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第二章-变量及控制

合集下载

第二章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各种变量及其控制

第二章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各种变量及其控制

七、抵消平衡法(counterbalancing method)
(一)每个条件只测一次 实验:为考察运动员对五种饮料ABCDE的喜好情况,研究者决定采用 兼作组法进行实验。这意味着每名被试需要品尝全部的五种饮料,假 设每个条件只测一次,即每种饮料被试只品尝一次。那么,如何安排 这五次试验的顺序? 1.完全抵消平衡(complete counterbalancing) 这种方法意味着每种可能的序列都被使用n(n≧1)次。如果一个实验包 含X个条件,那么,可能的序列一共有X!个。上面实验中。一共有五 个条件,因此可能的序列一共有120(5!)个。如果每种可能的序列 都被使用一次,则需要120名被试。
s1 S2 S3 S4 S5 122 130 146 135 120 s6 S7 S8 S9 s10 124 141 132 140 129 s11 S12 S13 S14 s15 125 128 135 148 121
第二步,对智力分数按升序排列:
S5
S15 S1 S6 S11
120
121 122 124 125
一、排除法(elimination
method)
含义: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例如:如果外界的噪音和光线音响实验,最好的办法就是进入 隔音室或暗室。 单盲实验:研究结束之前,被试并不告知研究的真正目的(当 然,研究结束之后,应该将研究的真正目的告诉被试)。 双盲实验:实验的操作者和实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内容和目的, 从而避免了主试、被试双方因为主观期望所引发的额外变量。 缺点:容易造成研究结论缺乏生态学效度(ecological validity)。所谓生态学效度是指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适用 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二)检查点和间距的确定 检查点是指自变量的不同取值(通常称不同

实验心理学(第二章 实验设计与数据统计分析)1

实验心理学(第二章 实验设计与数据统计分析)1
自变量是被试间的实验设计。
例1、多因素完全随机设计 、
三、结合实例探讨多因素实验设计
不同照明条件与噪音条件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研究
——P★ 例2 —— ★
1、多因素完全随机设计
照明条件为明、暗两水平,噪音条件为高、低两种 水平,两种因素组合水平为4种:明高、明低、 暗高、暗低
每种实验处理准备要20人,从某工厂随机选出80名工人,随 机将他们分为4个组,每组20人。随机接受一种实验处理。
心理实验设计的类型及特点
(二)实验中的效度 1、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 、 历史经历、成熟或自然发展的影响、选择、测验、 历史经历、成熟或自然发展的影响、选择、测验、 被试的流失、统计回归、仪器的使用、 被试的流失、统计回归、仪器的使用、 2、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 、 测验反作用的结果、 测验反作用的结果、选择偏差与实验变量相互作 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 用、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重复试验处理的干 扰
实验心理学
—勘破心理世界的侦探 勘破心理世界的侦探 把实验法应用于心理问题是心理研究史上 无可比拟的伟大事件 —波林
第二章心理实验设计的类型及特点
心理实验设计
第二章心理实验设计的类型及特点
心理实验研究的程序 心理实验设计的类型及特点 一、实验设计中的基本问题 二、实验设计的类型和特点
第二章心理实验设计的类型及特点
1、变量、因素、水平、处理……?
自变量—实验结果的确是由你设置的那个/多个 变量引起的 自变量必备的条件: (1)自变量本身能变化的 (2)自变量能由研究者直接控制操纵 (3)自变量能引起要研究的心理现象
1、变量、因素、水平、处理……?
因素:也叫自变量:性别、年龄、作业任务、 刺激的特性、呈现时间、强度、SOA等 水平:一个变量可分的维度数。如:性别-男、女; 刺激的强度:高、中、低;呈现时间: 100ms,500ms 等。 处理:对于单因素,有几个水平就有几个处理; 两/多因素,处理数是自变量的水平数的乘积

