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教案

合集下载

《土壤肥料学教案》

《土壤肥料学教案》

《土壤肥料学教案》word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土壤肥料学是植物生产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研究土壤和肥料的基本性质、肥力评价、改良利用及合理施肥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壤和肥料的基本知识,提高土壤肥力,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1.2 课程目标(1)了解土壤的组成、分类和分布特征;(2)掌握土壤肥力的评价方法和提高途径;(3)熟悉肥料的种类、性质和合理施用技术;(4)了解土壤污染与防治对策;(5)培养学生从事农业生产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土壤概述(1)土壤的组成及结构;(2)土壤的分类与分布;(3)土壤的功能与重要性。

2.2 土壤肥力评价(1)土壤肥力的概念及其组成;(2)土壤肥力评价方法;(3)土壤改良与利用。

2.3 肥料概述(1)肥料的种类及其作用;(2)肥料的性质与施用技术;(3)有机肥料的制备与利用。

2.4 合理施肥技术(1)作物需肥规律;(2)肥料利用率与损失;(3)施肥方法与时期。

2.5 土壤与肥料污染及其防治(1)土壤污染类型与途径;(2)肥料污染来源与影响;(3)土壤与肥料污染的防治对策。

三、教学方法3.1 课堂讲授采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生动形象地讲解土壤肥料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3.2 实验操作安排土壤和肥料样品分析、肥料施用等技术操作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土壤肥料问题案例,进行剖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共同进步。

四、教学评价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40%。

4.2 考试成绩包括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占总成绩的60%。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土壤肥料学》,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作者:、。

5.2 参考书目(1)《土壤学》,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作者:、赵六;(2)《肥料学》,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作者:孙七、周八。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第一篇: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绪论(一)绪论教学时数(1 学时)(二)教学主要内容与要求1、土壤、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2、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3、土壤学的任务(三)教学重点 1、土壤的作用、土壤与土壤肥力的概念 3、土壤的物质组成及功能(四)相应的实习、实验内容:田间认地与田间认土(五)推荐参考书籍、文献1.《土壤地理学》,李天杰主编,高教出版社; 2.《土壤学》,仲跻秀主,1992,9 ; 3.《土壤地理学》,黄昌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 ;4.《土壤学》,朱祖祥主编,农业出版社,1983,5 ;《土壤肥料学》,关连珠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5 ;(六)讲授的主要内容:•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一)土壤是重要的生产资料1、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以土壤为基础 2、人类的其他生产活动离不开农业生产活动(二)土壤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1、土壤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2、土壤资源是可再生的资源、土壤资源的稀缺性---相对于人类的需求来说,总不能满足需要•土壤与土壤肥力土壤的概念指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1、土壤的物质组成及其功能(1)有机质:占干物质总重的 5% 为微生物提供营养、能量,调理土壤性质,提供植物营养(2)矿物质:占物质总重的 95%,为植物提供养分(3)土壤水分:含各种溶质,供生物部分利用(4)土壤空气:水汽饱和,通气供根系呼吸,土壤动物、微生物利用(5)微生物:微生物的大本营,一亩肥沃的土壤,150CM 深的表土中有300 公斤以上。

分解有机质,为植物提供养分;产生抗生素,预防植物病害发生;产生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合成腐殖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二)土壤肥力的概念指植物生长期间,土壤连续的、协调的供应植物水、肥、气、热及其他条件的能力。

土壤肥力四因子:水分、养分、空气、热量* 土壤肥力四因子不可替代,自然肥力----没有受人为活动干扰,自然土壤所具有的肥力。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

一、教案名称:土壤的形成与分类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因素;2. 掌握土壤的分类依据和常见土壤类型;3. 能够分析不同土壤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教学内容:1. 土壤的形成过程:岩石的风化、成土过程;2. 土壤的分类依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性质;3. 常见土壤类型:砂土、黏土、壤土、黑土、红土等;4. 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气候、地形、母质等因素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土壤形成过程、分类依据和常见土壤类型;2. 互动:提问、讨论不同土壤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规律;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土壤分类和分布的理解。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土壤形成和分类的理解;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土壤类型分布图,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案名称:土壤的物理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物理性质及其重要性;2. 掌握土壤粒径分布、孔隙度、质地等主要物理性质;3. 能够分析不同土壤物理性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土壤粒径分布:砂、黏、壤土的粒径分布特点;2. 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的类型、分布和功能;3. 土壤质地:砂土、黏土、壤土的质地特点;4. 土壤物理性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土壤通气、保水、排水等功能。

