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案

合集下载

三年级国学第3课《克己复礼》教案

三年级国学第3课《克己复礼》教案

三年级国学第3课《克己复礼》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国学》教材第三课《克己复礼》。

内容主要包括:孔子关于“克己复礼”的教导,解析“克己”与“复礼”的含义,并通过古代故事阐述这一理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克己复礼”的含义,认识到克制自己的欲望,遵循礼仪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3. 提高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克己复礼”的深刻含义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遵守礼仪、尊重他人的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教学挂图。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克己复礼”的思考。

例如,在公共场合,一个小朋友为了克制自己的好奇心,不去翻看别人的物品,这就是“克己复礼”的一个体现。

2. 新课内容:详细讲解孔子关于“克己复礼”的教导,分析“克己”与“复礼”的含义。

结合古代故事,让学生了解这一理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讲解一个关于“克己复礼”的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理念。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举例说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克己复礼”。

六、板书设计1. 《克己复礼》2. 内容:“克己”含义:克制自己的欲望、行为等。

“复礼”含义:遵循社会礼仪,尊重他人。

例题: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克己复礼”的作文。

2. 答案示例: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阐述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做到“克己复礼”,以及这一做法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好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克己复礼”的含义。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克己复礼”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将所学分享给家人和朋友。

组织一次班级讨论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四年级国学第6课《不违仁》教案

四年级国学第6课《不违仁》教案

第6课不违仁(第一课时)一、教材内容:《国学》第七册第二单元第6课“不违仁”二、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四、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单元。

孔子一个最重要的思想“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体现着孔子对人的理解与尊重。

“仁”是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第五课《不违仁》2.新授初读课文3、学生自由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4、谁愿意读一读,请读一读你最喜欢的一段。

(师评价)5、师带读,读出一字一句的韵律美。

4、指名读,相机正音。

第6课“不违仁”(第二课时)一、教材内容:《国学》第七册第二单元第6课“不违仁”二、教学目标:能通过老师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各则的大意。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巩固朗读,能通过老师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各则的大意。

教学难点:能通过老师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各则的大意。

四、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2、巩固课文朗读。

师领读全文。

3.指导课文的押韵、停顿之处,再次领读课文。

4.文意感知5.读了课文,让我们再一起来理解课文。

6.请学生自由读25-26页的译文,告诉老师,读了译文,你读懂了一些什么?7.对照译文说一说:什么是杀身成仁?8.孔子认为什么是不违仁?9.“不违仁”是什么意思?第6课“不违仁”(第三课时)一、教材内容:《国学》第七册第二单元第6课“不违仁”二、教学目标:1、知道“心”从甲骨文到隶书的转化过程。

2、把握孔子对“仁”的认识,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理解“不违仁”的意思。

教学难点: 对“仁”学思想的有初步了解,并在现实生活中本着仁爱之心,关心、爱护他人。

四、教学过程:1.指名读短文。

2.感知短文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

国学第七课讲解教案

国学第七课讲解教案

国学第七课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国学第七课的内容,包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和背景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国学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生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古文和典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者讲述相关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2. 学习课文(20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然后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重点解释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古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含义。

3. 分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就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 教师点拨(10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点拨和总结,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和亮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课外拓展(10分钟)。

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国学书籍或者文学作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国学知识。

6. 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对国学的学习保持持续的热情。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针对国学第七课进行讲解,通过对课文的解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国学的热爱和尊重。

四年级上册国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国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3. 通过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弟子规》:学习孝道、弟子规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

2. 《三字经》:学习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历史、地理、文化等知识。

3. 《百家姓》:学习中国传统的姓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 《千字文》:学习中国古代的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 《论语》:学习孔子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国学经典,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对国学经典中的伦理道德、哲学思想等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国学经典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国学经典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国学经典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

4. 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国学经典中的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国学经典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道德行为: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评价他们践行国学经典的实际情况。

4. 学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本学期国学经典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弟子规》的学习,了解孝道和弟子规的基本内容。

2. 第3-4周:《三字经》的学习,掌握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历史、地理等知识。

3. 第5-6周:《百家姓》的学习,认识中国传统的姓氏文化。

4. 第7-8周:《千字文》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国学-三字经》教案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国学-三字经》教案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国学-三字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字经》的内容及含义。

2.能够背诵《三字经》的部分内容。

3.能够运用《三字经》所传达的道理进行简单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1.理解《三字经》的文字所表达的含义。

2.背诵《三字经》的部分内容。

三、教学难点1.理解《三字经》中的古文词语。

2.背诵《三字经》的整篇内容。

四、教学准备1.课文《三字经》的文本材料。

2.PPT 展示教案内容。

3.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1.利用PPT展示《三字经》的封面,并简单介绍《三字经》的内容。

