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服法与护理(李平)
中药内服法护理

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和治疗过程,给予患者必 要的支持和鼓励,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 展趋势
本次项目成果总结回顾
01
中药内服法护理理论体系构建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初步构建了中药内服法护理的理论体系,包括基
本原则、方法分类、操作规范等方面。
02
中药内服法护理技术优化
煎药的火候
有文火、武火之分。急火煎之为武火 ,慢火煎之为文火。一般先武后文, 即开始用大火,煎沸后改用小火。
煎药用水
古时曾用长流水、井水、雨水、泉水 、米泔水等。现在多用自来水、井水 、蒸馏水等,但总以水质洁净新鲜为 好。
煎药的方法
将药材浸泡30~60分钟,用水量以高 出药面为度。一般中药煎煮两次,第 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1/2.两次 煎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2次服用。
多学科交叉融合
中药内服法护理涉及医学、药学、护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未来有望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中药内服法护理的 全面发展。
智能化辅助决策
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未来中药内服法护理 有望实现智能化辅助决策,提高中药内服法的疗效和安全 性。
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不断提高,未来中药内服法 护理有望加强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药在全球范围 内的传播和应用。
散剂
将药物研碎,成为均匀混合的干燥粉末,有内服与外用两种。内服散剂末细量少者,可直 接冲服;量多者,可加适量开水调服;外用散剂可用于撒布疮面或患病部位。
膏剂
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浓缩而成的剂型。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膏剂有流浸膏、浸膏 、煎膏剂等,外用膏剂又分软膏剂和硬膏剂两种。
03
中药内服法的护理

正确的煎煮方法能够充分提取药材的有效成分,从而提高中药内服 法的疗效。
服药时间
根据病情和药物性质,选择合适的服药时间,有助于提高中药内服 法的疗效。
中药内服法的疗效提高方法
联合用药
根据病情需要,合理搭配不同功效的中药,以提高疗效。
个体化用药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以提高疗效。
症状改善程度
通过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变化,评估中药内 服法的疗效。
生理指标变化
观察患者生理指标的变化,如血压、血糖、血脂 等,以客观评价中药内服法的疗效。
生存质量评估
采用生存质量量表等工具,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 ,以全面评价中药内服法的疗效。
中药内服法的疗效影响因素
药材质量
中药材的质量直接影响中药内服法的疗效,因此选用优质的药材 是关键。
观察病情变化
在服用中药期间,应密切观察病 情变化,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
就医。
记录症状变化
患者可记录自身症状的变化情况 ,以便于医生对治疗效果的评估
和调整治疗方案。
定期复诊
按照医生建议定期复诊,以便及 时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确
保治疗的顺利进行。
04
中药内服法的疗效与评价
中药内服法的疗效评价标准
中药内服法的分类
01
02
03
04
煎煮法
将中药饮片放入锅中,加入适 量的水,煎煮一定时间后取汁
服用。
冲泡法
将中药饮片或有效成分放入杯 中,加入热水浸泡一定时间后
