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基本概念和原理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请同学们快速书写以下物质的 化学式: 氧气 氖气 氯化钠 铁
O2 Ne NaCl Fe
硝酸铵 金刚石
NH4NO3 C
锰酸钾
K2MnO4
水
H 2O
碳酸钠
Na2CO3 __
氯化氢
HCl
高锰酸钾
___ KMnO4
1、化合物中,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 非金属元素通常显负价 2、一些元素在不同的化合物中可显示 不同的化合价 3、同一化合物中,同一元素也可以显示 不同的化合价 4、化合物中个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零 5、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6、原子团的化合价等于组成元素化合 价的代数和
练习:
1、判断对错: (1)化合物中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 ×
(2)一种元素只有一种化合价。(× )
(3)同一化合物中,同一元素只能有一种化 合价。(× )
1、求氯酸钾(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 2、求SO4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
3、已知金属M(只有一种化合价)氯化物的 化学式为MCl3 ,则它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________。
粒子种类 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原子
阳离子
阴离子
核内质子数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核外电子数
请描述以下物质的宏观组成
氧气
氖气
氯化钠
锰酸钾
铁
水
硝酸铵 金刚石
碳酸钠
氯化氢
高锰酸钾
一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
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不同元素的最本质区别是( A )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和不同 ★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物质的组成化学

物质的组成化学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单元,而物质的组成化学则是研究物质内部构成和变化的科学。
本文将介绍物质的组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原理。
一、物质的基本组成物质主要由原子构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
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荷的中子组成,而电子带有负电荷,数量与质子相等,使得原子整体电荷为中性。
在化学中,原子通过化学键的形式结合形成分子。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用电子而形成的粒子。
不同的元素由不同的原子组成,因此分子的组成也会不同。
分子中的原子通过共用电子的形式进行化学反应,从而发生物质的转化和变化。
二、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目前已知的元素有118种,其中92种是自然界常见的元素,其他的元素都是人工合成的。
元素可以通过化学符号来表示,如氢元素的符号是H,氧元素的符号是O。
化合物是由两个或多个不同元素的原子以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和组成,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进行分解或合成。
例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的原子以2:1的比例结合而成的化合物,其化学式为H2O。
三、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转化和变化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间的化学键被破坏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新的物质。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酸碱中和反应等不同类型。
化学反应的发生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温度、压力、催化剂等。
化学反应的速度可以通过反应速率来描述,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温度和催化剂的存在等因素有关。
四、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化学反应的一种符号表示法。
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产物和反应条件组成。
反应物位于化学方程式的左边,产物位于化学方程式的右边,反应条件则位于方程式的上方或下方。
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化学式中的数字表示相应物质的摩尔比例。
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和产物之间通过箭头表示反应过程,箭头的左侧为反应物,箭头的右侧为产物。
马克思中物质的解释

马克思中物质的解释
马克思的物质概念是他哲学中一个核心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物质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种基本的、客观的存在形式。
物质不仅包括人类所能感觉到的物质实体,也包括人类感觉不到的物质实体,比如说空气、磁场等等。
马克思的物质概念是一个包含了自然界全部存在形式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物质存在于自然界中,是客观的存在。
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固体、液体、气体等等。
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由其内部结构和物理性质所决定的。
马克思强调,物质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是客观存在的。
马克思的物质概念还包括物质的运动。
马克思认为,物质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地运动变化的。
物质的运动包括各种形式,比如说质量的运动、能量的转换等等。
马克思认为,物质的运动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类的观察和认知。
在马克思看来,物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物质的生产和交换是社会存在的基础,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物质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物质的生产和交换方式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总之,马克思的物质概念是一个包含了自然界全部存在形式的概念,包括物质的客观存在、运动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物质的原理与方法论

物质的原理与方法论
物质的原理是指物质的本质和基本构成要素,以及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规律。
物质的原理主要包括的内容有:
