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读书笔记
《物理化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读书笔记模板

第一节大分子化合 物
第三节大分子电解 质溶液
第四节凝胶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一大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 二大分子化合物的相对摩尔质量
一大分子溶液的基本性质 二大分子化合物的溶解规律 三大分子溶液对溶胶的保护和敏化作用 四大分子溶液的渗透压 五大分子溶液的黏度 六流变性简介
一大分子电解质的定义与分类 二大分子电解质溶液的电学性质 三蛋白质水溶液的电泳 四大分子电解质溶液的稳定性 五大分子电解质溶液的黏度 六唐南平衡与渗透压
第十节化学 平衡
05
第九节化学 势在稀溶液 中的应用
附:非平衡态热力学 简介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一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 二热力学第二定律经验叙述
一卡诺循环 二卡诺定理
一可逆循环过程与可逆过程的热温商 二不可逆循环过程与不可逆过程的热温商 三熵增原理
一理想气体定温过程的熵变 二变温过程的熵变 三理想气体p、V、T均变化过程的熵变 四相变过程的熵变 五理想气体混合过程的熵变 六摩尔熵的计算
一可逆电池 二可逆电池的热力学
一生物电现象 二细胞膜电势 三生物传感器
第二节浓度对反应 速率的影响
第一节基本概念
第三节反应级数的 测定
第四节几种典型的复 杂反应
第五节温度对反应速 率的影响
第六节反应速率理论
第七节溶剂对反应速 率的影响
1
第八节催化作 用
2
第九节光化学 反应
3
本章小结
4
思考题
一生成简单低共熔混合物的系统 二形成化合物的二组分系统相图 三二组分系统部分互溶的固熔体相图
一三组分系统组成表示法 二部分互溶的三液体系统
一分配定律 二分配定律的应用——萃取
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教案中的表面活性剂的吸附与吸附动力学

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教案中的表面活性剂的吸附与吸附动力学表面活性剂的吸附与吸附动力学表面活性剂是一类能够在液体表面或液体与固体界面活跃积聚的分子,它们能够显著降低液体的表面或界面能,改变液体的性能和行为。
在化学教案中,学习表面活性剂的吸附与吸附动力学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际应用两个方面,详细讨论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特性以及相关的吸附动力学过程。
一、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特性1. 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现象在液体表面或液体与固体界面上,表面活性剂能够积聚并形成一个吸附膜。
这种吸附现象是由于表面活性剂分子的两个部分具有亲水性和疏水性,同时受到表面张力和胶束形成的影响。
表面活性剂的亲水性基团能够与水分子形成氢键,而疏水性基团则倾向于与油脂分子或固体表面发生疏水作用。
2. 吸附等温线与吸附量吸附等温线是描述表面活性剂吸附过程的一种图形表示。
它反映了吸附剂浓度与吸附剂在界面上的浓度之间的关系。
吸附等温线可以分为不可逆吸附、可逆吸附和亲和吸附等几种类型。
吸附量指的是单位面积或体积上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或摩尔浓度。
3. Langmuir吸附模型Langmuir吸附模型是最常用的描述表面活性剂吸附特性的模型之一。
该模型假设吸附在固体表面上的表面活性剂分子与其他表面活性剂分子无相互作用,并且吸附速率与脱附速率相等。
根据该模型,吸附等温线呈现出一个饱和吸附的曲线。
二、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动力学1. 吸附速率与扩散表面活性剂吸附动力学过程中,吸附速率和脱附速率是非常重要的参数。
吸附速率受到扩散的影响,它可以通过Fick扩散定律来表达。
Fick扩散定律描述了物质在浓度梯度下的传输速率,即吸附剂分子自由扩散到界面上的速度。
2. 吸附动力学理论Michaelis-Menten动力学模型是描述表面活性剂吸附动力学过程的一种常用模型。
该模型假设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的吸附速率与吸附剂分子浓度之间存在一个饱和性关系,且吸附速率正比于吸附剂分子与界面的亲和力。
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教案中的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与分散机制

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教案中的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与分散机制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具有特殊功能的化学物质,其能够在液体表面降低表面张力并改变液体的分散性质。
