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会学的思想溯源与两种理论模式

发展社会学的思想溯源与两种理论模式
发展社会学的思想溯源与两种理论模式

收稿日期:2005

0623

作者简介:吴鹏森(1957 ),男,安徽桐城人,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主要研究社会发展与社会问题。

2006年第2期总第26期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 o f Jiangsu A d m i n istration Institute N o .2,2006G enera lN o .26

社会学研究

发展社会学的思想溯源与两种理论模式

吴鹏森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上海 201701)

摘要:发展社会学是20世纪中期开始兴起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其思想渊源非常悠久,特别是19世纪的经典社会学理论为它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早期的发展社会学理论主要是一种解释理论,用来探讨西方近代以来的社会变迁。它有两种基本的理论解释模型:一是社会进化理论,二是社会转型理论。这两种理论模式经过帕森斯的综合集

成,最终演变为当代发展社会学的第一大理论 现代化理论。

关键词:发展社会学;进化理论;转型理论;现代化理论

中图分类号:C91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60(2006)02

006707

发展社会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在欧美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但其思想渊源却可追溯到很早以前。从一般意义上讲,发展始终是困扰人类社会的重大课题,不同时代的思想家都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过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19世纪中叶,西方社会学诞生以后,一大批社会学家参与到社会发展理论的思考与研究过程中来。这些早期的社会学思想大体上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即社会进化思想和社会转型思想。虽然当时的社会学家们并不是为了研究现代意义上的 发展!问题,而是为了解释近代以来在欧洲所发生的社会变迁,但这些思想为20世纪发展社会学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提供了当代发展社会学的两种基本思路。本文将对经典社会学家的早期发展思想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

一、发展社会学的思想渊源

在人类早期思想史上,有许多学者都对自己

时代的发展问题有过程度不同的论述,这些理论直至今天仍然放射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最早出现的 发展!思想实际上是一种 倒退!思想。在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向私有社会演变过程中,人类失去了过去的纯真,在道德上日益 堕落!。在西方,思想家们把这一过程形象地比喻为由 黄金时代!蜕变为 白银时代!再沦落为 黑铁时代!。在中国,人们也一直在怀念尧舜禹汤时代。这说明,最早的思想家所看到的历史演变是一种社会 倒退!和 堕落!而不是 发展!。但是,不要很久,人们便从这种单纯的道德判断中挣扎出来,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这种社会的演变, 倒退论!为 循环论!所取代。

由于社会变迁的缓慢和人类视野的局限,人

们无法看清历史的基本走势和变动规律,只能从历史的表象得出一个周而复始的 循环论!结论。因此,历史循环论曾经长期主导着古代智者的思维,这在中外思想家中普遍存在。例如,柏拉图在

67

?蒂迈欧篇#中曾经提出,以大洪水为界,把人类历史分为两个阶段。在大洪水之前,由于造物主的支配,雅典是各城邦中最大最好的城邦,实行最佳的政制。但是随后,由于造物主的支配日益松弛,于是洪水从天而降,淹没了一切,留下来的只是愚昧无知,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从哲学的高度对历史循环论作了概括,他在?物理学#中写道: 人类的事情以及其他具有自然运动和生灭过程的事物现象都是一个循环。这是因为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时间里被识别的,并且都有它们的终结和开始,仿佛在周期地进行着,因为时间本身也被认为是一种循环。!不过我们要注意,亚里士多德虽然强调的是人类社会与其他事物一样都逃脱不了循环的命运,但是,在这种大的循环过程中,他却开始不自觉地提出了 发展!的思想:一个具体的历史过程将像自然界具有生灭过程的自然物一样,有它的开始和终结,因而其中必有一个从开始到终结的 成长!过程。

这种 成长!的思想在中世纪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奥古斯丁在?天国#一书中表达了早期基督教的社会发展思想。他还在?上帝之城#一书中根据上帝创世说,把人类社会分为七个时期,即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壮年期、拯救期、终结期。奥古斯丁的社会发展观,可以看作是对亚里士多德命题中所包含的人类社会有一个成长过程思想的进一步展开。他思想中所包含的线性成长思想,潜在地影响着西方后来许多思想家的思维方式。

启蒙运动时期,意大利杰出的思想家G.B 维科(1668 1744),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有关社会发展的理论。他坚决反对用神学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主张把人类史和自然史区别开来,认为 人类世界确实是由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马克思对此作了肯定的评价?。维科认为世界上各个民族都要经过三个历史阶段:神学统治(神祇时代)、贵族统治(英雄时代)、人民统治(凡人时代)。这三个阶段类似人生的三个时期 童年、青年、成年。 凡人时代!即资本主义时代,此

时,人们才开始享有各种社会和政治的权利。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1712 1778)认为,人类社会是从 自然状态!过渡到 文明社会!的。

在 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没有奴役和统治。随着私有制的产生,人类社会进入了 文明社会!,人们 便开始按照他们彼此各种不同的性格而产生统治和奴役或者暴力和掠

夺!。[1](P64)

从而开始了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发展史。卢梭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进步和退步的对抗和矛盾中交替实现的,有一个从平等发展到不平等,又从不平等发展到平等的过程。这种社会发展观显然包含着可贵的辩证法思想。恩格斯曾经写道: 我们在卢梭那里不仅已经可以看到那种和马克思?资本论#中所遵循的完全相同的思想进程,而且还在他的详细叙述中可以看到马克思所使用的整整一系列辩证法的说法:按本性说是对抗的、包含着矛盾的过程,每个极端向它的反面转化,最后作为整个过程的核心的否定之否定。!

[2](P153)

在卢梭之后,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论述。黑格尔认为,历史是一个有规律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过程,世界历史是世界精神从东向西运行的过程:人类的童年时代在东方世界,此时的世界精神处于昏睡状态、沉潜在自然内部,民众缺乏自由意志,安心受制于专制制度,只有君主一人的自由,没有民众的自由;人类的青壮年时代是古希腊罗马世界,此时的世界精神不再沉溺于 自然!,它已挣脱了 自然!的桎梏,但它仍需要自然,无力摆脱自然的限制,是自然形成的 精神的个性!,这就决定了只能是一些人而不可能是全人类获得自由,大多数人仍然处于奴隶地位。在罗马王国,世界精神挣脱了 自然!的束缚,但却走向另一个极端,使精神与自然处于尖锐对立之中。人类的老年时代是日尔曼基督救世阶段,此时的人类已经消除了精神与 自然!的对立,精神把 自然!统摄于自身之内,达到世界精神自我意识的实现。此时,精神自觉其本质是自由的,自觉到凡是人都有自身所固有的自由的权利。在黑格尔看来, 日尔曼世界不只是罗马世界的简单继续,而是

68

?马克思说:

如维柯所说的那样,人类史同自然史的区别在于人类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见?马克

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09410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产生一个崭新的精神,这是世界精神的最高表现,把我们带到了历史的最后阶段,就是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时代![3](P489)。黑格尔的论述在今天看来确实荒谬可笑,但其中蕴涵的发展!思想却对后来的西方社会发展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当然这也包括黑格尔的欧洲中心论!思想。

二、发展的社会进化理论!

