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第二章

合集下载

实验心理学第二章习题

实验心理学第二章习题

一、填空题1. 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

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被试内设计是__________须接受自变量的________的处理。

3. 多自变量实验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_______的自变量的实验。

它具有三个明显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4. 变量是指在___________或__________可变的事物的___________。

在实验中实验者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由操纵而引起的被试者的__________称为因变量。

5. 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______________不一样时,就发生了__________。

6. 匹配法是使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7. 排除法是把___________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8. 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___________能够普遍推论到_________的总体和其它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

9. 实验设计乃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____________。

它主要是__________和安排__________的计划。

10. 心理学实验涉及的自变量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1. 在实验尚未正式开始前先行着手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称为实验前控制。

但有时候由于条件限制,在实验前,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的影响,这时必须使用实验后控制,又称为__________。

12. 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______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_________。

lecture02-1

lecture02-1
第二章 实验设计 6
实验心理学讲义
匹配组设计(1) (matched groups design)

匹配被试就是对全部被试进 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 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 或者说是相关的,然后按测 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
第二章 实验设计 7
实验心理学讲义
匹配组设计(2) (matched groups design)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二章 实验设计
20
随机区组设计(Block Randomization)举例(3)
Trial Cond. Trial Cond. Trial Cond. Trial Cond. Trial Cond. Trial Cond. 1 O 10 L 19 R 28 O 37 L 46 R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二章 实验设计
17
完全组内设计(2)
(complete within-subjects design)

随机区组设计 (Block Randomization): the most common technique for carrying out random assignment in the random groups design; each block includes a random order of the conditions and there are as many blocks as there are subjects in each condition of the experiment.
第二章 实验设计
一、独立组设计 二、组内设计 真实验设计 三、混合设计 四、单组后测设计 五、单组前测后测设计 前实验设计 六、固定组比较设计 七、事后回溯设计 八、中断时间序列设计 准实验设计 九、质的评鉴与研究

“实验心理学”串讲笔记第二章

“实验心理学”串讲笔记第二章

第⼆章⼼理物理学⽅法 ⼼理物理学的先驱者是费希纳(g.t.fechner,1801-1987)。

1860年他发表了《⼼理物理学纲要》⼀书。

为⼼理物理学研究⽅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给⼼理物理学下的定义是:⼀门研究⼼⾝之间或⼼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

第⼀节感觉阈限的测量 感觉阈限:有感觉与⽆感觉的分界线上的刺激强度。

韦伯定律。

⼆、测量⽅法: ①最⼩变化法②恒定刺激法③平均差误法 学习者应特别注意这三种⽅法的实验程序和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

1、最⼩变化法 (1)最⼩变化法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的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

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的⼩,⽬的是系统的探求被试由⼀类反应到另⼀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感觉;或由⽆感觉变为有感觉。

(2)注意递减、递增系列是交替进⾏的,数量⼀致;每个系列的起始点也不⼀样,以免被试形成定势; (3)每个系列的转折点就是该系列的绝对阈限,最后求得的绝对阈限系列绝对阈限的算数平均值。

⽤最⼩变化法测量差别阈限的⽅法如下: (1)每⼀次试验中⽐较两个刺激,⼀个是标准刺激(st)⼀个是⽐较刺激(co)。

在这⾥我们有从-到=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为下限(l1),这⾥我们有从=到+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称为上限(lu)。

上限与下限之间叫做不肯定间距(iu)或相等地带,差别阈限(dl)等于1/2不肯定间距。

不肯定间距的中点称为主观相等点(pse),它的含义是,被试在作⽐较时,实际上是标准刺激,为标准刺激,所以叫做主观相等点。

(2)差别阈限也是多次试验后的统计值,把6个系列的上限平均,下限平均,就可以求得差别阈限,求得的差别阈限叫绝对差别阈限。

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经例叫作相对这也就是视觉长度的韦伯⽐例。

(3)⽤最⼩变化法进⾏实验,被试会产⽣习惯误差或期望误差。

①习惯语差:被试习惯试习惯于原先的刺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因 ⽽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