实验心理学变量及控制

实验心理学变量及控制
那么,这个例子要怎么改变才能使其成为一个实验呢?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再次坐下来,但这次不将东西摊在桌子上。
这样,我们的自变量就有了2个水平,一个是放衣服和杂物,一个 是不放,这样就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了。观察在哪种情况 下,旁边的座位被别人占去的时间较短。
2011-9-16
实验心理学教程
7
(二)因变量
2011-9-16
实验心理学教程
16
恒定法不能消除额外变量带来的误差,但是可以使这些误 差处于一个恒定的水平,使所有被试实验结果的误差处于 相同的水平。此时的误差,是系统误差。实验者采用恒定 法的目的就是在保持系统误差恒定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 系统误差的水平,这样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实验结论就不 会产生过多的不利影响。
2011-9-16
实验心理学教程
5
判断一下,这是不是一个实验?
图书馆占座的例子
2011-9-16
实验心理学教程
6
图书馆占座:
实验的标准:当系统地操纵环境使某些行为改变时,实验就发生 了,即要有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可以操纵的条件,因变量 是被试的反应值。但在一个实验中,对环境的操纵至少要有2个值 或两个水平,才称得上是一个实验。因为,这样才能进行比较, 判断因变量的变化到底是不是由自变量引起的。
实验心理学教程
8
(二)因变量
2、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确是自变量而非其他因素引起 了因变量的变化。
如果因变量的变化不是由自变量造成的,而是由其他的因 素造成的,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无效的,或者说,产生 了自变量的混淆。
2011-9-16
实验心理学教程
9
(二)因变量
3、因变量的敏感性(自变量的变化可以引起因变量相应的 变化)

第二章 心理学研究中的变量及变量间关系

第二章 心理学研究中的变量及变量间关系
3、自变量的水平数
一个变量如果被称作自变量,必须至少具有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水平
自变量的操纵与因变量的观察
4、自变量变化范围的确定
富翁与女人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工作效率与动机强度)
5、自变量的种类
(1)刺激特点的自变量 (2)环境特点的自变量 (3)被试特点的自变量 (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
自变量的操纵与因变量的观察
额外变量(无关变量)的控制
一、排除法(视觉和听觉实验) 二、对立法 三、恒定法 四、随机化法
对被试进行分组——随机分派 安排试验顺序
额外变量(无关变量)的控制
五、匹配法
匹配法与被试分组 匹配法与实验材料的分组和选择
六、兼作组法
一组被试,既做实验组,又做控制组,进行重复测量
七、抵消平衡法
每个条件只测一次(拉丁方) 每个条件不只测一次 顺序效应与抵消平衡法的局限
实验中由操纵自变量而引发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是研究者所 观察的变量,因此也称反应变量。
额外变量(控制变量、无关变量)
对因变量有影响,但研究者不关心的变量。
自变量的操纵与因变量的观察
一、自变量的选择
1、操作性自变量和选择性自变量的区别
实验伦理学的原因
2、自变量的数量
一个实验至少要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自变量
自变量与因变量呈倒转的关系,即自变量增加,因变量反而下降。
额外变量(无关变量)的控制
额外变量的分类:
(1)随机的额外变量:是指偶然地起作用的额外变量。 会导致随机误差。 (2)系统的额外变量 :是指经常地、稳定地起作用的额 外变量。会导致系统误差。
通常所说的额外变量的控制,是指对系统的额外变 量的控制。
心理学研究中变量间的关系

第二章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
O1 O2 O3 O4 O5 X O6 O7 O8 O9 O10
3、定时系列设计举例
例: 小学生思维训练的效果的研究.
实验处理
1 2 3 4 5 6
7
实验观测
4、定时系列设计模式统计处理
假定试验处理的效应是短期的、暂时性的,可 根据实验处理前的各观测分数用线性回归或非线 性回归的方法把实验处理后可能的观测分数O6’预 测出来,然后用相关样本T检验比较和O6是否有差 异。 假定试验处理效应是连续的、长期的,则应该把 O6’ O7’ O8 ’ O9’ O10 ’等都预测出来,再将他 们和实际观测分数比较。
5、定时系列设计评价
优点:除具有前后设计的优点,还具有 (1)降低由于一次观测而得到被试不正常行为 的几率; (2)提供测量过程中的信息。
缺点: (1)由于更多次的观测,势必延长实验时间, 从而会有更多的外来影响; (2)也正是更多次的观测,更易引起顺序误差, 更易导致练习、疲劳、紧张或厌烦等效应。
实验。 2、基本原理:
每个被试者参与所有的实验处理然后比较相 同被试者在不同处理下的行为变化。 3、使用前提:
先实施给被试的处理对后实施的处理没有长 期影响。
(一)实验前后设计
1、定义: 在实验条件处理前对被试观测的结果与 实验条件处理后所做的同样观测的结果加以对比 的设计。
2、基本模式:
3、实验前后设计举例
目的:第一次参加射击运动的人在接受打 靶训练前后打靶成绩的变化。
方法:选择10名从来没有参加过射击运动 的被试,在他们进行打靶练习前,先进行 一次打靶测验,记录下他们的打靶成绩 (前测成绩)。然后对他们进行为期1周的 打靶训练,每天2小时。训练结束后,再次 对他们的进行打靶测验,记录下他们的成 绩(后测成绩)。将前后两次成绩进行比 较,就可以看出1周的训练是否有效果。

