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1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20次周考试题202104140262
2021-2022学年四川省射洪中学校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1-2022学年四川省射洪中学校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实现了天体运动与地球上物体运动的综合,从根本上否定了千百年来占统治地位的天贵地贱观,加速了近代科学思想的解放和繁荣发展……开创了物理学研究与自然研究交叉综合的新局面,为后来的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样板。
”材料描述的是A.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B.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C.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D.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2.读三国工业生产的上升情况表(以1913年为100%)国别1860年1870年1880年1890年1900年1910年1913年德国14 18 25 40 60 89 100 英国34 44 53 62 79 85 100 美国14 11 17 39 64 89 100从表格中能反映出A.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生产量已稳居世界首位B.德国的工业发展速度和美国相比长期落后C.科技极大影响了大国的经济发展速度D.美国已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3.有文学家在评论某一文学流派时说:“(它)创造的艺术世界不是模拟现实的‘镜像世界’,而是一个想象的、超现实的、主观化了的世界,通过塑造这个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理想世界,纵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和表达愿望。
”属于这一流派的作品是A.《哈姆雷特》B.《等待戈多》C.《人间喜剧》D.《西风颂》4.下图为法国画家雷诺阿(1841—1919)的名作《包厢》:其色彩基调是暖色,它由玫瑰、黑、白三色组成。
贵妇人身上的黑条纹衣服异常醒目。
这些粗阔的黑条子与她的白色相间的浅色,恰好与绅士身上的黑色外衣与白色衬衫相呼应。
这一作品A.体现了浪漫主义美术的艺术风格B.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腐朽C.风格与莫奈的作品风格非常相似D.注重表现社会现实的无情和残酷5.周初,周人用“夏”概念,指夏商周三王族的共同文化圈,但夏商两族并不认同,直到春秋时代“诸夏”观念兴起,各氏族集团成员才对自己身属“夏”族群一致认同。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含答案)

攀枝花市十五中2027届高一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其中1-10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1-13题有多个选项正确。
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5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1.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这是宋朝陈与义的《襄邑道中》,关于这首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船向西行驶B. “云不动”是以地面作为参考系C. “云与我俱东”是以地面作为参考系D. 云相对船在运动2. 在建立物理模型时,需要突出问题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
下列关于在建立质点模型时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研究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九号卫星发射进入预定轨道过程的飞行轨迹时,可以将遥感三十九号卫星视为质点B. 研究吴艳妮在杭州亚运会女子100米跨栏比赛摆臂动作时,可以将她视为质点C. 在篮球比赛中,研究篮球运动员投出球的旋转情况,可以把篮球视为质点D. 在研究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时,可以把地球视质点3. 如图所示,从高出地面3m 的位置A 点,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它上升5m 后回落,最后到达地面C 点,以竖直向上为正方向,以B 点为坐标原点,则小球由A 点到C 点的位移、A 点的坐标分别是( )A. ,B. ,C. ,D. ,4. 下列各组物理量中,全部是矢量的是( )A. 速率、速度、加速度B. 路程、速率、时间C. 位移、质量、加速度D. 速度、平均速度、速度的变化量5. 智能手机上装载的众多app 软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如图所示为某软件的一张截图,表示了某次导航的为3m -5m -5m 8m -8m -5m 16m 3m -具体路径,其推荐路线中有两个数据,10分钟,5.4公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0分钟表示的是某个时刻B. 研究汽车在导航图中的位置时,可以把汽车看作质点C. 5.4公里表示了此次行程的位移的大小D. 根据这两个数据,我们可以算出此次行程平均速度的大小6. 