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生平
卢梭的资料简介

卢梭的资料简介卢梭是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是启蒙运动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其政治上的思想影响深远,对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以及美国大革命具有指导作用。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卢梭的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卢梭的资料简介让-雅克·卢梭(法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1778年7月2日在巴黎东北面的阿蒙农维拉(Ermenonville)去世。
著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多部作品。
代表作品有《社会契约论》、《论科学与艺术》。
卢梭被称为“浪漫主义运动之父”,他发明了与传统君主专制对立的伪民主独裁的政治哲学,还开创了从人的情感角度出发推断人类范围以外事实的思想体系。
卢梭之后,自称改革家的人们分成了两派,一派追随洛克,另一派就一直追随卢梭。
生于日内瓦的卢梭,全名为让- 雅克·卢梭,父亲是一个钟表匠,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之后,父亲也被放逐,离开了日内瓦。
孤苦伶仃的卢梭是跟着姑母长大的,从小受的是正统加尔文派教育。
12 岁时,卢梭停止了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开始在很多行业当学徒,但对于这些行业,他没有不憎恨的。
16 岁时,他离家出走,独自一人到了萨瓦。
当时,他没有经济来源,衣食无着,只好来到一个天主教神甫家里,撒谎说他要改宗。
后来,他在都灵的一个公教要理授讲所正式举行了改宗仪式。
其间,还发生了几段浪漫趣事。
卢梭曾受到一名美丽贵妇—德·华伦夫人的接济,他在她家中住了将近十年。
德·华伦夫人成为他情妇的同时,还是他的义母……1743 年,在另一位贵妇的帮助下,卢梭成为了当时法国驻威尼斯大使的秘书。
两年后他开始同旅馆中的佣人黛蕾丝·勒·瓦色同居。
卢梭简介

• 狄德罗鼓励卢梭发挥自己的思想 ,卢梭积极撰写 并以《论艺术和科 学》为题寄出应征 ,1750年该论文获得了头等奖。 • 1756年,44岁的卢梭接受朋友的馈赠——一座环境优美的乡村小房 子,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 • 卢梭隐居6年之中,写了许多著名的著作,有政治学名著《民约论》, 这是世界政治学史上著名的经典著作之一 。 • 卢梭的《爱弥儿》遭到了法国反动当局的仇视,且将卢梭打入监牢 , 并因此离开了法国去了瑞士。 • 之后,卢梭又应英国哲学家休谟的邀请,去了英国,终因与休谟之间 的分歧愈来愈大而离开英国。他不得已改名回到法国,重新过隐居的 生活。流亡生涯、不安宁的岁月并未影响到卢梭的著述。他先后著有 《忏悔录》、《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山中书信》、《公民 的情感》等著作。
人性论
论理想国家 的公民教育
自然主义 教育理论
教育思想
论女子教育 自然教育的 方法与原则 自然主义 教育的实施
• 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 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 • 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 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 源是财产的私有,但不主张废除私有制;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 专制、暴政。 • 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 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 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 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 • • • •
大自然不会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 往往是我们自己。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 当一个人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的时候, 他最终是必然会成功的。 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 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怀着善意的人,是不难于表达他对 人的礼貌的。
哲学家卢梭的简介

哲学家卢梭的简介卢梭是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是启蒙运动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作为人类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先驱,提出的众多理论可以作为人类的思想启蒙导师,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哲学家卢梭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让-雅克;卢梭(法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1778年7月2日在巴黎东北面的阿蒙农维拉(Ermenonville)去世。
著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多部作品。
代表作品有《社会契约论》、《论科学与艺术》。
卢梭的哲学思想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
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但不主张废除私有制;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
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资产阶级论调:人与人的契约构成社会,人与社会的契约构成国家。
自然准则高于社会准则,主权高于人权,集体权力高于个人权力。
人生而自由,个人自由大于集体自由。
法治要结合德治。
人即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
情感教育要先于理智教育,教育要秉承天性培养自然人,从自然到人再到事物的认识过程。
卢梭的故事卢梭一生和多位女性有染,主要的有两位。
其一是华伦夫人,她在卢梭早年的生活中扮演了保护人、朋友、情妇、精神上的母亲等多重角色。
离开华伦夫人后,卢梭后来开始与戴莱斯同居。
卢梭的生平和哲学

