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中考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语文对于中考的影响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学生,我们需要对语文知识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因此,本文将对中考语文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一、阅读理解篇1.阅读理解题型阅读理解题是中考语文考试中重要的一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题型可以分为主旨理解题、细节理解题、推理判断题、图表阅读题等。

2.阅读策略阅读策略是解决阅读难题的方法和技巧,包括预测、快速浏览、总结、重点标注、思考回答等。

3.阅读技能阅读技能是通过阅读学习和理解文章的能力,包括字词理解、句子理解、段落理解、篇章理解等。

二、写作篇1.写作方式写作方式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每种写作方式都有其特定的写作目的和方式。

2.写作要素写作要素主要包括题目、主题、结构、语言、逻辑、修辞等。

3.写作技巧写作技巧包括各种写作技巧和方法,如心理准备、构想、草稿、修改、细节处理等。

三、古诗文篇1.文言文基本知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其语法、词汇以及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大不相同,学生需要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才能够学好中考语文。

2.诗词基本知识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需要掌握常见的诗词曲、诗词基本造诣和背诵能力,以满足中考的考试需要。

3.名句积累名句是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中考中也经常会出现。

学生需要掌握一些经典的名句,以便在考试中灵活运用。

四、语法篇1.词类与句型词类是汉语语法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等。

句型则是由不同词类组成的句子形式,如简单句、复合句、并列句、状语从句等等。

2.句子成分句子成分是指在某个句子中扮演着不同角色的词或短语,如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等等。

3.语法常识语法常识是指语法规则的基本常识,如虚实语、主宾语一致、主谓一致等等,学生需要掌握这些常识,以确保自己的语法正确无误。

五、常识考察篇1.文化知识文化知识是中考语文考试中常出现的考点,如古代文化、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一、文言文阅读1.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之:代词、助词等- 而:连词,表并列、转折、因果等- 以:介词,表示用、因等- 于:介词,表示在、比等2. 古今异义词的识别与理解- 例如“走”古义为“跑”,“汤”古义为“热水”等3. 常见文言文句式结构- 主谓宾结构- 被动句式- 倒装句式4. 翻译技巧- 直译与意译的结合- 保持原句意思的准确性二、现代文阅读1. 文章主旨大意的把握- 抓住文章标题、开头、结尾等关键部分2. 段落大意的提炼- 分析段落结构,识别中心句3. 作者态度和观点的理解- 通过文章的字词选择、句式结构等推断4. 推理判断题的解答技巧- 根据文章信息进行逻辑推理三、写作技巧1. 作文结构的安排- 开头、中间、结尾的逻辑性与完整性2. 论据的选择与运用- 选择有力论据,合理组织论述3. 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拟人、排比等4.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避免语病四、诗词鉴赏1. 诗词基本知识- 诗词的形式、格律、韵律等2. 诗词内容的理解- 主题、情感、意境等3. 诗词表现手法的识别- 比喻、象征、拟人等4. 诗词鉴赏题的解答技巧- 结合诗词背景、作者生平等进行深入分析五、语言知识运用1. 词语的正确运用- 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 成语的正确使用2. 句子成分分析- 主语、谓语、宾语等的识别3. 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逗号、句号、引号等的规范使用4. 语病的识别与修改- 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逻辑混乱等问题的修正六、阅读理解策略1. 快速阅读与精读的结合- 先快速浏览全文,再针对重点部分进行深入阅读2. 关键词的标注与记忆- 划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帮助理解和记忆3. 信息的整合与归纳- 将文章中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形成自己的理解4. 问题解答的技巧- 根据问题类型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七、名著阅读1. 了解名著的基本情节- 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发展脉络等2. 名著中的主题思想-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人性探讨等3. 名著的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结构布局、人物塑造等4. 名著阅读题的解答技巧- 结合作品背景和作者意图进行分析八、综合实践能力1. 信息筛选与整合- 从多个文本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2.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面对实际问题,运用语文知识和思维能力进行解决3. 创新思维的激发- 鼓励学生在阅读、写作中展现个性和创新4. 跨学科知识的运用- 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结语:掌握上述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对于提高中考语文成绩至关重要。

