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监测
快速检测轮状病毒AA群抗原对婴幼儿腹泻临床诊治的价值

快速检测轮状病毒AA群抗原对婴幼儿腹泻临床诊治的价值轮状病毒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病毒,可以引起婴幼儿腹泻。
轮状病毒感染是一种普遍的婴幼儿传染病,尤其是在冬季和春季的流行期间。
而对于婴幼儿腹泻的临床诊治,快速检测轮状病毒AA群抗原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本文将就此话题展开探讨,分析快速检测轮状病毒AA群抗原对婴幼儿腹泻临床诊治的价值所在。
快速检测轮状病毒AA群抗原对婴幼儿腹泻临床诊治的价值在于其快速、准确的诊断作用。
传统的轮状病毒感染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培养和电子显微镜检测,这些方法需要较长时间,无法满足临床急诊诊治的需要。
而快速检测轮状病毒AA群抗原的检测时间仅需数小时,迅速反馈检测结果,为及时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临床诊治。
快速检测轮状病毒AA群抗原对婴幼儿腹泻临床诊治的价值在于其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婴幼儿腹泻通常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且易引起继发性感染和并发症。
快速检测轮状病毒AA群抗原可以明确诊断,避免了不必要的使用抗菌药物和抗生素,避免了细菌性腹泻的误诊和误治。
对于确诊为轮状病毒感染的患儿,及时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和支持疗法,可以缩短疾病的持续时间,减轻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对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和减少家庭医疗负担具有积极意义。
快速检测轮状病毒AA群抗原对婴幼儿腹泻临床诊治的价值还在于其对疾病的预后评估。
轮状病毒感染通常在感染后1-3天即可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通过快速检测轮状病毒AA群抗原,医生可以更快地明确诊断轮状病毒感染,及时监测患儿的病情变化,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预测疾病的进展趋势,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法和调整治疗方案,提高了对患儿预后的判断和处理。
快速检测轮状病毒AA群抗原对婴幼儿腹泻临床诊治的价值还在于其对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通过对轮状病毒感染的检测监测,可以及时了解病毒的传播途径、病毒毒株的变异情况和感染的流行特点,有助于及时采取防控措施,预防疫情的发生和扩散,为保障儿童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婴幼儿腹泻A群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分析1310例

婴幼儿腹泻A群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分析1310例摘要目的:秋冬两季婴幼儿肠炎极易流行,为了弄清楚此次婴幼儿肠炎的A群轮状病毒感染率。
方法:采用快速一步法轮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
结果:1310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中有489例为阳性,占总数的37%。
结论:表明这是一次主要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
关键词婴幼儿轮状病毒轮状病毒是世界各地婴幼儿腹泻最重要的病源,主要在秋冬季节引起3岁以下儿童的严重腹泻,有时还能造成医院内感染[1]。
本次仅对310例腹泻病儿的病源进行了调查分析。
资料与方法2011年8月~12月5日收治急性腹泻的婴幼儿1310例,年龄0~5岁。
方法:A群轮状病毒检测试剂盒由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采用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
检测时严格按说明书进行,旋开滴管,取出采样勺,采集1勺标本放入装有稀释液的滴管中,旋紧滴管,震荡混匀。
然后折断盖帽,将2~3滴混匀的样本加至测试卡加样孔。
测试卡平放在干燥的平面上,加样后反应5~10分钟判断结果。
当天的标本当天及时检验。
结果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A群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1310例腹泻患儿的大便标本中,有489例标本呈轮状病毒抗原阳性反应,阳性率37%。
讨论腹泻病是威胁人类健康尤其是婴幼儿健康的传染病,其中由A群轮状病毒引发的腹泻呈现全球性广泛流行。
健康成人和已经感染的患儿都是感染源。
A群轮状病毒侵入机体后潜伏期一般1~3天。
免疫功能正常的儿童从症状出现2~10天排毒。
常见的症状就是腹泻,其次为恶心、呕吐[2]。
腹泻呈大容量性,外观为黄色、淡黄色或淘米泔水样,无脓血便,无里急后重感,每天排便达数十次,并伴有腹痛、肠鸣。
患儿不发热或仅轻为低热,伴有头痛、乏力等症状,起病前可发生呕吐或水样泻。
呕吐的特点也是量大,呈黄绿色或淡黄色水样胃内容物,频繁呕吐时呈喷射性。
重症患者有不同程度脱水,有的患儿因低氯、低钠性脱水至电解质代谢紊乱的腓肠肌痉挛、手足抽搐症状。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检测及结果分析

使用统计软件 S S 1. 行数据处理 。 P S 10进
23 轮状病毒患儿粪便性状 .
