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克的灯光教案
爱尔克的灯光

爱尔克的灯光巴金教学目的:一、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及对封建家庭的深刻批判和复杂情感。
二、掌握本文的结构线索,学习使用象征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三、体会本文叙事、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表达特点。
四、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朗读技巧,恰当地表现本文内容、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及对封建家庭的深刻批判和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一、掌握本文的结构线索,学习使用象征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二、体会本文叙事、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表达特点。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设想:第一、二课时分析《爱尔克的灯光》,第三课时将巴金的另一篇文章《灯》作为课内自读介绍给学生。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通读全文,解决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分析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一、引入:二、新授:一)作者简介:巴金(1903年11月25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中国现、当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春》《秋》(激流三部曲)《雾》《雨》《电》(爱情三部曲)此外还有小说《灭亡》《寒夜》《憩园》。
1982年,巴金获得了“但丁”文学奖。
巴金既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又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作品有很多,如《海行杂记》、《随想录》等。
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
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
新编的《巴金全集》于1986年起陆续出版。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多年来他还出版了大量译作。
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爱尔克的灯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爱尔克的灯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通过给学生讲解巴金的家的背景及人生经历,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及对封建家庭的深刻批判和复杂情感。
二、,通过对“灯光”的分析,把握本文的结构线索,学习使用象征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三、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朗读技巧,恰当地表现本文内容、情感。
四、在思考与讨论中,理解长宜子孙并联系现实进行思考。
教学重点:理解灯光的象征性意义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联系现实思考长宜子孙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灯光的象征性意义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联系现实思考长宜子孙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解式与探讨式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语(一、作者介绍):同学们,我们已经有没有学过巴金的课文?《鸣凤之死》。
那我们对巴金有多少了解呢?巴金(1904-2005)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巴金是他在写小说《死亡》时起用的笔名,之后一直延用。
巴金的代表作有被称为激流三部曲的(《家》《春》《秋》),以及被称为爱情三部曲的(《雾》《雨》《电》)。
巴金的代表小说还有《灭亡》《寒夜》《憩园》;代表散文有其晚年写的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忏悔录”的《随想录》和《海行杂记》。
巴金被人们称为一个敢说真话的作家。
亦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板书:一、巴金(1904-2005)李尧棠,字芾甘。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随想录》“真话的大书”二、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1年。
