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学知识

分类学知识
分类学知识

分类学知识(寝室有本笔记)

人类对植物的认识已很久,在把握植物和其他生物的区别时最主要的都是以植物含有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具有细胞壁,而且是固着生活为基本特征。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植物和其他生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对植物的确定特征和它所包含的类群也不断地有了新的看法

一、林奈的两界系统

早在2000多年前,人类在生产实践和生活中已初步认识到植物和动物的区别。200多年前,现代生物分类的奠基人,瑞典的博物学家林奈在《自然系统》一书中明确地将生物分为植物和动物两大类,即植物界和动物界。

他于1753年发表的巨著《植物种志》中将植物分成24 纲,把动物分成6纲。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生物分界的两界系统。这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是有重大科学意义的。至今,许多植物学和动物学教科书仍沿用该两界系统。

二、海克尔的三界系统

19世纪前后,显微镜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人们发现有些生物兼有动物和植物两种属性,如裸藻、甲藻等。它们中一部分种类既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

用,同时又可运动。裸藻还没有细胞壁,有的种类进行异养生活。

特别是又发现曾列入植物中的黏菌类在其生活史中有一个阶段为动

物性特征(营养时期为裸露的原生质团,可作变形运动),另一个阶

段为植物性特征(无性生殖时期形成孢子囊和产生具细胞壁的孢

子)。在探索和解释这些矛盾中,1860年霍格提出将所有单细胞生物,

所有的藻类、原生动物和真菌归在一起,成立一个原始生物界;1866

年德国的著名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成立一个原生生物界。他把原核

生物、原生动物、硅藻、黏菌和海绵等,分别从植物界和动物界中

分出,共同归入原生生物界。这就是生物分界的三界系统。海克尔

和霍格的三界系统内容基本相同。但海克尔的三界系统在当时直至

20世纪中叶并未被德国和国际上接受和采用。此外,E.O.Dodson在1971年也提出了另一个由原核生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组成的三界系统。

海克尔的三界系统

1、原核生物

2、原质虫类(原生动物)

3、鞭毛生物(原生动物)

4、硅藻

5、黏菌

6、黏壳虫类(原生动物)

7、根足虫类(原生动物)

8、海绵动物

9、原始植物(绿藻类) 10、红藻类 11、褐藻类 12、轮藻类

13、真菌及地衣 14、茎叶植物 15、腔肠动物 16、棘皮动物 17、关节动物 18、软体动物 19、脊椎动物

三、魏泰克的四界、五界系统

1959年,魏泰克提出了四界分类系统,他将不含叶绿素的真核菌类从植物界中分出,建立一个真菌界,而且和植物界一起并列于原生生物界之上。10年后,魏泰克在他的四界系统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五界系统,他将四界系统中归入原生生物界中的细菌和蓝藻分出,建立一个原核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界,并放在原生生物界之下。魏泰克的五界系统影响较大,流传较广。但是对魏泰克的四界、五界系统中的原生生物界不少学者存在质疑和反对意见,

因为它所归入的生物比较庞杂、混乱。我国真菌学家邓叔群在1966年指出:“所谓的原生生物只不过是各种低等生物的混合。”1978年我国藻类学界在讨论中国藻类志编写系统时,决定不把原生生物界作为一个自然的分类群。魏泰克的四界、五界系统的优点是在纵向显示了生物进化的三大阶段,即原核生物、单细胞真核生物(原生生物)和真核多细胞生物(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同时又从横向显示了生物演化的三大方向,即光合自养的植物、吸收方式的真菌和摄食方式的动物。

1974年,黎德尔提出了另一个四界系统,他去掉了原生生物界,而将魏泰克五界系统中的原生生物分别归到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中。在他的四界系统图中还用一条弧线表示单细胞真核生物(原生生物)的水平。

此外,马克利斯和Karlene V.Schwartz也提出了一个五界系统,基本和魏泰克的相同,但他们把所有的真核藻类都归入原生生物界中,而植物界仅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四、六界和八界系统

1949年捷恩提出将生物分成后生动物界、后生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和病毒界的六界系统。1990年布鲁斯卡等提出另一个六界系统,即原核生物界、古细菌界(包括产甲烷细菌等)、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1989年卡瓦勒史密斯提出生物分界的八界系统,他们将原核生物分成古细菌界和真细菌界两界;把真核生物分成古真核生物超界和后真核生物超界。前一超界仅有1个古真核生物界,后一超界有原生动物界、藻界,其中包括隐藻和有色藻两个亚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

五、三域系统

上述的各种生物分界系统虽然各有不同,但其依据主要为营养方式、形态和细胞结构。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与发展对上述的分界系统提出了挑战。如伍斯等人对60多株细菌的16SrRNA序列进行比较后发现产甲烷细菌完全没有作为细菌特征的那些序列,于是提出了“古细菌”的生命形式。随后,他又对大量的原核和真核菌株进行了16S 类rRNA序列的测定和比较分析,发现极端嗜盐菌和极端嗜酸嗜热菌和甲烷细菌一样,它们的序列特征既不同于其他细菌,也不同于真核生物的序列特征,它们之间则具有许多共同的

序列特征。这样,他就提出将生物分为三界,即后来改为三域理论,即古细菌,真细菌和真核生物三个域。1990年,他为了避免人们把古细菌也看作是细菌的一类,又将其改称为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早在1981年伍斯等人就根据某些代表生物的16SrRNA(或18SrRNA)的序列比较,首次提出了一个涵盖整个生命界的生命系统树,后来,又进行了多次修改和补充。该系统树图的根部代表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它们是现代生物的共同祖先。rRNA序列分析表明,最初先分成两支:一支发展为现今的真细菌;另一支发展为古菌真核生物。后来,古菌(古细菌)和真核生物分化产生两个谱系。该系统树还表明古菌和真核生物为“姊妹群”,它们之间的关系比它们和真细菌之间的关系更密切。伍斯的三域生物系统提出后,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影响和关注,人们对rRNA序列继续进行了广泛的测定与比较。同时,还结合研究了包括表型特征在内的其他特征,这些特征的研究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伍斯三域生物系统的划分。三域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不仅从分子水平上对生物分界的划分进行了新的探讨,而且对于研究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当然,该理论也需要进一步和更全面地进行长期的探讨,并接受更多的检验。

六、中国学者对生物分界的意见

中国学者对于生物分界也提出了许多意见,如邓叔群1966年曾主张根据生物的3种营养方式把生物分成为植物界(光合自养)、动物界(摄食)和真菌界(吸收)。1965年胡先提出将生物分为始生总界和胞生总界。前者仅包括无细胞结构的病毒,后者包括细菌界、黏菌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他抛弃了原生生物界,并把菌类分成为) 界。1979年陈世骧根据生命进化的主要阶段,将生物分成为3个总界的五界或六界的新系统。即非细胞总界,仅为病毒;原核总界,包括细菌界和蓝藻界;真核总界,包括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