表3
轮 状 病 毒 患 儿 的粪 便 以 黄 色 蛋
花 汤样 和 水 样 便 的 感 染 率 较 高 , 果 见 表 3 结 。 轮 状 病 毒 患 儿 的粪 便 性 状 分 类
2 1 轮状 病 毒 感 染 年 龄 分 布 38 8例 腹 泻 婴 幼 儿 送 检 标 本 . 4 中 查 出 轮 状 病 毒 阳性 10 3例 , 阳 性 率 为 2 . 4 。 >0 6 8 总 8 1 . ~ ≤ 2岁患 儿 阳 性 率 最 高 , 5 . O ; 2 为 5 2 > ~≤ 4岁 阳性 率 其 次 , 为 1 . 2 ; 0 6岁 和 大 于 4岁 阳 性 率 相 对 较 低 , 别 为 7 9 ≤ . 分
国际检验 医学杂 志 21 7月第 3 02年 3卷第 1 4期 It a n jLbMe , l 02" 1 3N .4 dJ y21 ,o. ,o1 u C 3
・ 17 7 ・ 0
・
调 查 报告 ・
婴 幼 儿 轮 状 病 毒 性 腹 泻 检 测 及 结 果 分 析
李 庆 , 毓 华 邱 48 0 ) 4 0 0 ( 北省 荆 门市 第一人 民医 院检 验科 湖
13 方 法 采 用 胶 体 金 原 理 , 用 标 记 胶 体 金 的 A 群 轮 状 病 . 利 毒 单 克 隆 , 免 疫 层 析 夹 心 法 检 测 待 测 样 本 中 的 A 群 轮 状 病 用 毒 。严 格 按 照 说 明操 作 , 到 随 到 随 测 。 做
14 统 计 学 处 理 .
阳性 ( ) 阳性 率 ( ) %
2 . 7 6 7
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及结果分析

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及结果分析一、概述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疏松、水样或黏液血便的症状。
在婴幼儿中,轮状病毒是导致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一种双链RNA病毒,属于轮状病毒科,包括7种血清型(G1~G4、G9~G11),其中G1、G2和G3分别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三个亚型。
RV感染多发生在6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中,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早期发现并诊治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婴幼儿轮状病毒检测及结果分析的相关知识。
二、检测方法1. 肠道病毒培养法肠道病毒培养法是传统的病毒检测方法之一,包括传统培养法和快速培养法。
传统培养法需要3~7天才能获得结果,一般只适用于研究目的。
快速培养法和传统培养法相比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且可以在1~2天获得结果,但仍需要技术人员有丰富的操作经验才能获得准确的结果。
2. 免疫学检测法(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轮状病毒ELISA检测法是一种简单、快速、经济的方法。
该方法以特异性的抗轮状病毒抗体为探针,检测样本中的轮状病毒抗原。
该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适用范围广,但灵敏度和特异性不如PCR法。
(2)荧光抗体检测法(FA)荧光抗体检测法是一种快速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它同样以抗体或探针为基础进行检测。
相比ELISA,FA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且可以检测多种病毒。
3. 分子生物学检测法(1)聚合酶链式反应(PCR)PCR是一种灵敏、特异且可重复的检测方法,能够对低剂量病毒进行检测。
PCR法的灵敏度高,能够检测到病毒抗原在样本中的微量存在,同时可对病毒血清学分型,有助于了解不同血清型的轮状病毒在流行病学意义上的分布情况。
(2)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qPCR技术结合PCR技术和荧光测定技术,其结果可以快速、准确地分析并定量RNA分子的数目。
相比传统PCR技术,qPCR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且能够快速、准确、定量检测病原体。
腹泻婴幼儿粪便菌群失调合并轮状病毒感染的检测分析

d i 1 . 9 9 j i n 1 0 — 6 4 . 0 0 o:0 3 6 /.s . 0 7 s 1x 2 1.