2.引导学生谈谈他们对国学经典的认识,并引出《三字经》的重要性。

第二节:学习和理解1.逐段讲解《三字经》的内容,解释其中的古文词语及含义。

2.带领学生一起朗读《三字经》,并解释其中的道理和哲理。

第三节:背诵和运用1.分段进行背诵练习,让学生记住部分内容。

2.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思考和讨论,引导他们体会其中的道理。

六、课堂作业1.要求学生背诵《三字经》中的一段内容,并进行口头测试。

2.让学生总结自己对《三字经》的认识和感悟,写成一篇短文。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程的教学是以《三字经》为教材,引导学生了解国学经典,培养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度,教师应当加强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内容。

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品德和修养,激发学生热爱中国文化的情感,提高国学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国学初中教案

国学初中教案

国学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论语》学而篇,理解其中的儒家思想,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2.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增强对国学经典的兴趣。

3. 引导学生将《论语》中的智慧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升自身修养。

教学重点:1. 《论语》学而篇的主要内容及其内涵。

2.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古文句式的理解。

2.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具体应用。

教学准备:1. 《论语》原著。

2. 相关儒家思想的资料。

3.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论语》的地位和重要性。

2. 简要介绍《论语》学而篇的主要内容。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论语》学而篇,理解文意。

2. 学生互相交流,解答阅读中的疑问。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对《论语》学而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讲解,分析其中的儒家思想。

2. 举例说明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出示与儒家思想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五、小组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儒家思想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将《论语》中的智慧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自身修养。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抄写《论语》学而篇中的重点句子。

2. 写一篇心得体会,阐述自己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论语》学而篇,使学生了解了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提高了古文阅读能力。

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能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将儒家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升了自身修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古文句式的讲解和儒家思想的深入剖析还需加强,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论语》的智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这一点,提高教学效果。

一年级国学的教案

一年级国学的教案

一年级国学经典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接触并了解国学经典,培养他们对国学的兴趣。

2.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词汇量。

3. 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三字经》片段:介绍《三字经》的背景及重要性,选取适合一年级学生的片段进行学习。

2. 《弟子规》片段:学习《弟子规》中的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3. 诗词欣赏:选取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古诗词,让学生感受诗词的美妙。

4. 成语故事:讲解一年级学生常见的成语,培养学生的成语运用能力。

5. 传统文化知识:介绍中国古代的节日、风俗习惯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国学经典的基本概念、背景及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成语故事、诗词欣赏等案例,让学生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国学经典中的知识点进行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4. 实践法:让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如传统节日的庆祝、书法、绘画等,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

四、教学安排:1. 第一周:《三字经》片段学习2. 第二周:《弟子规》片段学习3. 第三周:古诗词欣赏4. 第四周:成语故事讲解5. 第五周:传统文化知识介绍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国学经典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的表现:评价学生在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4. 期末测试:设置有关国学经典的测试题目,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资源:1. 《三字经》教材或相关书籍2. 《弟子规》教材或相关书籍3. 古诗词选集或相关书籍4. 成语故事书籍5. 传统文化知识资料6. 教学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七、教学注意事项:1.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案内容要简明易懂,富有吸引力。

2. 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3.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传承国学经典中的价值观。

幼儿园国学教案【11篇】

幼儿园国学教案【11篇】

幼儿园国学教案【11篇】幼儿园国学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学习古诗,理解古诗内容;(2)认识新词汇:飒、载、蕊;(3)感受大自然的自然美。

2.活动准备(1)教学ppt,菊花照片;(2)字词卡片:飒、载、蕊;3.活动过程一、导入(1)出示菊花照片,认识菊花。

提问:“你知道这个漂亮的'花是什么花吗?”重点引导观察照片上的图片。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1)播放古诗《题菊花》视频,学习古诗。

提问:“古诗的名字叫做什么?你听到了古诗说了什么?”重点指导幼儿能说出古诗的大概诗句。

三、分享经验(1)出示字卡、PPT,理解古诗内容和新字词。

提问:“谁能告诉老师,这个字宝宝叫做什么?刚刚有没有出现在古诗《题菊花》里面?”“你能说说它的意思吗?”重点引导幼儿理解古诗诗句内容的大概意思。

四、幼儿再次操作(1)再次播放古诗《题菊花》视频,学会读古诗。

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写这首古诗吗?诗人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重点引导幼儿体会诗人不公正“天道”的大胆否定和对理想中的美好世界的热烈憧憬。

五、活动延伸将古诗打印出来投放在语言区内以便幼儿进区活动时自由操作,或餐前诵读古诗。

幼儿园国学教案篇二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初步了解民族的特征以及生活习俗等。

2、培养学生的礼貌习惯和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学内容1)向学生介绍我们的国家是中国,我们是中国人。

