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课时 练习三
北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课件:乘与除 练习三

8.小东的爸爸和妈妈今年分别是多少岁?
爸爸:14×3=42(岁) 妈妈:14×2+回7元,每个足球多少元?
(100-7)÷3=31(元)
10.
(1)每棵柏树多少元?
36÷3=12(元)
4 乘与除
第6课时 练习三(2)
6.小兔记录了自己4天采蘑菇的数量如下。
小兔一共采了多少个蘑菇? 18×3+20=74(个) 或18×4+2=74(个) 或20×4-2×3=74
7.
(1)买4箱苹果和6箱梨,分别需要
多少元?
苹果:17×4=68(元) 梨:15×6=90(元)
(2)幼儿园买了3箱苹果和3箱梨, 一共需要多少元?
(2)一棵松树与一棵柳树比,哪个贵, 贵多少元?
40÷4=10(元) 10-8=2(元) 松树贵,贵2元。
(3)三(1)班用全班同学捐的100元买了6棵柏树,还剩多少元?剩下的钱正好 买了4棵杨树,每棵杨树多少元?
100-12×6=28(元) 还剩28元。 28÷4=7(元) 每棵杨树7元。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6课时 练习三(1)教案与反思

第6课时练习三(1)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出自郑燮的《新竹》前进学校史爱东教学内容:课本第6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进一步加深对分数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认识,能熟练地解答分数应用题。
2.巩固分数四则运算。
3、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加深对分数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运用分数除以整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练习题教学过程:一、回顾已学知识1、同学们,我们学了分数除法的哪些知识?分4人小组整理一下,然后各组找一个代表回答。
2、学生分别举例回答,教师板书。
(1)分数除以整数(2)一个数除以分数(包括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分数)(3)分数除法的意义(4)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a、分数除以整数怎样计算?b、一个数除以分数怎样计算?二、基本练习1、教材第63页练习三第1题2、教材第63页练习三第2题3、教材第63页练习三第3题4、教材第63页练习三第4、5题,让学生说说数量关系式。
三、综合练习1、计算1/2÷3/5 2/5÷2/5 1/3÷3/4 5/8÷3/7 1/3÷1/9 2/7÷6/72、不计算,你能知道下面哪几道题的商大于被除数,哪几道题的商小于被除数?为什么?9÷3/4 6/7÷3 1/2÷2/3 14/15÷7/30四、作业1、一根电线用去54米,是全长的1/3,这根电线长多少米?2、五月份用电20千瓦/时,六月份的用电量是五月份的9/10。
六月份比五月份节约用电多少千瓦/时?教学反思:【素材积累】1、成都,是一个微笑的城市,宁静而美丽。
几千年前的三星堆、金沙,是古蜀人智慧的结晶,难以忘怀的文明,静静地诉说着古人们的智慧……刘备,孟昶等,多少为成都制造机会,创造美丽的人啊!武侯祠中诸葛亮摘悄悄的感叹成都的美……杜甫草堂,有多少千古名句,虽然简陋却给了杜甫一个温暖的港湾。
练习6 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1、导入激趣:同学们,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两军交战已不现昔日的短兵相接,而是变成了军事武器的交战。
(相书:现代兵器)2、指导复述:教师简要介绍核潜艇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仔细听,并能抓住要点。
(1.核潜艇是潜艇中的一种类型,指以核反应堆为动力来源设计的潜艇。
由于这种潜艇的生产与操作成本,加上相关设备的体积与重量,只有军用潜艇采用这种动力来源。
核动力潜艇水下续航能力为20万海里,自持力达60-90天。
作为战略打击力量,核潜艇可以装备带核弹头的弹道导弹或飞航式导弹。
按武器装备可以分为鱼雷核潜艇和导弹核潜艇。
核潜艇是一国潜艇中的战略力量,为当前军事理念中军事核能“三位一体”中海基核力量的主要实现形式。
2. 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是美国的“鹦鹉螺”号,是由美国科学家海曼·里科弗积极倡议并研制和建造的,他被称为“核潜艇之父”。
)3、教师简介核潜艇的有关知识,学生认真听。
4、指名学生简要复述。
5、教师相机总结复述三要点:(1)能抓住讲话要点进行复述。
(2)复述要有条理。
(3)复述时神态自然,表情大方。
6、小组内复述。
7、再指名复述,评价是否有进步。
8、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其他现代兵器吗?结合自己课前的学习进行交流。
如:新型战斗机、坦克、潜水艇等。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1、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指导:(1)出示偏旁部首:竖心旁和火字旁,复习它们的名称。
(2)指导书写:观察这两个偏旁部首书写的方法和注意点;教师范写,引导反复体会书写难点。
这类字的间架特点:左窄右宽,部首书写顺序是:先中间后两边(3)教师小结。
3、练习。
学生对照范字进行描红和仿写。
4、反馈(1)教师进行个别辅导,注意纠正个别学生不良的握笔姿势和书写习惯。
(2)投影出示学生作业,评价反馈。
(课件可根据课堂条件添设)。
二年级语文上册练习6第三课时

