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
卢梭名词解释

卢梭名词解释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是法国十八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他所提出的许多概念和理论,深深地影响了当今社会以及过去许多代人。
他的一系列处女作《社会契约论》大大改变了人们看待社会的观念,这本书中出现的“卢梭名词”,也一直是政治社会学、哲学、心理学及其他领域中广为流传的概念。
首先,“契约”是卢梭提出的重要概念之一。
他认为,社会的每一个层面都可以根据契约来建构,就好像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之间的协定或约定一样。
因此,他提出的“社会契约”,指的是构成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以客观的条件下自愿签订的协议,以此维持社会秩序。
其次,卢梭提出“自由”这一概念。
他认为,人不仅仅是受政府权力约束而无法表达内心想法的囚徒,而是能够去理解自己的人。
因此,他宣称,人们应该享有发展个人特质的自由,而不是受制于他人的慷慨。
再次,卢梭认为“无政府”是一个有价值的概念。
他认为,必须尊重个体的自由权利,以及其他社会关系,强化社会经济、宗教以及政治自治,最终以实现社会自治。
因此,他倡导以无政府主义为基础,以最大限度地维护个人自由为目标,废除具有政治和宗教特征的行政权力结构。
此外,卢梭还提出“平等”的概念,他强调人人生而平等,并且应该尊重每个人的智慧和思想自由。
他认为,国家的宪法应该允许人们就公共政策根据自己的利益表达自由意见,并应具有统一有效的维护力,以保护公民权利。
总之,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使用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名词,这些都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分割的重要概念,它们对我们的思考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卢梭的名词不仅表达了对社会的理性认识,更是一种激发人们情绪的号召,它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社会契约论》中的卢梭名词,在政治社会学、哲学、心理学及其他人文社会学研究领域,一直以来都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本文是对卢梭名词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它们与当代社会息息相关,它们对我们的社会秩序、政治制度、以及人类的表达方式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卢梭教育思想

❖ 直到1770年,才获赦重返巴黎。晚年卢梭贫病交 加,完成自传体小说《忏悔录》。
1.卢梭的人性论
❖ 持人性善而社会恶观点。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 西,都是好的,而一到 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 了。”
性善论
2.感觉论
感觉是知识的来源 主张对儿童进行感觉方面的训练
卢梭名言
❖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 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
怎样去发现真理。 ❖ 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
儿童期有儿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须把人当 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
自然教育的原则
❖ 2.给儿童以充分自由的原则
❖ 对儿童的教育和发展,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 都应该持一种不压制、不强迫和不灌输的态 度,让儿童依据其天性自由和自在的发展。
❖ 自由教育的核心是保护儿童善良的天性。 反对束缚儿童自由,反对呆读死记、严酷 纪律和实行体罚的经院式教育。
论女子教育
❖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还通过爱弥儿的 未婚妻苏菲的教育讨论了女子教育的问题。 卢梭认为,从自然出发,顺乎女子自然的天 性,女子与男子不同,则女子教育应不同于 男子。女子的教育目的就是“把她培养成好 女人。”
卢梭的教育思想
主要内容
❖ 一、卢梭生平 ❖ 二、卢梭的人性论思想 ❖ 三、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 四、女子教育观
一、卢梭生平
❖ 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 ❖ 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 ❖ 早慧,只受过两年正规学校教育。
❖ 12岁时开始学徒谋生,从事过多种职业。
❖ 1740年,卢梭在里昂一位修道院院长的 家庭里担任2个孩子的家庭教师。
卢梭介绍.

