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饮食民俗的旅游价值-推荐下载

合集下载

论饮食民俗的旅游开发

论饮食民俗的旅游开发

论饮食民俗的旅游开发摘要如今旅游业已进入大众旅游的时代,传统的旅游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饮食民俗作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具有不可替代性,并且饮食收入的比重在整个旅游产业的收入中也呈上升趋势。

因此,饮食民俗的旅游开发在地方旅游产业中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饮食民俗特点旅游开发继承旅游业作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自20世纪末旅游业开始突飞猛进的发展后,旅游业已进入了大众消费时代。

随着旅游者旅游层次的提高,以往的观光游已经不再能吸引旅游者的目光,他们更多的希望能走进原住地人的生活中,并且体验他们的生活,因此民俗旅游的开发可以为此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一、饮食民俗作为旅游资源的特点(一)地方性。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人们的饮食文化也大不相同。

我国素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在民间流传的《口味歌》就是最好的佐证。

同时,各个地方都有特色小吃,与那些著名的菜系相比,地方特色小吃更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平民气息。

如北京的驴打滚,爆肚;上海的排骨年糕,;云南的米线,丽江的鸡豆凉粉等从南到北,数也数不清,说也说不完。

(二)民族性。

我国的民族众多,形式的历史久远。

每个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渐渐的形成了带有本民族烙印的饮食民俗。

汉民族作为一个主流民族,其饮食文化特点是将“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注入到饮食文化中,特别强调通过食疗来达到身体内在的平衡,并且极其讲究饭食的色,香,味,形,无论是从视觉上还是从味觉上,都追求一种美的享受,这也是中国菜遍布世界的主要原因。

除了汉族,其他的少数民族在饮食的发展上也各具特色。

如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喜欢吃糯食,鱼生;瑶族喜欢吃冷食,如竹筒饭,肉鲊,鸟鲊;蒙古族的手抓羊肉,炒面,马奶酒;维吾尔族的烤肉和馕,还有著名的烤全羊;回族的粉汤,油香。

(三)稳定性。

从历史的角度看,民俗在流传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变化,但是,作为一种比较固定的文化模式,它还是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

浅谈饮食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浅谈饮食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浅谈饮食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饮食文化和旅游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饮食文化是一种体现地域差异、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所以对于旅游业而言,各地的饮食文化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吸引游客的因素。

例如,中国的美食文化在全世界拥有广泛的影响力,许多人会为了品尝美食而来到中国旅游。

另一方面,旅游业也在推动着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各地餐饮业的交流和融合,不同地域之间的烹饪技法、食材选择以及食品颜色、形状等特色都得到了交流和借鉴,进一步丰富了饮食文化。

同时,旅游业也促进了饮食文化的经济价值的提升。

例如,各地美食及当地食品被旅游业所推动,其受欢迎程度进一步推高,不仅为当地餐饮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也促进着其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饮食文化和旅游业之间存在着紧密而有益的联系。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各地的饮食文化也会得到更加全面的展示和推广,为游客带来更多的吸引力和记忆。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与保护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与保护
2.艺术文化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艺术文化遗产,如中国画、书法、剪纸、中国传统戏剧等。旅游者可以参观艺术博物馆、观看艺术表演,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3.生活文化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旅游者可以参观传统民居、体验传统文化活动,如品尝传统美食、参加传统节庆、学习传统手艺等,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开发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旅游价值是非常重要的。在开发中国传统文化旅游资源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尊重传统文化:在开发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旅游资源时,应尊重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独特性,不能滥用或破坏传统文化。
2.规划合理:应根据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旅游需求,规划合理的旅游线路和景点,使旅游者能够充分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与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代表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和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旅游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历史文化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旅游者可以通过参观历史古迹、文物博物馆、传统民居等,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历史和生活方式。
3.保护文物: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传统文化的文物,防止旅游活动对文物造成的损害。

饮食民俗-在旅游活动中作用

饮食民俗-在旅游活动中作用

饮食民俗是指人类选择食物和饮料、加工制作的方法,以及食用方式等的风俗习惯。

即民族食事活动中所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风俗习惯,也称饮食风俗、食俗。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活动,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饮食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人们离不开饮食,它是生活所必需的。