1. 原子论:物质由最基本的微观粒子——原子组成。
原子是不可分割的,不同元素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
2. 分子运动论:物质中的分子不断运动,具有热运动。
温度的提高会增加分子的热运动速度。
3. 能量守恒定律:物质中的能量可以转化形式,但总能量守恒不变。
能量的转化包括热能、机械能、电能等。
4. 化学反应:物质的组成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改变,形成新的物质。
化学反应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等。
5. 物质的三态:物质可以存在固态、液态、气态,这取决于分子之间的相对距离和相互作用力。
6. 物质的性质: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密度、熔点、沸点等,化学性质包括反应性、稳定性等。
物质的方法论是指研究物质的方法和科学研究物质的基本原则。
物质的方法论主要包括的内容有:
1. 实验方法:通过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和收集实验数据来研究物质的性质和规律。
2. 分析方法:通过化学分析和物理分析等方法,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3. 理论推导: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和推导方程式,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行描述和解释。
4. 综合方法:综合应用实验方法、分析方法和理论推导,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全面认识物质的特性和规律。
总体来说,物质的原理和方法论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对物质的原理和方法论的探寻和应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
物质定义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的存在方式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1、 物质范畴的由来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世界是无限的,认识不会有劲头。过去曾经认为原 子不可再分,20世纪初以来自然科学对物质结构研究,不仅 突破了原子这一层次,发现了原子核,而且突破了原子核这 一层次,到达了“基本粒子”这一层次,现在又发现了夸克。 这些粒子,尽管千姿百态各有特性,但它们的客观实在性学 不会改变的。现代物理学使用“反物质”的概念,有人认为 是对物质的否定。其实它是指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反物 质”不是哲学范畴,不是指和物质相反的东西,而是物质的 一种具体形态。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实践意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它 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一切从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物质定义
思考:哲学主要教给我们?
理性精神——理性有限,应该在必要的地方充分运用 哲学主要教给我们的是,我们应该保持一种学习与思考的 姿态,因为我们面对这个世界和我们自己实在太无知 我们应该敢想、要避免任何的教条,保持思想和认识的一 种开放性 哲学教会我们一种宽容,一种敬畏
1.列宁的关于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 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 过感知感觉的,它不 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 存在,为我们的感觉 所复写、摄影、反 映。”
《列宁选集》,第2卷,128页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础。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单位
克
是比值,无单位
计算公式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水、二氧化碳
三、化学用语
1、化合价和离子符号
项目
价标符号
离子符号
意义
表示某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
表示某种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写法
化合价的正、负在前,数字在后:
写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正上方
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写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方
举例
+2 –1 +1-2
MgCl2H2O
Mg2+Cl-H+O2-
四、溶液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
1、分子和原子
项目
分子
原子
定义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本质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以再分
相似点
1、质量、体积都很小
2、都是在不断运动的
3、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各异:
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原子性质各异
和两个氢原子构成的
联系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二、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和纯净物
项目
混合物
纯净物
概念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这些物质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自保持原有的性质
由一种物质组成
区别
1、多种物质
2、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而言,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3、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1、一种物质
2、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而言,由一种分子构成
3、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物理化学是对物质及其性质以及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领域。
它结合了物理学和化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物质的宏观和微观特性,揭示了物质的结构、性质以及变化的原理。
本文将介绍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涵盖物质的性质、分子与原子结构、化学反应动力学等方面。
1. 物质的性质物理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规律,其中包括物质的质量、密度、热容、热导率、电导率、折射率等基本性质。
这些性质可以通过实验方法进行测定,并通过物理化学定律和理论进行解释。
例如,质量守恒定律表明在化学反应中质量没有净变化,而密度可用于确定物质状态的改变。