如图甲所示,火箭发射时速度能在内由增加到;如图乙所示,汽车以的速度行驶,急刹车时能在内停下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内火箭的速度变化量为B. 火箭的速度变化比汽车的快C. 内汽车的速度变化量为D. 火箭的加速度比汽车的加速度大7. 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在质点做匀加速运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质点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B. 质点在第初速度比第末速度大C. 质点在任何的末速度都比初速度大D. 质点在任何的末速度都比前的初速度大8. 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的10s 0100m /s 108km /h 2.5s 10s 10m /s2.5s 30m /s-22m/s 2m/s3s 2s 2m/s1s 2m/s1s 1s 2m/sv t -A. 前l0s 物体的加速度为0.5m/s 2,后5s 物体的加速度为-1m/s 2B. 15s 末物体回到出发点C. 15s 内物体位移75mD. 前10s 内的平均速度大于10s~15s 的平均速度9. 某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途中连续经过A 、B 、C 三点,已知BC 的距离是AB 的两倍,AB 段的平均速度是20m/s ,BC 段的平均速度是40m/s ,则该质点通过C 点时的速度大小为( )A. 40m/sB. 45m/sC. 50m/sD. 55m/s10. 甲、乙二人沿同一条平直公路从同一地点出发同向运动,如图所示为二人运动的s -t 图像。
湖北省鄂东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2024年秋季普通高中11月份高三年级阶段性联考历史本试卷共6页,19题。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准考证号条形码上的以上信息,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大约处于五帝早期的西水坡墓地,“龙”是一种图腾,是常见之物。
但到了五帝时代的中后期,只有六座大墓的主人(至少是部落联盟的领导)才能在墓中绘上龙的图案。
这一变化表明()A.原始社会普遍存在图腾崇拜B.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C.部落成员间出现地位的差异D.龙成为奴隶主贵族的专有图腾2.西汉桓宽在《盐铁论》中记载了汉昭帝时召开的盐铁会议实况,以桑弘羊为首的外朝官员主张保持盐铁专卖,以霍光为首的内朝官员主张废除盐铁专卖,双方进行了激烈且富于文采的辩论,还详尽阐述了汉朝某些政治理念。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汉朝开始用廷议方式解决政治问题B.该记载具有一定的文学和史料价值C.西汉政府重视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D.汉武帝受昭帝的影响推行盐铁专卖3.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自称“汉氏之甥”;鲜卑人建立前燕、后燕、南燕、西燕,自认“其先有熊氏之苗裔”;羌人姚苌建立大秦政权,认为自己是大禹的子孙,“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
这些做法旨在()A.增强华夏民族认同B.推进封建化的进程C.构建政权的合法性D.促进民族间的交流4.唐朝心胸宽阔,不仅没有重点关注夷夏之防,还能够容纳和融合其他文明的优秀元素,并改造自身文明,成就了辉煌盛世。
云南省名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5届高三年级9月份联考历史试题本试题卷共8页,20题。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古史传说中,后人不仅把夷人和羌人的一部分列为黄帝的后裔,而且把各部族劳动人民的许多伟大发明,如衣服、文字、舟车、历法、蚕丝等都归功于黄帝。
这表明()A.中国已经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B.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厚根基C.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文明中心D.国家的初始形态已经基本具备2.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应付大规模而又频繁的战争,既需要一支可以直接调遣的庞大常备军,也需要一套完善的国家行政机构,以便有效地组织全国的人力物力。
就此分析各国最有可能()A.打出“尊王攘夷”旗号号令天下B.改革税制事实上承认土地私有C.实行军功爵制打破旧贵族特权D.建立以国君为首的中央集权制3.下表为《史记》中关于秦王子婴身份的部分记载。
由此可见()记载出处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史记·秦始皇本纪》高立二世兄子婴《史记·六国年表》高(赵高)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史记·李斯列传》A.《史记》有意混淆子婴的身份B.本纪作为《史记》主体最为可信C.秦朝宗法血缘关系等级森严D.使用史料时要谨慎对待和考证4.《元史·刑法志》载:“米粮军器等,不得私贩下海”。
但当时“广州官民于乡村籴(买)米伯(百)硕(石)、阡(千)硕至万硕者,往往搬运前去(越南)占城诸番出粜(售),营求厚利”。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2年11月绵阳南山中学2022年秋季高2021级半期考试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它选出来,并把它前面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每小题2分,共60分。
