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词类活用(学案)
词类的活用 (动词活用)

• 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 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词“至”用作名词:到的人 • 3、其进愈难,其见愈奇。 (见 : 看见的景物)
“词类活用” 学案P3“动词用作名词” 每组一个 要求: 1.找出活用的词并解释 2.翻译该句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 “出”“入”均是动词作名词,分别是“(地里的)收 成”、“(家庭的)收入”。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 得:收获、心得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也都是动词作名词,分别是“收藏的 珍宝”、“经营的财富”。 ④少仲尼之闻。 “闻”是动词作名词,知识;少,意动用法,认为…少 ⑤追亡逐北,流血漂橹。 “追亡逐北”中“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 词,意思 是败逃的人。
⑥中军置酒饮归客 。 饮:使· · · · 饮酒 ⑦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归:使· · · · · · 回去 ⑧可烧而走也 走:“使之走”的意思
⑨既来之,则安之。
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
㈠判断方法 古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都可 以用作使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是不带宾语的, 当它异乎常规地带上宾语的时候,往往属于使 动用法。 及物动词本来带有宾语,当动词与宾语之 间的关系不是支配关系,而是“使它怎么样”, 即是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点评组(3分) 1 8 9
展示翻译与点评 类型三“对点微练” 4.自小者、近者至于远大皆有法,以成天下之务,则有 功者易以众也。 5.以圣神渊懿之德而为君于上,以道德修明之士而为其 公卿百官于下。 6.以上下交修而尽天下之谋虑,以公听并观而尽天下之 情伪。
题号 4 5 6
2018/9/9
展示组(5分) 5 6 1
词类活用之名词活用学案

词类活用之名词活用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熟练运用名词词类活用基本规律,快速判断并解释名词词类活用现象;(2)了解高考对此知识点的考查形式,并掌握做题方法。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归纳法〖预习检测〗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试着指出语法现象。
(1)、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2)、QQ音乐,音乐你的生活。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4)、粪土当年万户侯。
什么是词类活用?〖规律探寻〗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指出活用类型,寻找词类活用规律。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上;下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论》)日;月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过秦论》)南;西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伶官传序》)夜;东规律一: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翼庭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项脊轩志》)手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辇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廷规律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过秦论》)帝王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礼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籍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函规律三: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水左右欲刃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刃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语能守其土,义不贿秦。
(《六国论》)义规律四: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吾从而师之。
(《师说》)师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利规律五:〖触类旁通〗完成以下练习,指出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及所符合的规律。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孔雀东南飞》)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氓》)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六国论》)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烛之武退秦师》)〖拓展探究〗翻译下列句子,寻找出活用的名词并解释,思考:名词活用还有哪些规律可循?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游褒禅山记》)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词类活用优秀教学案

词类活用教学案概念阐述在古代汉语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的词类活用。
是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
其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
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三是“以今律古”,就是现代人以现在的语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
比如“雨”字,在造字之初就身兼名词和动词两类,如“天雨雪”(《苏武传》)中的“雨”本身就是动词,但是现在的“雨”却只具有名词的词性,人们就把这句中的“雨”字看作活用了,《项脊轩志》中的“乳二世”的乳也是这样。
如果谓语是不及物动词的话则不能带宾语。
主语和宾语主要由名词和代词充当,谓语主要由动词充当,定语主要由形容词充当,状语主要由副词或介宾短语充当。
判别词类活用的最好方法是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来分析。
在文言句子中,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来分析就是看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
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现代汉语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要从前后文的意思来判断。
1、名词(1)名词活用为动词(2)名词活用为状语(3) 名词的使动/意动用法2、动词(1)动词活用为名词(2)使动用法/为动用法3、形容词(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3)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4、数词(1)数词活用为动词(2)数词活用为形容词(3)数词活用为名词(4)数词的意动用法词类活用的规律方法探究1、名词活用为动词(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劝学》)(2)左右欲刃相如。
(刃: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3)沛公欲王关中。
(王:为王、称王)(《鸿门宴》)(4)范增数目项王。
(目:使眼色)(《鸿门宴》)(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学案3:第6课 五石之瓠