但旅游活动中,饮食对旅游者来说,不仅仅为了解决饥饿,多是有目的的尝一地、一国、一族的饮食风味。

如到北京要吃全聚德的烤鸭,到延吉要吃朝鲜族的狗肉冷面和辣白菜,到日本要吃“寿司”(日本饭团)与生鱼片等等。

品尝这些饮食,不仅是口感上的满足,还有对其烹饪技术、饮食器具、食品色形、进餐方式等的体验与欣赏。

从而使感官和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即或是离开了旅游地,也会留下难久久忘的印象。

旅游可以使当地人以目的地的特色饮食为骄傲,当地人常常忘记就在其周围的东西的价值,只有通过游客的眼睛,他们才重新审视自身的饮食文化特色。

充满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吸引着八方游客,带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又促进了饮食民俗文化的发展,并且增强了当地人的自豪感。

总之,饮食文化与旅游文化是分不开的,他们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是一个区域的特点与民俗风情的展示,同时也是对我们祖国美好河山与灿烂文化的一种发扬,一种赞美。

浅论饮食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范本模板】

浅论饮食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范本模板】

浅谈饮食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姓名:任志伟学号: 1100605007班级:10级食品营养与检测指导老师:郭瑞论文完成时间:2013.3。

30浅谈饮食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饮食和旅游更是中国文化中必不可少的,而饮食和旅游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旅游自然离不开吃,而吃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就开始存在了,早在我们的祖先猿人,就会把食物用火烤熟了吃,可以说饮食文化是先于人类文化而存在的文化,而饮食文化对现代旅游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很多人在去一个地方旅游的目的不止是为了欣赏美景,更想尝一尝地方的美食。

本文认真分析了饮食文化对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影响和两者的关系,并对在现代旅游业中发展饮食文化的重要性和可能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饮食文化,旅游业,发展1。

饮食文化的发展古人郦其食说:“民事食为天”,可见饮食对人类的重要性.人类文明社会开始于饮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远古的人们对饮食只是单纯的满足自身的生理需要,不会对食物的颜色、形状、味道等有过多的要求,而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饮食早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生理需要,成为一种文化,同书法、绘画、舞蹈、歌曲一样,都需要我们去弘扬去保护的一种文化。

饮食文化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民族性是指两个民族之间饮食上的差异.而地域性是民族中因为地域的不同也有差异。

列如欧美等地区以吃肉、奶制品为主,而中国等亚洲地区主要以吃米、面为主,而在中国北方人大多爱吃面食,而南方人大多以吃米为主,这两种差异主要是因为民族文化上的差异和各地区生活习惯与生活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也正是这种各地区饮食文化差异,让饮食文化在现代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中占有一席之地,而这种饮食文化差异具体的说是各地饮食文化的特色。

如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提高,人们对充实精神世界的欲望也逐渐变强,许多人选择通过旅游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既能陶冶情操,又是让自己长见识长知识最轻松的方法。

人们旅游不单是为了欣赏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湖泊江流,更是对各地的美食情有独钟.例如你去一个地方旅游,亲朋好友总会让你给他带点地方特色小吃回来。

饮食民俗和旅游开发

饮食民俗和旅游开发

饮食民俗和旅游开发【摘要】饮食民俗是一个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以饮食民俗和旅游开发为主题,探讨了饮食民俗在旅游项目中的应用、传承与品牌建设,以及对旅游业的推动作用和地方文化发展的影响。

通过研究发现,饮食民俗不仅能够吸引游客,增加地方旅游项目的吸引力,也有助于传承地方文化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饮食民俗在旅游开发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传统与现代旅游业的融合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对饮食民俗的研究和传承,可以进一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强地方文化的传播,为旅游业的提升和地区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饮食民俗、旅游开发、传承、旅游项目、品牌建设、创新、吸引力、地方文化、可持续发展、传统与现代融合、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影响。

