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第一节课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信息技术第一章第一节教案(高一年新课程)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信息技术第一章第一节教案(高一年新课程)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高中信息技术课的课程要求。
2.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电脑的认识,了解他们的水平、基础。
3.举例与学生一起讨论信息时代的新特点。
4.与学生一起讨论信息的一些特征。
5.与学生一起体验信息交流。
二、教材内容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1节,从内容上讲,包括丰富多彩的信息和信息的一般特征。
前者是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简单易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内容;后者是重点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教学的难点。
作为信息技术课的开篇章节,不能停留在概念的讲解和理论分析上,而是要让学生从生活实际着手,体会到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巨大作用,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从而产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三、方法与策略1.引领学生体验信息社会与信息特征;2.开放地授课,根据教材又不局限教材,在概念、原则方面提高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介绍课程的基本要求。
师:从今天开始,我与大家一起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
先简单介绍一下课程情况。
我们本学期用的《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共一册,是必修课程,共用36课时来完成。
我们教材的内容主要是从我们的日常事务工作的需求出发,按照事务完成的流程引领同学们学习在工作中使用信息技术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过程,并把动手实践的广阔空间留给同学们,让大家在探索、应用中学习到一套完整的原则与技术。
为了更好地让大家认识到信息技术课与以往的计算机课的不同,我们现在先进行以下几个讨论。
第二环节:大家谈经历。
师:进入本环节,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学习、运用电脑的经历,同时也锻炼一下大家的口才和勇气。
大家针对以下几个问题先思考片刻。
(板书)(1)你玩过电脑游戏吗?觉得玩游戏感觉如何?是否影响到你的其他课的学习了?(2)家里有电脑吗?你上过网吗?在哪儿上的?进过网吧没有?你对网吧有什么认识?师:谁自告奋勇,请举手示意!如果不举手,我可就随机邀请了啊!女生a:我从小学五年级开始玩电脑,我在家用宽带上网,不爱玩游戏,偶尔上网聊聊天。
高一信息技术开学第一课

信息道德与法律
信息道德
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不传播不良信息 。
信息法律
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网络安全法》、《著 作权法》等,明确个人在信息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
网络信息安全与防护
网络安全
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如网络攻击、病毒、木马等,以及如何防范这些威胁 。
个人隐私保护
云计算
大数据
大数据是指数据量巨大、类型多样的 数据集,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 以更好地挖掘数据价值,为企业决策 提供支持。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 它将数据和应用集中存储和运行,为 用户提供方便、高效的服务。
02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组成
计算机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硬件 包括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 输出设备等,软件包括操作系统、
详细描述
02
色彩调整和滤镜应用: 了解如何美化图片,增
强视觉效果。
04
视频处理软件应用与实践
详细描述
总结词:创作个性化视频, 记录生活点滴
02
01
03
视频剪辑与拼接:学习如何 将多个视频片段合并成一个
完整的视频。
转场效果与音频编辑:了解 如何添加转场效果和编辑音
频,提升视频质量。
04
05
文字和滤镜应用:学习在视 频中添加文字和滤镜,增强
视觉冲击力。
网络应用与实践
总结词:探索网络世界, 获取信息与交流
网络搜索技巧:学习如何 使用搜索引擎高效地获取 信息。
详细描述
社交媒体应用:了解如何 使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交 流和分享。
05
信息技术课程规划与建议
信息技术课程规划
2024学年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数据与计算》第一章第一节《数据及其特征》教案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数据及其特征》对应教材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数据与计算》第一章第一节《数据及其特征》姓名学校授课年级高一课程学时1学时教材分析《数据及其特征》作为《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第一章的开篇,为学生构建了数据科学的基础框架。
本节内容涉及数据的基本概念、类型、特性以及数据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数据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通过对数据特征的探讨,学生能够认识到数据在信息社会中的价值,为后续深入学习数据处理与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基础。
然而,学生对数据科学的认识尚浅,对数据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教学中需要结合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从具体现象中抽象出数据模型,逐步建立起对数据科学的认识。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数据的定义及其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
2.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数据,并理解其特征。
3.学生能够掌握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核心素养1.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使其能够敏锐地捕捉和理解数据信息。
2.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通过编程和算法解决数据相关问题。
3.增强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使其能够自主地探索和学习数据科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1.数据的定义和分类。
2.数据的基本特征及其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
难点:1.数据抽象思维的培养,从具体实例中提炼数据模型。
2.数据分析方法的掌握,如何从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