实验心理学教案PPT课件

实验心理学教案PPT课件
实验的外部效度:指实验研究的结果 能被概括到实验情景以外的程度。即 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实验设计的核心在于实验控制,但是,在人为控 制创设的实验情景下得出的规律,其推论也往 往有相当的局限性。
与外部效度类似的另外一个概念: 生 态效度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问题——实验中的效度
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 1. 测验的反作用
教材上没有提到的其他影响实验内部效度 或外部效度的重要因素:
1. 实验处理的“传染”
假如实验组与控制组有机会相互沟通,实验组的被试 就可能把一些实验刺激的因素传递给控制组的被试。 例如,某学校在进行一项教师是否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对学生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 生可能会私下交流学习经验,得到学习方法指导的实 验班学生会把好的学习方法传播给对照班的学生。这 时候我们就说对照班受到了“污染”,已经不是真正的对 照班了。
例三:想知道一个人估计时间的准确性,设计 如下:一只绿色小灯泡和电子记时器相连,主 试按键让灯亮5秒、10秒、30秒、60秒,然后 让被试相应复制出按键时间。
效度反映的是对因变量的测量是否测 得到的是因变量自身真正代表的属性。
实例
在一项研究解题方法(自变量)对解题 能力影响的研究中,若以被试在一定时间内 解答出来的问题的多少为因变量的指标,当 要解答的问题足够多,而且按困难程度排列 时,以解答问题的数目作为因变量指标是有 效的。但是,如果问题很多但又都非常容易, 那么解答问题的数目作为因变量的指标就 不能说是有效的。因为它可能是由阅读速 度和书写速度造成的,而并不能准确地反映 出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问题——实验中的效度
教材上没有提到的其他实验内部效度和外部效 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2. 实验者或实验助理人员的偏向

实验心理学 第2章 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考研笔记-精品

实验心理学  第2章 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考研笔记-精品

第二章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自变量是被操纵的变量,而因变量是被测定或被记录的变量。

在心理学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有以下几种可能性:①当自变量增加时,因变量直线增加。

直线的斜度可能不同,但关系总是线性的;(A)②自变量与因变量两者没有关系。

它说明行为不受自变量的影响。

(如B)③当自变量增加时,因变量却相应减少。

(如C)④自变量与因变量形成非线性的关系。

其中有的是一致关系(如D、E),有的是倒转关系(如F)。

在后一种情况下,因变量先随自变的上升而上升,以后,自变量继续上升,而因变量持续下降。

第二节自变量及控制、自变量的含义简述自变量的含义。

自变量的含义:自变量是研究者所操纵且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自变量的不同取值称为水平X自变量的变化水平完全取决于研究者的操纵。