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总结_

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总结_

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总结_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及阅读一、基本文体知识识记(一)表达方式:记述、描绘、抒情、议论、表明(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常用的表现手法:寓意、对照、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

(三)说明文分类: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四)表明顺序: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后、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至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名言、资料等)两小表明方式:朴实表明与生动表明(六)说明文语言特征:准确(科学性)、生动(趣味性)、议论文语言特征:严格记叙文语言特征:生动、形象、准确(七)记述的顺序:承叙利亚、插叙、倒叙(李骞)(八)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九)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十一)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存有序幕,后存有尾声)(十二)描写的方法:1、归纳了解与具体内容描绘;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3、负面描绘与侧面衬托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三)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十四)议论文三要素:1、论点:化解“须要证明什么”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3、论证:化解“怎样去证明”(十五)议论文结构1、讲义:明确提出问题2、本论:分析问题3、结论:解决问题(十六)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十七)常用论证方法: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提及论证(例如提及故事则属举例论证,例如提及名言则属道理论证)、对照论证、比喻论证、投影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十八)常用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十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促进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二十)语句在表情言之有物方面的促进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二十一)语句特色评价用词:精确、严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洁、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于感染力、节奏感弱、直截了当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起写作兴趣、用笔细致、存有说服力。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完整版)一、基础知识数字归纳记忆两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两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两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两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两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两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四种文学体裁:散文、小说、诗歌、戏剧。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道理、比喻、对比。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疑问、祈使、感叹。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头、发展、、结局。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讥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夸大或着重指出。

五种表达体式格局:记叙、申明、谈论、描写、抒怀。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表注释,表插说,表声音中断、连续,表话题转换,表意思递进。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概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抑扬。

七种常见短语类型:并列、偏正、主谓、动宾、后补、“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七种主要复句类型:并列、转折、条件、递进、选择、因果、假设。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采。

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中考语文常见必背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常见必背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常见必背知识点汇总中考语文常见必背知识点(1)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2) 断章取义:意思是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3) 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

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4) 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5) 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了的时候。

(6) 媚上欺下:讨好巴结上级,欺负下级。

(7) 登峰造极:比喻达到顶峰。

(8) 恪尽职守:严格遵守,尽职尽责。

(9) 荒凉、冷落的意思。

萧索(10) 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或兼发抖。

瑟索(11) 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惘然(12) 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隔膜(13) 看不起。

鄙夷(14)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15)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16)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17)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都做不成。

(18)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19)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20) 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推敲(21) 创造性的见解或意见。

创意(22) 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模式(23) 还没有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素材(24) 格物致知;穷究事物的原理和法则,而总结出理性的知识。

(25)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26)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27)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8)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29)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

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30)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31) 吹毛求疵:这里指细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32) 狂妄自大:极端的自高自大。

(33) 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刻理解。

不求甚解(24) 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豁然贯通(35) 读书总有好处。

开卷有益(36)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

2025届中考语文第一轮专项复习:基础知识复习

2025届中考语文第一轮专项复习:基础知识复习

2025届中考语文第一轮专项复习:基础知识复习基础大盘点1.2消灭错别字:1.,决眦入归鸟。

(杜甫《望岳》)2.,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杨花榆荚无才思,。

(韩愈《晚春》)4.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5. ,山入潼关不解平。

(谭嗣同《潼关》) 6.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7.政入万山围子里,。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8.念天地之悠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9.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与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是,。

10.龚自珍在《己亥杂诗(其五)》中以落花自比,表达不忘报国之志的诗是,。

摘自名著导读:11. 《》作者:。

主要篇目:共十篇—《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二十四孝图》、《》《》、《藤野先生》、《无常》、《》。