社会学的诞生把人类关于社会变迁的各种猜测提高到一个系统的理论高度。社会进化理论是西方社会学诞生以来提出的第一个解释近代以来西方社会变迁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典型代表是孔德和斯宾塞。

孔德(1798 1857)既是西方社会学的创立者,也是西方实证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与黑格尔不同,孔德认为社会的发展,不是什么绝对精神!运动的结果,而是人类科学成就的结晶。孔德认为,人类社会不过是生物进化的最终项!,尽管它比一般生物更复杂,但它同样要服从和遵循一般生物进化的规律。人类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不是孤立的,而是人类社会总体进化链条中的一个个环节。社会历史的发展是连续的,每一个社会变革都有过去的根源,孔德曾说,科学和艺术领域的一切成就,无论是同一时代的,还是代代相传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是一代人的发现为另一代人的发现准备好了条件。![4](P2)也就是说,人类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人类的每一世代都在继承以往历史传递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孔德把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概括为前后相继的三个阶段:首先是军事社会,即公元1300年以前的古代和中世纪社会。在这个阶段,人们用神话解释社会,宣扬君权神授!,实行君主专政,在武力征服下,人们对神灵和军事领袖充满着崇拜。其次是法律社会或过渡社会,这个阶段在时间上大约从1300年到1800年。在此期间,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动荡,旧的社会秩序遭到破坏,哲学家和法学家对僧侣取得了胜利,他们用抽象的概念和原则取代神学,以自然法为根据,特别强调对人权和法律的尊重。社会由对军事与神灵的崇拜转向对自然与科学的崇拜。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和政治大革命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孔德把这一时期概括为西方革命!时期,并列举出革命性的事件和社会表现:上帝不复存在,科学开始支配人的才智,并成为新社会秩序的精神与道德基础;政治组织由君主专政转向共和;人类社会的主要活动不再是一部分人反对另一部分人的战争,而是人与自然的斗争;学者和实业家将成为这个社会的统治者。但孔德认为,这一时期还只是一个破坏性的过渡时期,它并未能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第三是工业社会,即1800年以来的社会,这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顶峰。在孔德看来,欧洲近代以来所发生的一切,不过是人类社会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在经历了这样一个大的动荡和破坏后,将会出现一个具有秩序和进步特征的新的实证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平等将取代世袭的等级制度,启蒙和自信将取代迷信和恐惧,自发的合作将取代强制性整合,科学将取代宗教。人类历史上的神学和尚武时代正在消失,一个科学和工业的社会正在来临。

斯宾塞是社会进化论的最积极的提倡者。他与孔德所处的时代有较大的差异。?如果说孔德生活在一个正处于他所说的过渡时期!因而显得动乱不安的法国,那么斯宾塞则生活在资本主义相对而言比较稳定发展的英国(相当于孔德所说的第三阶段的前期)。再加上他们个人的生活境遇的不同,导致他们的思想也有很大差别。

斯宾塞将社会有机体比附为生物有机体%,他坚持用进化规律来解释欧洲社会的历史发展。他认为,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受着进化规律的支配,任何现象的变化都可以用进化来做解释,社会与自然界并无本质的区别,它们的运动和变化规律是相同的。进化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不确定到确定,以及由同质到异质的转化过程。

斯宾塞认为,与生物有机体的进化相似,社会有机体的进化也是从量的增长开始的,随着人口数量和密度的增加,社会有机体随之发生整体的结构进化、功能分化和相互依赖性的增加。由于

69

?%这主要由两个因素导致的:第一,他比孔德小22岁;第二,英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比法国早。

斯宾塞也深知,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之间还是有许多本质区别的。因此,他提出,社会既是有机体,又不是一般的有机体,而是

超有机体!(sup erorgan is m)。

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密度的增加,社会有机体的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社会分工越来越复杂,从而导致社会结构的扩大和分化,社会组织由简单到复杂;随着社会结构的进化,社会的功能分化也出现了,开始,每个人既是战士,又是农人,既制造工具,也烘烤面包,而随着社会的进化,逐渐形成了专门的军人、铁匠、工人和面包师等等不同的社会阶层。这种从同质向异质的转化,不仅体现在人类的整体文明的进步中,也体现在每一个民族的进步中![5](P66),随着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和功能的分化以及整个社会的异质化,社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加强了。但与此同时,社会结构也变得越来越脆弱,从而需要政府这样一个强有力的调节控制系统,以调节社会各部分之间的活动,保证社会有机体的正常运行。

在斯宾塞看来,社会进化的原动力不是别的,正是支配自然界的进化的普遍规律:优胜劣汰,物竞天择!。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都存在着一种生存竞争!,通过这种生存竞争,使个人、种族、国家之间划分出优劣等级,劣等的最终要被优等的淘汰,而优等的民族或种族,由于最适应进化规律,最符合适者生存!的原则,因而成为天然的统治者。盎克鲁撒克逊人就是这样天然的优等民族,他们成为全世界的天然统治者是必然的。在他看来,正是这种无情的竞争,推动着人类社会像生物进化一样向前发展!。

孔德和斯宾塞的理论有一定的差异,但他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理解却是相同的,都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奠定在进化论!基础之上,把西方近代以来的社会变迁看作内生型现代化!。这种理论不论其科学性如何,却为近代以来欧洲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解释模型。

三、发展的社会转型!理论

如果说进化理论把发展理解为人类社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成长!过程,那么,转型理论则把发展理解为人类社会从一种类型向另一种类型的跃迁过程。从历史渊源来看,这两种理论在思想家那里并未截然分开,许多思想家的思想中其实既有进化思想也有转型思想。但从理论和逻辑来看,进化理论与转型理论是两种不同的解释模型。与进化理论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一个线性过程不同,社会转型理论首先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两个不同的类型,形成一个两极对立!的社会分析模式,并以此来解释当时欧洲社会发生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所不同的是,在经典社会学家那里,这种两极对立模式有各自不同的称谓而已。

1.斯宾塞的军事社会与工业社会

在孔德与斯宾塞的进化理论中,已经隐含了这种两极社会类型。孔德的三段论,除去中间的过渡社会,便剩下军事社会与工业社会。而斯宾塞更是明确地提出了军事社会与工业社会两种社会类型学说。

斯宾塞将社会的变迁区分为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通过进化使社会的结构日益复杂化,简单、复杂、二倍复杂、三倍复杂&&。但是这种进化没有涉及质的飞跃和根本性的社会变迁。另一种是具有质的变化的发展!,即从一种社会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社会类型。这是与以进化为基础的那种分类方法不同的。斯宾塞根据社会内部的控制和管理方式的不同,将社会区分为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两种类型。他认为,社会内部管理形式不仅反映社会组织内部的复杂与分化程度,还反映该社会与周围的外部环境关系。在注重社会发展原动力的同时,关注社会外部条件就有可能避免直线进化论。

斯宾塞认为,军事社会的突出特征是简单与强制。在军事社会里,社会缺乏复杂的结构,有固定的等级、职业和居住地,实行中央集权制管理,以命令来执行管理,强调权威与纪律,要求臣民保持信仰一致,在经济上强调自主自足,对外贸易极少。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上,军事社会把个人绝对置于社会共同体之下,个人属于社会并为社会而生存。工业社会则相反,它有较复杂的结构,社会等级富有弹性和开放性,社会合作建立在自愿和分权的基础上,以契约和公平的原则来调整各种关系,容忍信仰的多样性,提倡自由贸易。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工业社会崇尚个人的独立、自主,尊重个人与个性的发展,强调人们为公共利益而合作,国家和社会为个人而存在。公民的个性不再为社会牺牲,相反要得到社会的保护,维护公民的个性成为社会的重要职责。显然,斯宾塞提

70

出军事社会与工业社会的类型比较,目的是要说明和解释近代以来欧洲社会的发展正是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变,这一点已经非常类似于今天的所谓社会转型分析。

在斯宾塞以后,历史二分法的模型开始多起来。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构建各种各样的历史二分法,他们分别提出的两极社会类型!各有自己的寓意,但这种二分法所导致的直线进化论以及共时性的静态分析,却与斯宾塞的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斯宾塞本人并没有预期这种做法。

2.滕尼斯的社区与社会

德国社会学家菲迪南德?滕尼斯(1855 1936)被认为是在德国历史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建构解释社会学大厦的第一位设计师。他在1887年出版了后来被称之为社会学历史上划时代的著作 ?社区与社会#。他在广泛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霍布斯的前社会状态和现代工业社会、巴克芬的母权社会和父权社会、亨利?曼恩的身份社会和契约社会等两分法的启发和改造,提出了他自己的两种社会的理想类型:社区与社会。滕尼斯希望通过这两个概念来有效区分人类社会的两种不同类型,并希望通过这两个概念来建构一种能够解释近代西方社会变迁的社会学理论。

按照滕尼斯的观点,所有亲密的、私人的和排他性的生活,就像我们所揭示的那样,可以被理解成社区中的生活!。社区是在情感、依恋、内心倾向等自然感情一致的基础上形成的、联系密切的有机群体。而社会则是建立在外在的、利益合理基础上的机械组合的群体。社区是古老的,社会是新兴的,社区是自然形成的,社会是人造物!。人类社会正在从社区向社会演变,这种变化是必然的,又是令人遗憾的。

