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宋代绘画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又称《清明上河图卷》,是中国宋代绘画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古代城市生活题材画卷的代表作品之一。
该作品创作于北宋时期,全卷长5.28米,高0.24米,由北宋画家张择端完成。
本文将对《清明上河图》进行赏析,欣赏它作为艺术品的价值以及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
1. 艺术价值《清明上河图》作为绘画艺术的杰作,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画面精细入微,绘画技法独特,以细腻的线条勾勒出复杂的场景,使观者恍若置身于北宋时期的都市之中。
其次,作品采用了透视法,画面布局合理,给人一种开阔的视觉效果。
再者,画中所描绘的各个细节都十分生动,可以看到人物的衣饰、交通工具、建筑物等丰富的细节,给人一种强烈的代入感。
这些都使得《清明上河图》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2. 历史文化内涵《清明上河图》不仅是一幅美景图,更是一幅展现中国古代城市生活的历史文化图景。
作品的内容丰富多样,呈现了当时汴京城繁忙的市井景象。
可以看到市井里有商人、贩夫走卒、官员,还有一些普通百姓在进行各种日常活动。
画中的建筑物也包括了宫殿、楼台、府邸等,展现了当时城市的繁华景象。
同时,画面中的桥梁、江河以及运输工具也表现出了汴京城繁荣发达的交通运输体系。
这些都使得《清明上河图》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生活的重要历史资料。
3. 艺术与历史的结合《清明上河图》成功地将艺术与历史结合在一起。
通过绘画的形式,展现了北宋时期汴京城的繁盛景象,向人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城市文化。
既有观赏艺术作品的享受,又能获得对历史的了解,从而丰富了观者的知识和视野。
同时,作为一幅长卷画,观者可以逐幅欣赏,感受到整个故事的连贯性,增加了艺术欣赏的体验和趣味。
4. 影响与传承《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它不仅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生活的重要史料,也在绘画技法和艺术表现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后来的艺术家都以《清明上河图》为参照和借鉴,创作出了更多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艺术作品。
宋代风俗画代表画家

宋代风俗画代表画家一、张择端1.代表作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清明上河图》。
2.作品赏析:《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品,该卷为绢本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
作者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图画中。
全图大致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
图中所绘城廓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马牛驴驼之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仪态而莫可数记,全副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整幅画作气势宏大、构图严谨、笔法细致,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
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
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
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
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
在多达500余人物的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错落有致,同时又具有情趣。
《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
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二、李嵩1.代表作品:描述农村生活的风俗画作品《货郎图》。
2.作品赏析:《货郎图》是宋宫廷画家李嵩仅存的一幅农村生活的风俗画,纵25.5厘米,横70.4厘米,绢本淡设色,是一副工笔白描淡设色的国画风俗人物手卷。
画家借助货郎这一题材表现了南宋市井生活的一个侧面,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物品,虽然今天有很多已不明其用途,但却真实地记录了南宋百姓的生活方式,是民俗学家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宋代绘画的特点

宋代绘画的特点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独特而繁荣的时期,其特点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宋代绘画注重写实与表现。
宋代绘画家追求真实的描绘,力求把对象形象地再现在画作中。
他们在构图上讲究透视法和远近法,通过精确的线条和细腻的笔触,将静物、人物、风景等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著名的宋代绘画家李唐、细柳仙、马远等都以其精湛的写实技巧而闻名于世。
其次,宋代绘画追求典雅与纤细。
宋代绘画作品以清丽雅致、细腻温婉的风格为主。
绘画家注重表现事物的美感和品位,追求画面的和谐统一。
他们常以柔和的线条、细致的笔触描绘出婉约、秀丽的景象。
宋代绘画家米芾、李嵩等都是以其典雅纤细的风格而著称于世。
此外,宋代绘画注重意境与抒发情感。
宋代绘画家倡导以画写意,注重表现内心的情感和个人的审美情趣。
他们常以寥寥几笔勾勒出对象的特点,通过留白和淡化世俗的繁杂,营造出清新脱俗、静谧雅致的意境。
宋代绘画家董源、文同等都是以其意境深远、富有哲理的作品而受到推崇。
此外,宋代绘画也重视以物写人。
画家们以物象人,借用自然界的事物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他们通过物的象征意义来传达主观情感,使作品更具深意和抒情性,增添了作品的情感共鸣。
宋代绘画家李公麟、李迪等都是善于以物写人,以物传情的代表人物。
总体而言,宋代绘画以写实、典雅、意境深远和以物写人为主要特点。
这些特点的凸显不仅展示了宋代绘画家的独特创造力和审美追求,也使宋代绘画成为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这些特点的影响远不止于宋代,对后世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后世绘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

