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浅谈《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形象

合集下载

论《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形象

论《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形象

试论《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人物形象汉语言文学黄日香指导老师李逊【内容摘要】《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经典代表作,创作于1936年,是老舍作为职业作家打响的第一炮。

作品以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祥子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老舍在这部作品中创造了许多生动丰富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对祥子形象的塑造。

祥子是中国二十年代受尽压迫剥削而又不觉醒的一个人力车夫的形象,作品对祥子形象的描写着重写了他性格的发展变化和堕落的过程,通过对这个过程的描写,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深刻的鞭挞和揭露。

本文将从祥子命运的三部曲、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源以及祥子悲剧命运的意义三个方面对祥子形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老舍、祥子、人物形象、悲剧命运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他出生于北京的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期。

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民主解放的思潮,他开始醉心于创作,开始事业的新起点。

他非常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喜爱戏曲和民间说唱艺术,这对于他创作的市民化及“京味”风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骆驼祥子》是老舍描写北京下层市民生活作品中的最精彩的著作,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这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36至1937年间,它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处于城市底层的贫苦市民的生活,写出这个阶层的悲剧命运及其与时代的关系。

作品围绕着祥子买车所经历的三起三落为情节发展的中心线索,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祥子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展示了祥子从充满希望,到挣扎苦斗,直至精神崩溃,走向堕落的悲剧一生。

作者突出了对祥子形象的刻画,体现了强有力的悲剧意味,这是通过小说主人公“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的命运三部曲展开的。

试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形象

试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形象

试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形象《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描写主人公祥子在旧北京社会的贫苦生活为主线,展现出了旧北京的贫苦落后、人情冷暖、社会弊病等方方面面。

祥子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其形象深深地影响了读者,引起了人们对于他的同情、理解和关注。

在这部小说中,祥子的形象充满了矛盾和复杂性,正是这些特点使得他成为了一个鲜活而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祥子是一个贫穷而又坚韧的骆驼般的形象。

在小说中,祥子用自己的坚韧和执着,为了生计和生活一次次地扛起了生活的重担。

他勤劳、坚毅、不屈不挠,像一头骆驼一样,辛勤耕作,默默忍受着生活的艰辛。

在那个时代,祥子的形象代表了北京城中那些默默无闻的劳动者,他们在社会的边缘辛勤劳作,默默无闻,却又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

祥子的形象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激发了人们对于他的同情和敬意。

祥子是一个挣扎在生活困境中的无助形象。

在小说中,祥子的生活充满了无奈和挣扎。

由于自身的条件和社会的不公,他处处碰壁,陷入了种种困境。

在面对生活的压力和困难时,他显得十分无助和无能为力。

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困境,但却一次次地被现实打败。

他被人误解、被人欺负、被人陷害,陷入了社会的泥淖之中,再也难以自拔。

这种挣扎在困境中的形象深深打动了读者,使得人们对祥子充满了同情和怜悯。

祥子也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形象。

在小说中,祥子所遭遇的命运多是令人遗憾的,他的生活扑朔迷离,充满了悲剧色彩。

尽管他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但最终他却在无情的社会现实面前无能为力。

即便他有着坚强的意志和执着的毅力,但最终他却仍然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社会的错综复杂中,他被无情地碾压,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这种悲剧色彩的形象使得祥子成为了一个令人深感遗憾的人物,也使得读者对他的形象充满了关怀和慰藉之情。

祥子也是一个富有人性的形象。

尽管他身处逆境,但在小说中,祥子的形象总是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他的人生旅途中,虽然多是艰难险阻,但他却总是充满了乐观和希望。

试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形象

试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形象

试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形象《骆驼祥子》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的主人公祥子是一位形象鲜明、深具人情味的普通人,他的形象与中国20世纪初的社会背景相互交织,展现了一位小人物在大时代中的挣扎与坎坷。

