的Paget’s 细胞,该细胞单个散在或成簇状,存在于上皮的基底层和深棘层内,亦可伸至上皮表层或毛囊鞘的外层以及汗腺导管和皮脂腺的上皮内。
诊断主要依靠病变部位活检病理学检查。
派杰氏病起源于表皮原始干细胞,也有作者认为起源于腺体。
派杰氏病在国内较为罕见,但外阴属于较易受累部位,与外阴癌相比,大约为53;1。
该病好发于绝经后妇女,主要症状为顽固性外阴瘙痒和局部疼痛或烧灼感,典型病灶表现为外阴部隆起边界清楚的红色湿疹状斑块,有白色痂皮覆盖,确诊依靠病理活检。
镜下见在表皮深层有派杰细胞:细胞大、胞浆丰富、呈透明空泡状。
本病常同时并发其他内脏癌瘤,如前庭大腺癌、胃癌、乳腺癌等。
临床治疗上以手
术切除为主,对单发病灶者可行病灶广泛切除,对多中心或较广泛病灶者可行单纯外阴切除手术。
不论采用何种术式,切除正常皮肤应距离病灶2.5 cm 以上。
若患者合并糖尿病,而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外阴炎,因此较容易被误诊为糖尿病性外阴炎,延误治疗。
因此对于伴有外阴湿疹样改变或其他外阴病灶的外阴瘙痒患者,应及时行
外阴活检术以免漏诊。
乳腺粘液腺癌又称乳腺胶样癌,其发病率低,具有在肿瘤内产生粘液的生物学特征,且预后明显好于其他类型的乳腺癌。
乳腺粘液腺癌的发病率在我国在2%~2.8%,一般纯型和混合型乳腺粘液腺癌的发病比例在1∶1和5∶2之间.以高龄和闭经后患者高发.世界不同地区之间在发病年龄上可能存在差异.
纯型组10年生存率高于混合型组,而后者的10年生存率与其他类型乳腺粘液腺癌大致相同.
纯型粘液腺癌的低淋巴结转移率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此外多数研究者认为肿瘤组织中粘液的产生和量的多少在影响其预后中起重要作用.也有人认为粘液产生量与淋巴结转移之间又无明显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