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学3-(3)灌溉制度
农田灌溉管理制度

农田灌溉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在中国的农业生产中,灌溉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因为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干旱地区,水资源非常紧缺,所以灌溉管理制度对于保障农田水利的有效使用非常重要。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灌溉制度亟待完善和改进。
二、灌溉管理现状1. 灌溉设施老化目前我国的农田灌溉设施大部分已经建成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设施开始老化,存在漏水、渗漏等问题,导致了水资源的浪费和农田灌溉效率的降低。
2. 灌溉管理不规范由于灌溉设施的老化和农民对灌溉管理的重视不够,农田灌溉管理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规范现象,比如灌溉时间不合理、用水量过大等问题。
3. 水资源短缺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干旱地区,水资源非常紧缺。
由于水资源的不足,农业生产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4. 灌溉管理制度亟待改进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对农田灌溉进行了规范和管理,但是目前的灌溉管理制度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改进。
三、灌溉管理制度的建设1. 完善灌溉设施由于灌溉设施老化严重,需要加大对灌溉设施的维修和改造力度,提高设施的抗灾能力和使用寿命,确保农民能够持续、稳定地供水。
2. 提高农民的灌溉管理能力加强对农民的灌溉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灌溉管理水平,教育农民合理用水、科学施肥,提高农田的利用率。
3. 推行节水灌溉技术积极推行节水灌溉技术,比如滴灌、喷灌等,减少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4.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建立完善的水资源调配机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分配。
5. 完善灌溉管理制度加强对农田灌溉的规划与管理,明确灌溉水资源配给的办法和标准,健全农田灌溉管理制度,提高灌溉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6. 加强对灌溉设施的监管加强对灌溉设施的监管力度,加大对非法取水的打击力度,保障农田灌溉的正常进行。
7.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提高农田灌溉效率,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制度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制度农田水利工程灌溉制度一、制定背景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灌溉则是农田水利工程中的核心。
为了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制定一套完善的灌溉制度势在必行。
二、制定目的本制度旨在规范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管理,确保灌溉效率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国各地的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管理。
四、主要内容1. 灌区划分及管理(1)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作物需求划分合理的灌区,每个灌区设立一个负责人,并明确其职责和权力;(2)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规定每个灌区应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并设立专门的经费用于维护和改善该灌区内各项设施;(3)对于不同类型土地和作物,采取不同方式进行管控。
对于特殊作物如果树等,实行滴灌或喷淋等精细化灌溉方式。
2. 灌溉设施建设与维护(1)在灌区内建立完善的灌溉设施,包括水库、水渠、水泵等,确保供水充足;(2)定期检查各项设施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并排除故障,确保设施正常运转;(3)加强对于各项设施的维护和保养,延长使用寿命。
3. 灌溉管理制度(1)建立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2)根据不同作物需求和生长阶段进行分类管理,制定不同的灌溉方案;(3)在每个生长季节结束后进行总结和评估,对于不合理之处进行改进。
