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夏商周服饰

合集下载

夏商周三代的衣着与服饰制度

夏商周三代的衣着与服饰制度

夏商周三代的衣着与服饰制度二里头文化以往发现的一些织物痕迹,表明夏代的纺织业保持有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纺织习俗与传统。

《管子?轻重甲》:“昔者桀之时,女乐三千人……无不服文绣衣裳者”,这虽然是后人对夏代帝王生活的一种推测,但以现在的学术眼光看,这是一种比较接近事实的推测。

“文绣衣裳”应是夏王朝时期已经出现并流行的衣着服饰;这是一种刺绣着图案的丝织衣服,外貌非常华丽高贵,当时能够穿得起这种服装的人,除了宫廷乐女等属王室提供而有机会穿着外,通常应是贵族妇女;一般的平民百姓,以穿着麻、葛布缝制的衣裳即麻衣、絺衣等为时尚。

商代的衣着服饰,据河北藁城台西、河南安阳殷墟等遗址发掘出土的情况可知,当时的服饰原料至少已出现平纹纨、皱纹縠、绞经罗、菱纹绮、纱纨(绢)、色帛、缣等丝织品和麻布以及毛织物等。

当时的衣服式样和穿戴习俗,据出土资料也可略知其梗概。

例一,商殷墟出土现藏于美国的玉人像,为站立形,穿素面无纹衣服,双脚并拢穿有鞋,双手平齐置放腹前,头戴一顶较高的帽子,衣领作交叉状(左襟压在右襟上),长袖,腰间系束带,前腹束带下垂一过膝的D(韍,即敝膝),全衣似连成一体作深衣状,衣下摆垂至足跟上部;例二,殷墟四盘磨出土石人,两手后撑仰面朝天坐地状,头戴圆箍形的頍,衣襟敞开露胸,长袖,或认为所穿的衣服是上衣下裳,从侧、背衣服上所饰的饕餮云纹连成一体的现象分析,此石人所穿者乃是深衣;例三,殷墟妇好墓出土玉人,跪坐状,头戴圆箍形頍,衣领很大,交口至腹部腰带上,腰带宽阔,带下腹前悬一长条形D,长袖,足穿鞋,衣上纹饰一气呵成,为云状纹,也似是深衣式衣服。

在以往的研究,一般认为,西周以前的衣着服饰,主要是采用上衣下裳制;春秋战国之际,才出现将上衣下裳合并成一件、连成一体的连衣裙式衣服,这种衣服亦称为深衣。

从商代玉人、石人雕像所反映的衣服形制情况看,所谓上衣下裳的服制并不明显,相反大多是具深衣的特点。

商代的衣着式样由此看来应属于原始的深衣制。

中国的服装发展史

中国的服装发展史

一,原始服饰原始服饰根据出土的骨针、骨锥等制衣工具想象复原的。

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动物的毛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

当时还没有绳、线,可能用动物韧带来缝制衣服。

在山顶洞人的遗址及其它古墓里,层发掘出大量的装饰物,其中有头饰、颈饰和腕饰等,材料有天然美石、兽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等,当时佩戴这些饰物,可能不仅是为了装饰,也许还包含着对渔猎胜利的纪念。

二,夏商周服饰商周贵族服饰商周贵族服饰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

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

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根据出土玉人服饰复原绘制)东周男子服饰东周男子服饰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

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

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如图所示的样式。

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

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

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

本图所系的为绅带。

三,战国胡服战国胡服战国时期的服饰有较明显的变化,比较重要的是胡服的流行。

所谓胡服,实际上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装,它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式汉族服装有较大差异,一般为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瘦窄,便于活动。

首先采用这种服装的赵武灵王,是中国服饰史上最早一位改革者。

短衣齐膝是胡服的一大特征,这种服装最初用于军中,后来传入民间,成为一种普遍的装束。

左图为穿窄袖短衣的杂技艺人(战国铜人,传世实物,原件现在美国华府弗里尔美术馆)。

中图为穿窄袖短衣胡服的奴仆(河北满城出土当户灯铜人)。

右图为戴冠、穿齐膝窄袖胡服的男子(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战国铜人)。

楚国贵妇服饰楚国贵妇的直裾单衣绣罗单衣及刺绣纹样(湖北江陵马砖一号楚墓出土实物)。

服饰起源及夏商周服饰39页PPT

服饰起源及夏商周服饰39页PPT
服饰起源及夏商周服饰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夏朝服装特点_夏朝服饰介绍