1. 引言1.1 饮食民俗和旅游开发概述饮食民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饮食文化传统,它承载着当地人民的历史、风俗和生活方式。

在旅游开发中,饮食民俗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可以为游客提供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通过品尝当地特色美食、参与传统饮食活动,游客可以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和习俗,增强旅游体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饮食民俗和旅游开发密切相关,它不仅可以吸引更多游客来到目的地,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通过挖掘和传承饮食民俗,可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品牌效应的旅游项目,提升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在旅游开发中,充分挖掘和利用饮食民俗资源,可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遗产,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

饮食民俗与现代旅游业的融合是推动地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的有效途径。

通过结合传统与现代的元素,挖掘饮食民俗的创新潜力,可以为当地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

2. 正文2.1 饮食民俗对旅游开发的重要性饮食民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饮食文化传统,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也是地方特色的重要象征。

论食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开发利用

论食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开发利用

论食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开发利用【摘要】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治国安邦之本,最终离不开饮食。

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领衔是“食”。

所以,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现象,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它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要,促进旅游地的经济发展,在旅游产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旅游活动与食文化相结合,对提升民族的经济文化价值、促进旅游业和餐饮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食文化为例,讨论其在旅游业中的价值以及它的开发利用,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食文化旅游价值开发利用一、食文化的特点旅游地独特的食文化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是一种旅游资源。

我们将客观存在于一定地域,对旅游者具有某种吸引力,能满足人们旅游需要的饮食产品以及与之有关的社会文化现象,称之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食文化已经达到了美的境界,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由于地理、气候、经济、宗教、风俗习惯的不同,使食文化形成了独有的特点。

1、继承性和发展性纵观食文化的发展历史,自原始社会初步形成以来,无论是朝代的更迭还是社会制度的变迁,都未对它产生影响,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究其原因大概有如下几种:(1)“以足为食,以食为天”的观念深入人心。

吃,在中国是头等大事。

孔子早就说过“食色性也”,在注重人性的中国文化中,食就被放在首位。

(2)开放型食文化一直存在。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也发展也自然离不开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从三皇五帝到清代,人们从未停止过对周边民族和国内民族文化的吸纳与将自身的文化不断发展向外传播,为此中国的食文化无论在何等条件下,都会得到不断的发展。

2、层次性中国传统上是宗法制国家,等级森严,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在具体的饮食活动中,就表现为等级礼制,因而在中国有“看人下菜碟”的俗语;在宏观层面就表现为文化的层次性。

由于饮食活动直接受经济生活水平的限制,因此中国的饮食文化主要是由政治地位较高、生活条件优越的社会阶层推动的。

美食文化在旅游景区建设中的价值和影响研究

美食文化在旅游景区建设中的价值和影响研究

美食文化在旅游景区建设中的价值和影响研究在旅游景区建设中,美食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美食不仅是一种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的媒介。

它融合了地域特色、历史背景和人文精神,为旅游景区的发展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探讨美食文化在旅游景区建设中的价值和影响,并分析其对景区发展的积极作用。

首先,美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能够为旅游景区营造独特的形象和氛围。

不同地区的美食代表了该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传承。

比如,中国的北京烤鸭、四川的火锅以及意大利的披萨和面食等都成为了这些地区的代表美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品尝和体验。

通过打造特色美食文化,景区可以将这种独特的文化形象传播给游客,吸引他们前来游览和体验当地的文化。

美食文化给旅游景区的品牌塑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形象代言人。

其次,美食文化为旅游景区提供了丰富的体验和观光项目。

除了观光景点外,游客更希望在旅游过程中融入当地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

通过提供美食体验,景区可以满足游客对多样化旅游体验的需求。

人们可以在景区内参与烹饪课程,学习当地美食的制作方法,或者品尝地道美食和特色餐点。

这种参与型的旅游体验能够增加游客的互动性和参与感,提升他们对景区的好感度和忠诚度。

第三,美食文化能够促进旅游景区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

美食业是旅游业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酒店、运输、零售和餐饮等行业紧密相连。

在旅游景区建设中,美食文化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当地餐饮业的发展,还促进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刺激了当地经济的增长。