卢梭的生平和哲学、社会政治观点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思想家,反封建的勇猛战士。
他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父亲是个钟表匠,热爱祖国。
卢梭出生后不久,母亲逝世,由父亲抚育。
他从4~5岁起就跟随父亲识字读书。
10岁时,父亲因受人陷害逃离瑞士。
卢梭13岁即开始自谋生计。
他当过学徒、杂役,为人抄写过乐谱,做过家庭教师。
寄人篱下所遭受的屈辱和冷遇,长期漂泊不定的贫困生活,培育了卢梭对于“残暴和不正义”的反抗意识。
1741年,卢梭到达巴黎,靠抄写乐谱为生。
不久,他结识了伏尔泰、狄德罗、达兰贝尔、孔狄亚克等学识渊博者和思想家,并参加了《百科全书》的撰写工作。
通过与思想家们的交游,他不仅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洞悉了当时腐朽的政治,而且锻炼了反抗封建势力的坚强意志。
1749年,法国第戎学院悬赏征文,题目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卢梭在论文中认定,科学与艺术只是为少数人所享有,助长了贵族的骄奢和对弱者的掠夺,因而败坏了社会风气,并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这篇论文被选为首奖,卢梭由此博得声誉。
1754年,卢梭又发表了第二篇应征文章《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在这篇文章里,卢梭明确指出,私有财产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出版,在这部不朽的社会名著中,他进一步阐明了自己的民主主义政治思想,同年,长篇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问世。
卢梭在这部构思20年,撰写3年,精思熟虑的杰作中,对当时法国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别是教育进行了猛烈抨击。
他对摧残儿童身心的封建主义教育,疾之如仇,无情地揭露了其压抑儿童个性的种种弊端,要求加以根本改造。
他提出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人的构想,描绘了一幅培养新人的蓝图。
这部讨伐传统教育的长篇檄文,刚一发表,就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
法国政府下令逮捕卢梭,焚毁《爱弥儿》。
卢梭被迫逃到瑞士,翌年又出走英国。
卢梭教育思想

卢梭教育思想述评一、生平简介让·雅克·卢梭 (1712年~1778年) ,法国人,生于瑞士,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卢梭自幼跟其父亲一起阅读了大量的历史和文学书籍并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他只在正规学校学习过两三年的拉丁文、数学和绘画,所以其一生所学知识主要来源于其不间断的刻苦阅读。
他以孜孜不倦的精神阅读了大量的古代名著。
此外,他还结识了当时启蒙思想家中的先锋人物伏尔泰、狄德罗等并接触了当时最新的科学知识和思想成果。
卢梭的成名始于1749年第戎学院的一次有奖征文《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
卢梭积极撰写了这篇论文,并反复修改了多次,以《论艺术和科学》为题寄出应征并获得了头等奖。
此后,卢梭又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著作。
如他于1754年出版了著名的政治理论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62年发表了《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
卢梭的一生,物质生活条件并不富足甚至有些潦倒但他却创造出了影响世界进程的思想财富,令人敬佩。
二、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以《爱弥儿》为例(一)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基本含义卢梭把一个人受的全部教育分为三类: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
“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从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
[1]卢梭认为只有这三种教育达到一致,趋向相同的目的才是良好的教育。
教育的目标是自然的目标。
为了达到这种目标,要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配合自然的教育。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2],即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天性,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二)自然主义教育的培养目标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自然人”。
卢梭的自然教育是跟当时的公民教育相对的。
公民教育培养的是服从国家的专制统治的人,而自然教育培养的自然人是有着独立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能靠自己的劳动为生而不依赖他人的劳动生活,并且身心皆健的人。
卢梭的生平