王大竐等1977年也提出了在魏泰克的五界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病毒界的六界系统。但目前在国内外对于病毒是否属于生物以及病毒是否比原核生物更原始尚有争议。正如陈世骧所说:“它们是非细胞形态的生物,但不一定代表非细胞阶段的生物。”他还说明:“在病毒起源尚难解决,病毒历史尚难总结之前,非细胞总界也可暂不设立,而把病毒寄放在细菌界内。”

从上面介绍的各国学者对生物分界的设想和意见可以看出,人们对生物的认识和研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加深的。由于各个学者依据的标准和特征不同,所提出的生物分界系统和对植物的概念也不一样,但各自都有其优缺点,目前尚不能达到一致。近代多数学

者们较一致的看法是在生物分界中主要应该依据生物的营养方式,并要考虑生物的进化水平。根据这两个主要特征,笔者认为对植物界的概念可基本概括为“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真核生物”。它们和其他生物的主要区别就是营养方式为光合自养,但又和进化水平很原始的光合自养的原核生物有区别。按照这一概念,植物界所包括的主要类群是各门真核藻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我们不赞成成立原生生物界,因为原生生物界太杂乱,既有光合自养的真核藻类,又有不同异养生活方式的动物和真菌,特别是把原本属于一个自然类群的藻类(如绿藻门)人为地分割开,放在两个不同的界中。所以,这不是很科学的。至于有人把所有的真核藻类都归入原生生物界的意见,我们更认为是不妥当的。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多学科的深入研究,人们对生物分界的认识将会不断地加深,生物分界的原则和依据将会更加科学。

植物分类

回顾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史,可以大体上把植物分类分成林奈以前(约公元前300—公元1753)和林奈以后(从1753年到现在)两个大的时期。林奈以前的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科学技术水平也低,而且受到“神创论”、“不变论”的思想统治,这一时期的植物分类和分类方法基本上为人为的方法,其基本特征是根据植物的用途,或仅根据植物的一个或几个明显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而不考虑植物种类彼此间的亲缘关系和在系统发育中的地位。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将植物分为乔木、灌木和草本三大类,中国晋朝的嵇含(公元304)撰写的《南方草木状》为我国的第一部地方志,明代李时珍(1518—1593)所著《本草纲目》将所收集的1000余种植物分为草、谷、菜、果、木5部和山草、芳草等30类,清代吴其竊在《植物名实图考》中也将植物分为谷、蔬、山草、隰草、石草、水草、蔓草、芳草、毒草、群芳、果、木12类。代表这一时期分类思想顶峰的为瑞典的林奈,他选择了植物的生殖器官如雌蕊和雄蕊的数目和形态为特征,即依据雄蕊的特征作为纲的分类标准;依据雌蕊的特征作为目的分类标准;依据果实的特征作为属的分类标准;依据叶子的特征作为种的分类标准。应该肯定,上述的分类方法虽然是人为的,但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等实际应用都起了重要作用,并为科学的分类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但是这些方法仍然是不够科学的,其结果可能会给植物分类带来混乱,不符合植物界的自然发生和发展,不能反映植物间的亲缘关系。

(二)自然的分类

植物分类发展的第二个时期,即林奈以后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最大变化是逐步由人为的分类方法发展到自然的分类方法。所谓自然的分类方法就是最接近进化理论,最能反映植物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的方法。这种分类方法是从形态学、解剖学、细胞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生态学、古生物学等综合学科进行分类,特别依据最能反映亲缘关系和系统演化的主要性状进行分类。自然分类方法的发展是和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分不开的。1859年达尔文根据他亲身的考察和仔细的分析所获得的各种证据,总结了在他之前的一些学者有关生物进化的观点,创立了进化学说,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有力地冲击了“神创论”和“不变论”。分类学开始从对种本身的描述,转到了重点描述能反映遗传进化关系的特征,并探讨建立植物界符合自然发展的进化谱系。林奈以后已有许多学者提出了有显著进步的分类方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柏纳与裕苏的分类法,边沁与虎克的《植物志属》,其方法后来为恩格勒与柏兰特采用于《植物自然分科志》内。现代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有恩格勒分类系统(1897)、哈钦松系统(1926)、塔赫他间系统(1942)和克朗奎斯特系统(1958)。我国著

名分类学家胡先也曾于1950年提出了一个被子植物的多元系统。这些系统虽然还只是个初步的,距离建立起一个较完备的自然进化系统相差很远,而且这些系统间还有很多相反的理论和观点,但它们比起人为的分类系统显然是一个质的飞跃。由于植物界经历了几十亿年的发生发展史,许多种类已经绝灭,因此探讨一个符合自然发展的分类系统是非常困难的,这是一项长期的多学科的共同任务。

二、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和阶层系统

植物分类的单位和动物分类一样,主要为界、门或、纲、目、科、属、种,其中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基本的分类单位。

植物的种或物种在植物界中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英国人约翰瑞曾对种定义为“来自相同亲代的许多个体”。现在一般对“种”的含义理解为: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生理学特征和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种群。同一种内的许多个体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彼此间可以交配和产生后代。在一般条件下,不同种间的个体不能交配,即或交配也不能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即生殖隔离。种是植物界长期历史进化的产物,种不变而又变。种可代代遗传,但又不是固定不变的,新种会不断地产生,已经形成的种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植物的分类单位也称阶元,各分类单位不仅表示大小或等级上的差异,而且还表明各分类单位间在遗传学和亲缘关系上的密疏。若干个亲缘关系比较接近,形态上有许多相似,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行杂交的不同种可归属到比种大一级的分类单位“属”。依此类推,亲缘关系相近的若干个属可归属于一个“科”。同一科内的植物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如十字花科约有350属,3200种,但它们都是草本,花两性,辐射对称,总状花序;花萼4,每轮2片;花瓣十字形排列;花托上有蜜腺;雄蕊6,外轮2个,短,内轮4个,为四强雄蕊;子房上位,由2个心皮组成;角果等。若干个相近的科又可归属于一个“目”,若干个相近的目再归属于高一级的“纲”,若干个纲可归属于一个“门”。由于植物种类繁多,常在上述的分类单位中又列亚单位,如亚种、亚属、亚科、亚目、亚纲、亚门等。每一个分类单位就是一个分类等级或分类阶元。各分类单位都有相应的拉丁词和一定的拉丁词尾,但属和种无固定的拉丁词尾。将各个分类阶元按照高低和从属关系顺序地排列起来,即为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每一种植物在这个系统中都可以明确地表示它的分类地位。

第三节植物命名法

无论是对植物进行研究,还是对植物进行利用,首先必须给它一个名称。但是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常对同一种植物有多种不同的名称(同物异名),而不同的植物也可能有同一个名称(同名异物)。同样,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字各不相同,一种植物的名称