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研究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与分散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本文将从表面活性剂的定义、乳化与分散的概念入手,叙述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与分散机制。
表面活性剂,也被称为界面活性剂,是一类分子具有疏水基团和亲水基团的化合物。
疏水基团通常是碳氢链,而亲水基团可以是羧酸、羟基、胺基等。
由于表面活性剂的这种特殊结构,它们能够积聚在液体表面形成一个有机颗粒层,将液体表面张力降低,同时能够形成胶束结构。
乳化是指将两种互不溶的液体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使其形成一种均匀分散相的过程。
例如,将水和油混合后,由于它们的互不相溶性,两者很快会分层,无法形成均匀的混合相。
但是如果加入表面活性剂,它们能够在分子水平上与水和油两相相互作用,形成胶束结构,使水和油能够均匀分散在一起,形成乳液。
具体来说,当表面活性剂的疏水基团与油相结合,亲水基团与水相结合时,胶束结构就形成了,并且胶束能够将油分子包裹在内部,使其均匀分散在水相中。
分散是指将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中的过程。
表面活性剂也能够发挥分散剂的作用,将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中形成悬浮液。
表面活性剂在分散过程中的机制类似于乳化。
当固体颗粒与表面活性剂发生相互作用时,表面活性剂的疏水基团会与固体颗粒表面发生作用,同时亲水基团与液体相互作用,使固体颗粒能够均匀地分散在液体中。
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与分散机制可以通过物理化学的原理来解释。
表面活性剂能够在液体表面形成有机颗粒层,使液体的表面张力降低。
这是因为在表面活性剂吸附在液体界面时,疏水基团朝向液体内部,亲水基团朝向外部,并与其他表面活性剂分子形成相互作用。
这种有机颗粒层改变了液体的分子排列,从而降低了表面张力。
在乳化与分散过程中,表面活性剂的特殊结构使其能够与不同相的分子相互作用,同时通过胶束结构将互不相容的相分散在一起。
《物理化学》第四版表面化学教案

《物理化学》第四版表面化学教案物理化学第四版表面化学教案介绍本教案旨在介绍《物理化学》第四版中有关表面化学的部分内容。
表面化学是物理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质与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性质。
通过本教案,学生将了解到表面化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教案内容1. 表面化学概述- 表面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表面活性物质的特性及应用- 表面化学与其他分支学科的关系2. 表面现象和表面张力- 表面现象的定义和分类- 表面张力的概念和测定方法- 表面张力的影响因素3. 吸附现象- 吸附的定义和分类- 吸附等温线及其解释- 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4. 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的定义和分类- 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性质和胶束形成- 表面活性剂在乳液和胶体中的应用5. 表面电荷- 表面电荷的产生和性质- 双电层理论- 表面电荷与溶液pH值的关系6. 表面分析方法- 电子显微镜- 表面拉曼光谱- 表面等离子共振光谱教学目标通过研究本教案,学生将能够:- 掌握表面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理解表面现象、表面张力和吸附等重要概念- 理解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和应用,以及表面电荷的产生和影响因素- 了解常用的表面分析方法及其原理教学方法本教案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实验演示、案例分析等,以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帮助他们建立对表面化学理论的正确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表面化学的理解程度和研究效果,教师将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评估:-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检查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情况。
-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相关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他们对实验内容和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评估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材选择参考资料。