本文将从祥子的外貌形象、性格特点和社会角色等方面对他的形象进行深入解析。

祥子的外貌形象。

在小说中,祥子被描绘为一个身材瘦小、面容憔悴、目光黯淡的青年人。

他的一双小眼睛看上去既没有意思,也不大聪明;身上也没有骇人的气魄,便懒洋洋的样子,一看就是个顽固惰懒的人。

这种形象的刻画,使祥子仿佛是一个普通平凡的人,在尘世之中无法引起他人的关注或注意,他所拥有的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

这样的形象也表明了祥子身上的困苦与艰辛,他不是生活中的赢家,而是一种输家,是社会中被边缘化的弱者。

祥子的性格特点。

祥子是一个性格坚毅、善良正直的人。

他性格倔强,但内心却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他渴望拥有自己的骡车,成为一个自食其力、能够解脱贫穷的男人。

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不断地懂得钻营、妥协和放弃。

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纯真的心,对待他人亲切善良,从不因自己的困苦而怨天尤人。

祥子性格中的善良和真诚,正是他形象中最打动人心的地方,他在这个庞大的城市中,巍然独立,可怜而又可敬。

祥子的社会角色。

祥子是一个农村出身的普通人,他代表了中国20世纪初许多农民工人的形象。

祥子身上的遭遇和命运并不是个案,而是当时时代潮流下无数普通人的写照。

他们在面对城市的残酷现实和社会的冷漠时,无力回天,陷入了绝望之中。

祥子的形象成为了一个社会阶层的缩影,他承载着整个社会底层人民的悲苦和无奈。

我们通过祥子的命运能够感受到中国旧社会下,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压力,也更加理解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困境和矛盾。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形象,既是一个充满人性与善良的普通人,又是一个受尽艰辛和社会无情打击的弱者。

他的形象在小说中既承载了作者对于普通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控诉,也展现了人性中坚韧和不屈不挠的力量。

试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形象

试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形象

试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形象《骆驼祥子》是老舍创作的一部关于社会现实主义的小说,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贩夫走卒祥子的命运历程。

在小说中,祥子的形象是深刻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

他不仅代表了一个底层人民的生存境遇,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活力,不屈不挠的人物形象。

首先,祥子的形象体现了老舍对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生存境遇的深入思考。

在小说中,祥子是一个贩夫走卒,他生活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每天都要为了生计而奔波劳碌。

祥子没有地位,没有钱财,他用他的手和他的汗水谋生。

他的形象充分反映出那个时代中国的社会底层人民艰苦的生存境遇。

他的形象也让读者深刻地认识到贫穷和无权的世界。

其次,祥子的形象体现了努力追求个人价值的决心与勇气。

在小说中,祥子始终坚信只有自己的勤奋劳动和智慧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并没有放弃生活的愿景,而是努力寻找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追求机遇的道路中,他无所畏惧,并且不断地向前冲。

他的形象在人们面前展现着努力追求自身价值的决心和勇气,使读者深受启发。

最后,祥子的形象是一种关于人生的教育思想和寓言。

祥子通过自己的生活,体现了一种对人生的理性思考。

他在追求命运改变的过程中,无论遇到多少挫折,始终怀有记住教训,并且始终不断追求更高目标的信念。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读者,在生命的旅途中,人应该始终保持一颗不屈不挠的信心,并且勇往直前。

总体而言,《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形象是老舍对现实主义的追求。

它不仅反映了上个世纪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况,也展现了人类勇敢追求自身价值的决心与勇气。

他的形象,是老舍文学艺术的完美展示,也是对人类价值永恒探索的一份贡献。

试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形象

试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形象

试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形象《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36年。

小说通过描写祥子这一民间小人物的形象,展现了当时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社会不公与残酷。

祥子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其形象既承载了当时社会底层人物的普遍命运,又通过一系列的生活遭遇和自身变化,呈现出了一个饱含悲剧色彩的形象。

那么,究竟《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形象如何呢?接下来,将从祥子的性格特点、命运遭遇和自我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祥子的性格特点来看,他是一个顽强而又懦弱的人。

