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老师读书随笔 读《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有感
小学教师阅读数学教学书籍读书笔记范文(精选4篇)

小学教师阅读数学教学书籍读书笔记范文(精选4篇)小学教师阅读数学教学书籍读书笔记1读了《守望课堂——小学数学教学随笔》,感触颇深。
书中一直强调学生的核心素养。
这就是指教师应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现“活生生”的数学研究工作,而不是死的数学知识;教师应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有关的教学内容,而不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而且也应帮助学生深入领会并逐渐掌握内在的思维方法。
在《伟大的发现》这一篇随笔中,余老师巧妙地设计了“小陷阱”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循环节,在整节课中,学生完全没有感觉自己在被灌注思想。
回答问题的、没回答问题的,都感到自己有一个“伟大的发现”。
而在平日的教学中,面对教师的提问,若是简单的问题,回应的学生比较多,一旦遇上思考性强、有深度的问题,就只有个别同学试探性地举起自己的手,多数同学选择沉默。
有的时候,整个教室里鸦雀无声……这是我教六年级上课提问时的情景,每到这时,我的心就开始颤动,课间时还满脸兴奋的孩子怎么到课堂提问时就这副模样,我开始寻找答案,原因是他们缺乏思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的思考能力几乎丧失了。
学生的思考________于老师的启迪和培养。
我们做教师的往往都把主要力量用到让学生掌握现成的东西,死记硬背,久而久之,学生从不用思考慢慢发展到不会思考,后来遇到问题也就不愿意思考了,这就会发生以上的情景。
在《三角形的认识》这个教学案例中,余老师抓住了怎样画一个三角形这个点,促进学生对“围成”的理解,从而建构三角形的意义。
正如书中所说:每一个概念的建立都不是无源之水,其生长点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在基本知识的掌握过程中,不断形成数学能力、数学素养,获取多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的方法,从而“数学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基本知识的掌握是途径,多角度的思维方式的获取才是最终目的。
在《一个都不能少》这篇统计课的教学反思中,我看到了一个数学老师应有的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书心得体会从事学校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之后,我也始终没有放弃学习一些数学理论学问。
想着某一天可能会对我的教学有所关心。
也想着可能会高屋建瓴,视野更宽广。
而今,我体会到作为教育的数学与作为科学的数学这两者之间有肯定的联系。
它们能够互通,却又不得不区分异同。
生活数学观、儿童数学观、现实数学观,这三个“数学观”简洁概括了人们对学校数学〔儿童的数学〕的根本熟悉。
我对P8内容中“生活数学观”的研读有了一些体会。
原文为:数学教育的目的应当是使同学能够熟悉、理解、推断、运用数学,并常常能在社会活动中运用数学,特殊是要在对同学的个人、社会及职业生活有实际意义的背景中运用数学。
因此,中学校数学不应是外在的学问,让同学感到生疏,而要处于同学的文化和生活现实中。
正如杜威〔JohnDewey〕所说,必需填平儿童的爱好和阅历与科学之间的鸿沟,儿童的阅历和文化应当成为其在校学习的基础。
我的思索: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如何减小杜威所说的鸿沟。
儿童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数同学活化的普遍现象又是不争的'事实。
学校数学阶段孩子们所接触到的数学,他们的动身点是一样的,就是生活。
因此学习数学,就必需要从同学的生活实际动身,培育数学学习爱好。
数学实践活动、数学故事、同学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等,这些都是能够激发同学的爱好的动身点。
也是在日常教学中常常运用到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在进行爱好培育的过程中,将数学思维,数学学问,数学思想方法等融入其中,就是我们当前在做的数学教育。
外加引导、评价体系的建立,这些是站在儿童数学观的角度去对待成人数学世界和儿童数学世界之间的差异。
读懂儿童的心理,激活最近进展区,让同学经过思索、商量、尝试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由爱好入手,激发同学阅历归纳、直观操作、建构数学学问,形成并非严格的数学概念。
如此这般,学校数学教育也能在将来同学接触到数学科学起到好的作用和影响。
教师文章《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书随笔

教师文章《小学数学课程与教课》念书漫笔从踏上工作岗位到今日,我执教小学数学这门课程已经整整五年了,时期历经教材的改版、年级的调换和学生的变换,从手足无措到点滴经验的累积,小学数学讲堂是我成长的载体,记录着一路走来的每一步。
在《小学数学课程与教课》第五章第一节中,杨庆余先生指出:小学数学讲堂学习活动的实质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以学习内容为中介、以学习目标为定向的交互性活动,这类交互活动是由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加所组成的。
数学讲堂教课过程是师生以数学识题为媒介的互相作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个“交互主体”的关系。
在我的常态课中, 60%的讲堂是传统型,以“学生预习 - 教师发问 - 学生回答 - 学生练习 - 师生评论总结”的模式展开教课,学生之间的沟通每节课都有,但特别弱,四人小组的合作、沟通、分享不过被看作一种活跃讲堂氛围的“调味剂”,缺少真实的价值; 30%的讲堂是开放型,以“学生预习- 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答问题 - 师生评论总结”为模式,教师是引导讲堂方向、点拨要点难点的作用,讲堂学习氛围浓重,学生参加度较高,不过讲堂纪律不易掌控,可是注意学生沟通出现知识性错误或偏离本节课内容时,教师一定要实时赐予帮助,毕竟学生经验不够丰富、认知累积不足以及能力水平尚处于发展阶段,但这类帮助不是简单的灌注,不是一味的控制,而是一种在教师引导下的接受与研究相联合的过程;10%的课堂是传统与开放相联合的,以“学生预习 - 师生合作解决第一个问题 - 生生合作解决其他问题 - 师生评论总结”为模式,这就相当于“教师教,学生模拟教师教”的过程,这是开放讲堂的“试水”过程,因为学生年纪小,这类讲堂模式最为适用,逐渐弱化教师的领导角色,慢慢演化为开放讲堂,培养时间一年左右为佳,最优实行年级为三 - 四年级。
经过几年的教课,我感觉应当在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上多下功夫。
学习方式往常是指“学生在达成学习任务时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其实不是指详细的达成学习任务的策略、方法或行为方式,它是指学生在达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在主体性、实践性、研究性以及合作性等方面的特点。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通用5篇)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通用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1日常教学评课中,我经常用的一句评语是:这位老师的课上得十分流畅,听着十分舒服。
在继续阅读杨庆余先生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后,我把这句话改成了:这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组织策略得当,教学方法适合孩子学习本节课内容。