社区与社会是滕尼斯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它试图通过这对概念来解释欧洲社会近代以来在资本主义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迁。社区与社会概念的提出,不仅奠定了滕尼斯本人在德国社会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而且也对当时和后代的社会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迪尔凯姆的同质社会与异质社会

迪尔凯姆研究社会转型的社会历史背景与斯宾塞仍有很大的不同。在他年轻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社会秩序仍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法国大革命所造成的君主与共和之间的争斗、周期性的紧张冲突的后果及影响远未消失。尽管法国政治上仍不时出现动荡,但法国的工业革命还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工业化导致社会转型加速,引起经济与社会结构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旧的文化传统与社会秩序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而趋于消失,但新的现代社会秩序却远未形成。在这种情况下,迪尔凯姆主要致力于探求社会发展的规律,以有助于巩固新出现的社会秩序。

迪尔凯姆特别关心社会的团结和秩序问题。在他看来,过于激进的革命除了带来对抗和冲突外,对社会整合并无益处;只有在某种共同规范的约束下,在社会整体力量的制约下,人类社会才能具有秩序。为此,迪尔克姆提出了他的同质社会与异质社会的两种社会类型。

迪尔克姆认为,将个人结合成社会的关联形式有两种,即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机械团结!是建立在彼此相似基础之上的,在这种联系中,人与人之间差异不大,群体成员有着同样的情感,遵循同样的道德准则,社会是协调一致的。有机联系!是建立在彼此不同的基础之上的和谐统一,个人之间由于社会分工而彼此有别,但正因为彼此不同,人们感到了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需要,从而推动着社会以另一种方式实现协调与整合。

机械团结是原始社会、古代社会和现代那些不发达社会的一种社会联结方式。在机械团结!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集体意识驾驭着绝大部分个人的意识,个体差异被限制在极小的范围内,社会成员通过根深蒂固的集体意识而被凝结为一个整体。这种社会被称之为同质社会!。例如,在原始社会中,氏族成员信仰共同的宗教,有着共同的情感,成员之间的个体意识几乎没有什么差别。相反,在有机团结!的社会中,劳动分工导致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形成诸多差异,人们的个体意识得到了发展,而集体意识的控制力则被削弱。这种社会被称为异质社会!。异质社会!无法靠传统社会中那种信仰的高度一致来实现整合,但由于劳动分工而带来的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协作要求,部

71

分地担当了整合社会的功能。当然,即使是在具有高度社会劳动分工的有机联系!社会中,共同的信仰和集体意识也是不可或缺的,否则社会就会解体。

迪尔克姆认为,社会的劳动分工之所以发生是由于社会量、社会密度和社会精神密度的增加造成的。所谓社会量即一个特定集团的人口数;社会密度指社会物质密度,亦即指一定面积土地上的人口总数;而社会精神密度则是指个人间交往和贸易的强度。随着社会量和社会密度的增加,人们为生存而进行的斗争日趋激烈,为了避免自然界中那样的优胜劣汰,人们采取了和平的方式,中止了个人之间的无休止斗争,从而使每个人都相对地固定在某种职责上。个人之间因为产生了差异而不再彼此相似,所以就变得彼此相互依赖,个人之间不再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了,从而削弱了个人之间的竞争,使大多数人都可以生存下去了。一方面,劳动越是分化,个人对社会的信赖就越强;另一方面每一个人的活动越是专门化,他就越会成为个人。![5](P253)

显然,迪尔克姆对近代以来社会变迁的解释,不同于社会进化理论,但也不是简单地用以往的社会现象来说明今天、预测明天。他还对孔德的三阶段论!提出质疑,认为孔德三阶段规律,不符合因果关系的原则。只是对人类历史的观察,而不是详细的考察。孔德把所谓科学阶段当作人类进化中确定的、最后的阶段,是没有根据的。

4.韦伯的传统社会与理性社会

韦伯生活在德国统一后的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时代,工业革命的迅速推进引起了经济结构的变革,但国内的封建残余影响仍然很大,特别是在政治和文化领域,传统的保守主义价值观念仍具有较强的支配作用。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也想开拓殖民地,殖民扩张的趋向渐渐显露出来,表现为民族主义的国家主义倾向渐浓。受这种社会背景的影响,韦伯关心德国的社会变化,特别是对当时德国的政治充满了忧虑。

韦伯的整个学术思想的核心是理性化!,重点是探讨欧洲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兴起过程中理性化!的作用问题。韦伯认为,理性化!可以有截然不同的含义,而他的理性化!主要是指通过不断精确化的适当手段,有序地达到明确给定的实际目标。他的理性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指社会行动中的目的 手段合理性行动。

韦伯认为,科学不能停留在对个别现象的描述上,必须通过概念工具,使得对个别和特殊现象的研究能够上升到一般和普遍的高度。由此,他提出了著名的理想类型!概念。这种理想类型是一种主观建构,它源于现实社会,又不等同于现实社会,理想类型是和理性化!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尽管韦伯本人没有对近代欧洲社会和以前社会进行类型学的概括,但从他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传统社会和理性社会!。传统社会是受情感支配的非理性社会,而现代社会则是由理性支配的社会。

韦伯从理性化概念出发,把人的行为区分为四种类型:目的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韦伯认为,传统行动和情感行动虽然在客观上都是可以理解的,但主观上却是非理性的。前者对行动的目的和手段缺乏有意识的思考而陷入盲从与习惯,后者则受行动者的情感甚至冲动支配。因此这两类社会行动的理性成分都较低。价值理性行动在主观上具备相当的理性,行动者清楚意识到自己行动的价值意义,但在客观上却不具备理性特征,因为它根本不顾及行动的附带后果。因此,具备最高理性成分的是目的理性行动,因为这种行动中,行动者对于行动的目的和达成目的的手段都具备了合理的思考和选择。而正是在宗教改革中对这种理性!的获得,引导欧洲社会从前资本主义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斯宾塞、滕尼斯、迪尔克姆、韦伯只是当时欧洲思想家中试图建立两极模式的典型代表,在他们之前和之后,还有许多思想家作过同样的尝试。除了前面提到的以外,还有如托克维尔的贵族制和民主制,腊岑霍费尔的征战国家和文化国家,冯特的自然极和文化极,库利的首属群体与次属群体,雷德菲尔德的乡民社会和市民社会,索罗金的亲密关系和契约关系,贝克尔的神圣社会和世俗社会。[5](P295)这些概念的内涵差异极大,出发点也不尽相同,但它都在某种程度上为后来的学者建构传统现代!的两极社会理论模型提供了思想来源和理论启示。

72

四、简短的结论

古典社会学中的发展思想和理论主要是用来解释近代以来的欧洲社会变迁的理论,它和现代发展理论用来帮助政府制定发展计划、推动社会发展的理论是有很大区别的。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古典社会学家那里吸取发展社会学的营养和思想遗产。从上述对发展社会学的思想渊源追溯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第一,发展社会学虽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其思想非常古老,源远流长;第二,发展的两种基本理论模式都在经典社会学家那里基本成型;第三,有人认为,转型社会学是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是20世纪末苏东剧变的产物,这是不准确的。社会转型首先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苏东剧变以及中国改革所引发的社会变革,都不是原生态的社会转型!,而是一种社会转轨!,在之前,这些国家已经走向现代社会之路。

古典社会学的发展!思想向现代发展社会学理论的转换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完成的。帕森斯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把两极模型!进一步具体化为五个模式变量!:(1)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2)扩散性与专一性;(3)情感性与情感中立;(4)先赋性与自致性;(5)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帕森斯认为,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中,行动者所面临的选择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某种既定的组合。因为在社会化过程中,社会价值规范已被内化到了行动者的人格系统中,只有合乎规范的行动,才能使行动者之间的关系保持平衡,使社会互动顺利进行。这样,帕森斯的模式变量就很自然地被人们用来区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特征,解释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

正是经由帕森斯的理论,启发了战后的发展社会学家,为适应战后发展中国家进行现代化的需求,推销西方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提出了名噪一时的现代化理论!。这一理论将欧美社会的现代化历程当作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欧美化。这种思想对战后发展社会学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卢梭.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北京:生活?新

知?读书三联书店,195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71.

