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教案+课后反思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教案+课后反思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教案+课后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

全文共八句,描绘了敕勒川的壮丽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景。

详细内容包括:1. 生字词:敕勒、川、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 课文朗读与解析。

3. 课文背景及文化内涵介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草原的壮美。

2.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3. 了解敕勒歌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记忆。

2. 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与解析,体会课文表达的美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挂图。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大草原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

2. 课题揭示:让学生齐读课题,了解课文背景。

3. 生字词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理解词义。

4. 课文朗读与解析: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逐句解析。

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描述自己心中的大草原,激发想象力。

6.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分析其表达手法。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编写一段描绘自然景色的话。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敕勒歌2. 生字词:敕勒、川、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3. 课文重点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生字词,写一段描绘大自然景色的话。

示例答案:夏日阳光照耀着大地,绿草如茵,鲜花盛开。

天空湛蓝,白云飘荡,蝴蝶翩翩起舞。

在这美丽的景色中,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进行欣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大草原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生字词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掌握不够牢固,需要加强课后辅导。

部编版二上语文上册18课《敕勒歌》精讲古诗文字插图课件

部编版二上语文上册18课《敕勒歌》精讲古诗文字插图课件

词语解释:
见:(xiàn)
:同“现”,显 露。
诗的大意:
一阵风吹过,牧 草低伏,露出一 群群正在吃草的 牛羊。
课堂练习 按诗的节奏和抑扬来读背古诗。
读古诗
敕勒歌 乐府诗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课堂练习
译古诗
阴山脚下啊,有一片 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 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 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 居住的毡帐一般。蓝天下的 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 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 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部编二年级上
十八课:敕勒歌
北朝民歌
新知导入
知背景Leabharlann 一首优美的歌曲仿佛把我们带入 北方美丽的大草原,仿佛让我们 看到蓝蓝的天,青青的草,洁白 的云,成群的牛羊。在古代同样 有一首歌,它写尽了北方草原的 富饶壮丽,写尽了草原人对家乡 的热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敕勒歌》
新知讲解
读诗句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新知讲解
知作品 《敕勒歌》的诞生时代,正是 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的北朝时期。
由于漠南地区当时主要是敕勒人
聚居的地方,他们把漠南一带成 为“敕勒川”。著名的《敕勒歌》 是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 后被翻译成汉语。
新知讲解
敕勒歌
解诗题
诗题意思:通过景物描写, 抒发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 生活的豪情。
古音读作yǎ。
诗的大意:
天空像一座巨大 的帐篷(蒙古包 ),笼盖了整个 原野。
新知讲解
看图读古诗知今译
明诗意
天 苍 苍 , 野 茫 茫 。
词语解释:
苍苍:青青,蓝 蓝的。
茫茫:辽阔无边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精品教案精选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精品教案精选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精品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描绘辽阔敕勒川美景和草原游牧民族生活。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11课,详细内容为诗字词解释、诗句翻译、诗歌意境领会以及相关历史文化背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敕勒歌》字词、句型及翻译。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描绘意境。

3. 解敕勒川地区历史文化背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理解和诗歌意境领会。

2. 教学重点:字词掌握、诗句翻译及相关历史文化背景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草原风光图片,引发学生对草原向往,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敕勒歌》,勾画出不懂字词,尝试翻译诗句。

3. 讲解字词:对诗中生僻字词进行讲解,如“敕勒川”、“阴山下”等。

4. 诗句翻译:逐句讲解诗句,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5. 意境领会:通过分析诗句,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描绘壮美草原景色和游牧民族生活。

6. 文化背景介绍:讲解敕勒川地区历史文化背景,增强学生文化素养。

7.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诗句意思,绘制一幅草原风光画。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敕勒歌》2. 字词解释:敕勒川、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3. 诗句翻译:略4. 诗歌意境:壮美草原、游牧生活5. 历史文化背景:敕勒川地区、北朝时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敕勒歌》,并背诵。

(2)用自己话翻译诗句,描绘诗歌意境。

(3)解敕勒川地区历史文化,写一段简短介绍。

2. 答案:(1)略(2)略(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敕勒歌》字词、诗句翻译和意境。

但在课堂教学中,还需加强对学生引导,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刺勒歌》诗词解析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刺勒歌》诗词解析

