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和循环系统的急救
CPR(心肺复苏)的三个阶段

3.整合修改了基本生命支持BLS和高级 生命支持ACLS程序图 (不包括新生儿)
CPR操作顺序的变化:A-B-C→→C-A-B
★2010(新):C-A-B
即:C胸外按压→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
●2005(旧):A-B-C
即: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C胸外按压
其重要性是减少开始首次胸外按压的时间,这一步骤顺 序变化需要所有人从新学习心肺复苏术。
★2010(新):
胸外按压先于通气 。
●2005(旧):
成人心肺复苏,首先开放气道,检查是否有正常呼吸,2次通气 后再做30次胸外按压,如此循环 。
原因:
1、胸外按压能够向心脏和脑提供重要的血流量,研究表明,心脏骤停时,患者经过抢救 的生存率要比那些未作CPR的高。
2、动物数据表明,延误胸外按压会减少生存率,所以被延误的情况应最小化。
2010新亮点: 2010 心肺复苏&心血管急救指南
成人CPR操作主要变化如下:
突出强调高质量的胸外按压 保证胸外按压的频率和深度, 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避免过度通气, 保证胸廓完全回弹
2010 AHA CPR&ECC指南
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1、将重点继续放在高质量的CPR上 2、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区别于大约100次/分) 3、胸骨下陷深度至少5㎝ 4、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 5、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6、避免过度通气
病人感到头晕
心跳停止10-20秒 发生昏厥或抽搐
心跳停止60秒
瞳孔散大,呼吸停止
心跳停止4-6分钟 大脑细胞可发生不可逆损害
所以必须在心跳停止后立即进行有效的心肺苏
复苏开始越早,存活率越高
4分钟内复苏者 有一半人被救活 4-6分钟复苏者 10%的人可救活 超过6分钟复苏者 存活率仅4% 超过10分钟复苏者 存活率更低
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两个系统,两个系统紧密相连,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详细介绍这两个系统的特点。
一、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呼吸系统是由鼻腔、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的。
这些器官协同工作,完成空气的进出、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等任务,维持身体正常的氧气供应和二氧化碳排泄。
鼻腔是呼吸系统的入口,空气从鼻腔进入,在经过喉部和气管后进入肺部。
鼻腔内有大量的毛细胞和黏膜,能够阻挡灰尘和微生物等有害物质。
喉部位于鼻腔和气管之间,是通过喉结来控制声音发出的关键部位。
气管是一条具有完整圆环软骨保护的管道,将空气从喉部运送到支气管。
支气管则是气管的分支,能够将空气输送到肺部的各个部位。
肺有两个,左右各有一个,并位于胸腔中。
肺内含有大量的肺泡,肺泡的内壁有很多血毛细血管,能够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氧气被吸收到血液中,二氧化碳则从血液中释放到肺泡再排出体外。
呼吸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的空气的进出、氧气吸入和二氧化碳排出等。
当我们呼吸时,膈肌和肋骨肌收缩,胸部腔容积增大,外部空气通过压力差进入肺,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呼气时,呼吸肌放松,胸部容积缩小,将二氧化碳呼出体外。
二、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血液等组成,其主要功能是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组织,提供氧气和养分,并排除二氧化碳和废物。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位于胸腔的中央,是一块肌肉组织,能够不断地收缩和放松来推动血液循环。
心脏由左右两个心房和左右两个心室组成。
心房接收全身组织送出的贫血的静脉血,通过心房室瓣进入左右室,心室通过动脉将充氧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部位。
血管是循环系统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
动脉将氧气充足的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各个组织,静脉则将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带回心脏。
而毛细血管是动脉和静脉之间形成的细小血管,它们连接着组织细胞和血管,进行氧气和养分的交换。
呼吸与循环系统