在小说一开始,祥子因为家庭贫困而早早丧失了读书的机会,从小就在社会底层打拼生活。

他勤劳、朴实,做事一丝不苟,不怕吃苦,对自己的未来有着积极的期盼。

他同时也缺乏自信和决心,屡屡在生活中受到挫折。

他深陷在社会底层的泥淖中,没有足够的智慧和权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面对社会的冷漠和压迫,只能通过忍耐和顺从来应对。

这种矛盾的性格特点使得祥子的形象既令人同情,又令人唏嘘。

从祥子的命运遭遇来看,他是一个充满了苦难和不幸的人。

在小说中,祥子从一个无依无靠的农村小伙子,一步步走到了京城,但是他却陷入了社会的险恶之中。

他初来乍到就被人骗走了身上所有的东西,被迫做苦力,破碎了自己的梦想。

他用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去攒钱买车,但却因为种种原因,最终车还是没有买成。

更让人心痛的是,在小说的结尾,他拉着他的破车,走上了慢慢,这也意味着他的人生终究是一场空。

祥子的命运遭遇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映射,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讽刺和批判。

从祥子的自我变化来看,他是一个不断被社会环境改变的人。

在小说中,祥子在混乱的都市环境中,不断经历着各种磨难和挫折,渐渐地在心灵上发生了变化。

他从最初的积极向上,变得悲观失望,甚至绝望。

他渐渐地从一个有理想的青年变成了一个麻木且心灰意冷的中年男子。

他原本的梦想和追求都被社会的残酷现实所打败,从而变得消极麻木。

小说中祥子的自我变化,展现了当时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揭示了社会制度对个体的摧残和磨难。

浅谈《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形象

浅谈《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形象

浅谈《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形象浅谈《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形象《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从一个年轻有活力的劳动青年逐渐变成了一句“腐朽”的行尸走肉,究其原因都是黑暗社会的错。

浅谈《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形象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是一部以人力车夫为中心交织着北京穷苦社会世俗风情的作品。

祥子走过的人生历程让我们看到黑暗社会所造成的人扭曲的心理病态,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

读完《骆驼祥子》,对于祥子的人物形象感触颇多,既有对祥子的同情,也有对于当时社会的无奈。

一、祥子的性格特点:从积极向上到自甘堕落祥子是一个从农村来到城市的洋车夫,文章开头就有了这样的定位。

他一进城拉车,体现出一个鲜明农民气质,“风里雨里的咬牙,饭里茶里的自若”,正反映出他的勤劳,他的朴素,但他是有梦想的,不甘于仅仅填饱肚子,祥子要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为了这个梦想,他不抽烟,不喝酒,尽力打扮自己,以便可以拉到好座;为了这个梦想,他不吝啬自己的力气,拼命的拉车赚钱。

于是“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在他二十二岁,与车来了个“双寿”,买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时我们看到的祥子是勤劳壮实,体面好强又有梦想的,但社会不会因他的老实善良而放过他应遭受的东西。

当祥子拉着属于自己的车快乐的过属于自己的日子时,灾难已经降临。

因为战争,他的车,连他的人被兵抓去了,这也就有了“骆驼祥子”。

当他回到城里,仍旧拼命地拉车,“即使今天买上,明天就失了,他也得去买。

这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

”这一次他滋生过抽烟喝酒的念头,但是梦想的力量将他们压了回去,而且不顾同行的笑骂和诅咒,拼命抢座,拼命攒钱。

在这一次实现梦想的路上出现了刘家父女。

当他在曹家包月,买车的钱被孙侦探掠去时,他陷入了极度悲痛之中,在难以排遣的痛苦之中,回到人和车厂,乖乖的上了虎妞的圈套。

在精悍、狡诈无赖的虎妞面前,忠厚老实的祥子束手无策,只可归顺投降。

文章到这,祥子的形象似乎发生了一点变化,他的要强好胜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无不那么明显,他已开始向现实妥协了,与虎妞成婚便是一种最大的妥协,也是一种无奈。

汉语言文学专业简析骆驼祥子毕业论文(1)