饮用。
药酒法
将中药饮片浸泡在酒中,经过 一定时间后饮用。
丸剂法
将中药饮片研磨成粉末,制成 丸剂口服。
02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访中日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药物药理室主任李平教授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访中日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药物药理室主任李平教授李平,女,汉族,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中日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药物药理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肾病临床疗效评价重点研究室主任;免疫炎性疾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肾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临床安全用药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中药协会肾病中药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专业特长:擅长诊疗慢性肾炎蛋白尿、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肾病等。
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临床疗效评价与相关机制研究。
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973、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二十余项。
在国内外期刊杂志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 收录杂志论文80余篇;撰写学术著作11部,主编学术著作5部。
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部级科技将科技奖励11项;曾获国家留学归国成就奖;国家“十一五”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国家中央机关优秀女科技工作者;国家首届杰出女中医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领衔研究项目益气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显性蛋白尿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荣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7年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六批师承指导老师;2018入选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计划—岐黄学者。
记者:李教授,您好,您从事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多年,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973、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您能介绍一下研究背景和有待解决的瓶颈问题吗?李平教授: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在全球患病率高、危害严重,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中药内服法的护理

中药内服法的护理1.1 服用解表药必须首先辨别表证的性质分别用药,并根据四时气候变化、患者体质及地理环境的不同而恰当选择、配伍应用,如除针对外感风寒、风热表邪不同,相应选择发散风寒或风热的药物外,还有与祛暑、化湿、润燥药配伍;若虚人外感,还须分别与补气、助阳、滋阴、养血等药配伍;春夏腠理疏松,易于汗出,用量宜轻,冬季腠理致密,不易汗出,用量宜重;北方严寒地区用药宜重,南方炎热地区用药宜轻。
1.2 解表类药汤剂应取汁温服,服药后静卧,温覆取汗或饮热粥、热汤助汗驱邪。
临床发汗以微汗为宜,切不可大汗,以免耗伤阳气,损及津液,造成“亡阳”“伤阴”的弊端。
1.3 应用解表药,饮食宜清淡、细软、易于消化,多饮开水,不宜进辛辣、油腻、黏腻之物,忌食酸性食物,特别要忌食鱼蟹类、狗肉、香菇等毒发之物。
风寒表证患者,宜多食姜、葱、豆豉等温热之品;风热证患者宜多食西瓜等清热之物。
1.4 应用解表药宣毒透表,护理着眼点不在汗出多少,应观察疹点的隐现、色泽、发热等情况,如疹点透出.色泽鲜红,体温渐降,精神好转,为热毒外透之征,病情向愈;反之,则为药物无效或病情加重。
2 清热类药物服法与护理2.1 服用清热类药物,必须详细辨析热邪性质(虚、实、湿、毒)、部位(脏腑、气、血)以及有无兼证,以便选择用药并作必要的配伍。
2.2 清热类药皆寒凉而多味苦,易伤阳气,故脾胃虚弱、阳虚及寒证忌用;苦燥之剂又易伤津液,阴虚者慎用或辅以补阴药。
2.3 清热之剂,视药物不同,煎煮时间有别,一般煮沸后10~15分钟,若为清热解毒或清热解暑等辛凉之品,煎煮时间要求稍短;凡清热、解毒之剂,宜凉服或微温服;使用清热药应中病即止,不可过用,以免克伐太过,损伤正气。
2.4 病房要有良好的通风和降温设备,并根据病人发热程度调节室内温度;高热不退者,配合物理降温,给药可采用频服法;汗出较多者,及时更换衣被。
2.5 清热类药多用于治疗火热、热毒之证,宜采用清补之类膳食,可多饮清凉饮料、果汁等,或以西瓜、梨、苹果及凉性瓜果蔬菜等为辅食;中暑及高热汗出较多者,宜让患者多饮含盐饮料。
中药内服法(文献来源:李庆业《传统方剂手册》)

中药内服法(文献来源:李庆业《传统方剂手册》)服药是否得宜,对疗效也有一定影响。
内服法包括服药时间和服药方法。
服药时间一般来说,服药宜在饭前1小时左右。
对肠胃有刺激的药物宜在饭后服,滋补药宜空腹服,治疟药在发病前2小时服,安眠药宜睡前服,急性病服药则不拘时间,慢性病服丸、散、膏、酒者应定时。
另外,根据病情,有的可一日数服。
有的可以煎汤代茶不拘时服。
个别方剂有特殊服法,如鸡鸣散应在天明前空腹冷服效果最佳。
服药方法汤剂一般是一剂分2~3次服,病情紧急的可1次顿服。
此外,还可根据需要持续服药,以维持疗效。
目前临床服药多为一日1剂,分头煎、二煎服用。
如遇特殊情况,也可一日连服2剂,以增强药力。
汤剂一般多温服,发汗解表药除温服外,药后宜温覆避风,使遍身持续微微汗出。
热证用寒药宜冷服,寒证用热药宜温服。
但有时病证寒热错杂、相互格拒,可出现服药后呕吐难下。
如系真寒假热,则宜热药冷服;如系真热假寒,则宜寒药热服。
此为反佐服法。
一般服药呕吐者,可加入少量姜汁,或用鲜姜擦舌,或口嚼少许陈皮后服药,亦可冷服,或采用少量频服等法。
如遇昏迷病人吞咽困难者,可鼻饲给药。
丸、散、膏、丹等中成药,一般为每日2次,但也有少数规定为1次或3次。
剧毒药则必须按规定剂量服用,或遵医嘱服用。
小儿和老人服药剂量当酌减。
服用成药多用温开水或凉开水送服。
有的则要求以黄酒、白酒、米汤、盐汤或藕汁、萝卜汁、药物煎汁等送服。
对于小儿或吞咽困难的病人,可将散剂、蜜丸等用水或乳汁调成糊状喂服。
一般用于治疗咽喉病症的成药,可将其含于口中,使其缓缓溶解,慢慢咽下,如六神丸等。
凡属胶剂如阿胶、鹿角胶等,单独服用时,皆以黄酒(亦可加冰糖)隔水加热使之溶化后服下。
李平教授基于“毒生病络”理论治疗结直肠癌临证经验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 o1.19 No.76投稿邮箱:sjzxyx88@234作者简介:王燕(1992-),女,201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肿瘤。
通讯作者*:李平(1964-),男,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肿瘤。
·中医中药·李平教授基于“毒生病络”理论治疗结直肠癌临证经验王燕1,陈思思1,江海丽2,李平2*(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院区,安徽 合肥)摘要:中医药在结直肠癌全程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李平教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元气化生异常、内生瘤毒是肿瘤形成的原因,毒生病络是肿瘤增殖的始动因素与基础,并从辩证论治出发,拟定益气养阴解毒通络方以益气扶正、攻击瘤毒,抑制病络的无序增生,在临床中取得很好的疗效。
