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氏体的应用
gcr15钢贝氏体淬火及其在铁路轴承上的应用

gcr15钢贝氏体淬火及其在铁路轴承上的应用
GCR15钢是一种高碳铬钢,具有优异的耐磨性和高强度,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制造轴承等高负荷、高速运转的机械零件。
而钢材的质量和性
能则直接影响着轴承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
因此,对GCR15钢的淬火工艺进行研究和优化,对于提高轴承的质量和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贝氏体淬火是一种常用的淬火工艺,其主要特点是淬火后钢材的硬度高、韧性好、变形小,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制造高负荷、高速运转的机
械零件。
在GCR15钢的淬火工艺中,贝氏体淬火可以有效地提高钢材的硬度和强度,同时保持其良好的韧性和耐磨性,从而提高轴承的使
用寿命和安全性能。
在铁路轴承上的应用中,GCR15钢贝氏体淬火工艺的优化可以进一步提高轴承的质量和性能。
首先,通过优化淬火工艺,可以控制钢材的
组织和性能,从而提高轴承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其次,贝氏体淬火
可以有效地提高钢材的硬度和强度,从而提高轴承的抗疲劳性能和耐
磨性能。
最后,贝氏体淬火可以使钢材的变形量减小,从而提高轴承
的精度和稳定性。
总之,GCR15钢贝氏体淬火工艺在铁路轴承上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进一步提高轴承的质量和性能,从而保障铁路运输的安全和稳定。
因此,对GCR15钢贝氏体淬火工艺的研究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轴承制造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贝氏体钢的分类

贝氏体钢的分类
贝氏体钢是一种常用于高强度结构材料的钢种,具有优异的强度、韧性、耐磨性和耐腐蚀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船舶、桥梁、压力容器、矿山设备等领域。
根据其组织特点和成分比例的不同,贝氏体钢可以被分为几个不同的分类。
1.低合金贝氏体钢
低合金贝氏体钢是一种含有较低合金元素的钢种,其主要成分包括碳、硅、锰、钼等。
由于其组织中的贝氏体相较其他钢种更多,因此具有更高的韧性和耐磨性。
低合金贝氏体钢常用于制造金属结构件和机械零件。
2.高合金贝氏体钢
高合金贝氏体钢是一种含有较高合金元素的钢种,其主要成分包括镍、钼、铬、钴等。
由于其组织中的贝氏体相较其他钢种更少,因此具有更高的强度和耐腐蚀性。
高合金贝氏体钢常用于制造化工设备、海洋平台、核电站等高强度、耐腐蚀的结构件。
3.双相贝氏体钢
双相贝氏体钢是一种同时含有贝氏体和奥氏体相的钢种,其主要成分包括碳、锰、铬等。
由于其组织中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相,因此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
双相贝氏体钢常用于制造汽车零件、轴承、机械零件等需要高强度和韧性的结构件。
4.马氏体贝氏体钢
马氏体贝氏体钢是一种含有马氏体和贝氏体相的钢种,其主要成分包括碳、铬、钼等。
由于其组织中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相,因此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磨性。
马氏体贝氏体钢常用于制造锻件、液压缸、导轨等需要耐磨性和高强度的结构件。
