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之壁画篇

陕西历史博物馆之壁画篇
陕西历史博物馆之壁画篇

陕西历史博物馆之壁画篇

壁画,顾名思义,指直接画在墙壁上的画作,它是建筑物的附属品,具有装饰和美化的功能,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

原始社会,人类就在洞窟壁上、岩石上刻画各种图形,记事表情,形成了最早的壁画。在贺兰山东麓,人们发现了数以万计的古代岩画,它们记录了远古人类在3000年前至10000年前放牧、狩猎、祭祀、战争、舞蹈的生活场景,以及羊、牛、马、驼、虎、豹等多种动物图案和抽象符号,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等。所以,这些早期壁画,就成为我们研究人类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艺术史的基本资料。

我们从《中国历史密码》中,选出几件国宝级壁画文物,大家一起欣赏。

打马球图(国宝级)

1971年出土于章怀太子李贤墓,绘于墓道西壁,长6. 75米,高1. 65米。为国宝级文物。画面描绘了在崇山峻岭之间,一众骑士正在进行一场精彩激烈的马球比赛的瞬间场面,绘画者通过对人物、马匹姿态、动势的把握,将马球比赛中的速度与力度表现得十分到位。

全图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呈现出一种和谐的韵律之美。无论是人、马的细部描绘,还是山石古树的粗狂勾勒,都能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美感,是难得的一流壁画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有人认为章怀太子墓出土的《狩猎出行图》和《打马球图》线条自由奔放,犹如书法中的草书,实不为过。

狩猎出行图(国宝级)

狩猎出行图于1971年出土于章怀太子李贤墓,原图高近2米,长近9米,绘制于墓道东壁,是气势壮观的巨幅精品。

整幅画面以50多组鞍马人物为中心,呈现了墓主人率领几十骑人奔驰行进在林木繁茂的山道中外出狩猎的壮观景象,场面宏大,气势磅礴,具有很强的动感,画工以洒脱自如的画笔,通过线条色彩,把人物活动的姿势和马奔驰的体态,描摹得栩栩如生,气韵生动,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同时,画面将游猎出行场面,安排在山道林木间,构图精巧,有藏有露,富于变化,远山近树,疏密有致,俨然是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卷。

宫女图(国宝级)

宫女图于1960年在陕西省乾县唐永泰公主墓出土,绘于墓前室东壁南侧,高176厘米,宽196. 5厘米。画面共有九位仕女,除一人着男装外,其他均云鬟雾鬓,发髻巍峨,有半翻髻、回鹘(中国少数民族部落,维吾尔族的祖先)髻、惊鹄髻等,分别着小袖罗襦,上罩“半臂”,披帛结缓,胸微袒露,长裙曳地,穿云头履。为首一人,头梳高髻,披巾绕肩,双手挽中,交叉胸前,神情雍容端庄,目光侧视,似向对面一组宫女传情示意,显得身份较高,正率领其他宫女徐徐前行,侍奉公主安寝。宫女们分别掌持方盘、食盒、烛台、团扇、高足杯、拂尘、包裹、如意,彼此顾盼呼应,悄声细语,步履轻盈,动作灵巧,仪态万方。

平淡的生活情节,经画家的巧妙构思,顿然妙趣横生。该图体现

了大唐喜好秀丽丰满、华贵艳媚的女子的风尚,真实再现了唐代皇室贵族奢靡的生活状态。

阙楼仪仗图(国宝级)

1971年出土于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墓,共两幅阙楼仪仗图,分别绘于唐懿德太子墓墓道东壁和西壁。高296厘米~420厘米,宽976厘米~928厘米,此图为唐代壁画中罕见的较完整、大面幅、高等级的阙楼画面,是唐代建筑绘画之极品,亦是唐代阙楼实物的形象资料。

《阙楼仪仗图》以唐人画唐景的写实性,为研究了解唐代建筑,尤其是阙楼建筑艺术提供了第一手形象资料。壁画场面之宏伟,人物之众多是唐墓壁画中极为罕见的。作者将阙楼的比例表现得当,绘制写实。仪仗图虽人物众多,结构复杂,但整体布局却显得井然有序,阵容严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展示了初唐绘画艺术的精湛,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2017年12月,在第四期《国家宝藏》节目中,该壁画与杜虎符、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作为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代表一起展出。

以上文物介绍均摘自《中国历史密码》,一本书了解陕西,一本书读懂中国。《中国历史密码》遴选出陕西历史博物馆及陕西境内代表性、典型性的精华文物遗迹,通过这些文物来诉说历史、人文、科技、经济、技术发展。还原中华文明风貌的历史变迁。

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

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 2人面鱼纹盆(新石器时代) 兽面纹细颈壶(新石器时代) 小口尖底瓶(新石器时代) 鱼纹葫芦瓶(新石器时代) 葫芦瓶(新石器时代) 陶斝(新石器时代酒器) 陶鬶(新石器时代) 玉刀(新石器时代) 饕餮纹四足鬲(商代中期) 凤柱斝(商代晚期) 羊首勺(商代晚期) 长胡四穿戈(商代晚期) 饕餮纹分裆鼎(商代晚期) 宗仲盘(西周晚期) 柞钟(西周晚期) 史迹角(西周早期) 梁其壶(西周晚期) 祖辛爵(西周早期) 日己觥(西周中期) 它盘(西周晚期) 它盉(西周晚期) 西周晚期,传世品。古代盛酒器。或说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器方口,短颈,扁圆腹。鸟形盖,后端有一兽形活链,与器鋬相连。腹底两侧各一隶童为足,后有犬首环鋬,前有张口犬形管状流。腹部饰双风鸟纹,周围绕以斜角凤角纹。 整器造型别致。 梁其壶(西周晚期) 鸟盖瓠壶(战国) 1967年绥德废品站征集。通高33.5厘米,口径5.8厘米,圈足径8.8厘米。盖作立体鹑鸟形,与壶颈相合后,器腹以下部分呈前鼓后曲状。鸟嘴处有环扣,可以闭启,鸟颈有带纹一周,似鸟之颈环。鸟盘冠,双翅,尾翎羽毛清晰可见,胸饰鸟、蛇纹。盖尾部有环,环系蛇形自绕的链条,上连壶。肩至腹饰五道宽带纹与六道蟠螭纹相间,螭纹皆相纠。盖、腹纹饰的空隙处填以小圆点珠纹。腹曲恻施八棱形壶,两端饰螭首。此壶造型极为逼真,纹饰细密繁缛,生动形象, 是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

