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区域神经阻滞

合集下载

疼痛科常用诊疗规范

疼痛科常用诊疗规范

疼痛科常用诊疗规范一、脑神经阻滞1、眶上神经在眶上切迹(或孔)处阻滞或毁损三叉神经眼支的眶上神经,可治疗三叉神经眼支的眶上神经,可治疗三叉神经第1支痛。

因额神经和滑车上神经紧邻其内侧,故治疗时往往同时累及。

眶上孔的解剖和定位眶上孔多位于眼眶上缘中、内1/3交界或中点附近。

切迹宽约5~6mm,一般可从表皮摸到,但骨孔不能触及。

操作步骤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

在眼眶上缘中,内1/3交界处向中点触压,找到放射性压痛点,进行标记。

皮肤消毒后,不用局麻,用细短针头快速刺入皮肤直达眶缘,小心改变针头方向寻找异感。

如刺入眶上孔,深度不超过1cm。

回抽无血,注入2%利多卡因0.3~0.5ml,3min后检查阻滞区域,如果满意,待局麻作用消退(约20min),再缓慢注射神经破坏剂0.3~0.5ml。

注射时注意用手指压迫周围软组织,以免药物扩散和对周围组织的刺激。

并发症几乎全部出现上眼睑水肿,数日内自行消退,不需特殊处理,但治疗前要向患者讲明,以免引起恐惧。

2、眶下神经在眶下孔处阻滞和毁损眶下神经及前、中、上牙槽神经,可治疗三叉神经第II支痛,其痛区分布在下眼睑、鼻旁、上唇和上颌门齿、犬齿等部位。

眶下孔的解剖和定位眶下孔位于上颌骨的前面,是眶下管的外口,其内口在眶底面与眶下沟相接,眶下神经即通过此管及眶下孔而达表面。

眶下孔多呈半月形,凸边朝外上方,孔口开向前、下、内方,由此决定了进针方向。

眶下孔距眶下缘约1cm,一般从体表可摸到。

眶下管的轴多由眶下孔走向上、后、外方,与夭状面呈40°~45°角,其长度约1cm(男性平均约为1.45CM,女性平均约为1.31CM)。

操作步骤患者取仰卧位。

自患者眼外角至上唇中点做一连线,再由眼内角外1CM处向同侧口角做一连线,两线的交叉点即为进针点。

做好标记,局部皮肤消毒,在标记折内下方以5号球后针头快速刺入皮肤,同时用另一手示指压住眶下缘,以防针尖滑入眼眶误伤眼球。

依眶下孔的开口方向进针,即针尖向上、后、外方倾斜,缓慢进针,在眶下孔附近仔细寻找,当针尖进孔有落空感时,患者即出现放射痛。

不同神经阻滞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赵四方

不同神经阻滞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赵四方

不同神经阻滞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赵四方发布时间:2023-07-10T04:44:19.373Z 来源:《系统医学》2023年7期作者:赵四方[导读] 在患有颈源性头痛(CEH)人员中采取不同神经阻滞方式进行治疗邓州市中心医院河南省南阳市 474150【摘要】目的:在患有颈源性头痛(CEH)人员中采取不同神经阻滞方式进行治疗,并分析各方式所获临床效果。

方法:研究展开具体时间段设定为2021年2月至2023年4月,设定60例CEH人员为分析对象,按照随机形式划分组别为2组,对照组60例执行外周神经阻滞,观察组60例执行颈2横突阻滞,分析各组疗效。

结果:分析各组人员的治疗效果可见,观察组疗效高于对照组;从疼痛程度获取的分值情况来看,观察组治疗后分值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于CEH患者而言,在其治疗中执行颈2横突阻滞可有效缓解机体疼痛感觉,优化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关键词】颈源性头痛;神经阻滞;临床效果CEH是指颈部结构引起的头痛,包括颈椎病、颈部肌肉疼痛等,作为常见头痛类型,头痛部位主要在头颈交界处,伴随颈部疼痛、肌张异常等症状[1]。

疾病发生原因较为复杂,常见如颈椎关节退行性病变、颈椎间盘突出、颈部肌肉过度紧张、颈部姿势不良等因素等,电脑使用时间过长、长期保持同一姿势等可增加疾病发生风险,人群的年龄、性别、职业、生活方式均可影响疾病发生概率。