当时全国各地燃烧着抗日的烽火,而在成都巴金的老家却像一个闭塞的孤岛。
那些生活在封建大家庭里的青年,受着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禁锢,他们虽然不满现实处境,但没有勇气冲出“甜蜜的家”,也看不到广大的世界。
作者在远离家乡的18年中之久后,带着家乡有所改变的愿望回到故乡。
但当这个旧家庭的叛逆者真正站到故居面前时,却看到人、事、物依旧,禁不住感慨万千,并在家乡住了50天之后再次离开了旧家庭。
21爱尔克的灯光

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
❖ 主要是围绕这死去的姐姐展 开回忆和联想,以姐姐惨死 的事实说明,青年们只有彻 底挣脱封建家庭和封建道德 的束缚,奔向广阔的世界, 才有希望,才有出路。
❖ 第三部分(第9-12自然段)
作者以一个封建叛逆者的姿 态,集中笔力批判“长宜子 孙”,把冲破旧家庭提高到走 什么样的人生道路这一高度来 认识。
❖ 爱尔克,一个美丽的女孩子,那个欧洲古传说的主 人公。 她和心爱的弟弟住在一个叫“哈里希”的孤岛上, 这里荒无人烟,只有他们姐弟二人相依为命。 年少的弟弟终于耐不住孤岛生活的寂寞,决定独 自出海闯闯,看看外面的世界。姐姐的泪水和劝阻 也没能牵绊少年匆忙的脚步,他义无反顾踏上了远 航之旅。 临别之际,面对爱尔克担忧不舍的眼神,弟弟让 姐姐耐心等着自己,他说他很快就会平安归来,还 要把外面的新鲜事讲给她听。 弟弟走后,爱尔克每天都在窗前点一盏油灯为他 引航,多少个风雨交加的夜里,她守着微弱的烛光 整夜难眠,她怕弟弟看不到这灯火,怕弟弟会遭遇 不测。 日子一天天过去,孤岛的小屋里,每个晚上灯火都 亮着,那是爱尔克在焦急地等着弟弟平安归来。 日日翘首,夜夜盼望,可是一直到她心力憔悴孤独 地死去,也没能盼回她的弟弟——这个远航的少年! 于是,这个绝望的女子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以“爱尔克的灯光”为题,有这样几个含 义: 1、讴歌姐弟之情,表达对亲人和故乡的思 念; 2、爱尔克的灯光能照亮归来的路,若它熄灭 了,这里就不再给人以光亮的感觉; 3、引人深思,使全文有浓郁的诗意。
四、课文串讲: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 主要写“我”回到阔别了18年的故 居,在门外徘徊时的所思所感。作者 看到故居大门内的照壁上“长宜子 孙”四个字“原样地嵌在那里”,不 禁感慨万千,于是展开了对18年前往 事的回忆。第1自然段的“长宜子 孙”有引领全篇的作用。
课件:巴金爱尔克的灯光

所以他想起了怀着遗憾寂寞地死去的姐姐。姐姐没有能 等到他归来的这一天,没能如约听他讲述外边世界的故事。
9
第三部分(第7-12自然段)揭露“长宜子孙”这条老路 的罪恶,引出对人生道路的思考。
我在外面一直跑了十八年。我从没有向人谈过我的姐姐。 只有偶尔在梦里我看见了爱尔克的灯光。一年前在上海我常常睁 起眼睛做梦。 我望着远远的在窗前发亮的灯,我面前横着一片大海,灯 光在呼唤我,我恨不得腋下生出翅膀,即刻飞到那边去。
这条街、这个建筑物开始在我的眼前隐藏起来,像在躲避一个久别 的旧友。
巍峨的门墙代替了太平缸和石狮子,那一对常作我们坐骑的脊背光滑 的雄狮也不知逃进了哪座荒山。
拟人化手法的运用,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对久别的故居既 亲切又陌生的感觉。
4
因为故居已易了主人,作者不得不驻足于故居门外, 只能用目光去抚摸那闭目可见的熟悉的一切。
这一段与其说叙写的是“我”见到灯光、离开旧居、再 回头观望的行动过程,不如说是抒写了“我”看到旧居灯光 时的种种感受和痛苦的心境。
作者寓情于事,在叙事中抒情。在这里,人的行动只是 一个简要的轮廓,而感情却像一条波涛起伏的河流,一浪高 过一浪地向前灯光,然而,这灯光 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
他没有为大家庭的由盛到衰而慨叹,但却为不必要的悲 剧和社会的停滞而痛心。
李公馆此刻已然换了主人,但作者的某个姑母或嫂嫂, 还会设法进入,对着园中的花树垂泪,表现出对曾经兴旺的 大家庭的留恋。却浑然不知正是这个大家庭以及它赖以存在 的旧制度、旧礼教使她们倍受折磨,使她们寂寞地生,寂寞 地死,姐姐的悲剧就是她们的共同命运。
爱尔克的灯光(课堂PPT)

课文理解
阅读第1~4段,概括层次大意。 写作者“我”回到了阔别十八年的故居,在故居门前的所思、
所见、所感。 第一部分:作者怀着亲切的心情在故居门外徘徊,当他看到大门 内“长宜子孙”四个字,原样的嵌在那里时,一下了触动了他的情 怀,他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于是展开了对18年前的往事的回 忆。“长宜子孙”有引领全篇的作用。故居的大门内闪亮了昏暗的 灯光,然而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当他 再看那微弱的一线光时,猛然联想到哈立希岛上的灯光。由此引出 欧洲关于爱尔克姐弟的传说。接着,文章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
3
作家作品
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 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 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4
写作背景
作者巴金自幼生活在成都一个号称“首富” 的封建家庭,19岁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 1941年初,37岁的巴金回到故乡成都。经过18 年漫长岁月的奋斗,他已成为著名作家。他怀 着希望家乡有所改变的心愿回来看望,在故乡 住了50天,但他感到这个家和他18年前出走时 没有什么两样,所谓的变化只是装束和名词,而 封建礼教、封建家庭对青年的毒害和束缚丝毫没 有改变。于是他思绪万千地离开故乡,写下了 《爱尔克的灯光》这篇文章。