师丞钟(西周中期) 金怪兽(战国) 陕西神木纳林高兔出土。战国器物,圆雕、透雕、浮雕兼施。鹰喙兽身头生双角如鹿,偶蹄,立于四瓣花形托座上。托座正中凸起呈覆斗形,周边花瓣上各有三个小圆孔。怪兽眼珠凸出,大耳竖立上双角内弯,作倒八字形向侧后展开。角分四叉,叉端各有一个怪兽头象,也为立耳环眼鸟喙,脖颈屈曲虬结,前后相连构成兽角的主干。怪兽前肢挺直前倾,后肢跨前,弯颈低头作角斗状。细腰,体内中空,尾卷成环形,亦作怪兽头象。通身及四肢上部饰凸云纹,颈脑部饰鬃 纹,双角及钩喙饰凸楞纹。角、尾和托座系另铸 利簋(西周早期) 为武王时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是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圆形,侈口,鼓腹,双兽耳垂珥,圈足下附有方座,造型庄重稳定。以云雷纹为地,腹及方座饰兽面纹,圈足饰夔纹,兽面巨睛凝视,森严可怖。腹内底部铸有铭文4行32字,述及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木)星当空,与《尚书武成》、《淮南子兵略训》等古代文献所记相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牛尊(西周中期) 五鼎四簋(西周中期) 豹纹瓦当(战国) 鎏金蟠虺纹铜扁壶(战国) 兵马俑(秦) 兵马俑彩绘跪射俑(秦) 青铜鹤(秦) 青铜鹅(秦) 杜虎符(秦) 铜质,虎形。器物高4.4、长9.5、厚0.7厘米,背面有槽,颈上一小孔,虎作半立走形,昂首,尾端卷曲。错金铭文9行40字:“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土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虎符“右在君,左在杜”,意思是说右半符存君王之处,左半符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会合,才能行军令。但遇有紧急情况,可以点燃烽火,不必会君王的右符。器物铭文是在虎身镂刻阴文,再将金丝嵌入阴文之内,最后镂平打磨光亮,虽历经两千多年,仍熠熠闪光。字体绝大部分 是小篆,规整挺秀。 龙纹空心砖(秦) 半两钱铜合范(秦代) 龙纹空心砖(秦) 鎏金银竹节铜熏炉(西汉) 通高58厘米,口径9厘米,重2.57千克。1981年陕西兴平市茂陵1号无名冢1号从葬坑出土。铜炉系博山炉形式。由炉体、长柄、底座分铸铆合而成,通体鎏金鋈银,精雕细镂,是一件至为罕见的艺术精品。炉口外侧和圈足外侧刻有铭文,记其原为未央宫物,后归阳信家,应是汉武帝赐给阳信长公主及其丈夫大将军卫青的赏物。 绿釉孔雀陶灯(东汉)