幼儿腹泻是 一组 多病 因的临 床综 合
征, 为婴幼儿 时期的常见病 。近年来 国内
婴 幼 儿腹 泻 义 名 婴 幼 儿 消 化 不 良 , 足
引发肠球菌 、 真菌或其他一些耐药菌株 过 度繁殖 , 导致肠 道菌群严重失调而 出现 明
显腹泻 【 。肠道 菌 谱分 析和 轮状 病 毒 2 j 检测能为婴 幼儿腹 泻病 提供 病原 学 诊断 依据 , 时能对 肠道 菌群进 行 监测 , 可不发 酵乳 糖 无
( 4) 8 5—8 6 1 :1 1.
中 国社 区医 师 ・ 医学 专业 2 1 年 第 3 00 1期 ( 2 第1 卷总 第2 6 ) 5 5期 17
测不到 A群轮状病 毒 。②脓 血便 经培 养 后, 中国蓝平皿 上菌 落数 较正 常对 照少 , 多数 只有 12区有菌落 , 34区无 菌落 、 而 、 或菌落极 少; 可见 到两种 以上 细菌 菌落 , 多为 G一 菌 ; 可 疑菌 落 , 行分 离 鉴 杆 对 进
定 。③黄绿色黏 液便 经培养后 , 菌落数 不
腹 泻 婴 幼儿 粪 便 菌群 失调 合 并轮 状病 毒 感染 的检 测 分 析
结 果
出 “ 菌 % ” 无 细 菌生 长” 群 失 调 ” 某 “ “ 报
虎淑妍
席维 岳
75 0 4 00甘 肃 庆 阳 市 人 民医 院
粪便标本直接涂 片革 兰染 色 : 对照组 直接涂片镜 检 , 镜下 印象 , 油 各类 细 菌均 有分布 , 细菌 数量 20~2 0 0 00个/ 镜视 油 野 。革 兰 阳 性 ( )杆 菌 、 兰 阴 性 G 革
腹泻婴幼儿粪便轮状病毒检测结果的分析

・I床研究 ・ 2 临 3 9
腹泻婴幼儿 粪便轮 状病 毒检 测结果的分析
刘 志 军 王 心 旺
( 1广 州市花都 区人 民医院 ,广东 广州 5 0 0 ;2广 州医学 院公共卫 生学 院 ,广东 广 州 50 0 ) 18 0 18 0
表 120 ̄ 0 1 09 2 1年各 月份 轮状 病毒 阳性 分布 ( ) 例
R7 = 、 为主要病原体, 国内 各地报道, 秋
季 婴幼儿腹 泻粪便 R V检出率在 4 % 6%之 间 。引起婴幼儿秋 、冬季 0  ̄0 腹泻并致 死亡 的主要病 原体 是A V。R 主要 侵犯免 疫力 未健全 的 群R V
产。检测严格按说明书操作和判断结果 。 2结 果
2 9例中R 18 v阳性16例 (8 %),其中男72 06 4 . 5 5例,女3 4 1例,男
女发病之 比为2 1 . 。男性 阳性 率为4. 4: 8 %,女性 阳性率为4 . 7 81 %,男 儿秋 季重型腹泻的病例 中更是 状 病 毒 阳性 人数 分 布 由线 图2各 年龄 段轮 以
年龄
例数 构成 比( 年龄 %)
例数 构成比 )
的地 域气候和生活 习惯不 同有 关。 本 文检侧R V阳性 16 例 ,其 中男72 ,女 3 1 ,男女 发病 之 06 5例 4例
比为24: ,比文献 报道低。男性阳性率为4 .%,女性阳性率为 . l 8 7
4. 81 %,男女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 ,与文献田 报道相 同。
肠外脏器的损害 】 。我院20年 1 0 9 月至2 1年 l月共29例 婴幼儿患腹 01 2 18 泻检 测了R V,结果分析如下 。 1资料 与方 法 1 . 般资料 1一 2 0年 1 至2 1年 1f ,患 腹泻在 我院儿科 ( 和住 院 )诊 09 月 01 2 l 门诊 治 ,年龄在6 以下的婴幼儿共29例 ,男14例 ,女 63 岁 18 55 5例。大便呈
婴幼儿腹泻粪便中A群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分析

婴幼儿腹泻粪便中A群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分析目的:分析A群轮状病毒(RV)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的特征。
方法:采用A群轮状病毒金标法检测试剂对2012年度溧水区中医院400份婴幼儿腹泻的粪便标本进行有无RV病毒的检测。
结果:在400例有不同腹泻症状的婴幼儿粪便中检出156例RV阳性标本占总体的39%,其中10-12月份检出80例RV阳性粪便占总体的51.28%(80/156),6个月-2岁年龄段RV阳性检出116例占总数的74.36%(116/156),其中检出男性RV阳性病例118例阳性率达39.07%(118/302),女性RV阳性38例阳性率为38.78%(38/98)。