夏朝服装特点_夏朝服饰介绍

夏朝服装特点_夏朝服饰介绍夏朝,奴隶制度建立,初步形成了以帝王的祭服——冕服为中心的服装制度。

夏朝服装特点是怎样的呢?本文是店铺整理夏朝服装特点的资料,仅供参考。

夏朝服装特点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服饰史由原始社会以巫术象征过渡到以政治伦理为基础的王权象征的重要历史时期,以国王的冕服为中心,这种章服制度的形成,也是逐步发展和逐渐完备的。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服饰史由原始社会以巫术象征过渡到以政治伦理为基础的王权象征的重要历史时期。

我国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分布在各地的原始氏族部落,由于地理环境、生活劳动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服饰文化。

这种差异不是人为的制度形成的。

到了奴隶制社会,由于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根本对立,奴隶主阶级不仅垄断了服饰资料,而且为了稳定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秩序,规定了等级制度和相应的章服制度。

奴隶社会把国王称作"天子",他是奴隶制国家最高的统帅,奴隶社会的章服制度,也以国王的冕服为中心,这种章服制度的形成,也是逐步发展和逐渐完备的。

(一)礼服《论语》有“子曰,禹,吾无间然矣,恶衣服而致美黼(fǔ音府)冕”就是说夏禹平时生活节俭,但在祭祀时,则穿华美的礼服——黼冕,以表示对神的崇敬。

《商书》有“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

”的告诫,表示国王有至高的权力。

殷墟甲骨文中有王、臣、牧、奴、夷、王令等文字,表示阶级等级制度已经形成。

《商书·太甲》有“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表明奴隶主贵族穿了冕服举行祭礼。

以上两例史料,说明夏、商两代已有冕服。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又说:“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说明夏商周三代服制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各有变革和发展。

夏代称冕冠为收,殷代名为〓,周代名为爵弁,夏代的冕冠纯黑而赤,前小后大,商代的冕冠黑而微白,前大后小,周代黑而赤,如爵头之色,前小后大,这是后汉蔡邕在《独断》中的说法。

在孔子看来,周代的章服制度是理想完美的。

《旅游文化景观》之“中国服饰的发展”

《旅游文化景观》之“中国服饰的发展”

八、民国时的服饰
• • • • • 中山装 学生装 长袍、马褂 袄裤 大髦
九、改革开放前的服饰
• 流行色:灰、黑、蓝为色彩基调 • 风向标: 1、列宁装 2、绿军装 3、假领子 • 衣时尚: 1、劳动布 • 从“精细”到“精炼” 从“加法设计”到“减法设计” 从要素丰富到结构丰富 从“外饰艺术”到“内蕴艺术”
1、汉代男服服饰
• 礼服:汉朝的祭祀礼服,承袭了秦代的废以一种 冕服为祭天地明堂之礼服的办法。 • 冕冠服:为最尊贵的祭祀礼服,是天子及三公诸 侯、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时穿着。 • 长冠服:为夫子和执事百官,用在祭宗庙及各种 小祀。 • 委貌冠服:为公卿诸侯大夫行大射礼于辟雍的时 候穿着。 • 皮弁冠服:此种冠服为大射礼时,执事者穿着, 衣裳为缁麻衣,皂领袖、素裳。 • 朝服:自秦开始以袍作为朝服,汉代从皇帝至小 吏亦以袍作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汉代的朝服, 服色是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
七、清代的服饰
• 夏朝服,披领及袖俱用石青色加片金沿, 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腰帷行龙四,中有襞, 裳行龙爪,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 下幅八宝平水,头戴翎冠,颈饰朝珠,内 着蟒袍,外加衫服,开衩内露的是衬衫, 镶滚边长袄,低领袄衫多为圆领,右对襟, 琵琶襟、衽大襟,扣襻系结,高髻,花钗, 身穿对襟外衣,或水田衣,长裙的上层妇 女。
五、元代的服饰
•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代,服装服饰也 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这是承袭汉族又兼有蒙古 民族特点的服制。 • “质孙服”服用面很广,大臣在内宫大宴中可以 穿着,乐工和卫士也同样服用。这种服式上、下 级的区别体现在质地粗细的不同上。 • "比肩"、"比甲"也是常服。"比肩"是一种有里有面 的较马褂稍长的皮衣,元代蒙人称之为"襻子答忽 "。"比甲"则是便于骑射的衣裳,无领无袖,前短 后长,以襻相连的便服。 元代男子的公服多随汉 族习俗,常服的外面,罩一件短袖衫子,妇女也 有这种习俗(称为襦裙半臂)。

