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阅读

合集下载

成语故事阅读简单6篇

成语故事阅读简单6篇

成语故事阅读简单6篇1.成语故事阅读简单篇一掩耳盗铃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

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

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2.成语故事阅读简单篇二黔驴技穷过去贵州(黔)这个地方没有驴。

有个多事的人运来了一头驴,运来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驴放到山脚下。

一只老虎看见了驴,以为这个躯体高大的家伙一定很厉害,就躲在树林里偷偷观察着,后来又悄悄走出来,小心翼翼地接近驴,不知道驴子的底细。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驴叫的声音很特别,很恐怖。

大虎大吃一惊,远远躲开,以为驴要咬自己了,非常恐惧。

然而,老虎反复观察以后,觉得驴并没有什么特殊本领,而且越来越熟悉驴的叫声了。

老虎开始走到驴的前后,转来转去,还不敢上去攻击驴。

以后,老虎慢慢逼近驴,越来越放肆,或者碰它一下,或者靠它一下,不断冒犯它。

驴非常恼怒,就用蹄子去踢老虎。

老虎心里盘算着:“你的本事也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老虎腾扑过去,大吼一声,咬断了驴的脖子,把驴给吃掉了。

这个故事说明,驴子看上去躯体高大,好像很厉害;声音洪亮,好像有本事。

四字成语小故事优秀10篇

四字成语小故事优秀10篇

四字成语小故事优秀10篇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找到的四字成语小故事优秀10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成语故事四子成语篇一安分守己袭人在沁芳桥畔遇见管葡萄的老祝妈,老祝妈说:“今年果子虽遭踏了些,味儿倒好,不信摘一个姑娘尝尝。

”袭人正色道:“这那里使得。

不但没熟吃不得,就是熟了,上头还没有供鲜,咱们倒先吃了。

你是府里使老了的,难道连这个规矩都不懂了。

”我们不论处在怎样的环境,做什么事,交什么人,守规矩就能和谐、成事,不守规矩只能冒犯人和坏事。

人要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就叫安分守己。

四字成语故事篇二曲突徙薪西汉时期,有人盖了一座新房子,客人们都前来观赏。

可是有一个客人,看到烟囱笔直地竖在厨房顶上,灶门口又堆着柴禾,就劝主人把烟囱重新砌得弯曲一些,柴禾要搬得远些,以免发生火灾。

可是主人认为这客人不会说吉利话,很不高兴,便没有听他的。

过了不久,这家果然失火了,幸亏左邻右舍赶来相救,才把火扑灭。

主人为了酬谢前来救火的邻居,杀牛买酒,请那些被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席,其余的人坐在旁边,就是没有请那位劝他改砌烟囱,搬走柴禾的人。

席间有个客人说:“如果你当初听从那位朋友的意见,根本不会失火,也就用不着像今天这样杀牛打酒请客了。

现在你请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席,却把那位朋友忘了。

这岂不是: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吗?”主人听了这话,猛然醒悟过来,他马上派人把那位朋友请来,并让他坐了首席的位置。

成语故事四子成语篇三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

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

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

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

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

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

经典的成语故事25篇

经典的成语故事25篇

经典的成语故事经典的成语故事25篇导语:作为“华夏”二字的起源,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成语故事璀璨夺目,蔚为壮观,它是文明的积淀,汉语的精华,智慧的结晶,文化的瑰宝。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典故,欢迎阅读,谢谢!墨绖从戎亦作墨缞从戎。

绖(déī),古代丧服中围在头上和腰间的散麻绳。

意指在守丧期间从军作战。

语本《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

”晋人杜预注:“晋文公未葬,故襄公称子,以凶服从戎。

”秦晋崤之战发生于公元前627年四月辛巳日。

战役经过已如前载。

战前对于秦、晋、郑、周王室来说,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继齐桓公称霸诸侯的晋文公重耳卒,谁接替晋文公成为诸侯霸主,秦穆公的战略通过袭郑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晋襄公新继位,能不能继续高擎晋文公诸侯霸主的大旗,亦通过崤之战给出了答案。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夸父逐日夸父,古代神话中的人物。

