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学重点:院外急救的原则与急诊分诊要求

合集下载

急诊分诊

急诊分诊
A (Allergy):过敏史; M (Medication):用药情况,如询问“有无服过药?”; P ( Pertinent medical history):相关病史,如“有无慢性疾病?”; L ( Last meal or Last menstrual period):最后进食时间,对育龄女
士询问最近一次经期时间; E ( Event surrounding this incident):围绕患病前后情况,如询问
【五级(V级)分类】
1.Ⅰ级-危殆( critical) : 生命体征极不稳定,如得 不到紧急救治,有生命危险。须立即将患者送到抢救室 进行抢救与治疗。例如:心搏呼吸骤停、严重创伤/多
发伤伴大出血或低血容量性休克等。应用颜色标识为 红色。
2.Ⅱ级-危急( emergent) : 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生命体征临界正常值,但可能迅速发生变化。需要立即 将患者送到抢救区域,在15分钟之内给予紧急处理与严 密观察。例如:胸痛怀疑急性心肌梗死、外科危重急腹 症、严重创伤或骨折、中度呼吸困难、慢性阻塞性肺疾 病次患/者分S)p、O2 收85缩%—压9>0%9、0m心mH律g伴失有常代(偿P>症14状0次(/心分率或><12500
创伤“黄金1小时”
创伤发生后的1小时内,患者若能 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将明显提高患者生存 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创伤发生后第1 个小时又被称为“黄金1小时”。
《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2011.09.07
• 卫生部拟将急诊科从功能结构上分为红黄绿“三区”,将病人的 病情分为“四级”
“是什么令你Biblioteka 适?”。2)OLDCART:亦为英文单词首字母组成的单词,用于评估各种不适症状。

急救护理学简答和名词解释

急救护理学简答和名词解释

第一、二章名词解释1EMSS: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ICU)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2院外急救:指各种遭受危机生命的急危重症病人自发病或受伤开始至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首要环节。

3反应时间:急救中心调度室接到呼救电话至急救车到达现场所需的时间,反应时间长短是判断院前急救服务功能重要的综合指标之一。

4生存链(参照2010年指南):是以早期通路(呼救)、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组成,环环相扣。

5急救半径:是指急救单元所执行院外急救服务区域的半径,它代表院外急救服务范围的最长直线辐射距离。

6.分诊:根据急诊病人就诊时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分清疾病的轻重缓急和所属科别,进行初步诊断,以便安排救治程序及分配专科就诊的技术。

.7..SOAP公式:subject主观资料;object客观资料;assess评估;plan计划PQRST公式:provoke诱因;quality性质;radiat放射痛;severity程度;time时间8.动态评估:指对急诊待诊病人进行动态观察,一般应每10~15min再评估一次,视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分类与就诊顺序等;另外,对留急诊监护室、观察室病人需进行人室再评估。

9.CVP:中心静脉压指右心房及上、下腔静脉胸腔段的压力。

.10.生理无效腔:次吸入的气体,一部分留在从上呼吸道至呼吸性细支气管以前的呼吸道内,这一部分气体不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解剖无效腔或死腔。

其容积约为150ml。

进入肺泡内的气体,也可因血流在肺内分布不均使部分气体不能与血液进行交换,这一部分肺泡容量称为肺泡无效腔。

肺泡无效腔与解剖无效腔一起合称生理无效腔。

11.BE:剩余碱是指在标准条件下,即温度38度,SaO2 100%,PaCO2为40mmHg时,将血液标本的Ph滴定至7.4时所需要的酸或碱的量1.MODS:机体在遭受严重创伤,感染或休克等损害后,同时或序贯的出现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脏器功能失常以致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医院院外急救管理制度

医院院外急救管理制度

医院院外急救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提高医院院外急救的效率和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保障医护人员的个人安全,现制定《医院院外急救管理制度》。

二、院外急救基本要求1、医院应设立院外急救车辆,并配备急救设备和药品。

2、医院应组建院外急救队伍,定期进行急救培训和演练。

3、医院应建立院外急救指挥中心,实现院内外急救信息的及时沟通和协调。

三、院外急救流程1、急救电话接警:患者家属或者目击者拨打急救电话,向急救中心描述患者病情和地址。

2、急救调度:急救中心接警后,根据患者病情和地址派遣急救车辆前往现场。

3、急救现场处置:急救车辆抵达现场后,医护人员立即展开急救处置,包括评估患者病情、停止出血、复苏心肺等。

4、急救转运:在现场处置完成后,将患者转运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四、院外急救设备和药品1、急救车辆:应配备心电监护仪、除颤器、呼吸机等急救设备。