[3]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4]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

版社,2001.

[5]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怀 双

Ideological O ri gi n of D evel op m ent Soci ology and Two TheoreticalM odels

W U P eng sen

(D epart m ent of Soc i o l ogy o fH uadong N or m a lU n i versity,Shangha i200062,Ch i na)

Abstrac t:T he socio l ogy of deve l op m ent is a subd isc i pli ne o f socio l ogy w hich w as popu lar i n the m i ddle o f the t w entieth cen t u ry.H o w ever,it has a very ear l y or i g i n o f though t and the classic soc i o log ica l t heory has been an i m portant t heoreti ca l founda ti on for i ts for m i ng and development si nce the n i neteenth century.In ear l y ti m es,the socio l ogy of deve l op m entw as ma i n l y an ex p l ana tory theo ry wh i ch w as used to expla i n t he soc i a l changes of the western countr i es i n the modern ti m es.A t t hat ti m e,t w o bas ic theo re ti c explanative m ode ls we re disti ngu i shed:one i s the t heory o f soc i a l evo l u ti on;the o t her i s the theory of so cial transf o r m ati https://www.360docs.net/doc/342395318.html, ter,these t w o theo re ti c mode l s w ere i ntegrated i nto the theo ry o f struct ure and functi on by P arsons wh i ch i n the end m oved i nto t he mo st i m po rtant theory o f soc i o l ogy o f deve l op m en t theo ry o fm ode rn i za ti on.

K ey word s:Socio l ogy of Deve l op m ent;T heo ry o f Soc i a l Evo l uti on;T heory of So cia lT ransfor m ation;T heo ry o fM odern iza ti on

73

发展社会学的思想溯源与两种理论模式

收稿日期:2005 0623 作者简介:吴鹏森(1957 ),男,安徽桐城人,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主要研究社会发展与社会问题。 2006年第2期总第26期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 o f Jiangsu A d m i n istration Institute N o .2,2006G enera lN o .26 社会学研究 发展社会学的思想溯源与两种理论模式 吴鹏森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上海 201701) 摘要:发展社会学是20世纪中期开始兴起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其思想渊源非常悠久,特别是19世纪的经典社会学理论为它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早期的发展社会学理论主要是一种解释理论,用来探讨西方近代以来的社会变迁。它有两种基本的理论解释模型:一是社会进化理论,二是社会转型理论。这两种理论模式经过帕森斯的综合集 成,最终演变为当代发展社会学的第一大理论 现代化理论。 关键词:发展社会学;进化理论;转型理论;现代化理论 中图分类号:C91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60(2006)02 006707 发展社会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在欧美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但其思想渊源却可追溯到很早以前。从一般意义上讲,发展始终是困扰人类社会的重大课题,不同时代的思想家都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过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19世纪中叶,西方社会学诞生以后,一大批社会学家参与到社会发展理论的思考与研究过程中来。这些早期的社会学思想大体上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即社会进化思想和社会转型思想。虽然当时的社会学家们并不是为了研究现代意义上的 发展!问题,而是为了解释近代以来在欧洲所发生的社会变迁,但这些思想为20世纪发展社会学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提供了当代发展社会学的两种基本思路。本文将对经典社会学家的早期发展思想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 一、发展社会学的思想渊源 在人类早期思想史上,有许多学者都对自己 时代的发展问题有过程度不同的论述,这些理论直至今天仍然放射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最早出现的 发展!思想实际上是一种 倒退!思想。在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向私有社会演变过程中,人类失去了过去的纯真,在道德上日益 堕落!。在西方,思想家们把这一过程形象地比喻为由 黄金时代!蜕变为 白银时代!再沦落为 黑铁时代!。在中国,人们也一直在怀念尧舜禹汤时代。这说明,最早的思想家所看到的历史演变是一种社会 倒退!和 堕落!而不是 发展!。但是,不要很久,人们便从这种单纯的道德判断中挣扎出来,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这种社会的演变, 倒退论!为 循环论!所取代。 由于社会变迁的缓慢和人类视野的局限,人 们无法看清历史的基本走势和变动规律,只能从历史的表象得出一个周而复始的 循环论!结论。因此,历史循环论曾经长期主导着古代智者的思维,这在中外思想家中普遍存在。例如,柏拉图在 67

着名管理思想-系统理论与权变理论(参考Word)

弗里蒙特·卡斯特:系统理论与权变理论 弗里蒙特·卡斯特,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美国华盛顿大学都授。 他是西方管理学中所谓权变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的“权变理论”思想对管理学理论的发燕尾服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思想概述】 弗里蒙特·卡斯特这位权变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在管理学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提出了权变理论。他认为,企业管理首先必须要从企业的经营现状出发来制定管理目标和管理方法。而企业的经营现状由于受到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是不断变化着的。所以,企业管理者在制定管理计划时也要跟着变化,以适应经营善的客观事实,这就叫权变理论。这个理论的提出对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卡斯特的主要著作有:《组织与管理的权变观点》、《科学、技术与管理》、,《组织与管理》、《组织与管理的权变观点》等。 【背景故事】 弗里蒙特·卡斯特,1962年出生于加利福尼亚,1944年加入美国海军,1946年获圣何塞州大学学士学位,1949年获斯坦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并于同年任纽约州锡拉丘兹大学讲师。1956年获得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并于1961年为华盛顿大学教授,1979年为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的观点》于1970年出版,是权变理论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受到了管理学界的重视,其后一再再版发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思想精要】 组织与管理之间的关系 卡斯特认为,在人类历史上,真正巨大的成就是为了达到其他成就而建立起来的“组织”及其有效的“管理”。所谓组织,就是人们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共同工作或协作一个系统,组织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结构性和整体性,并且如果没有组织存在,经济结构就无从建立,社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组织作为一个人的集合,怎样才能调动起每个人的协作精神和进取心呢,这需要管理。所谓管理,指的是协调组织中各子系统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求得组织与环境之间以及组织内部各子系统之间最大的一致性。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的普及、知识的增长、人员的日益多样化、政府作用的增强,当代组织也日益复杂。这就要求管理者应该更好地了解各种环境的变化趋势,了解个人与组织的行为。 系统管理理论 如果我们把组织看成是一个从属于更广泛环境的子系统,其本身又由多个理小的子系统所构成。同时,组织又是社会结构就是由不同层次的系统所组织成的,这就是所谓的系统论。 系统可分为开放的系统和封闭的系统两种。开放的系统是指系统在本身决策时充分考虑外在的环境给系统带来的影响。封闭的系统是指系统在决策时,对外界环境因素不予考虑。这两种系统适应的是不同的条件,并无好坏之分。在外在环境对系统带来的影响不是很大或根本没有时,就可以用封闭系统的决策方法来制定计划。 卡斯特认为,在组织内部,可以分为目标和价值子系统、技术子系统、组织结构子系统、社会心理子系统和管理子系统等各个组成部分。下面分别简要地介绍一下这几个系统: 1、目标和价值子系统。它包括管理者的人个动机、群体观念、群体信仰、思想方法等。它是一个概念上的系统,起到指导其他子系统发挥作用的功能。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建立起来的,组织的目标又受到价值观的影响,而组织的价值观则来源于广泛的社会文化环境。

