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阻滞疗法
硬膜外阻滞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硬膜外阻滞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云虹;钱朝霞
【期刊名称】《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年(卷),期】2007(006)004
【摘要】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在病变明显压痛点的上或下一个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置入导管,注入15~20 ml复合镇痛液,通过药物的药理作用及液体自身的物理作用,减轻椎间盘神经压迫及组织黏连,缓解水肿,从而治疗因腰椎间盘突出而引发的不良症状.结果治疗76例,治愈28例,好转48例.每人治疗1疗程(3~4次,1周1次),平均随访14个月.结论硬膜外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疗效确切、缓解率高的优点.
【总页数】2页(P233-234)
【作者】云虹;钱朝霞
【作者单位】100871,北京大学医院疼痛门诊;北京世纪坛医院麻醉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
【相关文献】
1.硬膜外阻滞疗法联合PCA泵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 [J], 潘玲;马建霞
2.硬膜外阻滞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随机对照研究 [J], 吴灵捷;贺蕴含;王力
3.硬膜外阻滞加推拿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J], 卢昌璞;欧娅;陈成
4.硬膜外阻滞疗法联合PCA泵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 [J], 潘玲;马建霞
5.冯氏正骨疗法配合骶管硬膜外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J], 罗永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连续硬膜外阻滞加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98例

6例 , 痛伴左 下 肢 疼 痛 、 木 10例 , 痛伴 右 下 腰 麻 1 腰
肢疼 痛 、 木 14例 , 痛 伴 双 下 肢 疼 痛 、 木 7 麻 1 腰 麻 2
例 , 纯腰 痛 6 单 6例 ;9 3 8例 均 经 C T或 MR 检 查诊 I
断, 突出 或 膨 出 部 位 : 1 2例 , 1 1例 , 5 6 L一 S10例 ,23 L 3例 , 34 452例 ,45 L 12 L + 34 L +L 3 L + 5
腰椎 问盘 突 出症 是临床 常见病 、 多发病 , 非手术
疗 法是重 要 的 治疗 方 法 之 一 。我 院从 2 0 0 2—2 0 07
m 、 生素 B: mg 地塞米松 5m 、 . %布 比卡 因 g维 1 、 g0 5 5m 共 1 l 分 钟内注完 , l 0m 。1 注药过 程 中患者 往 } r f = 主诉 腰部 胀 痛并 向下 肢放 射 , 1 约 5—2 钟 后 , 0分 双
2 2 不 良反 应及 并 发症 . 3例 老年 患 者 注药 后 出
作者简介 : 陈受业(9 O ) 男, 17 一 , 广西梧 州人 , 主治医师, 本科 , 主要从事麻醉工作。
维普资讯
泰
8 98
山
医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T S AIHAN MEDI CAL C LE Vo. 8 No 2 0 OL GE 12 .1 0 7 1
共 1 l 0m 混合 液 , 2 34 日从 硬膜 外 导管 注 人维 第 、、 生素 B 10m 、 生 素 B2 g0 5 布 比卡 因 5 60 g 维 1m 、 . % m 加生 理 盐 水 至 1 l第 5 日注 人 维 生 素 B 10 l 0m , 60