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教案中的表面活性剂的泡沫稳定性与抗泡性

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教案中的表面活性剂的泡沫稳定性与抗泡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表面活性剂在日常生活和各个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表面活性剂是一类物质,具有较强的吸湿性和界面活性,可以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改变液体与固体或气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
本文将针对表面活性剂的泡沫稳定性与抗泡性进行探讨。
一、泡沫稳定性的基本概念与表征方法泡沫稳定性是指泡沫在一定时间内能维持其完整性的能力。
表征泡沫稳定性的常用指标包括持久时间、液体排液速率和泡沫半径等。
持久时间是指泡沫的存在时间长短,液体排液速率是指泡沫内液体渗透到外部的速率,泡沫半径则表征了泡沫的大小。
二、影响泡沫稳定性的因素1. 表面活性剂的浓度: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可以增加泡沫的稳定性,过量的表面活性剂则会导致泡沫破裂。
2. 表面活性剂的类型: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对泡沫稳定性的影响不同。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较好的泡沫稳定性,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泡沫稳定性较差。
3. 温度:温度的升高一般会降低泡沫的稳定性。
4. pH值: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的泡沫稳定性均较差,而中性条件下的泡沫稳定性较好。
5. 其他添加剂的存在:一些添加剂,如盐类或有机溶剂,可以显著影响泡沫的稳定性。
三、提高泡沫稳定性的方法1. 增加表面活性剂的浓度:适量的表面活性剂浓度可以提高泡沫的稳定性。
但是,过量的表面活性剂反而会导致泡沫的破裂。
2. 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类型: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对泡沫稳定性有不同的影响,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可以增强泡沫的稳定性。
3. 调整环境条件:适当的温度和pH值可以提高泡沫的稳定性。
此外,通过添加适量的盐类或有机溶剂,也可以改善泡沫的稳定性。
四、表面活性剂的抗泡性概念与评价方法抗泡性是指表面活性剂抑制泡沫形成的能力。
评价表面活性剂的抗泡性可以通过泡沫抑制才能、泡沫高度和泡沫半径等指标来进行。
五、影响表面活性剂抗泡性的因素1. 表面活性剂的浓度:适量的表面活性剂浓度可以有效抑制泡沫的形成,而过量的表面活性剂则会导致泡沫的产生。
华东理工大学《物理化学》课件15.9 表面活性剂、兰缪尔吸附等温式(新)

铺展润湿过程
G As 液,固 气,液 气,固 def 液,固 气,液 气,固 G / As
4.不溶性单分子膜
(1)-As关系
膜天平示意图
(2)LB膜
(3)双层膜和囊泡
X膜 Z膜 Y膜
(4)膜的表面结构
18-Ar-18,2Br-1的LB膜 的AFM图象
尺度/
在水溶液中 亲水基团为 阴离子,主 要有:羧酸 盐,硫酸酯 盐,磺酸盐 磷酸酯盐、 脂肪酰-肽 缩合物等。
在水溶液中 亲水基团既 有阳离子, 主要为铵盐 和季铵盐又 有阴离子, 如羧酸盐, 硫酸酯盐, 磺酸盐等。
在水溶液中 不电离,主 要由聚环氧 烷基构成, 还有一部分 多醇为基础 结构。
2.胶束和临界胶束浓度
尔吸附等温式中的吸附系数b;(2) CHCl3(g)的平衡压力为
6.667kPa时的吸附量 (STP)。(3) 如何用作图法检验此吸附是
否确属兰缪尔吸附。
解: (1)
bp 1 bp
b
p
82.5
13.375 93.8
82.5
k
Pa1
0.546 kPa1
例:在273.15 K时测定吸附质 CHCl3(g)在活性炭上的吸附作 用。当 CHCl3(g) 的平衡压力为13.375 kPa 及吸附达饱和时, 每克活性炭吸附 CHCl3(g) 的量分别为82.5 cm3 (STP)和93.8 cm3 (STP)。设该吸附服从兰缪尔吸附等温式,试求:(1) 兰缪
"for his discoveries and investigations in surface
chemistry”
190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矿业学院。留学德 国,师从能斯特。1906年获哥丁根大学博士学 位。
《物理化学基础实验》电导率法测定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实验

《物理化学基础实验》电导率法测定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实验一、实验目的用电导法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了解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及胶束形成原理;掌握DDS-308型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有些物质当它们以极低的浓度存在于某体系中时,可被吸附于该体系的表面上,使表面自由能明显降低,这样的一类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具有特殊的结构,即分子是由亲水的极性端和亲油的非极性端组成,通常分为三大类: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和非离子型。