《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读后感

《英国文化模式溯源》读后感 记得以前在政治书上看到过“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从那以后一直牢记在心,印象深刻到像刀刻火烧过一般,不过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宗教就是鸦片?在我们这个孔老夫子都“敬鬼神而远之”的国度里,历代以来毁神灭佛都很常见,人们不断地建立起来自己的信仰,然后再不断的毁灭。后果就是对待神灵我们都是真诚的机会主义者,也就是所谓的“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我们平日里对待神灵都是采取”视而不见”的策略,但是一旦我们处在危难之中,恐怕就是最虔诚的犹太教徒,也比我们要逊色很多。 其实不但是对待神仙上,所谓天地君亲师大概是中国人一生中的最大者了,但是我们一样可以在窦娥那里指天骂地——“不分好歹何为地、错勘贤愚妄做天”,君王者庄子早说过他们不过是"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大盗而已,既然有尧舜就会有桀纣,在乱世时都是“彼可取而代也”的蠢货,亲者“身体发肤授之父母”而哪吒却偏要杀父,在洋人弗洛伊德那里就认为是什么俄狄浦斯情结,师者则被带上臭老九的新社会挂冠,十年的炼狱萃取炼的比孙猴子还火眼金睛察言观色拍马帮闲。 其实,天地之间没有一种东西,可以成为我们奉之为“神圣”的东西,一个充满实用主义和投机智慧的民族,在童年时代就看破红尘的民族,他们自始至终只崇拜一种东西就是现世的权力,那就是有枪就是草头王,枪杆子里出政权之类。可惜自以为聪明无双的我们,在古代一直居于人类文明顶峰的我们,在近代和现代在被崇信宗教鸦片的蛮夷打上门来,赔款割地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之后,才眼红的发现这些往昔我们眼中的野人和蛮子——现在的洋人们,居然有那么多科学、民主、法律和制度从物质到精神的一系列文明瑰宝!那原因在马克斯韦伯的那本《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中这样解释,恰恰是宗教使人们是为了上帝而工作,为信仰而工作,从这里产生勤奋刻苦的新教徒,从而产生了资本主义。那么我们国人在《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总结到,欧洲正因为信教,所以才有了神权与世俗政权的对抗,才没有了世俗政权的千秋万载一统江湖——统驭不但遍布人们的床头和饭桌而且要统驭深入到每个人的肉体和灵魂,才没有了现实中只对手握屠刀权力的跪拜和投降,信仰上帝的人们相信真理和永恒,有了神圣永恒的指引所以才不惧怕现实的黑暗惨刻,而英国独特的社会结构更产生了贵族与君主的斗争,

自主学习理论综述-

自主学习理论综述 在远程教育这一教育形态中,面对面地交流的核心地位被放弃了,而这曾经是所有教育形态必备的要素和核心。恰恰是远程教育,根据社会发展的对人才质量和规模需求的推动和现代通讯技术提供的可能性,用非人际的基于机械的或电子的通讯教育代替了面对面的交流,第一次把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从时空上分离,而显示出或多或少的开放性,这一特征也成了远程教育的核心本质特征,即时空的分离。从而也自然引起了对远程教育中主要的核心活动,远程教学和远程学习活动存在和发展得合理性进行论证的要求。自主或独立学习的理论是进行的较早的尝试之一。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现代教育是以现代生产和现代生活方式为基础,以现代科技和现代文化为背景,坚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培养自主性发展的个人为目的的教育。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果课堂教学中仍以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那么这一目标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为此教学中应当实施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一、什么是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 关于自主学习,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临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自我临控是指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所进行的一种观察、审视和评价;自我指导是指学生采取那些致使学习趋向学习结果的行为,包括制定学习计划、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组织学习环境等;自我强化是指学

生根据学习结果对自己作出奖赏或惩罚,以利于积极性的学习得以维持或促进的过程。而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临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自主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在综合不同流派学者理论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临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他还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自主学习”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者参与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临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其实,教学不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要掌握的问题: 一、行为科学理论 二、现代管理理论 一、历史背景 在经济学的课程中经常提到亚当·斯密的名字,这是因时古典经济学说作出了主要贡献。在他1776年发表的[论]一书中,他作出了对组织和社会将从劳动分工中巨大经济利益的光辉论断。所谓劳动分工,即将工作分一些单一的和重复性的作业。他以制针行业为例,得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斯密认为,劳动分工之能够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是因为它提高了每个工人的技熟练程度,节约了由于变换工作浪费的时间,以及有利器的发明和应用。今天广泛普及的工作专业化,无疑是斯密在200多年前就提出的劳动分工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而20世纪前对管理最重要的影响还是产业革命,它开18世纪的英国,在美国内战结束后又传到了美国。在革命中,机械力迅速取代了人力,并且使在工厂中制造商品更加经济。以纺织业来说,在有100个人的毛毯厂中,有些工人专门纺线,有些专门染色,这样工厂就能制造大量的毛毯,而成本比原来低得多。但是,在这种工厂之中需要管理技能:管理者需要预测需求,保证手头有足够的羊毛用于纺线,向每个工人分派任务,指挥每天的生产活动,协调各种活动等。当在每个家庭中制作毛毯时,人们很少关心效?率,但有100个人时,如何使工人满负荷工作就变得非常重要了。于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就成为必不可少了。 机械力的出现,大规模生产,随着迅速扩展的铁路系统。而带来的运输成本的降低,以及几乎没有任何政府法令的限制,这一切促进了大公司的发展。像标准石油公司这样的大 企业建立起来了。这些大企业需要规范化的管理。因此,规范化的管理理论在20世纪初叶也逐渐建立起来了。 二、古典管理理论 1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1)泰罗(1856~1915)简介:美国人,普通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车床前的工人” 主要著作:《计件工资制度》(1895年)、《车间管理》(1903年)、《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 (2)科学管理理论的指导思想、四条原则和三大实验

管理思想与理论的发展(doc 9页)

1.3 管理理论的发展 管理思想和理论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世界上有了人类那个时候,随着人类社会进步,管理思想和理论逐步发展起来。其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的管理思想、近代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 1.3.1古代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 1.中国古代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 万里长城始建于公元前200多年,动用人力几十万,历时100年。东起河北省的山海关,西止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跨河北、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和甘肃七个省、市、自治区,蜿蜒于崇山峻岭之中长达6700公里。这样浩大的工程靠严密的组织,完善的管理才得以完成。万里长城不仅是古代中国人民留给世界的一个奇迹,也是古代中国人民最好的管理实践。 中国古代的许多著作都有管理思想的论述。 春秋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共13篇,许多策略思想不仅在军事方面能发挥巨大作用,在管理上也都有重要意义。今天日本的许多公司把“孙子兵法”作为培训经理的必读书籍。 在我国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有个田忌赛马的故事。齐威王非常喜欢赛马,有一天他要田忌和他赛马,规定各人从自己的上马(上等马),中马(中等马),下马(下等马)中各选一匹参加比赛,并约定不论谁每输一次就必须付出千金,每胜一次就获得千金。当时同等级的马,齐威王要比田忌的强得多,如果以同等级的马进行比赛,田忌只有屡战屡输。军事家孙膑向田忌建议说,这样硬拼不成,要改变战术。第一次,你以下马对齐王的上马,先输上一局,然后再以上马对他的中马,以中马对他的下马,这样就保证你以二胜一负而最终取胜。田忌采纳了这个建议,结果赢得了千金。 这一生动的故事,虽然发生在2500年前的古代中国,但你可知道,这正是在运用现代“对策论”中“零和对策”(即敌对双方胜败之和等于零)的道理。“对策论”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又名“博弈论”,主要研究竞赛时斗争双方对阵中胜负的问题。运筹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管理中重要的一种定量方法。 2. 国外古代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 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建造了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大金字塔。据考察,建造大金字塔共耗用万斤重的大石块230多万块,动用10万人干了20年,谁来吩咐每个人该干什么?谁来保证在工地上有足够的石料让每个人都有活干?答案是管理。不管当时人们怎么称呼管理,得有人计划要做什么,得有人组织人们和材料去做这件事,得有人指挥人们去做,以及采取某些控制措施来保证每件事情按计划进行。 在西方文明史上最成功最有效的正式管理组织应该算是罗马天主教会了。远在今天的工业大生产之前,罗马天主教会就出色的解决了人类大规模活动的组织问题。天主教会是按地理区域划分其基层部门的,但是又在这个基础上采用了高效率的职能分工,以便能够更好的处理问题。罗马天主教会在各组织中都配备了辅助人员,使专业人员和下级既参与制定决策但又不破坏其指挥的统一性。它所发展的组织上的一套做法,使它能够全面地控制在世界各个角落里、5亿以上的教徒的宗教生活。所以,罗马天主教会的历史,它的组织生命能够如此悠久,不仅是由于其带有神秘的、宗教的色彩,而且还应该说是由于它的组织工作很严密,管理工作的效率非常高。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雷明登·兰德公司的两名经理人员研究了该组织的历史后得出如下结论:“一般地说,罗马天主教会作为一个高效率的部门化和行动协调的典范,也许在整个组织的领域内是无与伦比的。” 除了上述有代表性的人类管理活动的实践外,在西方古代的各种著作中可以见到许多有关管理思想的论述。 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巴比伦国王汉漠拉比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并颁布了有282条法规的“汉漠拉比法典”,其中有许多条款对人的行为和活动作了规定,以此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规范个人的行为。 公元前370年,希腊学者瑟诺芬以做鞋为例,一个人缝鞋底,一个人进行裁剪,另一个人制作鞋帮,再由一个人把鞋的各部分组装起来,指出一个从事高度专业化工作的人一