教法学法在教授粤教版(2019)信息技术必修一《数据与计算》第一章第一节《数据及其特征》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首先,我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数据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接着,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和视频,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数据及其特征,以增强他们的直观感受。
此外,我还设计了小组讨论和互动问答环节,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
信息技术必修一《数据与计算》第一单元第一节《数据信息与知识》教案

第一单元第一节《 数据、信息与知识》教 案
一、课标要求及设计依据
依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学生应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掌握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并能在实际问题解决中运用所学知识。
十、教学反思(教师课后根据上课实际情况自行填写)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对数据、信息与知识的概念有了较为清晰的理解,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加深了认识。然而,在实践操作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工具使用的不熟悉,这提示我在未来的课程中需要加强对工具使用的指导。此外,我还需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教师行为:指导学生使用数据收集工具,进行简单的数据采集和处理。
学生行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体验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过程。
设计目的: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数据采集和处理的理解。
(五)小组合作学习(5分钟)
教师行为:分配小组合作任务,鼓励学生共享信息,共同解决问题。
学生行为: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o学生能够在团队合作中共享信息,展现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数据、信息与知识的概念理解及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实际操作,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复杂问题。
六、教学策略
采用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和探究式学习法,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和实际操作演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以提高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四、教学目标及核心素养目标
三维目标:
o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的概念,掌握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基本技能。
高中信息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一课_2022年学习资料

算法分析:-以“韩信点兵问题”-为例:-Sepl:将N初始值赋为1-Sep2:如果N被3、三,7整除后的余 分别为2,32,则输出N的-值,转Sep叫-Step3:将N的值加1,转Siep2-Step4:结束程序
自然语言的优点:通俗易懂。-缺点:容易产生歧义。
例如:-“这个人连老张也不认识”。-意思之一:这个人不认识老张。-意思之二:老张不认识这个人。
算法与程序设计高中信息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一课ppt
个人计算机的另一个称呼是什么?-电脑-为什么称计算机是电脑?-计算机能模拟人的大脑的活动
算法与程序设计-揭开计算机解决问题的-算法初步-神秘面纱-必程序设计基础-算法与程序框图-必可视化编程-算 与程序实现-基本算法-必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算法案例-必程序设计实践
算法的描述-冬自然语言-冬流程图-必伪代码
1、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什么是自然语言。-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
算法描述:-以“韩信点兵问题-为例:“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 -物几何?”答曰:“二十三。-算法分析:从1开始,取出一个自然数判断它被3,5、7整除后的余数-是为232 如果是,这个数即是所求的数,求解鞋束。,用下-一个数再试,直到找到这个数为止
计算机只懂得根据人的命令来执行相关的程序,而我们要编写程序,-首先要分析问题:-对问题进行详细地分析,通过 析,弄清楚已知条件下的初始状态及-要达到的目标,找出求解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并抽取出一个数学模型,形-成算法 -然后要设计算法-将这个数学模型连同它要处理的数据用计算机能识别的方式描述出来-使之成为计算机能处理的对象 最后,编写程序:-用程序设计语言设计出具体的问题求解过程,形成计算机程序-这样,计算机就会按照我们给定的指 一条一条地-进行处理了。
教科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说课课件

说教法
T
信息技术学科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在编程计算 这一章节教学过程中,我们在以师生在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主要培养 学生的编程思维,而基于本小节内容的特点,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游戏Pk活动引入法
利用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游戏同台PK活动引出本课内容,即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会游戏执行 的整个过程。
.层层递进式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探索和 实践中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游戏项目的认识,感受程序设计的魅力; .通过对python代码程序的调试运行,激发学生学 习编程的欲望。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算法的表示及流程图描述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 .了解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
.流程图描述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 .Python中调试运行程序。
自主探究
探究猜数字游戏的算法描述
实践操作能力提升
用python程序设计语言实现猜数字 游戏的功能,并适当增加游戏的难 度
课堂总结
总结新知强化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猜数字游戏PK)
游戏规则: . 用10秒记忆10个物品以及它们的编号; . 系统随机出题,之后根据提问回答5个物品的编号 【比一比】 看谁的专注力好记住的物品编号数量多?