更是多种多样。为了避免由上述情况造成的“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的混乱,为了便于各国学者的学术交流,必须对植物统一地按一定规则来进行命名。现行的植物命名都是采用双名法。早在1623年法国的包兴就采用属名加种加词的双名法记述了6000种植物,后来里维纳斯在1690年也提出给植物命名不得多于两个字的意见。林奈接受了这些思想并予以完善化,1753年他发表的巨著《植物种志》就采用了双名法,此后,双名法才正式被采用。

所谓双名法就是指给植物种的命名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的方法。第一个词为所在属的属名,用名词,如果用其他文字或专有名词,则必须使其拉丁化,即将其词尾转化成拉丁文语法上的单数,第一格(主格)。书写时属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词为种加词,大多用形容词,少数为名词的所有格或为同位名词,书写时均为小写。如用两个或多个词组成的种加词,则必须连写或用连字符号连接。此外,还要求在种加词之后写上该植物命名人姓氏的缩写。书写时第一个字母也必须大写,如小球藻的名称为Chlorella vulgaris Beij.第一个拉丁词Chlorella为属名(小球藻属),vulgaris为种加词,Beij.是命名人Beijerinck的缩写,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在缩写名后要加一个圆点“.”。以前由林奈定的名,他的名字均缩写为1个字母L.,例如稻Oryza sativa L.,但其他人则不得缩写为1个字母。中国命名人一律用汉语拼音名缩写。每种植物只有1个合法的名称,即用双名法命的名,也称学名。需要注意的是中文名不能称学名,它是由《中国植物志》或《孢子植物志》等权威著作根据拉丁名称的含义确定的相对应的中文名。由于双名法比较科学,得到了各国植物学者的赞同,后经国际植物学大会讨论通过,并制定了统一的《国际植物命名规则》,每次国际植物学大会都对规则进行修改和完善。

对于植物的亚种或变种则要用3个拉丁词来命名,即属名+种加词+变种加词。书写时,要求在变种加词之前写上英文字变种variety的缩写。同样,在变种加词的后面写上变种的命名人名缩写。如白丁香,它是紫丁香的一个变种,其拉丁名称为Cyringa oblata Lindl.var.alba Rehd.,其中Lindl.为紫丁香的命名人名的缩写,Rehd.为变种命名人名的缩写,var.是variety的缩写。这种用3个拉丁词给植物命名的方法称为三名法。

有了统一的“双名法”,对植物学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不仅可以消除植物命名中的混乱现象,还可大大地推动国际交流。同时,双名法也为查知所写的植物在植物分类系统中的位置提供了方便。

第四节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按照四界或五界生物系统,植物界主要包括真核藻类(或真核多细胞藻类)、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对上述植物界的各类又可根据一定的特征将它们划分成不同大小和不同含义的类群,如根据植物是否产生种子,可将上述各类植物分为不产生种子的孢子植物[也称隐花植物]和种子植物[又称显花植物],前者包括真核藻类(约10门)、苔藓和蕨类,后者包括裸子和被子植物;根据植物体是否有根、茎、叶的分化,可将植物界分成原植体植物和茎叶体植物,前者仅包括各门真核藻类,后者包括苔藓、蕨类和裸子、被子植物;根据合子是否发育为胚,可将植物界分为无胚植物和有胚植物,前者仅包括各门真核藻类,后者包括其余各门类。原植体植物,或无胚植物又可称为低等植物,茎叶体植物,或有胚植物又可称为高等植物;根据植物体内有无维管组织的分化,可将植物界划分为非维管植物和维管植物,前者包括真核藻类和苔藓,后者包括蕨类和种子植物;将生殖器官为颈卵器的苔藓、蕨类和裸子植物统称为颈卵器植物。总之,植物界类群的划分不都是分类学上的意义,

主要是依据某个特征进行大归类,但对于了解植物界的概况和理解植物界的一些基本概念则是有密切关系的。

早在18试剂,瑞典博物学家林奈就把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界,划分的依据是“植物具有叶绿体,能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并作为自身的营养物质,多数植物细胞具有坚硬的细胞壁,固着生活;动物不具叶绿体,自己不能制造养分,而是利用植物作为食物,缺乏坚硬的细胞壁,动物具有运动性,能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随着人们对生物认识的逐渐深入,发现有些低等生物既像动物又像植物,所以将它们另立为原生生物界。以后又有人主张根据细胞核的有无,将生物分为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和蓝藻等,真核生物包括动物界、植物界和原生生物界。由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而真菌又与植物显著不同,因此又有人主张将病毒独立为无胞生物界,真菌独立为真菌界,这样与原核生物界、动物界、植物界和真核原生生物界并列为六界。也有主张七界说的,主要是将原核生物分为细菌界和古细菌界,理由是细菌和古细菌在进化上分歧很早,两者有明显不同的特征。所有这些分界学说都是人为的,只有相对的合理性,分界再多再细,也不可能将所有形形色色的生物截然划归到特定的界中。

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修订的二维框架

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修订的二维框架 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修订的二维框架包括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四种知识(事实、概念、程序和元认知)和从低级到高级的六个认知过程(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总计有30个具体类别。新的分类学,主要面向教师,面向教学实践,将学习、教学和评价紧密联系起来,突出其一致性;知识维和认知过程维所构成的二维矩阵中每一种具体结合为教师利用教育目标指导教学实践提供了广阔空间,也为落实课程标准提供了便利。 关键词:认知目标分类学;教育目标;课程标准;知识;认知过程 1956年,由布卢姆(Bloom,B.S.)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正式出版,标志着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研究拉开了序幕。到了1966年,十年的时间内,在认知、情感和心理动作领域都初步完成了教育目标分类。50年来,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著作至少被翻译成22种文字。美国全国教育学研究学会(NSSE)1994年年鉴,曾专门对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40年历程及其贡献作了回顾。 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的修订工作,实际上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大概至少有一二十种较为知名的修订“版本”,只是详略不同、视角各异和影响面大小有别而已。正像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是数十位专家共同研究的结晶一样,最正规的修订工作也是由一个专门的学术团队完成的,其领衔者是当代著名的课程理论与教育研究专家安德森(Anderson,L.W.)以及曾与布卢姆合作研制教育目标

分类的克拉斯沃(Krathwohl,D.R.)。另外还有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梅耶(Mayer,R.E.)和测验评价专家阿来萨(Airasian,P.W.)等近10位专家。这一研究是根据对布卢姆分类的长期应用之后,结合美国实施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在2001年完成(时值布卢姆患病刚去世不久),出版了《面向学习、教学和评价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修订》一书。 与布卢姆原来的一个维度分类(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不同,新的分类学采用了“知识”和“认知过程”二维框架。知识是指学习时涉及的相关内容,包括了从具体到抽象四个类别:事实、概念、程序和元认知,其中,概念和程序的抽象程度有一定的交叉,即有的程序性知识比最抽象的概念性知识更具体。认知过程涉及学习时要掌握的学业行为表现(业绩),包括了六个类别: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这是依据认知复杂程度由低到高来排列的。本文对这两个维度的具体分类指标作一个概述。[1,2] 一、知识维度分类 修订办法将布卢姆原有分类中“知识”类别中的具体指标单列为一个维度,同时依据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增加了元认知知识。所以,修订分类中的知识维度有四种水平,依次是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具体共有11种子类别。 (一)事实性知识