又称为独立变量。

如反应时实验中的不同照明条件,记忆实验中的不同识记条件等。

理解:①在心理学实验中,自变量的代名词是"处理"或"处理变量〃。

任何一个心理学实验的目的都是发现自变量在心理或行为中的效应, 因此选择自变量是研究者需要做出的最重要的决定之一。

②在实验设计中,自变量也叫因素或因子。

通常讲的单因素实验设计、多因素实验设计是指自变量的个数。

③水平是同一个自变量采取的维度,即自变量的不同取值,也叫实验处理。

每种自变量水平也叫一种实验处理。

AxB实验设计指自变量A水平的个数和自变量B水平的个数。

、自变量的种类举例说明自变量的种类。

实验的本质,无外乎是在有限个控制情境下的观察、比较,而这控制的关键就在于自变量。

划分根据自变量种类自变量定义举例(1)根据自变量的操作水平划分的种类①操作性自变量是指研究者可以直接操纵的变量,即自变量可很好地被量化并且是可以控制的。

①在记忆实验中,学习的次数是研究者可很好地操纵的自变量。

②在汉字加工的研究中,研究者常选择汉字的频率作为自变量。

让被试对高频汉字和低频汉字进行命名反应。

实验心理学II04 记忆

实验心理学II04 记忆

精选ppt
29
巴特利特的生平简介
Bartlett (1886.10.20 — 1969.9.30)
1914年起在剑桥实验心理学 研究室任教,1922年任主任 ,1931年正式成为剑桥大学 实验心理学教授。1944年创 建属于英国医学研究院的应 用心理学研究所。1932年被 推为皇家学会会员,1948年 被授予 “勋爵”,是英国实验心 理学家第一人。
Roediger等人主张记忆系统只有一个,外显记忆 与内隐记忆测验之间的分离现象只是反映了两类 测验所要求的认知程序(或过程)不同而已。这 种观点包括4个基本假设:
¬ 如果记忆测验所要求的认知过程与学习时所要求的认知 过程相似或重叠,则测验的成绩好,否则就差;
-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要求的提取过程不同,结果,这两 类测验从学习时不同的加工过程获益也就不同;
精选ppt
3
短时记忆的容量
记忆广度(memory span)法 以数字材料为例,向被试朗读或视觉呈现一系列数字
,呈现速度为每秒一个数字。呈现一次后,让被试立 刻按原来呈现的顺序把数字写下来。被试所能正确写 下来的最长系列叫做记忆广度。
记忆广度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同一长度的数字系列 连续呈现,每种长度各呈现3个系列。正确再现一个 系列得1/3分,3个系列全部正确再现者得1分。以得1 分的最长系列的长度为基础,在加上从其他长度系列 所得的分数就是所求的记忆广度。
特 点 感觉寄存器
短时存储器
长时存储器
登记信息 注意之前的
要求注意
背诵
信息的保持 信息的形式
容量 信息的丧失
痕迹存在 提取
不可能
继续注意、背诵
复述、组织
输入的刻板 语音的、可能是视觉的、 大部分是意义的、某些听

第二章_实验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_实验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调查法的缺点:①通过调查法得到的结果同样是描述性的, 不能完全解释事物间的因果关系。②用调查法的结果来预 测行为的效度不高。
二、相关法
相关法是一种探求两个或多个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方法。
(一)相关法的指标 (二)相关法的改进——交叉滞后法
三、实验法
实验法在控制额外变量的情况下,操纵自变量,考察因 变量变化,以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间因果关系。
(2)统计回归
统计回归:实验中第一次测量平均值偏高者,第二次测量平 均值有趋低的倾向;第一次测量平均值偏低者,第二次测量 平均值有趋高的倾向。因此第二次测量虽在实验处理之后, 其升高或者降低只是受统计回归的影响,可能并非是自变量 所产生的效果。
(3)其他影响因素
①对于时间跨度较长的实验,必须考虑到个体本身的生长 和成熟因素也能影响效度。
(3)概念验证
概念验证是指这样一种信度验证类型:进行概念验证时, 研究者试图验证一个现象,但在某种程度上又与原先的实 验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这些实验也得到了与原实验一致的 结论,那么这些实验可被看作概念验证。
三、实验心理学的科学难题——伦理道德
研究者在实验中注意以下问题: (1)保护易感人群 (2)知情同意与欺瞒 (3)实验后的反馈 (4)实验结果的保密
②在对被试进行分组时,如果没有使用随机取样和随机分 配的方法,即存在被试的选择偏性的话,那么实验结果就 会发生混淆,从而降低效度。
③在一些长期实验中,要保持原实验被试的人数不变是相 当困难的。即使开始参加实验的被试样本是经过随机取样 和随机分配的,但由于被试的中途流失,常常使缺失后的 被试样本难以代表原来的样本,这也导致效度降低。
3.要确定好各检查点之间的间距。间距大小与自变量的范 围和检查点数目有关,但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实验心理学第二章 变量及控制

