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复习教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语文教案齐桓晋文之事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齐桓晋文之事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齐桓晋文之事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齐桓晋文之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齐桓公”、“晋文公”、“仁政”等。

(3)掌握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如齐桓公与晋文公的争霸事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争霸策略和成果。

(3)运用历史背景知识,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个人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齐桓晋文之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齐桓公”、“晋文公”、“仁政”等。

(3)掌握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如齐桓公与晋文公的争霸事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对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争霸策略和成果的深入分析。

(3)结合历史背景,对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客观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齐桓公和晋文公的历史背景和争霸事迹。

(2)引发学生对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争霸策略和成果。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分析:(1)教师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和分析。

(2)教师对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争霸事迹进行详细讲解和分析。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背诵练习。

(2)学生进行相关历史知识的选择题或问答题练习。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的情况。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篇1齐桓晋文之事●说课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活动于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他也曾周游列国兜售儒家学说,但和孔子一样,他的学说也百不一售。

本文记叙的是孟子晚年其次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

这是一次特别胜利和精彩的游说。

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虽然事后齐宣王并没有付诸实施,但这唯恐要归因于当时的社会进展大趋势。

在以兼并战斗为主要形式的动乱社会中,只有兼并才能实现社会的统一,才能结束战乱,因此孟子所说的“王道”和“仁政”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可文章却写得很有特色,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孟子的思想;而孟子在游说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高妙的论辩艺术,更使本文成了游说的名篇。

本单元的学习最好是在第一单元结束之后,这样同学学习就有了更为宽阔的背景学问。

高三同学学习古文不能再限于逐字落实翻译,还应当扩展到思想与写作的评价,甚至还要从文化的深度来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方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力量目标研读、鉴赏(1)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擅长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3)能够运用简洁的比方进行论辩。

●德育目标孟子的主见(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悟孟子急躁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奇妙敏捷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怜悯广阔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体会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课时支配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朗诵并疏通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其次课时,支配开展讨论性学习。

课前预备:布置同学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孟子及其散文的有关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归纳,初步形成自己的某一个观点。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齐桓晋文之事,使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思考。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用准确、连贯的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重点:1. 学习齐桓晋文之事的基本内容。

2. 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 学习使用古文阅读技巧,理解并解读古代历史文本。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于古代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2. 学生对于古代文本的阅读和解读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春秋左传》中关于齐桓晋文之事的篇章,并提前进行整理和批注。

2. 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地图。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齐桓晋文的相关图片和地图,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相关问题,如:你们对齐桓晋文有了解吗?你们知道齐桓晋文之事的历史背景吗?Step 2: 学习文本(20分钟)教师将《春秋左传》中的有关篇章分发给学生,并让学生阅读,理解文本内容。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标注重点词汇和句子,并提问相关问题,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Step 3: 分析事件(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就齐桓晋文之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展开分析。

学生可以讨论齐桓晋文之事对于当时社会和国家的影响,以及对于后来的影响。

Step 4: 学习古文阅读技巧(15分钟)教师可以就古文阅读技巧进行专门的讲解和练习。

比如,教师可以解释一些古文中经常出现的修辞手法和古代用字的意义。

Step 5: 总结和展示(10分钟)教师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想,对于齐桓晋文之事进行总结。

教师也可以进行相关知识的补充和扩展,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齐桓晋文之事,并用准确、连贯的语言进行写作。

作业可以是一篇关于齐桓晋文之事的文章,也可以是对于相关问题的探究研究。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1第1课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保”“爱”“道”等重点词语;2、掌握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倒装句);3、培养学生在浅易的问题上自主学习。

三、主要教法:问题讨论法自主研读四、教具:实物投影。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语设计:二)、解题: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野心勃勃,扩置学官,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三)、研读课文1——14节(一)学生朗读课文1——14节;(二)指名学生翻译课文;(三)学生质疑;(四)教师点拨归纳:1、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我)闻;(2)无以,则王乎?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对……感到奇怪。

2、特殊句式:(1)臣未之闻也。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何由知吾可也?(4)牛何之?归纳:宾语前置的条件: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C、用“之”或“是”将宾语提前,予以强调;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惟利是图、惟命是从。

(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教案教师版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教案教师版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教案教师版《齐桓晋文之事》是一篇关于中国春秋时期两个国家君主的故事。

该篇故事主要讲述了齐国君主齐桓公如何与晋国君主晋文公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并通过相互尊重、互利互惠的外交政策实现了两国的繁荣与稳定。