2. 分子与原子结构物理化学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主要涉及分子和原子的组成与排列方式。
分子由原子通过共价键或离子键结合而成,而原子又由更基本的粒子如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通过量子化学的理论与计算方法,可以揭示分子与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3. 化学反应动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以及反应机理。
反应速率受到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物理化学通过建立动力学模型和利用反应速率理论,可以描述化学反应的速率规律,进而对反应过程的控制与优化提供基础。
4. 热力学热力学研究物质热学性质和能量转化规律。
它描述了化学平衡、热效应、热力学循环和化学系统的稳定性等内容。
热力学通过热力学定律和热力学函数(如熵、焓、自由能)来描述物质的热学性质及其变化趋势。
5. 量子化学量子化学揭示了分子和原子的量子力学性质和电子结构。
量子力学提供了描述微观粒子行为的理论框架,通过求解薛定谔方程可得到分子和原子的波函数。
基于量子化学理论,可以计算和预测分子的电子结构、分光学性质、反应活性等。
在物理化学领域,研究者通过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探索物质的本质和行为规律。
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为我们深入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不断拓展和应用这些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化学的相关领域。
第一章复习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三、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 反应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质量守恒定律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催化剂 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缓慢氧化和自然 化学反应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爆炸,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化学用语和化学量
化学符号的含义,正确书写常见的元素符号 化学式的书写 化学式的应用 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 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原子结构示意图 离子符号的含义 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五、溶液
溶液、溶质、溶剂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溶解度 溶液的导电性 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固体溶解度曲线 常见的结晶水合物 混合物分离的常见方法:过滤、结晶等 风化 、潮解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PH---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
第一章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 联系 离子的含义,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原子团的概念 元素的含义,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混合物、纯净物 酸、碱、盐 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
二、物质的结构
原子的结构----原子核(质子、中子)和核 外电子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NaCl、HC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量守恒定律
• 守恒的原因: •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
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 (生成物)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切化 学反应里,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各原子的质量也 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 量总和相等。
质量守恒定律
• 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看质量守恒定律, 可将化学反应过程归纳为“五个不变, 两个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
;
(5)没有电子的微粒是
;
(6)质子数少于核外电子数的微粒是
;
(7)电子数相同的微粒是
;
3 、例题 :
(1)某矿泉水标签上说明该矿泉水所含主要的矿物
质成份如下(单位毫克/L ) Ca- 20,K - 39 ,Zn
- 0.06,F - 0.02 等,这里的 Ca ,K ,Zn, F 是
指( )
B
A )单质 B )元素 C)原子 D)分子
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 质子(+) (相对质量约相等,都为1) 中子(不带电)(相对原子而言,原子 核体积小,质量大。)
电子(- ) ——相对质量为1/1836
氕---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相对原子量=质子数+中子数。
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二、物质的分类 三、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四、化学用语
一、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 1、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的相
互关系关系图表
宏 观
物质
微 观
元素
金属元素 非金属元素
离子 原子
结构特点 相对原子质量
分子 相对分子质量
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 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氕 氘 氚) (Na和Na+)
2 )在化学研究中,因为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 质,因此我们常常按物质的结构给物质进行分类。 便于掌握相同结构的一类物质的性质。
1、分类图
纯
单 质
净 元素
物 的种类
金属 非金属
物 物质 质 的种类
化 无机化合物
合 物
氧化物
酸 碱 盐
有机化合物
甲烷、酒精、甲醇、甲醛、醋酸
混合物
如石灰石、石油、空气\溶液等
判断
1、NaHSO4是否属于酸?
2、Cu2(OH)2CO3(铜绿)
是否属于碱?
表中1~5组的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1
2
3
4
5
酸 硝酸
硫酸
盐酸 碳酸氢钠 氢硫酸
碱 烧碱
纯碱苛性钠碱式碳酸 铜源自消石灰盐 大理石 胆矾
纯碱
蓝矾 石灰石
A. ①③④ B. ②③⑤ C. ④⑤ D. ①③⑤
3 、现有①金刚石②氢气③海水④铁⑤二氧化
碳⑥石灰水⑦空气⑧水⑨酒精⑩氧化铜等物质, 从中选出三种物质进行归类,并说明如此归类的 理由:
归类: 1 ②⑤⑦ 常温下都是:气体
2 .①②④
都是单质
3 ③⑥⑦
都是混合物
4 ③⑧⑨
常温下都是液体
5 ⑤⑧⑩