五石之瓠知识梳理一、辨识通假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龟”,同“皲”,皮肤冻裂。
2.世世以洴澼为事“”,同“纩”,丝绵絮。
二、一词多义1.固(1)夫子固.拙于用大矣(本来)(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稳固,安定)(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4)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坚固)2.举(1)其坚不能自举.也(胜任)(2)吾力足以举.百钧(举起,抬起)(3)戍卒叫,函谷举.(攻克,占领)(4)大喜,笼归,举.家庆贺(全,合)(5)杀人如不能举.(尽)3.以(1)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介词,用来)(2)剖之以.为瓢(介词,把)(3)客得之,以.说吴王(介词,凭着,凭)(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介词,因为)三、词类活用1.其坚.不能自举(形容词作名词,硬度)2.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形容词作名词,长处)3.越有难.(形容词作动词,发动战争)4.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树,名词作动词,种植;实,形容词作动词,充实,填满)四、文言句式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定语后置句)译文:有一个善于制造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宋国人。
2.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省略句)译文: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腰间来充当大的腰舟,而漂浮于江湖之上。
资料链接识作者“南华真人”——庄子庄子,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
一般认为其生年约为公元前369年,卒年约为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人,曾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
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散文家,是继老子之后先秦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庄周的生平已不可详考,但《庄子》一书和其他史料可作印证,估计他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生活贫苦,住在穷闾陋巷,困窘时织屦为生,弄得面黄肌瘦,但据说楚王派人迎他到楚国去做国相,他却拒绝了。
庄子学问渊博,能言善辩,是一个因愤世、厌世而遁世的没落知识分子。
他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2. 能够分析并运用词类活用规则,正确理解文言文句子的含义。
3. 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词类活用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及其规则。
2. 教学难点:分析和理解较为复杂的词类活用现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和规则。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五、教学步骤:1. 引入词类活用的概念,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
2. 讲解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等。
4.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词类活用规则,解析文言文句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设置相关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于词类活用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七、教学资源:1. 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2. 文言文阅读材料,包含各种词类活用现象。
3. 练习题及答案。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四章:讲解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等现象,分析具体例子,让学生掌握相关规则。
(2课时)2. 第五章:讲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副词活用为形容词等现象,分析具体例子,让学生掌握相关规则。
(2课时)九、课后反思:2. 关注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辅导。
十、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3. 结合所学内容,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六、教学评估:七、教学资源:八、教学进度安排:九、课后反思:十、拓展活动:本教案以教学内容、方法和步骤为主线,重点关注了教学评估、教学资源、教学进度安排、课后反思和拓展活动等环节。
词类活用复习学案

九年级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学案周国安复习目标:复习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教学时间:一课时互动过程一、中考题再现1、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武汉2010年中考题)翻译答案:富人的儿子渐渐能自食其力,孝基对他的变化感到奇怪。
2、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
(武汉2011年中考题)翻译答案:孙权把(吕蒙图袭关羽)这件事拿来问是仪,是仪认为这个计谋很好,就劝孙权听他的。
二、诠释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里,某些实词,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原来的词性。
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
常见的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等。
三、教师梳理,学生补充例句1、教师:名词活用为动词:即这个词本是名词,在语境义中作动词使用。
例如(1)一狼洞其中(《狼》)中“洞”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打洞”。
(2)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
学生补充例句2、教师:名词作状语: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有一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地点、所用的工具。
例如(1)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口技》)中“手”为名词,用在动词“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用手”之意。
(2)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中“山”为名词,用在动词“行”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在山上”之意。
学生补充例句3、教师:形容词用作动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词形发生改变充当动词使用。
例如(1)香远益清(《爱莲说》)中“远”原是形容词,在这里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远播之意。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中的“亲”“远”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面带宾语“贤臣”和“小人”,翻译为“亲近”和“远离”。
学生补充例句4、教师:形容词用作名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当名词使用。
复词类活用浅析学案