若不另加说明,一般的表面活性剂都是水溶性的。
表面活性剂进入水中,在低浓度时呈单个分子状态,并且三三两两地把亲油基团靠拢而分散在水中。
当溶液浓度加大到一定程度时,许多表面活性剂分子立刻结合成很大的集团,形成“胶束”。
以胶束形式存在于水中的表面活性剂是比较稳定的,表面活性剂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以CMC 表示。
胶束的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图18-1 胶束形成过程示意图Figure 18-1 Schematic diagram of micelle formation在CMC点上,由于溶液结构的改变,导致其某些物理化学性质同浓度关系的曲线也出现明显的转折,如下图所示。
这个现象是测定CMC的实验依据。
利用这个现象,我们可以测定表面活性剂的CMC值。
本实验通过测定不同浓度溶液的电导率值,绘制电导率与浓度关系曲线,由曲线的转折点,来确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的CMC值。
图18-2 表面活性剂的物理性质与浓度的关系Figure 18-2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surface active agent三、仪器和试剂仪器:DDS-308型电导率仪,超级恒温水浴。
药品:0.02 mol·dm-3的十二烷基硫酸钠(事先配制)。
材料:容量瓶(100 mL)移液管、洗耳球、锥形瓶。
表面活性剂的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

山东轻工业学院物理化学综合设计实验(Ⅱ)实验名称:表面活性剂的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学生班级:化学10-1学生姓名:田冰冰学生学号:201004011005指导教师:张君完成时间:2013年6月30号表面活性剂的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作者:田冰冰学号:201004011005摘要:表面活性剂由于具有润湿或抗粘、乳化或破乳、起泡或消泡以及增溶、分散、洗涤、防腐、抗静电等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及相应的实际应用,成为一类灵活多样、用途广泛的精细化工产品。
临界胶束浓度可体现表面活性剂的性能,本实验采用电导法和表面张力法两种方法求表面活性剂的CMC。
表面张力法即最大气泡法,采用表面张力仪,测量不同浓度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鼓泡时的最大压差值。
电导法中测定不同浓度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电导值。
作出表面张力(最大压差)与浓度,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图,从图中转折点处找出临界胶束浓度(CMC)。
关键词:临界胶束浓度(CMC)最大气泡法电导法转折点一、综述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是一种无毒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化学性质稳定,在酸性或碱性介质中以及加热条件下都不会分解.它有很好的脱脂能力并能够降低水的表面张力,具有润湿、渗透和乳化的性能,在工业上具有广泛的用途。
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被誉为“工业味精”,是指具有固定的亲水亲油基团,在溶液的表面能定向排列,并能使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表面活性剂,其分子结构由两部分构成。
分子的一端为非极亲油的疏水基,有时也称为亲油基;分子的另一端为极性亲水的亲水基,有时也称为疏油基或形象地称为亲水头。
两类结构与性能截然相反的分子碎片或基团分处于同一分子的两端并以化学键相连接,形成了一种不对称的、极性的结构,因而赋予了该类特殊分子既亲水、又亲油,便又不是整体亲水或亲油的特性。
表面活性剂的这种特有结构通常称之为“双亲结构”(amphiphilic structure),表面活性剂分子因而也常被称作“双亲分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化性能:
对皮肤温和,EO数越高,刺激性越小;对酸、碱、氯稳定,抗硬水性好,钙皂分散能力强;清洗能力和泡沫性能良好,几乎不受pH和温度的影响;生物降解性好。
4.3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磺酸盐
烷基苯磺酸盐
物化性能:长链烷基苯磺酸盐具有很好的泡沫和润湿性能,短链则具有很好的增溶作用;随着烷基链的增长,亲水性和润湿力下降,去污能力、发泡能力和乳化能力上升;直链烷基苯磺酸盐的生物降解性优于支链烷基苯磺酸盐。
4.17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异硬脂基咪唑啉硫酸乙酯盐简称IES,