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土壤物理性质的定义、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2. 实验演示:观察不同土壤物理性质的实验现象;3. 互动:讨论土壤物理性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土壤物理性质的理解;三、教案名称:土壤的化学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化学性质及其重要性;2. 掌握土壤pH值、有机质、养分等主要化学性质;3. 能够分析不同土壤化学性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土壤pH值:pH值的测量方法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2. 土壤有机质:有机质的含量、来源及作用;3. 土壤养分:养分含量、形态及植物吸收机制;4. 土壤化学性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养分供应、土壤酸碱度等。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

一、教案名称:土壤的组成与分类教学目标:1. 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2. 掌握土壤的分类方法和我国主要土壤类型;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土壤的组成成分:岩石风化物、有机质、水分、空气、微生物;2. 土壤的分类方法:物理分类法、化学分类法、生物分类法;3.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黑土、黄土、红土、壤土、沙土等。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土壤样本,引发学生对土壤的好奇心;2. 讲解:详细讲解土壤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重点介绍各类土壤的特点;3. 实践:学生分组观察和分析不同土壤样本,了解土壤的分类方法和我国主要土壤类型;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土壤的组成与分类知识,加深记忆。

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土壤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2. 学生能理解并运用土壤的分类方法;3. 学生能列举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并了解其特点。

二、教案名称:土壤肥力与土壤养分教学目标:1. 理解土壤肥力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掌握土壤养分的来源、存在形式和转化规律;3. 培养学生对土壤肥力的保护和提升意识。

教学内容:1. 土壤肥力的概念及其评价指标:有机质、养分、水分、空气、微生物;2. 土壤养分的来源:成土母质、施肥、生物作用;3. 土壤养分的存在形式和转化规律:无机养分、有机养分、微生物养分;4. 提高土壤肥力的措施:合理施肥、改良土壤、保护土壤。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土壤肥力测试实验,引发学生对土壤肥力的兴趣;2. 讲解:详细讲解土壤肥力的概念及其重要性,重点介绍土壤养分的来源、存在形式和转化规律;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土壤肥力测试实验,了解提高土壤肥力的措施;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土壤肥力与土壤养分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土壤肥力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学生能理解并运用土壤养分的来源、存在形式和转化规律;3. 学生能提出提高土壤肥力的措施,具备一定的环保意识。

土壤与肥料理论课教案9(优秀范文5篇)

土壤与肥料理论课教案9(优秀范文5篇)

土壤与肥料理论课教案9(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土壤与肥料理论课教案9授课内容:第一章土壤第九节土壤结构性自然界中各种土壤除质地为纯砂外,各级土粒很少以单粒状态存在,而常常在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土粒相互团聚成大小、形态和性质不同的团聚体,这种团聚体称为土壤结构,或叫土壤结构体。

土壤结构影响着土壤水、肥、气、热的供应能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土壤肥力水平,是土壤的一种重要物理性质。

一、土壤结构的类型1、块状结构:土粒胶结成块,近立方体形,其长、宽、高三轴大体近似,边面不明显,大的直径大于10厘米,小的直径为5—10厘米,直径在5厘米以下时为碎块状、碎屑状结构。

块状结构在土壤质地比较粘重而且缺乏有机质的土壤中容易形成,特别是土壤过湿或过干耕作时,最易形成。

2、核状结构:结构体长、宽、高三轴大体近似,边面棱角明显,较块状结构小,大的直径为10—20毫米或稍大,小的直径为5—10。

3、柱状结构:结构体的垂直轴特别发达,呈立柱状,棱角明显有定形者,称为棱柱状结构,棱角不明显无定形者称为圆柱状结构,其柱状横断面直径小于3厘米到大于5厘米。

4、片状结构:结构体的水平轴特别发达,即沿长、宽方向发展呈薄片状,厚度稍薄,且结构体间较为弯曲者称为鳞片状结构,片状结构的厚度可小于1厘米与大于5厘米不等。

这种结构往往由于流水沉积作用或某些机械压力所造成,在冲积性母质中常有片状结构,在犁底层中常有鳞片状结构出现。

5、团粒结构:通常是指土壤中近于圆球状小团聚体,其粒径为0.25—10毫米,农业生产上最理想的团粒结构粒径为2~3毫米。

团粒结构多在有机质含量高,肥沃的耕层土壤中出现。

团粒结构经水浸泡较长时间不松散者,称为水稳性团粒结构。

二、团粒结构的形成土壤结构的形成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1、土粒的粘聚:下面几种作用都可使单粒聚合成复粒,并进一步胶结成较大的结构体。