呼吸与循环系统呼吸与循环系统是人体内的两个重要系统,它们密切相关,协同工作,确保我们的身体能够正常运行。
呼吸系统负责呼吸过程中的氧气供应与二氧化碳的排出,而循环系统则负责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本文将以呼吸与循环系统为主题,具体介绍它们的结构和功能。
一、呼吸系统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呼吸肌组成的。
它的主要功能是将空气引入肺部,让氧气进入血液,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1. 呼吸道呼吸道由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组成。
当我们呼吸时,空气首先通过鼻腔进入身体。
鼻腔内有许多毛细血管,可以在吸入空气时帮助对空气进行加热和湿化。
随后,空气通过咽喉进入气管。
气管是一个长管状结构,它分为左右两支支气管,分别通向左右肺。
最后,支气管进一步分支成无数的小管道,称为支气管末梢或肺泡,它们是气体交换的地方。
2. 呼吸肌呼吸肌主要包括膈肌和肋间肌。
膈肌位于胸腔与腹腔之间,平时处于弓形状态。
当我们呼吸时,膈肌会收缩下降,使胸腔容积增大,同时肋间肌也会收缩,使胸腔扩张。
这样,气体就可以通过负压吸入肺部,完成吸气过程。
而在呼气过程中,呼吸肌放松,胸腔容积减小,气体被压缩,顺着呼吸道流出体外。
二、循环系统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的。
它的主要功能是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同时将代谢产物和废物从组织中带走。
1. 心脏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器官,位于胸腔中。
它由四个腔室组成: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心脏通过系统性血液循环和肺循环来完成两个重要的功能:将含氧的血液从左心室泵入全身,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从右心室泵入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2. 血管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微血管。
动脉将氧气和养分富集的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而静脉则将含有二氧化碳和废物的血液返回心脏。
微血管是动脉和静脉之间的细小血管,通过其壁薄的血管壁,氧气和养分可以从血液中渗透到组织细胞中,而代谢产物和废物则从组织细胞释放到血液中。
3. 血液血液是循环系统中的液态介质,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人体的呼吸与循环系统

人体的呼吸与循环系统人体的呼吸与循环系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机制之一。
它们密不可分地协同工作,为身体的正常运转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并将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出体外。
本文将从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呼吸系统呼吸系统由鼻腔、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
它主要负责将空气引入体内,并将其中的氧气输送到全身细胞。
首先,人体通过鼻腔吸入空气,其中的微尘和异物会被鼻毛和黏液阻隔。
随后,空气经过喉部和气管进入肺部。
气管内壁覆盖着纤毛和黏液,它们的作用是清除进入气管的尘埃、病菌等有害物质。
在肺部,气管分支为两支支气管,并进一步分为细小的支气管。
每个支气管末端都有一个肺泡团,呼吸气体在这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氧气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而二氧化碳则从血液中通过肺泡壁排出。
呼吸系统的功能除了供氧外,还具有调节酸碱平衡的作用。
当体内酸碱度出现过高或过低的情况时,呼吸系统会通过调节呼出的二氧化碳含量来维持酸碱度在正常范围内。
二、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组成。
它的主要功能是将氧气和养分通过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并将二氧化碳和废物带回肺部和肾脏进行排泄。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器官,位于胸腔中央的心包内。
它通过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中循环。
心脏可分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四个腔室。
左心房和右心房通过房室瓣与左心室和右心室相连,房室瓣的开闭控制了血液的流动方向。
心脏通过左心室将氧合血送出体循环,通过右心室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入肺循环。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将氧合血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处,而静脉则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从组织和器官带回心脏。
毛细血管是血管网络中最细的血管,它们连接着动脉和静脉,起到物质交换的关键作用。
血液通过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交换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收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
三、呼吸与循环系统的相互关系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紧密合作,相互依存。
基本急救知识-01-02海上急救概述-人体基本结构和功能