2、急救箱:应配备止血带、救命口罩、氧气面罩等急救用品。

3、急救药品:应配备心脏酶、镇痛药等重要急救药品。

五、院外急救队伍1、急救队伍应由经过专业急救培训的医护人员组成,并定期进行考核。

2、急救队伍应建立急救专业知识库,不断提高急救技能和水平。

3、急救队伍应具备团队协作和紧急应变的能力,在急救现场保持沟通和配合。

六、院外急救指挥中心1、急救指挥中心应配备专业医生和护士,实现24小时值班。

2、急救指挥中心应具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院内外急救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协调。

3、急救指挥中心应建立院外急救数据库,对急救患者进行跟踪和回访。

七、院外急救的宣传和教育1、医院应定期组织院外急救知识宣传活动,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急救意识。

2、医院应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院外急救知识,并提供在线急救培训课程。

3、医院应在社区、学校等公共场所设置急救箱和急救自助机,提高急救设备的可及性。

八、院外急救管理与监督1、医院应建立院外急救管理制度,明确院外急救的责任部门和具体流程。

2、医院应定期组织院外急救演练,评估院外急救的效果和问题。

急诊分诊制度模板范文(二篇)

急诊分诊制度模板范文(二篇)

急诊分诊制度模板范文一、引言急诊分诊制度是医院急诊科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够高效地对急诊患者进行初步的评估和分类,从而使医务人员能够合理分配资源,并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本文旨在探讨急诊分诊制度的相关内容,为医院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急诊分诊制度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急诊分诊制度的重要性急诊科是医院里最为繁忙和复杂的科室之一,每天都会接收到大量的急诊患者。

急诊分诊制度的建立和应用对于提高急诊科工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重要作用。

三、急诊分诊制度的原则1. 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

通常分为急重症、急危重症、急诊病人、稳定病人等几个不同的级别。

2. 采用科学客观的方法进行评估和分诊,如病情询问、体格检查、相关检查等。

3. 分诊时考虑患者的个人因素,如年龄、性别、病史等。

4. 分诊时要特别注意及时查明危险因素,以提升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四、急诊分诊的具体操作流程1. 患者到达急诊科后,由护士接待并进行初步询问,了解患者主要症状、病史等信息。

2. 根据患者的情况,护士安排相应的检查和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等。

3. 医生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体征、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评估,并判断患者的病情分级。

4. 根据患者的病情分级,医生将患者分配到相应的治疗区域,如急重症治疗区、急诊治疗区等。

5. 在治疗区域内,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和护理工作。

6.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并及时向患者解释治疗进展。

五、急诊分诊制度的优势和挑战急诊分诊制度能够提高急诊科工作效率,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配置资源,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急诊科人手紧张、分诊判断的主观性等。

六、急诊分诊制度的改进建议为了进一步完善急诊分诊制度,提高其效果和可靠性,建议:1.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其分诊判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 完善分诊交流机制,加强不同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急救护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急救护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急救护理学重点知识归纳一、选择题1、现代急救护理学起源于:19世纪南丁格尔时期。

2、院外急救是指:急危重症患者进入医院之前的医疗救护。

3、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组成不包括:院内康复训练。

4、广义和狭义的院外急救的主要鉴别点在于:是否有公众参(参与人员的不同)与。

5、我国城市院外急救模式包括:北京模式、上海模式、香港模式、重庆模式、广州模式。

6、院外急救应该包括:救护车现场急救、转运途中救护、患者自救、亲属间互救。

7、现场急救区域包括:收容区、急救区、后送区、太平区。

8、在急救现场,对伤情较重但未危及生命的伤员应用黄色标记(绿-轻、黄-未危及生命、红-危及生命、黑-死亡)。

9、搬运疑有颈椎或脊椎损伤的患者时不能用海绵垫搬运患者。

10、救护人员到达现场后的首要任务是:去除正在威胁患者生命的因素。

11、关于急诊科的设置,描述不正确的是:急诊科位置应远离住院部。

12、急诊科观察室的床位一般占医院总床位的5%。

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急救物品的是:雾化吸入器。

14、下列关于PQRST公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R(部位):疼痛的部位。

15、动脉血氧分压(PaO2)的正常值为80~100mmHg。

当动脉血氧分压<60mmHg,提示呼吸衰竭。

60~80为轻度缺氧、40~59为中度、<40为重度缺氧。

❖Ⅰ型呼吸衰竭:PaO2<60mmHg,PaCO2正常或略下降;❖Ⅱ型呼吸衰竭:PaO2<60mmHg,PaCO2>50mmHg;16、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正常值为35~45mmHg。