卢梭生平卢梭(1712.6.28—1778.7.2)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是古典自然法学派和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
● 1712年6月28日卢梭生于且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母亲在生他时去世,他从小由姑母抚养,这是其人生的第一大不幸。
● 1722年,其父与市政议员发生争执,卢梭的父亲离开了,留下年仅10岁的小卢梭。
卢梭被寄居在舅父家,托付给姨妈照管,在此期间卢梭读过两年书。
● 1727年在零件刻缕师那当学徒,受到奴役。
也因偷窃经常挨打受骂。
● 1728年被华伦夫人收留。
1728年由于游玩误了时辰,城门关上了,他害怕回去后会遭到挨打,未满16岁的卢梭,只身离开了日内瓦,后被华伦夫人收留。
1740年卢梭离开了华伦夫人,一直颠沛流离,受过教育,学会作曲,做过仆从、家庭教师、秘书等等,但始终籍籍无名。
● 直至1750年,这也是卢梭生平转折的一年,他参加全国论文大赛并获得一等奖。
他的哲学家的生涯也因此开始了,声誉如日中天,社会交往也日渐增多,但卢梭不善交际,深感不自在。
卢梭也因此疑心周围的那些朋友设计合谋毁掉自己,觉得他们表面上似乎在努力使我幸福,实际上却努力使我成为笑柄。
他开始胡思乱想。
● 1756年,声望日高,但鄙弃与贵族为伍的卢梭与瓦瑟迁往退隐庐,告别了巴黎,在乡间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此时的他一边倾慕着瑟瑞斯,一边又开始了对乌德托夫人的热恋。
也正是因为乌德托夫人之缘故,卢梭怀疑狄德罗从中毁掉他的名声(即将平时告知的秘密传给他人),于是与他绝交。
他激进思想及行为引起封建王朝和僧侣们的的不安,也使其与伏尔泰、狄德罗等启蒙学者决裂。
● 1757年,因与乌德托夫人恋爱一事,和狄德罗、格里姆、埃皮奈夫人闹翻,他离开了退隐庐,住到了卢森堡元帅家,受到卢森堡夫妇的保护。
● 1762年起,卢梭由于写政论文章,也就是《爱弥尔》与《社会契约论》发表,这两本书给卢梭招致了严重的后果,他本人被谴责,书被查禁和焚烧,为逃避当局的逮捕,卢梭从此逃出巴黎,之后四处逃亡,几近举世共弃。
卢梭年表

1712年6月28日: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诞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法裔新教家庭。
父亲是钟表匠依萨克•卢梭,母亲是苏珊•贝尔纳。
卢梭是他们的第二个儿子。
出生后不久,母亲即死于产后失调,由姑母抚育。
1722年10月: 有一次,父亲与人发生纠纷,诉讼失败后出走里昂。
卢梭寄居舅父贝尔纳家,不久被舅父送至日内瓦附近布瓦锡的朗拜尔西埃牧师家学习古典语文及绘图、数学。
1724年回到舅父家。
不久便被舅父送到公证人马斯隆做事的地方打杂。
1725年4月: 到一家雕刻匠铺子里做学徒。
1728年春季:不堪师傅虐待而出逃。
经神父介绍投奔安讷西地方的德•华伦夫人,由其资助去意大利都灵,进“自愿领洗者教养院”,改奉天主教。
秋季:离开教养院,先后到韦塞利夫人、古丰伯爵家做仆役。
1729年回到安讷西,寄居在华伦夫人家。
1730年进神学院学习。
后伴随别人去里昂,返回时华伦夫人已离开安讷西去了巴黎。
卢梭随即也离开了安讷西。
1731年在日内瓦、洛桑、讷沙泰尔、伏沃、伯尔尼、里昂等地流浪。
1732年前往尚贝里找到了华伦夫人。
在尚贝里做土地测量工作。
这期间自学数学,与乐师、音乐爱好者交往,研讨音乐。
1733年继续寄居在华伦夫人家,开始涉猎学术著作。
1734年做华伦夫人的管家,协助其家庭制药,开始接触植物学。
1736年与华伦夫人一道前往尚贝里附近的沙尔麦特养病,研究洛克、莱布尼兹、笛卡儿等的著作。
同时,钻研音乐理论,作曲,并学习解剖学等。
1740年4月:在里昂贵族官员马布利家做家庭教师,结识政治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者马布利和哲学家孔狄亚克。
1742年8月:携带自己创作的《新记谱法》到了巴黎,被推荐到法兰西学院宣读,但没有得音乐界的广泛承认。
后结识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成为密友,并通过狄德罗认识了其他一些启蒙思想家。
1743年靠教授音乐、抄写乐谱维持生活。
春季:完成歌剧《风雅的缪斯》,引起巴黎音乐界注意。
《新记谱法》以《论现代音乐》为名出版。
第三讲卢梭

