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考试预防医学考点梳理-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
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

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分布、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疾病的社会分布以及其与个体特征、环境因素和行为因素的关系。
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
流行病学原理1. 普遍性原则:每种疾病都具有某种普遍性,即疾病在特定人群或地区以一定频率发生。
2. 流行病学三要素: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由三个要素组成,包括宿主(个体)、环境(宿主生活的环境)和病原体(引起疾病的细菌、病毒等)。
研究者需要了解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便确定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3. 流行病学时空模式:疾病在人群中的传播具有一定的时空模式。
通过分析疾病的时空变化规律,可以推断疾病的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
4. 非特异性病因学原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遗传、环境、行为等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是局限于单一因素。
5. 疾病自然史原理:疾病从患者感染病原体到发病、病程和恢复的整个过程,被称为疾病的自然史。
通过研究疾病的自然史,可以了解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和转归,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依据。
流行病学方法1. 人群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个案调查等方法,通过收集人群的相关信息,了解疾病的发病情况、影响因素等。
2. 病例对照研究:选择一组已患疾病的病例与一组未患疾病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从而推断疾病的危险因素。
3. 纵向研究:跟踪观察研究对象一段时间,收集相关数据,分析疾病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
4. 横断面研究:在一个特定时点对一群人进行观察,收集相关数据,了解人群的疾病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
5. 病例系列研究:收集某个特定疾病的一系列病例,了解疾病的临床特征、预后,从而揭示疾病的原因和病因。
6. 计量流行病学:使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疾病的发生和传播趋势,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
综上所述,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分布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基础。
临床医师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

临床医师预防医学 --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上季重难点回忆A.X2检验——工人、老师、医生冠芥蒂发病率有无统计学差别(推断2个及多个整体率(或整体构成比)之间有无差别)B. 秩和检验—— A 药、 B 药; A 方法、 B 方法;有效、无效、一般(看到分组秒杀)C.t 检验——小样本D.Z 检验——μ检验——大样本E. 方差解析—— F 检验——两个或两个以上样本均数的比较、回归方程的假设检验等F.直线相关——研究事物或现象之间有没关系G.生计解析——看生计H.logistic回归解析—搅乱项—研究多因素和现象关系连续回顾1.线图——看趋势2.半对数线图——看速度3.直方图——看分布4.直条图——比高低5.圆形图——看比重6.统计地图——看地域7.散点图——看密集程度某医师随机抽取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条件周边的红斑狼疮患者28 例,随机均分为两个治疗组。
一个疗程后检测 dsDNA抗体滴度(倒数)资料以下:该资料解析可采用A.X2检验B. 秩和检验C.t 检验D.Z 检验E. 方差解析『正确答案』 B抗体滴度(倒数)甲组乙组阴性11101-4012602-801-120153201-4801256022124012每年约 4~5 分较前统计学方法简单,建议考生全面掌握(2)流行病学的原理、基本源则及方法(3)流行病学的用途二、重点在哪?(1)流行病学的定义(2)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流行病学概论一、流行病学定义本考点,未考过,但较为重要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情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研究对象人群关注的事件包括疾病与健康情况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揭穿现象、找出原因、供应措施、议论收效目的防治疾病、促进健康二、流行病学的原理、基本源则和方法1. 流行病学基本源理原理特点疾病分布论解析疾病或健康情况在人群中的分布病因论商议人群中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各种原因健康 - 疾病连续带理机体由健康到疾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论疾病的预防控制理依照疾病发生、发展和健康情况的变化规律,疾病预防控制能够采用三级预论防措施疾病流行数理模型能够用数学模型来描述疾病或健康情况分布的变化规律2.流行病学的基本源则原则备注集体原在人群中宏观地观察事物的动向变化是流行病学差别于其他医学学科最明显的特点则现场原流行病学研究的人群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群,因此常把一群人与周围的环境(现场)联则系起来,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比较原经过比较来发现疾病发生的原因,观察诊断的正确性和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则代表性入采用全人群其中的一部分人作为研究对象时,这个样本要有代表性。