结论:我院由A群轮状病毒引起的婴幼儿腹泻主要集中在10-12月龄,婴幼儿的6月-2岁间为A群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峰期。
标签: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轮状病毒是一类呼肠病毒科、双链核糖核酸属的病毒,该种属的病毒总共有七种,其中轮状病毒A是最常见的一种[1]。
轮状病毒引起的肠炎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该病毒感染时除了引起消化系统疾病之外,还常可能引起其他器官损伤[2],另外也有研究显示,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是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
轮状病毒的发病机理为该种病毒侵犯儿童的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时,该上皮细胞就会因受到影响而发生一系列的病理性变化,这种些变化严重的影响了肠道的吸收功能,使人体发生吸收障碍,因而,水分无法正常排除,大量的积聚在肠腔内,最终引起水样的腹泻[4]。
婴幼儿期RV所致的腹泻主要以粪——口传播途径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秋冬两季节,而且每年的10-12月份腹泻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率比其它的月份明显的高出了许多,临床显示,这段时期是感染的高峰期,也就是说不仅是高发期,而且是流行期。
它的潜伏期为一般1-2天,患者发病初期表现流涕、咳嗽、发热、咽炎等感冒症状,病程一般2-6天,每天腹泻次数在8-20次不等,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正确,患儿容易出现脱水、肺炎及中毒性心肌炎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婴幼儿急性腹泻粪便中A群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分析

1 3 龚 护 民 , 艳 , 慧. 5例 羊 水 细 胞 染 色 体 分 析 在 产 前 诊 - 4 许 韩 7 断 中 的应 用 [] 中 国妇 幼 保 健 ,0 0 2 () 6 16 3 J. 2 1 ,55 :1 —1. [ ] 窦 蓉 , 祖 华 , 晨 光 , . 海 长 宁 区 5 6例 脐 带 血 染 色 5 朱 孙 等 上 3
应 治 疗 及 相 应 隔 离措 施 。
【 键 词】 轮 状病 毒 ; 婴 幼 儿 ; 腹 泻 关
[] 严 仁 英 . 用 优 生 学 I ] 2版 , 京 :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 6 实 - . M 北 人
19 98: 6 51 . 51 - 8
生殖健康 状态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 综 上 所 述 , 色 体 异 常 是 死 胎 、 胎 、 育 的 主 要 原 因 之 染 畸 不
3 3 不 育 及 性 发 育 不 良 人 类 性 染 色 体 决 定 胚 胎 性 别 的 分 化 . 及 性 腺 和 生 殖 器 的发 育 。 由于 性 染 色体 数 目及 结 构 的 异 常 , 都
会 在 临 床 上 表 现 出各 种 异 常 综 合 征 。在 本 组 不 育 及 性 发 育 不 良 的 患 者 中 , 要 染 色 体 异 常 表 现 类 型 有 : 性 为 TunrS综 主 女 r e
一
( 稿 日期 :0 11-6 收 2 1-02 )
,
与 原 发 闭 经 、 精 、 育 异 常 、 力 低 下 有 密 切 关 系 研 究 无 发 智
婴 幼 儿 急 性 腹 泻粪 便 中 A 群 轮 状 病 毒 检 测 结果 分 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监测
了解四川地区哨点医院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状况和特点,为疫苗研制和疫情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四川监测点(成都市儿童医院)监测对象为5岁以下腹泻的门诊和住院患儿,收集2006-2010年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检测和分型,使用ELISA进行病毒检测,RT-PCR进行病毒分型。