逐日:追赶太阳。

我国古代的一个神话,表现了古代人民决心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坚强意志。

比喻决心大或自不量力。

语出《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为使光明永驻人间,翻山越岭,跨河涉泽,追赶太阳。

也不知走了几千几万里,他才追到禺谷(今灵宝秦岭山下),就是太阳落下的地方。

一团又红又亮的火球就在他面前,他被炎热炙烤得口干舌燥。

于是,他就去喝水,喝干了黄河、渭河的水,还不解渴,又向北方奔去,想喝那大泽里的水。

夸父没有到达目的地就渴死了。

临死前,他把手杖扔在路边,手杖立刻变成一片桃林。

死后,他的尸体化成了一座高山,后人名其曰夸父山。

桃林,约当今河南灵宝以西、陕西潼关以东地区。

商朝灵宝为桃林,周朝名桃林塞。

夸父山位于今灵宝阳平镇东南十公里处。

现夸父山下有一村庄,村前立有清代石碑一座,碑铭:夸父村。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前风水在河的东面,而三十年后却在河的西面。

比喻世事变化,盛衰无常。

郭子仪(697年-781年),汉族,唐朝华州(今陕西省华县)人,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封汾阳郡王,世称郭令公。

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大全【十篇】

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大全【十篇】

【导语】精彩的成语故事,对于孩⼦们来讲,不仅可以掌握⼀些简单的成语,同时,孩⼦们通过故事,还可以把握很多成语的意义。

下⾯是分享的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全【⼗篇】。

欢迎阅读参考!1.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 ⽠⽥李下 从前有个书⽣,出门去看望朋友。

⼀路上,湖光⼭⾊,令⼈赏⼼悦⽬。

第⼆天早上,他经过了⼀⽚⽠⽥,⽠⽥⾥结了许多⼜⼤⼜甜的西⽠。

忽然书⽣被⽠藤绊了⼀下,鞋⼦掉在了⽠⽥⾥,他想俯⾝去捡鞋,⼜怕别⼈疑⼼⾃⼰在偷⽠,他只好光着脚⾛出去,宁可把鞋丢在⽠⽥⾥。

⼜⾛了⼀程,他⼜来到了⼀棵树下,由于⼀只脚⾛路不⽅便,书⽣只顾看脚下,没有注意到头上的树枝,帽⼦⼀下⼦被挂歪了。

他想伸⼿去改正⾃⼰的帽⼦,⼜怕别⼈疑⼼⾃⼰偷李⼦,他只好歪戴着帽⼦继续上路,宁可李下不正冠。

所以说⽠⽥李下,各避嫌疑,就是这个典故。

⼈们把容易发⽣嫌疑的地⽅叫做⽠⽥李下,把难于解释明⽩的嫌疑叫做⽠李之嫌。

2.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 望梅⽌渴 东汉末年的⼀个夏天,曹操率领军队⾏进时,路上缺⽔,⼠兵们都很⼝渴,快要⾛不动了。

曹操见⼠兵们⼜热⼜渴,纷纷舔着⼲裂的嘴唇,⼼⾥⾮常着急。

曹操让⼠兵们到处去找⽔,结果都空⼿⽽回, 这时,曹操忽然计上⼼来,他驱马驰往⼭头,然后回头⼤声向⼠兵们说,“前⾯有⼀⼤⽚梅树林,那⾥的梅⼦很多,⼜酸⼜甜!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坡,马上就要到梅林了。

” ⼠兵们听了,好像已经吃到了梅⼦,⼝⽔直流,不再感到⼝渴了,⼀齐争先恐后地向前⾏进。

后来望梅⽌渴这个成语故事⽤来⽐喻愿望⽆法实现,只好⽤空想来加以安慰。

3.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 闭门思过 韩延寿是西汉时期⼀个知名的官吏,他做官崇尚礼义,以教化感化⼈们做善事,以礼让解决纠纷,平息诉讼。

因为在淮阳太守任上政绩显著,朝廷让他到更难治理的颍川当太守。

有⼀次,他出去巡⾏,经过了⾼陵县,看见兄弟两个⼈为了争夺⽥产⽽⼤打出⼿。

韩延寿见此情景,⼗分沮丧,他觉得这是对他⼀贯推⾏的礼义教化的巨⼤嘲讽。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通用34篇)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通用34篇)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经典儿童成语故事(通用34篇)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儿童成语故事(通用34篇),欢迎阅读!经典儿童成语故事篇1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

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

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

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

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篇2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

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

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

”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

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篇3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

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

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古代成语故事大全【5篇】

古代成语故事大全【5篇】

【导语】成语故事包涵着我国从古代到现在的⼤道理⼤智慧,通过描写⽣活的⼀些简单的事,让我们感觉到有趣从⽽明⽩需要知道的,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千年以来⼈民智慧的结晶。