昆虫分类学基础知识(一)

昆虫分类学基础知识(一) 昆虫分类学基础知识 昆虫是自然界中最昌盛的动物类群,其种类及数量极多。据报道,全世界现有昆虫1000万种,已描述的昆虫种类约110万种,约占整个已知动物种类总数的60%以上,并且每年仍以7000种的速度增加。 我国地域辽阔,环境复杂多样,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是世界上昆虫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据报道,我国的昆虫种类约占世界昆虫种类的1/10,按这个比率,我国昆虫种类应超过100万种,可是我国目前已记载鉴定的昆虫种类不超过8万种,还有更多的昆虫尚未被发现和开发,而且,有不少种类在未被我们认识之前就已灭绝。因此,查清自然界昆虫资源及区系是当代科学上一项重要的内容和任务。在这方面,我国的任务尤为繁重。 昆虫不仅种类繁多,数量庞大,而且分布范围之广也是惊人的,地球上的每个角落几乎都有它们的踪迹,其中有很多种类与人类有着极为密切的利害关系。人类在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中,不但有许多害虫和益虫要认识,而且有许多在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近似种类或易混淆的种类要区别。 昆虫分类学(insect taxonomy)是昆虫学(entomology)

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昆虫种的鉴定(identification)、分类(classification)和系统发育(phylogeny)的科学。在数以百万计的昆虫种类中,存在着血缘的远近和亲疏关系。亲缘关系越近,其形态特征和对环境的要求、生活习性以及发生发展规律也愈相近。而昆虫分类就是在这种亲缘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的科学方法,对地质年代中的化石昆虫与现存的昆虫种类之间,现存昆虫彼此之间以及近缘生物间进行对比研究,以了解种与种、类与类间的异同,反映不同类型昆虫间的亲缘关系,进而阐明昆虫的起源和进化,以及各类昆虫的系统发生,探讨种及种群的形成与变异,从而建立一个客观完整的分类系统来反映自然谱系的一门基础学科,其最终的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预见性的分类系统和丰富的信息存取系统,为人类开发和利用益虫(包括资源昆虫及天敌昆虫),测报及控制害虫,提供基础理论知识和科学依据。 第一节昆虫分类的基本原理 一、分类的阶元 昆虫分类的阶元(也称单元)和其它生物分类的阶元相同。分类学中有7个主要阶元:界(Kingdom)、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为了更详细地反映物种之间的亲

1.园林植物分类学基础知识

第一讲园林植物分类学基础知识 唐岱(教授) 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kmtd@https://www.360docs.net/doc/347109640.html, 绪论 ?植物识别方法: 1、植物学知识(植物形态学;植物分类学) 2、实践经验(看、摸、嗅、尝、比)。 ?需掌握的植物学知识——植物外部形态学知识。 ?主要参考书: ?1、植物学(形态学部分); ?2、园林植物分类学;植物分类学;园林树木学(分类学部分) 一、植物的种和品种 1.种的概念与特征 种是植物分类学上的基本单位,是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生理学特征和一定自然分布区的植物群(种群)。 同种个体间有相同的遗传性状,都能彼此传粉交配产生后代。不同的种个体则一般不能传粉交配产生种子,即杂交产生后代(在植物中人工和自然杂交,特别人工杂交常有发生)。 2.品种 品种(Cultivar,缩写成cv.)是栽培植物的基本分类单位。 (1)品种概念 品种是人工为一专门目的而选择,具有一致而稳定的明显区别特征,而且采取适当的方式繁殖后,这些区别特征仍能保持下来的一个栽培植物分类单位。园艺栽培的往往是品种而不是种。 (2)品种的一般属性 品种不存在于野生植物中,是人们通过人工育种方法所获得的栽培植物的性状一致的经济植物类型。作为生产资料,凡栽培越久,分布越广,经济价值越高的植物,品种就越多。例如现代月季、菊花理论上有上万个品种。 二、园林植物分类方法 1.分类的必要性与基本方法 (1)必要性: ?从研究和认识、生产和消费的角度,都需要对纷繁复杂的园林、园艺植物进行归纳分类。研究、识别、繁育、应用植物的基础。 ?统一概念,避免植物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的混乱。 ?便于国际交流和行业内交流 (2)植物分类基本方法:总体上,植物分类方法有两个基本体系。一是植物学分类法,二是实用分类法。 2、植物学分类法 (1)植物分类法与植物分类系统概念与特征 植物学分类法:又称自然分类法,是根据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分类的方法。 植物分类系统:按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等级单位组成的植物分类系统。(2)分类的方法 植物分类学家以种作为分类基本单位和分类的起点,根据相似程度大小和亲缘关系远近。集合相近的“种”于一属。将特征类似的“属”集合为一“科”。将类似的“科”集合为一“目”。类似的 1

植物学基础形考册

植物学基础作业1 绪论第一章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维管植物P6 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体有维管组织的分化,统称为维管植物。 2.自然分类法P7 根据植物亲缘关系的亲疏程度对植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3.双名法P10 瑞典分类学大师林奈创立的植物命名法:属名+种名+命名人姓氏4.孢子体 在植物无性世代中产生孢子的具二倍染色体的植物,称为孢子体。 5.配子体 在植物有性世代中产生配子的具单倍染色体数的植物体。 6.世代交替 植物生活史中,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有规律的相互交替。 7.生活史 生物个体在一生中所经历的生发育全过程。 8.种脐P35 种子从母体脱离时留下的痕迹

9.种子休眠P38 种子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却不能萌发的现象 10.缠绕茎 柔软不能直立,以茎本身缠绕在他物上而上升生长的茎类型 11.攀援茎 柔软不能直立,以特有结构攀援他物上升生长的茎类型,包括卷须攀援茎、气生根攀援茎、叶柄攀援茎、钩刺攀援茎、吸盘攀援茎等。 12.复叶P52 一个也冰上长有两个以上叶片的叶称为复叶。 13.叶鞘P49 叶基部扩大包围茎秆的部分。 14.分蘖P47 禾本科植物的一种分枝方式:禾本科植物生长初期,茎的节短且密集于基部,每节生一叶,每个叶腋有一芽;当长到4-5片叶时,有些腋芽开始活动形成分枝,同时在分蘖节处向下形成不定根,这种分枝方式称为分蘖。 15.二强雄蕊P57 雄蕊4枚,二长二短。 16.四强雄蕊 雄蕊6枚,四长二短。 17.单体雄蕊 雄蕊群所有雄蕊的花丝结合成一体,花药离生。