自主学习理论文献综述

自主学习理论文献综述 姓名谭志成 小学教育(语文与英语)学号200813404101 任课教师陈庆文 摘要:二十多年来,自主学习成为了国内外教育理论家们特别关注的一大焦点。本文对现有影响较深刻的一些自主学习的理论观点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为进一步认识和探究自主学习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自主学习;理论;综述;研究;教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主学习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但是由于研究者的理论立场视角不同,自主学习的概念理论很难界定。各研究者所依据的理论不尽相同,其反映在自主学习实践方式方面也各不相同,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给自主学习的深入探讨以及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造成了困难。 一、自主学习简述 自主学习的研究有着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影响较大的有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提出的“产婆术”理论,以及我国先秦的《学记》等论述都体现了学习者要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及自我改进的自主学习的思想。但是自主学习这一概念的提出只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而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也只是近三四十年的事。对于什么是自主学习术语:自我调节学习(self-regulatedlearning).自我计划的学习(self-plannedlearning).自律的学习(autoncx'nouslearning).自我定向的学习(self—directedlearning) 主学习,因为各个理论派别所强调的重点的不同,所以在自主学习的术语和自主学习的定义上至今还没形成统一的看法。目前国外使用的与自主学习有关的.自我管理的学习(self-managedleaming).自我监控的学习(self—rmnitoredlearning)等等[1]。这些理论术语基本上主张从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环境、学习的社会性等八个维度对自主学习进行界定。 二、自主学习的错误认识 自主学习理论来源多,涉及面广,很难用短短几段文字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人们对自主学习定义和内涵认识最普遍的误解是:自主学习就是自学,不需要教师进行指导[2]。当然,有些人通过自学的方式实现了很大的自主性,许

法国式半总统制政体政治文化模式溯源

第3卷第7期 经济与社会发展 VOL.3.No.7 2005年7月 ECONOM I C AND S OC I A L DE VE LOP ME NT JUL.2005法国式半总统制政体政治文化模式溯源 刘 骞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 要]法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有其自身的路径依赖和特点,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它是法国经济变革、阶级力量变化、法国政治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相结合的结果。其之所以形成迄今较为稳定的半总统制政体,其根本上是由于法兰西特有的政治文化作用的的结果。文章基于对法兰西的国民精神、国民性格与政治心态的社会人文历史背景的分析,认为造就法国半总统制政体及其政治民主制度的政治文化模式的源头在于法国特有的传统集权政治基因(小农生产方式的顽固性)和卢梭的公意思想,以及来自法国国民性格三方面力量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法国;半总统制政体;国民精神;国民性格;政治心态 [中图分类号]D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5)07-0026-04 法国半总统制在1958年戴高乐宪法中确立,至今已有近半个世纪。长期实践中的稳健运行,证明这种政治体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对法国的政治文化传统和法国社会的民情的熨帖。就笔者而言,最感兴趣之处莫过于对法国国民精神、国民性格与政治心态的社会人文历史背景的分析。通过对法国半总统制特性的考察,本文认为,法国的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有其自身的路径依赖和特点,其之所以形成迄今较为稳定的半总统制政体,是传统集权政治基因(小农生产方式的顽固性)和卢梭的公意思想,以及来自法国国民性格三方面力量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法国半总统制基本特征 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在具体形态上千差万别,但在对待和处理国家权力及其关系上,也有许多共同点。在国家权力的错综复杂关系中,司法权固然也很重要,相对而言,其中立性和超脱性较强,政治敏感度低,一般不像立法权和行政权那样能够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形成广泛而直接的巨大影响力。换句话说,国家权力中最重要的是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关系的处理的问题,即,国家权力格局中立法权和行政权何者居于中心? 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大致有两种模式:一是以英国的议会内阁制为代表,立法权优先,行政权从属之;另一是以美国的总统制为典型,联邦政府以总统为核心,国家权力在纵向(联邦与各州的层面)和横向(联邦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层面)两个方向上朝行政权集中。 法国的政治体制兼具英美两种模式的特点,既非严格的总统制,又不是完全的议会内阁制,而是处于中间形态,即半总统制。国家元首在法国政治生活和国家机关中居主导地位,是国家权力的中心,不仅享有传统的总统权力,还享有单独采取的非常权力,主要是解散议会;把法案直接交给公民投票表决;在紧急状态下行使非常权力。同时,宪法规定总统由庞大的选举团间接选举产生(1962年改为总统由公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总统不对议会负责,他有权选择总理,任命总理和政府其他成员。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国政治体制具有总统制的特点。另一方面,宪法极力削弱议会的权力,对立法权及议会的其他权力作了种种限制,使它不能 [收稿日期]2005-06-06 [作者简介]刘骞(1981—),男,湖南长沙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欧美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的渊源与发展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的渊源与发展 【摘要】“基于问题的学习(PBL)”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在教学时以学生为中心,以对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教学线索,在这种阶段性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深入展开对教学问题的思考,这种教学模式已经被广大教师所认可。本文将对PBL的理念及其具体流程和发展做一定的分析,我PBL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运用提供借鉴。【关键词】基于问题的学习;渊源;发展 引言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简称PBL)”教学模式是近几年我国学校教育中新出现的课堂教学方式,但是其发展由来已久。其主要的原则就是在教学中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来提升教学质量[1]。这就意味着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主题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题转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学生会根据自己平时所积累的知识和能力,自主的对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这种教学模式对我国当前的课改有着深刻的意义,尤其是对于医学院的课堂教学。 PBL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积极作用,而且能够惠及学生将来的全面发展,通过将学生置身于复杂的问题之中,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对于未来的成长有着莫大的帮助。 1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的渊源 1.1 PBL教学模式定义 PBL教学模式的创始人巴罗斯教授和克尔森博士认为,PBL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内容。作为一种教学方式,需要教学者引导学习者通过思考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以及困难,继而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处理问题的策略。作为一种课程内容,它需要教师事先精心准备和设置可探究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关键知识[2]。 1.2 PBL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的学习学习理论为PBL教学模式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除此之外,布鲁纳的学习理论也成为PBL理论的渊源之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他们的研究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的丰富的理论知识。他们认为知识作为一种可建构的事物,能够在日常的人际交流和现实生活中得到意义建构中形成。因此,这种学习理论的概念基础在于“情境”、“协作”、“交流”以及“意义建构”这几个关键要素。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情境”不是单纯的任务场景,而是指学习者此刻在学习过程中所具有的社会背景;“协作”作为一个过程,是指教学双方相互进行资料收集、问题研究以及评价等主要学习环节的整体,对意义的建构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交流”和“意义建构”则包含在其中并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2)布鲁纳学习理论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其提出的学习理论可以归纳为发现式学习理论。发现式学习理论最根本的特征在于整个学习活动可以成为一个探索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为问题的解决思考出各种策略和方案,这种发散思维式的学习方法能够极大的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并能够及时掌握课堂要求的基本知识。 不难发现,发现式的学习有这几点特征:首先,这种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对问题的探究,而不是对结构的追求;第二,既然不会过分的追求结果,学生学习的动机就在于研究问题,而不会考虑其他因素;第三,发散思维则要求学生观察问题的角度是多变的。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练习题二(汇编)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练习题二 单项选择 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D) A.提高人的积极性 B.提高管理水平 C提高企业盈利率D提高劳动生产率 2.科学管理中能体现权利下放分权尝试的原理是(C) A差别计件工资制B职能原理 C例外原理D工时研究 3.泰勒认为,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B) A合适的操作流程B第一流的人员 C严格的规章制度D适当的管理人员 4.霍桑试验的证明企业中存在着(B) A正式组织B非正式组织 C自主管理的员工D社会人 5.霍桑试验标志着(A)的产生 A人际关系学说B管理科学理论 C科学管理理论D运筹学 6.法约尔认为任何企业都有六种基本活动或职能,即(B) A生产经营安全销售核算管理B技术商业财务安全核算管理 C技术经济安全财务核算管理D生产商业财务安全组织管理 7.法约尔提出的原则有(B) A5项B14项C10项D6项 8.组织理论之父是(D) A梅奥B法约尔C泰勒D韦伯 9.古典管理理论认为,人是(C) A复杂人B自我实现人C经济人 D 社会人 10.科学管理之父是(C) A韦伯B法约尔C泰勒C梅奥 11.一般认为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是(A) A法约尔B韦伯C泰勒D巴纳德 12.韦伯认为,任何组织都必须有其作为基础的某种形式的(D) A职责 B 制度C管理D权力 13.提出重视管理中人的因素的是(B) A切削金属试验B霍桑试验C铁揪试验D搬运生铁试验 14.提出“管理的十四条原则”的是(D) A泰勒B巴纳德C韦伯D法约尔 15.法约尔的(A)强调在组织中从最高一级到最低一级应建立关系明确的职权等级系列。A等级链原则B分工原则C程序原则D集中化原则 16.(B )是法约尔的代表作。 A《科学管理原理》B《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C《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理论》D《车间管理》 17.行为科学理论认为,人是(D)