观察臭氧骶管注射、阻滞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价值

观察臭氧骶管注射、阻滞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价值发表时间:2019-03-07T16:22:11.907Z 来源:《心理医生》2019年第4期作者:李传明蔡晓辉[导读] 分析应用臭氧骶管注射、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
(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上海 201800)【摘要】目的:分析应用臭氧骶管注射、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80例,均给予臭氧骶管注射、阻滞治疗,观察患者的具体治疗情况。
结果:治疗1~6个月后,临床效果显著,疼痛得到有效控制。
结论: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联合臭氧骶管注射、阻滞治疗,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臭氧骶管注射;阻滞;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图分类号】R68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4-0040-02腰椎间盘突出症(PLID)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发病率,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顾客疾病,极易发展为腰椎椎管狭窄症,致病原因与工作、运动、劳动损伤所造成的椎间退化、受损有关,同时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正常工作与生活。
症状以活动受限和腰腿疼痛为主,临床上关于该病的治疗主要有两种,即保守与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具有很大的风险,且会造成很大创伤,而保守治疗尽管风险小但是见效缓慢、耗时长。
现选取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就如何更好地开展治疗而展开详细的探究。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在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研究,男49例、女31例,年龄29~76岁,平均年龄(52.3±8.5)岁;仰卧挺腹实验(+),直腿抬高试验在45~60度之间;病程4~10年年;疼痛为两种,即急性与慢性。
1.2 方法取患者的俯卧位,将一软枕放置在腹部,用手对尾骨尖进行触及,沿着尾骨中线向上进行触摸,关于穿刺点的选择为触及一U形凹陷处,即骶裂孔,通过常规消毒后将无菌单铺好,进行局部麻醉,见效后在凹陷处使用7号穿刺针,进针时与皮肤保持70度角,即骶裂孔韧带、皮下组织和皮肤达到骶管,即阻力小时不见,落空感(+)、血液与脑脊液(-),将3ml 1%利多卡因(试验量)注入骶管内,5分钟后双下肢能够正常的活动,麻醉平面位于T12以下,然后将20ml 0.5%利多卡因镇痛液注射到骶管内,其中包括5ml 2%利多卡因、1mg维生素B12、10ml曲安奈德、12ml 0.9%生理盐水,然后将30ug/ml医用臭氧10ml注射到骶管内,顺利穿刺。
浮针结合脊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0例

浮针结合脊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0例2011年10月~2012年4月采用浮针结合脊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90例,男41例,女49例;年龄18~78岁,平均51岁;病程3天~5年。
所有病例均排除腰椎结核、肿瘤、骨折、腰椎管狭窄,并排除孕妇及严重的心脑血管等内科疾病。