实验心理学 第2章 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考研笔记-精品

实验心理学  第2章 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考研笔记-精品

第二章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自变量是被操纵的变量,而因变量是被测定或被记录的变量。

在心理学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有以下几种可能性:①当自变量增加时,因变量直线增加。

直线的斜度可能不同,但关系总是线性的;(A)②自变量与因变量两者没有关系。

它说明行为不受自变量的影响。

(如B)③当自变量增加时,因变量却相应减少。

(如C)④自变量与因变量形成非线性的关系。

其中有的是一致关系(如D、E),有的是倒转关系(如F)。

在后一种情况下,因变量先随自变的上升而上升,以后,自变量继续上升,而因变量持续下降。

第二节自变量及控制、自变量的含义简述自变量的含义。

自变量的含义:自变量是研究者所操纵且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自变量的不同取值称为水平X自变量的变化水平完全取决于研究者的操纵。

又称为独立变量。

如反应时实验中的不同照明条件,记忆实验中的不同识记条件等。

理解:①在心理学实验中,自变量的代名词是"处理"或"处理变量〃。

任何一个心理学实验的目的都是发现自变量在心理或行为中的效应, 因此选择自变量是研究者需要做出的最重要的决定之一。

②在实验设计中,自变量也叫因素或因子。

通常讲的单因素实验设计、多因素实验设计是指自变量的个数。

③水平是同一个自变量采取的维度,即自变量的不同取值,也叫实验处理。

每种自变量水平也叫一种实验处理。

AxB实验设计指自变量A水平的个数和自变量B水平的个数。

、自变量的种类举例说明自变量的种类。

实验的本质,无外乎是在有限个控制情境下的观察、比较,而这控制的关键就在于自变量。

划分根据自变量种类自变量定义举例(1)根据自变量的操作水平划分的种类①操作性自变量是指研究者可以直接操纵的变量,即自变量可很好地被量化并且是可以控制的。

①在记忆实验中,学习的次数是研究者可很好地操纵的自变量。

②在汉字加工的研究中,研究者常选择汉字的频率作为自变量。

让被试对高频汉字和低频汉字进行命名反应。

实验心理学第二章变量及控制

实验心理学第二章变量及控制

(三)根据变量的性质分:存在变量和引发变量
存在变量 预先已经存在的,并非研究过程中引起的变量,如性别, 学校类型等。属于准自变量,只能选择,不能操纵。
引发变量 在研究过程中由研究者施加或引起的变量,如刺激的 呈现方式等。属于真正的自变量,可以操纵。
(四)根据其来源分:stimulus variable(S)、organism variable, (O)、reaction variable/ response variable(R)。
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就是要探明这三类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因 果关系,因此,现代心理学的实验方程式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R=f(S,O)
1、刺激变量
刺激变量:来自外部的刺激情境,是心理实验中对被试的心理或行 为可能产生影响的各种外在条件或因素。包括自变量与额外变量。 ➢自变量:是研究者想研究的并借助于实验过程以探明其对被试的 心理或行为能否产生影响的变量; ➢额外变量:不是主试想研究的,但是可能对被试的心理或行为产 生影响。
content
2、因果变量
相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如果说变量x是导致变量y变化的因。 则必然会有:
x 和 y 之间存在关系; 非对称的关系,即x的变化先于y的变化,而不是相反; 不管其他因素发生与否,x 的变化必然会引起 y 的变化, 即有 x 必有y(充分条件),但并不意味着“没有x就没 y (必要条件)”,y 通常不止有 x 一个因素的影响。
1、相关变量:在方向、大小方面存在一定关系,但不能确定它们 之间哪个是因,哪个是果,主要存在于相关研究中。
➢ 正相关;负相关; ➢ 伪相关:两变量的相关只是表面上的,实际上由第三变量引起
,当第三变量消失时,相关关系亦随之消失; ➢ 中介相关关系,即变量x与中介变量c相关,而x又与变量y相关