汉语言文学专业简析骆驼祥子毕业论文(1)

汉语言文学专业简析骆驼祥子毕业论文(1)骆驼祥子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们在写骆驼祥子毕业论文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骆驼祥子的人物描写骆驼祥子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地痞无赖,但却有着一颗可爱的心。

鲁迅通过对骆驼祥子的描写和塑造,将他塑造成一个具有道德感和正义感的人物形象,展现出中国人民的内心深处所追求的道德和精神追求。

二、骆驼祥子的社会背景骆驼祥子与民国初期城市里的小市民、低层社会人士有着密切的联系,鲁迅通过对骆驼祥子的社会环境的描写,展现了民国时期社会的落后和黑暗面。

三、骆驼祥子的命运骆驼祥子是一个被时代所摧残的人,他在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中,度过了一生波折,最终走向悲剧结局。

鲁迅通过骆驼祥子的命运,反映出民国时期社会的黑暗和悲惨。

四、骆驼祥子的戏剧性鲁迅在小说中巧妙地揉合了戏剧性的叙述手法,使骆驼祥子的人生经历更加丰富多彩,曲折离奇,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时也凸显了作者对文学的艺术追求和对读者阅读体验的关注。

五、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鲁迅的小说作品以现实主义为主张,它体现了作家的革命主义情怀和文学创作的艺术价值。

骆驼祥子的艺术价值主要是体现在表现方式、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段等方面。

例如,鲁迅的言辞明晰,语言精练,让人读后感受深刻,以及他的细致用心的描写,让读者能够更深度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以上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写骆驼祥子毕业论文时,应当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的建议,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深入分析来理解这部优秀的小说,并能够在论文写作中展现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试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形象

试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形象

试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形象《骆驼祥子》是鲁迅先生的作品,描写了一个晚清时期的小人物——祥子。

祥子是一个骆驼车夫,他来自农村,为了生活不得不到北京城谋生活。

在《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形象是深刻的,他的形象不仅代表了当时社会普通人的命运,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存状态。

祥子的形象展现了当时社会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在小说中,祥子一直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他没有文化,没有背景,只能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维持生计。

他每天驾驶骆驼,在城市中穿梭,为富人服务。

他的命运完全受制于社会的环境和经济条件,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

这种被生活压迫的状态,是当时大部分社会底层人群的真实写照。

祥子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风气。

祥子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做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比如帮人挣钱、偷窃、谎报等。

他内心有良知,但在现实的压力下不得不违背自己的良知。

这表明了当时社会的道德风气的扭曲和人性的扭曲。

祥子的形象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又无奈的社会现实,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道德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祥子的形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固化现象。

祥子来自农村,他没有进入城市的资格,只能做着首都的骆驼车夫。

尽管他日夜辛勤劳作,但依然无法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他的一生都被困在了社会的底层,没有出路。

这种阶级固化的现象,深深地影响着祥子的一生,也在当时社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探讨。

祥子的形象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通过祥子这一形象的刻画,鲁迅先生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包括社会的不公平、道德扭曲、阶级固化等。

鲁迅先生通过祥子的形象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又令人心痛的社会画面,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也激起了人们对社会的改变的渴望。

祥子的形象是《骆驼祥子》中最为突出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的形象不仅代表了当时社会普通人的命运,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存状态。

祥子这一形象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深刻刻画,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通过祥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社会底层人群的生存状态,也可以看到作者对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呼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谈《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形象学号:姓名:学校:教学点:指导教师: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印制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过程(此页由学生填写)目录摘要 (5)关键词 (5)引言 (5)一、祥子命运三部曲 (6)(一)精进向上 (5)(二)不甘失败 (6)(三)自甘堕落 (7)二、祥子悲剧命运的因素 (8)(一)自身性格是祥子悲剧命运的主观因素 (8)(二)社会坏境是祥子悲剧的外在因素 (10)(三)不幸婚姻是祥子悲剧命运的催化剂 (11)三、祥子形象的意义 (12)参考文献 (13)浅谈老舍笔下的祥子形象内容摘要:老舍《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是一个善良纯朴、热爱劳动,对生活充满激情和热情的人,有骆驼般的坚强性格,祥子堪称中国现代市民个性主义形象的典型代表。

