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治则与治法
中医治则治法

2.适应证:适用于食积停滞胃脘、顽痰留滞胸膈、痰涎阻塞于气道 而病邪有上涌之势者,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病证
3.临床应用:寒药吐法,适用于热邪郁滞于上的病证;热药吐法,适 用于寒邪郁滞于上的病证;峻药吐法,适用于邪实于上,病势急迫 的病证;缓药吐法,适用于邪实正虚,病在上焦
4.应用吐法的注意事项:
(1) 吐法是一种急救的方法,最易伤正气,故必须慎用。
2.适应证:适用于寒、热、燥、湿等邪内结在肠道,以及水结、 宿食、蓄血、痰滞、虫积等里实证。
3.临床应用:寒下,适用于里实热证之大便不通、热结旁流以及肠 垢结滞之痢疾等病证;温下,适用于寒痰结滞、胃肠冷积、寒实结 胸及大便不通之病证;逐水,适用于阳水实证;润下,适用于肠道 津液不足、阴亏血少的大便不通证;还有通瘀、攻痰、驱虫等。 4.应用下法的注意事项: (1) 峻下逐水剂,极易损伤人体正气,故应用时务须注意。 (2) 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体质,以邪去为度,应中病即止。 (3) 高龄津枯便秘或素体虚弱、脾胃虚弱者以及新产后营血不足而 便秘者,皆不宜用下法;妇中医人治则经治期法 、妊娠期,均应慎用下法。
补其偏衰,主要针 对阴或阳的一方甚 至双方虚损不足的 病证,采用“补其 不足”的治法。
由于阴阳双方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故阴阳偏衰亦
可互损。为此,在治疗此证时,还应注意“阳中求阴”
或“阴中求阳”,即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补阳时
适当配用补阴药。 中医治则治法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扶正祛邪
正气虚 阴阳偏衰
(2) 临床中凡见病势危笃,老弱气衰,幼儿、孕妇或产后气血虚弱
者,均不得用吐法。
(3) 吐法,一般以一吐为快,不宜反复使用。
(4) 凡给予催吐剂时,吐后宜进稀粥以自养,并加强护理。
中医基础理论治则和治法

思考?
1
中医是什么?
2
中医是如何看待生命现象的?
3
中医是如何看待疾病现象的?
4
中医是如何给人看病的?
肾三病区
1、中医是什么?
❖简单说中医就是中国这块土地上 土生土长、有丰富内涵、有悠久传 统,认识生命,维护健康、与疾病 做斗争的自然科学。
说白了,就中国特 有的医学体系!
肾三病区
肾三病区
反治
(1)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 有假热征象的真寒假热证。
如:里寒证见面赤如妆 --- 温热药 (2)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药物来治
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真热假寒证。 如:里热证见手足厥冷 --- 寒凉药
肾三病区
(3)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 不通症状的真虚假实证。
肾三病区
正治与反治
(1)正治,指逆其病证候性质而治,又称“逆治”。
适用于疾病的本质和现象相一致的病证。 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2) 反治,是指顺从病证性质表现的假象而治,又
称为“从治”。适用于疾病本质和现象不完全一致 的病证。 包括: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
肾三病区
“补其不足、损其有余”
知道病因病机不能 治病,治则治法才 是学以致用!
肾三病区
(一) 操 作 方 法
一、什么是治则? 什么是治法呢?