实验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二章 心理实验的变量

实验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二章	心理实验的变量

第二章心理实验的变量实验范式心理学实验与理论实验逻辑(2013.36)实验与理论的关系理论的可证伪性和操作主义自变量及其操纵实验研究中的变量因变量及其观测额外变量及其控制内部效度实验研究的效度外部效度构想效度统计结论效度一、心理学实验与理论(一)实验范式比较经典的实验设计,被有相同或类似目的的后人多次沿用,最终形成了一种实验范式。

即一种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1.双耳分听范式实验者:Broadbent实验流程:向被试的右耳呈现3个数字,同时向左耳呈现另外3个数字,如右耳呈现4,9,3;左耳呈现6,2,7.呈现速度:2个/秒;要求被试用以下两种方式回忆再现1.以左右耳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接收的信息。

2.以双耳同时接收信息,按顺序成对地再现结果:第一种方式再现的准确率65%,第二种20%。

(二)实验与理论的关系1.一方面,心理学实验需要理论的指导。

理论是研究问题和假设提出(实验的起点)的依据之一。

2.另一方面,心理学理论也需要实验的检验。

只有不断得到实验检验的理论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

(三)理论的可证伪性和操作主义1.可证伪原则只有当一个理论推导出的各种预测有被证明是错误的可能性时,这个理论才是有用的。

即有用的理论必须符合可证伪性原则。

2.操作主义科学研究不去定义一个概念,而是根据实验中操作这个概念的手段或者是测量这个概念的方法来定义它,这是概念的操作定义。

不对概念的本质刨根问底,而是通过操作定义来规定概念的思想被称为“操作主义”。

(四)实验的逻辑★★★1.实验目的:做因果判断,即有哪些原因导致了哪些结果2.实验逻辑:通过改变某些因素X→导致某些行为变化Y二、实验研究中的变量1.变量的含义: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1)数量变化:如,身高150-180(2)质量变化:如,性别找变量:一项实验拟考查图片材料是否比文字材料更容易识记(2007.40.部分题干)这道题里面提到了哪些变量?实验逻辑:通过改变某些因素X→导致某些行为一项实验拟考查图片材料是否比文字材料更容易识记(2007.40.)自变量?因变量?实验逻辑:通过改变某些因素X→导致某些行为Y是不是一定能证明X与Y之间因果关系?一项实验拟考查图片材料是否比文字材料更容易识记自变量:材料性质;因变量:识记程度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识记程度呢?年龄智力噪音识记顺序额外变量:(实验者控制)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能对被试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实验设计中,自变量也叫因素或因子(factor)。通常讲的单 因素实验设计、多因素实验设计是指自变量的个数,一个、两 个或多个。
➢ 水平是同一个自变量采取的维度,即自变量的不同取值,也叫 实验处理。每种自变量水平也叫一种实验处理。
二、自变量的分类
1、作业变量 2、环境变量 3、被试变量
1、作业变量 task variable:实验作业、任务,各种可以操纵质和 量变化的刺激。
(三)根据变量的性质分:存在变量和引发变量
存在变量 预先已经存在的,并非研究过程中引起的变量,如性别, 学校类型等。属于准自变量,只能选择,不能操纵。
引发变量 在研究过程中由研究者施加或引起的变量,如刺激的 呈现方式等。属于真正的自变量,可以操纵。
(四)根据其来源分:stimulus variable(S)、organism variable, (O)、reaction variable/ response variable(R)。
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就是要探明这三类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因 果关系,因此,现代心理学的实验方程式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R=f(S,O)
1、刺激变量
刺激变量:来自外部的刺激情境,是心理实验中对被试的心理或行 为可能产生影响的各种外在条件或因素。包括自变量与额外变量。 ➢自变量:是研究者想研究的并借助于实验过程以探明其对被试的 心理或行为能否产生影响的变量; ➢额外变量:不是主试想研究的,但是可能对被试的心理或行为产 生影响。
content
2、因果变量
相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如果说变量x是导致变量y变化的因。 则必然会有:
x 和 y 之间存在关系; 非对称的关系,即x的变化先于y的变化,而不是相反; 不管其他因素发生与否,x 的变化必然会引起 y 的变化, 即有 x 必有y(充分条件),但并不意味着“没有x就没 y (必要条件)”,y 通常不止有 x 一个因素的影响。
第二章 心理实验中变量的分析与处理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心理实验中的变量分析 第二节 自变量及控制 第三节 因变量及控制 第四节 额外变量及控制
第一节 心理实验中的变量分析