诊断标准:参照《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标准[1]:腿痛重于腰痛;腿痛呈典型的坐骨神经分布区域;按神经分布的麻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或较正常减少50%;作弓弦试验引起肢体的远近两端放射痛;ct或mri与临床一致。
治疗方法:①浮针治疗:具体操作参照符氏《浮针疗法》[2]。
患者取舒适位充分暴露患侧腰腿。
沿督脉、太阳经,寻找阳性反应点(痛点或压痛点),找准后做好标记,常规消毒。
取中号专用浮针(有几个反应点就用几个浮针),在距阳性反应点6~10cm处进针(尽量避开关节以免影响活动),针尖直指痛点,针体与皮肤呈15°~30°,快速透皮,达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后,缓慢平行运针,深度约30mm。
若针刺过深或过浅,须重新调整再进针。
进针后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座做左右摇摆动作(即浮针的扫散运动),这时患者应有酸痛胀麻等感觉。
行针3~5分钟后抽出针芯,用输液贴固定针柄,软套管留于皮下,留针6小时取下。
每天治疗1次,5次1个疗程。
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天。
②脊神经根阻滞:一般选择患侧l4~5 1.5±0.5cm处进针(即小关节间隙或内侧),常规消毒,严格无菌操作,用7号穿刺针缓慢刺入侧隐后,患肢出现串麻感或反跳、抽动,固定回抽无血、无液,随缓慢注入事先准备好的消炎止痛营养液3~4ml(组成:生理盐水10ml、2%利多卡因2ml、维生素b12 0.1mg、确炎缩松10~15mg)。
5天治疗1次,共3次。
治疗期间嘱尽量卧硬板床,避免重体力劳动。
待浮针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骶管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因素有密切关系 : 1病程短者易 效 , () 病程 长者难治。
收稿 日期 :0 8 0—2 20 —1 4
骶 管 阻滞 治 疗腰 椎 间盘 突 出症 疗 效观 察
钟 坚娥 , 书俊 , 良志 , 子 慧 魏 马 张
脉等经络的联系 , 使之脉气通畅, 阴阳协调, 营卫气血
得 以疏通 , 增强 面部针 刺 感应 。 据观察 体会 , 灸 治疗 面神 经 炎 主 要 与 以下 几 个 针
[] 钟宾谟 . 5 针灸治疗面神经 炎的临床观察 []针灸临床杂志 ,05 j. 20 ,
2 ()2 15 :3—2 4
版社 ,99 67 19 :3
面神经炎的要穴 。诸穴相伍 , 运用透刺法加强阳明与
阳明经 , 阳与 少 阳经 , 阳与太 阳经 , 明与督 脉 、 少 少 阳 任
[ ] 华裕鹏 , 4 王幼奇 . 针药并用治疗急性面神经炎 1 例[] 针灸临床 0 0 J. 杂志 , O , (1 :1 1 2 7 2 1) l — 2 O 3
者; ②陈旧性心肌梗死 ; ③慢性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 ④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 室早 ; ⑤高血压 ; ⑥糖尿病 ; ⑦脊
髓肿瘤 或 肿 瘤 压 迫 所 致 者 ; 过 敏 体 质 。其 中 男 5 ⑧ 6
骶管阻滞疗法是近年来应用较广 的非手术治疗 方法。
笔 者 自 20 07年 9月 至 20 08年 3月采 用 骶 管 阻滞 疗 法
针灸 临床 杂志 2O 年第 2 卷第 o 期 O9 5 4
经筋失养 , 筋肌纵缓不 收而致病 。现代医学认 为其 J 发病机理可能是因病毒感染 、 局部神经的缺血性水肿 , 尤其是在面神经管及茎乳突孔中的神经干缺血 、 水肿 , 导致神经变性 , 出现神经机能障碍 , 而使面部表情肌瘫 痪。通过对大量临床资料 的分析研究 , 肯定了针药结 合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处方配穴是在古代针灸学家 理论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总结而成 。面神经炎多气血 不足、 正气 亏虚。而 阳明经行 于面部 , 为多气多血之