公卫执业医师-流行病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1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和健康。
3、流行病学任务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任务是“揭示现象”,即揭示流行(主要是传染病)或分布(其他疾病、伤害与健康)的现象。
第二阶段为“找出原因”,即从分析现象入手找出流行与分布的规律和原因。
第三阶段为“提供措施”,即合理利用前两段的结果,制定预防或控制的策略与措施。
4、流行病学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观察法(最为重要)、实验法、数理法。
1)观察法:①描述流行病学(产生假设):横断面调查;监测;生态学研究。
②分析流行病学(检验假设):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
2)实验法:实验流行病学(验证假设):临床试验;现场试验(个体试验;社区试验)。
3)数理法:理论流行病学5、流行病学研究按设计类型可分为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和理论流行病学4类。
6、流行病学特征:1)群体的特征(是流行病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特征);2)对比的特征(对比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3)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4)社会心理的特征;5)预防为主的特征;6)发展的特征。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1、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的人群现象,是描述疾病事件(发病、患病、死亡等)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区(空间)、哪些人群(人间)中发生及发生多少的现象,在流行病学中称“三间分布”。
2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K=100%、1000‰或10000/万暴露人口是指观察地区内可能发生该病的人群。
当描述某些地区的某病发病率,分母多用该地区该时间内的平均人口;如观察时间以年为单位时,可为年初人口与年终人口之和除以2,或以当年年中(7月1日零时整)的人口数表示。
发病率可按不同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种族、婚姻状况、病因等)发病率可用作描述疾病的分布。
通过比较不同特征人群的某病发病率,可用于病因学的探讨和防治措施的评价。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复习重点知识点梳理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复习重点知识点梳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关注的是社会群体的健康与疾病防治。
流行病学作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核心学科之一,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发展规律,旨在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保障社会公众的健康。
下面将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的复习重点知识点进行梳理。
一、流行病学基本概念和原则1. 流行病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流行病学的分类和研究方法3. 流行病学的应用领域和意义4. 流行病学研究的伦理和方法学原则二、流行病学调查与研究设计1. 流行病学调查的分类和步骤2. 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的类型和优缺点3. 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偏倚和控制方法三、流行病学指标和数据描述1. 流行病学指标的分类和计算方法2. 流行病学数据的描述和展示方式3. 流行病学指标的比较和解读四、传染病流行病学1.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传播途径2. 传染病的流行类型和传播规律3. 传染病的控制策略和干预措施五、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1.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和风险因素3.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管理原则六、流行病学与公共健康1. 流行病学在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2. 流行病学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3. 流行病学对公共健康政策制定的影响七、流行病学新进展和挑战1. 全球化与流行病学研究的挑战2. 新兴疾病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研究3. 