这部书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也有对的洞察。

这部书写的虽然大多是个人生活,但也从-个独特的角度展现了当时中国的,如家庭怎样教育儿童,孩子读什么书,旧的书塾和新的学堂是怎样的,等等。

这对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理解那时候中国人的生存状态,都有所帮助。

12.《西游记》代作者:。

鲁迅先生称之为“”,林庚先生称之为“童心之作”,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的作品之一。

小说围绕、、、师徒前往西天取经的主线,写了许多的故事。

孙悟空号称“”、“”,有七十二变、、筋斗云等超凡能力,其他神妖也都各有所长,读来令人兴趣盎然。

全书故事引人人胜。

前七回讲孙悟空的身世和的故事;第八回到第十二回介绍唐僧,交代西天取经这一-中心事件的由来;第十三回到第- -百回是小说故事的主体,讲述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战胜无数妖怪,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

这些故事大多情节曲折,扣人心弦,其中的大闹天宫、三打、大战、斗法、女儿国遇难、真假、三调等故事尤为精彩。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语基:⑴语音题:包括注音、看拼音写汉字、抄写拼音等,常考教材中出现的生字。

解答方法如下:①直接根据自己的积累判断;②以熟求生,进行推断;③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⑵汉字题:包括辨别、修改错别字;解释字义、、抄写汉字等题型。

解题方法如下:①熟练掌握汉字书写规则,规范认真书写;②注意识记形似字、同音字;③字义理解一定要结合语境;④熟记两种常用检字法。

⑶运用题:包括标点符号、词语、修辞、句式等运用,解题方法如下:①熟记各种标点符号的书写,使用规则,具体结合语境揣摩句间怎么停顿、什么语气。

②正确运用理解词语应注重平时积累,多加辨析,结合语境运用。

一般步骤是:先通读全句,体会语境需要,再作比较分析。

③句子:a、病句修改要先凭语感发现问题,结合语法分析,找准病因,以正确方法修改、不变原意。

b、句式选择:要明确句式变换种类、作用,要按语言表达需要选择。

c、造句:造句题中情景衔接类造句题要注意内容情景、形式情景的吻合,要紧扣语境句义解答;情景仿写类造句题常与修辞使用结合,解答时要注意从修辞、句式、内容、情感等方面去做到一致。

d、概括语意题的解答应注意:一要通读感知,把握主旨;二要筛选重点信息;三要概括叙述。

⑷积累题:包括文化知识、名言警句、成语典故、诗文名句等积累,解答此类题目关键在于:①平时认真积累,做好归纳分类。

②正确理解、运用。

常见题型及解题技法:1、书写题:a、认真规范书写;b、不出现错别字;c、不乱画涂改,在草稿纸写好后再誊写。

d、学会审题。

2、选择题:a、直选法b排除法3、修改病句的原则:能改一处不该两处。

方法:a、删减;b、添加;c、替换;d、换位;e、重组;4、名著阅读:《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a、人物:姓名、绰号、外貌特征、性格特征、主要事迹、b、故事情节:人物事例c、教育意义二、口语交际:口语交际题从形式上看是变化无穷的,但就内容而言,无非是做到以下三点:1、简明;即表达简洁、明白。

2024万唯中考初中基础知识语文

2024万唯中考初中基础知识语文

2024万唯中考初中基础知识语文一、文字记叙1.1叙述文:叙述文是以时间发展为主要脉络,以人物、事件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叙述文要有清晰的结构,包括开头、过渡句、事件发展、高潮、结尾等。

1.2描写文:描写文是以客观事物的形象特征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描写文要注重细节,通过对事物的描写使读者感到身临其境。

1.3记叙文: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手段,通过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来展示主题的文体。

1.4说明文:说明文是以分析、解释为主要手段,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原理、规律等文体。