朴素派 (原始主义) Primitivism 1890 背景 ︰朴素派画家一词的由来可追溯到19世纪晚期出现 的所谓 「星期日画家」(Sunday Painters), 另一 别名即为「素人画家」。由于19世纪晚期社会生 活形态的变迁,画家个性的主张 与社会性往往分 裂为二,不能互相适应,于是「朴素派」 画家便 在这种情形下产生, 他们的出现有如一种自然产 生的缓冲作用。此一流派 事 实上不能冠以派别的 名称,因为他们并无特定的组织或 共通的主张, 完全是个自独立作画。 特色 ︰朴素派的作品有相同的倾向:单纯、朴素。 朴素 主义的画家们所作的画,大都描写细密;而此派 画家的写实则是基于内心要求的写实,将梦与现 实揉而为一。
朴素艺术的旗手 --亨利 卢梭 Henri Rousseau (1844~1910)
亨利 盧梭 Henri Rousseau
(44~1940)
卢梭幼年家境并不富裕,1871年进入巴黎市政府海关处担任收税员,而终其一生, 就是担任这个安份的公务员;他的闲暇嗜好,就是创作绘画,曾经获准在罗浮宫 美术馆临摹。曾经参加官方的沙龙展,却未曾入选;但他仍自得其乐的不断创作。 卢梭于 1855 年从巴黎一所收费站中退休后,始全力作画,因此博得“关税员” 的称号。别人常把他归为“原始的”、“素人的”、“周日画家”之列,他却光 明正大地认为自己是不折不古的专业画家。 1891年起常至植物园观赏温室里的热带景物,创作了许多充满幻想式的作品, 如“睡眠中的吉普赛女郎”、“梦”等,1893年退休之后,生活清苦,却全心投 入绘画创作;他充满想象的作品,却获得了诗人的赞赏及毕加索等前卫画家所推 崇。 卢梭画的主题包罗万象,除了巴黎市郊,还有手法率真直接的人像,瑰丽的 寓言性作品,花卉、尤其是一批富异国情调的大幅幻想式作品,这些作品是他常 逛巴黎的公园、植物园、动物园所激发出来的。 卢梭创作热衷于创造一个幻想的世界,他的艺术很难归到哪一派,但他的画 法属超现实主义。他似乎总是生活在一个梦幻的世界,这种与生俱来的爱幻想的 天真性格,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也充满天真烂漫,他的画具有原始童话般的魅力。
哲学家卢梭的简介

哲学家卢梭的简介卢梭是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是启蒙运动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作为人类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先驱,提出的众多理论可以作为人类的思想启蒙导师,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哲学家卢梭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让-雅克;卢梭(法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1778年7月2日在巴黎东北面的阿蒙农维拉(Ermenonville)去世。
著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多部作品。
代表作品有《社会契约论》、《论科学与艺术》。
卢梭的哲学思想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
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但不主张废除私有制;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
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资产阶级论调:人与人的契约构成社会,人与社会的契约构成国家。
自然准则高于社会准则,主权高于人权,集体权力高于个人权力。
人生而自由,个人自由大于集体自由。
法治要结合德治。
人即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
情感教育要先于理智教育,教育要秉承天性培养自然人,从自然到人再到事物的认识过程。
卢梭的故事卢梭一生和多位女性有染,主要的有两位。
其一是华伦夫人,她在卢梭早年的生活中扮演了保护人、朋友、情妇、精神上的母亲等多重角色。
离开华伦夫人后,卢梭后来开始与戴莱斯同居。
卢梭的生平和哲学

卢梭的生平和哲学、社会政治观点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思想家,反封建的勇猛战士。
他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父亲是个钟表匠,热爱祖国。
卢梭出生后不久,母亲逝世,由父亲抚育。
他从4~5岁起就跟随父亲识字读书。
10岁时,父亲因受人陷害逃离瑞士。
卢梭13岁即开始自谋生计。
他当过学徒、杂役,为人抄写过乐谱,做过家庭教师。
寄人篱下所遭受的屈辱和冷遇,长期漂泊不定的贫困生活,培育了卢梭对于“残暴和不正义”的反抗意识。
1741年,卢梭到达巴黎,靠抄写乐谱为生。
不久,他结识了伏尔泰、狄德罗、达兰贝尔、孔狄亚克等学识渊博者和思想家,并参加了《百科全书》的撰写工作。