该故事内容简洁明了,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和智慧。

一、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熟悉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2.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政治智慧和外交原则;3.培养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4.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活动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政治智慧和外交原则;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写作活动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关于《齐桓晋文之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你们对这篇故事有什么了解?它讲述了什么内容?2.课文学习(30分钟)a.教师分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及思考,理解故事的情节、人物以及所蕴含的政治智慧和外交原则。

b.师生互动讨论:你认为这篇故事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3.分组讨论(30分钟)a.分学生为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对故事进行深入讨论,了解各自的观点和理解。

b.鼓励学生就自己的观点和理解进行交流,并展开讨论。

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发表意见,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4.写作活动(40分钟)a.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撰写一篇关于《齐桓晋文之事》的读后感,要求包括以下内容:-概括故事的情节和主要人物;-分析故事中所蕴含的政治智慧和外交原则;-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b.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并理顺思路,进行逻辑推理。

c.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理解,增加适当的细节和个人感受,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5.课堂分享(20分钟)请同学们将自己的读后感分享给全班同学,让大家互相学习和交流。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齐桓晋文之事》的内容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2.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2.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及作者孟子。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解释“齐桓晋文之事”的含义。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字词,理解字词含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a.齐桓公:雄才大略,善于任用贤人,改革政治,使齐国强大。

b.晋文公:明察秋毫,善于纳谏,重用贤才,使晋国崛起。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a.采用对话形式,以事实为例,论述齐桓公、晋文公的成就。

b.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两位君主的优点。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成功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2.提问:文章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a.对比论证:通过对比齐桓公、晋文公的成就,突出他们的优点。

b.事实论证:以具体事例论述两位君主的成功之道。

2.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b.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从齐桓公、晋文公的成功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道理?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齐桓公、晋文公的比较阅读心得。

2.收集关于齐桓公、晋文公的其他故事,进行分享。

五、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内容,分析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重难点补充: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教案教师版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教案教师版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教案教师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齐桓晋文之事》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3)分析并评价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齐桓晋文之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深入探讨文章的内涵和外延;(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练地朗读课文,增强对文言文的语言感知能力。

2.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 文章分析: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让学生掌握文章的逻辑思路。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背诵《齐桓晋文之事》;(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3)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2)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思考。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写作等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素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内容。

3. 背诵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背诵比赛,检验对课文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齐桓晋文之事 复习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 复习教案
3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认真从事;反复陈述
三、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现象
1、明:
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名词
②云销雨霁,彩彻区明。明朗,形容词
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明智
④火尚足以明也。照明,动词
⑤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说明,动词
⑥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达,形容词
二、自主、合作、探究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
2、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安抚;抵御
4、何由知吾可也?凭,通过
5、王曰:“舍之!”放掉
6、若无罪而就死地靠近
7、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替换
8、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啬
9、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怎么
31、若民,则,无不为已。放荡,邪僻,不老实
33、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畜妻子。规定,奉养,养活
34、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往,走向;好事;容易
35、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足,哪里
3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种植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检查背诵《齐桓晋文之事》,以巩固早自习复习情况。
2、检查《齐桓晋文之事》,掌握各文言知识点。
3、做完课外拓展练习,讲评。
【教学重点】
检查《齐桓晋文之事》,掌握各文言知识点。
【教学难点】
做完课外拓展练习,讲评。
一、总结回顾
默写
,;,:天下可运于掌。诗云:“,至于兄弟,。”
17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表修饰关系
1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重/长辈/爱护/孩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孟子及《孟子》的相关知识,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 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孟子层层深入、跌宕起伏的说理技巧。

【典题引路】与“寡人之於国也”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答案及解析 C(例句和C中的“于”是对、对于的意思,A、到B、比D、在)【知识积累】1、为下列加点的词注音胡龁.( hé)无以,则王.(wàng )乎彼恶.(wū)知之褊.( biǎn )小予忖度..( pián bì)不足使令于前莅.( lì)中国..( cǔn duó)之便嬖商贾.(gǔ)皆藏于市吾惛.(hūn)不能进于是矣此惟救死而恐不赡.(shàn)殆.( dài )有甚焉2、通假字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王说说通悦,高兴刑于寡妻刑通型,做榜样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可得闻与与通欤语气词是罔民也罔通网,这里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跑来申诉无不为已已通矣,表示确定语气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3、古今异义吾何爱.一牛爱:吝啬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所以:……的原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至于..兄弟至于:到了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儿女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中原地区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可以:可以凭借然后从而..刑之从而:跟随着4 、词类活用无以,则王乎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形容词作动词,敬爱;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形容词作名词,幼儿。

危士臣危: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

朝秦楚朝:使动用法。

使……朝见。

小固不可以敌大形容词作名词小:小的势力;大:大的势力。

寡固不可以敌众形容词作名词寡:少的一方;众:多的一方弱固不可以敌强形容词作名词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力量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加以刑法5、特殊句式(1)牛何之宾语前置句(2)将以衅钟省略句(3)王作于堂上状语后置句(4)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句(5)是乃仁术也判断句(6)百姓之不见保被动句(7)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省略句(8)舆薪之不见宾语前置句(9)将以求吾所大欲也省略句(10)何以异宾语前置句(11)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句(12)夫子之谓也判断句(13)是罔民也判断句(14)是诚不能也判断句(15)是折枝之类也判断句(16)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17)何由知吾可也宾语前置句(18)构怨于诸侯状语后置句(19)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状语后置句6、一词多义⑴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道芷阳间行取道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⑵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牛何之往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⑶诚然,诚有百姓者。