二、诗歌鉴赏2.1诗歌的基本特征:诗歌是用语言艺术地加工与组织情感、思想的文学艺术形式。

它具有鲜明的节奏、韵律、音韵特点,表现出诗人的审美情感和思想。

诗歌的基本特征有节奏韵律、音韵、形象、语言节奏、思想情感等。

2.2诗歌的类型:诗歌可以分为古体诗和现代诗两种。

古体诗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形式为主;现代诗则多以自由诗、散文诗等形式呈现。

2.3诗歌的表达手法:诗歌通过比喻、拟人、拟物、排比、对仗等手法展现诗意,达到表达作者情感和意境的目的。

三、修辞手法3.1比喻:比喻是指用一种事物来描绘另一种事物,通过暗示或暗喻来表达某种意义。

3.2拟人:拟人是指用人的特征来描绘客观事物,使其产生生动、形象的效果。

3.3拟物:拟物是指用生物或非生物来描绘客观事物,使读者产生明确、准确的形象。

3.4排比:排比是指用平行的语句结构来表示对比或同等关系的修辞手法。

3.5对仗:对仗是指诗歌中相邻的韵脚相对应的现象。

3.6借代:借代是指用一个事物代替另一个事物,用于强调或暗示某种意义。

四、文学常识4.1文学作品的分类:文学作品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其中,诗歌以音韵、韵律等为主要特征;散文以行文方式为主要特征;小说以故事情节为主要特征;戏剧以表演形式为主要特征。

4.2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4.3中国古代文学流派:辞赋、曲赋、词、散文、小说、戏曲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中考基础知识复习(字词句)第一大类:读写汉字一.《语文课程标准》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3.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

4.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二.《历年浙江省学业考试说明》考试目标:1.正确书写.2.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3.辨析汉字的字形。

4.能改正常见的错别字。

三、考点举要:1.考正确识记字形,主要考“别字”,也就是考一个汉字在语境中的应用。

题型:其中有的放在词中,有的放在成语中,有的放在句子里。

如:(一)根据括号内的注音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汉字。

(1)目不(xiá)_____接(2)鳞次(zhì)______比(3)如愿以(chánɡ)_______(二)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4分)本想(zèng)___送你一座山、一片海,可我只有一滴水、一枝叶、一(lǚ)____ 阳光、一弯素月和在心中积聚了多年的一句殷殷的话语、一份浓浓的企盼---朋友,揣着一(kē) ____自信的心上路,目标就不再(yáo)____远。

2.能改正常见的错别字,对字形的辨析涉及到易混字的方方面面。

相关的题型:字形相近而误;字音相近而误;字义相近而误;音、形、义全相近而误。

重点是常用汉字和易混淆误写的字。

多放在成语中,要求找出并正确改正错误。

如:下列词语中有三个错别宇,找出并加以改正(3分)欲擒固纵通霄达旦川流不息志高气扬四、方法指导:了解规则,把握重点:1、准确把握试题所提供的信息,揣摩命题者设计的意图。