通过与思想家们的交游,他不仅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洞悉了当时腐朽的政治,而且锻炼了反抗封建势力的坚强意志。
1749年,法国第戎学院悬赏征文,题目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卢梭在论文中认定,科学与艺术只是为少数人所享有,助长了贵族的骄奢和对弱者的掠夺,因而败坏了社会风气,并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这篇论文被选为首奖,卢梭由此博得声誉。
1754年,卢梭又发表了第二篇应征文章《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在这篇文章里,卢梭明确指出,私有财产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出版,在这部不朽的社会名著中,他进一步阐明了自己的民主主义政治思想,同年,长篇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问世。
卢梭在这部构思20年,撰写3年,精思熟虑的杰作中,对当时法国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别是教育进行了猛烈抨击。
他对摧残儿童身心的封建主义教育,疾之如仇,无情地揭露了其压抑儿童个性的种种弊端,要求加以根本改造。
他提出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人的构想,描绘了一幅培养新人的蓝图。
这部讨伐传统教育的长篇檄文,刚一发表,就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
法国政府下令逮捕卢梭,焚毁《爱弥儿》。
卢梭被迫逃到瑞士,翌年又出走英国。
卢梭的生平

卢梭生平卢梭(1712.6.28—1778.7.2)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是古典自然法学派和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
● 1712年6月28日卢梭生于且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母亲在生他时去世,他从小由姑母抚养,这是其人生的第一大不幸。
● 1722年,其父与市政议员发生争执,卢梭的父亲离开了,留下年仅10岁的小卢梭。
卢梭被寄居在舅父家,托付给姨妈照管,在此期间卢梭读过两年书。
● 1727年在零件刻缕师那当学徒,受到奴役。
也因偷窃经常挨打受骂。
● 1728年被华伦夫人收留。
1728年由于游玩误了时辰,城门关上了,他害怕回去后会遭到挨打,未满16岁的卢梭,只身离开了日内瓦,后被华伦夫人收留。
1740年卢梭离开了华伦夫人,一直颠沛流离,受过教育,学会作曲,做过仆从、家庭教师、秘书等等,但始终籍籍无名。
● 直至1750年,这也是卢梭生平转折的一年,他参加全国论文大赛并获得一等奖。
他的哲学家的生涯也因此开始了,声誉如日中天,社会交往也日渐增多,但卢梭不善交际,深感不自在。
卢梭也因此疑心周围的那些朋友设计合谋毁掉自己,觉得他们表面上似乎在努力使我幸福,实际上却努力使我成为笑柄。
他开始胡思乱想。
● 1756年,声望日高,但鄙弃与贵族为伍的卢梭与瓦瑟迁往退隐庐,告别了巴黎,在乡间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此时的他一边倾慕着瑟瑞斯,一边又开始了对乌德托夫人的热恋。
也正是因为乌德托夫人之缘故,卢梭怀疑狄德罗从中毁掉他的名声(即将平时告知的秘密传给他人),于是与他绝交。
他激进思想及行为引起封建王朝和僧侣们的的不安,也使其与伏尔泰、狄德罗等启蒙学者决裂。
● 1757年,因与乌德托夫人恋爱一事,和狄德罗、格里姆、埃皮奈夫人闹翻,他离开了退隐庐,住到了卢森堡元帅家,受到卢森堡夫妇的保护。
● 1762年起,卢梭由于写政论文章,也就是《爱弥尔》与《社会契约论》发表,这两本书给卢梭招致了严重的后果,他本人被谴责,书被查禁和焚烧,为逃避当局的逮捕,卢梭从此逃出巴黎,之后四处逃亡,几近举世共弃。
第三讲卢梭

第三讲:卢梭:教育史上的“哥白尼”一、卢梭的生平二、性善论与自然教育三、把儿童看作儿童四、自然主义教育的实施阶段五、反对体罚六、注重性教育七、正视女子教育一、卢梭的生平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倡导者。
1、卢梭生于瑞士日内瓦,其父是钟表匠,母亲早丧,幼年由舅父抚养。
2、10岁他被送到朗莫西埃牧师那里,两年内学会了拉丁文。
3、13岁至15岁学徒,遭受很多磨难。
两年后他终于弃职离乡来到法国,开始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
4、到了40岁因为第戎(Dijon)学院的一次有奖征文《论科学和文艺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获得首奖,一举成名。
卢梭的教育代表作他的《爱弥儿》一书由于极力抨击自古以来传统教育的观点,强调教育要顺其自然,主张教育以儿童为中心的本位思想,犹如天文学上哥白尼主张的地动说,在世界教育史上引起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