同时,美食文化的发展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旅游景区需要厨师、服务员和相关人员来提供美食体验和服务,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最后,美食文化的发展需要注重创新和传承。

虽然美食文化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但在旅游景区建设中,需要注重创新和改造,以满足游客不断变化的需求。

景区可以通过创新的美食文化项目和品牌营销吸引更多的游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中国饮食民俗的旅游价值
民俗即民间的风俗习惯,是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中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其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份。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饮食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十分丰富
的文化内涵。

饮食民俗,亦称食俗、食风、食性、食礼或食规,它是指有关食物和饮料,在加工、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及礼仪常规。

饮食民俗隶属于生产消费民俗的范畴,是民俗中最活跃、最持久、最有特色,最具群众性和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分支。

所以饮食民俗具有巨大的旅游价值。

饮食民俗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由中国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经济状况、政治形势、文化交流、宗教信仰诸多方面因素所决定。

饮食民俗大致表现在日常生活饮食和礼仪饮食两个方面。

前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活需求,主要包括饮食结构和一天的餐饮次数、时间;后者则是从礼仪等社会需要出发,包括节令食品、礼仪往来食品和信仰上的供品等。

饮食习俗分为:日常食俗,包括使用各
种主食和副食的习惯;节日食俗,即在不同的节日将人们往往用不同的食品;祭祀食俗,来源于人们的灵魂不灭观念,同时把祭
品当作人神相通的中介,认为食用祭品就可以得到神灵祖先的福佑;待客食俗,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招待客人热情礼貌,待客
食品往往优于日常食品,如蒙古人家通常以烤全羊待贵客;特殊
食俗,即各民俗在食品方面常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地方,常常与
他们的生产条件、自然环境、组织形式有关,如侗族人喜食腌制
的生肉等;快速食俗:指吃快餐等。

在我国,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在长期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民俗,他们共同构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兴起,饮食及民俗也成了重要的旅游资源。

中国各地饮食文化差异很大,总的来说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江南人喜清淡、甜咸、爽口,讲究营养,乐于质高量小;西北人爱吃带有酸口、经济实惠和牛羊肉品种的菜肴;东北人爱吃肥而不腻、脂肪多的鱼肉菜品,一般吃用量大,习惯吃饱吃好。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

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苏菜、湘菜、徽菜、沪菜、鄂菜、辽菜、豫菜等。

各菜系在制作方法上更是各有特色:如湖北菜的煨、滑,京菜的涮、烤等,更有四川菜以
味多、味广、味厚、味道多变而著称,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佳话。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口味精美。

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

同时,追求色、香、味、形、艺的有机统一。

在色的配制上,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分明、浓淡相宜、相映成趣、和谐悦目。

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并辅佐调料,使之增香增味。

在形的配制上,注重造型艺术,运用点缀、嵌酿等手法,融雕刻和菜肴于一体,形成和谐美观的造型。

中国饮食将色,形,香,味,滋,养六者融于一体,使人们得到了视觉,触觉,味觉的综合享受,构成了以美味为核心,以养身为目的的中国烹饪特色。

它选料谨慎,刀工精细,造型逼真,色彩鲜艳,拼配巧妙,有着无可争辩的历史地位。

由于中国饮食民俗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的结晶,起着继承历史文化的纽带作用,因此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

说它有历史功能,是因为中国食俗的孕育呈现出明显的时代层次,好似不同年代的历史文物埋藏在同一地点的不同地层之中,故而它是活的社会“化石”,逼真的历史“录像带”,饮食文明史中的“特写镜头”。

通过这一功能,人们可以记录、了解、研究中国烹饪发展史上的某些片断,进而探寻和总结中国饮食文化对全人类的贡献。

说它有教育功能,是因为中国食俗有着深厚广博的群众基础,它们的产生大都蕴含着一定的功
利目的。

丰富多彩的食俗事象,不仅可使本民族熟悉自己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还能够通过食俗活动的潜移默化,进行传统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形成良好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团结互助、豪爽待客的民风,在很大程度上都与食俗的长久熏陶有关。