基因流行病学的发展和应用前景通过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的复习重点知识点的梳理,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该领域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们应运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掌握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设计技巧,充分发挥流行病学在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中的重要作用,为保障社会公众的健康作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对以上重点知识点的复习,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流行病学这一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了解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同时学习如何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设计。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一、定义1.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和评价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定义的诠释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任务的三个层次,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1.基本原理①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分布的原理;②疾病的发病过程;③人与环境的关系(疾病的生态学);④病因论;⑤病因推断的原则;⑥疾病防制的原则和策略;⑦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
2.实际应用①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②疾病的监测;③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④疾病的自然史;⑤疾病预防的效果评价。
三、流行病学研究方法1.流行病学观察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
其特点是在观察时不施加任何人为因素,也不改变体内外环境的任何条件。
2.流行病学实验又称现场流行病学实验,主要是在人群中进行。
可分为人群现场实验、临床实验和社区实验三种。
其特征是需要人为地控制某些处理因素,故又称为干预性研究。
3.理论流行病学研究又称数学流行病学。
理论流行病学研究即用流行病学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或公式,显示疾病流行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进行流行病学理论研究。
四、流行病学的特征1.群体特征2.对比的特征3.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4.社会医学特征5.预防为主的特征6.发展的特征第二章疾病的分布疾病分布的概念:流行病学研究可通过观察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消退,描述疾病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的现象,这就是疾病的分布。
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为阐明病因以及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机理提供线索;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合理的卫生资源配置和疾病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一、疾病频率测量指标(一)发病指标1.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2.罹患率疾病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发生的频率,也是人群新病例数出现频率的指标。
3.患病率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被调查人口中某病现有病例(包括新旧病例)的频率。
2013年临床执业医师预防医学考点复习:传染病的流行病学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
(一)疫源地:
1、定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所能波及的地区。
2、消灭必须具备三个条件l).传染源已被移走(住院或死亡)或消除了排出病原体的状态(治愈)。
2).通过各种措施消灭了传染源排出于外环境的病原体。
3).所有的易感接触者从可能受到传染的最后时刻算起,经过该病最长潜伏期而无新病例或新感染者。
(二)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构成了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三)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见前面)
1.散发:
(1)呈历年来一般水平,病例以散在形式发生,在发病时间及地点上没有明显联系的发病称为散发。
(2)散发是指该病在较大的地区(指县、市、省和国家)内疾病发生的情况。
(3)要确定是否散发,应根据当地当年该病发病率与前三年发病率对比,如未显著超过,则可确定为散发。
2.流行:在一地区,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散发发病)水平时(一般为前三年平均发病率的3—l0倍)称流行。
3.大流行:某病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其发病率显著超过该地区历年流行水平.且流行范围超过省、国,甚至洲界时称为大流行。
例如以往的霍乱、流行性感冒和当前的艾滋病世界性大流行。