二、性善论与自然教育1、性善论与性恶论是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
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性善论: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法国教育家卢梭持这种观点。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坏了”(卢梭:《爱弥儿》上册,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5页,91~92页)。
2、崇尚自然教育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
只因社会文明特别是城市的文明才使人性扭曲、罪恶从生。
因此,远离喧嚣的城市社会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的天性。
因此,15岁之前的教育必须远离城市的农村进行。
他认为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
只有三种教育圆满地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顺序,符合儿童的天性,否则就不是一种良好的教育。
他的自然教育思想提倡教育要“顺应自然”,主张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实施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而被看作是新旧教育的分水岭。
卢梭生平

1.自然教育 2.知识教育 3.游戏教育 4.美育教育 5.女子教育 6.教师的艺术
自然教育
他最伟大的教师,并不是任何一种书籍, 他的教师是“自然”。 “教育是随生命的开始而开始的,孩子在生下来的 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学生,不过他不是老师的学生,而 是大自然的学生罢了,老师只是在大自然的安排之下 进行研究,防止别人阻碍它对孩子的关心。他照料着 孩子,他观察他,追随他。象穆斯林在上弦到来的时 候守侯月亮上升的时刻那样,他极其留心地守侯着他 微弱的智力所显露的一道光芒。” 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可是教 育孩子不能够急于求成,要让孩子自然成长,自己积 累经验。
卢梭对男女差别的基本看法是:一个是积极主动和身强力壮的,而 另一个则是消极被动和身体柔弱的。他认为女子虽显得弱,但也可支配 强者;她们是孩子们和父亲之间的纽带;生儿育女、帮助和体贴丈夫是 她们应尽的自然义务。她们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但是她们只能学习适 合于她们学习的东西。 卢梭认为,像男孩的教育一样,对女孩也是首先培养健康的身体, 但更倾向于灵巧的目的。为此,她不可整天坐着不动、娇生惯养,而应 当尽情游戏,免除过分的束缚。这对于以后生育健壮的孩子和获得良好 的身段是有益的。卢梭还安排女子学习唱歌、跳舞、绘画等,使之声音 动人、身材灵巧、风度优雅并具有思考的习惯,以便更好地愉悦家人、 教育子女,而不是为了参加社交活动。女子的治家能力是她尽相夫育子 卢梭在女子教育问题上的总倾向是保守的。小家碧玉、贤妻良母是其教育的 的天职所不可缺少的。 目标。尽管如此,这对于当时贵族妇女不事家务、奢侈放荡的风气来说, 也不啻是一种反叛了。 卢梭理想中的女子不仅是女工的能手,而且是管理、调度、安排全家 生活、使全家人亲密相处的能人。不过,她最好不进菜园和厨房。卢梭 还不赞成女孩学习更深的知识,因为她们没有相当精细的头脑和集中的 注意力去研究严密的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文艺创作的艺术特色
1、卢梭在返回自然的思想指导下,突破了古典主义和 多数启蒙家的理性,讴歌大自然,把千姿百态的自然景 色写进作品,大大开拓了人们的审美视野。 2、对人性做了深入的发掘,改变了自画像的写法,从 根源阐明行动和情感,解释一连串结果。 3、作品充满激情,将激情融化到表达思想中,进行富 有逻辑的思考。 4、具有演说家的风格, 善于以定义的方式有 力的表达自己的思想。
《 新 爱 洛 依 丝 》
人物分析
朱丽:朱丽温柔软弱,她受旧道德影响较深,没有勇气对 抗父亲“抱着女儿的两膝”的苦苦恳求,便决定牺牲自己 以尽人子的“天职”,她的“温柔”和最爱美德的特点又 使她成为可以协调个人,家庭朋友和社会的中心人物。
圣普乐:他是平民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其性格热烈、英 勇、坚强。(在作品前半部:他主要扮演狂热恋人的角色, 他带动朱丽共同反抗贵 族偏见的言行热烈动人,他的 “退让”并非妥协,而是想以这种方式挽救朱丽免受专制 家长的迫害。 在作品后半部:他恋情虽如初,但由于朱丽 夫妻对他的真诚和友谊,他便也真诚地成为他们的朋友。) 沃尔玛:他也是新人中的一员,他原是俄国接近宫廷的 大贵族,但他背叛 了其阶级及传统信仰,酷爱根据理性 重新观察生活。他性格理智、沉着、善解人意、心怀坦荡.