CEH治疗方式较多,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针灸、按摩、神经阻滞等,其中神经阻滞为常用方式之一,通过注射药物、局部麻醉剂来阻断或减轻疼痛神经的传导,从而达到缓解头痛的目的。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展开具体时间段设定为2021年2月至2023年4月,设定60例CEH人员为分析对象,按照随机形式划分组别为2组,对照组60例执行外周神经阻滞,观察组60例执行颈2横突阻滞,对照组男性共计纳入13例,女性共计纳入17例,年龄34-52岁,均值(43.65±3.57)岁;观察组男性共计纳入12例,女性共计纳入18例,年龄35-53岁,均值(44.43±3.66)岁,分析各组别相关资料可见对比较强(P>0.05)。

疼痛门诊神经阻滞疗法

疼痛门诊神经阻滞疗法

注药1
垂直进针触及颈5横突后结节。回抽无血无脑脊液 后,注入0.26%利多卡因5ml+曲安奈德5mg。
注药2 拔针1cm,针尖向后滑过横突后结节再刺入
1.5cm,回抽无血无脑脊液后注入0.26%利多卡因 5ml+曲安奈德5mg,以阻滞后支,或浸润斜方肌间 隙阻滞肩胛上神经。
C5椎旁注射适应症
颈源性肩背及上肢痛 肩关节周围炎 肩背或上肢带状疱疹神经痛
回吸无血无脑脊液,注入0.26%利多卡因5-7ml+曲安奈 德5mg。
二、腰椎侧间隙注射(小关节内侧缘法)
棘突旁开0.8-1.0cm,8-10cm5号长穿针垂直刺 入,针尖稍向外侧直至抵住关节突。
退针少许,针尖稍向内滑过小关节内侧缘,进针 过程中玻璃注射器始终保持正压。
玻璃注射器注气阻力突然减小,则提示针尖进入 硬膜外侧间隙,注入0.26%利多卡因10ml+曲安奈 德10mg。
(三)颈椎椎旁注射(后入路法)
棘突旁开3cm,8-
10cm5号长穿针垂
直刺入直至抵住椎
板外侧。
将针退至皮下,
针尖稍向外进针,
进针深度超过垂直
1cm。
玻璃注射器注气
无阻力即到椎旁,
注入0.26%利多卡
因5-7ml+曲安奈德
5mg。
3cm
棘突旁开3cm,垂直刺入至椎板外侧。
将针退至皮下,针尖稍向外进针,进针深度超过垂直深度 1cm,注气无阻力即到椎旁。
疼痛门诊常用的神经阻滞
杨阳
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
一、颈椎椎旁注射 颈椎椎间孔注射
(侧入路法)
(一)C2椎旁射(侧入路法)
定位
乳突下一横指或下颌角平齐处,胸锁乳突肌后缘为 颈2横突后结节。

神经阻滞术的操作规程

神经阻滞术的操作规程

神经阻滞术的操作规程神经阻滞术是一种通过在神经干、丛、节的周围注射局麻药,阻滞其冲动传导,使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的技术。

以下是神经阻滞术的基本操作规程:1.了解解剖结构:进行神经阻滞术之前,必须熟悉局部解剖结构,了解穿刺针所要经过的组织,以及附近的血管、脏器和体腔等。

常用神经阻滞有肋间、眶下、坐骨、指( 趾 ) 神经干阻滞,颈丛、臂神经丛阻滞等。

2.准备药品和器械:根据阻滞的部位,选择适当的局麻药,例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以及用于注射的针头、注射器等。

确保药品和器械准备齐全,并注意检查药品的有效期和器械的消毒情况。

3.确定穿刺点:根据需要阻滞的神经分布情况,确定穿刺点。

一般而言,穿刺点应选择在神经干或丛的周围,以确保能够最大限度地阻滞神经冲动传导。

4.消毒:对穿刺点及其周围的皮肤进行消毒,一般使用碘伏或酒精消毒液。

注意消毒范围要足够大,以避免感染。

5.穿刺:在消毒后的皮肤上注射一定量的局麻药,然后使用穿刺针沿着局麻药形成的液囊进行穿刺。

穿刺过程中要保持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6.确定阻滞效果:穿刺成功后,观察一段时间,确认神经阻滞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如果阻滞效果不佳,可以重复注射局麻药,或选择其他阻滞部位进行操作。