4.暴发:指某地区某病在短时间内(一般以小时、天、周或月计算)发病数突然增多时称暴发。
暴发常因共同接触同一致病因子所引起,常见有食物中毒、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等急性传染病。
公卫执业医师《流行病学》考点详解

公卫执业医师《流行病学》考点详解公卫执业医师《流行病学》考点详解流行病学是研究特定人群中疾病、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编辑整理的公卫执业医师《流行病学》考点详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流行性感冒一、病原学1、流感病毒基本结构最外层: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中间层:蛋白质外壳内层:核衣壳2、抗原变异抗原漂移(Antigentic drift):是指流感病毒亚型内部经常发生的小幅度变异,属于量变。
引起流感局部中小型流行。
抗原转换(Antigentic shift):是指流感病毒抗原变异幅度大,形成新亚型,属于质变。
引起流感世界性大流行。
变异机理:抗原漂移主要是病毒抗原基因突变以及宿主对病毒的选择作用的结果。
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配。
3、分类甲:抗原变异最强,世界性大流行;乙:变异较弱,中小流行;丙:抗原稳定,引起散发病例。
4、致病力5、免疫力(1)、体液免疫:血凝素抗体是主要的保护性抗体;(2)、细胞免疫;(3)、局部免疫。
二、流行特征1、时间分布: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异、暴发;2、年龄分布:年龄越大,发病率越低;3、地区分布:先城市后农村、先平原后山区、沿交通沿线发展。
三、流行过程四、预防策略与措施五、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糖尿病一、概述1、定义和分型(1)、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IDDM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2型糖尿病(从主要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相对胰岛素不足到主要以胰岛素分泌缺陷伴胰岛素抵抗)NIDDM非胰岛素依赖糖尿病;(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4)、妊娠期糖尿病。
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少。
2、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有典型症状,且任何时候血糖≥11.1mmol/L(2)、或空腹血糖(FPG)≥7.0mmol/L;诊断采用该方法。
(3)、或糖耐量试验中,葡萄糖负荷(75g无水葡萄糖)后2小时血糖≥11.1mmol/L(200mg/dL)二、危险因素1型糖尿病:遗传因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其他环境因素;2型糖尿病:遗传因素、肥胖、体力活动不足、膳食因素;早期营养、糖耐量受损、胰岛素抵抗、妊娠、社会经济状况;高血压等。
医师资格考试中的流行病学考点详解

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等。
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在特定的人群中呈现一定的分布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 等。
传染病的影响因素:包括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个体生物学因素等。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包括疫苗接种、隔离治疗、消毒等措施。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策略
预防接种:通过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降低传染病发病率 隔离措施:对传染病患者采取隔离治疗,控制传染源的传播 消毒灭菌:对环境、物品等进行消毒处理,消灭病原体 监测与报告:建立健全的传染病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发现并控制疫情
流行病学为社会 医学提供研究方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在预防医学中广泛应用,用于评估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因 素。
预防医学实践中,流行病学提供数据支持,帮助制定有效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流行病学与预防医学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流行病学与社会医学的联系
共同关注人群健 康和疾病问题
理论基础和研究 方法相互借鉴
在公共卫生领域 中具有共同的目 标和任务
慢性病危险因素分析
吸烟 饮酒 不健康饮食 缺乏运动
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策略
慢性病流行病学概述:介绍慢性病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流行现状。 慢性病危险因素:分析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如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吸烟等。 慢性病预防措施:介绍针对慢性病的预防措施,如改善饮食习惯、增加运动量、戒烟限酒等。 慢性病控制策略:探讨慢性病控制的有效策略,如开展健康教育、加强慢性病监测和评估等。
医师资格考试中的流行 病学考点详解
汇报人:XX
目录
流行病学基础知识
01
传染病流行病学
02
慢性病流行病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一、流行病学概论(一)流行病学定义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概括起来有以下四层意思:①研究对象是人群;②关注的事件包括疾病与健康状况;③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评价效果;④目的是防治疾病、促进健康。