都是氧化物
由 Na 、 O 、 H 、 S、
四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 按下列要求各写出一种可能得到 的物质的化学式:
注意:①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②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③不同的物质可由相同的元素组成。
如:单质中的金刚石与石墨、红磷与白磷、氧 气和臭氧等、化合物中的CO与CO2, FeCl2与 FeCl3
1.元素种类:100余种(由此组成了3 000多万种物质)。
2.地壳中含量前四位元素(质量分 数):氧(48.06%)硅(26.30%)铝 (7.37%)铁(4.75%)
( 1 )下列有关物质的变化为化学变化的是
( BCD )
①酒精挥发
②钠原子变成钠离子
③食物腐烂
④铁矿石炼铁
⑤物质爆炸
⑥电灯发光
( 2 )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即利用了物质的物理 性质,又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D ) A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 ) H2 用于探空气球 C )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D ) CO2 用于灭火
红磷 白磷
CO2 ----HCl -----
干冰 盐酸
纯碱—Na2CO3
CH4---------C2H5OH -----
甲烷、(沼气、天然气) 乙醇、酒精
三、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物质的 物理性质 性质 化学性质
物质
物质 物理变化 的 变化
化学变化
质量守恒定律
放热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吸热
置换反应
基本类型
BD
实例分析
例1 下列变化中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的是( )
A.湿衣服经风吹后变干 B.磨制石器 C.用麻织布 D.煤燃烧 例2 氢气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 的是( )
A.无色无味 B.密度比空气小 C.能燃烧 D.难溶于水
质量守恒定律
• 定律内容: •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
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3.生物细胞中前四位元素:氧(65%) 碳(18%)氢(10%)氮(3%)
4、海水中含量:氧
④元素有两种存在的形态
游离态---- 表示O2中氧元素
化合态——表示H2O、CaO等化合物中的氧元素
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 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按质量分数计算,由多到少的 前四位:O、Si、Al、Fe
(1)金属氧化物 ; (2)碱 ; (3)含氧酸 ; (4)盐 ;
化学式
俗名
NaOH -------- 苛性钠、火碱、
Ca(OH)2 ----CaCO3 ----CuSO4.5H2O --C ---------
熟石灰、消石灰 大理石、石灰石
蓝矾、胆矾 金刚石、石墨
Hg(汞) ---- 水银
P -----
相对原子质量 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
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 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注意:1.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 际质量。
单位为1 2.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 碳12,是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铝 金刚石 蒸馏水 氯化 氢
二氧化碳 氧化铁 氯化钠 硫酸铜 氢氧化钙 碳酸钾
1 、判断下列物质各属于哪一 类:
氯化钠 、 海水 、纯净的空气、石 墨 、二氧化碳(CO2 )、 矿泉水 、雪 碧饮料、足球烯(C60 )、氮气(N
2) 碘酒、硫、铁、镁带 、大理石、沼
气
属于混合物的是(
),
例 混合物不可能由一种元 素组成,对吗?
• ①⑤⑦⑧ B. ①③⑤⑧ C. ①⑥⑦⑧ D. ③⑤⑥⑦
A
现有H、O、H+、O2-、H2、O2、OH-、 H2O八种微粒,试用这些微粒的符号填写下 列空白:
(1)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2)氢气和氧气化合生成水的过程中的最
小微粒是
;
(3)水变成水蒸气时
没有变化;
(4)电解水得到的产物是
质子数〉阳电离子子数-失----电---子----原子----得----电---子------阴离子 质子数〈电子数
2、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反之不同。)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质量、体积都很小 不断运动 特点: 分子、原子间有间隔
3、粒子和粒子构成的物质
(S1)O2由H分2O子\H构C成l\有的机物物质等:H2 、O2、N2、CO2、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 金刚石、石墨等
(3)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如NaCl、NaOH、 CuSO4等
4。1原子和分子的比较
原子
分子
相同
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区别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
小粒子,在化学变 质的最小粒子,在
化中不能再分
化学反应中可分成
原子
联系 分子由原子构成(单质分子由同种原子 构成,化合物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大。
4。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元素
原子
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 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 微粒
区 是宏观概念,只论种类, 是微观概念,既论种
( 2 )若用表示 氢原子,用 表示氧原子, 则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可以表示为( )
C
( 3)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的主要原
因是( B )
A. 组成元素含量不同 B. 原子的排列不同 C. 分子构成不同 D. 核外电子数的不同
二、物质的分类
物质分类思想?
1 )物质分类的目的是根据研究事物规律的需要而进 行的一种归纳方法,因此分类的方法多种多样。
• ①对于反应前的物质来讲,强调的是“参 加化学反应”的物质质量,没有参加反应 的物质的质量不能计入。对于反应后的物 质来讲,强调“反应生成的物质质量”, 像生成的气体,沉淀等都要计入生成物的 质量总和中去。②“质量守恒”不等于 “体积守恒”,
质量守恒定律
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质量不变
宏观
元素种类不变
五个不变
原子种类不变
微观 原子数量不变
化学
原子质量不变
反应
过程
宏观: 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两个一定变
微观: 分子的种类一定变
• 一个可能变 —— 分子总数可能变
质量守恒定律
• 定律的应用:
• 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配平化学方程式的 依据;是进行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