下⾯是⽆忧考整理分享的古代成语故事⼤全,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为⼤家带来帮助,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些参考的作⽤,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忧考的后续更新吧!1.古代成语故事:忠⾔逆⽿ 魏征出⾝卑微,少年时孤苦贫困,曾经出家做过道⼠。

他喜欢读书,⽤⼼钻研古籍,学识⾮常丰富。

隋朝末年,魏征参加了反对隋朝暴政的起义。

后来,他投靠唐⾼祖李渊创建的唐王朝,为太⼦李建成做事。

由于魏征才华出众,因此很受太⼦的器重。

后来,唐⾼祖的⼆⼉⼦李世民发动“⽞武门兵变”,杀死哥哥李建成。

年轻⽽敏锐的李世民知道魏征是个⼈才,便亲⾃召见他。

李世民⼀见魏征,就⾮常⽣⽓地责问他:“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在场的⼤⾂们都感到魏征将有杀⾝之祸。

可是,魏征却从容⾃若,以⾮常⾃信的⼝⽓回答说:“如果皇太⼦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

” 李世民听后,被魏征这种不畏强权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动,打从⼼⾥钦佩他的⼈格。

因此,不但没有处罚他,反⽽重⽤了他。

不久,李世民即位,他就是唐太宗。

唐太宗委任魏征为谏议⼤夫(专门向皇帝提意见的官职),以后⼜提拔他当宰相。

建国之初,唐太宗励精图治,经常召见魏征,与他讨论治国施政的得失。

魏征胸怀⼤志,胆识超群,以实事求是的精神⼤胆进谏。

在他任职的⼏⼗年间,为了使⼤唐民富国强,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了⼆百多次。

每⼀回,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提的意见,尽量采纳。

有⼀次,唐太宗违犯他制定的18岁成年男⼦才须服兵役的规定,决定征召16岁以上,18岁以下,⾝材⾼⼤的男⼦从军。

命令发出以后,魏征极⼒反对,唐太宗⼗分⽣⽓,派⼈把他叫来,⼤加训斥。

魏征毫不畏惧,他⼗分严肃地进谏说:“您现在把强壮的中男都抽去服兵役,那么,⽥由谁来种?⼯由谁来做?您常常讲,我当国君,⾸先要讲信⽤,可是国家的法律明明规定,男丁中的强壮者才需要服兵役,您为什么不遵守呢?您这样做,在⽼百姓⾯前不是失去信⽤了吗?” 魏征的这⼀番话,把唐太宗⼀肚⼦的⽕⽓浇灭了。

四字成语故事大全【十篇】

四字成语故事大全【十篇】

【导语】成语⼀般⽤四个字,这与汉语本⾝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词为主有关系。

下⾯是©⽆忧考⽹分享的四字成语故事⼤全【⼗篇】。

欢迎阅读参考!1.四字成语故事 凿壁借光 把与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个洞,偷偷地借邻舍的烛光读书。

现在⽤这个成语来形容读书⼗分刻苦的⼈。

汉朝时,有⼀⼈叫匡衡,勤奋好学。

家⾥很穷,⽩天必须⼲活,晚上他才能读书。

但⼜买不起蜡烛,天⼀⿊,就⽆法看书了。

他的邻居家⼀到晚上屋⼦都点起蜡烛把屋⼦照得通亮。

对邻居说:“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借⽤你们家的⼀⼨之地呢?” 邻居瞧不起⽐他们家穷的⼈,就说:“既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常⽓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洞,烛光透过来了。

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附近有个⼤户⼈家,有很多藏书。

⼀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户⼈家门前。

他对主⼈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活不⽤报酬。

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

”主⼈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2.四字成语故事 道听途说 从前,有⼀个叫⽑空的⼈,有⼀次他在路上遇见了艾⼦于是两个⼈便闲聊了起来。

⽑空对艾⼦说:“有⼀户⼈家养的鸭⼦,⼀只鸭⼦⼀次就下了⼀百多个蛋。

” “这不可能!”艾⼦不相信地说道。

于是⽑空⼜说道:“我说错了,不是⼀只鸭⼦,实际上是两只鸭⼦⼀次下了⼀百多个蛋。

” “那也不可能!”艾⼦还是不信。

⽑空⼜说道:“⼤概是三只鸭⼦⼀次下了那么多蛋,我记不太清了。

” 艾⼦还是不信,结果⽑空便⼀次次的增加鸭⼦的数量,艾⼦实在听不下去了,便对他说道:“你就不能把鸭蛋的数⽬减少些说吗?” 可⽑孔却坚持地说:“那不⾏,宁可多说也绝不少说。