(1)胶体的凝聚作用:这是指分散在土壤悬液中的胶粒相互凝聚而沉淀析出的过程,如带负电荷的粘粒与阳离子(如Ca2+)相遇,因电性中和而凝聚。

土壤肥料学基础教案

土壤肥料学基础教案

土壤肥料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以及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2、使学生掌握肥料的种类、特性和合理使用方法,理解肥料对作物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土壤肥料相关问题的能力。

4、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

(2)常见肥料的种类、成分和作用。

(3)土壤肥力的评价和保持方法。

(4)合理施肥的原则和技术。

2、难点(1)土壤胶体的性质和土壤保肥供肥机制。

(2)肥料的化学反应和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

(3)根据土壤和作物特点制定施肥方案。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图示和案例分析,系统传授土壤肥料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实验教学:安排学生进行土壤和肥料的分析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讨论交流:组织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4、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到农田或农业示范基地进行实地观察,加深学生对土壤肥料应用的直观认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不同类型的土壤和农作物生长状况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土壤和肥料与农业生产关系的兴趣,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土地肥沃,能长出茂盛的庄稼,而有的土地贫瘠,作物生长不良?”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二)土壤的组成与结构1、土壤矿物质讲解土壤矿物质的来源、种类(如石英、长石、云母等)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2、土壤有机质介绍土壤有机质的成分(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等)、作用(如改善土壤结构、提供养分等)以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

3、土壤水分阐述土壤水分的存在形式(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和重力水)及其对作物生长的意义。

4、土壤空气分析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以及与大气的交换过程,强调其对土壤微生物活动和作物根系呼吸的重要性。

5、土壤结构讲解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如块状、柱状、片状、团粒状等)及其形成机制,重点介绍团粒结构的优点(如通气性好、保水性强等)。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

一、教案名称:土壤的基本概念与特性教学目标:1. 理解土壤的定义和组成;2. 掌握土壤的基本特性;3. 了解土壤的分类和分布。

教学内容:1. 土壤的定义和组成:土壤的组成、土壤的层次结构;2. 土壤的基本特性:土壤的吸附性、保水性、透气性、缓冲性、结构性;3. 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分类、土壤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2. 结合实例进行分析;3. 开展小组讨论。

教学评价:2. 课堂问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验学生对土壤的基本概念与特性的掌握程度。

二、教案名称:土壤形成与发育教学目标:1. 理解土壤形成的基本过程;2. 掌握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3. 了解土壤发育的类型。

教学内容:1. 土壤形成的基本过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2. 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母质、气候、生物、时间;3. 土壤发育的类型:原生土壤、次生土壤。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2. 结合实例进行分析;3. 开展小组讨论。

教学评价:2. 课堂问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验学生对土壤形成与发育的掌握程度。

三、教案名称:土壤肥力与土壤养分教学目标:1. 理解土壤肥力的概念;2. 掌握土壤养分的种类和作用;3. 了解土壤肥力的评价方法。

教学内容:1. 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肥力的定义、土壤肥力的组成;2. 土壤养分的种类和作用: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微量元素;3. 土壤肥力的评价方法:土壤肥力分级、土壤肥力监测。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2. 结合实例进行分析;3. 开展小组讨论。

教学评价:2. 课堂问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验学生对土壤肥力与土壤养分的掌握程度。

