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传说
【神话故事】神话故事 “年”的传说故事

【神话故事】神话故事“年”的传说故事年是中国传统的神话人物,关于年的传说有很多,许多地方都有自己关于年的传说,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这些关于年的传说故事。
据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凶猛的怪兽叫做“年”,它每年都会在初一这一天出来吃人。
人们非常害怕年,每到这一天就躲在家中,以免被年发现。
有一年,一位叫做马仁的勇士来到了这个村庄,他听说了关于年的传说后,决定要帮助村民们消灭年,于是他留下来等待初一的到来。
初一这天,年果然出现了,它非常凶猛,嘴里不停地喷着火焰,村民们被吓得四处逃窜。
可是马仁并没有害怕,他拿出了一把火把,朝着年扔了过去。
年被火把烧到后非常痛苦,它发出了一声尖叫,然后转身逃跑了。
马仁追了上去,再次用火把将年烧死了。
村民们见到年被消灭后非常高兴,他们纷纷向马仁表达感激之情。
从那以后,人们每年都要在初一这天放鞭炮、挂灯笼、贴春联,以驱赶年的鬼魅,保佑平安顺利。
还有一个关于年的传说故事是这样的:据说在古代,天上有一位叫做玉帝的神仙统治着众神,他听说人间有一个凶猛的怪兽年,为了保护人类,玉帝决定要将年赶走。
于是他派遣了雷公和电母前往人间,希望他们能够帮忙。
雷公和电母得知了年每年初一出现的消息后,决定要合力将年赶走。
初一那天,他们果然在村子里见到了年,年口吐烟雾,样子非常可怕。
但是雷公和电母并没有退缩,他们分别用雷电击打了年,将它击伤了。
年变得非常虚弱,一直在求饶,他们见状后就将年抓了起来,最后将年关在了深山里。
人们得知了这个消息,都非常高兴,他们向雷公和电母表达感激之情。
自此以后,人们每年都会在初一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奏响锣鼓,燃放烟花,来庆祝年被赶走的胜利。
这些关于年的传说故事,让我们了解到了年的凶猛和人们消灭它的勇气,也体现了人们对于年的畏惧和祈求平安的心愿。
年已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也反映了中国人的美好愿望和精神风貌。
年的传说概括20字

《年的传说概括》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年”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呀,有一只叫“年”的怪兽。
它长得可吓人啦,头大大的,身子长长的,眼睛还会放光。
每到一年的最后一天,“年”就会跑出来捣乱,伤害人和动物。
人们可害怕“年”了,一到这时候就都躲在家里,不敢出门。
有一年,“年”又要来了,大家都特别紧张。
就在这时候,有一位老爷爷想到了一个办法。
老爷爷让大家在门口贴上红红的春联,挂上红红的灯笼,还在院子里放起了鞭炮。
“噼里啪啦”,鞭炮声响个不停。
“年”听到这些声音,看到这些红红的东西,吓得不敢靠近,灰溜溜地逃走了。
从那以后,每到过年,人们就会贴上春联,挂上灯笼,放鞭炮,为的就是把“年”赶跑,祈求新的一年平平安安。
过年的时候,一家人还会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热热闹闹的,可开心啦!小朋友们,这就是“年”的传说。
《年的传说概括》同学们,咱们一起来听听“年”的传说哟!传说中,“年”是个大坏蛋。
它长得奇形怪状,特别凶猛,而且每年都会出现一次来搞破坏。
一到年底,村子里的人都提心吊胆的。
大家都把家里的粮食藏起来,门窗关得紧紧的。
可是,就算这样,还是会有人受到伤害。
有一回,一个聪明的人发现“年”害怕红色、火光和响声。
于是,他告诉了大家这个秘密。
到了“年”要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上红色的纸,挂上红灯笼,还点燃了爆竹。
“年”一看到这些,听到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吓得转身就跑,再也不敢来了。
后来呀,过年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就成了咱们的习俗。
一家人团团圆圆,一起迎接新的一年,希望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年的传说概括》小朋友们,我要给你们讲讲关于“年”的有趣传说哦!很久以前,有一只很可怕的怪兽叫“年”。
它有着尖尖的牙齿,锋利的爪子,一出现就让人害怕得发抖。
每年到了除夕这一天,“年”就会从山里跑出来,闯进村子里。
它会吃掉很多东西,还会伤害村民。
大家都想办法对付它,但是都没有成功。
有一天,一位老人来到村子里。
他告诉大家,“年”害怕红色、亮光和响声。
有关年的传说故事