7.术后处理:术后要对穿刺点进行适当的包扎和压迫,以防止出血和感染。

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感觉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神经阻滞术具有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如局麻药过敏、注射部位血管损伤、神经损伤等。

因此,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同时,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感觉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如有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此外,为了确保神经阻滞的效果和安全性,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射前应先回抽,确保穿刺针未进入血管或腔隙。

2.注射局麻药前应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史,避免局麻药过敏反应的发生。

3.注射局麻药时应缓慢注入,避免快速注射导致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

4.在注射过程中要保持穿刺针的位置固定,避免针头移动或刺入其他组织。

神经阻滞疗法综合治疗头痛

神经阻滞疗法综合治疗头痛

神经阻滞疗法综合治疗头痛【摘要】目的探讨神经阻滞治疗头痛的方法。

方法根据神经阻滞和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效应原理,利用头面部穴位与神经的关系选择头面部神经阻滞穿刺点。

采用低浓渡的局麻药、少量激素、维生素复合液;先行头面神经阻滞,再行一侧星状神经节阻滞,隔日一次,5次为1个疗程。

头面部穴位神经阻滞:采用头面部穴位神经接近法,根据病情选择1~6个穿刺点不等,常选的穴位穿刺点有:风池穴、风府穴、太阳穴、攒竹穴、眉中穴或阿是穴(痛点)等。

此处分别为枕大神经、枕小神经、面神经、三叉神的分枝和病变部位。

星状神经节阻滞采用气管旁颈6横突神经接近法。

结果53例头痛患者经1个月随诊治疗观察:痊愈43例,好转10例,总有效率100%,治愈率86%,无效0例;治疗后所有患者即时显效,均出现霍纳氏综合征,头痛症状立即减轻或消失,有头清目明之轻快感。

偶见一过性喉返神经阻滞,无其他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结论低浓度的利多卡因、或布比卡因、或罗哌卡因、少量激素、微生素复合液与头面部穴位神经接近法和气管旁颈6横突星状神经节接近法神经阻滞综合治疗头痛的方法,能达到有效地治疗头痛的目的,具有疗效显著,方法简单安全,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少的优点,是治疗头痛理想的方法。

【关键词】神经阻滞疗法; 星状神经节; 头面部穴位; 气管旁颈6横突; 治疗头痛头痛是发病率很高的疾病,大约占门诊患者数的2%。

[1] 头痛的治疗方法很多,以往以口服药物治疗为主,兼以中医等传统治疗方法,一般疗程长,有些患者需长期服用安定类、止痛类药物,以致产生药物依赖现象。

作者根据神经阻滞和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效应原理,利用头面部穴位与神经的关系来选择头部神经阻滞穿刺点,综合治疗头痛53例,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头痛患者53例,男25例,女28例,年龄14~47岁;病程最长11年,最短1 d。

经颈颅多普勒检查提示颈椎动脉或脑动脉血管功能异常,其他检查未见异常。

神经阻滞超前镇痛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

神经阻滞超前镇痛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
进 入 血管 而 扩 充 血 容 量 , 而 可 提 高 』 压 和 减 轻 脑 及 肺 水 肿 , 从 l I 【 并 可 刺 激肺 的渗 透 压 感 受 器 , 反射 性 地 改 善 血管 功 能 , 善 微 循 环 。 改
【 收稿 日期 】 21 — 7 1 00 0 — 1
( 文编辑 : 本 郎威 )
定血流动力学 , 缩短拔 管时 间, 减轻手术后早期疼 痛。
【 关键词 】 神经 阻滞 ; 超 前镇 痛; 开颅手术 ; 麻 醉
超 前镇痛 即在手术切皮前应用局部神经 阻滞 , 少剂量氯胺酮 不作 处理。操 作完成后 静脉给予 咪达 唑仑 00 g k 镇 静。麻 . 5m / g
或阿片类等药物 , 以阻止手术过程 中中枢神经致敏及感 受伤害 的 传人 , 使术后 疼痛 减轻 , 痛时间延 长 , 减少镇 痛药 的需求 量 , 镇 及
法 6 0例 A A I Ⅱ级 择 期 行 额 颞 顶 部 颅 内 占位 切 除术 患者 随机 分 为 对照 组 ( 组 ) 神 经 阻 滞 组 ( S 或 A 和 B组 ) 每 组 3 , 0例 , B组 麻 醉 诱 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前 05 . %布 比卡 因行 眶上、 滑车上、 耳颞、 大、 小神经 阻滞 , 枕 枕 A组不作任 何处理 ; 吸入异 氟烷 维持麻 醉, 根据 血压调 节异 氟烷 吸入浓 度 , 制血压在术前基础值 的 一2 % 一+ 0 控 0 2 %之 间。记 录中各时间点的血 压、 心率 、 呼气末异氟烷浓度、 管时间、 拔 术后 2h疼痛视 觉模
肿 , 期 应 用 7 L的 氯 化 钠 和 6 / 早 5 0g L右 旋 糖 苷 一7 0溶 液 扩
[] 2 只达石 , 张赛. 颅脑创 伤 药物治 疗的 新进展 . 中华创 伤 杂志 ,