物化性能:为琥珀色液体,活性物含量为100%,水溶液(10%浓度)pH值为6.9;不溶于矿物油,可溶于水、芳香族碳氢化合物、氯化烃和氟化烃等;有优异的抗静电、润滑、柔软和缓蚀等功能。
4.18两性表面活性剂
定义:具有表面活性的分子残基中同时包含彼此不可被电离的正、负电荷中心(或偶极中心)的表面活性剂。
4.9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酸盐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简写为AES,
结构式为:R—(CH2CH2O)n—OSO3M
R通常为十二烷基;n为2~4;M多为Na、NH4。
物化性能:优良的去污力,起泡迅速、但泡沫稳定性稍差;亲水性和耐硬水性能优于AS,低温溶解性较好;刺激性远低于AS,可单独作为香波中主表面活性剂或与AS复配使用。
4.10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磷酸盐
磷酸酯盐
物化性能:性能温和,对眼睛和皮肤的刺激性极低;具有良好的乳化、抗静电、润湿、去污和缓蚀作用;单酯的水溶性好于双酯,市售商品均为单酯和双酯的混合物。
4.11阴离子表面活性剂-N-酰氨基酸
N—酰基肌氨酸盐
物化性能:对皮肤温和、刺激性小、安全性高;发泡和稳泡作用强,对硬水和电解质容忍度高;具有很好的缓释作用,有一定的抗菌性;在高固体含量的配方中可降低体系的粘度。
4.20两性表面活性剂
羟基磺基甜菜碱简称HSB,
物化性能:性能温和,能与各种表面活性剂复配,增稠性能好;耐盐性、耐酸碱性好,可在广泛的pH条件下使用;泡沫丰富,钙皂分散性好,具有较强的抑菌能力。
4.21两性表面活性剂
氧化胺
物化性能:具有优良的起泡和稳泡性能,效果优于烷醇酰胺;弱酸性条件下呈阳离子性,易吸附在头发表面,减少和消除头发表面的静电,提高头发的湿梳性;作用温和,无刺激,还可降低其它表面活性剂和功能添加剂(如ZPT)的刺激性。
•强水性极性有机物
•水助溶剂
4.1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羧酸盐
脂肪酸盐俗称高级脂肪酸皂,
物化性能:良好的发泡性能和去污性能;随着脂肪酸链的增加,其盐的凝固点增加,硬度加大;钾盐和三乙醇胺盐比钠盐软,前二者多用于液体产品;耐硬水能力低,遇电解质也会发生沉淀,pH低于7时,易析出游离脂肪酸。
4.2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羧酸盐
•温度、水硬度、助剂等
3.9表面活性剂的其它性能
•柔软性•匀染性•抗静电•杀菌消毒
3.10添加剂对表面活性剂溶液性能的影响
•无机电解质可降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cmc和最低表面张力;电解质浓度较高时才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有影响。
•长链脂肪醇长链脂肪醇可降低表面活性剂的cmc和表面张力
•短链脂肪醇浓度低时可降低cmc,浓度高时使cmc升高
4.5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磺酸盐
脂肪酸甲酯磺酸钠简称MES,
物化性能:MES具有良好的去污性和抗硬水能力,在低温和高硬水条件下优于LAS和AS;优异的钙皂分散性;与酶制剂具有良好的配伍性;刺激性和毒性低,生物降解性好;缺点是酯键易水解成二钠盐,颜色较深。
4.6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磺酸盐
仲烷基磺酸盐简称SAS,
物化性能:水溶性好,与AES复配可降低浊点;润湿能力和降低表面张力能力优于LAS,脱脂能力与LAS相近;低硬度时的起泡能力与LAS相当,高硬度时明显优于LAS;耐氧化能力强,适合配制含氯漂白杀毒洗涤剂。
4.7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磺酸盐
醇醚磺基琥珀酸单酯二钠(铵)盐
物化性能:良好的洗涤和发泡性能,易冲洗,洗后头发柔软易于梳理;刺激性极低,和其它表面活性剂复配可降低后者的刺激性;配伍性好,可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无毒、生物降解性好,安全性高;粘度特性较差,其配制的产品粘度较难控制。
2.1表面活性剂的吸附
表面活性剂溶液表面的吸附性能表面活性剂具有亲水和亲油的双重特性,当其溶于水后,其疏水基受到水的排斥而力图将整个分子“逃离”水溶液,而亲水部分则力图使整个分子留在水中,正是由于表面活性剂的这种易从水溶液中“逃离”的趋势,使其容易富集于溶液表面,且在溶液表面进行定向排列,这就是表面吸附现象。
杂环类:如异硬脂基苄基咪唑啉氯化物
高分子类
4.14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简称1831,
物化性能:白色固体,溶于甲醇、乙醇、三氯甲烷和热水中,不溶于苯、丙酮等;具有抗静电、杀菌、乳化、柔软等性能;稳定性好,耐热、耐光、耐强酸强碱;生物降解性优良,可与阳离子、非离子和两性表面活性剂配伍。
4.15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3.4表面活性剂的主要性能-分散作用
•分散作用:把一种物质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以形成分散体系的作用。
•分散体系的分类:
粗分散体系:质点大小大于0.5µm
胶体分散体系:质点大小为0.5µm~1nm
分子分散溶液:质点大小小于1nm
3.5表面活性剂的主要性能-发泡作用
问:表面张力低就可以生成稳定的泡沫吗?