)1.西周时期学校的教育内容是“六艺”,即所谓礼(礼仪规范)、乐(举行各种仪式时的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数(计算)的“六艺”科目。
其中礼、乐是教学的核心,而教师则由政府中的礼官和乐官及军队中的高级军官担任。
关于上述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带有宗法社会下的等级色彩B.是培养封建官吏的场所C.由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过渡D.教学内容以儒学为核心2.先秦道家对法的态度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
早期道家认为“法烦刑峻即民生诈”,后期道家则把法上升到“天下之准绳,人主之度量”的高度。
这一变化表明A.“礼治”逐步让位于“法治”B.道家未形成统一的核心思想C.道家和法家的主张日益趋同D.“法治”思想顺应时代要求3.汉代,太学隶属九卿之太常(国盛常存)管辖。
东汉规定太常卿选任在职官员为太学博士(教师),每选均需测试,最后皇帝审定。
为验证博士学识和论辩机智,皇帝经常“会诸博士论难于前”,以问难考详诸经同异,最后皇帝裁决。
这些做法A.目的为弘扬墨家的尚贤主张B.反映了思想界斗争形势严峻C.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需要D.有利于维护儒家的正统地位4.下表是关于秦国家治理的相关记载。
比较表格中的材料,得出的认识是《过秦论》(西汉贾谊)《史记·秦始皇本纪》(西汉司马迁)《秦简》(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秦王怀贪鄙之心……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以暴虐为天下始。
秦王怀贪鄙之心……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以暴虐为天下始。
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
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毋毒鱼鳖……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听……为人父则兹(慈),为人子则孝……A.历史事实因年代久远无法定论B.考古材料更能反映历史全貌C.历史解释带有强烈主观性色彩D.历史真伪需进行史料的考辨5.战国时期,“天下”主要对应“冠带之伦”的中原诸侯;秦始皇“尽并兼天下诸侯”后,“天下”的范围相应扩展至周边“四夷”所处的区域;汉武帝时期复“外攘四夷”,“天下”范围进一步扩展。
2021年四川省攀枝花市高考数学第二次统一考试试卷(理科)(解析版)

2021年四川省攀枝花市高考数学第二次统一考试试卷(理科)一、选择题(共12小题).1.已知集合A={x|x2+2x>0},B={x|x<﹣1},则A∪B=()A.(﹣∞,﹣2)B.(﹣∞,0)∪(2,+∞)C.(﹣∞,﹣1)∪(0,+∞)D.(﹣∞,﹣1)∪(2,+∞)2.设复数z满足(1+i)2z=1﹣i(i为虚数单位),则|z|=()A.B.C.D.13.记S n为等差数列{a n}的前n项和,若a5+a6=22,S7=56,则{a n}的公差为()A.1B.2C.4D.84.过平面α外的直线l作一组平面与α相交,若所得交线分别为a,b,c,…,则这些交线的位置关系为()A.相交于同一点B.相交但交于不同的点C.平行D.平行或相交于同一点5.已知cosθ+sin()=,则sin()=()A.B.C.D.6.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若到2035年底我国人口数量增长至14.4亿,由2013年到2019年的统计数据可得国内生产总值(GDP)y(单位:万亿元)关于年份代号x 的回归方程为=6.6x+50.4(x=1,2,3,4,5,6,7),由回归方程预测我国在2035年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万元)约为()A.14.0B.13.6C.202.2D.195.67.设曲线y=sin x(1﹣cos x)在点(,1)处的切线与直线2x+ay+1=0垂直,则实数a =()A.1B.2C.﹣1D.﹣28.(1+2x)5的展开式中,含x3的项的系数是()A.﹣112B.﹣48C.48D.1129.函数f(x)=e|x|sin2x的部分图象大致是()A.B.C.D.10.函数f(x)=sin(ωx+)(ω>0)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构成一个公差为的等差数列,将f(x)的图象向右平移个单位长度得到函数y=g(x)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g(x)是奇函数B.g(x)在(﹣,0)上单调递增C.g(x)的图象关于直线x=对称D.g(x)的图象关于点(﹣,0)对称11.已知函数f(x)的导函数为f'(x),满足xf′(x)+2f(x)=,且f(1)=e,已知a=,b=ln,c=sin,则()A.f(c)<f(a)<f(b)B.f(a)<f(b)<f(c)C.f(b)<f(a)<f(c)D.f(c)<f(b)<f(a)12.在直四棱柱ABCD﹣A1B1C1D1中,底面ABCD是边长为6的正方形,点E在线段AD上,且满足AE=2ED,过点E作直四棱柱ABCD﹣A1B1C1D1外接球的截面,所得的截面面积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12π,则直四棱柱ABCD﹣A1B1C1D1外接球的表面积为()A.100πB.80πC.64πD.32π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 历史 含解析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5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测评历史试卷本试卷共6页,19题。