神经阻滞疗法

神经阻滞疗法

神经阻滞疗法一.枕大神经阻滞疗法枕大神经为混合神经,有感觉与运动纤维,就是第二颈神经后支的最大一分支。

1、解剖由C2神经之后支纤维构成,通过C (1、2)之间并紧靠寰枢关节的后外侧出椎管,绕头下斜肌下缘向上斜跨枕下三角并穿过半棘肌与斜方肌及其腱膜达皮下,并支配该肌运动。

感觉纤维经过上项线中点之外2cm处紧贴枕骨上升,与枕动脉伴行,走在动脉之内侧,最后分布于枕后与顶部的皮肤,司颅后半部皮肤的感觉。

2、病因由于以上解剖特点,枕大神经在其行程中既接近寰枢关节,又多次发生曲折而绕穿枕下的肌层与筋膜,因此寰枢关节及枕下肌肉、筋膜的病变就会使该神经遭受刺激或压迫而产生继发性病变而产生症状。

因此,枕大神经病变可由外伤、颈椎疾患、上颈部软组织劳损性等引起,也可由传染病如感冒等所引起。

3、临床表现最突出的症状就是疼痛,多呈针刺或刀割样放射性痛,主要位于一侧的枕下,并向枕上、头顶部放射,甚至可波及前额及眼眶区。

疼痛常呈发作性出现,或自发或因旋转头部,尤其就是向对侧旋转而被诱发。

有时颈部活动、咳嗽、打喷嚏等也可诱发或加剧疼痛。

多数病人在疼痛间歇期仍感到患区钝痛或酸痛。

此外,在疼痛发作期常伴有颈肌痉挛,多数病人平时也有颈部僵硬感。

4、检查可见颈肌紧张乃至强迫头位,如头微后仰并向患侧倾斜,患侧枕大神经出口处(C2棘突与乳突连线的中点,相当于风池穴)及顶结节、上颈椎棘突或椎旁等部位可有压痛,并可向头顶及前额部放射。

有的在枕部头皮下可扪及痛性小结节。

枕大神经支配区皮肤也多有感觉过敏或减退,少数病程较长者甚至可显示脱发现象。

5、操作(1)两乳突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点(即上项线之中点)旁开1、5~2cm,在上项线下用手指触摸枕动脉搏动,枕大神经位于枕动脉的内侧。

此处从内至外的排列为神经、动脉、静脉,即枕动脉内侧为枕大神经,外侧为枕静脉。

如枕动脉跳动摸不到,可令病人俯卧,使动脉跳动更为明显。

触及动脉搏动后,在其内侧垂直进针,深约2cm,刺中神经时局部有明显酸麻感,并向头顶部放射。

神经阻滞定位

神经阻滞定位

常用神经阻滞▲额神经阻滞:定位:眶上缘内侧1/4处额孔或切迹。

药量:消炎镇痛液1-1.5ml。

▲▲操作:用10cm 长、7处,再将穿刺针退至皮下,调整穿刺针角度对准瞳孔方向进针1-1.5cm滑过至翼突外板至标记处。

药量:消炎镇痛液2ml。

注意:多压,以免出血。

下颌神经阻滞:在上颌神经阻滞定位的下1/3。

其它同。

▲耳颞神经阻滞:定位:外耳道与下颌关节处,颞动脉搏动处外侧。

药量:消炎镇痛液3ml。

颏神经阻滞:定位:第一磨牙前下方,嘴角稍下部颏孔处。

▲▲药量:1%利多卡因8-10ml。

注意:1).过深将局麻药注入椎动脉可引起病人中枢神经性抽搐;2).注入蛛网膜下隙可引起呼吸心跳停止;3).注入过浅进入气管-食管沟阻滞喉返神经导致声音嘶哑,吞咽时呛咳;4).穿刺部位过高可以阻滞膈神经、部分臂丛神经。