答:否,泡沫的稳定性主要决定于排液快慢和液膜的强度。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溶解时,凡能电离生成离子的叫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不能电离生成离子的叫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1.4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浊点
浊点(Cloud point):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随温度的升高会突然出现混浊,这时的温度称为浊点。
影响浊点的因素: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浓度电解质有机添加剂
3.6表面活性剂的主要性能-发泡作用
影响泡沫稳定性的因素:
•表面张力
•表面粘度
•液体粘度
•表面张力的“修复”作用
•气体透过液膜的扩散性
•表面电荷
3.7表面活性剂的主要性能-加溶作用
3.7.1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
水溶液中表面活性剂的存在能使不溶或微溶于水的有机化合物的溶解度显著增加,这种现象称为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
4.8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酸盐
脂肪醇硫酸盐简写为AS,结构式为:R—O—SO3M R
一般为C10-C18烷基;M常为Na、K、NH4和乙醇胺盐
物化性能:具有良好的发泡力、去污力和水溶性;耐硬水能力不强;钠盐在低温时溶解性差,脱脂力强,对皮肤和眼睛有一定的刺激性;铵盐比钠盐温和,目前在国内香波配方中普遍使用;乙醇铵盐的刺激性低,低温溶解性好,是配制透明香波的重要原料。
•离子交换吸附
•离子对吸附
•氢键形成吸附
•π电子极化吸附
•色散力吸附
•憎水作用吸附
2.4影响表面活性剂在固体表面上吸附的因素
•表面活性剂的疏水基长度
•温度
•溶液的pH值
•表面活性剂的类型
•吸附剂的表面性质
•无机盐
3.1表面活性剂的主要性能-润湿作用
•润湿作用:固体表面上的一种流体被另一种不相溶的流体所取代的过程。
表面活性剂及其作用原理
1.表面活性剂概况
2.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
3.表面活性剂的性能
4.常用表面活性剂介绍
1.1表面活性剂定义
表面活性剂是这样一类物质,当它在溶液中以很低的浓度溶解分散时,优先吸附在表面或界面上,使表面或界面张力显著降低;当它达到一定浓度时,在溶液中缔合成胶团。
1.2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特点
4.12阴离子表面活性剂-N-酰氨基酸
N-酰基谷氨酸盐简写:AGA,
物化性能:具有良好的去污力、发泡力,耐硬水;对皮肤和眼睛的刺激性低,毒性低,对头发具有亲和性;配伍性好,有一定的杀菌力。
4.13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烷基胺盐:如酰胺基烷基胺盐
烷基咪唑啉盐
乙氧基化胺类
季铵盐:应用最广,如1831、1631、1231、1227、1821等
烷基二乙醇酰胺RCONH(CH2CH2OH)2
物化性能:具有优异的稳泡和增稠性能脂肪酸相同的情况下,二乙醇胺的比例越高,则产品的水溶性越好;脂肪酸的碳链越长、饱和度越高,则产品的增稠性越好,但水溶性会降低。
4.24
两性表面活性剂(按分子结构分):
甜菜碱
氨基酸型
咪唑啉型
氧化胺型
4.19两性表面活性剂
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简称BS-12K或CAB,
物化性能:易溶于水,具有优良的去污、发泡、柔软、增稠等性能,抗硬水能力强;性能温和,易生物降解,配伍性好,还可降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AS、AES)的刺激性;具有调理、抗静电性能。
•润湿过程:沾湿浸湿铺展
•杨氏方程:
qggg coslg−= slsg
3.2表面活性剂的主要性能-乳化作用
•乳状液:由两种相互“不混溶”的液体形成的热力学不稳定的分散体系。
•乳状液分类:水包油型(O/W)油包水型(W/O)多重乳状液(W/O/W、O/W/O等)
3.3表面活性剂的主要性能-微乳液
•微乳液定义:由不相混溶的油、水和表面活性剂自发形成的外观均匀、透明、稳定的液体。
十二烷基二甲基卞基氯化铵简称1227,
物化性能:白色或淡黄色固体,微有刺鼻气味,难溶于水,易溶于95%乙醇;较稳定,耐酸不耐碱,可与非离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具有优异的抗静电、柔软、杀菌性能。
4.16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双烷基二甲基氯化铵
物化性能:具有良好的柔软性、抗静电性和一定的杀菌能力;有较好的润湿和乳化性能;刺激性较烷基三甲基季铵盐小。
3.7.2微溶物在胶团中的加溶方式
a.加溶于胶团内核b.加溶与栅栏层c.吸附于胶团表面d.包含于胶团的极性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