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词虚化到语法化的汉语介词研究

合集下载

介词“在”的语法化

介词“在”的语法化
‘ 于 ’的 主 要 替代 者 ” 【 4 ] 。对 以上 大家 的观 点进 行 整 理 分析 后 , 我 们 有 理 由相 信 “ 在 ” 的 介 词 用 法 是 由 实词 转 化 而 来
( 7 )昭子 日: “ 必 亡 。宴 语 之 不 怀 ,宠 光 之
不 宣,令德 之不知 ,同福之 不受,将何 以在?”
法 。[ 2 3 潘 允 中 先 生虽 认 为 “ 在” “ 早在 卜 辞 中就 已经 用 作 介
(Ⅸ 易 ・ 乾》 )
( 6 )水 流心 不竞 ,云在意俱迟 。 ( 杜甫 ( ( 江
亭》 )
词 了,但是分化为介词,可能在晚周时期”[ 3 ] 。而郭锡 良先 生却 认为 “ 汉 代 以后 , 在 ’已经 虚化为介 词,它是介 词
( 1 4)读 书人 不 在 “ 黄 道” “ 黑 道 ” ,总 以
面 ,如 下 :在 ,昨 宰切 ,上 ,海 韵 ,从之 部 。① 存在 。
《 易 ・ 乾 》: “ 见龙在 田。”春 秋昭公 三十年 : “ 公在乾
侯 。 ” 国语 晋 语 四 : “ 与 从 者 谋 于 桑 下 ,蚕 妾 在 焉 , 莫 知
词虚化 、句法化现 象、词汇化现 象 。三种 情况 中,实词虚
法化 称 为 “ 实词虚化”。
不管是 在古代还是 现代著作 中, “ 在 ”在 很多地方 出 ( 3)父 在 观 其 志 , 父没 观 其 行 。 ( 论
语 ・ 学 而) ))
化是最基 本的 、最 常见的 。在 中国传统语 言学 中,就将语 现时都是作为实词的,如下例: 虚词 都 是在 语 言演 变 中 由实 词 发展 而 来 的 。每 个 虚 词都有其 产生 的时期。关于 实词 “ 在 ”虚化 用法产 生的年

关于汉语语法化研究内容的述评

关于汉语语法化研究内容的述评

关于汉语语法化研究内容的述评摘要:语法化发展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词类范畴和句法范畴,而且启发研究者通过对话语标记的挖掘和分析,更好的描写语言事实。

本文在梳理语法化历史和含义的基础上,通过语法化研究内容的比较,从语法化输出端分类:语法层面的语法化构词和语法化构式;语用层面主要分析话语标记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语法化历史含义研究内容一、语法化的历史和含义(一)语法化的历史1、早期的语法化研究meillet首次提出“语法化”一词,并认为新的语法形式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产生:一是类推,二是语法化。

2、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语法化研究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的语言学家是givon,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今天的形态是昨天的句法。

”并在《语法化的理解》(1979)中,总结一条典型的语法化路径。

20世纪90年代以后,语法化研究在西方语言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语言学家从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不同角度探讨了语法形式的演变过程。

3、语法化研究的最新趋势近年来,语法化理论不断成熟,研究的范围随之也越来越广:语法化与重新分析、语法化与语境、语言演变和语言范畴产生的首要诱发因素、话语标记的产生、敬语与“礼貌的语法化”等,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主题。

[1](二)语法化的含义关于语法化的定义不止一个,各家有各家的合理性,区别在于语法化研究范围的宽窄。

语法化定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体现了语言工作者研究汉语事实的深入和进步,也体现了语法化研究范围的完善和丰富。

二、语法化研究内容沈家煊(1994)提出研究语法化有两条路子:一条是着重研究实词如何虚化为语法成分,另一条着重考察章法成分如何转化为句法成分和构词成分。

王凤敏(2005)指出语法化所涉及的五个方面:篇章结构的语法化、短语的语法化、词汇的语法化、语用法的语法化及语法化的伴随现象—语音的弱化。

吴福祥(2005)指出汉语语法化研究中四个需要着力研究的课题:结构式语法化的研究、语法化模式的研究、话语标记语法化的研究以及与语法化相关的语义演变研究。

汉语动词介词化研究与辞书编纂

汉语动词介词化研究与辞书编纂

汉语动词介词化研究与辞书编纂本文在说明汉语动词介词化研究概况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义项缺失、书证年代偏迟、词语释义不准确、词类标注缺失及义项排列不恰当等方面来探讨这一研究对辞书编纂的重要意义。