四、教案名称:土壤利用与保护教学目标:1. 理解土壤利用的意义;2. 掌握土壤保护的方法;3. 了解土壤利用与保护的原则。

教学内容:1. 土壤利用的意义:土壤资源的重要性、土壤利用的效益;2. 土壤保护的方法:土壤改良、土壤侵蚀治理、土壤污染防控;3. 土壤利用与保护的原则:可持续利用、合理利用、保护性利用。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第一章:土壤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定义、组成和特性;2. 掌握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3. 熟悉土壤的功能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土壤的定义和组成:土壤的组成成分,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2. 土壤的特性:物理特性(如质地、结构、孔隙度等)和化学特性(如酸碱度、养分含量等);3. 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土壤形成的过程,如成土过程、土壤发育的阶段;4. 土壤的功能和重要性: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养分循环、水分保持、生物多样性等。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为什么土壤被称为“地球的皮肤”?2. 讲解和演示:使用PPT或实物展示土壤的组成和特性;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4. 案例研究:研究特定土壤类型的形成和功能;5. 总结和复习:通过问答或小测试的方式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章:土壤分类和分布教学目标:1. 掌握土壤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 了解世界土壤分布的主要类型和特征;3. 熟悉我国土壤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教学内容:1. 土壤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土壤分类的依据和层次,如土壤质地、酸碱度、养分含量等;2. 世界土壤分布的主要类型:不同气候区域的土壤类型,如森林土壤、草原土壤、沙漠土壤等;3. 我国土壤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土壤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活动:1. 讲解和演示:使用PPT或地图展示世界和我国土壤资源的分布;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土壤类型的特征和利用状况;3. 案例研究:研究特定土壤类型在我国的分布和利用;4. 土壤样本观察:学生观察土壤样本,识别不同土壤类型的特征;5. 总结和复习:通过问答或小测试的方式巩固所学内容。

第三章:土壤物理性质教学目标:1. 掌握土壤质地的分类和特征;2. 了解土壤结构的形式和功能;3. 熟悉土壤孔隙度与水气运动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土壤质地的分类和特征:土壤质地的分类标准,如砂土、壤土、粘土等;2. 土壤结构的形式和功能:土壤结构的影响因素,如有机质、微生物、气候等;3. 土壤孔隙度与水气运动的关系:孔隙度的定义和测量,孔隙度对水分和气体运动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肥料学教案土壤肥料学教案土壤肥料学教案土壤肥料学教案土壤肥料学教案土壤肥料学教案土壤肥料学教案土壤肥料学教案土壤肥料学教案第12、13 次课 4 学时第八章植物养分与施肥原理第一节植物的养分成分及其养分汲取一、植物体的组成植物体由水和干物质两局部构成。

干物质又可分为有机物和矿物质两局部。

(一)水分一般簇新的植物体含水量为70%~95%。

幼嫩植株的含水量较高,苍老植株的含水量较低;叶片含水量较高,茎秆含水量较少,种子含水量更少。

(二)干物质簇新植株除去水分的局部就是干物质,其中有机物质占植物干重的90%~95%,矿物质为5%~10%。

二、植物必需的养分元素(一)植物必需的养分元素断定植物必需养分元素的三条标准:1该元素对全部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不行缺少的。

缺乏这种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生活史。

2缺乏该元素后,植物表现出特有的病症,只有补充该元素后,这种病症才能消逝。

3该元素必需干脆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或物质构成,对植物起干脆作用,而不是改善植物生长环境的间接作用。

根据这一标准,国内外公认的高等植物所必需的养分元素有16种,即氢、氧、碳、氮、磷、钾、硫、钙和镁、铁、铜、硼、锰、锌、钼和氯。

(二)植物必需的养分元素的分组1植物必需养分元素的含量与分组各种必需养分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相差很大。

根据植物体内含量的凹凸,一般将植物必需养分元素划分为大量养分元素和微量养分元素。

氮、磷、钾被称为“植物养分三要素”,或“肥料三要素”2植物养分元素的同等重要律和不行代替律3养分元素的相互相似作用有探讨说明,某些元素能局部的代替另一元素的作用,必需指出这种代替是局部的和短时间的,只能代替必需养分元素的非专一性功能,而不能代替其特殊生理功能。

三、必需养分元素的一般功能根据元素在植物体内的生物化学作用和生理功能将植物必需养分元素划分为4组。

第一组包括C、H、O、N和S。

第二组包括P、B、(Si), 它们都以无机离子或酸分子的形态被植物汲取,并可与植物体中的羟基化合物进展酯化反响形成磷酸酯、硼酸酯等;磷酸酯还参与能量转化。

第三组包括K、(Na)、Ca、Mg、Mn和Cl等。

第四组包括Fe、Cu、Zn和Mo等。

四、植物的根部养分(一)土壤养分向根表的迁移(1)截获养分在土壤中不经过迁移,而是根系生长过程中,干脆从与根系接触的土壤颗粒外表汲取养分,类似于接触交换(contact exchange),这种方式称为截获。

(2)质流植物的蒸腾作用和根系吸水造成根表土壤与土体之间出现明显的水势差,土壤水分由土体向根表流淌,土壤溶液中的养分随着水流向根表迁移,称为质流。

(3)扩散当根系截获和质流不能向植物供给足够的养分时,在根系外表出现一个养分耗竭区,使得土体与根表产生了一个养分浓度梯度,(二)养分在细胞膜外外表的聚集到达根系外表的养分别子必需穿过由细胞间隙、细胞壁微孔和细胞壁与原生质膜之间的空隙构成的自由空间(相当于质外体),才能到达细胞质膜。