结果972例腹泻患儿送检标本中检测到353株轮状病毒抗原阳性,阳性率为36.3%,6月龄-2岁幼儿是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年龄段,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的高峰季节是10-12月份。
结论轮状病毒是四川地区哨点医院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毒株流行型别显示一定的规律性和多样性。
轮状病毒是世界范围内引起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可引起人类腹泻的轮状病毒有A、B、C 3组:A组轮状病毒是导致为婴幼儿重症腹泻的主要原因,B组轮状病毒主要感染青少年并呈暴发流行,而C组轮状病毒在成人中散发存在[1]。
在我国,每年秋冬季节40%-60%的婴幼儿重症腹泻由A组轮状病毒引起,估计每年可造成2万左右5岁以下幼儿死亡。
轮状病毒流行型别随地域的不同和时间变化表现为不同的流行规律和特点[2],从2006-2010年,四川省按国家病毒性腹泻监测方案选择成都市儿童医院为国家级监测点,共采集腹泻标本999份,对其中的972 份进行了轮状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抗原检测分析,以探讨其中轮状病毒感染与婴幼儿腹泻的关系[3],现将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选取国家级监测点成都市儿童医院2006-2010年的999名腹泻监测
的门诊和住院患儿,进行个案调查和实验室检测。
其中男性620例,女性379例,男女之比为1.64:1,患儿年龄为0-5岁。
腹泻诊断标准:每日排便3次或3次以上,且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等)。
1.2 方法收集2006-2010年5岁以下腹泻患儿999份大便,用Elisa对972份标本进行RV 抗原检测,并对其中的245份阳性标本采用RT-PCR进行RV的G、P分型。
同时对杯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进行抗原检测。
2. 结果
2.1 2006-2010年轮状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阳性检出率在2006-2010年采集的999份婴幼儿腹泻标本中,对其中的972份进行了轮状病毒检测,阳性353份,总阳性率为36.32%。
该哨点医院除2008年轮状病毒检出率(26.67%)较低外,2006年(47.19%)、2007年(48.39%)、2009年(41.03%)、2010年(32.26%)四年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与文献报道的基本一致杯状病毒2010年阳性率为(28.5%),比2006年(0)、2007年(18.18%)、2008年(1
3.19%)、2009年(27.97%)明显有所提高。
星状病毒2010年阳性为(0.9%),明显低于2006年(7.14%)、2007年(12.5%)、2008年(2.78%)、2009年(2.54%)四年的阳性率。
肠道腺病毒2010年阳性率为(6.3%),与2006年(3.57%)、2007年(
4.35%)、2008年(4.86%)、2009年(2.54%)相比基本一致。
2.2 轮状病毒感染性别和年龄的分布检测阳性患儿中,605份男性患儿检测轮状病毒阳性220份,阳性率为36.4%,367份女性患儿轮状病毒检测阳性133份,阳性率为36.2%。
男女患者检出率无明显差异。
2006-2010年轮状病毒检出率年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以6~12月龄和12-24月龄组检出的阳性病例数最高分别为176例和104例,其阳性例数占总阳性例数的79.3%,。
提示四川地区哨点医院轮状病毒感染以6-24月龄儿童为主。
2.3 轮状病毒感染的季节分布特征10~12月检测阳性数占全年总阳性数的71.5%,明显高于1-9月检测阳性数占全年总阳性数的28.5%,其中11月检出的阳性患儿数最多为114