宋代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宋代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绘画艺术,不同于唐代以来的骈体文艺,而是注重真实写实的尺度与审美,更重视艺术家的个性化表现。
因此,宋代绘画艺术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而这极高的价值便源于宋代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
一、技巧运用——勾、点、写、抓、染宋代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主要表现在技巧的运用方面。
勾、点、写、抓、染,是宋代绘画艺术中最为重要的技巧,五种技巧互相结合,将形式与色彩、空间与时间、景物与人物完美的融合,表现出了宋代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勾:宋代绘画艺术中勾的运用非常重要,勾在宋代绘画艺术中主要用于勾出细节,用线来表达出人物和景物的轮廓。
勾笔可以勾出虚实分明的线条,表现出景物的立体和人物的动态感。
点:宋代绘画艺术的点造型技法要求画家把小点聚集在一起,形成更大的虚实关系、形状关系和灰度关系,整个画面的色彩和暗影都需要点的运用。
写:与勾、点不同的是,写法主要用于实景的描绘,包括山水、人物、花鸟等,也就是所谓的写实。
写实的过程非常考究线条的疏密、阴阳,写到某一程度,画家会用一种模糊的技法,用线条勾勒出笼统的轮廓。
抓:抓是宋代绘画艺术表现手法中的一个重要方法,表现了画家对人物和景物特征的深入思考和认识。
用抓法表达出来的画面不拘泥于严谨的透视神学,将蓝色与绿色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画面色调,表现了画家在色彩方面的深入探究。
染:这种表现手法源于宋代的丹青之会,画家使用低层白墨染浅,色彩以淡雅冷峻为主,非常适合于表现深度和光影的效果。
二、构图水平——“奇拐秀绝”宋代绘画艺术中构图水平非常高,构图要求画家按照中国传统的构图要求进行创作,根据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组织画面,意在营造一种统一、和谐、具有生命活力的物象。
宋代绘画中的构图奇巧,具有浓郁的艺术性,表现了画家们对于美的追求与探索,所以不同画家的构图颇为特异,也具有强烈的表达性。
宋代绘画的构图手法大致可概括为“奇拐秀绝”。
宋代人物画

110 《 文 姬 归 汉 图 》
术宋 博佚 物名 馆 藏绢 本 设 色 纵
24.4 22.2 厘 米 美 国 波 士 顿 艺 厘 米 横
• 画中刻画人物颇见灵动,线条气脉贯通, 有笔不到而意到之妙。历来表现汉末蔡文 姬被匈奴人掳去,后由曹派人接回中原的 故事时,画面总被一种离愁别绪所笼罩, 此图却从文姬与丈夫的相互顾盼和微笑中, 体现出一种相濡以沫的亲情,虽然被掳的 悲愤和屈辱使文姬莫名难忘,但舔犊之情 胜过了一切。
宋 王 居 正 绢 本 设 色 纵 厘 米 横 厘 米 北 京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085 《 纺 车 图 》
26.1 69.2
• 王居正,生卒年不详,北宋画家。乳名 “憨哥”,河东(今山西永济)人。王拙 子,丹青有父风。工仕女,师法周昉,得 闲冶之态。此图绘怀抱婴儿哺乳的村妇, 身旁置放一架纺车,左手正摇纺轮。前面 一老媪,面向村妇,慈祥安宁。村妇身后 有一儿童,席地而坐,手中拿着杆,牵着 一只蟾蜍,活泼可爱。线条多用类似于周 文矩的“战笔”,生动和谐。
末段画市区繁荣街景这里酒楼店铺杂陈车马行人众多仕农工商僧道十医三教九流男女老少等神情姿态各异088十八学士图宋佚名绢本设色纵1741厘米横1103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十八学士指唐代李世民为秦王时于宫城西开文学馆罗致四方文士以杜如晦房玄龄陆德明等十八人分为三番每日六人值宿讨论文献商略古今号为十八学士
076
• 此图原载《烟云集绘册》(见《石渠宝笈 续编》)。签题钟师绍作。按《宣和画谱》 (卷六):钟师绍,蜀人也。妙丹青,画 道释人物犬马颇工。但他是唐代的人。此 画作风类北宋画院中人,当非他所作。故 以无名氏流传。
宋 佚 名《 柳 溪 闲 憩 图 》 077
中国宋代绘画的审美理念与风格特点