2.1运动系统
〔3〕四肢骨 四肢骨分为上肢骨和下肢骨。 ①上肢骨:上肢骨包括肩胛骨、锁骨、肱骨、尺骨、桡骨、腕骨、掌骨和指骨。 肩胛骨:是一块三角形骨头,左右各一块,位于背部的上外侧,每个肩胛骨外侧与肱骨头
相连接。 锁骨:两侧锁骨呈水平走向,横架在胸廓两侧的前上方,略呈“∽〞形,内侧端粗大与胸
1海上急救概述
1.1海上急救的目的和原则 1.2急救前的思考 1.3外来援助的方法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员掌握海上急救的原则,熟 悉海上急救的目的,熟悉急救前的思考和外来援助的方法。
1.1海上急救的目的和原则
1.1.1海上救的目的
海上急救的目的是: ①挽救或延续伤病员的生命; ②改善病情,减少伤病员的痛苦; ③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
2.1运动系统
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叫做骨连接。骨连接有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两种。直接连 接是相邻两骨依靠结缔组织或软骨直接连接;间接连接就是通常所说的关节, 如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和膝关节等,它是人体骨连接的主要形式。
〔1〕颅骨 由23块大小和形状不同的骨组成,分为脑颅和面颅两局部。脑颅有8块,位于
2.1运动系统
2.1.2骨骼肌
骨骼肌分为头颈肌、躯干肌 和四肢肌三种〔图2-4〕。 人体包含的骨骼肌共600余 块,约占体重的40%。骨骼 肌属于横纹肌,又称随意肌, 是由大脑控制,可随人们的 意志而活动。当大脑发出冲 动,经神经传递到肌肉,肌 肉受到刺激后就会收缩,并 牵动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 动,从而产生各种动作,如 举手、抬脚、弯腰、转动等。 当控制某些骨骼肌的神经受 到损伤时,身体的这局部就 可能瘫痪,并且可能导致骨 骼肌的萎缩。
2.2循环系统
②红细胞 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正常成年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含有红细胞
心肺复苏——精选推荐

心肺复苏【概述】狭义地讲,心肺复苏仅仅指心脏和(或)呼吸骤停时的急救方法,而广义地讲,心肺复苏则是研究心脏和(或)呼吸骤停的原因、机体的病理生理变化规律、诊断与复苏方法、并发症防治与预后评价等内容的一门科学。
这里要强调的是心脏和(或)呼吸骤停是指在病情无法预料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心跳和(或)呼吸停止,这与各种疾病终末期全身脏器衰竭导致的心跳、呼吸停止不同,后者是可以预料而且是不可逆的,不属于心肺脑复苏研究范畴。
据《圣经》记载,公元前800年由Elijah对一小儿实施了口对口呼吸,这可能是世界上关于心肺复苏的最早记录了。
已发现的我国古代关于心肺复苏术的最早记录是在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一书中,书中详细描述了自缢病人的急救复苏方法,包括通畅气道、胸部按压和压胸抬臂通气等,方法之准确详细令今人叹服。
现代心肺复苏术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
1956年Zoll等成功实施了第一例电击除颤和心脏起搏术。
1958年Peter Safar发明了口对口呼吸,1960年Kowenhoven等发明了胸外按压术。
20世纪60年代起将开放气道(airway)、口对口呼吸(breathe)和胸外按压(circulation)有机结合起来向广大医务人员和公众传播,使心肺复苏术得以推广,从此成千上万的心跳骤停病人得益于这项技术。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ABC为核心的基本生命支持没有原则性的改变,发展的重点在于心肺复苏术的普及推广和急救网络的建立,这样基本生命支持就可以在现场第一时间实施。
此外,高级生命支持不断发展完善,如电击除颤、肾上腺素使用、人工气道建立和脑复苏等。
同时从事心肺脑复苏的研究者,通过建立组织和学术交流将有关研究成果及时以指南的形式向公众发布,以规范技术操作和研究方法。
因此,心肺脑复苏必将使更多的病人受益。
【病因与发病机制】心跳骤停和呼吸骤停均可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而首先发生,由于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在维持生命中关系非常密切,任一系统衰竭均可迅速导致另一系统的衰竭。
呼吸系统急症病人的急救护理