2、弄清别字产生的原因。

造成别字的几种类型:(1)同音相混。

汉字是表意字,而不是表音字,因此同一个音能写出许多不同的字,而这些字在意义上又是不能互相代替的。

所以书写时要避免张冠李戴的现象。

如:反映--反应,融化--熔化--溶化。

(2)形似相混。

第一种,音同形似而误记。

如:惩前毖后,完璧归赵,恻隐之心。

第二种,单纯形似而误记。

如:锭、绽、淀,蒿、篙,等。

第三种,偏旁相似而误记。

如:冽、咧、洌、趔。

神、袖。

等。

第四种,增减笔画而误记。

如:心、必。

(3)语义不明而混。

如:举一反三,莫名其妙。

(4)自造简化字。

3、善于将字形、字音乃至字意结合起来辨识。

辨析易混字。

(1)追源法。

汉字是表意字,书写离不开字义。

“束”是会意字,表示树枝被捆紧,“木”表示树枝、柴草,“口”表示绳圈。

“刺”就是用刀把捆好的柴草割开来:“棘”表示木周围有芒刺,“刺”表示木周围的芒刺像刀,能扎人、刺人。

这样“刺”和“剌”就不会混淆了。

由此派生出去的“啦”和“辣”也不会出错了,由“束”派生出去的“枣”和“棘”也不会出错了。

再如;“炙”和“灸”;“盲”(指人的心脏与隔膜之间的位置)和“肓”(眼睛失明)。

(2)追意法。

即追究这个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如:礼尚往来、金碧辉煌、言简意赅、仗义执言。

等(3)利用对应关系掌握。

汉语是对称的学问,有许多成语相应位置上的语素意义相同、相关、相反,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去掌握。

如:名门望族、貌合神离、惹是生非、沽名钓誉、奴颜婢膝、山清水秀。

等(4)通过组词辨别。

如:带--戴、沾--玷、籍--藉、贷--货,等。

4、理解具体的语境。

总揽内容,在对具体语境的理解中作出正确辨别与书写。

还要调动所学,全面思考。

只要平时积累多了,胸中自有丘壑。

第二大类.词语应用一、考点解读词语考查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①正确理解与运用课内外常见的词语;②了解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辨析常见的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及表达效果;④联系生活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章中有关生词和新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考查的内容主要是在学生所学教材中出现的常用词语和新词,试题材料不限于学生所学教材,很大一部分是把所学词语移用于生活和时事中的鲜活材料。

二、题型分析词语的考查主要有三种题型:①选择题:从所提供的选项中按要求作出选择,②填空题:把提供的词语按要求添入相应的空处,③运用题:运用指定的词语造句或写语段。

材料多来自课外和课本。

三、试题探究1、关联词的辨析选用关联词有两种:一种是单独的关联词,如“那么”、“因而”等;另一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而形式的关联词,如“因为……所以……”、“即使……也……”等。

使用最多的是第二种形式即成对出现的关联词。

成对使用的关联词,每一对都表示特定的语法关系,它们的搭配是固定的,不能随意调换。

不管是哪一种形式,要正确选用,均需借助对句意的把握。

例1(2009·泸州)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泸州油纸伞作为一项民间工艺,太追求时尚,失去了油纸伞本身的文化韵味,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文化元素,会拥有更多的消费者,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A. 因为所以即便也B. 如果那么即使也C. 如果就只有才D. 因为所以不但而且2、结合语境辨析选用词语解答这类题,首先要辨析选项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然后读懂语段或语句的意思,二者结合,综合考量,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例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1)香港今日的______归根到底是香港同胞创造的,也是同祖国内地的发展和支持分不开的。

(2)秋天像一个穿着金色裙的仙女,她用轻飘的衣袖______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______给大地。

A.繁荣扫抛B.繁荣拂撒C.繁华拂抛D.繁华扫撒三、解释词语的语境义把握好词语的语境义,要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加以分析推敲,才能准确地理解。

语境义的类型有:①比喻生成的语境义。

词语的比喻义在特定语境中生成了新的含义。

②感情色彩转换后的语境义。

选择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

但有时贬义的可以褒用,褒义的也可以贬用。

③反语表达的语境义。

反语是作者含蓄曲折地表达本意的一种修辞方法。

它实际要表达的意思与字面的意思完全相反。

④旧词新用的语境义。

一些旧的词语,作者赋予它新的含义。

⑤对比形成的语境义。

在同一语段中,同一词语表达的意义有时也不尽相同。

例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站在罗布泊边缘远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表示地表荒凉,无植被)B.魏明伦认为,“喜新厌旧”是他戏剧创作成功的秘诀之一。