祥子力图通过个人奋斗摆脱悲惨生活命运,却总是失败以至于堕落。

小说通过祥子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向人民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本文将结合小说文本展示祥子的悲剧命运,并探讨论述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源。

关键词:骆驼祥子虎妞个人奋斗旧社会新社会渴望引言:老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卓越的现实主义作家。

《骆驼祥子》是其长篇代表作,以“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为情节发展的中心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苦难生活,艺术地概括了祥子从充满希望到挣扎苦斗,直到精神崩溃再走向堕落的悲惨一生,反映了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旧中国个体劳动者的悲惨命运,愤怒地揭露和声讨了把祥子逼进堕落深渊的黑暗社会,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批判了自私狭隘的个人主义,也揭示劳动人民通过个人奋斗不能摆脱贫困改变境遇的主题,而祥子则是那个特殊社会的典型缩影。

一、祥子命运三部曲(一)精进向上祥子生长在乡间,失去了父母和几亩薄田,十八岁时就跑到城里来了。

他靠什么在城里站住脚?他靠的是健壮和诚实,凡是以卖力气就能吃饭的事他几乎全做过。

不久,他看上了拉车这一行,认为拉车更容易挣钱。

于是他当上了人力车夫。

开始,他是租别人的车拉,赚到的钱,除了交车租外所剩无几。

后来,买一辆新车,成为他至高无上的理想。

他坚信愿望一定能实现,年纪轻,身体棒,不抽烟,不喝酒,不赌钱,整整地积攒了三年,凑足了一百块,买了车。

祥子高兴极了,把买车的这一天定为自己的生日。

因为从此再不要交车租,拉多少钱全是自己的。

他想,再干两年,又可以买一辆新车,一辆,两辆……,他可以开个车厂子了。

可是,希望多半落空,祥子也不例外。

就在他买了新车后不久,北京城外打起仗来,兵慌马乱。

一天,祥子拉车到西城,有几个学生上清华,出了两块钱请他跑一趟。

于是他冒险出城,走不了多远,连人带车被大兵们抢了,留给他的是青一块紫一块的伤,和满脚的泡。

祥子心疼如刀搅,“以前的一切辛苦困难都可以一眨眼忘掉,可是他忘不了这辆车。

”坚强的祥子流下了辛酸的泪。

这是祥子的一起一落,买车——丢车。

这次沉重的打击,来自北洋军阀,但祥子身上的精进向上特点是流露在小说的字里行间。

(二)不甘失败祥子在第一次丢车后痛定思痛,想到丢了车算了,逃命要紧。

一个漆黑的夜晚,祥子逃出来了,刚逃出几步,看到黑暗中有三匹骆驼。

他想,士兵们要逃回山中,骆驼不能上山,也许士兵们不会要它们,他就牵着三匹骆驼逃出来了。

天亮了,他想到应赶快把骆驼卖掉,再买上一辆车。

但由于急于出手,只卖了三十五块钱。

这件事后来传开了,大家即称他为“骆驼祥子”。

三十五块钱买不到车,他只好又去租车拉。

为了再买上车,别的车夫在大热天一般都买上十个铜子一包的茶叶,或者喝一碗白糖水,而祥子只喝一个子儿一包的碎末,糖水就更谈不上了。

每天他非拉过一定的钱数不收车,有时连拉一天一夜。

为了有固定收入,他拉上了包月。

先是在杨先生家里拉。

杨先生和杨太太有个习惯,“总以为仆人就是家奴,非把穷人的命要了,不足以对得起那点工钱。

”所以,他们“不准仆人闲一会儿,甚至不肯看仆人吃饭”。

祥子一天到晚忙着,送了老爷上衙门,又送太太上街,还要送小孩上学。

还要挑水,扫地,抱孩子,忙得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最后还是自己在街上花钱买了两个烧饼吃。