实验心理学第二章 变量及控制

他们的体重,发现两个被试的体重正好都是300磅。然后,这两
个被试开始减肥计划,一个通过跑步减肥,另一个游泳。几个月 后,两人又一次用同一台秤称体重,结果发现两个人的体重都是
250磅。研究者认为两个人都减重50磅。因此断定跑步和游泳的
减肥效果一样好。请问该研究可能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假如你叫一个动作不太协调的朋友打保龄球。你认为奖赏可以 提高作业水平,因此每当他打一个全中你就为他买一杯啤酒。
量的被试心理或行为的变化。包括: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内部效度:是指因变量的变化确实是由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的程 度。凡是因变量的变化不能明确确定是由自变量引起的,都说明 此实验的内部效度有问题。 外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的代表性、普遍性或可推广性。
例:研究作业难度对识记效果的影响。 再如,有人用磅秤测量人的身高,虽然有信度,但却没有效度。
引起实验的复杂化,最终也很难探讨清楚变量的本质特性。 主要针对定量变量而言的。设臵原则:至少确定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检查点。
如,动机强度对作业成绩的影响
图1 检查点的数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2、间距的设臵要适宜
设臵原则:检查点间距至少要大于差别阈限。主要针对定量变量 而言。以上面的例子为例,距离太小、适中。
结果:证实了假设,分散学习比集中学习好
2、机体变量
可能对被试的心理或行为发生影响的被试自身的特征或身心特
征。如被试的性别、年龄、身心健康水平、认知方式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心理学实验中,可操纵的变量和机体变量 都可以作为自变量,但实验中至少有一个可操纵变量,才可以揭 示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实验 的自变量全部为被试变量,则该实验很难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
公园有四排石狮子,每排是十四只大石狮 子,每只大石狮子背上是一只小石狮子, 每只大石狮子脚边是四只小石狮子,史老 师领四十四个学生去数石狮子,你说共数 出多少只大石狮子和多少只小石狮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非实验设计
• 3、固定组比较设计
第二节
非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类型
(1)随机化区组单因素设计 (2)随机化区组多因素设计 (二)准实验设计 1.单组准实验设计 (1)时间序列设计 (2)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2.多组准实验设计 (1)不相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 计 (2)不相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 间序列设计 (3)平衡设计 (三)非实验设计 1.单组后测设计 2.单组前测后测设计 3.固定组比较设计 4.事后回溯设计
第二节
非实验设计
优点: • 可以对自然条件下出现的事件或各种 学习现象进行时间上的追溯,以了解 产生这些现象的信息,即由于什么原 因、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出现这种结果。 • 事后回溯设计研究特别适用于研究简 单的因果关系的问题
第二节
非实验设计
③ 可以为提出研究假设提供相对充足的论据, 这种假设以后可以通过更严格的实验方法来 进行检验。 ④ 在某中环境或特殊的条件下,事后回溯设计 比其他实验设计更为有用,这是因为其他设 计所建立的研究需要人为的作用来引起。 ⑤ 由于条件限制,研究者不可能采用严格的实 验设计研究时可考虑采用该设计方法。
第一节
实验设计概述
四、实验设计的分类
1.对实验的控制条件的严密程度 ①真实验设计 ②准实验设计 ③非实验设计
第一节
实验设计概述
• 非实验设计:是一种对现象的自然 描述,一般用于识别和发现自然存 在的变量及其关系,它可以为进一 步实施更严格的实验设计积累资料。
第一节
实验设计概述
非实验的特点 缺点: 不能随机选取和分配被试 几乎不对额外变量加以控制 难以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受观察者主观偏好影响大 比较费时繁琐
第二节
非实验设计
两类事后回溯设计 (1)相关研究设计 (2)准则组设计
第二节
非实验设计
(1)相关研究设计 相关研究设计是在一个被试组内收集两 个集合的数据,其中一个数据集合是 观察到的结果,另一个则是被追溯的 数据集合,研究的目的是确定这两个 数据集合之间的关系(正相关、负相 关和无关) O1 O2
三、实验设计的基本术语
2.水平结合 在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的 研究中,一个因素的某一个水平 与其他因素的某一个水平的结合, 称作一个水平结合。