夏商西周时期染织服饰设计

夏商西周时期染织服饰设计

夏商西周时期染织服饰设计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服饰设计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在夏商时期,由于技术的限制,服饰的设计相对简单,以简洁为主。

而到了商周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交流的增加,服饰设计变得更加多样化,更加注重装饰。

下面将从早期夏朝到晚期西周时期,分别介绍这一时期的染织服饰设计。

夏朝时期,人们的服饰主要以皮革制作为主。

由于技术的限制,染织技术并不发达,所以服饰的设计相对简单。

在这一时期,人们主要穿着大衣和裙子。

大衣由动物的皮革制成,布料质地粗糙,布色大多为黑色、褐色等暖色调。

裙子则是由长方形的布料缝制而成,分为上裙和下裙两部分,上裙有腰带,下裙则是裙摆。

在颜色方面,除了黑色和褐色外,还有红色和白色。

这些颜色的选择主要是自然界中的颜色,比如由自然界中的植物染料来染制。

商朝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服饰的设计变得更加多样化。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注重服饰的装饰性,染织技术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在装饰方面,人们开始使用金属装饰品和珠子来装饰服饰。

比如人们在衣服的领口、袖口和下摆加上了金属的装饰品,还会在布料上缀上珠子和金银线,以增加服饰的华丽感。

在颜色方面,人们开始使用更多的颜色,比如紫色、绿色、紫罗兰色等亮丽的颜色。

这些颜色的选择更多的是根据人们对美的追求,而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颜色。

总的来说,在夏商西周时期,染织服饰设计逐渐由简单变得复杂、由单一变得多样化。

从最早期的大衣和裙子,到后来的更多颜色和花纹的运用,服饰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更是展示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文化的繁荣。

这一时期的服饰设计对后世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为后来的服饰设计奠定了基础。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

(1)续衽钩边:衣襟接长, 斜角绕至背后,以丝带扎系。 续衽:将衣服的前襟接长 钩边:滚边 (2)矩领,圆袖,下摆不开衩,领,袖,下摆的 边缘饰有素色或绣绘的滚边. (3)衣长至踝间
3
冕服
• 周“等级制度”,形成了完整的衣冠制度,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冕服 中国最重要的礼服,帝王卿相祭服。
• (1)冕冠 前圆后方,代表天圆地方 冠顶称綖(板) 上玄下纁,前低后高 冠身两侧各施小孔,名“组”, 带冠后冠以发笄, 冕板上有12“旒”、每旒上有12颗玉珠。
北京山顶洞人骨针缝制兽皮衣服
穿孔的鱼骨、兽骨、兽牙、贝壳、石珠 用皮绳串起做装饰 装饰于头、颈、腰、腕、脚等
2 甲骨文记载 衣(上装) 裳(下装) 3 传说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 坤”
4 原始宗教 图腾崇拜 十二章文 图腾纹样 5 服装材料 蚕丝—我国是发源地 嫘祖,丝织物生产的发明传播者 “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 苎麻—天然植物纤维 动物毛皮
第二节 夏商周、春秋战国
初始上衣下裳 发展冕服深衣 长衣长袍改为“胡服”
• 1 上衣下裳 上身为衣,下身为裙 ,对天地 的尊崇,体现在上衣下裳制和 玄衣黄裳的服色.
• 2 深衣(始于周,流行于战国) 上下连属,腰缝以上称‘衣’,以下称 ‘裳’ 裁制为12片,应一年12个月。 上合体,下宽广。
特点:
第五节 北方少数民族服装
• 北方民族,泛指五胡少数民族之地 • 1 主要服饰: 1)袴褶: 犹如汉族长袄, 腰束革带, 裤管宽松,长及足 2)缚裤:裤冠增大, 在裤管的膝盖处丝袋 紧紧扎系 以便行动
• 3)
裲裆:前后两片,布帛,肩部皮质 褡襻,腰间皮带扎系。
• 2 妆饰 薄鬓 长眉 额黄之妆 花黄 薄鬓: 将鬓发梳成薄薄的一片,形如蝉翼, 被修理成狭窄的薄片, 长度通常处在颈间, 动荡飘逸的美感。