膈神经阻滞:定位:去枕仰卧,头偏向健侧,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前斜角肌间隙锁骨上2.5-3cm。

药量:1%利多卡因8-10ml。

注意:严禁双侧阻滞,肺功能不良者禁忌,避免误入胸腔造成气胸。

▲颈椎椎旁神经阻滞:(1)颈侧入路法:颈椎椎间孔神经阻滞、颈深丛神经阻滞操作亦相同。

病人取仰处,(2)定位:C4横肩胛上神经阻滞:定位:坐位,背朝术者,双肩放松自然下垂,确定肩胛冈,从脊柱缘至肩峰作一连线,连线中点做一标记。

再标出肩胛下角,于肩胛冈中点作另一连线,两连线交点的外上角作分角线,延长至肩胛冈前缘,极为穿刺点。

或简单定位,即肩胛冈连线中点与外1/3连线之中点前缘。

用腰麻针进针至冈上窝后滑上1cm。

药量:1%利多卡因8-10ml。

注意:避免进入胸腔,反复穿刺容易引起肩胛上动脉损伤。

▲斜角肌肌间沟入路法臂丛神经阻滞:定位:去枕仰卧位,头偏向对侧,手臂垂直放松平贴身旁,在前斜角肌、中斜角肌间隙下移触及锁骨下动脉,示指下压出现手臂麻木感,此处为肌间沟,再确定C6横突或环状软骨作一连线,与肌间沟交点为穿刺点。

▲下角为7▲▲腰丛神经阻滞:又称腰大肌肌间沟神经阻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部区域神经阻滞
头部区域神经阻滞可以降低放置头钉和切口的疼痛,减轻循环波动,还可以起到术后镇痛的作用。

头皮表面神经分布表浅,每侧六组神经(见图1,2)。

其中滑车上支、眶上支、颞颧支和耳颞支源于三叉神经(第五颅神经),枕大、小神经源于地二三神经根。

图1.六组头皮神经示意图。

GO:枕大神经;LO:枕小神经;AT:耳颞神经;
ZT:颧颞神经;SO:眶上神经;ST:滑车上神经。

图2.六组头皮神经示意图
一、头部区域神经阻滞方法
1.滑车上神经阻滞:鼻梁与眉公交汇处进针,注入局麻药约2ml
2.眶上神经阻滞:与眉上方眶上切迹处进针,注入局麻药约2ml
3.颧颞神经阻滞:于耳屏和眶上切迹之间连线与颧骨交点处进针,由深至浅均匀阻滞,注入局麻药约5ml。

图4.耳颞神经阻滞示意图
4.耳颞神经阻滞:耳屏旁开1.5cm,颞浅动脉波动处后方进针,回抽无血,注入局麻药约5ml。

图5.枕大、小神经阻滞示意图
5.枕大神经阻滞:枕骨隆突与乳突连线外侧1/3处进针,注入局麻药约5ml。

6枕小神经阻滞:枕骨隆突与乳突连线外侧2/3处或上项线枕大神经阻滞点外侧2.5cm进针,注入局麻药约5ml。

二、局麻药物的选择
欲获得满意的头皮神经阻滞,需满足3个条件:1.局麻药物达到一定浓度;2.足够的作用时间;3.足量且低毒性。

头皮神经阻滞的局麻药物常首先起效快、时效长、毒性低的药物: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及与1:20000浓度肾上腺素混合的利多卡因。

肾上腺素不仅可以延长局麻药无的作用时间,还可以使手术切口处血管收缩,减少出血。

常用药的选择见下表。

表1.头皮神经区域阻滞常用药物浓度及剂量
局麻药浓度(%)起效时间
(min)作用时效
(min)
单次最大剂
量(mg)
神经毒性的阈剂
量(mg/kg)
利多卡因1-1.5 10-20 120-240 400 7
左旋布比卡

0.25-0.5 15-30 360-720 150 3 罗哌卡因0.5-1 2-4 240-400 300 3.5 敬请期待下期:脑脊液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