5
写作背景
本文为抒情散文,选自散文集《龙·虎·狗》。文章写于1941 年3月,原载1941年4月19日重庆《新蜀报》副刊《蜀道》,最初 收入散文集《龙·虎·狗》 ,后收入《巴金文集》第十卷。
题目“爱尔克的灯光”出自欧洲的古传说,爱尔克是人名,姐 弟俩的经历、情感与巴金姐弟俩同。
6
写作背景
爱尔克的灯光教学设计

一、解题:
《爱尔克的灯光》是巴金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41年3月。
以小说家著名的巴金同时又是一位散文家。
曾先后出版了散文集《海行杂记》、《旅途随笔》、《点滴》、《生之忏悔》、《忆》、《短简》、《控诉》、《梦与醉》、《感想》、《黑土》、《无题》、《龙・虎・狗》、《废园外》、《旅途杂记》、《怀念》、《静夜的悲剧》等。
巴金是一位重感情的人,他的散文总是写得感情色彩浓郁。
无论是写人、记叙、漫谈人生哲理,或是写景,巴金总是能将描写、叙事、议论与抒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另外,他的散文语言纯朴、流畅,艺术境界清新。
二、课文分析
从内容上看,文章大致可分为五个部分。
三、主题探究
从内容看,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是相当深刻丰富的。
全文以故居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为中心,通过自由联想,抒写了对被旧制度吞噬了生命的姐姐的怀念,
抨击了旧社会、旧家庭摧残生命的罪恶,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长宜子孙”的
思想。
从而再次肯定了对封建家庭的背叛,表达了对光明世界不懈追求的坚定信念。
四、艺术特色
这篇散文篇幅虽然不算长,但在艺术方面却有许多成功之处。
第一,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构思精巧。
全文以“灯光”为标题,又以“灯光”为线索,“形散神不散”,集中笔墨抒发了感情,表达了深刻的主题。
第二,抒情色彩浓郁,语言平易流畅。
爱尔克的灯光通用课件

主题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灯光与爱尔克的故事
灯光在故事中的重要性
1
灯光与爱尔克的命运
2
灯光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3
灯光在文学中的象征意 义
01
灯光与文学创作
02
灯光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03
灯光与文学表现手法
爱尔克灯光在现代社会的启示
爱尔克灯光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爱尔克灯光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案例分析法
总结词 详细描述
小组讨论法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课程内容 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意见、交流 想法,促进合作与交流,提高团队协 作能力。
角色扮演法
总结词
让学生扮演特定角色,亲身体验课程内容。
详细描述
教师设定场景和角色,让学生扮演并进行表演,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课程内 容,增强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主题意义
通过学习爱尔克的灯光,学生可以了 解小说中的魔法世界和奇幻元素,拓 展视野和想象力。
通过探讨爱尔克的灯光所涉及的主题, 如勇气、友谊和牺牲,学生可以深入 思考人性和道德价值观,提升个人品 质。
该主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 质。
• 主题介绍 • 内容解析 • 教学方法 • 教学资源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总结与展望
主题背景
主题来源于《哈利·波特》系列 小说,是该系列中一个重要的场
景和情节。
爱尔克灯光是小说中一个神秘的 魔法道具,具有强大的魔法力量
和神奇的功能。
该主题背景为课件提供了丰富的 想象空间和创作灵感,有助于激
对未来的展望
爱尔克的灯光教学设计

爱尔克的灯光教学设计一、前言灯光设计是舞台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舞台上,灯光能够创造出各种不同的氛围,引导观众的视线,起到丰富舞台表现力的作用。
因此,在舞台艺术教学中,灯光设计的教学必不可少。
本文将介绍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设计思路。
二、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灯光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并提高学生的灯光设计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1.灯光设计基础知识2.灯光设计的规划和布局3.灯光组成和配色4.灯光控制和调试5.灯光效果和应用三、教学设计3.1 教学方法1.讲授。
在课堂上以讲解、演示、图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灯光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实践。
通过现场实践、作业、鉴赏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灯光设计能力。