利多卡因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利多卡因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观察利多卡因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利多卡因的局部麻醉作用,穿透力强,在组织内弥散较快,其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比普通鲁卡因约大1倍,过敏反应少,安全范围大,是硬膜外麻醉首选良药。
使用利多卡因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比较显著,且不必行创伤性切开手术,易为患者所接受。
标签:利多卡因腰椎间盘突出疗效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其主要病理改变为纤维环的破裂、髓核膨出与患椎骨突关节错位,椎间韧带损伤,椎体旋转,椎间孔前后径变窄以及纤维环破裂处周围软组织的肿胀等,挤压相邻脊神经根。
该病治疗方法颇多但疗效不佳。
手术疗法仅限于极少数的绝对适应证,且因腰椎解剖结构与变异甚为复杂,减压手术不易掌握,术后并发症常有发生,目前推崇麻醉下推拿法,虽较单纯手法推拿前进一步,但也因力度不够,肌肉松弛不完全,椎间隙不能拓松,因此凸出的间盘髓核未能复位而达不到治疗目的。
我院从1999年以来应用高浓度利多卡因硬脊膜外腔麻醉下腰椎牵引松解手法整复治疗本症已逾500余例,疗效满意。
现就首批135例进行分析,对本症临床特点、分类、治疗方法、疗效评价与利多卡因临床药理、病机讨论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我院135例中男105例,年龄最大66岁,最小18岁,病程中有明确腰扭伤史94例,占68.2%,病史最长11年,最短者1个月;突出部位依次是腰椎4~5间盘突出者78例,占57%;腰骶间盘者32例,占23%,腰4~5腰骶间盘2处突出者21例,占15%,腰3~4间盘突出只有4例,占3%。
本组病例诊断依据:(1)腰腿痛病史,全部病例均有腰痛并伴有一侧腿痛或双侧腿痛;(2)脊椎侧弯或后凸畸形活动受限;(3)患侧腰肌痉挛;(4)直腿抬高及足背伸加强试验阳性;(5)第一趾背伸力减弱;(6)小腿及足背外侧皮肤麻木或感觉迟钝;(7)大多数患者脊柱X线片可见病变间盘椎间隙变窄或左右间隙不等宽。
2方法简介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脊椎X线片(少数患者需作CT或MRI)选择诊断明确病例,术前禁食禁水,常规消毒下,根据间盘突出部位选择L3~4,L4~5或L5S1行硬膜外穿刺注入2%利多卡因14mL(280mg),地塞米松1mL(2mg),强的松龙2mL(250mg),维生素2mL(100mg),维生素1mL(0.5mg)共20mL。
内热针与腰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分析

内热针与腰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腰椎疾病,其症状包括腰部疼痛、下肢麻木、肌肉无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内热针与腰椎旁神经阻滞逐渐成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本文将从内热针与腰椎旁神经阻滞的治疗原理、临床应用效果及经济价值等方面对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进行分析。
一、内热针与腰椎旁神经阻滞的治疗原理内热针与腰椎旁神经阻滞是通过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病情特点,利用内热针和腰椎旁神经阻滞术的治疗原理进行治疗的。
内热针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热度传导到患者体内,提高患者体表或局部组织的温度,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和炎症反应。
而腰椎旁神经阻滞则是通过局部麻醉药物对腰椎旁神经进行阻滞,达到减轻疼痛的作用。