②丁大勇接受了王小娅的委托,来到医院,他 会准备什么?
③丁大勇见到李晓燕会说些什么?李晓燕会怎 么说?
练习6
口语交际
带些营养品、水果或者鲜花。
口语交际
用问候、关心的语气对病人 说话。
口语交际
说话声音不高,十分温和。
口语交际
看病人的时间不要过长,影 响病人休息。
看望生病的同学
李晓燕同学生病住院了。丁小勇
打算去医院看望她。同座的王小娅有
事不能去,委托丁大勇代她向李晓燕
表示问候。想一想,丁大勇见到李晓 燕该怎么说?
庐阳区某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2表内除法一1除法的初步认识第6课时练习课教案新人教版

第6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15~17页练习三。
【教学目标】1.复习除法的相关知识并用之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重点难点】除法运算。
【复习导入】1.我们今天来复习除法的相关知识。
2.看图演练。
看第15页练习三的第2题。
师:每只小熊分得一样多是什么意思?生:就是平均分。
师:对。
那有几个苹果?生:6个。
师:对!那谁会列式子了吗?小结:让学生填写除法算式并对照分苹果活动说出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促使学生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促使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
【练习讲授】1.复习除法的读写。
例:8÷4=2读作8除以4等于2。
引导学生读出除法等式,可采用“开火车”“接力赛”“抽卡游戏”不同形式组织练习,让学生在愉快的联系活动中掌握知识。
可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
2.除法的应用。
完成教材第15页练习三中第3题。
引导学生看图讨论并得出式子,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等式。
【课堂练习】1.完成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4题和第16页第5题。
呈现实物图。
让学生用圆圈圈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
填写算式。
2.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三第6题。
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然后再列式。
3.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三第7题。
让学生在独立写出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读法、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4.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三的第8题。
(1)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图。
(2)让学生用完整的话说一说图意。
(3)让学生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4)全班交流。
答案:1.第4题:6 12 2 6第5题:6 24 4 64 205 42.第6题:6÷3=228÷4=712÷3=420÷5=43.第7题:2 4 2 44.第8题:5×6=306×5=3030÷5=630÷6=5【课堂小结】提问: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怎么读除法式子以及运用除法式子。
【同步备课】第6课时 积的近似数(教案)五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第6课时积的近似数教学内容:教科书P11例6,完成教科书P11“做一做”和P13“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1.掌握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数的方法,能根据要求与实际需要取积的近似数。
2.经历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数的过程,能运用迁移的方法主动学习新知识。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实践能力和提升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掌握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要求与实际需要取积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1.求下列小数的近似数。
1.9735 (1)保留整数(),精确到个位()(2)保留一位小数(),精确到十分位()(3)保留两位小数(),精确到百分位()(4)保留三位小数(),精确到千分位()想一想:(1)用什么方法求近似数?(2)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3)1.9735≈2.0,你是怎么想的?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2.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数。
(板书课题:积的近似数)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1.教学教科书P11例6。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非常灵敏吗?(狗)人们常常训练狗来协助侦查、救援。
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怎样列式计算?(0.049×45) (3)提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根据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求0.049的45倍用乘法计算)(4)怎样计算狗约有多少亿个嗅觉细胞呢?学生思考后,在练习本上独立列式解答,教师点一名学生板演。
2.引导学生求积的近似数。
(1)引导学生讨论:①题目中对得数是怎么要求的呢?(题目中的要求: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②怎样把乘得的积2.205保留一位小数呢?要保留一位小数,看百分位上是几,如果满5就舍去后向前一位进1,如果比5小,就直接舍去,2.205的百分位是0,比5小,所以舍去后面的0和5,保留一位小数约等于2.2。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课时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1.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把他们周边不甚开化的民族,统称为“野蛮人”和“蛮族”。
早在公元前2世纪,罗马人就与蛮族直接交往。
公元前1世纪起,罗马社会开始有了吸收蛮族的迹象。
4世纪,罗马帝国的边境地带根本分不出纯粹的罗马人住区或纯粹的蛮族住区。
上述材料表明()A.民族交融曾发生在古代欧洲社会B.罗马帝国建立起一套吸收蛮族的制度C.希腊人最终被蛮族一网打尽D.东西文明的交流早在公元前就开始了2.4世纪中后期,遭匈奴进攻的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后,其首领说:“最初,我强烈要求消除罗马这一名字,我希望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
不过,众多的经验告诉我,没有法律的国家将国不成国。
因此,我选择了较为安全的道路,希望用哥特的力量来恢复、增强罗马之荣光。
”西哥特首领对罗马帝国的态度变化表明()A.游牧民族与农耕世界的对立B.人口迁徙促进文化重构与认同C.战争对罗马文明的严重破坏D.罗马帝国早已失去昔日的辉煌3.古代中国人口迁徙的总趋势是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由黄河流域迁入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明清时期出现了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由内地人门向边疆迁移的反转,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环境的变迁B.区域分工的出现C.人口政策的调整D.高产作物的传入4.时空不同,文化各异。
下图中,地域、文化成就及特征对应正确的是()A.①——金字塔——建筑艺术深受宗教影响B.②——《源氏物语》——借鉴吸收中华文化C.③——《几何原本》——崇尚理性和思辨D.④——“悬诗”——融合东西方的文化遗产5.如表为明朝人口统计表。
据此可知年代户数人口数说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1605286060545812二十四年统计:一户平均5丁稍强。
二十六年统计:一户平均4口稍弱。
弘治四年(1491年)91134653281158减少原因:人口隐匿,投靠权门。
万历六年(1578年)1062143660692856时值便乱以后,或只是隐匿之余的户口数,或据旧籍抄造,实际数字绝不止此。
几百几十的加减,三年级上册,第6课时