标签:动词介词化辞书编纂汉语动词介词化指的是汉语动词虚化为介词的过程。

汉语词类中之所以存在着大量的动介兼类现象,是因为汉语的介词大部分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而这一共时平面现象离开历时层面则往往无从解释,因此,研究汉语动词介词化的过程具有重大意义。

一、汉语动词介词化研究概况介词早在先秦时期已经较为常见,尽管数量并不算多,但使用频率却相当高。

随着语言使用的日趋复杂,新的介词不断产生。

正因为介词具有重要的地位,古人对介词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如古代的一些训诂学家曾将介词归入“辞”“语助”中进行说明,“在各类字书、义书、音书等字典中不乏对个别介词的解释,在各类虚词研究专书中也不乏对介词的归类和阐释,在对古书的传注中更有对个别介词的具体解释和说明”(陈昌来,2002),但在《马氏文通》之前,学者们并没有确立汉语的词类体系,也谈不上对动词介词化进行自觉的研究。

汉语介词研究是从《马氏文通》开始的,它第一次确立了汉语的介词体系,明确了介词的定义,并且注意到了介词与动词的渊源关系:“介字用法,与外动字大较相似。

故外动字有用如介字者。

反是,而介字用如动字者,亦有之。

”到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更是明确提出“介词大都由动词转成”的论断,并按时代举例说明“将”由实动进入虚介的历史。

之后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与朱德熙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赵元任的《北京口语语法》、丁声树等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等都注意到了动词和介词之间的关系,因此把介词称为“副动词”或“次动词”等,并归入动词大类中。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更加注重历时平面的研究,开始运用语法化理论对动词介词化过程进行细致的分析。

单篇论文如刘坚的《试论“和”字的发展,附论“共”字,“连”字》、江蓝生的《“动词+X+地点词”句型中介词“的”探源》、刘坚等的《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金昌吉的《谈动词向介词的虚化》、于江的《近代汉语“和”类虚词的历史考察》、郭锡良的《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和《介词“以”的起源和发展》、宁德厚的《“以”字的虚化及其动介用法辨析》康国章的《引进动作行为受益对象的介词“为”之起源》、周萍的《浅论古汉语的实词虚化现象》、陈昌来《汉语介词的发展历程及虚化机制》、吴波的《中古汉语表示“沿着”的介词“寻”》、吴金花的《处所介词“到”的产生》和《时间介词“去”的产生及演变》、晁瑞《介词“向”对“问”的替换》、邵宜《介词“往”的语法化过程考察》、周芍和邵敬敏的《试探介词“对”的语法化过程》、陈祥明的《介词“问”的来源与发展》、徐朝红和胡世文的《介词“寻”的产生和发展》、黄敬轩的《汉语介词“就”的语法化历程》都探讨了单个介词由动词虚化而来的过程。

汉语介词研究综述

汉语介词研究综述

汉语介词研究综述汉语介词研究综述摘要:本文拟从评析《马氏文通》以来的有关汉语介词的研究入手,从历时的角度,对汉语的介词研究概况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并提出目前介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难点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最后指出新的理论视角下的介词研究情况。

关键词:汉语介词研究功能综述引言介词是汉语中一个重要的词类,其主要的句法功能就是附着于其他词语前面构成介词短语, 介词短语主要用作状语, 用来介绍跟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有关的范围、时间、方式、目的、原因、角色等。

从现有的材料看,汉语的介词在甲骨文时代就已出现了。

但是,真正把介词作为语法学体系中的一个类来进行研究,才不过一百年的时间。

在汉语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介词数量不断增长,有关介词的归属、介词的范围、介词的功能和性质等直到现在仍存在争议,仅以介词的范围研究为例,我们看到的代表性研究有如下一些:《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收介词(包括兼类的) 60个;《现代汉语虚词例释》收介词93个;陈昌来的《介词和介引功能》确定介词为159个。

各家由于确定介词的标准和目的不同,因而收词数量不一,但无疑介词是现代汉语中的封闭性的词类。

自《马氏文通》出版至今的一个世纪里,语法学界的前辈和专家们对介词作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各种观点,有的已成为共识,但有些仍存在争议。

本文拟从评析《马氏文通》入手,以汉语介词研究的发展脉络为主线,系统的划分出介词研究的几个阶段,指出各阶段的代表观点。

意在总结前人的研究状况,指出各阶段研究的成就与不足,以期对汉语介词的研究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一汉语介词研究概况1.1 “介词”与介词体系的构建时期(1898 — 1935)汉语介词研究的开始是以《马氏文通》(1898)的出版为标志的。