根据临床研究证实,内热针与腰椎旁神经阻滞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
内热针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腰椎旁神经阻滞则可以有效减轻疼痛和炎症反应,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功能。
在临床应用中,内热针与腰椎旁神经阻滞通常结合使用,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治疗效果。
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内热针与腰椎旁神经阻滞不仅在临床应用效果上表现出色,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内热针与腰椎旁神经阻滞相对于手术治疗而言,费用更低,节约了患者的治疗成本。
内热针与腰椎旁神经阻滞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并且能够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为患者减轻了痛苦,也减轻了医疗系统的负担。
内热针与腰椎旁神经阻滞能够避免手术治疗可能带来的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减少了患者的风险和家庭的负担。
内热针与腰椎旁神经阻滞不仅在临床应用上具有显著的效果,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内热针与腰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仅在治疗原理和临床应用上表现出色,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相信随着这一治疗方法的不断推广和应用,能够为更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带来显著的治疗效果和经济价值,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腰部神经阻滞操作常规

【适应证】 用于注射药物治疗腰椎间盘髓核脱出症。 【禁忌证】 同上。
【操作方法】
腰椎硬膜外前侧间隙阻滞术有3种入 路,即腰椎后外侧入路;关节突关节内侧 缘入路;关节突关节间隙入路。
1.腰椎后外侧入路
透视下确定注射间隙,常规消毒、铺巾。 取病变间隙旁开6~8cm,腰穿9号针 与矢状中线呈45º,经横突下缘进入椎间 孔,直达椎体缘,即腰硬膜外前间隙。
3.关节突关节间隙入路
患者体位同上,根据X线正位片测量 腰椎关节突关节间隙宽度,确定进针点。 常规消毒后,用l0cm长、7号腰麻针垂直 刺达关节突,标记穿刺深度。
稍退针对准上、下关节突之间向内 倾斜5º~10º进针稍有韧感,即刺进关节 间隙,继续进针遇到较大阻力时为黄韧带, 边加压边进针,一旦阻力消失即突破黄韧 带进入硬膜外前侧间隙。
这是本技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局麻药 可阻滞全部脊神经,使呼吸肌麻痹致呼吸停止,药物 从枕大孔进入颅内使患者意识消失。血管扩张引起血 压骤降,甚至心脏停搏。因此本操作必须在手术室或 具有同等条件的处置室内进行,应准备好抢救物品如: 升压药物,麻醉机及气管插管用品。
(3)药物误入血管:局麻药误注入硬膜外 血管,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毒 性反应,导致惊厥和心脏停搏。
图6水平面观腰部硬膜外隙阻滞旁正中入路 法示意图
【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全脊麻是最严重的并发症,该项操作必 须在手术室内进行,注药后可能出现低血 压,应准备好急救药品。
可能因麻醉平面过高出现呼吸抑制或 窒息,室内必须备有麻 醉机或呼吸器。 硬膜外置管连续注药法比单次硬膜外注药 法更安全。
腰椎管硬膜外前间隙阻滞术
内支骨纤维管体表定位:
28~38°
确定穿点后,将穿刺针垂直刺入乳副 突韧带,再进遇骨质,稍提插穿刺针,当 出现麻木、疼痛放散与主诉疼痛的部位一 致时,证明此处为后内侧支,回吸无异常 即可注射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阻滞疗法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阻滞疗法