3.互动。
在课堂上开展小组讨论、答题互动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3.2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灯光设计基础知识1.灯光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灯光设计的定义和作用–灯光分类介绍2.灯光设计的工具和材料介绍–灯光设备的分类和使用方法–灯光控制设备的使用3.灯光设计中的规划和布局–舞台灯光布局的原则和方法–灯光布置图和影响因素第二课时:灯光组成和配色1.灯光的颜色组成和原理2.常用颜色和配色方案–RGB、CMY、HSB、CIE等颜色模式介绍–颜色调配的原则和方法第三课时:灯光控制和调试1.灯光控制设备和使用方法2.灯光状态和效果的调试–灯光亮度值的变化和效果演示–随音乐变化的灯光效果第四课时:灯光效果和应用1.灯光效果的分类和实现–染色、变场、动纹等常用效果介绍–闪光、交叉等特殊效果的演示2.灯光在舞台表演中的应用–音乐会、话剧、歌舞等不同类型表演时的灯光应用3.3 教学策略1.在课程设计上,采用分段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保证学生掌握每部分核心知识。
2.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灯光设计技术和理论知识,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在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进行小组研究、讨论和交流,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尔克的灯光》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作者文学知识;
2.了解本文主旨和思想内涵;
3.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以“灯光”为线索散文艺术分析。
教学难点:“灯光”的具体内涵。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简介
《爱尔克的灯光》是巴金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41年3月。
以小说家著名的巴金同时又是一位散文家。
曾先后出版了散文集《海行杂记》、《旅途随笔》、《点滴》、《生之忏悔》、《忆》、《短简》、《控诉》、《梦与醉》、《感想》、《黑土》、《无题》、《龙•虎•狗》、《废园外》、《旅途杂记》、《怀念》、《静夜的悲剧》等。
巴金是一位重感情的人,他的散文总是写得感情色彩浓郁。
无论是写人、记叙、漫谈人生哲理,或是写景,巴金总是能将描写、叙事、议论与抒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另外,他的散文语言纯朴、流畅,艺术境界清新。
1923年,巴金冲破家庭樊篱,走向新生活。
以后,他浪迹四方,直到1941年初再次回到故乡成都时,他已经是一个37岁的中年人了。
这年初,巴金本是怀着希望家乡有所改变的心情回到故乡探望的,但在故乡住了50天后,他失望了。
他发现,那里和他18年前出走的情况几乎差不多。
他思绪万千,最终再次离开家乡。
《爱尔克的灯光》这篇文章便记录了作者此次重返家乡的心情。
二、作品讲解
从内容上看,文章大致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
这一部分,主要写作者回到18年前的故居,在门外徘徊时的所思所感。
当作者看到故居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嵌在那里时,不禁感慨万千,回想起18年前的往事。
第二部分,从第五自然段到第七自然段。
这一部分,作者集中笔墨写了自己对一位被旧制度吞噬掉生命的姐姐的深切怀念,指出:生活在这个封建家庭中的子孙,只能是“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
第三部分,从第八自然段到第九自然段。
这一部分,作者满怀激愤之情,抨击了旧社会、旧制度摧残人才、浪费生命的罪恶。
第四部分,从第十自然段至第十二自然段。
这一部分,作者批判了“长宜子孙”对子孙们的迫害,并指出:“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
”
第五部分,从第十三自然段至文章结束。
这一部分主要写作者再次离开狭小的家,在“心灵的灯”的指引下,走向广大的世界。
从内容看,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是相当深刻丰富的。
全文以故居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为中心,通过自由联想,抒写了对被旧制度吞噬了生命的姐姐的怀念,抨击了
旧社会、旧家庭摧残生命的罪恶,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长宜子孙”的思想。
从而再次肯定了对封建家庭的背叛,表达了对光明世界不懈追求的坚定信念。
18年前,作者离开家乡后一直没有再回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家乡没有一丝留恋。
1937年,巴金在小说《家》的“十版代序”中曾这样写道:对自己的家虽然是充满愤怒的,然而“那些人物,那些地方,那些事情,已经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上,任是怎样磨洗,也会留下一点痕迹。
我想忘掉他们,我觉得应该忘掉他们,事实上却又不能够。
到现在我才知道我不能说没有一点留恋”。
正是这种留恋,18年后,作者终于重新踏上故乡的土地。
但是,18年过去了,作者故地重归又见到了什么呢?