不同的贝氏体钢具有不同的组织和性能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工业领域和应用场景。
在实际生产和使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贝氏体钢材料,以保证结构件的安全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原理第8章贝氏体转变

实验结论与讨论
实验结论
通过对比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得出 贝氏体转变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其对 材料性能的影响。
实验讨论
探讨实验中存在的误差和不足之处, 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为进一步研究 贝氏体转变提供参考和借鉴。
05 贝氏体转变的应用前景
新材料开发
高强度材料
利用贝氏体转变过程中材料的强化机制,开发高强度、高韧性、 高耐磨性的新材料。
贝氏体呈现薄膜状或针状形态。
温度对贝氏体性能的影响
03
随着温度的升高,贝氏体的强度和韧性有所下降,但塑性和韧
性有所提高。
应力的影响
01
应力诱导贝氏体转变
在应力作用下,材料内部的位错密度增加,促进了贝氏体转变的进行。
02
应力对贝氏体组织形态的影响
在应力作用下,贝氏体的形态变得更加细小、均匀,有利于提高材料的
贝氏体转变(第八章)
目录
• 贝氏体转变概述 • 贝氏体转变的机理 • 贝氏体转变的影响因素 • 贝氏体转变的实验研究 • 贝氏体转变的应用前景 • 总结与展望
01 贝氏体转变概述
贝氏体的定义
贝氏体是钢在奥氏体化后,在特定的 温度范围内(通常是低于马氏体转变 温度)进行等温或连续冷却转变时形 成的一种相变产物。
合金元素对贝氏体性能的影响
合金元素可以通过改变贝氏体的微观结构和相组成来影响其性能,如提高强度、韧性和耐 腐蚀性等。
04 贝氏体转变的实验研究
实验方法与设备
实验材料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钢铁材料作为 实验材料,如碳钢、合金钢等。
实验设备
包括加热炉、显微镜、硬度计、热 分析仪等。
实验方法
采用不同的加热和冷却速率对实验 材料进行加热和冷却处理,观察并 记录贝氏体转变过程中的组织变化 和性能变化。
贝氏体钢在铁路辙叉中的应用

297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贝氏体钢在铁路辙叉中的应用李国辉,刘洪武(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河北 秦皇岛 066200)摘 要:主要介绍了当前钢轨用钢,分析了国内外贝氏体钢轨的成分、性能,对贝氏体钢回火后微观组织进行了深入分析。
贝氏体钢轨综合性能优异,是未来钢轨材料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贝氏体钢轨;高强度;高韧性中图分类号:TG1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19)11-0297-2收稿日期:2019-11作者简介:李国辉,男,生于1982年,满族,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理化实验。
铁路辙叉是铁路线上的一种轨线平面交叉设备,其作用是使火车车轮由一股线路转换到另一股路线。
辙叉不仅受到来自车轮的周期性冲击载荷,还会受到横向纵向滑动产生的静载荷,辙叉的工作条件及其恶劣,是在铁路结构中损伤最严重的部位,所以对辙叉材料的要求也更为严格。
随着交通运输行业的不断发展,铁路逐渐向高速、重载方向发展,对辙叉的使用性能尤其是强度和硬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钢轨材料钢轨钢可以分成以下几类:珠光体、奥氏体、贝氏体型钢轨。
目前,全世界铁路辙叉90%以上是高锰钢铸造辙叉。