普通高中教科书 / 信息技术 / 2019版 / 数据与计算
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
目录
01 说教材 02 说教学目标
05 说学法
03 学教学重点、难点
06 说教学过程
04 说教法
07 说教学反思
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
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2019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数 据与计算》中第二单元《编程计算》中的第一节内容,在些之 前第一单元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对计算有了一定的了解;而 如果我们要与计算机能自如的沟通,就要学习与计算机沟通的 语言,学会编写计算机程序,学会编程的前题是我们要了解计 算机编程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怎么样的,知道了计算机帮且我们 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知道为什么计算机能听令于人类,才能 为后期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指明方向。
高中信息技术听课记录

高中信息技术听课记录第一节课:计算机硬件基础在高中信息技术的第一节课中,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计算机硬件的基础知识。
计算机硬件是指计算机的实体部分,包括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
主机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负责处理和运算数据。
显示器用于显示计算机处理的结果,键盘和鼠标则是与计算机进行交互的工具。
接着,老师详细讲解了主机的组成部分。
主机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和硬盘。
CPU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负责执行指令和进行运算。
内存是用于存储数据和程序的地方,可以快速读取和写入数据。
硬盘则是用于长期存储数据的设备。
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计算机通过输入设备接收外界的数据,经过CPU的处理和运算,然后通过输出设备将结果显示出来。
这个过程中,计算机会将数据存储在内存中,以便快速读取和写入。
第二节课:计算机网络基础在高中信息技术的第二节课中,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连接在一起,实现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照规模,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
局域网覆盖范围较小,一般是在同一建筑物或校园内部;城域网覆盖范围较大,一般是在同一个城市内部;广域网覆盖范围更大,可以连接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国家的计算机。
接着,老师详细讲解了计算机网络的组成部分。
计算机网络由计算机、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组成。
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进行数据的传输和交换。
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协议。
通信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的规则和约定,用于控制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常见的通信协议有TCP/IP协议、HTTP协议等。
第三节课:数据库基础在高中信息技术的第三节课中,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数据库的基础知识。
数据库是用于存储和管理数据的系统。
老师首先介绍了数据库的概念和特点。
数据库是一个有组织的数据集合,可以按照特定的数据模型进行组织和管理。
数据库具有数据的独立性、数据的共享性和数据的持久性等特点。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第一章《数据与信息》第一节课教案

课程主题:走进数据与信息的世界教学目标:1.理解数据与信息的概念及其区别。
2.认识数据在科技领域中的重要性及应用实例。
3.通过实践活动,学会从日常生活中识别并提取数据与信息。
4.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激发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数据与信息的定义、区别及应用实例。
●难点:理解数据如何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以及信息对决策的影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科技领域数据应用案例)●小组讨论题卡●实践活动材料(如:纸笔、收集日常生活数据的表格模板)●互联网资源链接(用于拓展学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情境导入:播放一段短视频,展示智能家居(如智能音箱根据用户习惯播放音乐、自动调节室内温湿度)的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科技背后是如何利用数据和信息的。
●提问引入:视频中展示了哪些现象?这些现象是如何通过数据和信息实现的?引出数据与信息的概念。
二、新知讲授(8分钟)1.定义解析:a.数据:是未经加工的原始记录,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声音、符号等。
b.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后,对人们有价值、有意义的数据。
c.举例说明两者区别,如“天气预报中的温度数据”与“明天会下雨,请带伞”的信息。
2.科技领域中的数据与信息应用:a.展示几个科技领域的案例(如大数据分析预测市场趋势、人工智能辅助医疗诊断、物联网监控城市交通流量等),解释数据如何被收集、处理并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
b.强调数据驱动决策的重要性,以及信息技术在这些领域中的核心作用。
三、师生互动(8分钟)●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你身边的科技产品如何利用数据与信息改善生活?”,每组推选代表分享。