18.二体雄蕊 雄蕊群的花丝结合成两组 19.多体雄蕊 雄蕊群的花丝结合成四组以上的统称为多体雄蕊 20.聚药雄蕊 花丝分离,花药连合生长 21.单雌蕊P58 一朵花中的雌蕊只由一个心皮构成,成为单雌蕊。 22.合生心皮雌蕊(复雌蕊) 各个心皮互相连合,组成一个雌蕊边缘胎座 23.边缘胎座 1心皮1室子房,胚珠着生于子房的腹缝线上 24.侧膜胎座P60 2心皮以上合生子房,胚珠沿腹缝线着生 25.中轴胎座 多心皮多室子房,腹缝线在中央连合成中轴,胚珠着生于中轴上 26.下位子房 整个子房埋于杯状的花托中,并与花托愈合,花的其他部分着生于子房以上花托的边缘上。 27.无限花序P61 花序上的小花由基部向上或由边缘向中心开放的花序

小学语文最全基础知识归类复习及练习题汇编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归类复习及练习题 一、字 1、的、地、得的填空。 的后接名词或代词;得前为形容词;地后接动词。 美丽()天空轻轻()飘着白()那么纯净优雅()环境 特殊()称呼红()透亮 2、看的近义词有瞧、望、瞥;想的近义词有忖、思、念; 二、词。 1、写出含有看意思的词语并填空。 抬头向上看()从高向下看()向四周看()暗中偷偷地看()聚精会神地看() 目光迅速地向四周看() 值周教师迅速()了一下班级的整体卫生 老师进班()了一下同学们开开始上课。 ()泰山,好高呀! 从北山向下(),吉林尽收眼底。 做人要光明,不要()别人隐私。 同学们()着老师的眼,无比入神。 2、排序 除夕、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春节 桃花、梅花、菊花、荷花、迎春花

苏轼、郑燮、王冕、吴承恩、司马迁、杜甫 水流如注、晴空万里、电闪雷鸣、狂风大作、暴风骤雨、黑云密布年、世纪、日、月、旬、周、小时、分、秒 3、成语人物 三顾茅庐卧薪尝胆纸上谈兵负荆请罪望梅止渴闻鸡起舞凿壁借光杀妻就将围魏救赵悬梁刺骨惊弓之鸟洛阳纸贵指鹿为马东窗事发退避三舍 4、用然组词填空。 竟敢、偶然、显然、截然、必然、果然、当然、突然、 1、姐妹两个的性格()不同 2、敌人居高临下,()更容易发现我们。 3、侵略者最终()获得失败的下场。 4、我()闻到一股焦味。 5、没想到小敏在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6、(),敌人觉得阵地不安全了。 7、他一向准时,这次迟到是()的。 8、气象预报说今天有雨,中午()下了一场雨。 有一对反义词的成语:如上天入地中的天地是反义词,再写三个:

有一对近义词的成语:如前思后想中的思想是近义词,再写三个: 写AABC、AABB、ABCC式的词语各三个 AABC AABB ABCC 写出对应词。 棉花对棉布正如面粉对(),正如()对木床。 老师对学生正如医生对(),()对顾客。 平静对湖水正如()对海水懒惰对愚蠢正如()对聪明。公路对宽阔正如山道对()详细对具体正如简略对()可耻对自私正如光荣对()微笑对高兴正如流泪对()简单对容易正如复杂对()虚心对进步正如()对落后。高梁对粮食正如笛子对()轮船对大海正如飞机对()声音对耳朵正如味道对()高耸对山峰正如()对峡谷。剪刀对布匹正如()对钉子坚硬对金刚石正如()对海绵。归类 1、人山人海、鸟语花香、地动山摇、气吞山河、青山起舞、粉妆 玉砌、山欢海笑、枫叶似火 拟人: 比喻:

广东省高等学校分类建设总体框架

广东省高等学校分类建设总体框架①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征求意见稿) 一、分类建设框架的研制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进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合理布局。推动地方开展高等学校分类管理改革试点,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研究制定高校分类设置、分类指导、分类拨款、分类评估等制度,努力形成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的局面。” 《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实行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和分类指导。完善高等学校的分类定位与指导。建立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分类指导、分类发展、分类评估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到2015年,形成各类型院校定位明确、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分类发展格局”。《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提出:“推进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建设。 ①该研究报告已经征求过省教育厅相关处室,以及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教授、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方展画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卢晓中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张民选教授和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荣长海教授等专家的相关意见和建议。

建立健全高校分类定位标准和分类指导、分类发展、分类评估机制,开展高校分类管理改革试点。整合高等教育资源,建立完善以办学绩效为导向,适应高校分类发展的办学资源配置机制,引导各高校在本层次本类型中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大力促进全省高校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分类建设框架的功能 广东省高等学校分类框架采用二维分类法,将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根据社会和人的发展需求及广东高等学校发展的基本现状,在纵向上将广东省高等学校分为3个大型、7个小型,在横向上将广东省高等学校分为4个大类,并拟从办学定位、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与服务、现代大学制度、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维度确定各类型高等学校的建设标准,一方面为政府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目标与方向、重点与特色等制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另一方面引导各高校根据自身特色进行合理定位,选择发展路径,形成定位合理、竞争有序的高等教育系统。 三、分类建设框架的原则 以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及省相关教育规划为依据,遵循高等学校办学规律,坚持科学性、引导性、适应性、开放性和动态性原则,构建体现国际水平、国家需要、广东特色的高等学校分类建设框架。 (一)科学性原则。全面掌握高等学校分类建设方面具有代—2—

所有分类管理学基础练习题

管理学基础练习题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管理 2.管理学 3.归纳法 4.试验法 5.演绎法 二、填空题: 1.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具有以下特点:()、()、()、()。 2.管理学在研究生产关系时,主要研究()。 3.管理学在研究生产力时,主要研究()。 4.管理学在研究上层建筑时,主要研究()。 5.管理学和其他许多社会科学一样,其研究和学习方法基本上有()、()和()。 三、简答题: 1.如何深刻理解管理的基本概念? 2.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各是什么? 四、问答题: 什么是管理的两重性?掌握管理的两重性有何重要意义? 第二章 一、填空题: 1.自古以来,人类的经济、政治、军事、宗教及其他一切社会活动,都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点:()、()、()。 2.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和微观管理的(),主要 包括如下要点:()、()、()、()、()、()、()、()()。 3.“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的(),他创立的管理制度称为()。 4.组织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 5.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将需要分为五级()、()、()、()、()。 6.赫茨伯格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正式提出了激励的双因素理论,这两类因素分别是()和(),前者是以()为中心,后者是与()有关。 二、单项选择题: 1.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这5个层次由低到高的顺序是() A.生理、安全、感情、尊重、自我实现 B.安全、生理、感情、尊重、自我实现 C.生理、感情、安全、尊重、自我实现 D.安全、生理、尊重、感情、自我实现 2.在下列各因素中属于保健因素的是() A.监督;与上下级的关系;工资;工作安全 B.提升;责任;工作安全;工资 C.监督;责任;与上下级的关系;提升 D.监督;工资;与上下级的关系;提升 三、判断说明题: 1.回顾我国的管理史,可以发现学会管理、加强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2.X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并非天生懒惰。因此管理者应创造一个能多方面满足工人需要的环境,使人们的智慧、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以更好地实现组织的和个人的目标。而Y理论正好相反。 四、简答题: 1.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有哪些内容? 2.“行为科学”学派中“需要层次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初中英语知识框架---归类(最新整理)