说它有娱乐功能,是因为中国食俗既被广大群众所创造,又被十一亿人民所利用。

食俗又常和社交、婚恋、欢聚、游乐、竞技、集市相结合,带有很强的娱乐性。

尤其是欢腾的年节文化食俗、喜庆的人生仪礼食俗和情趣盎然的少数民族食俗,多以社群的形式出现,表现了本民族人民对自己优秀文化的热爱,洋溢出健康、向上的精神和情调,人们可以从中获取乐趣,调适个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汉民的春节、回民的开斋节,都是这方面的生动事例。

此外,通过食俗还可以传授生产技能与生活知识(如采集食科、制作炊具、学习烹调、料理家务),帮助人们学会生存的本领,能在社会上自立、自强。

中国饮食民俗是一种古老而又年轻的文化,具有生生不息的神韵和魅力;中国饮食民俗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化形态,独具特色;中国饮食民俗是中华文明的标尺,也是中华民族特质的体现。

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
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
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
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现象,饮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有着巨大的旅游价值,它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要,促进旅游地的经济发展,在旅游产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旅游地独特的饮食文化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是一种旅游资源,具体表现为:
(一) 可满足旅游者口腹之欲
旅游地的地方饮食,不乏美味,旅游者对这些美酒佳肴的消费,可满足其口腹之欲,获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愉悦,从而增加旅游者在一次旅游活动中的积极体验。

中国的饮食民俗历史悠久,定能让游客满意。

(二) 地方特色饮食可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和好奇的心理
旅游者外出旅游,是希望得到一种与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体验,这是旅游者最基本的动机。

旅游地的饮食,在旅游者日常生活中难以得见,即便有人移植而来,或多或少都出现了变异,远不如原产地那么原汁原味,因此,旅游者对这些地方饮食充满新奇之情。

加之许多地方饮食知名度颇高,旅游者早知其名,这无疑会激发人们希望探究竟,以偿夙愿的心情。

中国的许多饮食影响深远,被国内外的旅客所熟知。

(三) 饮食文化可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要
地域饮食文化的形成,受到了当地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历史事件、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

饮食文化,其实是地域文化在饮食生产、制作、习俗、礼仪等方面的表现,可以说饮食文化是探悉地域文化的一个最佳切入点。

民俗旅游正是展现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旅游者可以综观我国民族文化的机体,亲自观察、体验我国民族文化的形态、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

旅游借助民俗文化而发展,民俗文化同样可以借助旅游而交流传播。

民俗旅游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经济现象。

它的开发,促进了一批新兴产业和产品的发展。

(四) 很多饮食产品可以作为旅游购物品
在中国各地林林总总的土特产中,饮食产品占了很大比重,比如名茶、名酒,再如各种糕点小吃之类。

这些饮食产品不仅可在当地食用,还可以供旅游者携回,作为旅游体验的延续,或者作为礼品赠与他人,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旅游经历。

而旅游地将这些土特产加工为旅游购物品,不仅提升了产品自身的价值,还延伸了旅游产业价值链,更好地发挥了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有利于增加当地的收入。

并且,这些饮食产品就是旅游地的名片和标志物,游客将之作为礼品赠送给亲朋,无疑会提高旅游地的知名度,这是对旅游地信息的传递和推广。

中国饮食文化有巨大的旅游价值:展示了区域性的人文特点;带动了地方第三产业的发展;拉动了内需。

饮食是旅游业存在和发
展的基础之一,风味饮食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可以以旅游促进饮食民俗的发展……饮食民俗旅游价值之巨大是非常值得旅游界去挖掘的。

要加强对民俗旅游的宣传;遵循特色性原则,充分发挥“唯我独有”的民俗旅游资源优势,充分体现本国、本地区、本民族的特色,创造“独一无二”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

具有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或产业才会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注重民俗旅游商品的开发。

总之,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古国,文化遗迹点缀大江南北。

风光名胜遍布全国各地,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民族饮食民俗与风光名胜一样具有极好的旅游开发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