①《文通》中把“介词”称为“介字”,并写道:“凡虚字以连实字相关之义, 日‘介字’ , 介字云者, 犹为实字之介绍耳。

夫名代诸字, 先乎动字者为主次, 后乎动字者为宾次。

然而实字相关之义, 有出乎主宾两次之外者。

近十几年语法化研究综述

近十几年语法化研究综述

近十几年语法化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近十几年国内语法化的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关注了语法化的含义问题、语法化“单向性”特征的相关争议问题,认为语法化的研究应以语言事实为基础,结合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兼顾过程和结果。

关键词:语法化单向性孙朝奋先生于1994撰写《〈虚化论〉评介》讨论了词汇的演变过程[1]。

同年,沈家煊先生引进了“语法化”这一理论。

此后,国内便火热地展开了对语法化的研究。

本文主要关注学界对语法化的定义、研究内容,并述评其单向性问题。

一、语法化的定义“语法化”最早由法国语言学家meillet提出,指的是词向语法成分转化的语言现象。

早在元代,周伯琦在《六书正伪》中指出了“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的语法化现象。

近些年,国内学界开始进行广泛研究语法化现象,但观点各异。

很多学者把认为汉语的语法化就是“实词虚化”。

例如,沈家煊(1994)认为“语法化”一般是指一种语言中,实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的、表示语法功能的成分的过程或现象[2]。

刘坚等(1995)认为语法化是某个实词在历时演变过程中失去原来的词汇意义变成了虚词,在语句中只有某种语法意义[3]。

刘坚等强调语法化的结果,沈家煊先生兼顾语法化的历时过程,因此后者的观点更具有动态性,更符合语言的发展态势。

只有实词才能发生语法化吗?只有“由实变虚”的过程才是语法化过程吗?储泽祥(2002)指出,实词与虚词只是语法功能不同,而不是实词无语法功能,虚词有语法功能,语法化是个历时形成过程,汉语语法化的研究不必也不能只局限于实词虚化的研究[4]。

他的这一解释解决了学界的一些疑问,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刘绍忠等(2004)认为广义的语法化侧重研究语法形式和结构的产生机制、使用规则及其对语言发展的影响等;狭义的语法化是指用该框架解释具体的语言现象或某一动态过程等[5]。

广义的是把语法化当作一种研究方式,狭义的就是指语法化现象。

笔者认为这样来界定语法化的概念,考虑到了现代汉语复杂的语言现象,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

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

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一、本文概述1、简要介绍实词虚化的概念及其在语言学中的重要性。

实词虚化,是语言学中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它指的是词汇在语言演变过程中,由原本具有明确实在意义的实词,逐渐发展出抽象或虚化的意义和功能。

这一概念涉及了语言使用习惯、语境变迁、社会文化影响等诸多因素。

在汉语中,实词虚化的例子不胜枚举,如“之”“者”“所”等词在古代汉语中曾是实词,但在长期的语言使用过程中,它们的意义逐渐虚化,成为了连接词语或句子的虚词。

实词虚化的研究在语言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揭示了语言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

通过对实词虚化现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语言是如何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交流需求的改变而不断发展的。

实词虚化对于语言理解和应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交流中,准确理解词汇的实际意义及其虚化后的用法,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思想,避免歧义。

对于语言教学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实词虚化的研究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因此,对实词虚化机制的深入探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语言的本质,还能为语言应用和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2、概述《演化而来的语法》一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目的。

《演化而来的语法》一书深入剖析了实词虚化的机制,为我们理解语言演化的过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该书以语言演化为主线,详细探讨了实词如何从具体的词汇意义逐渐演变为语法功能,以及这种演化过程中涉及的多种机制和因素。

该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对实词虚化机制的全面分析,以及通过具体语言实例对这种机制进行实证。

作者不仅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对实词虚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还详细阐述了语法化、词汇化、语境化等关键概念,以及它们在实词虚化过程中的作用。

该书还深入探讨了实词虚化与语言使用、语言接触、语言类型等因素的相互关系,为我们揭示了实词虚化机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研究目的方面,《演化而来的语法》旨在通过对实词虚化机制的深入研究,深化我们对语言演化规律的理解,并为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

汉语虚化、语法化研究综述(下)

汉语虚化、语法化研究综述(下)

汉语虚化、语法化研究综述(下)作者:刘永华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10期刘永华(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汉语实词虚化、语法化研究对现代语法化理论进行了补充、修正、丰富和发展,为汉语研究,语言学理论和普通语言学的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走到了国际语言学界学术研究的前沿。

[关键词]虚化;语法化;综述[中图分类号]H0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10-0036-02经过长期不断的铺垫,汉语语法化研究进入自觉期。