” 接着,⽑空⼜对艾⼦说道:“上个⽉,从天上掉下来⼀块⾁,这块⾁有⼗丈宽⼗丈长。

” 艾⼦依旧不相信地说道:“哪⾥可能有这样的事情?” ⽑空于是⼜说道:“是我记错了,那⼤概是⼆⼗丈长宽吧!” 艾⼦实在是受不了⽑空的吹嘘,便说道:“这世上哪⾥会有那么⼤的⾁,还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掉到了哪⾥?你见到了吗?还有,刚才说的那个鸭⼦是那户⼈家养的?” 这时,⽑空尴尬地说道:“我也没有亲眼见到过,都是从街上听来的。

中国成语故事大全(5篇)

中国成语故事大全(5篇)

【导语】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素材。

下⾯是整理分享的中国成语故事⼤全,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查看更多请点击⼉童故事频道。

1.中国成语故事:井底之蛙 ⼀⼝废井⾥住着⼀只青蛙。

有⼀天,青蛙在井边碰上了⼀只从海⾥来的⼤龟。

青蛙就对海龟夸⼝说:“你看,我住在这⾥多快乐!有时⾼兴了,就在井栏边跳跃⼀阵;疲倦了,就回到井⾥,睡在砖洞边⼀回。

或者只留出头和嘴巴,安安静静地把全⾝泡在⽔⾥:或者在软绵绵的泥浆⾥散⼀回步,也很舒适。

看看那些虾和蝌虾,谁也此不上我。

⽽且,我是这个井⾥的主⼈,在这井⾥极⾃由⾃在,你为什么不常到井⾥来游赏呢!” 那海龟听了青蛙的话,倒真想进去看看。

但它的左脚还没有整个伸进去,右脚就已经绊住了。

它连忙后退了两步,把⼤海的情形告诉青蛙说:“你看过海吗?海的⼴⼤,哪⽌千⾥;海的深度,哪只千来丈。

古时候,⼗年有九年⼤⽔,海⾥的⽔,并不涨了多少;后来,⼋年⾥有七年⼤早,海⾥的⽔,也不见得浅了多少。

可见⼤海是不受旱涝影响的。

住在那样的⼤海⾥,才是真的快乐呢!” 井蛙听了海龟的⼀番话,吃惊地呆在那⾥,再没有话可说了。

2.中国成语故事:亡⽺补牢 从前,有⼈养了许多⽺。

⼀天早晨,他发现少了⼀只⽺,仔细⼀查,原来⽺圈破了个⼤窟窿,夜⾥狼钻进来,把⽺叼⾛了。

邻居劝他说:“赶快把⽺圈修⼀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已经丢了,还修⽺圈⼲什么?” 第⼆天早上,他发现⽺⼜少了⼀只。

原来,狼⼜从窟窿中钻进来,⼜叼⾛了⼀只⽺。

他很后悔⾃⼰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于是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圈。

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圈叼⽺了。

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王即位后,重⽤*⾂,政治腐败,国家⼀天天衰亡下去。

⼤⾂庄⾟看到这种情况,⾮常着急,劝襄王不要成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事;这样长此以往,楚国就要亡国了。

楚襄王听了⼤怒,骂道:“你⽼糊涂了吧,竟敢这样诅咒楚国。

” 庄⾟见楚襄王不纳忠⾔,只好躲到了赵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一暴(pù)十寒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许多家学派,他们各自坚持自己的主张,并到各国游说,宣传自己的学说。

这些人不但学问高深、知识丰富,而且能言善辩,往往能说服执政者改变主意。

孟子是当时有名的一位辨士,他帮助齐王施政,看到齐王昏庸、没有主见、轻信小人谗言,很不满,就不客气地对齐王说:“大王,您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很容易生长的植物,但如果把它放在太阳底下晒一天后,再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上十天,它还能存活吗?我在大王身边的时间很短,即使您接受的一些好的建议,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但只要我一离开,那些*臣就会在您面前唱反调,哄骗您,大王又常常轻信他们的谗言,这样怎么能让我有成就呢?”他又作了一个比喻:“下棋是件小事,但如果不专心,同样学不好。

奕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高手,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非常专心学习下棋,处处听从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心不在焉,一直想着箭射空中的天鹅。

同一个老师,同时学习,但两人的成绩却相差很多。

这不是他们的智力不同,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孟子用了两个比喻告诉齐王,做事情要有恒心、要专心,否则是不会成功的。

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15 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地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