第二章夏商周服饰[公开课堂]

第二章夏商周服饰[公开课堂]
第二章 夏商周服饰
上课资料
1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国服装远古 变化至今的过程,把握中国服装变化的内在 规律。
要求学生熟悉中国各个朝代的服饰变化 特征,总体把握中国服饰的风格。进一步开 拓学生创作思维的设计能力。
上课资料
2
本章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夏商周时期社会背景对服饰变化的影响, 掌握夏商周服饰的特点。了解胡服的基本形制及胡 服骑射的由来,掌握深衣的基本形制及特征,并会 绘制。
上பைடு நூலகம்资料
10
蔽膝
冕服中称 祭服中称 其他服装
芾(音福) 黼或黻 韦韠(音毕)
上课资料
11
赤舄(音系) 舄用丝绸作面,木为底。 屦(音巨)为单底,夏用葛麻,冬
用兽皮,适于平时穿用,也可配上特定 鞠衣供王后嫔妃在祭先蚕仪式上专用, 屦色往往与裳色相同。
上课资料
12
冕服构成
冕冠
舄屦
上课资料
13
冕服上的纹饰——十二章纹
夏商周时代,冕服将日、月、星
辰、山、龙、华虫绘之于衣,还 将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绣之于裳。图案纹样是基于现实 主义的想象。下面介绍一下这十 二章纹绘绣于服装上的含义及象 征性。
上课资料
14
古代帝王服饰的十二章纹是指日、月、星辰、 山、龙、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黼、黻 等十二种图案。这十二种图案各有寓意:“日、 月、星辰”代表光辉,“山”代表稳重,“龙” 代表变化,“华虫(雉鸡)”代表文彩,“火” 代表热量,“粉米”代表滋养,“藻”代表纯 净,“宗彝”代表智勇双全,“黼”代表决断, “黻”代表去恶存善。
玄端服为上衣下裳制,玄衣用布十五升,每片布长二尺二 寸,因为古代的布幅窄,只有二尺二寸,所以每幅布都是正 方形,端直方正,故称端。又因玄端服无章彩纹饰,也暗合 了正直端方的内涵,所以这种服制称为“玄端”。所谓衣裳 之制,玄端主之。可以临祭,可以燕居,上自天子,下及士 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点:熟记冕服及十二章纹的内容和象征意义。 学时分配:2学时
.
教学建议
本章以多媒体课件讲授为主,观看相关电教片为辅,学生重 点必须掌握以下内容: 1、夏商周时期社会背景对服饰变化的影响,掌握夏商周服 饰的特点。 2、胡服的基本形制及胡服骑射的由来,掌握深衣的基本形 制及特征,并会绘制。
3、熟记冕服及十二章纹的内容和象征意义。
皮带开始流行,皮带的两端分别用带钩和 环相连接,叫做蹀躞带.皮带上可以悬挂或佩 带刀剑、弓箭、印玺、荷包等各种物件。
由于征战频繁,军人服饰进行了改革,废 除了上衣下裳,将传统的套裤改成前后有裆, 裤管连为一体的裤子。
.
第二节 典型服饰形象及特征
一、夏商周时期服饰 (一)男子服饰 1、礼服 (1)冕 服 中国古代的帝王在祭祀等重要场合要穿礼服——冕服。它由
.
冠帽的类型
.
(二)鞋履 古代的鞋主要有屦、舄、屐等。男女的
鞋子是一样的,周朝政府设“屦人”来管 理王和后的鞋子。诸履之中,以舄为贵。
.
三、军服
早期盔甲只遮住头、胸等人体的要害部位,后 来的铠甲则主要由甲身、甲袖、甲裙组成。
殷商时已有铜盔;周代时已有青铜盔和胸甲, 胸甲是遮护前胸的,用犀牛皮或水牛皮做成。
青铜冶炼技术兴起以后,出现了铜盔和由铜片 串接或铜环扣接的铜铠甲。在甲里再垫一层丝绵 的称为练甲,穿甲的战士称甲士。
.
军戎服饰
.
商代铜盔(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辽宁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青铜盔
第三节 服饰材料、色彩和装饰纹样 一、服饰材料与织绣技术 (一)服饰材料
夏商周时期时没有棉花,所谓"布衣"是 指用麻布裁制的衣服。夏天穿的细麻布叫 葛,冬装有袍和裘。袍是穿在里面的夹衣, 内实丝棉,短袍叫襦,也就是后来所说的 袄。质地粗劣的襦叫褐。商代衣服材料主 要是皮、革、丝、麻。
.
.
胡服(上衣下裤制)
短衣 长袖 袖窄 长裤 裹腿 革带 革靴
.
窄袖短袍 加束革带 的胡服示 意图
.
.
.
穿窄袖短衣. 的杂技艺人
(二)女子服饰
1、礼服
周代王后的礼服与国王的礼服相配衬,也和国王冕服那样分成6种规格。
(1) 袆衣:为王后祭先王的祭服。周礼中袆衣为玄色,彩绘翟文(彩绢刻 成雉鸡之形,加以彩绘的纹饰),所用衣料为黑色纱榖,为了衬托出衣上 的纹彩,特地在衣内缀一层白色夹里,即《周礼》所谓的“素纱”