西安博物馆设计

西安是驰名海内外的千年古都,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是联通欧亚的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悠久、遗存丰厚。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西安建设了类型各异、规模不等的许多博物馆,如:史前遗址的半坡博物馆、秦兵马俑博物馆、汉阳陵博物馆、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近年来又有一批民营私人博物馆脱颖而出,成为古都文化复兴的重要载体。在新世纪之初,在古都博物馆群中又新增一员,这就是坐落在唐小雁塔侧畔,以西安都城发展史为主题的西安博物馆。三位一体的规划 1996年我们接受了西安博物院可行性研究和规划的任务。博物院选址在以唐小雁塔为核心的17.3hm2基地上。经多方酝酿,我们提出了以小雁塔为标志的寺庙建筑群、博物馆、公园三位一体的西安博物院总体规划方案,在古都西安建设一座集名胜古迹观光、历史文物鉴赏、城市公园休闲于一体的,以园养馆的现代大型博物院。 荐福寺位于唐长安中轴干道朱雀大街东侧,于唐代由王府改建、皇家敕建而成。705年扩建寺院时增加塔院,建立了小雁 西安博物馆设计 张锦秋高朝君 塔。佛教众多教派的大师在寺中阐释教义,翻译佛经,被誉为长安四大佛教译场之一,因而成为唐会昌五年(845年)灭佛运动中长安城仅留的四座寺院之一。唐末寺毁于兵火,寺院遂并入塔院。宋、元、明、清各代均有所修葺。现存荐福寺基本上保持了明代1436-1499修整的格局与规模。小雁塔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塔高43.38m,为15层密檐式砖塔。其悠久的历史、优美的梭形塔体与遇七十多次地震、多次裂而又合、至今挺立寺中的经历,使她与大雁塔齐名,成为古都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现存荐福寺格局基本完整,唐塔挺秀,明代山门完好,在规划的基地上寺庙建筑群起着中轴主体的作用。寺庙区为文物重点保护区,规划中对寺庙建筑区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作为佛教文化博物馆。长期关闭的南面山门拟正式启用,作为西安博物院正门。门外增辟广场和树阵式生态停车场,中轴线上开辟自南面体育场北路直达山门的入馆大道。现有的荐福寺南路适当扩宽,作为从朱雀路到山门的一条辅道。将不合寺庙格局的现状北门改至中轴线北端,门外亦设广场。广场东为管理部门,广场西设兼顾公园内外的经营性服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西安,710003)收稿日期:2007-08-20 从公园入口看博物馆 ABSTRACT/ The Xian Museum Hall is the main exhibition hall recently completed in the Xian Museum. This museum is a modern large-scale one, which integrates the three of “temple cluster symbolized by the Big Wild Goose Pagoda in Xian ”, “the museum hall ” and “the park ” in one. The museum hall designers strive to create the building features in the surroundings assimilated with historic sites; to make the building with indicate character in the city, and to bor-row and form scenery with park each other. As always, the designers pursu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idea with modern function,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with the modern, and the traditional law of shaping with modern technical means and skill of architecture. KEY WORDS/ The Xian Museum Hall, integrating three in one, harmony, feature, indicative character, integration 摘要/ 最近落成的西安博物馆是西安博物院当中的主馆。该博物院是在古都西安以小雁塔为标志的寺庙建筑群、博物馆、公园三位一体的现代大型博物院。博物馆设计力求在和古迹和谐统一的环境中创造自身特色,在城市中具有标志性,与公园互相成景、得景。设计师们一如既往追求传统的建筑理念与现代功能相结合,传统的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相结合,传统的造型规律与现代建筑的技术手段、手法相结合。 关键词/西安博物馆三位一体和谐特色标志性结合 WORKS OF DESIGN

陕西历史博物馆观后感

陕西历史博物馆观后感 “给我一天,还你万年”: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西安建都。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浓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精华,藏品丰富精美,是展示中国古代文明和陕西历史文化的艺术殿堂。 2011年5月26日,在“青马工程”的组织下,我们青马班的学员踏上了前往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路。这次参观使我受益匪浅,通过参观,使我更深的领悟到,西安,这座拥有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古城所深藏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短短的几小时,几千年的历史文明瞬间苏醒,,逐一呈现在我们眼前,除了惊叹古时先者的智慧,还深深的为自己是一名华夏子孙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在游览之前,我曾在网上查阅资料了解到,这座博物馆于1991年6月20 日正式建成对外开放。它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庞大、设施最先进的国家级历史博物馆。它占地约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0平方米,用于展览的面积为11000平方米,馆内现有收藏品37万件。这座博物馆是遵照周恩来总理生前遗愿建造的。后来由国家计委和陕西省政府共同投资亿人民币,建成了这座艺术殿堂。这座博物馆的设计是由中国建筑学界的泰斗——梁思成先生的关门弟子张锦秋女士担任的。建筑的外观为仿唐风格,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反映了一个辉煌时代的风貌。布局上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重楼”的结构特点,突出了古朴凝重。并创造出一种帝宫与传统园林相结合的氛围,象征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经过长时间的排队等候,我们终于办理好门票,我顺着喷泉径直走入陕博的大门,来到了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展览馆面前。从门口的介绍词得知,陕博的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调研报告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调 研 报 告 班级: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广告学1003班姓名:吴昌俊 学号:2 日期:2012—4—3 调研方式:书籍、网络信息收集及实地考察

调研对象简介: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作为陕西省历史文化精髓,是一座国家级综合性历史类大型博物馆,筹建于1983年,1991年落成开放,占地6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文物库区面积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1000平方米,文物370000件,上至古人类下至1840年社会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大100万年。作为中国十三代王朝的建都之地其丰富的文物藏品成为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殿堂,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是第一座拥有现代化设施的大型国家级博物馆,属国家4A级旅游景点。

博物馆展示主题及分析:馆内展示从上至古人类初级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皆在表达人类历史文化的悠久,展示一种文明与社会的不断进步,向人们展示一种智慧的结晶及古现代的一种完美结合,是一个提升自我修养内涵及放松心情和旅游度假的必去之地。如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速,人们紧跟时代步伐,人们忙碌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难以保证,为了站在时代的前沿而一直努力着。在这个急促的社会中人们不免会遗忘历史与发展的路程,为了能让人们更好的记住历史感受文化内涵,特此建成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以供人们欣赏,充实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延成中国古代文化并不断发扬光大。同时作为上班一族的人来说,更是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他们在一周的忙碌之后终于有一个放松心情的理想境地。每一个外省来游的人及外国友人来到西安,那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是他们的必游之地。通过这里可以使他们更好刚深入的了解中国历史文化。

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91号(大雁塔西北侧),是首批中国“AAAA”级旅游景点,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前身为1944年6月成立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1950年改称西北历史陈列馆,1952年改称西北历史博物馆,1955年6月改称陕西省博物馆。1983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生前指示,开始在现址筹建新馆,1986年夏破土动工,1997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开放,并定名现名。[1-2] 2008年,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被确定为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馆区占地6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文物库区面积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1000平方米。馆藏文物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的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长安自古帝王都,历史上先后有周、秦、汉、隋、唐等十三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具有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后,集中珍藏陕西地区出土的珍贵文物37万余件。[3]中文名称陕西历史博物馆 外文名称Shaanxi History Museum 类别历史博物馆 地点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91号