例,,7、8月检出的阳性患儿数最低,均为8例。
2.4 轮状病毒血清型分型
2.4.1轮状病毒G血清型分布2006-2010年G分型中(2007年未做GP分型),G1为优势流行株,占47.8%(117/245),其次是G3型占20%(49/245),G2型占4.1%(10/245),G1/G3型和G9型分别占2.0%(5/245),1.2%(3/245),还有61份标本未能分型占24.9%。
2.4.2 轮状病毒P血清型分布2006-2010年P分型中同时检测到4种基因型,其中P8型占绝对优势,占35.9%(88/245),P4型占12.2%(30/245),P10和P6分别占11.4%(28/245)和1.2%(3/245),还有39.2%(96/245)未能分型。
2.4.3 轮状病毒G血清型和P基因型的组合2006-2010年间G1P8是最常见的G-P 组合占50.5%(52/103),其次是G3P8占20.4%(21/103),其余不常见组合有G2P4,G1P10,G1P4,G3P10,G1G3P10,G1G3P8,G1G3P4,G2P10,
G3P4等占25.2%(26/103)。
3.讨论
在病毒引起的婴幼儿腹泻中,RV的感染一直是首位原因。
A组RV是全球各地儿童胃肠炎的主要病原,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90%以上的婴幼儿在3岁以前都受到了RV的感染,在5岁以下腹泻住院患儿中,RV感染病例占20%-70%。
在中国,每年秋冬季节有40%-60%的小儿腹泻由RV引起。
世界范围内,5岁以下儿童几乎都感染过RV,据估计在世界范围内每年有45-65万左右的儿童死于RV感染[4] 。
RV是一种RNA病毒,1973年由澳大利亚科学家首次发现。
RV在环境中不易自行灭活,在室温中保持7个月仍维持其感染性,较易传播【5】。
因此,对于RV感染的监测十分重要。
从2006-2010年这5年来对RV的检测发现,本次检测除2008年轮状病毒检出率(26.67%)较低外,2006年(47.19%)、2007年(48.39%)、2009年(41.03%)、2010年(32.26%)这四年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与文献报道的基本一致。
5岁婴幼儿腹泻粪便RV抗原的总阳性率为36.3%,表明RV是婴幼儿腹泻的最主要原因。
其中男性阳性率为36.4%,女性阳性率为3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RV感染与性别无关。
年龄与感染的关系则以6月龄-12月龄组、12-24月龄组检出的阳性病例数最高,占全年检出阳性病例数的50%、29%,这可能与<2岁肠道免疫屏障未完全成熟和此时由母体带来的抗体下降而自身的免疫力尚未建立有关[6]。
这一现象提示今后RV疫苗接种的适用对象应重点为2岁以内婴幼儿。
RV感染具有明显季节性,不同月份阳性率不同。
由表4显示,10月-12月RV,检测阳性数占全年总阳性数的71.5%,证明了RV腹泻的季节特征即以秋冬季为高发,这是因为在低温环境下病毒相对稳定,存活时间长,因此RV腹泻在寒冷季节发生的更多,而各地的气候特点不一致,这提示今后进行RV疫苗接种工作应根据各地具体检测结果来实行[7.8]。
RV自今已发现有14个G血清型(G1-G14),其中G1-G4型为引起RV腹泻的主要流行株,在我国主要以G1,G3为主,G1是主要流行株[2],2006-2010年四川监测点的主要流行株与其他地区监测结果一致,也是G1型,占47.8%(117/245),其次为G3型,占20.0%(49/245)。
此外,除了目前国内常见的流行型别G1,G2,G3,G9,G1G3各个G型别基本都能检测到外,尚有24.9%(61/245)的RV阳性标本未能明确G分型,提示四川地区哨点医院G分型呈现多样化特点。
四川地区哨点医院P分型和其他地区一致,显示P8仍是主要的型别占有绝对优势[9],其构成比高达35.9%(88/245)。
GP组合中我国常见的流行型别G1P8,G3P8,G2P4,在本监测中G1P8是最常见的G-P组合占50.5%(52/103),其次是G3P8占20.4%(21/103),与其他部分地区一致。
同时检测到其他一些不常见组合,提示毒株之间基因型可能出现重组或突变,这应当在RV疫苗的研制和应用中加以重视[10]。
四川地区哨点医院2006-2010年的RV监测结果表现,RV腹泻具有其流行特点,应对其进行长期的监测,为疫苗研发和使用提供科学的背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