人教版初中英语知识框架

“” “” At the end, Xiao Bian gives you a passage. Minand once said, "people who learn to learn are very happy people.". In every wonderful life, learning is an eternal theme. As a professional clerical and teaching position, I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learning, "life is diligent, nothing can be gained", only continuous learning can achieve better self. Only by constantly learning and mastering the latest relevant knowledge, can employee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This document is also edited by my studio professionals, there may be errors in the document, if there are errors, please correct, thank you!

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

书名: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完整版) 作者:[美] 安德森等著;蒋小平等译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年月:2009.11 ISBN号:9787560091105 内容简介: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完整版)(修订版)》被认为是20世纪教育领域影响最大的4本著作之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估按24个目标单元进行分类,构成了72种分类结果。《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的完成,表明知识分类学习论思想已被课程、教学和评估专家接受,是科学心理学与教学相结合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精彩书摘: 产生涉及学习者表征问题并提出满足特定准则的假设或解决方案。问题最初的表征方式经常暗示可能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重新定义或表征问题也许提示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当产生超越先前知识和现有理论的范围或约束时,产生就涉及发散思维并且构成所谓的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产生这一术语在本章中的使用是狭义的。理解也要求产生的过程,如在解释,

举例,总结,推断、比较和说明认知过程中都包含产生的过程。然而,理解的目的大多是收敛的(即为了获得单一意义);相反,属于创造类别的产生其目的则是发散的(即为了获得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产生的同义词是假设。 目标实例及其测评题在产生这一认知过程中,学生必须针对给定的问题提出各种解决方案。例如,在社会课中,目标可能是学会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多种实用方案,与之对应的测评题是“提出尽可能多的,确保人人都有适当医疗保险的方案”。为了测评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该建立一套与学生共同使用的准则,这些准则也许包括备选方案的数目,各种方案的合理性、实用性等等。在科学课中,目标可能是学会提出解释观察现象的假设,与之对应的测评要求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假设,用以解释草莓长得特别大这一现象。同样地,为了判断学生回答的质量,教师应该建立起明确定义的准则,并把这些准则交给学生使用。最后,在数学课中,目标可能是能够产生出获得某个结果的各种方法,与之对应的测评题为“你可以使用哪些方法找出那些乘积为60的整数?”上述每一项测评都需要明确的、师生共同使用的评分准则。 测评题型测评产生通常采用构答题,题中要求学生生成备选方案或假设。构答题的两种传统方式分别是结果试题(consequencestasks)和用途试题(usestasks)。在结果试题中,学生必须列举某一事件的所有可能结果,例如“如果个人收入税率是固定单一的而不是累进的,结果会怎样?”在用途试题中,学生必须列举某一对象的所有可能用途,例如,“互联网有哪些可能的用途?”选择题型几乎不可能用于产生认知过程的测评。 前言/序言: 虽然本分类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分类观——也许为许多读者所初见,但它却是一个使用了近半个世纪的分类框架的修订版。本前言为那些不熟悉《手册》的读者提供一些关于原版编写以及本书修订过程的背景情况。 1948年,一群高校的考试负责人出席了在波士顿举行的一次非正式会议,他们认为,一个将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分类的标准框架可以促进测验试题、测验步骤以及测验理念的交流。这些考试负责人分别负责为自己学校本科各课程的综合考试出题、施测、评分和报告结果。

分类学知识

分类学知识(寝室有本笔记) 人类对植物的认识已很久,在把握植物和其他生物的区别时最主要的都是以植物含有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具有细胞壁,而且是固着生活为基本特征。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植物和其他生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对植物的确定特征和它所包含的类群也不断地有了新的看法 一、林奈的两界系统 早在2000多年前,人类在生产实践和生活中已初步认识到植物和动物的区别。200多年前,现代生物分类的奠基人,瑞典的博物学家林奈在《自然系统》一书中明确地将生物分为植物和动物两大类,即植物界和动物界。 他于1753年发表的巨著《植物种志》中将植物分成24 纲,把动物分成6纲。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生物分界的两界系统。这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是有重大科学意义的。至今,许多植物学和动物学教科书仍沿用该两界系统。 二、海克尔的三界系统 19世纪前后,显微镜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人们发现有些生物兼有动物和植物两种属性,如裸藻、甲藻等。它们中一部分种类既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 用,同时又可运动。裸藻还没有细胞壁,有的种类进行异养生活。 特别是又发现曾列入植物中的黏菌类在其生活史中有一个阶段为动 物性特征(营养时期为裸露的原生质团,可作变形运动),另一个阶 段为植物性特征(无性生殖时期形成孢子囊和产生具细胞壁的孢 子)。在探索和解释这些矛盾中,1860年霍格提出将所有单细胞生物, 所有的藻类、原生动物和真菌归在一起,成立一个原始生物界;1866 年德国的著名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成立一个原生生物界。他把原核 生物、原生动物、硅藻、黏菌和海绵等,分别从植物界和动物界中 分出,共同归入原生生物界。这就是生物分界的三界系统。海克尔 和霍格的三界系统内容基本相同。但海克尔的三界系统在当时直至 20世纪中叶并未被德国和国际上接受和采用。此外,E.O.Dodson在1971年也提出了另一个由原核生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组成的三界系统。 海克尔的三界系统 1、原核生物 2、原质虫类(原生动物) 3、鞭毛生物(原生动物) 4、硅藻 5、黏菌 6、黏壳虫类(原生动物) 7、根足虫类(原生动物) 8、海绵动物 9、原始植物(绿藻类) 10、红藻类 11、褐藻类 12、轮藻类 13、真菌及地衣 14、茎叶植物 15、腔肠动物 16、棘皮动物 17、关节动物 18、软体动物 19、脊椎动物 三、魏泰克的四界、五界系统 1959年,魏泰克提出了四界分类系统,他将不含叶绿素的真核菌类从植物界中分出,建立一个真菌界,而且和植物界一起并列于原生生物界之上。10年后,魏泰克在他的四界系统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五界系统,他将四界系统中归入原生生物界中的细菌和蓝藻分出,建立一个原核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界,并放在原生生物界之下。魏泰克的五界系统影响较大,流传较广。但是对魏泰克的四界、五界系统中的原生生物界不少学者存在质疑和反对意见,