变 量 概 述
二 、 变 量



一、变量概述
variable:在性质上和数量上可以发生变化的 事物的属性。
变量是使实验运转的嵌齿和齿轮,因此, 实验的关键在于变量的有效选择和操纵。

四、自变量的控制
(一)制定操作性定义 (二)确定检查点 (三)自变量呈现仪器的控制 (四)确定自变量的呈现方式、次序、空间位置、时间长短等
(一)制定操作性定义
operational definition: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 对自变量或指标作出具体的界定、说明。 例:给“学习态度”进行操作定义? 答:用学生到校率、迟到和早退的次数与时数、上课认真听讲情 况、作业完成的认真程度等具体可感知的现象代表学习态度。 例:饥饿 答:剥夺仅是24小时后个体存在的状态。 练习:给“幸福”“班主任的业绩”进行操作定义?
1、相关变量:在方向、大小方面存在一定关系,但不能确定它们 之间哪个是因,哪个是果,主要存在于相关研究中。
➢ 正相关;负相关; ➢ 伪相关:两变量的相关只是表面上的,实际上由第三变量引起
,当第三变量消失时,相关关系亦随之消失; ➢ 中介相关关系,即变量x与中介变量c相关,而x又与变量y相关
;或可能是“伪零度相关”,即两变量本来存在相关,由于第 三变量各与两者相关,使两变量之间显现不出相关关系(了解 )。
2、环境变量 environmental independent variable:各种环境因素 充当的自变量。如学校、地区、班级等。
3、被试变量
又称机体变量,是指在外界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被试间不 同程度的持续性特征。如年龄、性别、不同文化程度、职 业、健康状况等的个体差异。严格讲这些变量是准自变量。
混淆变量:指那些不想研究但却与自变量一起发生系统改变的变量 ,使得被试心理或行为变化的原因无法确定。
研究问题: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的效果比较
表2.1 存在混淆变量的检验学习方式的实验设计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第一组 3小时 —— —— —— 测验 第二组 3小时 3小时 —— —— 测验 第三组 3小时 3小时 3小时 —— 测验
结果:证实了假设,分散学习比集中学习好
2、机体变量
可能对被试的心理或行为发生影响的被试自身的特征或身心特 征。如被试的性别、年龄、身心健康水平、认知方式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心理学实验中,可操纵的变量和机体变量都 可以作为自变量,但实验中至少有一个可操纵变量,才可以揭示 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实验的 自变量全部为被试变量,则该实验很难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 的因果关系。
4、暂时的被试变量
通过主试的言语、态度及用某些方法使被试的特性、机 能状态等产生一时的变化,由这一时的变化作为自变量 的被试因素。如疲劳、焦虑、恐惧、奖励、饥饿等。
5、复合变量
大多实验往往是同时操纵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 效率高,易保持额外变量的恒定,结果更接近实际。
三、自变量的特性
♣ 可控性:可以由实验者直接操纵 ♣ 变化性:值是可以变化的 ♣ 诱发性:可以引起某些心理活动或行为表现的变
如:吸烟导致肺癌
3、反应变量
也叫因变量,由于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的被试反应或内外变化。 因变量是在实验中需要观察和记录的,通常包括强度、速度等。
心理学实验中变量的分类
自变量被操纵 因变量被观察 额外变量被控制
第二节 自变量及控制一、自变量定义independent variable:又叫独立变量、刺激变量,指在实验中由 实验者操纵、控制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相关的术语:因素、水平、实验处理。
二、co变n量te的n分t 类
(一)根据变量之间关系的性质分:相关变量与因果变量 (二)根据变量的数据形式分:连续变量、非连续变量 (三)根据变量的性质分:存在变量和引发变量 (四)根据其来源分: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反应变量 (五)根据实验研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分:自变量、 因变量、额外变量
(一)根据变量之间关系的性质分:相关变量与因果变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