1952年1月,又改称为西北历史博物馆。 1953年3月,西北历史博物馆拆除了碑林与孔庙之间的隔墙,正式把孔庙扩充为馆区。 1955年6月,由于西北大区撤销,西北历史博物馆又归属陕西省政府管理,馆名也改定为陕西省博物馆。 1963年,陕西省博物馆新建的西安石刻艺术室正式对外开放,从此,历史陈列、雕刻艺术和碑林就成为陕西省博物馆的三大常设陈列。随着陕西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陕西省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已达数十万件之多。 1973年,周恩来总理来陕西视察时,有感于陕西丰富的文物资源和已有博物馆小而简陋的状况,提出应在陕西建一座新博物馆的指示。 1983年,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筹建,属国家“七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鉴于陕西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国家和陕西省政府共同投资1.44亿人民币兴建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舍的设计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设计师张锦秋女士担任。 1991年6月20日上午,陕西历史博物馆开馆典礼仪式在展厅前大院隆重举行,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大型现代化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正式建成开馆,标志着中国博物馆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4]。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国家级现代化大型博物馆,是一组雄伟壮观的仿唐建筑群,占地约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它汇集了陕西文化精华,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鉴于陕西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国家共投资亿元人民币,兴建了陕西历史博物馆,于1991年6月建成开放。 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别具特色。它将中国古典宫殿建筑和庭院建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色彩协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风格,同时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 博物馆珍藏了陕西出土的文物万件(组)展室面积达1100平方米,分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大部分,形象系统地展现出自115万年以前至公元1840年的陕西历史。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11个朝代在陕西建都,历时1000多年,是我国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地区,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陕西古代史是中国历史的浓缩。 ●特点:陕西省博物馆融中国古代宫殿与庭院建筑风格于一体,典雅凝重,古朴大方,布局协调,气势宏伟,体现了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馆内设有中央空调、多功能照明系统,采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和中央控制系统。设有现代化文物库房和具备多种语言同声传译功能的报告厅。镶金玉

镯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造型继承唐代博大雄浑、典雅凝重的风格,借鉴我国传统宫殿“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 四隅崇楼”的布局形式,同时运用现代先进技术,把我国盛唐时期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博物馆功能要求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既保持了古老风貌,又有现代化的特点。屋顶采用唐代盛行的灰绿色琉璃瓦,显得华贵庄重,古朴大方,墙面材料为仿石棉砖,门窗则采用大块茶色玻璃和铝合金框架,馆内配备可控制温湿度的全封闭中央空调系统,多功能的照明系统,自动防火防盗系统,计算机控制管理系统;设有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具有先进的化验、测试技术和文物保护修复手段。为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建有电脑控制并拥有30万册藏书的图书馆和6国语言同声传译的国际学术报告厅。此外,还有设施完善的文物库、资料室、购物中心等。 ●珍藏:馆内珍藏了陕西出土文物37万件,游客可欣赏到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自115万年前到公元1840年间的陕西历史文物。 ●结构:展室总面积达11000平方米,分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陈列三大部分,其中陕西古代史陈列、陕西青铜器珍品展、陕西历代陶佣精华展和唐墓壁画真品展最具吸引力。

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心得体会

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心得体会 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厅面积11600多平方米,展出文物精品2700多件,展线总长2300米。展厅跨度大,层位高,视野广阔,照明设备灵活多用,通风设施好,装饰古朴典雅,给人凝重、舒畅、清新之感。下面,为大家提供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心得体会,欢迎参考! 20XX年的夏秋之际,我怀着一颗对历史的崇高敬畏之心,兴致勃勃的参观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心中颇有些感触,愿讲出来与大家一同分享。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位于陕西西安的一座国家级的综合性历史类大型博物馆。她是遵照周恩来总理生前的遗愿建设的。该馆筹建于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之日正式对外开放。它的建筑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馆舍布局成轴线对称,主从有序;由一组“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仿唐风格建筑群组成。它把唐代的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博物馆功能相结合,融中国古代宫殿与庭院建筑风格于一体。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区占地6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文物库区面积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1000平方米。馆藏文物370万余件。 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可谓是馆藏文物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品位之高、价值之广泛。例如:有精美的商、周青铜器,有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两千多件汉、北朝、唐、宋、元、明、清时期的陶、釉陶和唐三彩等),以及汉、唐银器,唐墓壁画(四百多

幅,画面面积一千多平方米)等。可堪称是陕西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象征。 在详细参观了上述诸多馆藏历史展览物件后,我就在思索:三 秦大地是我们中华民族生息、繁衍,是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而陕西西安自古就是帝王之都所在,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灿 烂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都曾于此建都立国称帝,以号令天下。 可以说,陕西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正是这种文化的积淀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而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则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 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国,即: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其中三大古国文明皆有中断,唯有我中华文明未曾中断,一直绵延至今。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教授曾说:后人对中华文化遗产,应抱以敬畏之心,赞颂之意,骄傲之情,欣赏之趣,而行守护之职,关爱之意,学习之心,弘扬之责。 是啊!作为炎黄子孙,特别是陕西人,且又是一名历史的学习与钻研者。我觉得,我们这些当世的后辈子孙有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这一历史使命和责任。我由衷的希望大家有机会一定要去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切身实际的感触一下悠久渊源的中华文明史和民族文化气息。极力呼吁广大社会青少年朋友能够以身作则,行使“弘扬中华之文化,传承民族之精神,立中华之美德”的光荣传统习俗!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案例分析