.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服饰文化变革的第 一个浪潮。主要表现在:服饰用料发展, 纺织原料、染料和纺织品的流通领域不断 扩大;服装色彩观念改变,稳重、华贵的 紫色,被视为权贵和富贵的象征,取代朱 色成为正色;工艺技术取得了长足进展, 人们普遍采用丝织品代替细麻布。麻织物 和葛织物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衣着用料。
寸,因为古代的布幅窄,只有二尺二寸,所以每幅布都是正 方形,端直方正,故称端。又因玄端服无章彩纹饰,也暗合 了正直端方的内涵,所以这种服制称为“玄端”。所谓衣裳 之制,玄端主之。可以临祭,可以燕居,上自天子,下及士 夫。
.
玄端的图解
.
2、常服(一般服装)
(1)深衣
古代凡是礼服都是上衣下裳不相连,惟 此种衣裳是上下相连,分开裁但是上下缝 合,称为「深衣」。不论贵贱、男女、文
其中前三种为祭服,这六种衣服都用素纱内衣为配。女性的礼服采用上 衣与下裳不分的袍式,表示妇女贵情感专一,这6种礼服的头饰也是不 同的。
.
(7)纯衣:为贵族之女的嫁衣。
袆衣中的彩绘翟文
.
2、常服 (1)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 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 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 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
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 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 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在穿着者 的腹部,还常常佩戴一片上边窄下边宽的 斧形装饰布,它原本是用来遮羞的,后来 则演化成表示着衣人“决断”的象征物。
.
左图战国楚墓出土花草纹绣浅黄绢面绵. 袍,右图为穿袍的贵族女子壁画。
第二章 夏商周服饰
.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国服装远古变 化至今的过程,把握中国服装变化的内在规 律。
要求学生熟悉中国各个朝代的服饰变化特 征,总体把握中国服饰的风格。进一步开拓 学生创作思维的设计能力。
.
本章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夏商周时期社会背景对服饰变化的影响, 掌握夏商周服饰的特点。了解胡服的基本形制及胡 服骑射的由来,掌握深衣的基本形制及特征,并会 绘制。
.
古代帝王服饰的十二章纹是指日、月、星辰、 山、龙、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黼、黻 等十二种图案。这十二种图案各有寓意:“日、 月、星辰”代表光辉,“山”代表稳重,“龙” 代表变化,“华虫(雉鸡)”代表文彩,“火” 代表热量,“粉米”代表滋养,“藻”代表纯 净,“宗彝”代表智勇双全,“黼”代表决断, “黻”代表去恶存善。
.
弁(biàn)服
其隆重性仅次于冕服,衣裳的形式与冕服 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为爵弁, 韦弁、冠弁等几种,它们主要的区别在于所 戴的冠和衣裳的颜色。
.
玄端
古代的一种黑色礼服,天子的常服,诸侯及其臣的朝服。 玄端为夏商周时通用的朝服及士礼服,是华夏礼服“衣裳
制度(上衣下裳)”的体现。 玄端服为上衣下裳制,玄衣用布十五升,每片布长二尺二
.
冕冠
它是在一个圆筒式的帽卷上面,覆盖一块木制的冕板。 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戴在头上,后面略高,大致为一寸 左右,这 样就使冕冠略向前倾斜,象征着帝王,要向臣民俯 就,惦记臣民,尊重臣民,这也是“冕”字的本意。冕板上 面涂黑色,下面涂黄色,象征天玄地黄。冠的前后,还有成 串的垂珠,象征岁月流转,前后一般各十二串。礼仪的轻重, 等级的差异,垂珠的串数也不同,有九串、七串、五串、三 串之别。每一串垂珠,都用五彩玉珠和丝线穿成九颗或十二 颗。戴冕冠时,要用簪子固定,耳上方还要垂下的两个小珠, 叫做充耳,用以提醒君王,不要轻信谗言。
(2)褕翟:为王后祭先公和侯伯夫人的祭服,服色用青色。
(3)阙翟:为王后祭宗庙祭服,服色用赤色。 (4)鞠衣:为王后率领命妇祭蚕神的礼服,也是诸候之妻祭宗庙的祭服,