传说故事1.冬至为什么吃饺子从前,有个张医生。
曾做过官,后来,年纪大了,就告老还乡了。
还乡的时候,正是腊月,寒风刺骨,雪花飘飘,河水也结了冰。
一路上,他看到不少穷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有好些人耳朵都冻烂了,心里非常难受,便决定回乡后继续行医,以度晚年。
张医生一到家,登门求医的人很多。
骡马来,轿子请,整日把张医生忙的不可开交。
可张医生总是挂念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乡亲。
他叫弟子们替他行医,自己在冬至那天来到南阳东关搭起医棚,盘上大锅,说是专门舍药给穷人治病。
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放到锅里煮熬。
等熬好后,把羊肉和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子的“饺耳”下锅。
饺耳熟后,分给来吃药的,每人一大碗,人们吃了,只觉得浑身发暖,两耳起热。
张医生热心为大家治病,从冬至这一天起,一直到年三十,人们的耳朵都被他医治好了。
后来,每到冬至这一天,人们想起了张医生热心为大家熬药治病的情景,就学着饺耳的样子做起了食物。
有的人把它称为“饺子”;有的人把它称为“扁食”,天长日久,就成了习惯,所以每到冬至这一天好多地方都忙着包饺子。
2.过年的传说古时侯,有一种怪兽叫“年”,头长角尖,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这年的除夕,乡亲们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
关于守岁的神话故事

关于守岁的神话故事守岁,是中国新年的传统习俗之一。
据史书记载,在古代,守岁是为了驱除邪灵、祈求平安。
守岁时,家人常常团聚在一起,畅谈欢笑,以期度过一个平安健康的新年。
而关于守岁的神话故事则增添了新年的神秘感和深度。
故事一:年的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只凶恶的怪兽,名叫“年”。
每当大年初一,年都会从山洞中出来,吞噬杀害人畜,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灾害。
人们无助地向上天祈求,希望年能离开,但却徒劳无功。
直到有一天,一位老者告诉人们,年害怕红色、火光和声响。
于是,每逢岁末年初之际,人们纷纷贴窗户、门框等处红纸,点燃爆竹和烟花,以驱逐年的魔力。
于是,年一畏火烟,再也不敢靠近村庄。
人们便开始盛装打扮,欢声笑语地守岁,为新年的到来庆贺。
故事二:砸罐山相传在古代,有一座山名叫“砸罐山”。
这座山的山神除夕的时候会变成一个凶恶的怪物,吞噬村庄的人畜,带来灾难。
为了保护村庄,一位年轻人决定挑战山神。
他利用山神喜欢吃砸罐里的东西的特点,在砸罐的过程中放进了火药。
当山神变成怪物吞噬砸罐时,砸罐爆炸,山神被击败。
自此以后,人们每年除夕都会敲锣打鼓,砸罐山成了驱逐邪恶的象征。
为了纪念这个奇迹,人们开始制作并敲击真空锡罐,象征着驱逐不幸,迎接新一年的好运。
故事三:桃木剑相传,有一只凶恶的妖怪常常在除夕的时候出现,害怕火光和红色。
传说中一个智者告诉村庄的人们,只有桃木剑才能击败妖怪。
于是,在每年的除夕之夜,人们纷纷寻找桃树,用桃树枝制作成桃木剑。
剑柄上还装饰着红色的丝带,象征着福气和红发。
当夜幕降临,人们挥舞着桃木剑,点燃篝火,舞动火光。
妖怪见到火光和红色后,被吓得逃之夭夭。
人们为了庆祝胜利,腊八粥里特意加入桃花和桃子,寄托对新年好运的期望。
以上是关于守岁的三个神话故事,这些故事中的传统元素,使守岁变得丰富多彩。
无论是年的传说、砸罐山的故事,还是桃木剑的传说,都充满了传统文化的瑰宝和中华民族的智慧。
年这个节日,不仅仅是为了热闹庆祝,更是为了纪念和向往。
关于年的神话故事简短