关键词:名医经验;中医;毒生病络;结直肠癌中图分类号: R735.3+7 文献标识码:B DOI : 10.19613/ki.1671-3141.2019.76.129本文引用格式:王燕,陈思思,江海丽,等.经李平教授基于“毒生病络”理论治疗结直肠癌临证经验[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6):234-235.Professor Ping Li's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reating Colorectal Cancer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oxic in the Veins"WANG Yan 1, CHEN Si-Si 1,JIANG Hai-Li 2, LI Ping 2*(1.Anhu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fei Anhui; 2.High-tech Hospital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Anhui)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verall treatme-nt ofcolorectal cancer.Professor Ping Liconcluded that many years of clinical experience that generation anomaly of qi and tumor toxin are the cause of tumor formation.Toxic inthe veins is the starting factor and foundation of tumor proliferation.The compound side benefits the Qi, strengthens the tumor, attacks the tumor poison, inhibits the disordered pr-oliferation of the disease, and achieves good curative effect in the clinic.KEY WORDS: Famous doctor experience; Chinese medicine experience; Toxic in the veins; C-olorectal cancer0 引言李平,医学博士,博导,一级主任医师,教授,江淮名医,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特聘专家,中国中医肿瘤防治联盟副主席。
第四节药物应用护理中药内服法

甘微苦温
辛苦温
行气化痰散结消痞 理气化痰降逆止呕 行气散结,散寒止痛
脾胃气滞;痰浊停滞;腹 痛便秘
脾胃气滞;痰湿咳嗽;呕 吐
疝气痛;痛经;产后腹痛
3~9 3~9 10-15
疏肝解郁,理气和中, 肝气郁结;脾胃气滞;痰
燥湿化痰
多胸闷
行气解郁,活血止痛 肝胃气痛,月经不调
3-10 3-6
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胸痹证;脘腹胀痛,泻痢。 5-10
清热除烦利尿
热病烦躁;口舌生疮
9~15
芦根 苦寒
清热生津止呕
肺热咳嗽;胃热呕吐;尿 15~
赤
30
清热燥湿药(治疗湿热证火热证)
药名
性味
黄芩 苦寒 黄连 苦寒 黄柏 苦寒
龙胆 苦寒 草
苦参 苦寒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清热燥湿杀虫止痒
应用
用量 (g)
祛风湿类药
药名
性味
功效
应用
用量 (g)
白花蛇
甘咸温。 有毒
祛风通络定惊止痛
桑枝 苦平
祛风通络
风湿顽痹;头风;破伤风 风湿肢节痛麻木拘挛
1~3 9~15
桑寄生 苦甘平
祛风通络养血安胎
风湿痹痛;肾虚腰痛;胎动 9~15 不安
丝瓜络 甘平
祛风通络 解毒化痰
风湿痹痛;乳痈
6-10
药名 茯苓
性味 甘淡平
利水渗湿类药
油腻之品 5.疑有传染病者先作好隔离
清热泻火药(治疗脏腑火热证)
药名
性味