不单单因为专业的数学语言让评课语言更为准确贴切,也让我更加注重自己的课堂教学组织的策略与方法。
从创设数学情境谈起,我的小学数学学习一直都是平铺直入的,不管是计算还是应用题,在记忆里一直都是枯燥无味的,倒是让我十分羡慕如今的孩子,无论哪门课程,都会有合适有趣的情境。
乔纳森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对“情境”这样描述: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把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充分利用这些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
弗赖登塔尔认为,丰富的情境包括场所、故事、设计、主题和剪辑。
因此,真正能支持儿童充分运用哪些已经建立的有关数学或数学活动的经验的情境就应具有现实性、生活性与问题性等特征。
在课堂上,我通常是出示主题图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创设情境,或者是数学小故事,或者是自己的生活经验,一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二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效果破佳。
问题情境不仅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问题情境能帮助学生形成学习任务,并帮助学生进行探索。
所以,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课堂开一个好头。
一节好课依赖于教学组织策略的构建与抉择,要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因此,教师要选择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材研读与教学》数学老师读书笔记

《小学数学教材研读与教学》数学老师读书笔记
《小学数学教材研读与教学》数学老师读书笔记
数学思维是数学的灵魂,有数学知识的地方与数学思维:知识和技能不仅是学生发展的基本目标,而且还执行数学思想渗透,积累的经验在载体。
因此,课堂教学,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包含的数学思想,用知识内容,渗透数学的基本思想。
例如,1-5的理解教学,在过程的数量上,教师可以指示学生以各种图形或对象的主题与相应的要连接的行数,其中包含相应的思考;在数量完成的主题地图的两个竹篮,两个食品板,两个鹅,发现这些对象的数量是2,而数字2说,这里渗透抽象的想法,符号在数量3盆栽花,3只蝴蝶,3只鹊这些数字是3个对象,对象的数量在增量和还没有减少的`数量,引导学生观察下降和增加,同样的法律,初始情绪功能思维;两只鹅,三只鹊等物体圈起来,体现了思想的集合。
教师在这些认识的教学方面有意识的安排,悄然渗透相应思维象征思维的思维功能思维和抽象的思维。
虽然年级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数学思想,但一直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无意识地体验,这些数学思想的情感,以及任何种类的数学思想的感知和掌握,是不是必须体验一个长期的理解过程,需要教师有一个目的,有意识的长期渗透和训练,如整数,小数,知识层次,不同阶段的教科书都是统治者,脚数,以及其他形式表示,针对学生继续进行相应的思考,结合形式的思想渗透。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心得感悟【7篇】学到文库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心得感悟【7篇】小学数学教学随笔心得感悟【7篇】教学需要赋予情感,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而学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对教材的领会程度,对教师教学的兴趣密切相关。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随笔心得感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小学数学教学随笔心得感悟(精选篇1)一、教学不能只凭经验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
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
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例如:多年来我们在上复习课的时候总有一个将知识做为小结的环节,而且都是由教师给出答案,例如用语言或图表罗列出所学知识。
潜意识里认为学生是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知识网的,事实并非如此,在教学实验中学生能给出的总结形式包括:表格式——条理性很强。
思路清晰,概括能力强,有较强的周详思维能力,内容包括章节的内容说明,主要运算法则,各种问题的解题方法、注意事项及例题。
趣味式——具体、形象而且生动、有趣表现出制作者有着成人思索不及的丰富的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
汇报式——内容丰富、过程详尽。
表现出制作者情感丰富、能够客观的剖析自我。
包括章节的主要内容,自我收获学习过程中的感想、困惑和对教师的感激之情。
体会式——感受真切、信息丰富。
表现出制作者能够坦诚道出对学习对象的真实感受。
如数学很有趣它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既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能使人变得聪明。
可见,单纯凭多年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也不能够准确的把握我们正面临的家学对象。
同步培养知识技能与基本素养——《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精心整理
同步培养知识技能与基本素养——《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本月我继续阅读杨庆余先生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第十二章第一节。
读毕,在深度思考中,我遇到这样的问题:“既然在中学阶段将要系统地学习统计与概率知识,为什么还要在小学阶段安排这类知识的渗透性的学习呢?从发展一个现代社会公民的素养的角度看,这类知识在小学阶段的学习,究竟是知识掌握的任务多些,还是发展基本素养的任务多些?”接下来,我将就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统计与概率是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与客观世界中的一些随机现象的科学,它是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我上小学时,仅仅学过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主要是绘制统计图表。
实际上,这部“大2013作出推断例如,这些也是游记》策。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内容简介: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无论文本课程、实施课程、习得课程都需要教师去体认、去再造、去落实。
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即课程。
反思什么,如何反思,是这套丛书关注的焦点。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科的课程与教学遇到许多问题。