传统的高锰钢具有容易加工、加工硬化明显、方便上线等优点,目前在国内各个铁路路线上广泛使用。
但高锰钢辙叉主要是采用铸造成型,铸件内部不可避免会存在缩松和缩孔、晶粒粗大等,影响其组织致密性及使用安全性。
同时,高锰钢的热导率低,焊接过程中容易出现裂纹,维护成本高。
很难满足当前高速重载的使用要求,所以必须研究开发新型辙叉材料。
传统的珠光体钢,无论是其进行热处理还合金化处理,性能都很难再提升,已经达到极限[1]。
随着材料强度的不断提高,材料的强韧匹配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马氏体组织具有较高的强度,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同时具有高强高韧的性能,从而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逐渐开始研究贝氏体钢轨,由于贝氏体钢轨性能优异,已在国内辙叉上开始应用。
热处理原理之贝氏体转变

在钢铁工业中的应用
贝氏体转变在钢铁工业中广泛应用于提高材料的强度 、韧性、耐磨性和耐腐蚀性。通过控制贝氏体转变过 程,可以优化钢铁材料的组织和性能,以满足不同工 程应用的需求。
例如,在汽车制造中,采用贝氏体转变处理的高强度钢 材能够显著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和轻量化水平。
在有色金属中的应用
例如,在陶瓷刀具制造中,通过贝氏体转变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刀具的韧性和使用寿命,使其在切削 过程中保持锋利且不易崩刃。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氏体转变的有效控制。
应力的控制
应力状态对贝氏体转变也有一定影响。在热处理过程 中施加应力可以改变材料的热膨胀和收缩行为,从而 影响贝氏体的相变过程和组织结构。
在某些情况下,施加适当的应力可以促进贝氏体转变 的进行,提高材料的机械性能。然而,应力的引入也 可能导致材料变形或开裂,因此应谨慎控制。
05
04
贝氏体转变的控制方法
温度控制
温度是影响贝氏体转变的重要因素。 通过控制加热和冷却温度,可以调节 贝氏体的形貌、相组成和机械性能。
VS
加热温度决定了奥氏体化的程度,而 冷却温度则决定了贝氏体的相变行为 。通过精确控制温度,可以实现贝氏 体转变的优化控制。
时间控制
时间控制也是贝氏体转变的重要参数。加热和冷却时间对贝氏体的形成和转变有显著影响。
有色金属如铜、铝、钛等在贝氏体转 变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塑性和韧性, 使得它们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医 疗器械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贝氏体转变处理,有色金属的耐 腐蚀性能和高温稳定性得到提高,为 各种极端环境下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 材料保障。
在陶瓷材料中的应用
陶瓷材料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和耐高温等特性,但在断裂韧性和塑性方面存在不足。通过引入贝氏 体转变,可以改善陶瓷材料的韧性和延展性。
贝氏体等温淬火是近年来国内轴承行业研究的热点

贝氏体等温淬火是近年来国内轴承行业研究的热点。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洛阳轴承研究所与重庆轴承厂合作,开始了贝氏体等温淬火在铁路轴承上的应用研究,随后与沙河轧机轴承厂开展了贝氏体等温淬火在轧机轴承上的应用研究,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在JB1255-1991中引入贝氏体等温淬火相关的推荐性技术要求。
同时,轴承行业也开始了贝氏体等温淬火的推广应用研究。