中国人的外貌特征——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

也可请学生自己来回答外国人的体貌特征,以便区别。

中国中国人的内在特征——我们都有一颗中国心。

中国心包括中国的文化、传统,各地的生活习俗。

举例说明:汉字是我们的文字;语言——中国话;礼貌方面——古代是鞠躬,现代是行礼和握手。

(外国人则是亲吻、或是拥抱。

)还有过春年、端午节、中秋节、以及清明节等等,都是不同于其它国家的地方……(教师自己举例)热爱自己的国家举例——当奥运会我国运动员获得金牌时,会场上会升起一面五星红旗,问小朋友会怎么样?激动、高兴、鼓掌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拓展活动:神奇汉字 六、课外延伸:《偶成》 课下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名句,与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教 材 第 5 课 《资父事君》 内容 教 学 1、识记《资父事君》中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资父事君》并尝试背诵。 要求 教 材 重点:识记《盖此身发水》中生僻的字。 重 点 难点:找出韵律,熟读《盖此身发水》并尝试背诵。 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 材 第 6 课 《乐殊贵贱》 内容 教 学 1、识记《乐殊贵贱》中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乐殊贵贱》并尝试背诵。 要求 教 材 重点:识记《乐殊贵贱》中生僻的字。 重 点 难点:找出韵律,熟读《乐殊贵贱》并尝试背诵。 难点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妇随。 外受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犹子比儿。 孔怀兄弟,同气连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 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 坚持雅操,好爵自縻。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总课时 第 1
1 课时
教具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解析句子。 4、学生认真跟读。 5、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 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6、小组交流。 7、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8、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四、拓展活动: 神奇汉字 “川” 日积月累“甘棠”、诗歌赏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五、课外延伸: 收集一些尊敬老师的故事,与同学一起分享。
教 材 第 4 课 《盖此身发》 内容 教 学 1、识记《盖此身发》中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盖此身发》并尝试背诵。 要求 教 材 重点:识记《盖此身发》中生僻的字。 重 点 难点:找出韵律,熟读《盖此身发》并尝试背诵。 难点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 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 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传声,虚堂习听。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总课时 第 1
1 时
教具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解析句子。 盖此身发 四大五常: 人的身体发肤分属于“四大”,一言一动都要符合“五常”。 恭惟鞠养 岂敢毁伤: 恭蒙父母亲生养爱护,不可有一丝一毫的毁坏损伤。 女慕贞洁 男效才良: 女子要学习那些为人称道的贞妇洁女,男子要效法有德有才的贤人。 知过必改 得能莫忘: 知道自己有过错,一定要改正;适合自己干的事,不要放弃。 罔谈彼短 靡恃己长: 不要去谈论别人的短处,也不要依仗自己有长处就不思进取。 信使可复 器欲难量: 诚实的话要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器度要大,让人难以估量。 墨悲丝染 诗赞羔羊: 墨子为白丝染色不褪而悲泣,「诗经」中因此有「羔羊」篇传扬。 景行维贤 克念作圣:高尚的德行只能在贤人那里看到;要克制私欲,努力仿效圣人。 德建名立 形端表正: 养成了好的道德,就会有好的名声;形体端庄,仪表也随之肃穆。 空谷传声 虚堂习听: 空旷的山谷中呼喊声传得很远,宽敞的厅堂里说话声非常清晰。 祸因恶积 福缘善庆: 祸害是因为多次作恶积累而成,幸福是由于常年行善得到的奖赏。 尺璧非宝 寸阴是竞: 一尺长的璧玉算不上宝贵,一寸短的光阴却值得去争取。 4、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 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教学反思
教 材 第 7 课 《都邑华夏》 内容 教 学 1、识记《都邑华夏》中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都邑华夏》并尝试背诵。 要求 教 材 重点:识记《都邑华夏》中生僻的字。 重 点 难点:找出韵律,熟读《都邑华夏》并尝试背诵。 难点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都邑华夏,东西二京。背邙面洛,浮渭据泾。 宫殿盘郁,楼观飞惊。图写禽兽,画彩仙灵。 丙舍旁启,甲帐对楹。肆筵设席,鼓瑟吹笙。 升阶纳陛,弁转疑星。右通广内,左达承明。 既集坟典,亦聚群英。杜稿钟隶,漆书壁经。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一、经典回放: 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临深履薄,夙兴温凊。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辞安定。 笃初诚美,慎终宜令。荣业所基,籍甚无竟。 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存以甘棠,去而益咏。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总课时 第 1
1 课时
教具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解析句子。 4、学生认真跟读。 5、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 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6、小组交流。 7、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8、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四、拓展活动:神奇汉字 “比” 日积月累“八佾舞于庭”、诗歌赏读 五、课外延伸: 课文中有几个成语,找出来说一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