第一节
实验设计概述
三、实验设计的基本术语
3.主效应与交互作用
主效应:一个因素的独立的效应, 即它的不同水平所引起的变异。 只把因素的一个水平同该因素的 其他水平相比较。
36. 这种设计是 A. ABBA设计 B. 被试间设计 C. 被试内设计 D. 混合设计 37. 该实验设计方案中的实验处理数为 A.3 B.4 C.5 D.6 38. 若该设计的交互作用显著,则应该进一步做的 统计分析为 A.主效应检验 B. 相关分析 C. 简单主效应检验 D. 回归分析
第二节
第二节
非实验设计
二、单组前测后测设计: (1)设计的模式 是对单组后测设计的一种改进,它增加 了在实验处理前的测验,但还是仅有 一组实验组。 O1 X O2
第二节
非实验设计
(2)设计的评价 优点: • 由于前测验,可以提供被试的基线数 据及某些有关信息 • 全部被试既属于实验组又属于控制组, 通常认为选择变量可得到适当控制, 便于估计被试个体态度对实验效果的 影响。
第一节
实验设计概述
缺点 不能随机选取和分配被试 对干扰因素控制不够 难以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第一节
实验设计概述
• 真实验设计对实验条件的控制程度 要求较高,在使用这类实验设计时, 实验者可以有效地操纵实验变量, 能有效的控制内在无效来源和外在 无关因素的影响,能在随机化原则 基础上选择和分配被试,从而更能 客观的反映实验处理的作用。
第一节
实验设计概述
交互作用:反映的是两个或多个因 素的联合效应。当一个因素如何 起作用受另一个因素影响时,称 两个因素间存在交互作用。
第一节
实验设计概述
三、实验设计的基本术语
4.简单效应
一个因素的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某 个水平上的变异,就是简单效应。
第一节
实验设计概述
在一个3×3的实验设计中,存在的 交互作用有 A.1个 B.3个 C.6个 D.9个
缺点 ① 分配到各实验条件下的被试可能在各方 面不是等同的,如果是这样,那不同实 验条件造成的差异也可能是由于被试的 差别引起的。 ② 需要大量被试数目。
第一节
实验设计概述
被试内设计:被试者在自变量发生变化 的所有情况下接受实验。 优点 ① 不需要太多的被试,因为在被试内设计 中研究者可以从每一被试身上获得几种 不同的数据。 ② 消除了被试的个别差异对实验的影响。
第二节
非实验设计
缺点 顺序效应和疲劳效应。 • 练习效应:使后测的成绩优于前测 • 疲劳效应:使前测的成绩优于后测 • 如何解决呢? • 不用组内设计,改用组间设计。
第一节
实验设计概述
混合设计:在一项实验中,有些自变量 是被试者内的,而有些自变量是被试者 间的。
• 根据右表所示的实验设计方案(a、b 为两 个自变量,S为被试),回答36 -38题
非实验设计
一、单组后测实验 (1)设计的模式 只有一个实验组,而对实验组只给 予一次实验处理,然后通过测量得到 一个后测成绩。 X O
第二节
非实验设计
(2)设计的评价 ①无对照组比较。 ②无前测。 ③没有考虑对机体变量、自变量及其他 无关变量的控制。 ④很难排除历史、选择和成熟等内在无 效来源的作用。
第二章
实验设计
第二章
实验设计
第一节 实验设计概述
第二节 非实验设计 第三节 准试验设计
第四节 真实验设计
第一节
实验设计概述
一、什么是实验设计
• 实验设计: 指研究者针对需要验证的实验 假设,为有计划的搜集观察资料 而预先建立和依据的设计模式。
第一节
实验设计概述
实验设计的内容
①刺激变量(或刺激变项)的确定及其呈现的方式; ②反应变量(或反应变项)的指标及其测量方法; ③对一切有关变量(或变项)的控制措施; ④确定被试总体及被试样本人数和选择被试的方法; ⑤拟定主试在实验开始前对被试者要说的指示语; ⑥规定实验次数; ⑦安排实验程序; ⑧规定使用仪器的型号; ⑨规定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第二节
非实验设计
缺点: • 在实验研究中缺乏控制,研究者不能操纵 自变量或随机分配被试 • 研究中所追溯的原因因素可能有多个,在 不同的情况下,一个特定的结果可能有不 同的原因引起。 • 两个有关系的因素可能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它们可能都是第三个因素的原因或结果, 对这些不利因素,研究者在实验中如果控 制得当,也将会使实验得到准确的结果。
第二节
非实验设计
(2)设计的评价 优点: • 基本上能对历史因素进行控制 • 无前测可以控制测验效应和仪器因素 的干扰 • 控制组可以对成熟因素做到有限的控 制
第二节
非实验设计
缺点: • 对选择这一因素缺乏控制 • 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以及选择与 处理的交换作用常常成为混淆不清的 因素影响实验的效度。
第一节
实验设计概述
二、实验设计的评价标准
①使研究变量的效果最大化 ②对额外变量进行有效控制 ③使实验误差变异最小 ④充分体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 关系和内在联系
第一节
实验设计概述
三、实验设计的基本术语
1.因素与水平
因素:用来区别被试组或实验条件 的维度。 水平(处理):因素的特定的值。
第一节
实验设计概述
Thank You!