借助于国家“八五”重点企业技术开发项目“铁路客车轴承”,有关单位对贝氏体等温淬火的组织与性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成功地应用于准高速铁路轴承的生产中。
2001年在修订JB1255时,正式将贝氏体等温淬火的技术内容列入标准正式条文。
贝氏体淬火工艺在轧机、机车、铁客等轴承上得到较为广泛的推广应用。
贝氏体组织的突出特点是冲击韧性、断裂韧性、耐磨性、尺寸稳定性好,表面残余应力为压应力。
因此适用于装配过盈量大、服役条件差的轴承,如承受大冲击负荷的铁路、轧机、起重机等轴承,润滑条件不良的矿山运输机械或矿山装卸系统、煤矿用轴承等。
高碳铬轴承钢BL等温淬火工艺已在铁路、轧机轴承上得到成功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
在铁路、轧机轴承生产中,由于套圈尺寸大、重量重,油淬火时马氏体组织脆性大,为使淬火后获得高硬度常采取强冷却措施,结果导致淬火微裂纹;由于马氏体淬火后表面为拉应力,在磨加工时磨削应力的叠加使整体应力水平提高,易形成磨削裂纹,造成批量废品。
而贝氏体淬火时,由于贝氏体组织比M组织韧性好得多,同时表面形成高达-400~-500MPa的压应力,极大地减小了淬火裂纹倾向[16];在磨加工时表面压应力抵消了部分磨削应力,使整体应力水平下降,大大减少了磨削裂纹。
SKF公司把高碳铬轴承钢贝氏体等温淬火工艺主要应用于铁路轴承、轧机轴承以及在特殊工况下使用的轴承,同时开发了适合于贝氏体淬火的钢种(SKF24、SKF25、100Mo7)。
其淬火时采用较长的等温时间,淬后得到全下贝氏体组织。
轴承贝氏体淬火

轴承贝氏体淬火
轴承贝氏体淬火是一种热处理工艺,其主要目的是提高金属工件的硬度和耐磨性。
该工艺主要包括将钢制零件加热至奥氏体化温度,然后淬入热浴(如硝盐浴、金属浴或浮动粒子炉)中,保持足够的时间,使全部或部分过冷奥氏体转变为下贝氏体组织,随后空冷至室温。
在轴承制造中,贝氏体淬火被广泛应用于提高轴承的冲击韧性和抗弯曲疲劳强度。
与传统的淬火工艺相比,贝氏体淬火具有更长的浸渍时间,通常可以达到60分钟左右,这有助于使钢材更加均匀地形成贝氏体。
此外,贝氏体淬火所使用的淬火介质也不同于传统的淬火工艺。
经过贝氏体淬火处理的轴承钢,其下贝氏体的体积分数可以达到80%以上,具有更高的冲击韧性和抗弯曲疲劳强度,特别适合于高速、重载机车的应用。
目前,贝氏体等温淬火工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火车轴承的制造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钢材成分、工件尺寸和形状等因素会影响等温时间和等温温度的选择,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此外,虽然贝氏体淬火可以提高轴承的性能,但并不是所有的轴承都适合采用这种工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贝氏体钢在生产中的应用

新型准贝氏体钢
在钢中加入一些合金元素可以推迟TTT曲线中铁素体和 珠光体的开始析出线,而对贝氏体 的开始析出线影响不大, 从而可以在很大的冷速范围内获得贝氏体组织。同时加入 Si、A1等阻碍碳化物析出元素,保证在很大的冷速范围内 获得准上贝氏体、准下贝氏体或其混合组织,形成一般强 度、高强度和超高强度系列的准贝氏体钢。与一般结构钢 相比,新型准贝氏体钢具有更好的强韧性配合,并具有高 的 疲劳强度和耐磨性,好的焊接性,其力学性能超过了当 前典型钢的 成分设计
为了获得贝氏体钢,需在奥氏体等温 转变曲线上达到以下条件:
1 加入合金元素使珠光体转变区大大右移,
甚至在通常工艺条件下C曲线上不出 现 珠光体转变区;
2 珠光体转变区与贝氏体转变区分离;
3 贝氏体开始转变点尽量低;
4
贝氏体转变曲线尽量平,转变平台越 宽.允许的冷却速度范围越大,转变
6
其它类型贝氏体钢