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制构架(董圣足)

——基于国际比较地视角 董圣足① (上海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200032) 【摘要】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是解决民办教育宏观管理与微观运行冲突、推进民办学校良善治理地有效路径.在比较借鉴国外成熟经验、总结吸收国内试点地区有效做法地基础上,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应遵循营利性与非营利学校分类地基本思路,科学架构顶层制度,合理施行不同税费及其他优惠政策;同时,不宜全国范围内贸然推进,不宜采取“一刀切”,应逐步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基本国情地非营利民办学校产权制度. 【关键词】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制度架构;政策设计 对私立学校区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法人,并实施不同地行政规制,是西方很多国家地通行做法.现实中,“民办非企业单位”地法人定位,让民办学校遭遇身份尴尬.一方面因为不是企业,故很难做到真正地自主办学、自我管理、自求发展;另一方面又因不是事业单位,故难以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地法律地位及其他待遇.基于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实行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试点”.当前,按照教育规划纲要地总体部署,经国务院批准,浙江、上海、广东深圳和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等“三地一校”正在深入开展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试点工作;教育部正组织有关方面专家进行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地课题研究,并着手酝酿起草《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办法》.本文拟在比较借鉴境外私立学校分类管理成熟经验和总结吸收国内试点地区有效做法地基础上,就我国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地顶层制度设计及所应采取地相关配套政策问题,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旨在为宏观教育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一、私立学校分类管理地国际经验 (一)营利性私立学校正在西方兴起 ①作者简介:董圣足(1969-),男,浙江泰顺人,上海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教育学博士.

(完整版)初中英语知识框架---归类.docx

人教版初中英语知识框架 年 单元知识内容级 Unit1①早上下午晚上的问候及打招呼用语 Good morning/afternoon/night ② 英语中常用的人名及其性别的表达 Good morning! ③ A-H 字母的大小写标准写法 预 备Unit2 What’s this in English ?篇 Unit3 What color is it ? Unit1 My name’s Gina 七 Unit2 年 Is this your pencil ? 级 上 Unit3 册This is my sister . Unit4 Where’smy backpack ? 七Unit5 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年①What’s this in English ?句型及回答 ② 教室及一些生活用品的单词回顾学习 ③ I —R 字母的大小写标准写法 ④元音字母 a,e,i,o,u 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则 ①对颜色的提问及回答 ②S/M/L ,UFO, UN 等代表的意思 ③ 26 个字母的大小写 ① 掌握交朋友及自我介绍的习惯用语 ② What 作为疑问词的用法 ③first name, given name, last name,family name的用法 ④ 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用法 ①含有 be 动词的一般疑问句 ②this 和 that 的用法及区别 ③ 询问电话号码及其回答 ④ 询问物品名称及回答物品名称的拼写 ① 掌握各种亲戚称呼用语 ②指示代词 this,that,these,those用法及区别 ③人称代词 I,you,he,she,,it,they,we的用法以及主格和宾格形式 ①Where 引导的特殊疑问句及回答 ②介词 in,on,under 的用法 ③ bring 和 take 的用法及区别 ①了解棒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的表达 ②动词三单形式的变化 ③借助助动词do 引导的一般疑问句 ④实义动词like 的用法

昆虫分类学基础知识

昆虫分类学基础知识(一) 昆虫分类学基础知识昆虫是自然界中最昌盛的动物类群,其种类及数量极多。据报道,全世界现有昆虫1000 万种,已描述的昆虫种类约110 万种,约占整个已知动物种类总数的60%以上,并且每年仍以7000 种的速度增加。我国地域辽阔,环境复杂多样,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是世界上昆虫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据报道,我国的昆虫种类约占世界昆虫种类的1/10 ,按这个比率,我国昆虫种类应超过100 万种,可是我国目前已记载鉴定的昆虫种类不超过8 万种,还有更多的昆虫尚未被发现和开发,而且,有不少种类在未被我们认识之前就已灭绝。因此,查清自然界昆虫资源及区系是当代科学上一项重要的内容和任务。在这方面,我国的任务尤为繁重。昆虫不仅种类繁多,数量庞大,而且分布范围之广也是惊人的,地球上的每个角落几乎都有它们的踪迹,其中有很多种类与人类有着极为密切的利害关系。人类在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中,不但有许多害虫和益虫要认识,而且有许多在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近似种类或易混淆的种类要区别。昆虫分类学( insect taxonomy )是昆虫学( entomology )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昆虫种的鉴定( identification )、分类(classification )和系统发育(phylogeny )的科学。在数以百万计的昆虫种类中,存在着血缘的远近和亲疏关系。亲缘关系越近,其形态特征和对环境的要求、生活习性以及发生发展规律也愈相近。而昆虫分类就是在这种亲缘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的科学方法,对地质年代中的化石昆虫与现存的昆虫种类之间,现存昆虫彼此之间以及近缘生物间进行对比研究,以了解种与种、类与类间的异同,反映

三下语文基础知识归类复习题

语文期末复习题(一)姓名: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āo kǎo zāo ɡāo wēi xiǎn huānɡ zhānɡ yǎn shēnɡ()()()()() yōu jìnɡ jīnɡ yí jiū chán cán kuì huàn yǐnɡ()()()()()wēi xiǎn wēi wǔ jīng yíng jiāo ào liánɡ shuǎnɡ()()()()() lǚɡuǎn qiāo jī nài fán chí xù hu? zhě ()()()()() bào zhú fǔ m? yú yuaɡuǐɡuài zhí ya ()()()()()二、划去带点字的不正确读音。 勉强.(qiáng qiǎng)暂.时(zàn zhǎn)绰.号(zhuō chu?) 不懈.(xia xiě)裸露.(lù l?u)堤.岸(dī tī) 济.南(jǐ jì)孙悟.空(wù wǔ)气氛.(fan fēn) 固执.(zhi zhí)延.续(yán yàn )上当.(dànɡdānɡ) 洞穴.(xu? xua)撞.倒(chuànɡ zhuànɡ)荒芜.(wú wǔ) 沁人心脾.(pǐ pí)陌.生(ma m?)脊.背(jǐ jí) 观瞻.(zhān shàn)抚摩.(mō m?)柴房(chái cái) 炫目(xuán xuàn)职员(zhǐ zhí)厨房(chù chú) 狭窄(zǎi zhǎi)忙碌(lǜ lù)项链(lián liàn) 膨胀(p?nɡ pēnɡ)赚钱(zuàn zhuàn)混乱(hún hùn) 三、读拼音,填同音字组词。(4分) ()尘友()外 ()()大 huīyìxín ɡjù ()复()见类()抗() 树()()年糟()()篷 ɡēn xīn ɡāo zhànɡ ()随欢()()兴()单 ()论摔()逐()呼() biàn jiāo jiàn huàn ()子()气飞溅()交()