●教师引导:鼓励学生从智能手机、智能家居、在线教育等方面展开讨论,教师适时补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数据与信息背后的技术原理。
四、学生动手环节(15分钟)●实践活动:“数据收集与信息提炼”o分发表格模板,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限定时间内(如10分钟)从教室或校园环境中收集至少5项数据,并尝试将这些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我国目前运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每秒峰值 我国目前运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每秒峰值 运算速度11万亿次的曙光4000A 11万亿次的曙光4000A, 运算速度11万亿次的曙光4000A,号称中国信 息技术领域的“三峡大坝”。它使我国成为世界 息技术领域的“三峡大坝” 上继美、日之后第三个跨越10 10万亿次计算机研发 上继美、日之后第三个跨越10万亿次计算机研发 和应用的国家。 和应用的国家。
第一台计算机———ENIAC 第一台计算机
2.计算机的发展(以电子元件来划分发展阶段) 计算机的发展 电子元件来划分发展阶段 来划分发展阶段)
时代 一 二 三 四 年 份 1946~1957 1958~1964 1965~1971 1972~现在 1972~现在 逻辑元件 电子管 晶体管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大规模和超大规模 集成电路 速度( 速度(次/秒) 万 十万 百万 千万
2005年11月,IBM正式向业界宣布,安装在美国 年 月 正式向业界宣布, 正式向业界宣布 劳伦斯•利弗摩尔国家实验室的蓝色基因/L超级计 利弗摩尔国家实验室的蓝色基因 劳伦斯 利弗摩尔国家实验室的蓝色基因 超级计 算机创造了每秒钟280.6万亿次运算的性能纪录, 算机创造了每秒钟 万亿次运算的性能纪录, 万亿次运算的性能纪录 峰值速度甚至达到367万亿次。被称为上世界最快 万亿次。 峰值速度甚至达到 万亿次 的计算机。 的计算机。
信息处理工具——计算机 第二节 信息处理工具 计算机
一.信息的数字化 二.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三.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核心——中央处理器 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核心——中央处理器 —— 四.计算机中的信息存储信号 1.模拟信号 特点:用实物或电压、 特点:用实物或电压、电流等连续变化着的物理 量来表示相应的不断变化的实际信息。 量来表示相应的不断变化的实际信息。 缺点:信息容易失真。 缺点:信息容易失真。 2.模拟信号 2.模拟信号 特点:把实际信息编成以0 表示的二进制代码。 特点:把实际信息编成以0或1表示的二进制代码。 优点:传输受外界影响小,便于借助网络传输。 优点:传输受外界影响小,便于借助网络传输。
2.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2.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输入设备
中央处理器
硬件系统 计 算 存储设备 机 系 统 输出设备
系统软件 软件系统 应用软件
三、中央处理器(CPU) 中央处理器( )
1.中央处理器的组成 1.中央处理器的组成 器 中 央 处 理 器 器 的 的
2.生产 的两大厂商: 2.生产CPU的两大厂商:Intel与AMD 生产 的两大厂商 与
3.IT业第一定律 业第一定律——摩尔定律 业第一定律 摩尔定律
1965年 1965年4月,当时还是仙童公司电子工程师的摩尔 当时还是仙童公司电子工程师的摩尔 在《电子学》杂志上发表文章预言,半导体芯片上 电子学》杂志上发表文章预言, 集成的晶体管和电阻数量将每年翻一番。 集成的晶体管和电阻数量将每年翻一番。1975 年他又提出修正说,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量将每 年他又提出修正说,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量将每 18个月翻一番。如今这一定律已成为“IT行业第一 18个月翻一番。如今这一定律已成为“IT行业第一 个月翻一番 定律” 定律”
2. 常见的输出设备
二、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1.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冯·诺依曼结构 1.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冯 诺依曼结构 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控制器
输入设备
主存储器
输出设备
运算器
冯·诺依曼结构的特点 诺依曼结构的特点
• 采用二进制 • 程序和数据统一存储并在程序控制下自动工作 鉴于冯 诺依曼 诺依曼对计算机发展 鉴于冯·诺依曼对计算机发展 所作出的突出的贡献, 所作出的突出的贡献,人们 把他尊称为“计算机之父” 把他尊称为“计算机之父”
小知识:中国自己的 小知识:中国自己的CPU
为什么要研制中国 自己的CPU? ? 自己的
龙芯
凤芯
四、计算机中的信息存储
1.计算机中存储器的分类 1.计算机中存储器的分类 ROM---Read-only memory 存储器 存 存储器 CMOS 存 储 RAM---Random-access memory 器 机存 存储器 存 存 存储器 U
内存条(内存储器、 内存条(内存储器、RAM) )
CMOS(内存储器、ROM) (内存储器、 )
软盘(外存储器) 软盘(外存储器)
硬盘(外存储器) 硬盘(外存储器)
光盘(外存储器) 光盘(外存储器)
U盘(外存储器) 盘 外存储器)
五、计算机中信息的输入输出(I / O) 计算机中信息的输入输出( ) 1. 常见的输入设备
信息技术的发展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Information Technology 1.第一台计算机诞生 第一台计算机诞生
名称: 名称:ENIAC 中国第一台计算机 时间: 时间:1946年 年
诞生于什么时候? 诞生于什么时候?
地点: 地点:美国 基本用途: 基本用途:科学计算 年 1958年 1958 应用领域: 应用领域:国防事业
2009.9.1
第一节 信息与信息技术
1. 五次信息革命 2. 信息技术的发展
一、五次信息革命
第一次信息革命: 第一次信息革命:语言的形成 第二次信息革命: 第二次信息革命:文字的创造 第三次信息革命: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应用 第三次信息革命:造纸术、 第四次信息革命: 第四次信息革命:电报电话的发明 第五次信息革命: 第五次信息革命:微电子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 的应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