4、1758年,由于同狄德罗在宗教等观 点上的不同,与百科全书派决裂。 5、1761年,小说《新爱洛依丝》发表, 猛烈地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这部小说给卢梭带 来了巨大声誉。 6、1762年,《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出版, 这两部书既引起了百科全书派的尖锐批评,更激 起了新旧教会的极大愤怒和政府当局的谴责。 7、1764年,发表了9封《山中来信》,表白自 己受到日内瓦政府粗暴对待的愤慨。 8、晚年时最有名的著作是《仟悔录》。
创作
1、1749年,他在一篇名为《论科学与艺 术》的征文中获一等奖,并一举成名。 但他决心放弃对财产和声誉的奢望,永 远保持贫困和独立。 2、1752年,他的歌剧《乡村卜师》在枫 丹白露王室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他拒 绝接受路易十五给予的年金。 3、1754年,回到日内瓦,受到热烈欢迎, 成为日内瓦公民。次年,发表《论不平 等的根源》,并完成《论政治经济学》。
5、文笔细腻准确。
卢梭
授课人:xxx
一、生平与创作
让-雅克-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法国伟大 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 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 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 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 物之一。
生平
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 庭。他出生后不久母亲便离开了人世。 1728年卢梭16岁时,只身离开日内瓦,到处谋生,漂 泊四方。 1750年,卢梭在,第戎科学院开展的题目是《论科 学与艺术是否败坏或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道德》的有奖征文活动中一 举成名。 1762年起,卢梭由于写政论文章,与当局发生了严重 的纠纷。他一生的最后二十年基本上是在悲惨痛苦中度 过的, 1778年他在法国埃及迈农维尔去世。
二、《新爱洛依丝》
体裁 :书信体小说 全书共分为6部分,小说情节从1732-1745年,由 163封信组成。书名借12世纪少女爱洛依丝和她的老师 阿贝拉尔的爱情悲剧,小说女主人公朱丽和她的老师圣 乐谱相恋而未能如愿。是一部爱情悲剧小说。
情节简介
故事发生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小城克拉郎,平民圣 普乐当了贵族小姐朱丽和她的表妹克莱尔的家庭教师。 不久,朱丽和圣普乐相爱了,但遭到她父亲的反对,因 为他已经将她许给了俄国贵族沃尔玛。圣普乐被迫与朱 莉分离。朱丽在父亲的恳求下结了婚,成为贤妻良母, 她把自己与圣普乐得关系坦诚地告诉了丈夫,得到沃尔 玛的理解,他邀请圣普乐回到克拉朗。。圣普乐周游了 世界,6年后重新见到朱丽,他虽然想同朱丽鸳梦重温, 但朱丽没有越雷池一步,她因跳入湖中救落水的儿子, 染病不起,临死时希望圣普乐照顾她的一家,并与克莱 尔结婚。但圣普乐答应照顾她的家人,却拒绝和克莱尔 结婚。
《新爱洛依丝》与以往爱情小说的区别
1、它具有反封建意义,它是一曲争取不到爱情自由、被封建门 第观念葬送的爱情理想的悲歌。 2、卢梭对爱情的热烈讴歌,也是以往的小说中不曾有过的。卢 梭认为爱情和道德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调和、可以相容的。两位 主人公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爱美德,这是一种崭新的道德,与违反 人行的旧道德相反,它源自自然人性,自爱,自尊而又爱他人,尊 重他人。 3、对自然的赞颂是《新爱洛伊丝》得又一个重大特点,也是对 文学创作的一大贡献。卢梭写出了大自然对人们心灵产生的影响。 4、《新爱洛伊丝》不仅是一部爱情小说,还是一部哲理小说, 其中包含了卢梭的重要思想,无论是教育观点、文艺观点、农村经 济、社会平等的思想、宗教观点,还是园艺、决斗、自杀,小说都 有多触及,甚至进行长篇议论。
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 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 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 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 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 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 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 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 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 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 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 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 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 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 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 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 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 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