古汉语词类活用浅析那什么是词类活动用呢?在古代汉语中,词类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虚词主要有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而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被使用语言的人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原有的语法特点和意义,而获得了他类词的语法特点,临时充当了别的词类,这就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甘棠》,美召伯也。
”(《诗〃甘棠序》).“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庄子〃杂篇〃盗跖第二十九》).“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不了解词类活用的道理、不能正确理解和解释被活用词的词义,学习古文就会遇到困难。
只有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广泛实际句例的归纳总结,切实了解活用的类型以及辨别的方法,才能做到较为准确的理解。
一、词类活用类别分析(一)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例如:“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由于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而使动用法一般都应该有宾语(除非省略)。
因此,可以根据不及物动词后面出现宾语这个现象判断其活用。
例如:“止子路宿。
”(《论语〃微子》).“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鸿门宴》).(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及物动词本来就带有宾语,因此我们不能依据有没有宾语来判别其活用与否。
但是,由于使动用法的特点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上下文文意经常可以提示我们有效地辨别其活用。
例如:“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汉书〃苏武传》).“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楚辞〃离骚》).“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使动用法的特点是:主语使形容词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词类活用学案

一、导入新课1明确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用法。
2 体验高考:(2009年天津卷翻译题)二、明确目标三、习得新知(一)解释词类活用(二)词类活用的种类1名词活用:2动词活用:3形容词活用4数词活用:(三)学习重点A活用为一般动词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情况a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
(名+名)如:沛公欲王关中。
(称王)b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名+代)如:驴不胜怒,蹄之。
(用脚踢)c名词用在“所字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
(所+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
(用渔网捕)d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副+名)如: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赐福)e名词放在“能”“可”“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
(能愿动词+名)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游泳)f名词用“而、以、且”等与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便活用为动词。
(名+连词+动词)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修建坟墓)g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
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
(名+介词结构)如: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筑舍定居)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a、形容词活用如及物动词,其后带有宾语。
b、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便活用为动词。
c、形容词用在名词或副词后面,活用如不及物动词。
示例:1、尔安敢轻吾射?()2、京中有善口技者。
()3、敌人远我。
()4、与先君子善。
()B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出的。
其实质是这个动词里面暗含着“使”的意思。
可以通过“使……怎么样”的句式进行解释、翻译。
基本结构形式:【动+宾】=【使】+宾+动1动词的使动用法a、不及物动词带有宾语的,一般都属于使动用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复习学案——文言文专题
词类活用
学习要点: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具体而言,它包括:
1. 名词作状语。
2.名词作动词。
3.名词意动用法。
4.名词使动用法。
5.动词作名词。
6.动词使动用法。
7.动词、形容词为动用法。
8.形容词作名词。
9.形容词作动词。
10.形容词使动用法。
11.形容词意动用法。
12.数词作动词。
学习内容:
一. 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直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
如:“吾日三省吾身”中的“日”是名作状“每日”的意思;“东临碣石”中的“东”,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向东。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1、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隆中对》
2、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4、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
5、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6、孔子东游《两小儿辩日》
7、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二. 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如:“陈胜王”中的“王”,就是“称王”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
1、天雨墙坏《智子疑邻》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
3、狼不敢前《狼》
4、恐前后受其敌《狼》
5、每至晴初霜旦《三峡》
6、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7、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三. 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乱”,就是名词使动,“使……扰乱”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使动用法的名词,并解释。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
四. 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如:“父利其然也”中的“利”,就是“认为……有利可图”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意动用法的名词,并解释。
1、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3、先主器之《隆中对》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智子疑邻《智子疑邻》
五. 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奔驰的骏马”。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名词的动词,并解释。
1、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2、传不习乎《〈论语〉十则》
3、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
4、照无眠《水调歌头》
六. 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不及物动词后面带了宾语,表示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所以动心忍性”中的“动”,就是“使……惊动”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使动用法的动词,并解释。
1、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2、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
3、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
4、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七. 动词、形容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
如:“死国可乎”中的“死”,就是“为……而死”之意。
八. 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并解释。
1、此皆良实《出师表》
2、二男新战死《石壕吏》
3、亲旧知其如此《五柳先生传》
4、百废俱兴《岳阳楼记》
九. 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如:“此教我先威众耳”中的“威”,是“树立威信”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形容词,并解释。
1、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五柳先生传》
3、吾义固不杀人《公输》
4、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5、惟言德馨《陋室铭》
6、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十. 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使动的形容词,并解释。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十一. 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如:“吾妻之美我者”中的“美”,就是“认为……美”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意动的形容词,并解释。
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十二. 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
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数词作动词“统一”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