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最新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最新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课题研究报告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数学组

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能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课程标准》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平等自由、主动参与、积极实践、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合作”的手段能否充分运用,这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否真正有效的两个关键性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不仅仅是推广和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它真正的内在意义是培

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这正是学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交换彼此的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合作交流往往导致问题解决和新发现,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要用新的课堂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多给学生一些提示性的线索,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把教材内容组织成一定的学习尝试层次,通过问题启发,如: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议一议等方式,让学生自己通过积极主动地探索实践活动来学习知识,掌握策略,提高学生实践、探索的能力,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情景中进行合作交流,主动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一、研究的理论构思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的主旨和追求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善于合作交流,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力。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不仅如此,小组合作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中进行,人际交往、交流就更具多维性和交互性。

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我们深刻体会到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往往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且互为补充的。自主学习能否达成预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的成效如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进行探讨,以利于对课程标准的深度把握和正确实施,更多的是给予引导和激励,赋予全体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与权利,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能胜任的学习内容,并在小组中担任角色,承担任务,充分展示并发挥创造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发现知识,在自主学习中不断获取知识,在合作与交流中,用不同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课题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1)、探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怎样构建“小组合作学习”

的基本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和技能。通过长期有效的教学实践,挖掘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的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发挥小组群体的主体功能、互动功能,让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以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从而激励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

3、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核心所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的现实学习心理,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举止和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改进课堂有效教学评价体系,利用“问题即课题”式的课堂反思式的日常教研行动模式,同时采取有针对性的课题引导式的校本研训方式,充分发挥个体研究和集体研究的作用并使之有机相结合。在理论上,力求以时代精神,以新的教育理念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事实和经验进行系统梳理,探索规律。在实践上,注重教学研究,加强新课程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会以多种形式呈现,有

研究报告、论文、教学案例分析等,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性、示范性和实用性价值。

我们期望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亲身实践,使学生获得直观体验,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实践表明,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把准了主、导关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积极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发挥主动学习精神,做学习的主人,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学得透彻,把学生动手、动脑、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放在教学的前位,体现新教学观、人才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课题的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10----2011.12)课题的选定。结合我校教学实际,经过数学组多次会议研究,充分酝酿最终确定了“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这一课题,并选定了6个实验班,将实验教师6人调整为15人。成立了课题组,建立健全了领导机构。

理论指导:白富青汤宏洲

领导小组:操勇雷秀凤李德江段开华晏根才杨鑫

课题组长:刘新华

课题组成员:陈海瑞(一数)梅涛(二数)李卫平(三数)刘孝才(四数)田果(五数)刘新华(六数)李世华郭晶刘记平

课题分工:

阶段划分研究任务负责人成果要求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组织学习,召开专题会议。

宣传动员制定校本教研制度

陈海瑞有会议记录及

课题研究安排

2011.10.8

课题的提出及制定课题实施

方案

李平制定课题研究

方案

2011.10.25

有课堂设计及反思,有评课

记录

田果课堂实践活动2011.11.1

第二阶段课堂教学中的困惑郭晶

有会议记录2012.1.1 课堂实践活动田果

有会议记录,

有心得体会2012.3.3

每人上一节汇报课陈海瑞有课堂设计及

反思,有评课

记录

2012.4.5

第三阶段主题教育活动手工制作田果有计划总结、

有表彰奖励

2012.6.6

小实验陈海瑞有计划总结、

有表彰奖励

2012.7.8

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研讨

公开课

刘新华有课堂设计反

思有评课记录

2012.9-

2012.10

第四阶段

经验交流各实验

教师

教学论文2012.10.22 撰写课题研究总结刘新华有工作总结2012.11.1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刘新华有结题报告2012.11.10 课题研究成果汇编刘新华有汇编资料2012.11.22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2012.1----2012.4)

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分好小组。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小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4-6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等。而且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2、明确任务。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先要明确学习任务与目标,用很短的时间,协调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如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等。

3、进行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活动中,每人要各司其职。既是学习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组织者,使每个学生都平等合作,快乐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