(二)流行病学的原理、基本原则和方法1.流行病学基本原理(1)分布论:分析疾病或健康状况在人群中的分布。
(2)病因论:探讨人群中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各种原因。
(3)健康-疾病连续带理论:机体由健康到疾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4)预防控制理论:根据疾病发生、发展和健康状况的变化规律,疾病预防控制可以采取三级预防措施。
(5)数理模型。
2.流行病学的基本原则(1)群体原则(2)现场原则(3)对比原则(4)代表性原则3.流行病学研究方法(1)描述流行病学:主要是揭示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现象。
(2)分析流行病学:主要是找出影响分布的决定因素。
(3)实验流行病学:主要是研究并评价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中的预防干预措施及其效果。
(4)理论流行病学:是通过对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与影响因素之间内在关系的深入研究,建立数学模型以描述疾病流行规律、预测疾病流行趋势、检验疾病防治效果。
(三)流行病学的用途1.描述疾病及健康状况的分布;2.探讨疾病的病因;3.研究疾病自然史,提高诊断治疗水平和预后评估;4.疾病预防控制及其效果评价;5.为医学研究提供科学方法。
二、流行病学资料的来源与疾病分布(一)健康相关资料的来源根据信息的来源可将数据分为三类:1.常规的工作记录:如医院门诊病历、住院病案资料、健康检查记录、病理检查、各种物理学检查及医学检验记录、有关科室的工作记录等、户籍与人口资料、医疗保险资料等。
2.专题科学研究工作所获得的现场调查资料或实验室研究资料:现场调查研究是对特定对象群体进行调查,影响被调查者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研究者只能被动地观察和如实记录;实验研究是以动物或标本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可以主动地加以干预措施。
如疾病的病因学研究、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价、临床疗效分析、儿童生长发育调查等。
(二)疾病分布常用的测量指标1.发病率指在一定期间内(一般为1年)、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分子是一定期间内的某病新发生的病例数。
分母是暴露人口,指有可能发生该病的人群,对那些不可能患该病的人,如传染病的非易感者(曾患某病的人)、有效接种疫苗者,不能算作暴露人口。
2.罹患率与发病率一样,也是测量人群新病例发生频率的指标;与发病率相比,罹患率适用于小范围、短时间内疾病频率的测量。
3.患病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现患某病者(包括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的分子包括调查期间被观察人群中所有的病例,分母为被观察人群的总人数或该人群的平均人口数。
4.续发率又称二代发病率,指某传染病易感接触者中,在最短潜伏期与最长潜伏期之间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5.感染率指在某个时间内被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6.病残率指在一定的期间内,某人群中实际存在病残人数的比例。
7.死亡率指在一定期间(通常为1年)内,某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
其分子为死亡人数,分母为可能发生死亡事件的总人口数(通常为年中人口数)。
8.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患者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
9.存活率又称生存率,指随访期终止时仍存活的病例数与随访期满的全部病例数之比。
(三)疾病流行强度疾病的流行强度是指某疾病在某地区、某人群中,一定时期内发病数量的变化及各病例间联系的程度。
1.散发某病发病率维持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无明显的时、空联系和相互传播关系,表现为散在发生,数量不多,这样的流行强度称为散发。
2.流行指某病在某地区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散发)的发病率水平。
疾病流行时,各病例间有明显的时、空联系,发病率高于当地散发发病水平的3~10倍。
3.大流行当疾病迅速蔓延,涉及地域广,短时间内可跨越省界、国界或洲界。
发病率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称为大流行。
4.暴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大量相同患者的现象。
(四)疾病三间分布的特征1.地区分布疾病地方性的种类有自然疫源性、自然地方性、统计地方性。
判断疾病地方性的依据是:①该病在当地居住的各人群组中发病率均高,并随年龄增长而上升;②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的人群组中,该病的发病率均低,甚至不发病;③外来的健康人,到达当地一定时间后发病,其发病率逐渐与当地居民接近;④迁出该地区的居民,该病的发病率下降,患者症状减轻或呈自愈趋向;⑤当地对该病易感的动物也可能发生类似的疾病。
2.时间分布疾病分布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变化,这种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同时间疾病分布的不同,不仅反映了致病因素的动态变化,也反映了人群特征的变化。
疾病的时间分布特征有:(1)短期波动(2)季节性(3)周期性(4)长期变异3.人群分布人群分布的特征有年龄、性别、职业、家庭、民族、行为、收入等。
这些特征有时可能成为疾病的危险因素。
研究疾患者群分布有助于确定危险人群和探索致病因素。