肾三病区
一、治则是战略,治法是战术
❖治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 而制定的,治疗疾病的法则,是指导治法的 总原则;
❖治法:是在确定治疗方向后采取解决问题的 具体方法;
肾三病区
如:给患者治病--方向 给患者通过打针输液用药--方法
中医学 治则与治法

治疗原则Principles of Treatment概 述1、治疗原则的含义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简称“治则”。
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辨证为基础,以四诊收集的资料为依据,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从而针对不同的病情,确定相应的的治疗原则。
2、治则与治法的关系治则(principles of treatment )—— 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 治法(methods of treatment )—— 是在治则指导下的具体治疗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并从属于一定的治疗原则。
3、治则的基本内容● 标本治则● 同异治则● 虚实治则● 寒热治则一、标本治则是指根据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标本的主次不同而确立治疗的基本原则。
治病求本标本治则 标本缓急正治与反治标与本本(Ben )-本质,含有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的意义。
标(Biao )-现象,含有次要方面和次要矛盾的意义(一)治病求本(Concentrating treatment on the primary cause of a disease ) 是指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是辩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治病求本举例: 新病、继发病 久病、原发病新病与旧病 症状 病因 病因与症状 邪气 正气 正与邪 标 本血热——凉血止血血证血瘀——化瘀止血气虚——补气摄血(二)标本缓急由于疾病变化的复杂性,标与本在疾病中的主次地位常有不同,因而在治疗上就有先后缓急的区别。
急则治标标本缓急缓则治本标本同治1、急则治标(Treating the secondary under urgent situation)是指在标症甚急,如不先治其标症,可影响对“本病”的治疗,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时,采取的一种暂时的急救法则。
2、缓则治本(Treating the primary in chronic condition)是指在一般情况下,标病不急,或缓解之后,应针对该病的本质而治。
中医学基础(治则)

治则1.概述①治则和治法的关系:治则:即治疗原则。
如:扶正祛邪,调理阴阳,调理脏腑。
治法:即治疗方法。
如:补气,补血,清热,化湿。
治则与治法关系:治则是指导治疗的总原则,治法是治则指导下的具体方法。
②常用治则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理阴阳;调理脏腑;调理气血津液;三因制宜调理阴阳治病求本扶正调理脏腑调理气血津液祛邪治则因时制宜三因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2.治病求本“本”的含义:病机①正治与反治《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景岳全书》“治法有逆从,以寒热有假真也……。
夫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此正治也;以热治热,以寒治寒,此反治也”。
⑴正治的含义:指逆疾病的临床表现性质而治的治疗原则,即所用方药性质与病证性质相反,适用于疾病现象与本质相符的情况。
常用的正治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⑵反治的含义:指顺从疾病假象性质而治的治疗原则,即所用方药性质与某些假象的性质一致,适用于疾病现象与本质不相符的情况。
常用的反治法则热因热用:指用温热的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寒假热证。
寒因寒用:指用寒凉的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热假寒证。
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因实所致的具有通泄症状的病证。
塞因塞用: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因虚所致的具有闭塞症状的病证。
②治标与治本⑴标、本的含义(标本相对而言,无固定所指)病机和症状先病和后病正气和邪气⑵标本取舍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③扶正与祛邪⑴扶正与祛邪的概念:扶正的含义:指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
祛邪的含义:指祛除邪气,排除或削弱病邪侵害的一种治疗原则。
⑵扶正祛邪的运用原则:虚证宜扶正,实证宜祛邪。
应根据疾病过程中邪正盛衰的情况决定扶正祛邪的主次先后。
⑶扶正祛邪的运用方式单独使用合并使用先后使用3.三因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中医治则和治法

中医的治则治法: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又称“治之大则”。
治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在对疾病进行全面地分析、综合与判断的基础上,而制订出来的对临床立法、处方、遣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规律。
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而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它从属于一定治疗原则。
例如,各种疾病从邪正关系来说,不外乎邪正斗争、消长、盛衰的变化。
因此,在治疗上,扶正祛邪就成为治疗的基本原则。
在这一总的原则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所采取的益气、养血、滋阴、补阳等方法,就是扶正的具体方法,而发汗、吐下等方法,则是祛邪的具体方法。
祖国医学认为:“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本,本质、本原、根本、根源之渭。
治病求本,就是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它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中医治疗中最基本的原则。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乖戾,疾病乃起。