中国宋代绘画的审美理念与风格特点中国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绘画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理念和风格特点。
宋代绘画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要表现形式,注重表达内心情感和意境的追求,强调笔墨的写意和自由。
宋代绘画的审美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宋代绘画注重表达内心情感和意境的追求。
画家们通过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布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追求画面的意境和氛围。
他们注重表现自然界的美,追求山水的宁静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其次,宋代绘画强调笔墨的写意和自由。
画家们在创作过程中,注重笔墨的运用和表现手法的自由发挥,追求笔墨的意境和表现力。
他们擅长运用湿墨、点染、渲染等技法,以及空白和留白的处理,使画面更富有变化和层次感。
最后,宋代绘画强调艺术的审美价值和独立性。
画家们追求艺术的真实性和独立性,注重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观赏性。
他们将绘画看作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追求艺术的自由和个性。
在风格特点方面,宋代绘画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首先,宋代山水画注重表现自然界的美。
画家们通过描绘山水的景色和气氛,表现出大自然的壮丽和宁静。
他们注重山水的造型和构图,追求山水的平和和静谧。
其次,宋代山水画追求画面的意境和氛围。
画家们通过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布局,创造出独特的意境和氛围,使观者能够感受到画面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最后,宋代山水画强调笔墨的写意和自由。
画家们在创作过程中,注重笔墨的运用和表现手法的自由发挥,以及空白和留白的处理,使画面更具有变化和层次感。
与山水画相比,宋代人物画更加注重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
宋代人物画追求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注重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画家们通过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布局,表现人物的姿态和神态,使观者能够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宋代人物画也注重人物的环境和背景描绘,通过背景的处理来衬托和凸显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总之,中国宋代绘画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理念和风格特点。
宋代绘画的特点

宋代绘画的特点
宋代绘画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它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宋代绘画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宋代绘画的色彩柔和细腻,贴近自然,主要采用暗淡的色调,表现出柔和、淡雅、典雅的艺术风格。
其次,宋代绘画注重写实,画面细节处处清晰可见,笔触细腻,细节清晰,和谐统一,给人以生动的视觉感受,令人眼前一亮。
此外,宋代绘画注重层次,透过把景、人物、物体之间的比例和对比来表现层次感,使画面空间感强烈,具有宏大的感染力。
宋代绘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受到众多艺术爱好者的喜爱,并成为中国古代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特色,而且可以让人从中体会到古朴的情调,庄重的气氛,淡雅的气息。
中国美术史——宋代美术ppt课件