功效
应用
用量 (g)
石膏 辛甘大寒
夏 枯
中药内服法与护理

中药内服法与护理1.解表类药的服法与护理(1)解表类药应温服,服药后应卧床休息覆被并进热饮,以达发汗祛邪的目的。
发汗以微汗为宜,不可太过,以免损伤正气,伤耗阴液。
(2)病人应避风寒,禁冷敷。
(3)应慎与解热阵痛类西药通用,以防出汗过多。
(4)饮食宜清淡,忌酸性、生冷食物。
2.泻下类药的服法与护理(1)泻下类药一般应空腹服用,因其易伤脾胃,应得泻即止。
(2)单纯为通便而服用润下药。
应于睡前服用。
(3)服泻下类药后,大便次数增多,并可有轻微腹痛,一般便后腹痛即小时。
服药后注意排泄物的质、量、次数等变化,对服药后腹泻较重者,应随时观察病情,以免虚脱。
(4)服药期间,宜食清淡、易消化饮食,忌硬固、油腻、辛辣之品。
可多食水果和蔬菜。
3.温里类药的服法与护理(1)服药期间应注意防寒保暖,防止风寒侵袭及腹部受寒。
(2)宜进温热饮食以加强药效,忌食生冷寒凉之品。
(3)温里类药多辛温香燥,易伤津液,阴虚津亏者慎用。
服药后若出现咽喉疼痛、舌红、咽干等症状时,为虚火上炎,应及时停药。
(4)危重病人服用回阳救逆药时,应密切观察服药后的反应。
4.清热类药的服法与护理(1)清热类药性寒,易伤氧气,应中病即止,平素阳虚者应禁用。
(2)清热类药多苦寒,易伤脾胃,故在用药前应询问病人有无脾胃宿疾,以防损伤脾胃。
(3)清热类药宜饭后服用,服药期间宜服食清凉食品,忌辛辣油腻。
(4)孕妇禁用或慎用。
5.理气活血类药的服法与护理(1)理气活血类药多辛香燥烈,走窜通行,易于耗血、动血,虚证病人和有出血倾向者应慎用或禁用。
(2)理气活血类药行气动血,服药期间宜服食清凉食品,忌辛辣油腻。
(3)孕妇禁用或慎用。
6.补益类药的服法与护理(1)补益类药应于饭前空腹服用,以利药物吸收。
(2)补益类药易使胃气壅滞,造成消化不良。
脾胃虚弱而食滞不化者应慎用,或应同时配用消导药。
(3)外感期间不宜使用补益类药。
(4)补益类药需长期服用方能见效,应鼓励病人坚持服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消导类药物的用法与护理
消导类药: 凡以消食健脾或化积导滞,治疗食 积停滞症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消导剂。
消导药物的分类
消积导滞剂:保和丸(食积停滞, 暧腐 吞酸,不欲饮食)。 枳实导滞丸(大便秘结, 痢疾的里急后重) 健脾消食剂:开胃健脾丸(健脾和胃, 治疗食欲不振,腹胀泻滞)消导药的注意事项与护理安神类药物的注意事项与护理
3.饮食以清淡、平和为宜,忌油腻、 辛辣、肥甘、酒茶等刺激性食品。服用安 神类药物,晚饭不宜过饱。 4.许多安神药物中,含有朱砂、如天 王补心丸、朱砂安神丸、柏子养心丸,朱 砂有毒,故中病即止.肝肾功能不全者禁服 。
补益药的用法
1 、虚证一般病情较长,故补益药宜做成蜜丸、 煎膏、片剂、口服液、颗粒等,以便长期保存和 服用。如作汤剂,宜温火久煎为好。 2 、补益药应饭前空腹服用,以利于药物吸收。 但急症可不受此限。
补益药的注意事项与护理
1、脾胃虚弱而食滞不化,舌苔腻厚不宜服用。 2、服药期间,如遇外感,应当停止服用补益药。 3、服用补益药时,内含人参、党参、西洋等参类药物应 避同时莱菔子或萝卜等降气之品同时服用,避免降低 药效。 4、内服含人参补益注意避免与含有藜芦的药物同时服用 。因为十八反明确规定,诸参辛芍反藜芦. 5、服用补益药期间,忌油腻、辛辣、生冷不易消化的食 品。
解表药的用法:
解表类药应温服,服药后卧床敷被并进热 饮(开水或热稀粥),以达到发汗祛邪的 目的,发汗以微汗为度,身体感到潮湿的 小汗,不流下即可,不可太过,以免伤正 气,伤耗阴液。只有微汗才有解表的作用, 大汗可暂时使发烧退下,过一会体温会再 次升高的。
解表药的注意事项与护理
1、患者服药后应避风寒,忌冷敷。 2、饮食宜清淡,忌酸性(酸具有敛邪之弊), 生冷类食物 3、应慎与解热镇痛类西药同用,以防过汗。 4、应中病即止,勿久服之。阴虚自汗(阴液不足 ,不能滋润,身体呈现缺水状态,不能制阳引起 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可表现为五心烦热,午后潮 热,口燥咽干,心烦失眠)、阴虚盗汗、患疮痈 、失血过多的病人要慎用解表药
学习内容
(一)解表类药物的用法与护理 (二)清热类药物的用法与护理 (三)祛痰药物的用法与护理 (四)补益药的用法与护理 (五)消导类药物的用法与护理 (六)安神类药物的用法与护理
(一)解表类药物的用法与护理