标志为沈家煊(1994)《语法化综观》的发表,该文全面介绍了语法化的定义、研究史、研究原则、研究路径和方法、语法化与结构层次、语法化原因和条件等问题,强调了语法化与语言的普遍性、类型学和认知科学的关系。

孙朝奋(1994)的《〈虚化论〉评介》、文旭(1998)的《〈语法化〉简介》和沈家煊(1998)的《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对于隐喻、推理、泛化、和谐和吸收等语法化机制的介绍,为国内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极大地推动了汉语语法化的研究。

[1]17该时期论著的特点有:(1)探求适合汉语的语法化规律。

例如刘坚、曹广顺、吴福祥(1995)的《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要素》分析了诱发、影响汉语词汇语法化的因素。

江蓝生(1999)的《语法化程度的语音表现》讨论了汉语语法化过程中的音变现象。

张谊生(2000)的《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把语法化理论引入副词研究领域。

[2]157(2)延续了汉语学界优良的描写传统。

例如张伯江(1997)的《疑问句功能琐议》讨论了问句的语法化过程。

马贝加(2000)的《对象介词“将”的产生》强调了组合关系在语法结构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萧国政(2000)的《武汉方言“着”字与“着”字句》讨论了相同形式实体的语法化过程。

李宇明(2000)的《拷贝型量词及其在汉藏语系发展中的地位》讨论了拷贝型量词结构在汉藏语系中的分布。

浅议汉语中一些动词的介词化现象

浅议汉语中一些动词的介词化现象

浅议汉语中一些动词的介词化现象[摘要] 现代汉语的动词介词化现象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有历史渊源的。

简要论述了汉语中存在的动词的介词化现象。

介词化表明了语言演变的一般顺序是由语法成分较少的语言演变为语法成分较多的语言。

[关键词] 动词介词化语言演化一、汉语中的动词介词化现象汉语里的介词几乎全是由动词变来的。

所以,我国语法学界曾经有一种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没有介词,所谓介词实际上都是动词(吕叔湘,1979:33)。

那么,什么是介词呢?在汉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些常用作动词的词出现了介词用法。

但是,动词的介词化并不是现代汉语的独特现象,而是在古汉语里已经有了。

现代汉语的动词介词化现象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有历史渊源的。

一个词语演化的方式常常是新用法不断出现,旧用法长期保存,结果形成一个词在某一时期的用法,实际上代表的是不同时期用法的年轮(Hopper和Traugott,1993)。

因此,现代汉语在介词用法上保持着古汉语不同时期用法的痕迹。

《古代汉语词典》(1998年第1版)对“沿”的解释是:沿:①顺流而下。

郭璞《江赋》:“泝洄~流,或渔或商。

”引:顺着。

陆机《辯亡论下》:“而巴汉舟师,~江东下。

”②遵循,承袭。

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追远尊戚,~情之所隆。

”《后汉书•曹褒传》:“五帝不相~乐,三王不相袭礼。

” ③边沿。

《儒林外史》十四回:“望着湖~上连接着几个酒店。

”义项①为动词,引申用法是介词。

义项②为动词。

义项③为名词。

“沿”在古汉语中的这些用法在现代汉语中都有所保留,但是分布不同。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年第1版)的解释是:沿1 ①动词。

(文)顺流而下。

→(表示引申为)②按照老样子继续下去:~用∣~袭︱相~至今︱~革。

→ ③介词。

表示顺着(一定的路线),后面可以加“着”:~河边走︱~路有不少摊贩︱~着正确方向前进。

沿 2 ①名词。

边沿:炕~︱前~阵地。

→②动词。

镶边:~鞋口︱大红的衣服,~一道蓝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实词虚化到语法化的汉语介词研究
摘要:近年来,有众多学者对汉语介词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试图从实词虚化到语法化的汉语介词进行浅析,从四个方面了解汉语介词语法化的研究历程:(一)实词虚化的过程;(二)介词语法化的句法环境;(三)介词语法化的语义条件;(四)介词语法化的宾语扩充。

关键词:介词汉语研究历程
介词在庞大的汉语体系中是一个重要的词类。

在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中,介词的数量不断扩大。

介词在汉语语法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虽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但可跟名词相结合构成介词短语,充当状语、定语等句法成分。

一、介词的定义
介词是语法中用来表现一个字的文法功能的词汇或词缀,通常用于某一名词或代词前面,也可用于某一具有名词性质的短语之前。

介词和这样的词语或短语组成介词结构,主要用来表示时间、状态、方式、目的、原因以及比较对象等。

介词在语法结构中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

总而言之,介词虽不能单独使用,却在汉语语法体系中不可缺少。

二、介词语法化的研究
(一)实词虚化的过程
实词大多指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具有一定意义的词类,而虚词是指并无实际意义却在句子中有着语法意义的词类。