细胞壁的主要构造物质是纤维素。

谓细胞壁微孔,它们构成了物质进出细胞壁的通道,水分和无机离子可以由此进入。

但一些大分子的螯合物则不简洁进入。

(三)养分的跨膜汲取过程养分通过自由空间,到达原生质膜后,还需穿过该膜和各种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液泡等)膜,才能进入细胞内部,参与各种代谢活动。

由于生物膜是一种半透性膜,对外界离子的汲取具有肯定的选择性。

这种选择性因植物种类而异。

养分的跨膜汲取分为主动汲取和被动汲取两种。

1、离子的被动汲取离子的被动汲取主要是通过扩散作用进展的,在汲取过程中不须要消耗能量。

离子被动汲取有以下两种方式:(1)简洁扩散也叫自由扩散。

(2)杜南扩散原生质中的蛋白质分子带有电荷,且固定在细胞内成为不扩散基,因此引起了阴、阳离子在细胞膜内外分布的不平衡。

2离子的主动汲取植物细胞逆浓度(主要有两种假说:(1)载体学说(2)离子泵学说(四)根系汲取养分向地上部运输1、短间隔运输也叫横向运输,或径向运输。

指养分由根的外表皮,穿过皮层进入中柱的过程。

在该过程中,养分别子迁移有两条途径,即质外体途径和共质体途径(图8-2)。

2、a 幼嫩的未发生次生木质化的根系(共质体和质外体均可运输养分和水分)b 发生了次生木质化的根系(有凯氏带,只有共质体可运输养分和水分)(1)质外体途径质外体是细胞膜外,有细胞壁互相连接形成的一个体系,大致相当于自由空间,由细胞壁和细胞间隙,再加上中柱内的局部组织构成。

质外体与外部介质相通,水分和溶质可在质外体中流淌。

养分的运动主要靠扩散和质流。

(2)共质体是由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胞间连丝连接起来的一个连续体系。

2长间隔运输长间隔运输也叫纵向运输或径向运输,是指养分(无机离子和有机物质和水分通过木质部和韧皮部的薄壁组织由根系向地上部,或由地上部向根系的运输。

(1)木质部运输水和无机离子通过木质部向地上部输送。

(2)韧皮部运输韧皮部由筛管、伴胞和薄壁细胞等活细胞组成。

其运输特点是双向运输,(3)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养分转移木质部和韧皮部两者相距很近。

因此,两个系统之间也存在养分交换。

(4)韧皮部中养分的挪动性不同养分元素在韧皮部中的挪动性不同。

五、植物叶部对养分的汲取(一)叶片汲取养分的机理(二)叶面养分的特点与根部养分相比,叶部施肥是一种见效快、效率高的施肥方式。

(三)叶面养分的影响因素1叶片类型水生植物和生长在潮湿环境中的植物,蜡质层薄,汲取养分简洁;而旱生植物的叶片蜡质层厚,汲取养分较困难。

2矿质元素种类与浓度植物叶片对不同种类矿质养分的汲取速率是不同的。

3叶片对养分的吸附实力养分溶液在叶片上的附着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养分汲取。

假如给溶液中参加外表活性剂,就可延长溶液在叶片上的附着时间。

4喷施时期一般应选择早晨上午露水干后,或下午太阳落山前,或者是无风的阴天为好。

下大雨前,或烈日下,或大风时不要喷肥。

第二节影响植物汲取养分的环境条件一、介质中的养分浓度二、光照与温度三、土壤水、气状况(一)土壤水分足够的土壤水分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先决条件。

土壤水分缺乏或过多都会影响植物对养分的汲取。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土壤水分影响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

2土壤水分影响土壤中养分的浓度、有效性和养分的迁移。

3土壤水分通过影响土壤通气性、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温度等,影响养分形态、转化及其有效性。

(二)土壤通气性介质的通气状况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植物对养分的汲取:①是根系的呼吸作用;②是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③通过限制Eh影响土壤养分的形态与有效性。

四、土壤的酸碱性与氧化复原状况(一)土壤的酸碱反响(pH)pH值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影响植物的养分汲取。