服色用黄色。
(5)展衣:王后礼见王及宾客的礼服,也是卿大夫之妻祭宗庙的祭服,服
色白色。 (6)禄衣:为王后燕居时的常服,也为士之妻祭宗庙的祭服,服色为黑色。
等品种。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 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还有棕色和褐 色为辅,也少量用蓝、绿等冷色。经现 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 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 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
夏商周时期织绣残片
.
二、服饰纹样与色彩 这一时期的服饰纹样以龙凤、动物、几何纹等
为主,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在这些图案当中, 常常用写实与变体相结合的穿枝花草、藤蔓纹等 穿插其中,使整体纹样生动灵巧,繁而不乱。纹 样多以刺锈工艺完成。
.
襦是比袍短一些的夹衣,褐是一般百姓穿 的粗布襦衣
襦的.形制
(3)禅(音单)衣
单衣是单层没有里子的薄衣,衣身、袖子 和下摆都是平平直直的样子,没有孤度。
.
3、胡服
所谓胡服,实际上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装, 它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式汉族服装有较大差异,一 般为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瘦窄,便于活动。首 先采用这种服装的赵武灵王,是中国服饰史上最早 一位改革者。短衣齐膝是胡服的一大特征,这种服 装最初用于军中,后来传入民间,成为一种普遍的 装束。
.
毛织物和棉布,最早就是少数民族作出 的贡献。迄今可知的中国境内最早的毛织 品,是1960年在青海省兰诺木洪出土的四 千年前的毛布和毛毯残片。华夏民族经历 过渔猎生活,早就懂得利用兽皮做衣料。 古代的裘,是连皮带毛一起处理制作的, 而且毛是向外的。
.
(二)织绣技术 夏商周时期,已出现罗、绮、锦、绣
.
曲裾深衣
.
.
(2)襦裙
中国古代流行时间最长的妇女服装款式是 襦裙,从战国时期开始就有襦裙,其特征为 上衣下裳,就是短小的上衣配长裙。襦裙作 为中国古代常服,非常普及,贵族和平民都 穿着,主要的区别在制作襦裙的面料和工艺。
.
襦裙的形制
.
二、冠帽鞋履 (一)冠帽
古代的帽大多可以戴住头部,但冠只能盖住 发髻,所以戴冠必须用双笄从左右两侧插进发 髻加以固定。固定冠帽的笄称为“衡笄”,周 代设“追师”的官来进行管理。男子辫发,蓄 发不剪。女子辫发,戴髻。冠巾出现于商,有 束发器 、帽箍 、帽等形制。女子的帽,更引 人注目,精致的用薄如蝉翼的轻纱,贵重的用 黄金珠玉;形状有的如覆杯上耸。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七国崛起,各自独立。动荡 的社会局面和活跃的思想状态以及当时兴起的百家争鸣之风, 使服饰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和快速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式服 装叫做深衣。深衣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服饰样式,故 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用作礼服,且被用作祭服。
.
在战国时期,胡服的诞生打破了服饰的旧 样式。胡服的短衣、长裤和革靴设计,善于 骑射,便于活动,在军队里广为盛行。
.
玉笄
.
玉兽面纹梳
.
玉玦
.
颈饰
新石器时代玉瑗
.
指环
.
腰饰带钩
这一时期的贵族非常喜欢把带钩作为一种装饰, 这种风气使得带钩的形式更加多样,制作也日趋精 美。除了束腰和装饰功能以外,带钩还可以装在腰 侧,用以悬挂宝剑、镜子、印章或其它物件。带钩 做工精致,已成为战国时期新兴的工艺美术品种之 一。战国时期的带钩,材质高贵,工艺精美,制作 十分考究。形式有多种变化,但钩体都作S形,下 面有柱。
.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背景与服饰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