增高,表示肺泡通气不足,出现高碳酸血症;降低,表示肺泡通气过度。

17、中心静脉压(cvp)正常值为5~12cmH2O:❖Cvp>15cmH2O,右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超负荷;❖Cvp<5cmH2O,心脏充盈不佳或血容量不足;18、尿量:正常尿量为1000~2000ml。

24h超过2500ml为多尿;24h少于400ml或每小时<17ml为少尿;24小时<100ml或12h无尿为无尿。

急诊分诊标准(急诊科)

急诊分诊标准(急诊科)
协助医生诊疗
分诊护士需要为医生提供患者 的基本信息和初步评估结果, 以便医生更快地做出诊断和治
疗方案。
分诊中的沟通技巧
倾听技巧
分诊护士需要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 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
询问技巧
在询问患者时,分诊护士需要使用简 洁明了的语言,并注意避免引导性问 题。
观察技巧
分诊护士需要观察患者的表情、体态 和生命体征等,以便更准确地评估患 者的病情。
分诊的流程和原则
原则 1. 以患者为中心,遵循医疗伦理和法律法规。
2. 根据病情紧急和严重程度,优先处理危急患者。
分诊的流程和原则
3. 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确保救治效 果最大化。
4. 与其他科室和部门密切协作,形成 救治团队,共同完成救治任务。
02 急诊分诊标准
紧急程度评估
生命体征不稳定
如心率、呼吸、血压等 指标异常,需立即采取
对于年老体弱患者,分诊护士需要优 先为其安排诊疗,因为这类患者的病 情往往更加复杂和严重。
04 急诊分诊的挑战与对策
患者流量大时的应对策略
建立多渠道分流机制
通过电话、网络、现场等多种方式接受患者预约,减轻现场分诊 压力。
优化流程
简化挂号、缴费等流程,提高就诊效率,减少患者等待时间。
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增加医护人员和医疗设备,提高急诊科处理能力。
患者病情复杂时的处理方法
1 2
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
邀请相关科室专家会诊,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加强医患沟通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取得理 解和配合。
3
提供紧急抢救措施
对于危重患者,立即启动抢救流程,确保生命安 全。
提高分诊准确率的措施

急诊分诊的原则和程序是什么

急诊分诊的原则和程序是什么

急诊分诊的原则和程序是什么掌握一定的急诊分诊的常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服从医护人员的安排,尽可能的节省时间,提高救治病人的效率,同时可以进一步帮助医护人员巩固急诊分诊的原则和程序,按照医院的要求协调各方面的工作。

一、急诊分诊的原则一是尽快原则,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在急诊部门尤为重要。

急诊预检的护士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实践经验,以及要在工作的过程中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

通常在医院中,只有急诊工作经验超过五年的护士才有机会担任急诊分诊的工作。

因为他们要具有丰富且专业的临床知识,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判断病人的病情,准确的分诊到不同的部门,安排手术等一系列工作。

并且,他们在工作中要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耐心的回答每一个患者和家属提出的问题,尽可能采用通俗的语言和亲切的行为给予答复,安抚病人的心情,紧张有序地进行分诊的处理,协调好各方面的工作,安排患者进行就诊和治疗。

二是抢救生命优先原则。

急诊分诊的工作人员要对生命有着高度的敬畏之心。

当遇到急症、危症以及重病患者时,要提高专业的帮助和服务,按照先救治后办理手续的原则,保证病人在第一时间内就可以受到专业治疗和护理。

情况比较紧急的时候,则可以开放绿色通道。

预检的护士和工作人员要及时地通知医生和相应的科室做好急救的准备工作。

在医生到达之前,同时要做好救护工作,比如人工呼吸、心脏按压等,联合就诊抢救部门保证病人的生命特征完好。

三是首诊负责原则。

病人的病情可能比较复杂,需要涉及到不同的科室和部门。

在医院中多是落实首诊负责制,当预检护士遇到难以决定具体科室的情况,可以按照首诊负责制的原则,请最初就诊的科室进行相关事宜的处理。

如果一些病例信息需要其他科室的参与,可以组织开展急诊会议,一起制定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