博物馆建筑资料实例分析(陕西历史博物馆)2 2.1实例气候水文地理条件 2.1.1:地形水系:度和109.49107.40度~西安市位于渭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东经 度之间,北临渭河和黄土高原,南邻秦岭。东度~34.4533.42北纬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华县、渭南市、商州市、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泾阳、兴平、武功、扶风、富平等县(市)咸阳市区、杨凌区和三原、年,2016116公里。截至公里,南北宽约相邻。辖境东西长约204 1066平方公里。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西安面积9983条河流。其中,渭河、泾河及石川河西安境内河网密集,共有54绝大多数河系过境河流,其余河流均发源于秦岭山地或骊东南丘陵,流由南向北流经渭河平原注入渭河。黄河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8.46%。 西安各条河流的流域面积相差悬殊。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有黑河、灞河与沣河。上述三条河流的流域面积占境内总面积82.37%。发源于秦岭山地的渭河南侧支流,因秦岭北坡山势陡峭,沟谷深邃,谷峰相间,状若梳齿,使河流具有以下结构特征: 一是流向多呈东南—西北向。河流在秦岭山地沿沟壑曲折南向,地质构造断裂带也大致沿东南出峪后,顺地形斜面自东南流向西北,—西北走向,灞、浐、沣诸河等均沿断裂带走向流动。二是河道纵向比降大。各条河流上游段流经秦岭山地时,谷深、坡陡、流急。出峪后

中游段切穿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坡度减小,水流较缓。 三是下游河道横向摆动显著,具有游荡性河流特征。渭河不断向北迁移,灞河由东向西摆动,沣河由西向东演变,潏、滈交替泛滥,形成片状展布的古河道、边滩和心滩。秦岭 四是上游河道曲折深切,多峡谷险滩。秦岭北侧峪口多达70余处。五是河床堆积物明显。从河源到河口,随着坡度减小,河流挟沙能力降低,悬移物在下游形成沿河有规律的堆积分布。 2.1.2:区域地质概况: 西安市的地质构造兼跨秦岭地槽褶皱带和华北地台两大单元。距今约1.3亿年前燕山运动时期产生横跨境内的秦岭北麓大断裂,自距今约300万年前第三纪晚期以来,大断裂以南秦岭地槽褶皱带新构造运动极为活跃,山体北仰南俯剧烈降升,造就秦岭山脉。与此同时,大断裂以北属于华北地台的渭河断陷继续沉降,在风积黄土覆盖和渭河冲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 2.2历史与民俗文化及建筑设计者简介 历史与民俗文化2.2.1.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市,西北地区第一大城市,中国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中国重要的制造基地。西安历史悠久,是中国多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有着7000多年的建都史,与雅典、罗马、11003100年文明史、多年建城史和丝开

陕西历史博物馆心得共4篇.docx

陕西历史博物馆心得共4篇 篇一:关于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总结 关于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总结 为了让同学们增长见识、拓展视野,我们管理学院实践部精心组织了一次参观杭州历史博物馆的活动,让大家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同时也让大家感受到历史创造了现在的西安,激发自己对于西安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西安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历史文化悠久。陕西历史博物馆分为三个展馆,第一展馆:第一单元《人猿揖别》,距今115万年前的先民遗存,第二单元《凤鸣岐山》,西周王都的丰富遗迹,第三单元《东方帝国》,秦帝国以兵马俑为代表的文物;第二展馆:第四单元《大汉雄风》,汉都长安、汉家陵阙和典型汉代文物,第五单元《冲突融合》,陕西民族大融合、佛教东渐丰富的文化遗存及宗教文物;第三展馆:第六单元《盛唐气象》,中国古代鼎盛时期隋唐时代典型遗存,第七单元《告别帝都》,展示唐以后作为西北区域中心的陕西。基本陈列精选的2000余件珍贵文物包括:反映古代先民生活情景和艺术追求的丰富多姿的彩陶器皿,反映西周王都兴起与拥有的青铜器,反映秦扫六合统一天下的青铜剑、兵马俑等,以及显示秦汉建筑构件、大型瓦当,民族大融合文化遗存、佛教东渐的宗教文物,还有反映盛唐繁荣景象的唐代金银器和唐三彩等等,并配以遗址模型、图表、照 片等辅助展品,系统展现自115万年前至1840年期间陕西地区的悠久古代历史和文化。由于中国古代社会周、秦、西汉、隋唐几个盛期都是在陕西地区建都的,所以该陈列以这几个时期为重点,反映了陕西地区古代文化,这几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 我们把参观的时间选在周末,以便更多的同学参加进来。22日早上8点,我们准时集合出发,出发之前做了细致的安排,任何离开或有事的人需要通知负责人,不得擅自行动。在到达目的地之后,我们先合了影,然后便开始参观了。在参观的时候,大家都很认真仔细的观看展览作品,参观文物古迹,秩序井然,没有出现大声喧哗等不好的现象,毕竟我们出门后不只代表自己一个人,也代表着