他忍无可忍,只好辞职不干。

后来,他又到了曹先生家里拉包月。

曹先生是个有点新思想的人,把祥子当人看。

一天祥子把曹先生拉得栽了跟头,两个人都跌得鲜血直流,他没扣祥子的工钱。

但曹先生竟被政府看作革命党,有一天,祥子拉着他在街上走,却被国民党特务孙侦探跟踪上了。

在孙侦探“拿钱买命”威逼下,祥子不得已交出了那个装着所有积蓄的闷葫芦罐儿。

卖骆驼得来的三十五块钱,加上最近一段时间赚的钱,约有四五十块钱,全部被孙侦探敲诈去,而且连被子也一起被卷走。

又一次打击落到祥子头上。

祥子想哭都哭不出声来。

买车丢车,攒钱丢钱,他觉得自己的命太苦。

这是两起两落,这一次打击来自国民党特务,虽经历了两起两落,但祥子还是没有对生活丧失信心,还是不甘失败,还是想通过自己的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三)自甘堕落祥子在经历了两次丢车后确实无路可走,只好又回到那最不愿去的人和车厂。

人和车厂老板刘四是只老虎,车夫如果交不上车租,他就扣铺盖,把人当个水壶扔出门外。

刘四的女儿虎妞,是个三十七八岁的老姑娘,因为“帮助父亲办事是把好手”,所以刘四舍不得让她出嫁;加上她长得虎头虎脑,一对虎牙,张口就象个老虎,因此没有人敢娶她。

虎妞对于祥子的爱情是一场灾难。

祥子并不爱她,可是虎妞采取了十分卑鄙的手段使祥子上了钩。

在祥子从杨先生家辞职回来的晚上,虎妞把祥子叫到房里,请他吃酒吃鸡,当祥子吃得醉昏昏的时候,虎妞把祥子留在房里,与他发生了关系。

祥子恨虎妞,想一刀两断,到处找包月车拉,要逃避虎妞对他的所谓爱情。

但是虎妞抓祥子就好象猫抓老鼠。

当祥子在曹先生家拉包月的一天晚上,虎妞对祥子说“我有了”,并要他在年二十七刘四爷的七十寿辰那天,买点东西讨好刘四爷,然后提出结婚之事。

后来刘四把人和车厂卖了,带着钱跑了,虎妞不得不买了一辆旧车给祥子拉。

但是买车后不久,虎妞难产而亡。

祥子与虎妞结婚,买了车,虎妞死了,祥子只好卖了车来安葬她。

买车,丢车,攒钱,丢钱,买车,又卖车,真是三起三落。

虎妞的死,对祥子打击很大,祥子有过“就那么淡而无厌的一天天的混”的时候,但毕竟还是振作起来了。

他发现了还有最后一丝希望,他要回去找小福子,去找回幸福。

得知自己的意中人小福子也已经不在人世的时候,祥子终于不堪这最后的沉重的打击,绝望了,跌倒了,再也没能起来。

从此祥子讨厌拉车了,“完全入了辙,他不比别的车夫好,也不比他们坏,就是那么个车夫样的车夫”,成了脸不洗、牙不刷、头发也不理的又脏又坏的低等车夫,见了汽车故意不躲,对坐车的客人绝对不客气。

祥子的心死了。

堕落后的祥子“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多吸人家一支烟卷,买东西使出个假铜子去,喝豆汁多吃几块咸菜,拉车少卖点力气而多争一两个铜子,都使他感到满意”。

祥子把凡是能换钱的东西都换成了钱,转手又换成了好吃好喝儿。

后来竟为了60元钱,把阮明出卖了。

他到处借钱,借了就不想还,以致他的信誉完全丧失,“连一个铜子也借不到了”。

于是,他又思索着想坏主意骗钱,凡是以前混过的宅门,都去拜访,主人也好,仆人也好,见面会编一套谎,骗几个钱;没有钱,他央求赏给点破衣服,衣服到手马上也变成了钱,钱马上变成烟酒。