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荆门屈家岭遗址发掘出距今5100年的熊家岭水利系统(见下图),包括水坝、蓄水区、灌溉区和溢洪道等,是已知构成要素最为齐备的史前水利系统。
该水利系统()屈家岭遗址熊家岭史前水坝示意图A.顺应了小农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B.证明社会协同机制较为完善C.为当时先民改造自然的优秀成果D.侧面反映当时水患灾害频发2.西汉武帝时期,正式确立皇后制度。
立皇后为皇帝的嫡妻,再加上众多的嫔妃,以及一大批女官、宫女、宦官等人,一起组成后宫;后宫人员分成十几个等级,与外朝官僚机构的爵位、等级、俸禄挂钩。
这一举措()A.对中枢决策机制形成冲击B.有利于封建王朝的稳定C.直接导致外戚干政的局面D.提高了皇族的政治地位3.北魏立国之初,道武帝即推行部落离散政策,解散贺兰、独孤、慕容等部族,实行计口授田。
此后,被征服的塞北及关陇以西的部族,也被北魏迁徙以远离故地。
由此,北魏时期少有部族乱事。
据此判断,该政策()①弱化了各部族的政治差异②顺应了部落的农耕化趋势③破除了门第对政治的束缚④有效加强王朝内部凝聚力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北宋及以前,绘画几乎都是全景构图,一座山,一棵树,一株花,一座假山等等都是完整的全景。
四川省凉山州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含答案

凉山州2021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文科综合历史24.《管仲·轻重甲》强调:“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
”与此理念相符合的是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②竭泽而渔,焚薮而田③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④饥者得食,寒者得衣、A.①②B/①③ C. ②④\ D.③④25.唐朝四品官张衡,加一级合入三品,“因退朝见路旁蒸饼新熟,遂市其一,马上食之,被御史弹奏.则乃降流外出身,不许入三品”。
“刘仆射晏,五鼓入朝。
时寒,中路见卖蒸胡之处,热气腾辉,以袍袖包裙帽底啖之”。
“刑部侍郎从伯刍尝言,某所居安邑里口,有鬻饼者,早过户未尝不闻讴歌,而当垆兴甚早”。
根据以上材料可以推知唐朝A坊市制度被打破 B.出现了专门为官员服务的早市C.唐都长安有流动商贩存在D.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26.汉唐时期,官方通过乡里制度全面控制基层社会管理体系,但从宋代以来,士大夫们自觉地、义务地开展思想教化,汉至唐被官方控制的三老教化由民间组织执行,“乡约”等民间组织日渐发展。
宋代的乡里教化A.表明中央集权遭到削弱;B.体现了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C.有利于理学在民间的传播D.削弱了宗族的凝聚力27.《论语》里孔子弟子子贡讲了一段话。
他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下面哪种说法与子贡所讲的涵义相一致A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B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C.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D.耳限于所闻,则夺其天聪:目限于所见,则夺其天明28.“戊戌年间由亲政的光绪帝主持的变法运动曾使举国上下一致欢呼,庚子之后由恢复“听政”的慈禧主持的“新政”却使国人普遍持观望和怀疑态度”……据宣统二年编制的预算统计, 清政府于1899年的财政赤字即达1,300余万两,1910年却增至8,000万两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1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20次周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史料记载,商朝时期,王位“兄终弟及”的现象非常普遍;西周时期,王位“父死子继”则成为定制,并逐步确立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
这反映了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历程 B.“家国”观念随社会发展而变化C.保障了国家制度和政策的可持续发展 D.体现了王位继承者“优胜劣汰”原则25.表为两汉时期农业发展概况。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牛耕技术已普及全国 B.犁耕技术已经基本定型C.耦犁是牛耕主要形式 D.政府注重犁耕技术推广2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社会相对稳定繁荣,墓碑、摩崖石刻、塔铭等文字遗迹宏富。
但北魏分裂后的漫长的1000多年里,妍媚潇洒的书法风行天下,北朝碑刻湮没无闻,几乎无人问津。
这反映了A.汉字书法艺术处于长期的停滞状态 B.史上对北魏书法评价负面倾向明显C.少数民族政权对书法发展贡献不大 D.社会环境根本决定了书法艺术走向27、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若张居正在汉唐宋三代,那是一好宰相。
依明代制度论,张居正是一内阁学士,不是政府中最高领袖,不得以内阁学士而擅自做宰相,这是明代政制上最大的法理。
钱穆意在说明A.才能决定内阁学士的权力 B.张居正提升了内阁的权力C.张居正专权削弱了皇权 D.张居正专权不符合法理28.1894年7月28日《申报》载:“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日本)。
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