疼痛病研究室
1椎间孔神经根阻滞
椎间孔神经根阻滞,也称腰椎旁神经根封闭治疗,是将药物注射至病变部位的腰椎旁椎间孔附近,从而阻滞其神经根的一种治疗方法。
对于有椎体旁明显压痛及下肢放射痛者,效果显著。
操作方法如下:
1.1定位:患者俯卧位,腹下垫枕,或取健侧侧卧位,屈膝屈髋,暴露腰部。
根据病情及腰部查体情况确定进针部位,该部位多位于病变椎间隙之间棘突旁开处。
如腰4~5椎间盘突出时先找到腰4~5棘突间隙,画出标记,然后找出上一个棘突间隙,在两棘突间隙连线的上中1/3交界处,向患侧旁开2~
2.5cm,即为穿刺点。
1.2进针:皮肤常规消毒后,按无菌操作要求持针垂直刺入皮肤3~4cm,至出现针尖抵触感后略回抽1cm,然后做向上或向下呈25°角并向脊柱侧倾斜约呈20°角的方向(针尖斜面转向内侧正对椎间孔),重新进针1~1.5cm,即可达相应椎间孔附近。
如果患者出现一定程度的触感(应与其病痛的放射区域相符),经回抽无血液或脑脊液流出,即可缓慢注药。
推注完毕后拔出针头,针孔创可贴覆盖,然后卧床休息30min。
1.3常用药物:为0.5~1%普鲁卡因10~15ml,或0.25%~0.5%利多卡因8~10ml,可加用维生素B12500μg。
急性期患者可加入地塞米松10mg,或氢化可地松、强的松龙、曲安奈德等激素。
2骶管阻滞及骶管大剂量滴注疗法
骶管硬膜外阻滞,是指经骶管裂孔穿刺至骶部椎管硬膜外腔注射药物,借其上行扩散作用而达腰部,从而阻滞腰骶部神经的方法。
属于硬膜外腔阻滞术之一。
最适合于治疗第5腰椎与第1骶椎间盘突出与第4、5腰椎间盘突出患者。
操作方法如下:
2.1定位:患者取俯卧位,腹下垫枕,或取侧卧位双膝尽量屈向腹部,暴露腰骶部。
首先确定骶管裂孔位置,由尾骨尖沿中线上摸至4~5cm处,可触及两个豆状大小的骨性隆起,此为骶角。
两骶角略呈“U”或“V”型,在其两骶角连线中点即为骶裂孔,即穿刺进针点,此点与两侧髂后上棘略呈一等边三角形。
2.2进针:皮肤常规消毒后,以腰穿针或硬膜外穿刺针,也可选用7~9号长针头,先于局部做皮丘局麻,再将穿刺针垂直皮肤向里刺入,透过骶尾韧带时可有阻力消失的落空感,表明针尖已入骶管。
此时放低针尾缓慢进针,至进针3~4cm时(一般不宜超过第2骶椎平面),回抽针管内无血液及脑脊液回流,注气无阻力,也无皮肤隆起,即可缓慢注入5~10ml药液,观察病人无明显不适后,徐徐将全部药液注入。
推注完毕后拔出针头,针孔创可贴覆盖,然后卧床休息30min。
2.3常用药物:0.5%~1%普鲁卡因40~60ml及或强的松龙50mg 混合液;也可用2%利多卡因10ml和维生素B12500μg、曲安奈德40mg、0.9%氯化钠注射液10ml,维生素B1100mg混合液。
2.4注意事项:骶管硬膜外阻滞是治疗低位LDH的有效方法。
在注射过程中患者可出现能忍受的腰腹痛,或下肢麻热感,表明注射位置正确。
当回吸针管出现较多鲜血时,应放弃治疗。
因为骶管静脉丛丰富,穿刺时易损伤出血,或引起局麻药物中毒反应。
此外,在开始垂直刺入骶裂孔时,如果穿刺深度达2cm有可能刺破直肠。
当斜刺进针约超过第2骶椎平面时,有可能刺入蛛网膜下腔而发生全脊髓麻痹。
所以骶管硬膜外神经阻滞治疗时应十分谨慎小心。
2.5也可采用生理盐水150~200ml、地塞米松20mg、维生素B10.3g、维生素B12250μg、利多卡因60mg、复方丹参注射2ml在骶管穿刺成功后滴注上述液体,每分钟滴速30~40滴,隔7~10天滴注1次,连续3~7次为1疗程。
此法是一种新探索,由于大剂量生理盐水快速输入骶管后,在硬膜外腔迅速扩散,形成一定压力,可使粘连的神经根与硬膜外腔壁组织和突出的椎间盘组织钝性分离,悬浮于液体之中,亦可使受牵拉的神经纤维复位,大量液体还能稀释和带走病区的代谢产物,减轻局部炎症反应。
药物还抑制神经末稍的兴奋性,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3硬膜外阻滞及留置导管连续阻滞
硬脊膜是包绕在脊神经根外面的一层椎薄的纤维组织膜,此硬膜与椎管壁之间的腔隙就是硬膜外腔。
经硬膜外腔穿刺,注入一定浓度的药物,可以阻滞脊神经根的传导功能。
如果通过穿刺针将一塑料导管留置入硬膜外腔,以保持连续注药,使神经阻滞时间延长,这种方法就是硬膜外留置导管连续阻滞。
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剧烈者可采用此法,由于本法操作要求严格,所以仅适于住院患者。