到了最后,已不允许他再拉车,骗钱这一招也不灵了,祥子只靠替结婚的打旗伞,替出殡的举花圈挽联挣点钱,以维持只够喝粥的生活。

就是作这点事,他也不是把好手,懒散、奸滑,争着举轻一点的东西“和老人,小孩,甚至妇女,也会去竞争。

不肯吃一点亏。

他毫无廉耻,不讲道德,已丧失了人性。

这一切告诉我们,祥子所失去的不仅仅是车子、积蓄,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劳动者所具有的美德以及不断追求进取的生活态度。

二、祥子悲剧命运的因素在老舍的笔下,祥子是一个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青年,祥子给自己的人生也作了很好的规划,但是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祥子最终不能摆脱自己的悲惨命运,我认为与自身性格、生存社会及个人婚姻有关。

(一)、自身性格是祥子悲剧命运的主观因素祥子曾经是个正直,热爱生活的劳动者,小说一开始,关于他的外形描写,关于他拉车的刻画,都写的很光彩,简直成了青春,健康和劳动的赞歌,小说结束时,他已沦落为一个行尸走肉的无业游民了。

而在祥子前后判若两人的变化中,更重要的还是生活态度的改变,他从来不是一个有觉悟的劳动者,更不是什么英雄,但是买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的愿望,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命运的反抗和改变低贱处境的努力,最后却安于命运的安排,“将就养活下去是一切,什么也无须乎想了”他向生活屈服了,忍受一切的侮辱和损害,而没有任何怨尤,发生在祥子身上的正是由“人”到“牲口”的蜕化。

祥子在那样的社会里环境里被剥夺掉的不仅是车子,积蓄,还有劳动者的美德,还有奋发向上的生活意志和人生目的。

在这里,美好的毁灭不是表现为一个品格高尚的英雄的肉体上的毁灭,而是人物高尚品格的丧失殆尽,即精神的毁灭,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摘了去,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这就是祥子为什么会具有特别强烈的悲剧意味的原因所在。

从一定意义上说,《骆驼祥子》是一个性格悲剧,酿成这样一个悲剧,除了来自社会的压迫剥削,更重要的是悲剧主人公自身性格上的原因,我们平时所讲的性格决定命运,在祥子身上表露无遗。

祥子作为一般的城市个体劳动者,农村生活在他的性格以至于他的形象各个方面留下了众多鲜明的印记,无论他的健壮,勤快,朴实,还是他的狭窄,保守,或者谨小慎微,即从外形,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精神气质无不带着浓厚的泥土气息,显示出来自乡间的特点,有点农村习惯和农民意识。

他不同于一般车夫,没有入车行的”辙”,这是因为他保持着在乡间形成的拘谨,忠厚的心态和气质。

他和有心计,八面玲珑的高妈,同在曹府帮佣,同属城市个体劳动者,但两人的言谈举止,和内心活动处处形成鲜明的对比。

所以《骆驼祥子》实际上写的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正直的青年堕落为城市无赖的悲剧。

在他的身上,丧失的是个体劳动者的追求和纯洁美好的农民品格,这是祥子这个艺术典型的重要特征,也是构成这场悲剧的重要线索。

从外表到内心都曾经是骆驼般坚韧的祥子,心灵深处却又始终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孤独感和软弱感,几乎遇到什么都束手无策,当他因为走投无路而感到苦恼和恐惧时,更让他难过的是,没地方诉说委屈。

这不能只从他是个体劳动者的一般原则加以说明,被束缚在分散狭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的他们,诚然有狭窄短视,个人自扫门前雪和因为自顾不暇而形成的自私和冷漠等弱点,但作为劳动者,毕竟还是善良的,乐于助人的,尤其是对于自己相似的劳动者、不幸者。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祥子一方面已经完全失去了与农村的联系而且早也不愿与之发生任何关系了,一方面又没扎根于城市生活,甚至还不知道与新的生活环境建立应有的联系,求得别人的关心和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