4. 灌溉技术培训(1)加强对于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其对于灌溉管理的认识和能力;(2)开展技术交流活动,推广新型灌溉技术和管理方法。
五、实施步骤1. 制定本制度并公布实施。
2.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对于灌溉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3. 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的沟通合作,争取更多的经费用于灌溉设施建设和改善。
4. 加强对于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其对于灌溉管理的认识和技能水平。
5. 定期对本制度进行评估和修订,不断完善管理体系。
六、责任分工1. 灌区负责人:负责本灌区内的灌溉管理工作,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工作情况。
2. 管理机构:负责本灌区内各项设施的维护和保养,及时发现并排除故障。
灌区灌溉管理制度

灌区灌溉管理制度一、灌区灌溉管理制度的内容(一)水资源配置1、确定水资源分配原则:包括公平性、合理性、高效性等原则,确保每个农户都能够获得足够的灌溉水资源。
2、划定灌溉范围和水源:确定各个灌区的灌溉范围和水源,确保各个农田都能够得到有效的灌溉水源。
3、灌溉水资源的配置:按照灌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各个农田获得的灌溉水资源量,统一划分水权。
(二)技术措施1、建设灌溉设施:包括水源管道、灌溉渠道、喷灌设备等,确保水资源能够有效地输送到各个农田。
2、技术指导和培训:对灌区内的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灌溉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3、灌溉技术改进:不断引进和推广新的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农田的产出。
(三)收费制度1、实行水资源收费制度:按照各个农田实际使用的灌溉水资源量进行收费,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2、建立灌区维护基金:用于灌溉设施的维护和修缮,确保设施能够正常运行。
3、灌溉用水的价格政策:根据市场需求和供求关系,合理确定灌溉用水的价格,保证农民的经济利益。
(四)法律法规1、制定灌区灌溉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种管理制度和规定,对灌区灌溉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规范。
2、加强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和监督:对于恶意挪用水资源、私设水泵、乱排污水等违规行为,要严格监督和处罚。
(五)组织管理1、建立健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体系:灌区内设立管理机构,明确各项管理职责和权限,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
2、实行领导责任制和考核制度:对灌区灌溉管理工作实行领导责任制和考核制度,明确责任和奖惩措施。
3、建立农民自治组织:鼓励农民自主组织,参与灌溉管理,推动农村社会治理。
二、灌区灌溉管理制度的重要性1、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灌区灌溉管理制度的规范和实施,能够有效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保证农田的正常灌溉需求。
2、保障农业生产需水:通过制定灌区灌溉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保障农田的正常灌溉需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供给。
农田水利学3-(3)灌溉制度

农田灌溉原理
(三)作物灌溉制度
第三节:灌溉制度的确定
灌溉制度是新建工程规划设计的基础,是已成灌区编制和执行用水计 划、合理用水的重要依据,也关系到灌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土 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灌溉工程设施效益的发挥。 灌溉制度是在一定的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下和一定的 农业技术措施下,为获得高产稳产所制定的的一整套向田间灌水 的制度。它包括作物播种前(或水稻栽秧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 次数、每次的灌水日期、灌水定额和灌溉定额。 灌水定额(m):单位面积上的一次灌水量
河南农业大学
旱作物灌溉制度设计