课程改革为我们开辟了大显身手的创新天地,学科教学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思想活跃,举措新颖、策略多样。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新课程不是幻想中的空中楼阁,而是需要理论与实践作为支撑;新课程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突击,而是一个不断内化积淀的长期过程;新课程的实践不是纸上谈兵的部署,它需要一批批的志愿兵与生力军去冲锋陷阵。
让我们为新课程的崛起鸣锣开道,重塑教师新形象,重筑课程新文化,进一步焕发课程改革的勃勃生机!作者简介:孔企平曾经担任多年小学数学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目前教育部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1 6年级)主编,曾担任多个国家级中小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主讲教授。
研究兴趣包括数学课程教材,数学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理论与案例分析,数学教学评价等。
曾在华东师范大学学习,先后获理学学士学位(基础数学专业)和教育学硕士学位(小学数学教材教法专业方向);后在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学习,并获哲学博士学位(数学教育专业方向)。
本书目录:第一章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第一节建国以来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的发展第二节就一轮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第三节近年来国际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第二章小学数学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第一节新课程的理念第二节新课程的目标体系第三节新教材的特点分析第三章小学数学学科的几个基本问题第一节小学数学学科的性质第二节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第三节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第四章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研究第一节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理论第二节什么是小学数学学习第三节小学数学学业习过程第四节小学数学学习的分类第五节转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第五章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研究第一节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概述第二节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第三节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决策第六章数与代数的教学研究(上)第一节教学内容的加强与削弱第二节第一学段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三节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七章数与代数的教学研究(下)第一节促进小学生数概念的发展第二节加减法的教学第三节乘除法的教学第八章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研究第一节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二节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三节空间与图形加强与削弱的内容第四节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第五节空间与图形教学的基本策略第九章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研究第一节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教学改革第二节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三节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第十章解决问题与实践活动的教学研究第一节解决问题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第二节应用问题的教学改革第三节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研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老师读书随笔读《小学数学课程
与教学》有感
本书介绍的是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等,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本书的作者结合了现在的新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进行分析,做到理论与教材相结合。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它在第八章到第十四章介绍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计算教学、数学问题及其教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代数初步知识教学、统计初步知识教学、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这样多类型的教学介绍使我大开眼界,更使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提高了一个层次。
我在看到过程与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时,想到了自己平时的教学方法。
在一些理论和概念的讲解上过于包办了,值得欣慰的是,我看到了这本书,还再反思。
我们常说二十一世纪的人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的体现我想是要有一个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去支撑。
过程与探究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所掌握的技能技巧都是有发展意义的,我们的课堂不是只为一节课而准备,而是有一个递进和传承的,不仅是知识上的还有能力上的,这才更能体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
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
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针对教学方法的改变,教材也在发生着改变,我们的课本从最初提供机械化的记忆知识,到智能化的发现和创造知识,教材成为了一方土壤,在这个地方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己的学习和思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互相欣赏。
这个过程应该是美好的,积极的,互助的。
写到这里,
我才渐渐领悟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者之间的巧妙联系。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读书让人冥思,冥思之后是明理,明理之后是智慧。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
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