此外,使用本法治疗前,必须进行血常规、尿常规检查及必要的全身栓查,以排除有关疾病。
操作方法如下:
3.1定位:患者取侧卧位,患肢在下,这样有利于药液向病侧弥散。
双手抱膝,头和双膝尽量弯曲靠近胸腹部,背部后弓成弧形,以扩大腰椎棘间隙,暴露腰骶部。
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穿刺点,一般选择腰椎棘突间隙作为本法的进针穿刺点。
3.2进针:皮肤常规消毒后,先用1%普鲁卡因2ml做局部皮丘及深层浸润麻醉。
然后用12号粗针头刺破局部皮肤和韧带,改换硬膜外穿刺针循此针眼刺入,在脊柱正中矢状线上沿棘突间隙进针,至穿破黄韧带后可有阻力突然消失的落空感时,停止进针,拔除针芯,回抽无脑脊液或血液流出,注空气无阻力感即表明已刺入硬膜外腔。
然后注入局麻药物,也可经穿刺针插入硬膜外导管,随时补充局麻药物。
拔除针时,必须一手固定导管,避免同时带出。
导管可在硬膜外管保留2~3cm,留置于穿刺伤口处的导管端要用棉球包绕胶布固定。
在皮肤与导管接触处可敷用抗生素软膏,导管部应置敷料,并严格无菌措施。
LDH患者可留置导管1~3周,根据病情随时注药。
3.3常用药物:0.5%利多卡因、地塞米松、维生素B12混合液10ml,每日2次注入。
3.4注意事项:硬膜外留置导管连续阻滞,由于技术要求比较高,应用时必须严各按规定操作。
留置导管期间,如发现刺破硬脊膜、导管误入血管、导管折断、硬膜外腔血肿等情况,应拔除导管并迅速进行相应补救措施处理。
一旦出现血压下降呼吸抑制等全脊麻征象时,
要及时给予抢球治疗。
本法同骶管硬膜外阻滞一样,临床上亦应谨慎施行。
4局部痛点(神经干)阻滞
LDH患者除有腰椎旁的压痛点外,沿同侧坐骨神经走行线路附近亦常常存在压痛点,如环跳、秩边、承扶、殷门、阳陵泉、委阳、委中、承山、悬钟等处,分别相当于臀部坐骨神经经干、臀上皮经神经、股后部坐骨神经干、腓部神经、胫神经等循行处。
所以可针对上述痛点,给予选择性交替性局部痛点阻滞治疗。
操作方法如下:
4.1定位:患者取健侧侧卧位,选择压痛点处,作为进针阻滞治疗部位,臀部坐骨神经干痛点的选择有三种方法:①Hartel标志:从坐骨结节外缘至髂后上棘间做一一连线,再经股骨大转子进尖做一水平线,此两线相交处。
②Labat标志:由股骨大转子至髂后上棘连一线,在些这连线中点再向内下方做一条3cm长的垂直线,垂线的终点即为进针点。
③在股骨大转子和坐骨结节间做一连线,此连线的中、内1/3交界处亦为坐骨神经干的另一进针阻滞点。
4.2进针:皮肤常规消毒后,持针垂直刺入皮内,至局部出现明显胀感或向四周放散感,然后回抽针柄,针管内无血液出现即可推注药液。
4.3常用药物:常选用0.5~1%普鲁卡因20~30ml或0.25%~0.5%利多卡因10~20ml,与醋酸强的松龙25~50mg混悬液或曲安奈德20~40mg,每穴注射(痛点注射)2~5ml。
5侧隐窝阻滞
侧隐窝位于侧椎管。
其前面为椎体后缘,后面为上关节突前面与椎板和椎弓根连结处,外面为椎弓根的内面。
内侧入口相当于上关节突前缘。
侧隐窝为椎体孔两侧向外陷入部分,向外下方形成脊神经根通道,与椎间孔相续。
侧隐窝是椎管最狭窄部分,为神经根的通道,其矢径越小,横径越大,表示侧隐窝越窄越深。
侧隐窝狭窄卡压神经根是腰腿痛的原因之一。
腰5椎间孔最易引起侧隐窝狭窄。
侧隐窝注射消炎镇痛液,可使药物集中在病变局部,更有效地发挥消炎止痛作用。
侧隐窝进路因所用穿刺针细,又不经过椎间孔,故
不会损伤神经根及其伴随血管。
操作方法如下:
5.1定位:病人取俯卧位,腹下垫枕,反复核实并定准突出间隙。
5.2进针:用7号8cm长针快速穿透皮肤,向外倾斜5°进针遇到骨质即为关节突测量其深度。
注射3ml1%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
退针至皮下,垂直进针达原深度。
即可触及小关节内缘的黄韧带,有橡皮样韧感。
边加压边进针,一旦阻力消失并有落空感,说明针尖已进人侧隐窝。
测量其深度,回抽无血无脑脊液,快速注射药物。
推注完毕后拔出针头,针孔创可贴覆盖,然后俯卧休息6小时。
5.3常用药物:2%利多卡因5ml加地塞米松5mg,2ml胶原酶(1200u)溶液。
6椎间盘内阻滞
1956年Feffer首先用氢化考的松注入退化性椎间盘内,55例中症状消失者为67%,但疗效不够巩固。
操作难于硬膜外封闭,无菌操作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