刺勒歌
关键字
“天苍苍,野茫茫”是静态描写,“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动态描写,动静 结合,有生机活力。
思考:“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句话是说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描绘出一幅 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
刺勒歌
关键字
“见牛羊”点睛之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的水草丰茂、牛羊肥壮的 景象。突出敕勒牧民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生活,也表现了敕勒川的美 丽富饶。
刺勒歌
整体意境与情感
整首诗营造出了一种雄浑、壮阔、质朴的意境。通过对北方草原独 特的天空、大地、水草、牛羊等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敕勒族人民对自己 生活的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富足、自在生活的自豪之感。它以 简洁质朴的语言,传递出了北方草原民族独特的生活气息和深厚的情感 。
刺勒歌
背景与地域特色
诗的开头点明了地点,“敕勒川”是敕勒族居住的地方,“阴山下”描 绘出其位于阴山山脉之下,展现了北方草原地区广袤无垠且地势开阔的 地理风貌,也暗示了敕勒族的生活地域环境。
刺勒歌
诗句解析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把天空比作穹庐(游牧民族居住的圆顶毡帐),形象地写出了天空 的形状像巨大的帐篷一样,笼罩着大地。这种比喻非常贴切且具有鲜明 的民族特色,让人直观感受到北方草原天空的辽阔与低近,仿佛触手可 及。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
刺勒歌
刺勒歌
原文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
刺勒歌
中心思想
《收勒歌》歌味了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发了牧民 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刺勒歌
诗意
美丽的敕勒川大草原就在绵延千里的阴山脚下。天空就像蒙古包的 圆顶一样遮着教勒川大草原。向四周望去,无边无际的草原和天相接在 一起。深蓝色的天空广阔无边,碧绿的草原一望无际。一阵风吹过,野 草低下头,露出了一群群肥壮的天空和草原的辽阔景象。“苍苍”形容天空的湛蓝深邃 ,“茫茫”描绘草原的无边无际,通过叠词的运用,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 ,而且更生动地渲染出天地间那种空旷、宏大的氛围。

《古诗两首 敕勒歌》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优秀课件

《古诗两首 敕勒歌》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优秀课件

敕勒: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敕勒川,阴山下。
川:平地;平野。这里指草原。
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半球形帐幕。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笼:笼罩。
天像圆圆的大屋顶,笼罩在原野上。
苍:青色。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出现。
茫:辽阔,深远,看不到边际。
蓝蓝的天底下,草地一眼望不到边。 风吹过来,草低下了头,露出了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敕勒川,阴山下。
这两句使用了什么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这两句使用衬托的手法,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 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给我们描绘了 一幅壮美广阔的画面。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 样的表达效果?
这句话使用比喻的手法,把天空比作毡制的圆顶大帐 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描绘了草原空旷而高远的天 空,与田野相接,无比壮阔。
18 古诗两首
——敕勒歌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好美啊!
腾格尔一曲《天堂》让我们走进了美丽的草原,看到 了那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蓝蓝的天空,青青的草地,肥肥 的牛羊……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 同样在古代也流传着一首明朗豪爽的草原民歌,它更是写 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唱出了敕勒人对养育他们 的大草原,对游牧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直到今天它的旋 律依旧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句话在全诗中的作用?
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 盛、牛羊肥壮的景象,突出了敕勒族人民殷实富足、其乐 融融的生活,表达了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
核心问题: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什么景色的赞美之情? 《敕勒歌》表达的是作者对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

19《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19《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19《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敕勒歌》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为《古诗二首》中的《敕勒歌》。

全文如下:“敕勒川,阴山下。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的韵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提高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的韵味。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描绘自然景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彩色笔、画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

(2)引导学生说出古诗的名称,板书《敕勒歌》。

2. 学习古诗(1)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读,体会古诗的韵味。

(3)指名学生朗读,检查掌握情况。

(4)讲解古诗大意,帮助学生理解。

3. 精讲细读(1)分析诗句“敕勒川,阴山下”:引导学生想象敕勒川的辽阔和阴山的雄伟。

(2)分析诗句“天苍苍,野茫茫”:指导学生描绘大草原的美丽风光。

(3)分析诗句“风吹草低见牛羊”:让学生体会风吹草低时牛羊出现的画面。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画出诗句中的自然景观。

(2)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

六、板书设计1. 黑板上板书《敕勒歌》。

2. 在旁边画出敕勒川、阴山、大草原等自然景观。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绘你心中的大草原。

2. 答案要求: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不少于1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敕勒歌》,学生掌握了古诗朗读、背诵技巧,理解了古诗大意,提高了描绘自然景观的能力。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收集其他描绘草原的古诗,进一步了解草原文化。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19《古诗二首》敕勒歌课件(共16张PPT)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19《古诗二首》敕勒歌课件(共16张PPT)
第一句
“敕勒川,阴山下” 一句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 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课文讲授
第二句
1.“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 2.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1.天高地阔、广阔无边。 2.热爱故乡的情感。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 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 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赞 美草原、赞美牛羊,就是赞美故乡、赞美生活。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
古诗二首
敕勒歌

引入新课
引入新课
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 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 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 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我会认
sì lú lŏng
似庐笼
gài cāng máng
盖苍茫
我会写
似(类似)(类似) 笼(笼罩)(牢笼) 苍(苍白)(苍老)
课堂小练
解释词语
百尺:表示很高,但不是实数。 危:表示高的意思。 恐:恐怕。
课后作业
1.把这首诗带动作背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2.制作一期以"草原"为主题的手抄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
谢谢观看