陕西历史博物馆游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417962263.html, 陕西历史博物馆游记 作者:王宇飞 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11年第03期 回首古今,有隋的富强、唐的鼎盛;有元的疆域辽阔,亦有清的丧权辱国。尧、舜、禹;夏、商、周;自春秋战国、至秦皇汉武;从三国周郎赤壁,到南宋岳飞抗金。是这些,正是这些,组成了我们华夏数千年的灿烂文明。 迎着徐徐清风,踏着古朴的青砖,怀着敬仰与憧憬,走进这个祖国的史册、历史的舞台——陕西历史博物馆。 疾步向前,近了,又近了。青砖、碧瓦、朱门……一座虽不算气势恢宏,但依旧古香古色的建筑静默在那里。它犹如一幅历史的卷轴,在我们面前缓缓展开,待我们细细品读。那远古的缕缕的沁人幽香,漫过千年的时光,将我们萦绕,久久不散。 徘徊于历史的长廊中,感受着千百年的文明进程,我惊叹,我自豪。商周青铜器古朴庄重,给人一种厚重凝练之感;汉代陶俑仪态轩昂、神武威扬;唐代金银器典雅华美、精美绝 伦;墓葬壁画千姿百态、神韵依旧。这些瑰宝上起远古、下至晚清,历经千百万年时光的洗礼,记录着中华民族的荣辱与兴衰。其中,有鎏金龙像精巧细致,虽不大,但又不失大气。那金龙后爪抓紧地面,前爪腾空跃起,身体微微前倾,作腾飞状。虽然它静止在那里,但我依然能感到它仿佛已经纵身跃起,冲破阻拦,腾云驾雾,盘旋于九霄一般。这,不正是历代帝王企图突破艰险、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吗? 此外,还有更多的精美艺术品,等待我们去欣赏它的英姿。 鹿角、虎头、马身、豹尾,这尊金像是战国时期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它双目微瞑,头略低,那坚实的倔强的角无声地表达着坚毅。这不正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象征吗?我们的默默的劳动者啊!它们沉默不语,但却用坚实的脊梁建起了宏伟的宫殿;它们虽受统治者压迫,但却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辉煌的文明。这难道不值得中华儿女去讴歌、去赞颂吗? 历史的遗物让人赞叹,而抒写历史的人又怎能不让人铭记?看!这是谁?深邃的目光,紧皱的眉头,手持节杖。是你!那条横贯欧亚的古道因你而畅通。历时十三年,历经千辛万苦,出使西域归来,你虽身着布衣,但褴褛的衣衫下裹藏着一个怎样坚强的身躯,怎样执著的信念?虽然,你只是一座无声的雕像,但,你的英姿,你的灵魂,永远屹立在丝绸之路的起点…… 凝视着一件件精美的文物,我在用心灵去交谈,倾听他们讲述曾经的辉煌;我在用真情去抚摸,感受那种历史的沧桑。

关于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总结

关于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总结 为了让同学们增长见识、拓展视野,我们管理学院实践部精心组织了一次参观杭州历史博物馆的活动,让大家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同时也让大家感受到历史创造了现在的西安,激发自己对于西安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西安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历史文化悠久。陕西历史博物馆分为三个展馆,第一展馆:第一单元《人猿揖别》,距今115万年前的先民遗存,第二单元《凤鸣岐山》,西周王都的丰富遗迹,第三单元《东方帝国》,秦帝国以兵马俑为代表的文物;第二展馆:第四单元《大汉雄风》,汉都长安、汉家陵阙和典型汉代文物,第五单元《冲突融合》,陕西民族大融合、佛教东渐丰富的文化遗存及宗教文物;第三展馆:第六单元《盛唐气象》,中国古代鼎盛时期隋唐时代典型遗存,第七单元《告别帝都》,展示唐以后作为西北区域中心的陕西。基本陈列精选的2000余件珍贵文物包括:反映古代先民生活情景和艺术追求的丰富多姿的彩陶器皿,反映西周王都兴起与拥有的青铜器,反映秦扫六合统一天下的青铜剑、兵马俑等,以及显示秦汉建筑构件、大型瓦当,民族大融合文化遗存、佛教东渐的宗教文物,还有反映盛唐繁荣景象的唐代金银器和唐三彩等等,并配以遗址模型、图表、照

片等辅助展品,系统展现自115万年前至1840年期间陕西地区的悠久古代历史和文化。由于中国古代社会周、秦、西汉、隋唐几个盛期都是在陕西地区建都的,所以该陈列以这几个时期为重点,反映了陕西地区古代文化,这几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 我们把参观的时间选在周末,以便更多的同学参加进来。22日早上8点,我们准时集合出发,出发之前做了细致的安排,任何离开或有事的人需要通知负责人,不得擅自行动。在到达目的地之后,我们先合了影,然后便开始参观了。在参观的时候,大家都很认真仔细的观看展览作品,参观文物古迹,秩序井然,没有出现大声喧哗等不好的现象,毕竟我们出门后不只代表自己一个人,也代表着自己的学校的形象,从我们身上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素质修养。对于大家的表现,我们都感到很满意。陕西历史博物馆是西安一个具有其特色的博物馆,里面的作品令我们大开眼界,很多都是第一次看到,我们一行人都感到受益非浅。 通过此次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同学们都了解一些西安的历史、文化等知识;了解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一些馆藏,也欣赏了历史遗迹,既学到了知识,也增长了见识;同时还培养了同学们对中华历史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了同学们对于活动的积极性,为我们日后的学习和活动打下了一个基础。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展览调研报告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展览调研报告一.调研对象: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二.调查的目的与意义:通过对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展览展示的布局实地观察,对博物馆的整体情况进行深入了解。从而分析展示布局合理与不合理之处。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 三.调查内容:1.博物馆的简介 2.设计师简介 3.总体环境布局 4.功能关系和空间组合 四.1.博物馆的简介: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是遵照周恩来总理的遗愿建设的。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的小寨东路91号(大雁塔西北侧)。于1991年6月20日落成,是按照宫廷院式布局的一组雄伟壮观的仿唐建筑群。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舍的设计由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设计师张锦秋女士担任。 2.设计师简介: 张景秋(1936年),女,四川成都 人,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和理论研 究生。1966年进入中国建筑西北研究 院从事建筑设计。其间,她的代表作设 计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中有陕西历 史博物馆,西安大雁塔景区的三唐工 程,陕西省图书馆,美术馆建筑群体等作品。并注重将规划,建筑,园林融为一体。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3.总体环境布局: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主要有四部分组成,包括展览区域、广场、停车场、办公区域。以展厅区域为中心,中心广场,停车场以及办公区域四周环绕的布局明显是仿唐建筑群。 ↑ 第一展厅展出面积5051平方米,展线长1247米,在中央大厅,分上下两层,共三个展室,分为七个部分(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后部一、二、三、层是办公区域,两端是附属展厅,东端是藏传佛教展厅和佛教展厅,西端是临时展厅和专题展厅。四个崇楼作为辅助用房。 4.功能关系和空间组合和: 放射建串联的组合方式使得空间组合紧凑,路线灵活。 展品陈列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进行,这种陈列方式很好的引导人们从古代走到现代,更好的去了解历史文化。展厅中厚重的墙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心得体会