阴阳失调是人体失去生理状态而发生病理变化的根本原因,治疗疾病就是要解决阴阳失调——偏胜偏衰的矛盾,使之重归于新的动态平衡。
所以,治病求本,本者本于阴阳之谓,即治病必须追究疾病的根本原因,审察疾病的阴阳逆从,而确定治疗方法。
“故凡治病者,在必求于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知病之所由生而直取之,乃为善治。
若不知根本,则茫如望洋,无可问津矣”(《医门法律·申明内经法律》)。
阴阳失衡是疾病的根本矛盾。
治本的基本原则就是调整阴阳,“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
解决人体阴阳两方面所发生的自身不能解决的矛盾,使机体重新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
中医学PPT:治则治法

第二节:治法
治法与治则不同,治法从 属于治则。
治法是治则的具体运用。
八法
以八纲为依据,将治法概括为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吐法与汗法
吐法: 就是通过引起呕吐,使停留与咽喉、 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从口 排出的一种治法。
汗法:就是通过开泄腠理,促进发汗,使 在肌表的外感六淫
治疗概要
治则:治疗疾病的法则。 治法:治疗方法,指治 则的具体化。
第一节 治 则
治未病 治病求本 调整阴阳 扶正祛邪 三因制宜
一、治未病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二、治 病 求 本
正治与反治
正治: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它的
本质相一致是,采用与疾病性质相 反的药物进行治疗。“寒者热 之”“热者寒之”“实者泻 之”“虚者补之”。
•反治: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和
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时,采用与疾 病的假象顺从的方药进行治疗。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 因塞用”“通因通用”。
治 病 求 本(二)
标本:可以用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 盾 的主次关系,是一个相对概念。
标
本
邪气
正气
症状
病因
后病
先病
治病求本
急则治标 缓则治其本 标本同治
三、调整阴阳
阴阳偏盛
损其有余
阴阳偏衰
补其不足
阴阳互损
阴阳兼顾
四、扶正祛邪
扶正:就是扶助正气,增强体
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达 到战胜疾病康复的的目的。主 要适用于以正虚为主的病证。
•祛邪:就是祛除病邪,是
邪去正安。主要适用于以邪 实为主的病证。
五、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根据不同季节的气 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 理环境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体 质性别生活习惯等不同的特点 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中医治则治法

中医治则治法中医,作为我国独特的传统医学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其独特之处在于“治则治法”的理念,即通过观察病情和辨识病机,选择相应的治则和治法进行治疗。
本文将介绍中医的治则和治法,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治则概述治则,是中医治疗中根据疾病特点和病情变化的规律,确定治疗方针和原则的总称。
中医的治则主要包括辨证、辨病、治病三个层次。
1. 辨证:辨证是中医治则的核心内容,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综合分析病情,确定疾病的证候类型。
按照中医理论,人体的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疾病属于某一证候类型时,会表现出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辨证的目的在于准确判断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2. 辨病:辨病是在辨证的基础上,对具体疾病进行判定和诊断。
中医辨病注重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将各种症状和体征综合起来,以确定疾病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只有准确辨病,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3. 治病:治病是根据辨证辨病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手段进行干预。
中医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拔罐等,重点在于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流通,恢复机体的自愈能力。
二、治法分类治法,即治疗手段或方法,是根据治则确定的治疗方案的实施过程。
根据中医理论的特点,治法可分为内治法、外治法和各种辅助治疗法等。
1. 内治法:内治法是指通过调控人体内部的功能来治疗疾病。
其中包括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
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摄入药物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饮食调理则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合理选择食材,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提高康复速度。
2. 外治法:外治法是指通过外用药物或物理疗法来治疗疾病。
其中包括外用药膏、热敷、冷敷、艾灸等。
外治法适用于一些皮肤病、创伤和局部疼痛等疾病,通过直接作用于患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
3. 辅助治疗法:辅助治疗法是中医治疗中的补充手段,包括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疗法。
中医防治原则—治则(中医基础课件)

单独扶正——适用于虚证或真虚假实证 单独使用 单独祛邪——适用于实证或真实假虚证
合并使用 扶正兼祛邪——适用于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祛邪兼扶正——适用于邪盛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邪盛正虚的虚实夹杂 证(正虚不甚,尚耐攻伐,若兼顾扶正反会助 邪)