关于年的神话故事简短1. 传说啊,年是一只凶猛的怪兽,每到除夕就会出来吃人!就好像一只饿极了的野狼,在黑夜里寻找着猎物。
有一年,人们发现年怕红色、火光和响声,于是就有了贴春联、放鞭炮的习俗,这才把年赶跑了,你说神奇不神奇?2. 你知道吗,年以前可凶啦!它就像一阵狂风,所到之处一片狼藉。
但人们很聪明呀,用各种办法来对付它,就像勇敢的战士对抗邪恶的巨龙,最终让生活恢复了平静,是不是很厉害?3. 年这个怪兽啊,可真是让人头疼!就好比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老是出来捣乱。
后来人们发现了它的弱点,用热闹的方式把它吓走,这是不是特别有意思?4. 传说中的年,那可是超级可怕的存在,如同黑暗中的幽灵一般。
但咱们的祖先多勇敢啊,想到办法克制它,就像点亮了黑暗中的明灯,给大家带来了希望,真了不起啊!5. 年啊,就像是一场可怕的噩梦,每年都要来吓唬大家。
不过人们也不傻呀,发明了好多对付它的妙招,像给噩梦画上了句号,从此生活安宁了,多棒呀!6. 你想想,年这只怪兽多恐怖呀,简直像一场无法躲避的灾难。
但人们凭借着智慧和勇气战胜了它,如同在暴风雨中找到了避风港,太让人佩服了!7. 年的故事可精彩啦!它就像一个神秘的访客,每年都要来一次。
人们为了对付它绞尽脑汁,这过程不就像一场刺激的冒险吗?最后成功了,多让人开心啊!8. 年这个家伙,曾经是大家的噩梦,好像是一只怎么也赶不走的苍蝇。
但大家齐心协力,找到了赶跑它的办法,这不是很值得骄傲吗?9. 传说年是很可怕的呀,像一只随时会扑上来的恶狼。
然而人们通过努力找到了应对之法,如同给恶狼套上了枷锁,从此太平了,这故事是不是很吸引人?10. 年啊,真的曾经让大家很苦恼呢,就像一块怎么也甩不掉的大石头。
但是咱们的先辈厉害呀,成功解决了这个麻烦,这不是很牛吗?我的观点结论:这些关于年的神话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和人们的智慧,它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一直传承下去。
年的传说神话故事

年的传说神话故事在古老的传说中,有着许许多多关于年的神话故事。
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它常常被描述为一种凶恶的怪兽,每到春节就会出现,吞食村庄的人畜,给人们带来灾难。
为了驱赶年,人们创造了许多关于年的传说,以期望能够战胜这个凶恶的怪物。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做“福禄寿喜财”的四位神仙,他们听说人们被年吓得不敢出门,于是决定帮助人们对抗年。
他们四人分别化身为一位老者,一位少年,一位少女和一位婴儿,来到人间。
老者用竹竿敲打锅碗瓢盆,少年用红灯笼挂在门口,少女用红纸贴在窗户上,婴儿则躺在床上哭闹。
当年闻讯而来,看到这一幕后,被吓得立刻逃走了。
从此以后,人们每年都在春节时挂灯笼、贴春联、放鞭炮,以此来纪念四位神仙的功绩,也希望能够驱赶年的出现。
另一个关于年的传说是关于一个叫做“倪匡”的英雄。
相传倪匡是一个勇敢善良的年轻人,他听说年每到春节就会来吞食人畜,于是决定去对抗年。
他找到了年的老巢,用巧妙的计策引诱年出现,然后用火把将年烧死。
从此以后,人们每年都在春节时放鞭炮、燃放烟花,以此来纪念倪匡的英勇行为,也希望能够驱赶年的出现。
除了这些传说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关于年的神话故事。
这些故事中,年往往被描绘成一种凶恶的怪物,给人们带来灾难。
而人们则通过各种方式,如挂灯笼、放鞭炮等,来对抗年的出现,希望能够保佑家人平安、风调雨顺。
总的来说,年的传说神话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些故事不仅是人们对抗年的方式,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许。
希望在未来的春节里,人们能够继续传承这些神话故事,以此来纪念先人的智慧和勇气,也希望能够远离年的出现,迎接一个幸福安康的新年。
年的传说简短30字