陕 西 省 历 史 博 物 馆 心 得 体 会 国关院信工系 9321201班 刘毅

2011年5月26日,我们集体参加了学院组织的青马工程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活动,充分感受了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经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秦大地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别具特色。它将中国古典宫殿建筑和庭院建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色彩协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风格,同时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则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 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厅面积11600多平方米,展出文物精品2700多件,展线总长2300米。展厅跨度大,层位高,视野广阔,照明设备灵活多用,通风设施好,装饰古朴典雅,给人凝重、舒畅、清新之感。整个陈列分为序厅、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和已开辟为 国际画廊的中央大厅等几个部分。序厅位于中央大殿前端,陈列一尊巨大的千年石狮(唐顺陵石狮复制品),衬以黄河巨幅彩照,引导观 众去领略由黄土黄河孕育出的古老文明。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为陕西古代史陈列,它以历史进程为线索,选取各时代的典型文物进行组合陈列,来揭示陕西地区古代社会文明发展状况。该陈列展厅面积4600平方米,共三个展室,分为七个部分(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精选的2000余

件珍贵文物包括:反映古代先民生活情景和艺术追求的丰富多姿的彩陶器皿,反映周人兴起与鼎盛的青铜器,反映秦扫六合统一天下气势的青铜剑、经机、兵马等,以及显示秦汉奋发崛起精神的钢建筑构件、大型瓦当,还有反映封建盛世繁荣景象的精美的唐代金银器和唐三彩等,并配以遗址模型、图表、照片等辅助展品。系统地展现了自115万年前至1840年陕西地区的古代历史。由于中国古代社会周、秦、西汉、隋唐几个盛期都是在陕西地区建都的,所以该陈列以这几个时期为重点,既突出反映了陕西地区古代灿烂的文化,也反映了这几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 专题展览厅位于序厅西侧,陕西青铜器珍品展和陕西历代陶俑精华展是陕西历史博物馆首次推出的两个专题展览。展厅面积约2600余平方米,展出文物600多件(组)。其中陕西青铜器珍品展选取这个陕西历史上文物最宏富、最突出的横断面,从种类与用途、铭文与书法、造型与装饰、随葬与窖藏、青铜铸造工艺五个方面予以展示。展出青铜器260件(组),整个青铜器展室给人一种厚重凝炼的感觉。陕西历代陶俑精华展展出文物341件,以时间为序,分为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代五个阶段,分别以神武鹰扬、气势古拙、神韵质朴、仪态轩昂、典雅华美、灰色凝练、余光明媚为主题展示了陕西乃至中国陶俑的发展过程。 其中展示了八大类,还有字画、版本、经卷、织物、骨器、木器、漆器、铁器、石器、印章、封泥,以及近现代文物和民俗民族文物。 漫步在五个大的展览厅中,可以感受到陕西汹涌、博大的文化,在博物馆的几个小时中,我们一举跨越了从公元前21世纪到现代社会。通

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

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这次假期,我和我的同学参观了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众多,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近代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所以,这次我们选择了陕西历史博物馆来作为我们艺术之旅的重点。 当然,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之前,了解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历史和特点也是必不可少的功课。我们了解到: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拥有现代化的设施的大型国家级博物馆。中国历史上强盛的周、秦、汉、唐等王朝曾在陕西西安附近建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广,其中有精美的商、周青铜器,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以及汉、唐金银器,唐墓壁画。堪称陕西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象征。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誉为“华夏珍宝库”和“中华文明的瑰丽殿堂”。 在这次参观中,我们获益匪浅,让我对西安的认识得到了质的提升。总的来说,在以下四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为博。西安地大物博自是早就知道,但仅限于一个模糊的概念。这次系统详细的参观了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青铜艺术精品展、古代书法艺术精品展、馆藏文物展、书房珍玩精品展等各项展览,不禁感慨十三朝古都西安的文化底蕴之博,物产资源之博,艺术内涵之博。西安以她博大的胸怀,包容和养育着生活在这里的几百万人民百姓。