计算机网络追踪溯源技术

计算机网络追踪溯源技术 一、产生背景: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相结合的产物,Internet 的出现更是将网络技术和人类社会生活予以紧密的结合。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运作方式正在被低耗、开放、高效的分布式网络应用所替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随之而来基于网络的计算机攻击也愈演愈烈,尤其是DDoS攻击,攻击者利用网络的快速和广泛的互联性,使传统意义上的安全措施基本丧失作用,严重威胁着社会和国家的安全;而且网络攻击者大都使用伪造的IP 地址,使被攻击者很难确定攻击的位置,从而不能实施有针对性地防护策略。 这些都使得逆向追踪攻击源的追踪技术成为网络主动防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对于最小化攻击的当前效果、威慑潜在的网络攻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DDoS攻击原理: 但是精确定位攻击源并非易事,因为攻击者对远程计算机或网络进行攻击时, 通常采用两种手段来隐藏自己的真实地址: 伪造报文I P源地址和间接攻击。因特网中有许多主机提供代理服务或存在安全漏洞, 这些主机会被攻击者作为“跳板”对目标发动攻击, 从受害主机只能看到“跳板”地址, 而无法获得攻击主机地址。 其攻击模型为: (attacter) (stepping stone)(zombie) (reflecter) (victim) 图1 网络攻击模型 它涉及到的机器包括攻击者、受害者、跳板、僵尸机器、反射器等。 攻击者(Attacker Host)指发起攻击的真正起点,也是追踪溯源希望发现的目标。 被攻击者(Victim Host)指受到攻击的主机,也是攻击源追踪的起点。 跳板机(Stepping Stone)指已经被攻击者危及,并作为其通信管道和隐藏身份的主机。 僵尸机(Zombie)指已经被攻击者危及,并被其用作发起攻击的主机。 反射器(Reflector)指未被攻击者危及,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了攻击。 其中跳板机器和僵尸机器都是攻击者事先已经攻破的主机, 我们统称它们为变换器, 它们负责把攻击数据包做某种变换以掩盖攻击者的行踪, 具体变换如下:

个人自主学习笔记(1)

个人自主学习笔记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 118班第 3 组 第一章国际商法总论 第一节国际商法的概念和渊源 法的概念 法的定义:法是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由国家强制力的保证,具有普遍约束力社会规范。 法的渊源 法的渊源 Source of law: 法的渊源的概念在中外法学者著作中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如法的历史渊源、本质渊源、思想、理论渊源等,但较多的是指法的效力渊源:即法由什么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因而具有不同的法律效力;或形式渊源:即法的表现形式。 国际商法 国际商法是调整国际商事交易与商事组织(business organization)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国际商法这一概念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国际商事交易(国际货物买卖或交易活动),二是国际商事组织(个人、合伙和公司),三是法律规范(法律明文规定的标准或范围)。 国际商法的渊源 1,国际条约 《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Arbitration Rule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Law Commission, 《联合国海上运输公约(汉堡规则)》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Carriage of Goods by Sea,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联合国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公约》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Multi-mode Transfer of Goods,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适用法律公约》 Convention on the Law Applicable to Contract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国际贸易惯例 《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ERMS2000)General Rul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erms 《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500) Uniform Customs and Practices for commercial Documentary Credit(以上由ICC制定) 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Warsaw----OXFORD Rules 1932) 1941年的《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订本》(REVISED American Foreign Trade Definitions 1941) 第二节西方两大法系的形成及其特点 一、法系 是根据各国法律的特点和历史传统的外部特征,对法律所作的分类。西方法学家一般把世界分成两大法系。即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 二、大陆法系 [大陆法系](Continental Law System):亦称罗马法系、成文法系,它是以成文的罗马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系。被认为是世界各大法系中历史最长、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法系。

2017年电大管理思想史形成性作业答案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精 品 文 档 下 载 【本页是封面,下载后可以删除!】

《管理思想史》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作业1(绪论、第一、二、三章) 一、填空题 1、汉谟拉比法典 2、管理咨询制度 3、都江堰 4、商 5、孔子 6、工场手工业 7、管理8、《制造业的哲学》9、组织原则、沟通交住原则、信息原则 二、选择题 1、B 2、A 3、D 4、A 5、C 6、B 7、A 8、C 9、D 10、C 三、名词解释 1、合伙企业:合伙企业是十五世纪威尼斯企业组织的一种主要类型。合伙企业主要是为工商业公司设计和使用的,许多大公司是一种组织紧密的合伙企业。在这种合伙企业中,一个有着大量资本的人同一个或几个力量和资本较小的人合伙。合伙契约详细说明了一个合伙企业会维持多久。威尼斯的家族式合伙企业有时成为一种联合投资信托公司和控股公司。他所拥有的财物包括不动产、政府债券、商品和商业应收账款。拥有巨大权力和财富的家族式合伙企业常常能施加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压力。 2、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的一场政治经济改革。其措施有:在法律上承认井田制的崩溃和土地私有的合法化,促进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取消奴隶主贵族的经济特权,解放了生产力,是秦国封建化进程中的决定性步骤;按照军功授爵,培植了一批新兴地主阶级,取消旧贵族世袭的政治特权;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实行中央集权;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禁止弃农从商,鼓励开荒,任其所耕,不限多少,以增加封建国家的收入,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对从事工商或闲懒贫困之人收入官府为奴;统一秦国度量衡,统一赋税,便于收租。意义是:变法加强了中央管理,是秦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过程中的一场阶级大搏斗,巩固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使秦国废除奴隶制,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并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商鞅变法是通过变革提高国家管理水平的一个范例。 3、《劳动报酬的奖金方案》:1891年,他在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上宣读了论文《劳动报酬的奖金方案》,这篇论文是他在管理方面的最重要的著作。哈尔西他提出了一种新的奖金方案:以工人目前的产量作为标准产量,以工人目前所花费的生产时间作为标准时间,工人如果提前完成了工作,则把所节省时间的收益按一定比率(约为正常工资率的1/3或1/2)发给工人作为奖金,其余归雇主。哈尔西认为自己的方案①简单易行。②工人基本工资有了保证。③消除了平均主义。④提高了的收益由工人和雇主共享,促进了劳资双方的积极性,减少了劳资纠纷。哈尔西的奖金方案在英、美等国曾经广泛采用,被当时誉为工资报酬制度的一种创新,他同泰勒的计件工资制一起成为以后多种工资方案的参考模式。 四、简答题 1、威尼斯兵工厂的主要管理经验。威尼斯在1436年建立了政府的造船厂,即兵工厂。威尼斯的兵工厂后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厂,占有陆地和水面面积60英亩,雇用一两千个工人。许多由于规模庞大而产生的问题(会计、材料排列、工人的纪律等)都有效率地解决了。政府与工厂的关系是控制与授权经营的关系。兵工厂的管理体现了互相制约和平衡。兵工厂虽然由三位正副厂长正式负责,但作为威尼斯元老院同兵工厂之间的联系环节的特派员也有很大的影响。元老院本身也常常直接管理或干预兵工厂的事务。特派员和厂长们主要从事于财务管理、采购和类似的职能,以致无法指挥实际的造船工作。造船厂中各个巨大的作业部门由工长和技术顾问来领导。政府给工厂下达明确的生产任务。工厂内部的管理已具