第三节 实验心理学简史
第一节
实验设计概述
三组被试是随机选取和分配的,实验 之前三组被试应该是相对同质的,如 家庭背景,年龄,性别,学习成绩等 实施实验处理后,三组被试的动机水 平不同了 动机水平的高低导致了学习成绩的变 化
第一节
实验设计概述
2.根据实验中要操纵变量的多少: ①单因素实验设计:只包含一个因素, 该因素至少有两个水平。 ②多因素实验设计:包含两个或更多 的因素,每个因素有两个或更多的 水平。
第二节
非实验设计
(2)准则组设计 要求研究者通过对所研究现象的被试的 比较,确定某些被试(准则组)具有 一种状态的特征,而另一些被试(非 准则组)不具有这种状态的特征,然 后去追溯可能存在的原因。 (X) O1 …………………… O2
第二节
非实验设计
对设计的评价
• 相关研究和准则组研究是事后回溯设计的 两种主要形式,这两种研究是相辅相成的 • 相关研究的主要用途是辨认两个变量或两 种现象之间是否存在什么形式的关系 • 准则组研究的主要用途是通过准则组与非 准则组的对比,研究在一定关系的两种变 量之间具有什么样的状态特征。
第一节
实验设计概述
随机选取和分配被试;对额外变量 有严格的控制;一般在实验室进行 优点 变量控制严格 能得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第一节
实验设计概述
缺点 自然性差,人为性强,生态效度低 不适于探索性研究
第一节
实验设计概述
额外变量 实验场 控制 所 不可 不充分 自然 自然
实验类型 被试随机 取样 非实验 不可 准实验 真实验 不可
第二节
非实验设计
四、事后回溯设计 事后回溯设计是指所研究的对象是已 经发生过的事件。 (X) O
第二节
非实验设计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不需要设计实验 处理或操纵自变量,只需通过观察存 在的条件或事实,将这种已自然发生 的处理或自变量与某种结果或因变量 联系起来加以分析,以便从中发现某 种可能的简单关系。
一、从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情况分 (一)被试内设计 1.实验前后设计 2.定时系列设计 3.抵消平衡设计 (二)被试间设计 1.随机组设计 2.配对组设计 (三)混合设计 二、从实验控制的严密程度分 (一)真实验设计 1.完全随机化设计 (1)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2)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 (3)随机多组后测设计 2.多因素实验设计 完全随机析因设计 3.随机化取组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