年的传说简短30字
篇1
传说中,有一种名叫“年”的怪物,头长尖角,非常凶猛,它一直深居海底,但是,每到春节,它就会爬上岸来,伤害人们的性命,因此,春节时,村里的人们都到山洞里,来躲避“年”的伤害。
春节晚上,“年”闯进村里捣乱时,“年”发现今年的气氛与往年的气氛不同,忽然,“年”听见噼里啪啪的响声,“年”立即起了鸡皮疙瘩,它还看见了一位身穿红袍的老人,吓得立即逃跑了,从此“年”再也不敢再来捣乱了。
原来,“年”有三怕:一怕红色,二怕火光,三怕响声。
因此,春节时,人们都贴福字,放鞭炮,灯火通明,还要串访亲戚。
因此,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过年方式。
篇2
年在古代是非常不吉利的一个东西,被称作“年兽”,每隔365天就会跑出来吃人,这时候村庄里的人们都跑到山上去逃难。
有一次,当人们都去逃难的时候,有一个老头,他居然不去,这时有一位老太太就劝他:“你如果不去的话就会被“年兽”给吃掉。
”但那个老头非但不听,还说:“那个“年兽”奈何不了我。
”那个老太太没办法,给了他一些吃的,就上山逃难去了。
这时,“年兽”出来吃人了,这个老头在门上贴上红纸,挂上红灯笼,在院子里烧竹子,就这样“年兽”就被吓跑了。
早上,上山逃难的人们都回来了,看到那个老头安然无恙,大家都大吃一惊。
这时,那位老太太就告诉了大家昨天的那件事,于是大
家连忙请教那位老头,那位老头也非常乐意分享。
这些人们就知道了驱除"年兽"的方法了。
后来就被改成了贴春联,放鞭炮了。
春节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春节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民间流传着许多有趣的传说和神话故事,这些故事既富有神秘色彩,又能传达特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意义。
一、年的传说春节的传说中,有一则关于“年”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一种可怕的怪兽“年”经常袭击村庄,吞噬人畜。
人们知道年喜欢吃咸鱼,于是开始张贴红色的春联、挂灯笼,放鞭炮,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年的侵害。
后来,人们发现年害怕红色、声音和火光,于是久而久之,过年的习俗就传承至今。
这个传说表达了人们对神秘力量的恐惧与渴望,也体现了中国人注重家庭和谐、欢乐祥和的价值观。
二、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关于春节的神话故事中,嫦娥奔月是其中最为著名的故事之一。
相传古时候有个叫做后羿的英雄,他从众多勇士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太阳神的赐予,成为了万民仰慕的英雄。
然而,由于嫉妒心作祟,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长生不老草,并因此飞上了月亮。
后羿黯然追思,决定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饮下美酒,祭拜月宫,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这个故事表达了人们对家庭团聚的向往,也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哀思。
三、红色日历传说在中国农村,流传着红纸、破碎铜钱、红包和农历年历等物品能够辟邪、驱灾祛病的传说。
相传在古代,有一个恶魔潜伏在村庄中,它通过纸张传染疾病和祸害村民。
后来,一位聪明的老者将农历年历上的每个数字用红色画上,同时还用红纸和铜钱包裹了它。
这样,恶魔便无法对人们施展恶意。
从此,农历年历被人们看作是辟邪驱灾的器物,也成为了家家户户春节必备的物件之一。
四、拜年与年兽的传说在春节期间,人们互相拜年是一种重要的传统习俗。
相传,春节期间,神兽年兽会出来祸害村庄。
人们发现,年兽畏惧红色和闪光的东西,所以他们开始在村庄四周贴红纸、点灯放炮,希望能驱赶年兽。
此后,人们每年春节都会互相拜年,希望通过祝福和问候,获得神灵的庇佑和平安。
春节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中,隐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层的人文思考。
它们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中国人民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节
年的传说
传说,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爆炸声,而且通常在大年初一出没。
所以每到大年初一这天,人们便有了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磕头等活动和习俗。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倒贴“福”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元宵节闹花灯
"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花灯黄,花灯红,雪打花灯好年景。
"这首流传在清徐当地的民间歌谣,相传已久。
反映了正月十五闹花灯的壮观情景。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
自古到今,每逢正月十五,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普天同庆已成民间习俗。
大红灯笼悬挂于门庭,除了节日期间照明之外,还能增添节日气氛,主要是有祭祀的说法。
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
嫦娥是射日英雄后羿之妻,王母感谢后羿射日之功,赠之不死仙药。
而嫦娥因故吃了仙药,无法逗留地面,飞天奔月而去。
服下仙药的嫦娥身子渐渐飘离地面,而广邈清冷的天空中,该去哪里呢?抬头望见皎洁的月光,嫦娥终于决定向那轮圆月冉冉飞去。
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
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月饼
吃月饼以示“团圆”。
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端午节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这里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清明节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及离世亲人的节日。
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并伴以踏青、植树等活动,节日体现饮水思源、凝聚族群、迎春健身及关爱自然的意义。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把人们带入另一番节日盛景,如林的店铺、熙熙攘攘的人流、形态各异的车马轿舟,一片忙碌、一派繁华尽在画卷中。
今天的清明节,依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
纪念先人,慎终追远;缅怀先烈,展望未来,共创幸福美好未来,是我们过节的主题。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提起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
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这种意味,而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
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民谚常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
”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多彩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