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 药物,称为解表药。
解表药分类:
1、辛温解表剂: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 2、辛凉解表剂:银翘解毒片、感冒退热颗 粒、桑菊感冒片) 3、解表胜湿剂:九味羌活丸 4、扶正解表剂:参苏饮 玉屏风散 5、祛暑解表剂:藿香正气水
1、消导类药物对于虚证无积滞者要禁用,宜饭后服用。 2、饮食以平补为宜,少食多餐,以营养丰富易于消化为 原则。若油腻肉食积滞可用山楂(但有出血性、痢疾 病,孕妇、妇女月经期,月经量多时禁用,外感表证 不可用山楂。(山楂具有活血作用,山楂味酸具有敛 邪的作用) 3、若为瓜果蔬菜积滞、外感伴有食积可用神曲,淀粉性 引起食积用麦芽(但是哺乳期妇女禁止用麦芽,麦芽 具有回乳的作用)腹胀者可用莱菔子(用人参时不可 用莱菔子,因为莱菔子具有降气作用,而人参具有补 气作用。二者合用,作用减弱。)
(四)补益药的用法与护理
补益药 凡以补益人体气、血、阴、阳,治 疗虚证为主要作用的中药制剂
补益药的分类
补气剂:四君子丸、补中益气丸 助阳剂:右归丸、桂附地黄丸 养血剂:当归补血口服液、四物合剂 滋阴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 补气养血剂:八珍丸、人参养荣丸 补气养阴剂:生脉饮 阴阳双补剂:龟鹿二仙膏 补精养血剂:七宝美髯丸
清热药的分类
1、清热泻火解毒剂:龙胆泻肝丸( 清肝胆、利湿热);牛黄解毒胶囊(清 热解毒);板蓝根颗粒(清热解毒,凉 血利咽。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等) 2、解毒消癥剂:抗癌平丸(清热解 毒,散瘀止痛)
清热药的注意事项与护理
1 、清热类药性寒,易伤阳气,应中病即止,平素阳虚 (畏寒肢冷)者应慎用。 2、清热类药多为苦寒,易伤脾胃,故在用药前询问病人 有无脾胃宿疾,以防伤脾胃。 3、清热类药物应饭后使用,服药期间应清淡饮食。 4、服用清热解毒类药时,避免和菌类药物同时服用,清 热解毒药物相当西药的抗菌素类,在杀病菌的同时,也 把菌类药物杀死,如肠炎时,黄连素与乳酸素,错开2小 时以上服用。 5、孕妇忌用。
祛痰药护理要点
1 、服药后护理重点是观察咳喘变化及痰的 量、质、色、味及咳痰是否通畅。 2 、 痰多咳出无力的病人,可给予翻身 拍 背,必要时把痰吸出; 3 、 痰稠者,可让病人吸入水蒸气或雾化吸 入,使痰液易咳出。
祛痰类药物注意事项
1、祛痰药中的温肺祛痰药和祛风化痰药如天南 星、半夏、白芥子等大多有毒,内服剂量不宜 过大,应中病即止,不宜久用。 2、复方甘草片、强力枇杷露含有罂粟壳。故不 宜久服,过量服,孕妇禁用。(甘草含有类似 糖皮质激素的作用升可高血压、血糖、排钾、 水肿)
解表药的注意事项与护理
5、患有高血压、青光眼的病人要慎用含有
麻黄的解表药。麻黄中含有麻黄碱,麻黄碱具有 升高血压,兴奋中枢的作用,故也不可与降血压 药物、强心药物合用。 6、解表药多为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 文火煮沸10-15分钟即可。
(二)清热类药物的用法与护理
清热药: 凡药性寒凉,以清解里热为主要功的药物 ,称为清热药 清热药功效: 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退虚热、燥 湿、利湿、滋阴、发表。
(三)祛痰类药物的用法与护理
祛痰类药物: 凡是能祛除痰湿或痰饮所致的各种病症的药 物,称为祛痰药
祛痰药的分类
燥湿化痰剂:二陈丸、橘贝半夏颗粒
清热化痰剂:礞石滚痰丸
散寒止咳剂: 通宣理肺丸
化痰息风剂:半夏天麻丸
祛痰药用法
1.祛痰药宜饭后温服; 2.咳痰伴喘证时服药宜在哮喘发作前1-2小时服用; 3.治疗咽喉疾患,药宜多吃频服,缓缓咽下,使药物 与病变部位充分接触,迅速反射性引起支气管分泌物增 加,从而稀释痰液,便于排出。
(六)安神类药物的用法与护理
安神类药物
凡以安定神志,治疗心神不宁为主要作用的 药物,称为安神剂。
安神类药物的分类
补虚安神剂:天王补心丸、柏子养心丸); 解郁安神剂:解郁安神丸 清火安神剂:朱砂安神丸
安神类药物的注意事项与护理
1、安神类药物用于睡前半小时服用 ,患者的病房应该保持安静。 2、应该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做好精 神护理,特别应该使患者在睡前解除紧张 情绪,保持平常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