第三讲:卢梭:教育史上的“哥白尼”一、卢梭的生平二、性善论与自然教育三、把儿童看作儿童四、自然主义教育的实施阶段五、反对体罚六、注重性教育七、正视女子教育一、卢梭的生平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倡导者。
1、卢梭生于瑞士日内瓦,其父是钟表匠,母亲早丧,幼年由舅父抚养。
2、10岁他被送到朗莫西埃牧师那里,两年内学会了拉丁文。
3、13岁至15岁学徒,遭受很多磨难。
两年后他终于弃职离乡来到法国,开始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
4、到了40岁因为第戎(Dijon)学院的一次有奖征文《论科学和文艺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获得首奖,一举成名。
卢梭的教育代表作他的《爱弥儿》一书由于极力抨击自古以来传统教育的观点,强调教育要顺其自然,主张教育以儿童为中心的本位思想,犹如天文学上哥白尼主张的地动说,在世界教育史上引起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
二、性善论与自然教育1、性善论与性恶论是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
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性善论: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法国教育家卢梭持这种观点。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坏了”(卢梭:《爱弥儿》上册,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5页,91~92页)。
2、崇尚自然教育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
只因社会文明特别是城市的文明才使人性扭曲、罪恶从生。
因此,远离喧嚣的城市社会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的天性。
因此,15岁之前的教育必须远离城市的农村进行。
他认为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
只有三种教育圆满地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顺序,符合儿童的天性,否则就不是一种良好的教育。
他的自然教育思想提倡教育要“顺应自然”,主张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实施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而被看作是新旧教育的分水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雅克·卢梭1712年6月28日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祖上是从法国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
他出生后第十天,母亲因产后失调,于7
月7日逝世。
10岁那年,他的父亲因与黑恶势力发生冲突而被法院缉拿,愤然离开了日内瓦。
卢梭唯一一个兄长亦在卢梭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
十六岁时他就逃离日内瓦去流浪。
在离开日内瓦前,他作为学徒跟过公证人和镂刻匠:离开日内瓦后,他当过学徒、杂役、家庭书记、教师、流浪音乐家等,长年做临时工,默默无闻,到处谋生,漂泊四方。
由于家境贫寒,卢梭没有受过系统性的教育,书却读了不少。
所以早年受尽苦难的卢梭能在中年写出了不少著作并且获得了颇盛的名声。
卢梭1742年卢梭搬到巴黎。
在巴黎期间,卢梭从1749年起参与《百科全书》的撰写,卢梭专攻音乐方面。
不过最重要的贡献是1755年写的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文章。
1750年,38岁的卢梭写了论文《论科学与艺术》,论证了科学与艺术进展的最后结果无益于人类,赢得第戎学区论文比赛首奖而一举成名,顿时成为巴黎名人。
随后他又著述了许多其它著作,其中包括《论不平等的起源》,《埃罗伊兹的故事》,《爱弥儿》,《社会契约论》和《忏悔录》,所有这些著作都提高了他的声望。
卢梭的作品语言风格独特(独白式),具有浪漫激情。
1761年卢梭的《新爱洛琦丝》出版,立刻轰动巴黎。
其中通过景色和环境烘托情节以个人情操对比社会伦理的手法成为浪漫主义文学创立的标志。
该书也被认为是世界第一部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但是卢梭没有从每部作品中获益颇多。
卢梭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他写的歌剧《乡村占卜者》在1752成功上演,受到国王和王后的青睐。
因刻意回避路易十五赐予的年金,遇到普遍的谴责。
在后来《乡村占卜者》的多次上演中卢梭获益很少。
卢梭与他那个时代的一些著名思想家大多相识,但结果却无一例外地反目成仇。
这些人中包括法国的伏尔泰、狄德罗,英国的大卫·休谟,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对待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不一样。
除了政治学说外,卢梭的私人生活亦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离开日内瓦一段时间后卢梭被通缉流亡国外,期间得到了华伦夫人的爱护。
除了华伦夫人,他
还与其他女人有过几起罗曼趣事。
其中包括与旅馆女仆黛莱丝·瓦瑟的风流韵事。
1768年8月29日,卢梭与同居了25年的女仆瓦瑟在布戈市结婚,此前他们生有5个孩子,并全部寄养在育婴堂。
他在《忏悔录》里曾提及,8岁时受到女教师兰贝尔斯的鞭罚,带来的“肉欲的快感”,“正是这种惩罚注定了我终生的趣味、欲望和感情”。
年长后,卢梭钟情年轻少女,一心渴望着她们的鞭打。
卢梭死前十分悲惨。
1778年7月2日,已患“逼害性心理分裂症”的卢梭在巴黎东北面的阿蒙农维拉去世,死时穷困潦倒,死前被马车撞翻,又被狗扑伤践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