傍晚,当作者“靠着逐渐黯淡的最后的阳光指引”,伫立在18年前分手的“旧友”
--故居面前时,尽管故居的面貌已有些改变,但最终没有变的,是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大字。
作品写道:“大门开着,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却是原样地嵌在那里,似乎连颜色也不曾被风雨剥蚀。
”“长宜子孙”是作者祖父留下的遗训。
祖父曾辛辛苦苦修建了房屋,搜集了书画,建起了家业,本是想让儿孙们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
如今,祖父的“遗训”还在,祖父辛辛苦苦修建的房屋也还在,但这所居舍的后代们又生活得怎样呢?望着“长宜子孙”四个字,作者“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作者的思绪一下子飞向了“18年以前的遥远的旧梦”。
接着,作者由“长宜子孙”四个字,联想到欧洲古老的传说“爱尔克的灯光”,忆起了被这个旧家吞噬掉生命的姐姐。
在古老的欧洲哈立希岛上,曾经有一束明亮的灯光,那是一位叫爱尔克的善良的姐姐点燃的。
为了使远去航海的兄弟不迷失方向,这位细心的姐姐“每夜每夜灯光亮在她的窗前,她一直到死都在等待那个出远门的兄弟回来”,但是,“最后她带着失望进入坟墓”。
18年前一个春天的早晨,当作者离开这座城市、这条街的时候,他曾许下诺言:有那么一天,他要回来看望他的姐姐,并跟她谈一些外面的事情。
他也确信:他的姐姐会等他回来。
那时,他姐姐“还是一个出阁才只一个多月的新嫁娘,都说她有一个性情温良的丈夫,因此也会有长久的幸福岁月”。
然而,也就是在作者离开家只不过一年半的光景,他便接到了“哥哥用颤抖的哭诉的笔”写来的信。
哥哥在信中含泪讲述了这位从小就以《烈女传》里的节烈女性为人生榜样的姐姐,是怎样寂寞地死去的消息。
这位善良的女性,生前没有得到过丈夫真正的爱;死后,她的丈夫“也不曾做过一样纪念她的事,她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
善良的姐姐永远地离去了,“死带走了她的一切”。
她的悲剧正是这罪恶的家造成的。
那么,18年来,这个家中的其他人又怎样呢?1932年,当作者的长篇小说《家》刚在报上发表以后,家中又传来了噩耗:作者的大哥在悲痛中自杀了。
18年来,这个家中的人有的死去了;活着的,有的堕落了,有的也只能“摘吃自己栽种的树上的苦果”。
正因为这样,作者悲愤地说:十几年,“似乎一切全变了,又似乎都没有改变”。
变化了的是“死了许多人,毁了许多家。
许多可爱的生命葬入黄土”;没有改变的是“又有许多新的人继续扮演不必要的悲剧”,还是有那么多“不必要的浪费——生命,精力,感情,财富,甚至欢笑和眼泪”。
也正因为这样,作者在痛苦中清醒地意识到;“长宜子孙”只能是先辈们的一个梦想。
一个富裕的家庭,即使有万贯家财,也不能拯救其中一代代人被毁灭的命运。
“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不向
他们指出一条生活道路,‘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利益上面”。
由此,作者将对“长宜子孙”这一封建家族遗训的批判,拓展到了对封建道德,以及整个封建没落制度的批判。
当然,作者在否定旧道德、旧思想的同时,还进一步坚定了自己“走向广大世界”,追求光明的信念。
文章最后说:“这不是我应该来的地方”,“我很高兴,自己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三、艺术特点
这篇散文篇幅虽然不算长,但在艺术方面却有许多成功之处。
第一,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构思精巧。
全文以“灯光”为标题,又以“灯光”为线索,“形散神不散”,集中笔墨抒发了感情,表达了深刻的主题。
故居大门内亮起的灯光,使作者“仿佛看见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想到了“在寂寞中死去”的姐姐。
由此,作者清醒地看到:祖上的遗训是荒唐的,“长宜子孙”无法改变封建家族的堕落。
作者在批判了封建家庭的遗训后,告诉人们:“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
”文章最后,当作者再一次离开狭小的家,又投身于广大的世界中去时,作者说他仿佛又看见了灯光,那是作者常见的灯光,是永远指引他前进的“心灵的灯光”。
文章始终以灯光为线索,最后又以灯光作结,结构严谨,笔墨集中,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第二,抒情色彩浓郁,语言平易流畅。
巴金在《谈我的短篇小说》一文中曾这样谈自己的创作:“我写小说不论长短,都是在讲自己想说的话,倾吐自己的感情”,“我只是用自己的感情去打动读者的心”。
确实,巴金是一位擅长抒情的作家。
其实,抒情色彩浓郁,不仅是巴金小说创作的一大特点,也是巴金散文创作的一大特点。
本文抒情笔调真挚、浓郁。
当作者望见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时,他“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痛苦地在心里叫起来。
当忆起可怜的姐姐忆起在这年中“许多可爱的生命葬入黄土”时,作者的情感由悲转怒——“‘长宜子孙’,我恨不能削去这四个字。
”文章结尾处,当作者决意再次离开狭小的家庭,去拥抱广大的世界时,笔调又由怒转喜“我很高兴,自己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表达了对新生活、对大世界的热爱。
在短短的篇幅中,作者抒写情感一波三折,时而哀,时而怒,时而喜,使文章具有了很强的抒情色彩。
另外,文章无论叙事、抒情,还是议论,都不事雕琢,作者总是以平易流畅的语言,向读者倾诉内心的情感,字字写得真诚,句句语意真切,具有平易中见真情,朴实中见深刻的魅力。
四、板书设计
爱尔克的灯光
作者简介艺术特点
构思精巧
巴金(1904~)现、当代作家;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长篇小说《家》,中篇小说《憩园》、《寒夜》;
散文集《随想录》。
抒情色彩浓郁,语言平易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