二为史。西安是古城,历史悠久。曾有十三个朝代以此为都,西安的历史中填充着无数色彩缤纷的故事。承载着朝廷权威的皇家玉玺,记录着世代变迁的竹简,刻画着沧海桑田的铁器铜器,象征着雍容华贵的玉器古玩,还有留着战争疤痕的民间遗物,每一件都在给我们讲述着自己说不完的经历和史实。 三为情。西安的民俗和风土人情是闻名世界的。展厅中模仿的婚庆场面洋溢着热闹喜庆,也洋溢着纯朴的民风民情;还有日渐稀少的西安回民的风情,街坊邻里们谈笑风生,互相帮助,谁家有事,一声招呼,一个院落携手共济,不是亲情而胜似亲情,让我们现代人无比羡慕那美好的和谐。真正西安的民情是淳厚的、温和的、谦逊的,这是需要我们现在去重温,去寻找和拾回的。 四为美。名胜古迹之美,现代建筑之美,自然风光之美,西安的美无处不在。活灵活现的皮影儿和面人儿,独特的传统服饰和民间剪纸,西安的文化艺术之美更是魅力无穷。再看从博物馆本身的建筑设计,到展区展品的设置,无处不在的贴心服务,到细心品味的参观人群和天真活泼、认真参观学习的孩子们,也展示了西安的精神文明之美。 只有真正了解一个城市,才会真正热爱她。从走进历史博物馆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她的美深深的震撼住了。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的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馆舍由一组“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仿唐风格建筑群组成。馆舍布局呈“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结构特点。把唐代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博物馆功能相结合,融中国古代宫殿与庭院建筑风格于一体。在我

陕西历史博物馆十八件镇馆之宝

陕西历史博物馆十八件镇馆之宝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历史和艺术的宝库,位于千年古都——西安。这座极具文化历史价值的博物馆馆藏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其中的商周青铜器精美绝伦,历代陶俑千姿百态,汉唐金银器独步全国,唐墓壁画举世无双。可谓是古都明珠,华夏宝库。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陕西历史博物馆十八件精美绝伦的镇馆之宝! 西周旟鼎 西周旟(yú)鼎,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前10世纪中叶)文物,1972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周旟鼎通高77厘米,口径56.5厘米,重78.5公斤。旟鼎铸于西周康王时期,承袭商代圆鼎风格,造型敦厚雄伟,厚重庄严,纹饰庄重神奇,华丽精美,是一件杰出的青铜器。? 五祀卫鼎 五祀卫鼎,西周中期(约公元前10世纪中叶-前9世纪中叶)文物,1975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董家村,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五祀卫鼎通高36.5厘米,口径34.3厘米,腹深19.5厘米,重11.5公斤。鼎造型虽纹饰简洁,造型简单,但腹内铭文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价值,被誉为“青铜史

书”。 多友鼎 多友鼎,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中叶-前771年)的文物,1980年出土于陕西省长安县斗门镇下泉村,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多友鼎身高51.5厘米,口径50厘米,体重35千克。虽然长相普通,表面光素无纹,看起来其貌不扬,但是体型健壮,形制俊伟,是西周晚期圆鼎铸造的代表作。对于这件文物详细信息,《中国历史密码》一书中有详尽的介绍。 鎏金银竹节铜熏炉 鎏金银竹节铜熏炉,?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文物,1981年出土于陕西省兴平市茂陵东侧陪葬墓内,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鎏金银竹节铜熏炉通高58厘米,口径9厘米。这件熏炉为青铜质地,由炉体、长柄、底座分铸铆合而成,通体鎏金,局部鎏银,精雕细镂,造型华美,是一件至为罕见的艺术精品。 皇后玉玺 皇后玉玺,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文物,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狼家沟村,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玉玺印面为正方形,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玉玺上雕一只匍匐状的螭(chī)虎做纽。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四个字,书体严谨流畅,笔画粗细均匀,刀法自然娴熟,可见当时的篆刻艺术已达到了高超的水平。皇后之玺仍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两汉时

陕西历史博物馆十八件镇馆之宝优选稿

陕西历史博物馆十八件 镇馆之宝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陕西历史博物馆十八件镇馆之宝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历史和艺术的宝库,位于千年古都——西安。这座极具文化历史价值的博物馆馆藏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其中的商周青铜器精美绝伦,历代陶俑千姿百态,汉唐金银器独步全国,唐墓壁画举世无双。可谓是古都明珠,华夏宝库。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陕西历史博物馆十八件精美绝伦的镇馆之宝! 西周旟鼎 西周旟(yú)鼎,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前10世纪中叶)文物,1972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周旟鼎通高77厘米,口径56.5厘米,重78.5公斤。旟鼎铸于西周康王时期,承袭商代圆鼎风格,造型敦厚雄伟,厚重庄严,纹饰庄重神奇,华丽精美,是一件杰出的青铜器。 五祀卫鼎,西周中期(约公元前10世纪中叶-前9世纪中叶)文物,1975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董家村,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

馆。五祀卫鼎通高36.5厘米,口径34.3厘米,腹深19.5厘米,重11.5公斤。鼎造型虽纹饰简洁,造型简单,但腹内铭文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价值,被誉为“青铜史书”。 多友鼎 多友鼎,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中叶-前771年)的文物,1980年出土于陕西省长安县斗门镇下泉村,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多友鼎身高51.5厘米,口径50厘米,体重35千克。虽然长相普通,表面光素无纹,看起来其貌不扬,但是体型健壮,形制俊伟,是西周晚期圆鼎铸造的代表作。对于这件文物详细信息,《中国历史密码》一书中有详尽的介绍。 鎏金银竹节铜熏炉 鎏金银竹节铜熏炉,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文物,1981年出土于陕西省兴平市茂陵东侧陪葬墓内,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鎏金银竹节铜熏炉通高58厘米,口径9厘米。这件熏炉为青铜质地,由炉体、长柄、底座分铸铆合而成,通体鎏金,局部鎏银,精雕细镂,造型华美,是一件至为罕见的艺术精品。 皇后玉玺 皇后玉玺,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文物,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狼家沟村,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玉玺印面为正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