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

但是,当人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再说即使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申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虑。

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呢?
21居安思危
宋、齐等国联合攻打郑国。

弱小的郑国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于是请晋国做中间人,希望宋、齐等国家能够取消攻打的念头。

其他国家因为害怕强大的晋国,并不想得罪晋国,于是纷纷决定退兵。

为了答谢晋国,于是郑国国君就派人献给晋国许多美女与贵重的珠宝作为贺礼。

收到这份礼物之后,晋悼公十分高兴,就将一半的美女赏给这件事的大功臣魏绛。

没想到正直的魏绛一口拒绝,并且劝晋悼公说:“现在晋国虽然很强大,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因此而大意,因为人在安全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这样才会先做准备,以避免失败和灾祸的发生。

”晋悼公听完魏绛的话之后,知道他时时刻刻都牵挂国家与百姓的安危,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呢?
27 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诸葛亮居住在隆中的茅庐里。

谋士徐庶向刘备推荐说:“诸葛亮是个奇才。

”刘备为了请诸亮帮助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去请他出山。

可是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留下姓名,怏怏不乐地回去。

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

哪知诸葛亮又出门出去了,刘备他们又空走一趟。

刘备第三次去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

在交谈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刘备十分叹服。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非常感动,答应出山相助。

刘备尊诸葛亮为军师,对关羽、张飞说:“我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诸葛亮初出茅庐,就帮刘备打了不少胜仗,为刘备奠定了蜀汉的国基。

成语“三顾茅庐”由此而来,比喻访贤求才,真心诚意地邀请别人。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呢?
32 专心致志
孟子说:“下棋,在技艺是比较容易的,可是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也是学不好的。


弈秋是古代有名的棋手,有两个人慕名而来,同时拜他为师。

弈秋一心想把自己的棋艺传授给他们,讲课特别认真。

一个学生专心致志地听他讲课。

另一个学生表面上也在认真地听课,而实际上思想很不集中。

他看到大雁从窗外飞过,联想到要吃天鹅肉……
弈秋讲完课,就叫两人对弈。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就对弈起来。

开局不久,就见分晓:一个从容不迫地能攻能守,一个手忙脚乱地应付。

弈秋一看,两人的棋艺相差悬殊。

他对棋艺差的学生说:“你们两个人一起听我讲课,他能专心致志,而你呢,心不在焉。


成语“专心致志“由此而来,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呢?
37大公无私
这个故事出自《吕氏春秋·去私》。

晋平公作皇帝的时候,有一个叫南阳的地方缺一个官。

晋平公问祁黄羊:“你看谁可以当这个县官?”祁黄羊说:“解狐这个人不错,他当这个县官合适。

”平公很吃惊,他问祁黄羊:“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推荐他?”祁黄羊笑答道:“您问的是谁能当县官,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呀。

”平公认为祁黄羊说得很对,就派解狐去南阳作县官。

解狐上任后,为当地办了不少好事,受到南阳百姓普遍好评。

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里缺一个法官,你看谁能担当这个职务?”祁黄羊说:“祁午能担当。

”平公又觉得奇怪,“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说:“祁午确实是我的儿子,可您问的是谁能去当法官,而不是问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

”平公很满意祁黄羊的回答,于是又派祁午当了法官,后来祁午果然成了能公正执法的好法官。

孔子听说这两个故事后称赞说:“好极了!祁黄羊推荐人才,对别人不计较私人仇怨,对自己不排斥亲生儿子,真是大公无私啊!”
后来,人们就用“大公无私”这个成语,形容完全为集体利益着想,没有一点私心。

也可以指处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呢?
41 开卷有益
这句成语见于《渑水燕谈录》卷六:“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公元976~997年在位,原名匡义,后改为光义,宋太组赵匡胤的弟弟)下令编辑了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御览》,这部书原名《太平总类》,因太宗按日阅览,遂题为《太平御览》,简称《御览》。

此书始编于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7年),成于八年(公元985年),共一千卷,分五十五门。

该书引书浩博,多至一千六百九十种,其中汉人传记一百余种,旧地志二百余种,都是现在不传之书。

宋太宗对这部书的编辑工作非常重视,每天都有亲自阅读三卷,如果因紧急公务来不及阅读,改日一定补上。

有人说,太宗每日政务繁忙,还挤时间看这么多的书,太劳累了。

太宗说:“只要开卷,就会有益处,我不觉得劳累。


“开卷有益”这句成语,常用来指读书就有好处,是勉励人们勤奋好学的用语。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