的确是诚何心也。

真的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真诚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果真,如果【巩固练习】一、夯实基础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A、吾不忍其觳觫..恐惧发抖的样子 B、仰不足以事.父母赡养、奉养C、天下之欲疾.其君者,憎恨、痛恨D、及.陷於罪,然後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等到;罔:通“网”,活用为动词,张开网罗捕捉,引申为“陷害”二、理解赏析(一)、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完成练习题。

[甲]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凶:收成不好B、填然鼓.之鼓:战鼓C、谨庠序..之教庠序:古代的学校 D、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教导2.与“直不百步耳”的“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A、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B、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C、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3.与“寡人之於国也”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A、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4.翻译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丢下盔甲拖着兵器逃跑了。

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头发花白的人,就不会背着或头顶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曲周侯郦商者,高阳人。

陈胜起时,商聚少年东西略人,得数千。

沛公略地至陈留,六月余,商以将卒四千人属沛公于歧。

从攻长社,先登,赐爵封信成君。

从沛公攻缑氏,绝河津,破秦军洛阳东。

从攻下宛、穰,定十七县。

别将攻旬关,定汉中。

……项羽既已死,汉王为帝。

其.秋,燕王臧荼反,商以将军从击荼,战龙脱,先登陷阵,破荼军易下,却敌,迁为右丞相,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邑涿五千户,号曰涿侯。

以右丞相别定上谷,因.攻代,受赵国相印。

以右丞相赵相国别与绛侯等定代、雁门,得代丞相程纵,守相郭同,将军已下至六百石十九人。

还,以将军为太上皇卫一岁七月。

以右丞相击陈豨,残东垣。

又以右丞相从高帝击黥布,攻其前拒①,陷两陈,得以破布军,更食曲周五千一百户,除.前所食。

凡别破军三,降定郡六,县七十三,得丞相、守相、大将各一人,小将二人,二千石已下至六百石十九人。

商事孝惠、高后时,商病,不治..。

其子寄,字况,与吕禄善。

及高后崩,大臣欲诛诸吕,吕禄为将军,军于北军②,太尉勃不得入北军,于是乃使人劫郦商,令其子况绐③吕禄,吕禄信之,故与出游,而.太尉勃乃得入据北军,遂诛诸吕。

是岁商卒,谥为景侯。

子寄代侯。

天下称郦况卖交..也。

孝景前三年,吴、楚、齐、赵反,上以寄为将军,围赵城,十月不能下。

得俞侯栾布自平齐来,乃下赵城,灭赵,王自杀,除国。

孝景中二年,寄欲取平原君④为夫人,景帝怒,下寄吏,有罪,夺侯。

景帝乃以.商他子坚封为缪侯,续郦氏后。

缪靖侯卒,子康侯遂成立,遂成卒,子怀侯世宗立。

世宗卒,子侯终根立,为太常,坐法..,国除。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有删改)【注】①前拒:前沿阵地。

②北军:汉朝驻守京师的部队,因驻扎在长安城北,故名。

③绐:欺骗。

④平原君:景帝王皇后的母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不治:不能料理事物)A.更食曲周五千一百户,除.前所食除:收回。

B.商事孝惠、高后时,商病,不治..不治:得了不治之症。

C.天下称郦况卖交..也卖交:出卖朋友。

D.为太常,坐法..,国除坐法:因犯法而判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川法相同的一组是CA.其.秋,燕王臧荼反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曾从事B.因.攻代,受赵国相印不如因.而厚遇之C.而.太尉勃乃得入据北军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D.景帝乃以.商他子坚封为缪侯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郦商“能征善战”的一组是A①从沛公攻缑氏,绝河津,破秦军洛阳东。

②别将攻旬关,定汉中。

③战龙脱,先登陷阵,破荼军易下,却敌。

④凡别破军三,降定郡六,县七十三。

⑤还,以将军为太上皇卫一岁七月。

⑥得俞侯栾布自平齐来,乃下赵城,灭赵A.①②③B.①③⑤C.④⑤⑥D.①④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初曲周侯郦商自己聚集了一伙年轻人四处强拉人入伙,得到好几千人,后来到歧投靠了沛公。

B.郦商以右丞相加赵国相国的身份带兵和绛侯等人一起在平定代和雁门的战斗中,活捉了代国丞相程纵,守相郭同,将军以下到六百石的官员共十九人。

C.刘邦称帝后,藏荼、黥布相继叛乱,郦商奉旨平叛,再建勋功,晋封为右丞相,曲周侯,食邑五千一百户。

D.景帝中元二年,郦寄打算娶景帝王皇后的母亲平原君为妻。

景帝大怒,判定他有罪,把他贬为小吏。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又以右丞相从高帝击黥布,攻其前拒,陷两陈;得以破布军。

(5分)又以右丞相之职跟随高帝进攻黥布,郦商领兵向敌人前沿阵地猛攻,夺取了两个阵地,从而使汉军能够打垮黥布的军队。

(每句1分,句子通顺1分,共5分)(2)于是乃使人劫郦商,令其子况绐吕禄,吕禄信之,故与出游。

(5分)于是就派人威胁强迫郦商,让他的儿子郦况去欺骗吕禄。

吕禄相信了郦况的话,就和他一起出去游玩。

(劫、绐、之、出。

游各1分,句子通顺1分,共5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