若科学用水,严格控制灌 水定额并采用先进的节 水灌溉技术,使得灌溉 造成的深层渗漏损失减 至为零,即D=0,则I 即为净灌水定额In。 对降雨量,仅考虑对作物 来说的有效降雨量Pe, 上式进一步简化为: Pe+In+G=ET +ΔSw
下面就对此 式进行研究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
(4)地下水补给量(G)
地下水补给量系指地下水 借土壤毛细管作用上升 至作物根系吸水层而被 作物利用的水量,其大 小与地下水埋藏深度、 土壤性质、作物种类、 作物需水强度、计划湿 润土层含水量等有关。
具体数据要根据试验来确定, 一般当地下水埋深为1.02.0m时,可达到耗水量的 20%。
h1时段初田面水深; m时段内灌溉; E时段内蒸发量;
c
p时段内降雨; c时段内排水; h2时段末田面水深
s
河南农业大学
(2)参数确定
表中水层为:适宜水层下限(hmin);适宜水层上限 (hmax);降雨后最大蓄水深度(HP)
河南农业大学
(3)平衡推算
h1+P+m-C-E=h2
农田水利学2章2灌溉制度[全面]
![农田水利学2章2灌溉制度[全面]](https://img.taocdn.com/s3/m/7d9e54aa7c1cfad6195fa7d6.png)
3、有效降水量P0
(1)设计降水量 对当地多年降水资料进行频率分析,按25%、
50%、75%的降水保证率(指多年期间降水量能够 得到充分满足的机率,与"灌溉设计保证率"类似) 选定三个降水典型年,根据典型年中的降水量、 降水分布情况,设计不同保证率条件下的降水量 及其出现的时间。
3、有效降水量P0
m
Wmax
Wmin
667
H
(
' m
ax
' m
in
)
(三)水量平衡法资料的确定
1、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 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实施灌水时计划调节、 控制土壤水分状况的土层深度。 一般可取为作物的主要根系活动层,需根据当 地实际情况确定。与作物种类、品种、生育阶 段、土壤性质以及地下水埋深等因素有关。对 某一特定作物其深度随作物的生长而增加。
现蕾期 开花结铃期 吐絮期 0.4~0.6m 0.6~0.8m 0.6~0.8m
拔节期 孕穗期 抽穗期 灌浆期 0.4~0.5m 0.5~0.6m 0.6~0.8m 0.8m
2、土壤适宜含水量及上、下限的确定
土壤适宜含水量:最适宜作物生长的含水量,介于
θmax与θmin之间。
冬小麦、棉花和玉米各生育阶段要求的土壤适宜含水量
以作物需水规律和气象条件(特别是降 水)等作为主要依据,从当地具体条件出 发,针对不同水文年份,拟定湿润年(频 率为25%)、一般年(频率为50%)和中等 干旱年(频率为75%)及特旱年(频率为 95%)四种类型的灌溉制度。
(二)研究灌溉制度的意义 1)灌溉制度是灌溉工程规划设计的基础, 是已建成灌区编制和执行用水计划,合理用 水的重要依据。
'
(四)旱作物播前的灌水定额(M1)的确定
农田灌溉管理制度

农田灌溉管理制度一、引言农田灌溉管理制度是指在农田灌溉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规章制度和管理手段,以保证农田灌溉工作的顺利进行,并最大程度地保障农田灌溉的高效、节水和可持续性发展。
农田灌溉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良好的管理制度不仅可以提高灌溉效率和农田产量,还可以保护土壤和水资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农田灌溉管理制度进行详细分析,并探讨其特点和发展趋势。
二、农田灌溉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1.1 分配原则农田灌溉管理制度的核心是公平、合理地分配灌溉水资源。
在农田灌溉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水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合理利用,以满足农田灌溉的需求。
分配原则可以基于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和农田需求进行灵活调整,以确保各方的合理利益。
1.2 管理原则农田灌溉管理制度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
通过建立农田灌溉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指导,明确农民和相关管理部门的权责,确保农田灌溉工作的有序进行。
管理原则还包括定期检查和评估农田灌溉的效果和改进措施,以提高灌溉效率和农田产量。
1.3 可持续发展原则农田灌溉管理制度的设计和实施应注重可持续发展。
这包括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水的浪费和污染,保护土壤资源,提高农田产量,并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农田灌溉管理制度的特点2.1 区域适应性不同地区的农田灌溉管理制度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水资源和农田特点进行调整。
比如,干旱地区需要重点关注节水措施,而水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可以更加注重灌溉效率的提高。