领导力理论溯源及创业领导研究方向

第27卷 第6期2008年 6月 技 术 经 济Technology Economics Vol 127,No 16 J une ,2008领导力理论溯源及创业领导研究方向 王云峰 (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130) 摘 要:通过对领导学经典理论进行回顾和梳理,探索了领导学理论演进的趋势和脉络,指出传统领导理论到领导力理论的演进过程是研究者透过领导现象关注领导环境进而关注领导实质(变革和愿景)的过程。在对大量文献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建构了领导力研究框架,指出了理论研究的三个方向:基于认知和学习的领导愿景、影响变革难度的组织和社会文化环境、决定领导愿景实现程度的团队领导结构。最后提出了创业领导力的概念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关键词:领导力;创业;变革;愿景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80X (2008)06-0021-06 收稿日期:2007-12-14 基金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G 2007000122) 作者简介:王云峰(1952—),女,河北赤城人,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集成化管理 与协同领导力、定制营销与协作运营。 人类社会对英雄的崇拜和对领袖人物的关注是 恒久的事实。无论东方或西方,人们对领导者及领导现象的关注,从最初的“领袖与常人有何不同”到“领袖采取何种领导方式”,再到“什么因素导致领导有时成功而有时不成功”,最后到“同样时空条件下,为什么有的领导者成功有的不成功”。相应地,领导理论从特质论、行为论、权变论,最终演变到今日广受关注的领导力理论。 领导学源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现代管理学、组织行为学。领导学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西方产业革命时期,区别于其他历史时期对“领导”的关注,现代领导研究采用了严肃而科学的研究方法[1],研究者在探索领导现象和问题时采用了多维化的视角和多样化的途径。而当变革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充当变革推动力的领导力理论作为领导学的最新进展,受到了学界和企业界的特别关注。 本文回顾了领导力理论产生的背景,分析了构成领导力概念的核心变量,提出了创业领导力的概念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1 经典领导理论评析 111 20世纪领导学的主要发现 早期的领导学研究关注领导者个性(特质理论)、领导者与下属的相互作用(行为理论)、领导情境的影响(权变理论)。经过约半个世纪的发展,西 方学者针对领导特质和领导行为及其情境影响的系统探索在20世纪60年代后取得重大进展,主要发现可归纳为4个部分:第一,发现了领袖普遍具有的6种素质,即进取心、领导欲、诚实和正直、自信、才 智、工作相关知识[2];第二,发现了领导行为的三种维度,即独裁-民主-放任、定规-关怀、任务导向-关系导向;第三,发现了领导有效性的三类情境变量,即领导下属关系、任务结构、职权范围;第四,发现了构成领导力的3个核心因素,即变革、愿景和文化。 此后,新的领导观不断涌现。以魅力领导论、愿景领导论、变革领导论、文化领导论为代表,学术界分别从领导者个性、领导行为、领导活动、组织文化创建与发展4个视角展示出来的领导学前沿研究的成果,为领导力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12 领导学理论演进的趋势和脉络 20世纪领导学的主要发现成就了“继往开来”的4个领导理论流派,如图1所示。 (1)领导特质论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对领导者人格力量 和先天品质的信念深刻影响着领导学研究者[1]。20世纪初,分析领导者特征和品质的各种测验工具已经出现,数以百计的研究基于这样一个假定:领导者与非领导者之间存在着本质差异。试图分离出领导特质的研究在早期的领导学研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1 2

第二章 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的发展 习题一

第二章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的发展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泰罗的代表作是() A 《科学管理原理》 B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C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D 《经理工作的性质》 2、泰罗认为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 A 提高劳动生产率B实行职能制C实行例外管理原则D提高劳动生产率 3、按照韦伯的观点,只有()才适宜作为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 A理性—合法权力B传统权力C超凡权力D个人影响权 4、在管理思想史上,()被称为“经营管理理论之父” A泰罗B韦伯 C 法约尔D梅奥 5、管理过程学派主张按()建立一个作为研究管理问题的概念框架。 A管理原理B管理职能C管理原则D管理方法 6、社会系统学派是以组织理论为重点,从()的角度研究组织。 A经济学B心理学C社会学D管理学 7、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西蒙B巴纳德C德鲁克D赫茨伯格 8、经验主义学派强调管理的()。 A科学性B客观性C主观性D艺术性 9、管理科学学派是()的继续和发展。 A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B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C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理论D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 10、经理角色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赫茨伯格B明茨伯格C巴纳德D德鲁克 11、马斯洛创建了() A双因素理论B公平理论C需要层次理论D期望理论 12、在管理思想史上,()被成为“组织理论之父”。 A巴纳德B韦伯C亚当斯D明茨伯格 13、厄威克试图从()角度将古典管理理论系统化。 A管理原理B管理职能C管理原则D管理方法 14、古利克试图从()角度将古典管理理论系统化。 A管理原理B管理职能C管理原则D管理方法

15、公平激励理论是由()创建的。 A斯金纳B弗鲁姆C马斯洛D亚当斯 16、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是() A法约尔B孔茨C德鲁克D西蒙 17、战后管理过程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法约尔B孔茨C德鲁克D西蒙 18、巴纳德是()的代表人物。 A决策理论学派B经验主义学派C科学管理学派D社会系统学派 二、多项选择题 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A科学地挑选工人B工时研究和标准化C差别计件工资制D实行职能制E实行例外管理原则 2、法约尔认为管理的职能包括() A计划B组织C人事D领导E控制 3、霍桑试验的结论包括()

自主学习理论依据

关于自主学习 --------“十二五”课题理论培训 自主学习的含义 1、自主学习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也就是学习者指导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能力。 2、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学习材料的控制权,即指学习者在以上这些方面的自由选择程度。 3、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制定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模式。 自主学习的定义可归结为: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的理论解读 从文字角度讲,“自主”两个字可以拆开来解读。其中的“自”,核心内涵包括:自觉、自主和自控。其中的“主”,核心内涵包括:主人、主体、主见。 从“自”的层面讲,自主学习是一种自觉的、自立的、自控的学习。 自觉强调的是学习的动力和状态,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自愿和自发的学习,它是一种内在的过程,而不是外在的过程,即依靠外在的强迫和压制来启动和维持的过程。具体来说,自觉学习是一种基于兴趣和情感的学习,或者是一种基于责任和义务的学习。 自立强调的是学习的形式和途径,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的学习,它不是依赖教师的教(讲解),而是基于学生的自我阅读、思考和操作来进行。 自控强调的是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 从“主”的层面讲,自主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学习主人和学习主体的学习,学生在这种学习中能够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和个性解读,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和主见。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权,教师要让每个学生在学校里、在课堂里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权。具体来说,教师要把学习的机会、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实践、活动展开学习,获得知识,推进发展,而不是以教师的教特别是教师的知识灌输和分析讲解来替代学生的学,要努力实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 “学生是学习主体”,这是从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关系角度来对学生加以界定的。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或教育的客体,不同于简单的“物”,而是主体,即具有认识能力、自主意识、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思想上牢固树立起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并在教学实践中切实做到重视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最终的落脚点一定是学生的主见,这是学习的优秀品质和最高境界。有主见的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和善于质疑、批判和超越书本和教师,这是创新精神的突出表现。只有致力于自主学习,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