二、治标与治本
1.急则治其标 2.缓则治其本 3.标本兼治
反治常用方法:
寒因寒用: 用寒性药物治疗假寒症状的病证 (真热假寒证)
热因热用:用热性药物治疗假热症状的病证 (真寒假热证)
塞因塞用: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因虚而闭塞不通症状的病 证
(真虚假实证)
四、调整阴阳
1、损其有余 2、补其不足
五、调理气血
1、调气 2、理血
六、调理脏腑
1、调理脏腑的阴阳气血
2、顺应脏腑的生理特 性 3、协调脏腑之间的关系
三、正治与反治
正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原则, 又称“逆治”。 适用于疾病本质与现象相一致的病证。 反治: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又称 “从治”。 适用于疾病的症状与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
正治常用方法:
寒者热之——寒性病证表现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 热者寒之——热性病证表现热象,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 虚则补之——虚损病证表现虚候,用补益扶正的方药治疗。
七、三因制宜
1、因时制宜 2、因地制宜 3、因人制宜
一、扶正祛邪
扶正:扶助机体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一种 治疗原则。
主要适用于以正虚为主要矛盾的病症。 祛邪:祛除邪气,排除或削弱病邪侵袭和损害的一种治 疗原则。
主要适用于邪气盛、正气未衰、以邪实为主要矛 盾的病症。 扶正与祛邪相兼:主要适用于正气已虚、邪气仍实为虚 实夹杂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调理气血
YUMEI KIDNEY HOSPITAL
气血是有形的,有形就代表其是物质的 气血是运动的,运动就代表其不可停止 的 因此调理气气主要是让气血生化、运化正 常,补其不足,损其有余,促其能活动正常
肾三病区
调气
不足: 气虚——益气补气 气机不畅:则调理气机:
气滞——理气 气陷——升举清气 气逆——降气 气脱——益气固脱 气闭——开窍
YUMEI KIDNEY HOSPITAL
什么是寒者热之 寒,指证候的属性; 热,指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寒证表现为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 药治疗,称为寒者热之。 如:表寒证用辛温解表方药 里寒证用温里方药
肾三病区
什么是热者寒之 热,指证候的属性; 寒,指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热证表现为热象,用寒凉性质的方药 治疗,称为热者寒之。 如:表热证用辛凉解表方药 里热证用清热方药
正治与反治
适用于疾病的本质和现象相一致的病证。 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1)正治,指逆其病证候性质而治,又称“逆治”。
(2) 反治,是指顺从病证性质表现的假象而治,又
称为“从治”。适用于疾病本质和现象不完全一致 的病证。 包括: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
肾三病区
正治
YUMEI KIDNEY HOSPITAL
肾三病区
调血
YUMEI KIDNEY HOSPITAL
不足:血虚则补血 血液运化不畅:则调理血液的运行
血瘀—活血化瘀 血寒—温经散寒 血热—清热凉血 出血—止血
肾三病区
调津液
津液不足-则滋养津液 津液运行不利-则祛除痰饮利水湿
YUMEI KIDNEY HOSPITAL
肾三病区
(7)三因制宜
YUMEI KIDNEY HOSPITAL
三因制宜,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的统称,指治疗疾病时要根据季
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 同而制定相宜的治疗方法。
肾三病区
YUMEI KIDNEY HOSPITAL
因时制宜:根据不同时间节律变化和季节气 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区的地理特点,来 考虑治疗用药。 因人制宜: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等不 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
肾三病区
YUMEI KIDNEY HOSPITAL
( 3 )塞因塞用: 即以补开塞,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 不通症状的真虚假实证。 如:气虚便秘 --- 补气药 血虚经闭 --- 补血药 ( 4 )通因通用: 即以通治通,用通利的药物来治疗具有通
泻症状的真实假虚证。如瘀血性崩漏、、食积性腹泻等。
如:热结旁流 --- 苦寒泻下药 湿热淋证 --- 利尿通淋药 瘀血性崩漏 --- 活血化瘀药
肾三病区
正治与反治的比较
相同之处:
YUMEI KIDNEY HOSPITAL
正治与反治都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故同属于治病求 本的范畴。 不同之处: 正治适用于病变本质与其外在表现相一致的病证; 反治则适用于病变本质与临床征象不完全一致的病证。
肾三病区
一、治则是战略,治法是战术
YUMEI KIDNEY HOSPITAL
治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 而制定的,治疗疾病的法则,是指导治法的 总原则; 治法:是在确定治疗方向后采取解决问题的 具体方法;
肾三病区
YUMEI KIDNEY HOSPITAL
如:给患者治病--方向 给患者通过打针输液用药--方法 如:扶正祛邪----治则 扶正(治法): 益气、养血、滋阴、补阳 祛邪(治法): 发汗、清热、活血、吐下
YUMEI KIDNEY HOSPITAL
பைடு நூலகம்
腑病治脏
如:膀胱气化失常,水液代谢障碍,治宜补肾
脏腑同治 如:脾胃同治
返回
肾三病区
脏腑虚实补泻
虚则补脏
脏虚补脏:如食少腹胀,治宜补脾; 腑虚补脏:如膀胱气化无权而便频,宜补肾。 (腑病多实,腑虚者可补其脏)
YUMEI KIDNEY HOSPITAL
实则泻腑
肾三病区
YUMEI KIDNEY HOSPITAL
一个健康的生命必然是阴阳平和,五行制化平和的 状态。
但对于”人”这个自然界中特殊的存在,还有特殊 性,也就是气、血、津、液的正常(包括量和运动 状态) 因此对于健康,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凡是具有阴 阳平和,五行制化平和的状态,同时气、血、津、 液的正常的生命体”人” ,才是健康体。
中医基础理
之
治则与治法
肾三病区 刘学永 2014.12.8
思考?
1 2 3
YUMEI KIDNEY HOSPITAL
中医是什么? 中医是如何看待生命现象的? 中医是如何看待疾病现象的? 中医是如何给人看病的?
4
肾三病区
1、中医是什么?