”这反映当时A.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心态 B.国人过分夸大洋务运动的成果C.统治者动员民众策略巧妙 D.清政府死守“天朝上国”观念29.下表为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外贸易数据表。
据此可知国家A.清政府对英贸易拥有优势 B.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势在必行C.英国机制品在华销路不畅 D.民众"商战"行动初见成效30.曾国藩主张“诚信外交”。
他认为,中国办理对外事务要“依约而行,接之以信,驭之以诚,断之以理”,那么中外交涉就“不至大有龃龉。
”该主张A.对列强侵略本质认识不足 B.推动中外平等关系的建立C.使诚信外交观念成为共识 D.标志条约外交理论的形成31.下图所示是1954年的一幅年画。
它反映出当时A.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 B.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C.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D.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32.雅典曾经有一项法律,规定可以控告某人有“私心”,并以此定罪;梭伦立法甚至规定,一个公民如果在国内出现派系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
这反映了A.规范公民的行为利于希腊稳定 B.公民的个人权利受到高度重视C.雅典法律注重公民意识的培养 D.所有人都拥有平等的社会地位33.15世纪,西欧早期思想家主张,要到科学中去寻找真理,到大自然中去“阅读自然之书”,依靠理性光芒照亮的真理去怀疑权威。
这些主张旨在A.高扬理性主义旗帜 B.克服宗教改革引发的思想混乱C.推动近代科学发展 D.鼓励人们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34.1875年1月,温和共和派议员巧妙提出宪法修正案,以含蓄承认总统职衔的方式,避开了明确的“共和国”字样,使议案以一票多数通过,共和制最终以迂回方式被议会承认。
这体现出法国A.议会拥有极大权力 B.封建势力存在复辟可能C.总统权力受到限制 D.党派竞争激化社会矛盾35.在21世纪初,占全球人口85%却只拥有世界收入39%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化日益不满,但是最近几年,一些以美国为首的当初制定了全球化规则的发达国家也加入到反全球化的行列中。
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全球化( )A.是经济发展的双刃剑B.不符合世界发展趋势C.已打破了原有的规则D.加剧世界性利益失衡二、非选择题:共160分。
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3-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35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为了振兴经济,向城市输送数量多、质量好的人才,苏联党和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指示和决议,着手整顿农村普通教育。
联共十七大(1934年1月)规定从1937/38学年起把农村地区四年制小学毕业生全部招入五年级学习。
1929~1937年农村新建学校26351所,占新建学校的82%,接纳学生6116000名。
到第三个五年计划末期,农村就学人数达到2700多万名。
革命前平均每千所学校中有4所七年制学校和1所中学,而1955/56学年,差不多每3所学校就有1所七年制学校,每10所学校中就有1所中学。
1955/56学年,全苏55.6%的学校设在农村,比1914/15学年增加了161.5倍,城市只增加了5.4倍。
——摘编自《苏联农村教育的演变及其历史成因》材料二近代,中国一直处于战乱状态,政府基本上对农村教育没有投入。
1951年,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力争10年内基本普及小学教育”的目标,加强了对农村初级教育的普及与投入。
1953年我国小学生人数已达到五千五百余万,与中国历史上小学生数最高年份1946年相比增加了135%,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特别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
在冒进的路线指导下,全国开展了缩短学制的改革。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很多学生被迫辍学,使得农村教育迅速滑落,学校规模急剧减少,小学生升学率由1952的96%,骤减到1962年的42.6%。
总体而言,这个时期我国处于百废待兴阶段,全国普遍教育严重缺失,但党和政府始终将扫盲和构筑小学教育多元体系作为农村教育工作的核心,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摘编自《建国后30年中我国农村教育政策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在20世纪30~50年代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目的,并概括其发展的特点。
(13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特点。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苏农村教育发展的共同因素。
(12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以下是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播出时间表与节目单(节选)。