庐(庐山)(穹庐) 盖(瓶盖)(盖章) 茫(茫然)(苍茫)
初读课文
朗读品节读奏 课文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川:平川、平原。
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 即蒙古包。 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苍苍:青色。 茫茫:广阔无边的样子。 见:同“现”,显露。
课文讲授
自读课文: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古诗二首——敕勒歌》精品课件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古诗二首——敕勒歌》精品课件
《敕勒歌》
北朝民歌
北朝民歌 北朝民歌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方文人所创作的作 品。歌词的主要内容,有的反映战争和北方人民的 尚武精神,有的反映人民的疾苦,有的反映婚姻爱 情生活,有的描写北方特有的风光景色。它内容丰 富,语言质朴,风格豪放。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山上深蓝的天空广阔无边,碧绿的草原一望无 际,一阵风吹过,野草低伏,露出了一群群肥壮的 牛羊。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反映的是阴山一带祖国山川 的壮丽景色和当地人们的游牧生活,描绘了 一幅辽阔、富饶而壮美 的草原画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敕 位置: 阴山下
勒 歌 景色 天:苍苍 似穹庐
辽阔壮美 殷实富足
野:茫茫 牛羊藏其中
《敕勒歌》描写了哪些景物?给我们呈现了一 幅怎样的画面?
景物
天空——像个巨大的( “穹庐” ) 草原——( 动 )( 静 )结合,美与广阔 牛羊——有风才能出现
给我们呈现了广阔壮美、空旷高远、草木茂 盛、牛羊肥壮的美丽图画。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中描绘的美景。
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阴山下,天空广阔 无边,笼罩着四面的原野。
前面老师已经对这篇课文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接 下来请同学们开启你的智慧之门,探究以下问题。
《敕勒歌》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景的?
《敕勒歌》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景的?
是按照由低到高,又由高到低的顺序写的。 山川是低处景物,天空是高处景物,草木牛羊 是低处景物。
描写山川河流的诗句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笼:笼罩。
天像圆圆的大屋顶,笼罩在原野上。
苍:青色。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出现。
茫:辽阔,深远,看不到边际。
蓝蓝的天底下,草地一眼望不到边。 风吹过来,草低下了头,露出了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敕勒川,阴山下。
这两句使用了什么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这两句使用衬托的手法,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 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给我们描绘了 一幅壮美广阔的画面。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 样的表达效果?
这句话使用比喻的手法,把天空比作毡制的圆顶大帐 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描绘了草原空旷而高远的天 空,与田野相接,无比壮阔。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句话在全诗中的作用?
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
盛、牛羊肥壮的景象,突出了敕勒族人民殷实富足、其乐
示例: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我仿佛看到山上 寺院的高楼,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诗人站在楼上
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我仿佛看到天 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风儿吹过,牧草低伏, 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习题源于《典中点》的“基础练习”
一、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夜宿( √ shù) . sù 星辰( . cén chén √ ) 山寺( sì shì) . √ 穹庐( ) √ . nú lú
18 古诗两首
品读释疑
结构主旨
课堂拓展
当堂检测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敕勒歌》。背诵古诗。
2.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 原的无比壮阔和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 的景象。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核心问题: 《敕勒歌》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什么景色的赞美之情? 串珠问题:
2.《敕勒歌》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景的?
是按照由低到高,又由高到低的顺序写的。山川
是低处景物,天空是高处景物,草木牛羊是低处景物。
课文结构
位置
阴山下
敕勒歌
天: 苍茫似穹庐
辽阔壮美
课文主旨
《敕勒歌》描绘了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 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北方少数民族殷实富足的 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国学诵读 草色青青柳色浓,玉壶倾酒满金钟。笙歌嘹亮随风去,
知尽关山第几重。
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高骈)
(《使至塞上》唐·王维)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文化 【谜语】 房子没墙,地毯一张。颜色多变,白绿花黄。要问 什么,羊的食堂。 谜底( 草原)
小草吹得左右摇摆 风 把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 2.姐姐把房间收拾好了。(改为“被”字句) 姐姐收拾好了 房间 被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
课后作业
完成《点拨》“基础方法练”“阅读方法练”。
完成《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
融融的生活,表达了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
核心问题: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什么景色的赞美之情? 《敕勒歌》表达的是作者对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 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赞美之情。
串珠问题: 1.《敕勒歌》描写了哪些景物?给我们呈现的是什么
画面?
写了大草原、阴山、天空、草、牛羊等景物。 给我们呈现了广阔壮美、空旷高远、草木茂盛、牛羊 肥壮的美丽图画。
二、看拼音写字词,我最棒。
wēi
lóu


tián
ɡǎn

jīnɡ
危 楼 相 似
不 敢
惊 动
cānɡ mánɡ
田 野
苍 茫
三、照样子,写词语。 父亲 危楼 亲人 楼上 人生 上学 生活 学校 面包
田野
吃惊
野外
惊奇
外面 奇怪
怪事
四、按要求写句子。
1.小草被风吹得左右摇摆。(改为“把”字句)
《敕勒歌》描绘了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
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北方少数
民族殷实富足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
家乡的热爱。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点拨:朗读古诗时要注意古诗的节奏与停顿,读诗 时将诗句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幅幅图画,这样就能进 入诗的境界里。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2.读诗句,想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敕勒歌》描写了哪些景物?给我们呈现的是什么画面?
2. 《敕勒歌》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景的?
听录音回顾课文
边听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同时 边想
认准字音,理解诗句的意思。
敕勒: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敕勒川,阴山下。
川:平地;平野。这里指草原。
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半球形帐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