四是重症优先和优先照顾原则。

预检护士要维护好急症室的秩序,安排病人就诊的时候,要考虑到时间的先后顺序同时还要对病人的病情进行预判,按照轻重缓急等进行合理的安排,避免由于等候时间过长而延误就诊最佳时间的医疗事故发生。

急诊分诊制度范文

急诊分诊制度范文

急诊分诊制度范文急诊分诊制度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和紧急程度,对急诊患者进行初步的评估和分类,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确保急诊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下面是一份关于急诊分诊制度的范文:急诊分诊制度范文(二)一、目的:为了做到合理分配急救资源,提高急救效率,优化急救服务流程,保障病患的生命安全。

二、实施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部急诊科、急诊留观室和急救车辆的急救工作。

三、急诊分诊的原则:1. 按病情分类:根据病情的轻重分为急重病人、急危病人和急需治疗的病人三个级别。

2. 按医疗资源分类:根据医疗资源的紧缺程度分为急资源、普资源和非急资源三个级别。

3. 按病人需求分类:根据病人的需求和要求分为急需定制、普需定制和一般需求三个级别。

四、急诊分诊的具体流程:1. 接诊:患者到达急诊科后,由急诊护士负责进行初步接诊,询问病情、记录病史、测量生命体征等。

2. 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疼痛程度、生命体征等进行综合评估,确定患者的急诊分级。

3. 分诊:根据患者的急诊分级,将患者分配到相应级别的急救资源,确保病患得到及时、准确的急救。

4. 登记:将患者的相关信息记录在急诊登记表上,包括病情描述、分诊结果、待遇措施等,以便后续跟踪和管理。

5. 跟踪和管理:对于急需定制的病患,急诊科将跟踪其治疗进程,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措施,确保病患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6. 急诊科与其他科室的协作:急诊科在分诊过程中,需与其他科室进行及时沟通和协调,确保病患的连续性和综合性治疗。

五、急诊分诊的监督和评估:1. 急诊科领导应定期对急诊分诊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2. 对于不当分诊、不准确分诊等问题,急诊科将进行责任追究,并及时矫正错误。

3. 必要时,急诊科可以邀请外部专家对急诊分诊制度进行评估,提出改进和优化意见。

六、急诊分诊的培训和教育:1. 急诊科将定期组织急诊分诊培训和教育,提高护士的急诊分诊能力和技术水平。

2. 急诊科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对护士进行技能指导和培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救护理学重点:院外急救的原则与急诊分诊要求
急救护理学重点:院外急救的原则与急诊分诊要求
导语:院外急救的原则是什么?急诊分诊要求主要有哪些?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的内容吧。

院外急救的原则:
①先排险后施救
②先重伤后轻伤
③先施救后运送
④急救与呼救并重
⑤转运与监护急救相结合
⑥紧密衔接前后一致。

急诊分诊要求:
①急诊预检分诊护士必须有熟悉业务责任心强的护士来担任。

②必须坚守工作岗位,临时因故离开时必须由护士长安排能胜任的'护士替代。

③预检分诊护士对来急诊室就诊的病人按轻重缓急依次办理分科就诊手续并做好预检分诊登记包括姓名、年龄、职业、性别、接诊时间、初步判断是否传染病、病人去向等项目,书写规范字迹清楚。

④如有分诊错误,应按首诊负责制处理,即首诊医生先看再转诊或会诊,护士应做好会诊、转科协调工作
⑤遇急危重病人应立即将其送入绿色通道,要实行先抢救后补办手续原则
⑥遇成批伤病员时,对病人进行快速检伤、分类,分流处理,并立即报告上级及有关部门组织抢救
⑦遇患有或疑传染病病人来院急诊,应将其安排到隔离室就诊
⑧对于由其他陪送而来的无主病人,先分诊处理,同时做好保护工作。

神志不清者,应由两人以上的工作人员将其随身所带的钱物收拾清点并签名后上交保卫科保存,等家属来归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