——据“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播出时间表整理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从整体或局部任选一个角度并自拟论题,结合史实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二)选考题:共25分。
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2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乡饮酒礼始于周代乡人以时聚会宴饮的礼仪,长期承担着社会教化的职能,到元代却逐渐淡化。
洪武五年,明太祖正式向全国推广修订后的乡饮酒礼,其礼仪程式主要从儒家典籍和唐宋礼制中损益而来,但增加了宣讲国家律法的“读律”一项。
洪武十六年,明太祖又下诏颁行乡饮酒礼图式,对府州县和民间里社乡饮酒礼作出了详细规定。
府州县的乡饮酒礼程序非常繁琐,宾客座次以官爵高低和年龄长幼为序,而里社的乡饮酒礼仪式相对简略,宾客座次也仅以年龄长幼为序。
洪武二十二年,明太祖再次颁布乡饮酒礼图式,按照无过、有过及过犯程度分别设置三等座次。
同时,《大明律》还对违反乡饮酒礼规定的行为制定了惩罚措施。
但正如时人观察到的,一些惩戒性的规定在民间因“恐启争生衅”而致废搁已久。
——据杨艳秋《明代的以礼化俗及礼向基层的渗透——明洪武朝乡饮酒礼考察》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太祖推行乡饮酒礼的特点。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推行乡饮酒礼的作用。
(7分)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消灭苏联是希特勒的基本方针,也是其意图称霸世界的决定性步骤之一。
德军在西线获胜后,进攻苏联的议案提上日程。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批准了代号为“巴巴罗萨”的侵苏作战计划。
希特勒预估攻占苏联会有以下好处:解除动员的大量士兵能补充德国产业界的劳工短缺;获取大量便宜食品以及石油需求;改善德国在地缘战略上的处境;进一步孤立英国。
1941年6月22日,德军对苏联发动闪电战。
9月,北路德军包围了列宁格勒,中路推进到距莫斯科约400公里的斯摩棱斯克,南路占领了基辅,苏联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
9月30日,德军发动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行动”。
莫斯科全市动员,组成12万人的民兵师和巷战小组,约有45万人参加修筑防御工事。
在苏军的顽强抗击下,德军攻势受阻。
11月7日,苏联红场阅兵增强了苏联军民胜利的信心。
严冬到来后,德军后勤补给不力,苏军抓住战机大举反攻。
到1942年1月7日,中路德军被击退100-150公里。
莫斯科之战是德军在二战中的首次失利。
——摘编自吴于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莫斯科战役爆发的背景。
(6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莫斯科战役的意义。
(9分)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1899年,流亡日本的業启趣所写《东籍月旦》ー文,被认为是国人采用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词的擘始。
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本思想变迁之大势》ー文中阐述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
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
"1903年他又指出:“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倍大民装主义。
小民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
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纽威一大民族。
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指出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所有民族从千百年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大融合的结果。
汉满蒙回藏等融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统一大民族。
最后,梁启超下了結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由此,启是从形式到内容,究成了“中华民族”这一科学的现代观念的定义。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中华民族"观念提出的背景。
(6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民族观念产生的影响。
(9分)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0届高三文综下期第20次周考文综试卷答案第20次周考历史参考答案24.【答案】B材料表明商朝的王位由“兄终弟及”逐步转变为“父死子继”,由以前的兄弟之间的大家族观念逐步发展成为父子之间的小家庭,原因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观念越来越浓厚,家国观念也出现变化,故B正确;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故A错误;王位“兄终弟及”“父死子继”都保障了国家制度和政策的可持续发展,不是材料主旨,故C错误;材料与“优胜劣汰”无关,故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