YUMEI KIDNEY HOSPITAL
简单说中医就是中国这块土地上 土生土长、有丰富内涵、有悠久传 统,认识生命,维护健康、与疾病 做斗争的自然科学。
腑实泻腑:如阳明热结,治宜泻胃肠实热; 脏实泻腑:如:黄疸,治宜清泄肠道、渗利小便。 (脏病多虚,脏实者可泻其腑)
返回
肾三病区
(6)调摄精神
YUMEI KIDNEY HOSPITAL
调摄精神,指医者以语言疏导,精神安慰, 以情治情及药物、针灸等各种手段帮助患者 调整精神状态,舒畅情志,达到治愈疾病、 恢复身心健康之目的。 应用:调整心态 重视心疗 以情治情,改易心智 调养精神
肾三病区
治标与治本
YUMEI KIDNEY HOSPITAL
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在中医学中常用来 概括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关系。 邪正:正气为本,邪气为标; 病机与症状:病机为本,症状是标; 疾病先后: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 发病是标; 病位:脏腑病为本,体表病为标。
肾三病区
标本的临床处理
YUMEI KIDNEY HOSPITAL
YUMEI KIDNEY HOSPITAL
1、阴阳互制之调补:适用于阴虚不能制阳,或阳虚不能制 阴的虚热或虚寒证。 如:阴虚热症 --- 滋阴以抑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寒证 --- 扶阳以抑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2、阴阳互济之调补: ① 阳中求阴:即补阴时适当佐以补阳药。 ② 阴中求阳:即补阳时适当佐以补阴药;
在旧社会,外有列强、内有军阀、 地主----中国病入膏肓
要改变旧中国, 建设新中国
武装斗争,夺取 政权 抗日战争、解放 战争 地道、地雷战、 三大战役 治病求本 治则
YUMEI KIDNEY HOSPITAL
治法 具体治法
肾三病区
三、基本治则有哪些?
(一)治病求本 (二)扶正祛邪 (三)调整阴阳 (四)调理气血 (五)调整脏腑 (六)调摄精神 (七)三因制宜
肾三病区
二、治则、治法是什么样的关系
YUMEI KIDNEY HOSPITAL
主导思想
治病求本
正治反治,治标治本 扶正祛邪,调整阴阳 调理气血,调整脏腑 调摄精神,三因制宜
治
则
治
法
治疗 汗、吐、下、和 八法 温、清、补、消 具体 如:辛温解表、辛凉解表 治法 治疗 内服、外用 措施 针灸、推拿
肾三病区
肾三病区
YUMEI KIDNEY HOSPITAL
3、阴阳并补:用于阴阳两虚证。 对于阳损及阴,出现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则
应在补阳的基础上辅以滋阴之品。
对于阴损及阳,出现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则应
在滋阴的基础上辅以补阳之品。
4、回阳救阴:适用于阴阳亡失者。 亡阳者,当回阳以固脱; 亡阴者,当救阴以固脱。
YUMEI KIDNEY HOSPITAL
肾三病区
(1)治病求本
YUMEI KIDNEY HOSPITAL
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出疾病的根 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是 治病的主导思想、根本原则。
本
阴阳规律 疾病本质 病变的主要矛盾
1、正治与反治 2、治标与治本
肾三病区
YUMEI KIDNEY HOSPITAL
肾三病区
(5)调整脏腑
补母泻子 表里脏腑互治同治 脏腑虚实补泻
YUMEI KIDNEY HOSPITAL
肾三病区
补母泻子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补母:滋水涵木
培土生金
YUMEI KIDNEY HOSPITAL
金水相生
泻子:肝实泻心
心实泻土(胃)
返回
肾三病区
表里脏腑 互治同治
脏病治腑
如:心火上炎证,治宜通利小肠
肾三病区
因此,在治疗上最重要的原则:
YUMEI KIDNEY HOSPITAL
就是纠正这种失衡的状态,达到阴平阳秘。 怎么才能做到呢? “补其不足、损其有余”
知道病因病机不能 治病,治则治法才 是学以致用!
肾三病区
(一) 操 作 方 法
YUMEI KIDNEY HOSPITAL
一、什么是治则? 什么是治法呢?
肾三病区
对于疾病的产生,无外乎…………
YUMEI KIDNEY HOSPITAL
1、阴阳的失衡:或是偏盛、或是偏虚,而致失衡。
肾三病区
YUMEI KIDNEY HOSPITAL
2、构成人体的五种基本物质:金、木、水、火、 土失于平衡,或多、或是少 3、构成人体的具体物质:气、血、津、液失于平 衡,或多、或是少
肾三病区
YUMEI KIDNEY HOSPITAL
对于疾病来讲, 治疗是不得以 的方法,最好 是不用治疗, 对待疾病,防 重于治!
肾三病区
(一) 操 作 方 法
YUMEI KIDNEY HOSPITAL
二、防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