五、计划与实施
(3)吸氧 :简易面罩的缺点 病人可能感到不舒适,面罩内皮肤会由 于压力大和潮湿而可能发生皮肤破损。 不易保持口腔清洁。
五、计划与实施
(3)吸氧 :简易面罩的护理要点 尽量舒适地固定面罩 保持流量在5L/min以上,避免呼出气体在面 罩内的聚集; 观察皮肤的改变,加强面罩内皮肤的护理 在病人进食时改为鼻导管给氧
五、计划与实施
(6)监测ABG的变化
动脉血标本的采集部位、注意事项
五、计划与实施
2. 及时按医嘱给药 (1)解除支气管痉挛 糖皮质激素兼有解痉、
消炎、抗过敏等作用,可短期应用甲基强的松 龙静脉滴注,必须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的情 况下使用。还可使用氨茶碱等治疗。
五、计划与实施
(2)呼吸兴奋剂应用
三、护理评估
4. 心源性与肺源性呼吸困难的鉴别
(3)心源性呼吸困难有夜间阵发性发作和端坐呼 吸。 (4)肺源性呼吸困难可有阻塞性通气障碍和 PaC02明显增高。
三、护理评估
4. 心源性与肺源性呼吸困难的鉴别
(5) 用 Swan—Ganz 导管直接测定肺毛细血管楔
压可间接反映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小于10mmHg 者可排除心源性病因。
在气道通畅的情况
下使用呼吸中枢兴奋剂,可纠正缺氧促进
二氧化碳排出。但同时增加呼吸作功,增 加氧耗量和CO2的产生量。
五、计划与实施
(2)呼吸兴奋剂应用—护理要点
保持呼吸道通畅
适当提高吸入氧浓度
五、计划与实施
(3)吸氧 :无重复呼吸面罩 可以高浓度供氧(80~95%);吸气时氧气 进入气袋和面罩
呼气时活瓣可以防止呼出的气体进入气袋
五、计划与பைடு நூலகம்施
心肺复苏(CPR抢救措施教材

可采用口对口或口对鼻的方式 进行人工呼吸。
每次吹气应持续吹气1秒以上 ,使胸部隆起。
每分钟吹气8-10次。
持续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应持续进行,直到患者恢复 自主心跳和呼吸,或专业救援人员到 达。
如患者开始出现自主呼吸和心跳,应 逐渐减少按压和吹气的频率和力度。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应每1
02
03
04
CPR的三个步骤
心肺复苏(CPR)包括胸外按 压、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三个
基本步骤。
胸外按压
胸外按压是通过有节奏地按压 患者的胸廓,以产生人工循环
的方法。
开放气道
开放气道是为了确保患者的呼 吸道畅通,以便于氧气进入肺
部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是通过口对口或使用 呼吸器等方法,向患者肺部吹 入空气,以帮助患者呼吸。
在人工呼吸时,应注意控 制吹气量,避免过度通气 导致胃部胀气。
操作技巧
胸外按压
按压位置应在胸骨下半部,深度 为5-6厘米,频率为每分钟100-
120次。
人工呼吸
吹气时应将患者的嘴完全包住,吹 气量不宜过大,吹气后放开患者的 嘴,让患者自然呼气。
循环
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应交替进行, 按压30次后吹气2次为一个循环, 重复进行直到专业救援人员到达。
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可以显著提高患者 的生存率,减少脑损伤和其他并发症 的发生。
CPR的历史与发展
心肺复苏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已成为紧急医疗 救援中的标准操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心肺复苏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例如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 AED)等设备来提高抢救成功率。
02
考核方法
模拟操作、实操考核、理论测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