(1) 低温贝氏体钢: 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是发展超级钢、超细晶钢和 纳米钢铁材料的途径之一。 (2)超细组织空冷贝氏体钢: 该贝氏 体钢以Mn、Si作为主要合金元素并添 加微量元素组成,得到的 显微组织为贝氏体、马氏体、碳化物和残余奥 氏体;经回火处理 后,消除了组织中部分残余应力,组织明显细化。 (3)奥氏体-贝氏体复相钢: 钢中奥氏体-贝氏体复相组织使钢具有高强韧 性能。该钢在合金设计上充分考虑了碳在钢中的强化作用和硅在贝氏体 转变过程中强烈抑制碳化物析出的作用,而且加入Mn、Cr等能防止石墨 化并提高淬透性。
贝氏体钢的发展前景展望
(1)扩大贝氏体非调质钢新钢种的开发: 贝氏体非调质钢有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且生产工艺简单,所以应该
对目前的贝氏体钢种的生产工艺完善化,并扩大钢种的应用范围。使它在 模具用钢、耐磨耐冲击钢、工程构件用钢等领域得到更深入 的应用。同时 还应大力开发在弹簧、建筑用高强度钢筋、齿轮、标准件等方面的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3.2.3下 贝氏体 下 贝 氏体是 在 转变 区 的较 低 温度 范 围形成 的, 故 称 下 贝 氏。 体 下 贝 氏体 呈针 叶状, 是 由铁 素体及 沉 淀在其 中的许 多细 小 的碳化 物组 成 的。 这些碳 化 物相 当于 马 氏 体低 温回 火 时所 产 生 的e碳 化 物。 3.2.4粒状 贝 氏体 粒 状 贝 氏体 通 常是 在 低碳 或 中碳 合 金钢 中在一 定的 冷却 速 度 范 围 内连续 冷 却时 获得 的。 在 上 贝 氏体 形成 温 度范 围 的高 温 区 域 等温 有 时也可 以 形 成粒 状 贝 氏体 。粒 状贝 氏体 由 铁素 体 基 体 以及 分 布在 基体 上 的 岛状 组成 物 组成。 小 岛呈不 连续 条 形, 平 行 排列 在铁素体 基本 中 。铁素 体 中碳 含量 很 低 ,而 小 岛 中的碳含 量 较高。 3.2.5柱状 贝 氏 体 柱状 贝 氏 体 出现在 高碳 钢及 高 碳合金 钢 中, 在 常温 时 存在 柱 状 铁 素体显微组 织, 与下 贝 氏 体类 似, 铁 素 体 中的碳 化物 都 是有 规 律排 列 的。
•
N/m^2
现明体由素度生氏转后点在碳 双显转于的范贝体变,以等素 变合不围氏必也将上温钢 的 曲 线分区金同,体须有发的转自 。离和元而由转过一生温变奥 ,珠素不于变冷个贝度曲氏 使光的同含。到上氏范线体 等体影。碳贝点限体 鼻化 温转响在量氏 温转围子温 保 以 度 转变 合 体 度变 , 和 下 以 温 冷 变 使金 转 。 区 合 曲域 钢 变才点贝一下却 贝 金 定 至下 能 线 发氏中元的 ,氏时 出生 , 温发奥体间 来 , Bs Bs
贝 氏体转 变与 珠光 体转 变 一样 ,也 可 以 等 温形 成 。贝 氏 体 等 温转 变 动 力学 曲线 也 呈C形,但 与珠 光 体转 变 不 同, 贝 氏 体 等 温转 变 不能 进 行 终 了。 等 温 温度 越 高, 越接 近Bs 点, 等 温转 变 量越少。
•
贝 氏 体是 由a相及 碳化 物 组 成 的。 这 表 明 ,贝 氏 体 转变 时必 须有 碳 原 子 的 扩 散 。但 铁 原子与 合金 元 素未 发 生扩 散。 贝 氏 体转 变 的温 度范 围 比 马 氏 体转 变 的温 度范 围高, 故 贝 氏 体铁 素体初 形 成 时 碳是 过 饱和 的, 因 此, 碳 必 然 以 碳 化物 形 式 自 贝 氏 体铁 素 体析 出 过 饱 和 的碳 ,而使 铁素 体 的碳含 量 降低 。 由此 可 见, 贝 氏体 转变 与 碳原 子 的扩 散 密切 相关。
•
•