第6课时几百几十的加减郑祥旦编著学习内容课本第14页例3,第16页练习三第1~4题。
学习目标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的加减。
课文讲解例3,几百几十的加减。
把几百几十的加减化归成两位数的加减,可口算,也可笔算。
“做一做”,巩固练习。
两位数加减的口算和笔算,是本课的学习基础。
把几百几十的加减化归成两位数的加减,是本课的新知。
辅导精要例3,整体阅读课文,两个数的个位上都是0,每题都可口算也可笔算。
读题。
世博园里的一个纪念品商店,上午卖出380个“海宝”,下午卖出550个“海宝”,(1)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多少个“海宝”?(2)下午比上午多卖出多少个“海宝”?第(1)题,读问题,选条件,列式:380+550。
口算。
因为38+55=93,所以380+550=930。
笔算。
反思。
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因为十位上8+5“满十进一”。
第(2)题,读问题,选条件,列式:550-380。
口算。
因为55-38=17,所以550-380=170。
笔算。
反思。
为什么百位上是4减3?因为十位上5-8不够减,从百位上退一。
再反思。
口算题为什么还要列竖式计算?进一步说明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
阅读课文。
批注“口算”、“笔算”,在小精灵的话批注“十位满十进一”、“从百位退一”,在口算部分批注“因为、所以”,补白。
两个竖式连线,并批注“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
“做一做”,整体读题。
每个数的个位上都是0,化归为两位数的加减口算,再推想出得数。
选用部分习题进行笔算练习。
反思。
为什么能化归为两位数的加减口算?可举例说明,如38+55=93表示38个一加55个1,得93个一;380+550=930表示55个十加55个十,得93个十;它们单位不同,但计算过程相同。
习题解析第1题,笔算练习。
注意进位和退位。
第2题,解决问题。
可口算,也可笔算。
答案:850-780=80(千克)。
答:略。
第3题,口算练习。
让孩子按顺序口算,并填数。
第4题,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6 课时练习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进率的相关知识,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和亿以上数的读、写法。
教学难点:进一步掌握多位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读、写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说说下面各数的组成。
5060000000 3700800700
2.读出下面各数。
1085300000 7021000320
3.写出下面各数。
八亿五千一百六十万五千
四十二亿五千四百万
4.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些和亿以上数的认识相关的练习。
(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大数的认识的练习。
(1)完成教材第18页“练习三”第1题。
实用文档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先回顾、整理有关数位顺序表、分级、以及十进制计数法的相关知识,再独立完成填空并汇报。
(2)完成教材第19页“练习三”第5题。
这道题是有关数的组成的练习,通过对数的组成的分析,进一步理解大数所表示的意义。
(3)完成教材第19页“练习三”第6题。
题目中每个数都含有数字“9”,但它所在的数位不同,因此表示的意义也不相同。
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独立连线,再交流这样连线的理由是什么。
(4)完成教材第19页“练习三”第9题。
这道题是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让学生感受1亿到底有多大。
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计算出1亿里面有多少个100万,也就是有多少个6吨,所以合适的答案应是600吨。
三、综合练习
多位数的读、写练习。
完成教材第18~19页“练习三”第2、3、4、7、8题。
1.第2题:
在读数之前要先找出最高位,主要是结合数位顺序表来进行读数。
2.第3题:
让学生感受个级、万级、亿级数在读法和写法上的联系和区别。
3.第4题:
在读数之前要先思考各数由多少个亿和多少个万组成,主要采用分级读数法来读数。
实用文档
4.第7、8题:
在读、写数的同时感受生活中的大数。
四、反思总结
1.巩固知识。
(1)在读、写大数时要注意什么?
(2)你收集了哪些生活中有关大数的信息?
2.师生共同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实用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