2.2 农民参与性农田灌溉管理制度要充分考虑到农民的实际需求和意见。
农民是农田灌溉的主要受益者和执行者,他们的参与是保障农田灌溉效果的关键。
因此,制定农田灌溉管理制度时,应该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并在实施过程中加强与农民的沟通和合作。
2.3 技术先进性农田灌溉管理制度需要紧跟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农田灌溉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更新。
通过引进先进的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可以提高灌溉效率和农田产量,同时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
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制度

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制度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在中国的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田水利工程的节水灌溉制度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以及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制度的重要性1、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农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传统的灌溉方式存在着浪费水资源的问题,例如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水资源的浪费,提高农田的灌溉效率。
2、减少水资源浪费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现在我国仍存在着农田灌溉效率低的现象,例如农业用水浪费、农田水源破坏等问题,通过改进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手段,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3、保护生态环境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传统的农田灌溉方式存在着对水资源、土壤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采取节水灌溉技术和管理制度,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二、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制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1、现状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制度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各地农业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广了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加强了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
然而,受地区发展水平不均、技术水平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
2、存在问题(1)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节水灌溉技术相对滞后,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在一些地区没有得到广泛推广。
(2)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一些地区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体制不够灵活,难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
(3)政策支持不足。
政府对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制度的支持力度不够,政策措施不够有力,导致节水灌溉技术难以推广。
三、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制度的发展方向和对策建议1、发展方向(1)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加强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
作物灌溉制度名词解释

作物灌溉制度名词解释
作物灌溉制度:
1、灌溉:灌溉是指将水从一个水源输送到指定地点的灌溉方法,以满足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
2、排水:排水是指将土壤内的积水排出土壤,以防止土壤过度受水影响,从而保护作物不受水淹没。
3、水文技术:水文技术是一种衡量水分在土壤中流动的技术,其主要任务是监测水文状况,控制灌溉量,确保灌溉可以有效地对作物有益。
4、土壤湿度控制:土壤湿度控制是一种技术手段,旨在根据土壤的湿度状况,通过一系列措施来控制土壤的水分含量,以确保作物正常生长。
5、灌溉技术:灌溉技术是指将水以合理的方式通过合理的管道、工具和设备将水从一个水源输送到指定地点的技术。
6、土壤补给系统:土壤补给系统是灌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必要的水分、养分、活力和有机物质,以改善作物的栽培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农业大学
灌溉制度的确定
本节内容 灌溉制度 确定 旱作物灌溉 制度的确定 水稻的灌溉 制度确定
水量平衡法确定灌溉制度有两种方法: 水量平衡法确定灌溉制度有两种方法: 确定灌溉制度有两种方法 1.列表法 列表法 2.图解法 图解法 下面在水稻灌溉制度中介绍列表法, 下面在水稻灌溉制度中介绍列表法,旱 作物灌溉制度中介绍图解法。 作物灌溉制度中介绍图解法。
一般采用30~ 一般采用 ~40cm;随着作物的成长和根系的发育,需 ;随着作物的成长和根系的发育, 水量增多,计划湿润层也应逐渐增加,至生长末期,由于 水量增多,计划湿润层也应逐渐增加,至生长末期, 作物根系停止发育,需水量减少, 作物根系停止发育,需水量减少,计划层深度不宜继续加 一般不超过0.8~ 大,一般不超过 ~1.0m。 。
河南农业大学
2、生育期灌溉制度确定 、
(1)基本算式 基本算式 确定生育期灌溉制度首先要按照各地试验资料, 确定生育期灌溉制度首先要按照各地试验资料, 首先要按照各地试验资料 合理写出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适宜淹灌水层的 上限和下限(参数) 然后根据生育期任何一 上限和下限(参数),然后根据生育期任何一 个时段t的农田来水与耗水, 的农田来水与耗水 个时段 的农田来水与耗水,建立水量平衡方 用水量平衡方法确定各时段的灌溉制度, 程,用水量平衡方法确定各时段的灌溉制度, 其水量平衡方程式如下: 其水量平衡方程式如下:
第二章
农田灌溉原理
(三)作物灌溉制度
第三节: 第三节:灌溉制度的确定
灌溉制度是新建工程规划设计的基础, 已成灌区编制和执行用水计 灌溉制度是新建工程规划设计的基础,是已成灌区编制和执行用水计 规划设计的基础 合理用水的重要依据,也关系到灌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划、合理用水的重要依据,也关系到灌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土 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灌溉工程设施效益的发挥。 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灌溉工程设施效益的发挥。 灌溉制度是在一定的气候、土壤、 灌溉制度是在一定的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下和一定的 是在一定的气候 农业技术措施下, 农业技术措施下,为获得高产稳产所制定的的一整套向田间灌水 的制度。它包括作物播种前(或水稻栽秧前 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 或水稻栽秧前)及全生育期内的 的制度。它包括作物播种前 或水稻栽秧前 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 次数、每次的灌水日期 灌水定额和灌溉定额。 灌水日期、 次数、每次的灌水日期、灌水定额和灌溉定额。 灌水定额(m):单位面积上的一次灌水量 : 灌水定额 灌溉定额(M):单位面积上各次灌水量之和 : 灌溉定额 单位: 单位:(1)m3/亩 (2)mm =1亩 (667m2=1亩)
河南农业大学
旱作物灌溉制度设计
式中: 式中: WI、W。分别为来水量与去水量; 。分别为来水量与去水量; P为t时段内降雨量; 为 时段内降雨量 时段内降雨量; I为灌水量; 为灌水量; 为灌水量 G 为地下水补给量; 为地下水补给量; RI为地面流入量; 为地面流入量; R’I为地下流入量。 为地下流入量。
河南农业大学
泡田定额按土壤、地势、 泡田定额按土壤、地势、地下水埋深和耕犁深 度相类似田块上的实测资料决定。 度相类似田块上的实测资料决定。 一般在h 条件下, 一般在 0=30~50mm条件下,泡田定额大 ~ 条件下 约等于以下数值: 约等于以下数值: 粘土和粘壤土为 ~ 粘土和粘壤土为50~80m3/亩; 中壤土和沙壤土为 ~ 中壤土和沙壤土为80~120m3/亩(地下水 地下水 埋深大于2m时)或70~100m3/亩(地下 埋深大于 时 或 ~ 地下 水埋深小于2m时); 水埋深小于 时 ; 轻沙壤土为 轻沙壤土为100~160m3/亩(地下水埋深 ~ 地下水埋深 大于2m时)或80~130m3/亩(地下水埋 大于 时 或 ~ 地下水埋 深小于2m时)。 深小于 时 。
根据水量平衡原理: 根据水量平衡原理:某一 定时段内, 定时段内,所有的来水量 应等于去水量和时段内土 壤储水量的变化量。 壤储水量的变化量。 P+I+G+Ri+R’I =ET+D+Rs+R’o+∆Sw