北宋山水画主要继承五代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 山水画派,多以全景式构图来表现北方山川林木,画风沉 雄壮伟,主要代表为李成、范宽和郭熙。
(一)李成、范宽及其流派
3
李成(919—967),唐宗室,五代时随祖
父避乱徙青州营丘(今山东临淄)。“学不为人, 自娱而已”,不愿侧身画工之列,不轻以画许人。
11
标志山水画“以简代密”转变的“米家山水”
12
(三)界画 与青绿山水
界画是指在 作画时使用界尺 引线,适于画建 筑物,其它景物 用工笔技法配合。 通称为“工笔界 画”。
右图:郭忠恕 雪霁江 行图 立轴 绢本设色 纵74.1厘米 横69.2厘 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 院藏
13
郭忠恕 明皇避暑宫图 立轴 绢本墨笔 纵161.5厘米 横105.6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技法上创造出蟹爪枝和卷云皴,是 其深入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结果,是其 家乡地貌特征的反映。 ❀人与山川的契合达到了空前协调的 程度,含有浓厚的抒情意趣。创造出 “寒林”景象,表现萧条肃杀之气。 ❀与重墨的、沉郁厚重的荆关画法相 比,更注重用笔的精微变化,有惜墨 如金之谓。
4
荒寒的原野、劲拔的 枯树和矗立的石碑,使人 产生对逝去历史的追忆和 时代变迁的感慨。景物气 氛寂寥凝重,在山水画中 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 画中的寒林枯树变化多姿 ,用笔尖利,窠石土坡圆 浑秀润,符合李成“气象 萧疏,烟林清旷,毫端颖 脱,墨法精微”的特色。
第六章 宋代美术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马一
1
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全盛时 期,这一时期绘画题材日益丰富,画科进 一步完备,技法更加成熟,是古代绘画艺 术的一个高峰。本章我们学习宋代各绘画 门类的艺术成就,重点了解各个艺术形式 的代表人物极其主要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石溪凫图》
• 马远 《梅石溪凫图》马远极善造境。在此画中,一角山岩横空伸出, 却不突兀; 一泓清泉,淡淡水气,静显清晨之态;梅枝两三,花蕾初 绽,盎然生机便呈其中;野凫戏水,争知春暖,打破了山涧宁静,平 添了许多生趣。抒画之意,涵诗之情,境味隽永,是此画最大特点之 所在。 “马一角”之名称雅号也可以从此画中观出一二意味。《梅石 溪凫图》除此构图巧思之外,在用笔上也是颇具特色的。如图中左下 角的巨岩用的是小斧劈皴,笔法有力明晰,横出之石则用晕染之笔, 迷迷累累,突兀之感顿然消失,而且还衬托出些许空远之感。点苔儿 笔用在岸边与巨岩之上,岩之峻因此而含润,岸之平淡则有几许浓郁 生气。梅枝如虬龙展体,铁臂横伸,笔法劲硬有力却又不失曲折游动 之变化,梅花点缀更丰富了枝干的动感, 与戏水野凫相映成趣。构图 之巧与用笔之活,皆成趣味,简洁明快,雅意横生。落款也有独到之 处。在此画中,既未见题辞,也未见作者印章,而且作者的题名落款 如不细心观看尚不易找到。原来作者将自己的姓名以近似点苔的用笔 题在巨岩下部空白处,稍不留心就会让人误以为是点苔之笔。由此也 可见作者构思巧妙,用心独到。
《雪景寒林图》
• 目前学术界对《雪景寒林图》是否范宽真迹尚有争议。长 期以来。此图流传不明。图上之印“御书之宝”方玺的印 文和印色都具有宋代特点,可见宋代藏于宫中。从此至明 代,不知流落何处。明末清初,被收藏家梁清标收藏,图 上有“蕉林”“蕉林收藏”朱文方印两枚和“观其大略” 白文一枚。其后见录于《墨绿汇观》,有“安氏仪周书画 之章”、“思源堂”白文方印两枚和“麓印”朱文方印一 枚。大概与此同时,押有“乾隆御书之宝”,说明此图曾 被清宫收藏。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又流落民间,被收 藏家张翼购得。今有“潞河张翼藏书记”朱文方印和“文 孚嗣守”白文方印两印。此图描绘了北方壮美的雪山景色 。画中雪峰屏立,山势高耸,白雪皑皑。深谷寒林间,萧 寺掩映,流水无波,峰峦沟壑间云气万千。其山取盘桓向 上高远之势,其水造平静冷凝之态,其树画深郁寒峭之意 。从此图可以体味到,作者已不拘于刻形着物的风格,脱 离真山真水,表达出一种写胸中块垒,传意中山水的倾向 。
介绍
• 宋代绘画是在中国宋代期间的绘画作 品,中国宋朝延续300多年,其绘画在
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民 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自 形成体系,彼此间又互相影响、吸收 、渗透,构成宋代绘画丰富多彩的面 貌。
北宋《群峰晴雪图》
宋· 陈容《云龙图》
《枯木怪石图》
• 苏轼《枯木怪石图》 米芾《画史》说: “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 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 《枯木怪石图》 简洁明了的画面上,怪石盘踞左下角,石后冒出几枝竹叶,而石右之 枯木,屈曲盘折,气势雄强, “怪怪奇奇”,于笔意盘旋之中,凝聚 成一团耿耿不平之气,更有一股浩然气脉,由石而树、由树干而树梢 ,扭曲盘结。直冲昊天。苏轼一生,几遭贬谪,在错综复杂的宋王朝 政治斗争中饱尝仕途的滋味,愤懑不平之气交织于心,发诸毫端,借 诗画以泄胸中盘郁。苏轼曾自题其画云: “枯肠得酒芒角出,肺肝错 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留,写向君家雪色壁。”足以说明其抒写 胸臆之情。苏轼作画,固然重视抒发情感,但并不忽视形式技巧。他 曾自谓: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追求。” “吾书虽不甚佳 ,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 快也。” “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 度,乃为得之。”回头再观此图:枯木用笔迅疾、取势不惑,画心枯 淡盘旋,墨色变化多端。运用书法之笔法,飞白为石,楷行为竹,随 手拈来,自成一格。作为艺术家,苏轼在绘画上不落前人之窠臼,不 拘古人之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强调表现自我,有所创新。倡导“士夫画”,批评院 体之匠气。强调神韵,不拘形似,真诚抒发胸中意趣。再观共文、其 书、其人,诚然如是。
谢谢观看
谢谢观赏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万壑松风图》
• 李唐《万壑松风图》款识题于远峰上:“皇宋宣和甲辰春 ,河阳李唐笔。”可知作于一一二四年,其时李唐约七十 岁左右,是南渡前的作品。画面山峰高峙,山石巉岩,峭 壁悬崖间有飞瀑鸣泉,山腰间白云缭绕清岚浮动。从山麓 至山巅,松林高密,郁郁葱葱。山脚下乱石珠连,水流奔 涌。大自然雄壮之气扑面而来,给人以气势磅礴的感觉。 李唐布局中取近景,突出主峰和崖岸,以造成迫在眉睫的 视觉感受。山石皴法,融合了李成、范宽、郭熙诸家技巧 ,用多种皴法表现不同的石质,如主峰,上端用长钉皴刮 铁皴,中部偶尔参以解索皴;在山腰以下使用独创的马牙 皴。此外还可以看出其后来创造出小斧劈、大斧劈的雏型 。对皴法的运用是李唐在此图中的最大特点,对后世造成 了极大的影响。到现代还在为人们所学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