(指创作追求创新,不守旧)C.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不少股票市值缩水蒸发。

(表示减少和消失)D.北京奥运会上,“冷面杀手”张怡宁蝉联乒乓球女单冠军。

(指神色冷峻,不苟言笑)四、一词多义的解释多义词是具有几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意义的词。

在使用时,多义词常与比拟、比喻、借代等修辞结合,表示其中的一个意义。

所以解释多义词一定要紧扣语境。

例4 下边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一则财富广告,用字巧妙,颇有意味。

请你分别说说两个加点“理”字的不同含义。

你不理①()财,财不理②()你。

五、近义词的辨析要辨析近义词,必须结合实际语境,根据词语的具体功能,做到“求同”、“辨异”,也就是找出近义词的“共性”和“个性”来,使“个性”与语境相配。

例5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六、根据语境填写词语这种题型,所要填写的词语多是动词、形容词、名词或关联词,考查的是用词的准确性或语意的连贯性。

需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作出恰当的选择。

例6 从文后括号中选择恰当词语填入空白处的横线上。

(嘹亮宛转清脆应和)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的喉咙,唱出的曲子,跟清风流水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地响着。

第三大类句子的表达和运用一、句子排序句子排序就是对句子与句子之间内在逻辑性的考查,此种题型对考生的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的要求较高,有利于考查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因而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句子排序,主要涉及两个知识点:一是段落的结构,二是句子的连贯与呼应。

排序的基本步骤:第一步,明确各句的重点,即每一句写了什么。

第二步,找信息,即找出每句中表示总分、先后、因果等关系的词语。

第三步,依据关系,组织语言,准确、连贯地表达,从而确定选项。

第四步,依据选项,检查语段是否通顺,是否符合题目的各项要求。

例7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①可以说,想象力应用多少是评价一个人智力高低的标准之一。

②人的大脑具有四个功能部位:感受区、贮存区、判断区和想象区。

③想象力是人类独有的才能,是人类智慧的生命线。

④人类运用想象区功能的机会少,一般人仅仅运用了自己想象力的15%。

⑤优秀的想象力对于一个杰出的人才来说是必需的。

A.②④③①⑤ B.⑤③②④① C.③⑤②④①D.④⑤①②③例8 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缺处,正确的选项是()你的话语应该是一缕饱含早春气息的柔风,;你的表白应该是田野爆裂的豆荚,;你的辩答应该是凭借原则的盾牌,;你的呐喊应该是仰仗正义的力量,。

①迎承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②构思并阐述金色的成熟③弥合朋友之间人为的小隙④澎湃青春的热忱和血液A.③④①②B.②①③④C.③②①④D.④①③②二、改写这种试题,一是考查考生运用不同句型和表达方式表达同一意思的能力,即在意思相同的情况下,对不同句型的表达方式的掌握;二是根据强调点的不同进行改写。

(被动句,反问句、祈使句等)特殊句式。

三、补写补写句子,既能考查对语段(语句)的整体把握能力,又能考查语言的驾驭能力。

正确补写应注意:对上下文的理解要到位,所补写的句子与上下文必须连贯;对文段的概括要全面、准确,所补句子能与文段相对应;语言形式要恰当,根据上句或下句修辞与结构去写,语句通顺、简明。

例9 (2009·娄底)把下面歌颂教师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三尺讲台下联:一支粉笔四、扩写扩句是给一个简单的句子加上必要的附加成分,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生动具体,清楚明白。

但是扩句应掌握以下原则:1.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成分,不能改变原句结构和意思2.所扩充的附加成分必须合理。

3.如果有例句就必须按例句扩充,如果没有例句又没有具体要求,扩充哪些部分,不受限制。

扩写句子应掌握扩句的方法:1.找出句子的主干词语(或句子的主干成分)。

2.在主干成语(成分)前面添上合适的修饰词语,修饰词语可以添加一处,也可添加几处,根据需要确定。

3.把扩充好的句子通读一遍,看是否通顺、内容是否比原来明白具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