式中: 式中: ∆Sw为时段 内土壤储水量的变 为时段t内土壤储水量的变 为时段 化量。 化量。
河南农业大学
根据水量平衡分析 制作灌溉制度, 制作灌溉制度,是 目前主要的确定方 法。本节主要介绍 本方法。 本方法。
水量平衡 分析确定
从大气、 从大气、水、土、作 物等内在关系出发, 物等内在关系出发, 进行系统分析, 进行系统分析,编制 程序, 程序,利用计算机进 行模拟比较, 行模拟比较,确定最 有方案。 有方案。
河南农业大学
旱作物灌溉制度设计
1.旱作物田块水量平衡方程 旱作物田块水量平衡方程
选取 位面积 选 取 单 位面 积 农 田 , 以 作物 最 大 作物最 根系 动层深 根 系 活 动层 深 度 为边 为边界,分析某 一时 内所有 一 时 段 内所 有 的 来水量及去水量。 来水量及去水量 。
来水量:WI=P+I+G+RI+R’I 来水量 去水量:W0=ET+D+RS+R’o 去水量
计算过程列于表中。
河南农业大学
此表可由实验获得,也可以 查有关当地资料整理得到。
河南农业大学
+P+mh1+P+m-C-E=h2
河南农业大学
8.5
+P+mh1+P+m-C-E=h2
8.5
河南农业大学
+P+mh1+P+m-C-E=h2
河南农业大学
经计算,可求得灌水次数为10次,灌溉定额为340mm,即227立方米/亩;若 泡田定额为80立方米/亩,则总灌溉定额为M=227+80=307m3/亩。由计算表 可得到灌水时间和每次灌水量。由此得到灌溉制度的全部四个要素。
土壤含水率应控制在 允许最大和允许最小 含水率之间变化。 含水率之间变化。允 许最大含水率(θ 许最大含水率 max ) 一般以不致造成深层 渗漏为原则,所以采 渗漏为原则, 用θmax=θ田,θ田为土 壤田间持水率。 壤田间持水率。
∆Sw θ =H*A(θt – θ0) (
作物允许最小含水率(θ 作物允许最小含水率 min )应大于凋 应大于凋 萎系数。具体数值可根据试验确定, 萎系数。具体数值可根据试验确定, 缺乏试验资料时,可参考资料。 缺乏试验资料时,可参考资料。 一般采用断裂含水量, 一般采用断裂含水量,或θmin=(0.45 -0.6) θ田 ,该值取决于作物不同生育 阶段对缺水的敏感性及土壤持水特性。 阶段对缺水的敏感性及土壤持水特性。
计划湿润层 增加深度
河南农业大学
(2)土壤最适宜含水率对土壤储 (2)土壤最适宜含水率对土壤储 水量的变化量∆Sw影响 水量的变化量 影响
土壤最适宜含水率(θ适)随作 土壤最适宜含水率 随作 物种类、 物种类、生育阶段的需水 特点、 特点、施肥情况和土壤性 包括含盐状况)等因素 质(包括含盐状况 等因素 包括含盐状况 而异, 而异,一般应通过试验或 调查总结群众经验确定。 调查总结群众经验确定。
河南农业大学
(二)旱作物灌溉制度设计
降水 、 灌溉 、 入渗 、 土壤水分再分布, 土壤水分再分布,植 株根系吸水和蒸腾, 株根系吸水和蒸腾, 以及土壤蒸发等一系 列水量转化过程在连 续不断地进行着,形 续不断地进行着, 成了农田水分循环 农田水分循环过 成了农田水分循环过 程。 通过土壤水分的变化过 程,对照作物需水的 要求, 要求,就可以制定作 物灌溉制度。 物灌溉制度。
下面就对此 式进行研究
河南农业大学
2.基本资料的收集与确定 .
(1)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H) 变化 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H) 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 对土壤储水量的变化量∆Sw影响 对土壤储水量的变化量 影响
Pe+In+G=ET +∆Sw
∆Sw=H*A(θt – θ0) ( 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系指 在旱田进行灌溉时, 在旱田进行灌溉时,计 划调节控制土壤水分状 况的土层深度。 况的土层深度。
河南农业大学
由于计划湿润层增加而增加的水量(∆SwH) 由于计划湿润层增加而增加的水量
在作物生育期内计划湿润层是 变化的, 变化的,由于计划湿润层增 加,可利用一部分深层土壤 的原有储水量, 的原有储水量, ∆SwH可 按下式计算: 按下式计算: ∆SwH=(Ht-H0)*A*θ
式中: 式中: Ho——计划时段初计划湿润层深度, m; 计划时段初计划湿润层深度, ; 计划时段初计划湿润层深度 Ht ——计划时段末计划湿润层深度,m; 计划时段末计划湿润层深度, ; 计划时段末计划湿润层深度 θ ——(H2一H1)深度的土层中的平均含 深度的土层中的平均含 水率,以占孔隙率的百分数计,一般θ<θ田; 水率,以占孔隙率的百分数计,一般 A ——计算面积,m2 计算面积, 计算面积
旱作物灌溉制度设计
加强田间管理, 加强田间管理 , 且在农田 四周修筑田埂,可防止 地面流入、流出量,即 Ri=0, Rs=0, 另由于 , , 地下流入, 流出量R’ 地下流入 , 流出量 i 和 R’O很小 ,在实际应用时 很小, 往往予以忽略,因而上 式可简化为: 式可简化为: P+I+G=ET+D+∆Sw
河南农业大学
旱作物灌溉制度设计
若科学用水, 若科学用水,严格控制灌 水定额并采用先进的节 水灌溉技术, 水灌溉技术,使得灌溉 造成的深层渗漏损失减 至为零, 至为零,即D=0,则I , 即为净灌水定额I 即为净灌水定额 n。 对降雨量, 对降雨量,仅考虑对作物 来说的有效降雨量Pe, 来说的有效降雨量 , 上式进一步简化为: 上式进一步简化为: Pe+In+G=ET +∆Sw
河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