为 了提高 钢 材 的综 合性 能 往往 要 采 用淬 火 及 随后 的 回 火 处 理 ,其 成本 是 相 当高 的。 而采用 低 碳 贝 氏体 钢 在 空冷 后得 到 贝 氏 体组 织 ,不 但经 济性 好, 而 且可 以 获得 抗拉 强 度 在600MN/m^2~1200MN/m^2,屈 服强 度 在 45 0 ~ 9 00 M N / m^2范 围 的 综合 性 能, 又 可 防 止 淬 火 变 形 、 开 裂 的危 险 。采 用 低 碳和 低 的碳 当量可同 时 也可 得 到良 好的可焊性和可成型性,并且在较高强度水平的同时,也可得 到较 高 的冲 击性 能。含碳 量高 使 焊接性 和 成 型 性变 得 困 难 ,但 当钢材 不 使 用焊接 成 型时, 高 的含碳 量可 以 得 到 高 的强度 指 标。 含碳量 高 可 以使 Bs点进 一步 降低, 而 达 到 较低 的相 变温 度, 更有 效地 利 用碳化物 弥散 强化, 达 到 高 碳 氏 体 的较 高 强度。
意意究的连织能具贝氏某它贝 义义贝变续所,有氏体些既氏 。,氏形冷采而非体转特具体 而体和却取且常转变征有转 且转开工的为良变的,高变 还变裂艺等获好得某也温属 具不。均温得的到些具珠于 有仅因可淬下综的特有光中 生具此减火贝合下征低体温 产有,少工氏力贝。温转转 实理研工艺体学氏通马变变 际论 件或组性体过 的,
•
•
氏 越 度决贝越晶这越寸小原 的 体 高条越于氏大界是小,, 强 低 的关, 低转 ,越因,即细因 体 贝 化 强 为 越 的 碳 度系并 ,变晶强多 则贝铁氏 贝 。式可小贝温粒度,晶强氏 , 素体 粒 来利 氏度的则变 度体体条 氏 越越条 尺 估 则 体 用 体转大越形 组 晶 算 强 变小高 细 粒寸 晶 阻 高 尺 度 , 。 , 织 粒温 贝 ,寸 大 取 力 尺 ) Hall-
petch
(
2.11
其碳奥将含变提空尺度量获 的如生间同化降随化符高 强化氏高 温高冷寸大达得时钢含更隙时和低含物合碳 , 强 , ,碳 度物体于 度锰后从约 完, 固 位 弥钢贝 。 都 当 的溶由错贝量散的氏 甚 化 的由或均直 时全奥 碳 固 于密氏增强强 , 氏 温 溶 铬 可 径 的 至 的转 体 体 钢 高 达为 最贝体 基溶碳 度 加化化组 达于度 达 变 晶, 其 大 化 本 量 , 到 进粒 增原织 到奥 氏 量 强 降 温 抗 相 理 增 。 的 后 合化 此 一 为 氏将 体 加 强 进 度 至 到 体所若拉 值 。抗。空 金作加 步一变;,化 降 ,。 截拉 强 , 有 提 冷 成用 低增步温由即仍 中 当 使 ,的高度 若 面强碳可 分。产,加细度于碳然 ,相 , ; 1% 1%~1.5% 550℃ 450 ℃ 0 6% c 1500/m ^2 0 5% M-B , 8% 1300MN/m^2 I cm 30cm , 1 7 5 0M 0 8% ~ ,
它 是 在 贝 氏 体转 变 区域 的 最高 温度 范 围 内形成 的。 无碳 化物 贝 氏 体由板 条铁 素 体束 及未 转变 的奥 氏体 所组 成, 在铁 体之 间为 富 碳 的奥 氏 体 铁 素体及 奥 氏体 内均 无碳 化物 析 出 ,所 以称 为无 碳 化 物 贝 氏 体。
上 贝 氏体 是在 较高 温 度 区 域 内形 成 的 贝 氏体 ,所 以 称为 上 贝 氏 体 。对 于 中、 高 碳 钢 ,上 贝 氏体大 约 在350~550℃之 间形成, 典型的上贝氏体在光镜下观察时 呈羽毛状,在电镜下观察看出,上贝氏体 的羽毛状组织,是由许多平行排列的铁素 体片成以及在片成之间沉淀的碳 化物 组成 的。
贝 氏 体 中的 铁 素体 在形 成 时, 与马 氏 体一 样, 也 能 在抛 光 表面 引 起 浮 凸 。 但与 马 氏 体转 变的浮 凸 不 同 。马 氏体 的浮 凸 呈N型,而 贝 氏 体转 变 的浮 凸 则 呈v型或 八型,上 贝 氏体 的惯 习面为 {111},与 奥 氏体 之 间 的 位 向关 系接 近 于 k-S 关 系,下 贝 氏 体 的习 面 为 {254}及 {569}等, 下 贝 氏体 铁素 体 与奥 氏 体之 间的关 系 为K-S关系。
•
贝 氏 体 转 变 的 温 度 范 围
•
3.1
c
Ms
与 珠光 体转 变一 样 ,贝 氏体 转变 产物 也是 由a相 与碳化 物 所组成 的两 相 混 合 物 ,但 与珠 光体不 同 ,随着 转变 温 度 的不 同, 所形 成 的 贝 氏 体组 织 在形 态 上 有很 大 的不 同。 有 人分 为 无碳 化物 贝氏体、上 贝 氏体 、下 贝 氏体、粒 状 贝 氏体以 及 柱 状 贝 氏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