因此,将一个具有词汇意义的词转化为只在句中搭配使用的词就是实词虚化。

在实词转化为虚词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实词都可以虚化,只有词汇意义与语法意义有关联的实词才可转化为虚词。

如:“以”作介词时有6种用法:1.可以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5.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以”作动词时有实际意义:1.认为,以为;2.用,任用。

实词虚化的过程要看这个词在不同句中所代表的意义。

(二)介词语法化的句法环境
很多情况下,词汇之所以会语法化,是由实词的句法位置改变造成的。

当宾语出现在连谓结构中,动词就具备了语法化的嵌体。

句法位置的变化造成句法功能的变化,动词不再成为核心而成为次要动词,随着自身词汇意义的消失,语法属性改变,最终实现语法化。

由此可知,介词的产生前提是与句子核心动词位置发生改变密切相关的。

这种语法上的变化,使动词的核心意义逐渐减弱,词汇意义虚化,进而产生了语法化,由动词变为了介词。

如:“之”的用法,作为
动词时含义是“到……去”,如《归去来兮辞》中的“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当“之”作为助词放置在动词或者介词宾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时就不再有实际意义了,如“何陋之有?”;放在倒置的定语和中心语两者之间便可以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如《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用在时间词或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际意义,如《赤壁之战》中“顷之,烟炎张天”;“之”放置于主语和谓语句法成分之间时,没有词汇意义,语法意义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天之大”。

这种语法位置的变化为实词语法化提供了必要的语法环境。

(三)介词语法化的语义条件
介词虚化前很多词语的本义常常与其语法意义存在着差距,但是,词汇本身意义进行延伸后的意义会更加靠近虚化后的语法含义,这些引申义为实词语法化提供了必要的语义条件。

语法化的必要触发条件就是句法环境,与句法环境相比较,语义条件只是产生语法化的可能条件。

如:“被”字在经过语法化之后成为了介词“被”。

“被”字最初用来表示覆盖之物,而后发展成为动词,如“身被十二箭”。

随后在不断地语法化以及与现代汉语相结合过程中,“被”的复杂性与灵活性增加,有了不同语境的多种用法,如“才得知了知县,怎的被那上司因不托人情,不送寿礼,忌才贪贿,便寻了个错缝子参了”“恐被王郎耻嫌丑陋”“二国师晦气,
正剖腹时看,被一只恶鹰将脏腑肝肠都叼去了”或是现代汉语中“鲁迅的小说被翻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

由此可见,语义条件实际上是词汇意义由具体的实际意义向抽象化含
义的演变过程中产生的,是可以促使实词继续虚化的条件。

(四)介词语法化的宾语扩充
很多语法化词语本身在语法化之前语义已经虚化了,虚化的基础是与之相搭配的宾语的扩展。

不同介词在衍生原理上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但以往的研究成果还是难以解释和介词衍生相关的同义词或近义词中对动词选择性的问题。

例如动词“倚”,在古代,它是作为宾语而存在的,多为实体。

后来,“倚”开始和抽象宾语进行搭配,并且随着时代的演进,“倚”作为抽象宾语的前缀词的用法得到扩展。

“倚”在作动词时表示“凭”“靠”,但“倚”单独作谓语或位于连动结构第一动词位置的用法要远远超过“倚”作实体宾语的次数。

因此,“倚”+抽象宾语的连动结构是最常见的使用方法。

通过研究“倚”的发展变化,同时参照其他已经语法化的词语可以看出,源词宾语的扩展是限制此类介词产生的重要因素。

“倚”也只能借助搭配动词的方式实现自身作为介词的语法化,而“倚”之所以无法实现同义词群中的语法化,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它的宾语没有相应地扩展。

三、结语
20世纪90年代中期,语法化理论引入中国。

沈家煊
(1994)在《“语法化”研究综观》一文中介绍了介词语法化的问题,学界对汉语介词语法化的研究,如雨后春笋,逐步形成了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推进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向纵深发展,为汉语基础学科的研究做出贡献。

(本文是中国民航飞行学院青年基金项目“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综述”科研成果[项目编号:Q2015-067])参考文献:
[1]潘韬.“以”的虚化:由实词到虚词再到词内成分[D].武汉:华
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张旺熹.汉语介词衍生的语义机制[J].汉语学习,2004,(1):
1-11.
(尹绪彪四川广汉中国民航飞行学院6183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