1影响根细胞外表的电荷状况2影响养分的形态和有效性3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种类与活性,(二)土壤的氧化复原状况对养分汲取的影响土壤氧化复原电位的变更对植物汲取养分的影响主要是养分的形态和有效性。

对于植物来说,除了NH4+、Fe2+和Mn2+以外,多数利用的是氧化态养分,很多养分的复原形态对植物汲取是无效,甚至有害的,如H2S等。

五、养分介质中离子间的互相作用(一)离子间的颉颃作用,(二)离子间的相助作用第三节植物的养分特性一、植物养分的多样性(一)有益元素和毒性较大的元素(二)植物的超积累汲取及其利用(三)植物养分遗传特性的差异二、植物不同生育期的养分特性1、作物养分临界期作物养分临界期是指某种养分缺乏、过多或比例不当对作物生长影响最大的时期。

2作物养分最大效率期作物养分最大效率期是指某种养分可以发挥最大增产效能的时期。

三、植物养分与根系特性植物根系有三个重要功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汲取和运输水分及养分;合成植物激素和其它有机物质。

在此我们主要理解它的汲取特性。

(一)根系形态特征与养分汲取根系汲取养分的实力与其形态特征亲密相关。

根系的形态特征包括根系的入土深度、单位土体中根的数量,即根密度、根毛数量、根系的直径、长度,根系外表积、根尖数量等。

根系的形态特征一方面受遗传基因限制,同时还受一系列环境因子影响。

1一般多年生植物和一年生植物根的形态不同。

2根系密度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参数,3根系长度、直径、外表积等也是根系的重要形态指标。

4根毛根毛是根表皮细胞突出的局部,粘性与亲水性较强,能和土粒严密结合,形成土壤和根组织之间连续的水流,所以根毛对养料汲取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5根尖的数目某些须要通过质外体途径横向运输的养分,如钙、镁和铁等主要靠根尖的幼嫩组织汲取,因为这些组织的内皮层细胞的细胞壁尚未木栓化,即未形成凯氏带,离子简洁透过。

(二)植物根际及其养分作用根际就是靠近根系的那一局部土壤,也叫根—土界面,一般离根轴外表约数毫米。

植物根系汲取养分和水分的过程,主要发生在此;根系的排泄或分泌物,如CO2、H+和有机物质等,也主要释放在这一区域。

由于它接近根系,受根系活动的剧烈影响。

1、根际分泌物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根系向根际会释放一系列物质。

2、根际微生物由于大量根产物的存在,植物根际微生物的数量远远高于土体。

3、根际pH和氧化复原电位根系分泌H+、OH-、HCO3-、有机酸等物质,对根际pH有明显的影响。

第四节合理施肥的根本原理一、养分归还学说二、最小养分律、限制因子律及酬劳递减律1最小养分律最小养分律2限制因子律1905年英国布来克曼(Blackman)把最小养分律扩大到养分以外的生态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空气和机械支持等,提出了限制因子律。

3酬劳递减律其含义是:在其它经济技术条件不变的状况下,随着某项投资的增加,每单位量投资的酬劳是递减的。

三、施肥量的估算与施肥时期、方法确实定(一)施肥量的估算1定性的丰缺指标法该法是根据校验探讨所确定的“高”、“中”、“低”等指标等级确定相应的施肥量。

2目的产量法也叫养分平衡法。

它时美国土壤化学家E.Turog提出的,根据肯定的产量要求计算肥料须要量。

其公式为:W=U-NS C×R(8-2)式8-2中w为肥料须要量(kg/hm2);U为一季作物的养分总汲取量(kg/hm2),U=产量×每千克产量的养分须要量;NS为土壤供肥量(kg/hm2);C为肥料养分含量(%);R为肥料当季利用率(%)。

3肥料效应函数法大量试验探讨说明,(二)施肥时期、方法确实定1施肥时期施肥时期确实定应以进步肥料增产效率和削减肥料损失,防止环境污染为基本原则。

(1)基肥播种或定植前结合土壤耕作所施的肥料称为基肥。

(2)种肥播种和定植时施于种子旁边,或与种子同播,或用来进展种子处理的肥料称为种肥。

(3)追肥追肥是在作物生长期间施用的肥料,其目的是满意作物每个生育阶段的养分需求2施肥方法施肥方法包括土壤施肥,茎叶施肥和浇灌施肥等(1)土壤施肥将肥料(2)茎叶喷施将肥料配成溶液,喷洒在作物的茎叶上,靠叶片和幼嫩枝条汲取,称为茎叶喷肥或根外追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