在实际工作中疾病的描述往往是三间综合进行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多获得病因线索和流行因素的信息,有利于提出病因假设。
移民流行病学是利用移民人群综合描述疾病的三间分布,从而找出病因的一种研究方法。
通过观察某种疾病在移民人群、移居地当地人群及原居住地人群中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差别,区分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从而发现病因线索。
三、常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常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见第八章口腔预防医学的相关章节。
四、偏倚控制偏倚控制见第八章口腔预防医学相关章节。
五、诊断试验和筛检试验筛检是运用快速、简便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在健康的人群中,发现那些表面健康,但可疑有病或有缺陷的人。
筛检所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称为筛检试验。
诊断是指在临床上医务人员通过详尽的检查及调查等方法收集信息、资料,经过整理加工后对患者病情的基本认识和判断。
用于诊断的各种检查及调查的方法称为诊断试验。
筛检试验和诊断试验的评价方法筛检试验和诊断试验的评价方法基本相同,除考虑安全可靠、简便快速及经济可行外,还要考虑其科学性,即该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断的真实性和价值,具体与标准诊断方法即“金标准”进行比较。
评价的步骤有:①确定金标准(目前被公认的最可靠、最权威的、可以反映有病或无病实际情况的诊断方法称为金标准);②选择研究对象;③确定样本含量;④盲法同步测试;⑤整理分析资料;⑥质量控制。
筛检试验和诊断试验的评价指标评价主要从真实性、可靠性和收益三方面进行。
1.真实性:也称效度或准确性,是指测量值与实际值(金标准的测量值)符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约登指数和粗一致性。
1)灵敏度:指金标准确诊的病例中被评试验也判断为阳性者所占的百分比。
2)特异度:指金标准确诊的非病例中被评试验也判断为阴性者所占的百分比。
3)假阳性率:指金标准确诊的非病例中被评试验错判为阳性者所占的百分比。
4)假阴性率:指金标准确诊的病例中被评试验错判为阴性者所占的百分比。
5)约登指数:是灵敏度和特异度之和减1。
6)粗一致性:是试验所检出的真阳性和真阴性例数之和占受试人数的百分比。
(2)可靠性:亦称信度或重复性、精确性,是指一项试验在相同条件下重复检测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
影响试验可靠性的因素有:①受试对象自身生物学差异;②观察者差异;③试验方法的差异。
评价试验可靠性的指标有:1)变异系数:该指标适用于作定量测定试验的可靠性分析。
2)符合率:适用于作定性测定试验的可靠性的分析。
它是两次检测结果相同的人数占受试者总数的百分比。
3)Kappa值:适用于定性资料的可靠性分析,该值表示不同观察者对同一批结果的判定和同一观察者在不同情况下对同一批结果的判定的一致程度。
3.评价试验的收益:试验收益的评价可从个体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物学、社会经济学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价。
间接反映试验收益的主要指标有:1)预测值:表示试验结果判断正确的概率。
它表明试验结果的实际临床意义。
包括:①阳性预测值指试验结果阳性人数中真阳性人数所占的比例;②阴性预测值指试验结果阴性人数中真阴性人数所占的比例。
2)似然比:指患者中某种试验结果出现的概率与非患者中该试验结果出现的概率之比。
包括:①阳性似然比是试验结果真阳性率与假阳性率之比,说明患者中出现某种试验结果阳性的概率是非患者的多少倍;②阴性似然比是试验结果假阴性率与真阴性率之比,说明患者中出现某种试验结果阴性的概率是非患者的多少倍。
六、疾病监测1.疾病监测的概念疾病监测是指连续地、系统地收集疾病的资料,经过分析、解释后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所有应该知道的人,并且利用监测信息的过程。
2.疾病监测的目的①确定主要的健康问题,掌握其分布和趋势;②查明原因,采取干预措施;③评价干预措施效果;④预测疾病流行;⑤制订公共卫生策略和措施。
3.疾病监测的种类①传染病监测:我国规定报告的传染病有39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26种、丙类11种;②非传染病监测:我国部分地区开展了对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出生缺陷、伤害等非传染病的监测。
4.我国疾病监测体系(1)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主要对法定报告的37种传染病进行监测。
(2)重点传染病监测系统:全国建立了国家级监测点782个,省级监测点1693个,对20种传染病进行重点监测。
监测内容包括:①常规病例报告及暴发调查;②相关因素监测。
(3)症状监测系统:是长期系统地连续收集并分析包括临床症状群在内的各种健康相关数据,常以非特异性的症状或现象为基础,提高对疾病或卫生事件反应的及时性。
(4)死因监测系统:在31个省市160个监测点,对7300万监测人口(总人口6%)开展居民死亡原因监测、健康相关因素监测/调查、其他基本公共卫生数据监测。
(5)病媒生物监测系统:在全国17个省份40个监测点,对老鼠、蚊子、苍蝇、蟑螂和钉螺的密度进行动态监测,并观察这些病媒生物的带毒、带菌情况。
(6)健康相关危险因素监测系统:包括了营养与食品安全监测和环境与健康监测。
前者通过监测,评估营养与食品安全的危险性;后者是对水质、环境污染及其健康危害和健康相关产品进行监测、评价和预警。
【例题】为尽量发现病人,在制订筛选方法标准过程中,常采用A.提高方法的灵敏度B.提高方法的特异度C.降低假阳性率D.提高假阴性率E.使假阴性率与假阳性率接近[答疑编号700529030201]【答案】A【解析】选择答案A。
灵敏度高,则假阴性率低,不易出现漏诊。
【例题】衡量人群中在短时间内新发病例的频率,采用的指标为A.罹患率B.发病率C.患病率D.感染率E.发病比[答疑编号700529030202]【答案】A【解析】罹患率该指标和发病率一样,也是人群新病例数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