植物分类学各主要科属特征

4.木兰科: 4?单吃互生,有环状托叶痕。 2. 花单生、雌、雄蕊均为多数,离生,螺旋排列于伸长的花脱上, 3. 聚合骨突果。 2. 毛食科: 4. 草本,吃?裂或复叶, 2?两性杜辐射对称,五基数,花萼、花冠均离生,雄蕊、雌蕊多数,离生 3?螺旋排列。聚合瘦果。 3?桑科: 1?木本,常有乳汁,单叶互生, 2. 花小,单性,集成各种花序,单被花,軋4基数。 3. 坚果、核果集合为各种具花果。 4?壳斗科:| 4. 单吐互生。 2. 单性花.雌雄同株.单施遴花成柔萸花序。雌花2—3朵生于总苞中,子房下位。 3. 坚卷外具壳斗。 5?桦木科: 化落叶木本。单叶互生,羽状脉。 2. 雌雄同株,具柔萸花絮。单被花或无花被。 6?石竹科: 4. 草本,单叶对生, 2. 基或4基数,特立中央胎座,萌果。 7.藜科: 4. 草本,具泡狀毛。 2?花小、单被,雄蕊对萼,雌蕊2—3心皮合生,子房4室,基生胎座。 3. 胞是,胚弯曲。 &蓼科: 1. 草本,茎荃膨大。 2. 单也互生,全缘,托叶鞘包茎。 3?花两性,单被,萼片花瓣状。 9.山茶科: 化常绿木本。单叶互生。 2?花两性,辐射对称,5基数,雄蕊多数。多轮排列,常集为数束,着生于花瓣上, 3. 子房上位,中轴胎座。 4?常为萌果。 2锦葵科: 纤维发达,两性花,辐射对称,5基数。有副萼,单体雄蕊,花药1室,花粉粒大,具刺。

萌果或分果。 仇葫芦科- 化草质藤本,具卷须,2. 单性花,雄蕊常结合,

3. 子房下位,侧膜胎座, 4. 瓠果° 12?杨柳科: 4. 木本。 2. 单叶互生。 3. 花单性,雌雄异株,雌雄花皆成柔萸花序,无花被,有花盘或蜜腺,侧膜胎座。 4?萌果,种子微小,基部有多数丝状长毛。 草本,常有辛辣汁液。花两性,辐射对称,萼片4,十字形花冠,四强雄蕊,子房4室,有2 个侧膜胎座, 具假隔膜,角果。 44. 啬微科: 叶互生。具托叶。花5数,通常具杯状、盘状、或坛状花筒,形成子房上位周位花;雄蕊 多数,轮生。种子无胚如乳。 15.蝶形花科: 4?复叶,具托叶。 2?蝶形花冠,二体雄蕊。 3. 荚果。 46.大戟科: 化具乳汁。 2?单性花^子房上位,3室,中轴胎座。 3?萌果。 2. 花盘发达,位于雄蕊内侧。雄 蕊常具两轮,外轮对瓣;子房常4-5室;花柱单一。 19. 伞形科: 4. 芳香草本。 2. 吐具叶鞘。 3?复伞形花犀,子房下位,具上位花盘。 4双悬皋 20. 五加科: 4. 多木本。 2?单伞形花序,5基数, 3. 下位子房,每室具1胚珠。 4. 浆果 24?茄科: 4. 叶互生。 2?花辐射对称,雄蕊5,

植物分类学

植物分类学(Taxonomy)是对植物进行鉴定(Identification)、命名(Nomenclature)、分类或归类(Classification)的一门学科,亦称系统植物学(Systemstic Bottany)。作为一门生物科学(Biological science),植物分类学的定义历来争议颇多,这种方式只是这一学科范畴的含义。从传统的意义上来说,植物分类学是建立在形态学为基础上的、综合各相关学科的一门科学。植物分类学是发展较早的一门学科,它的任务不仅要识别物种、鉴定名称,而且还要阐明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分类系统,进而研究物种的起源、分布中心、演化过程和演化趋势。因此,它是一门既有实用价值又富有理论意义的学科。 植物分类学的内容包括:分类、命名和鉴定三个方面。 分类:把各种植物用比较、分析和归类的方法,分门别类,依据植物界自然发生和发展的法则,予以有次序地排列,叫做分类。 按照植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的分类和编排便可反映出植物的演化系统。掌握了对植物系统研究中所阐明的植物类群关系的内在规律性即可进一步了解植物界的进化过程,在利用和改造植物时,也就能够从中找到方向性的指导准则。 命名:把各种植物都按照国际命名法规给以正确的名称,叫做命名。 命名是进行植物分类的必要手段。 鉴定:正确地运用植物分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通过查考文献资料以及和已知的植物种类进行分析对比,从而确定植物名称的过程叫做鉴定。 鉴定是进行植物分类研究工作的基本内容。 植物分类学与各学科的关系: 第一节植物分类学发展的历史及分类系统 植物分类学思想的三次飞跃:人为分类,自然分类,系统分类 三种不同的分类系统:人为分类系统,自然系统,系统发育系统 植物分类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学科,它是在人类识别植物和利用植物的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随着时代的进步,研究内容和方法的更新,以及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使这门学科得以持续发展并不断地发生变化。 纵观植物分类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4个时期: (1)史前与“本草学”时期; (2)人为分类系统时期; (3)自然分类系统时期; (4)系统发育的分类系统时期。 下面就这4个时期介绍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历史。 一、史前与“本草学”时期 明代李时珍(1518—1593)是十六世纪我国杰出的植物学家与伟大的医药学家。他花费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博览前代诸家本草与古书近800多种,并长期上山采药,不但总结了明代以前的药物学和植物学的知识与经验,而且又以自己所收集的或是通过自己实践的丰富资料,加以补充和发挥,终于著成?本草纲目?(1590年)。全书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有药用植物1195种。他是以生态、生长习性、用途、含有物等作为分类基础,以纲、目、部、类、种作为分类等级,将植物分为五部(木部、果部、草部、谷菽部及蔬菜部)30类。 就以草部分类为例,他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水草、蔓草、毒草等。这种分类方法,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是一种人为的分类法,比较实用。李时珍的分类工作比1735年林耐的?自然系统?早一百多年,而且内容也比较丰富。?本草纲目?为我国本草学具有世界影响的名著,对世界的医药学和植物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二、人为分类系统时期

植物分类学知识点

植物学自学指导 形态解剖部分 第一章种子与幼苗 (一)种子结构 植物学上的种子是指由胚珠经过受精发育而成的繁殖器官。其基本结构由:种皮﹑胚和胚乳三部分组成;其中胚是植物新个体的原始体。 种皮:一般坚韧,为种子的保护层;其上常可见到种脐和种孔。禾本科植物的种皮与果皮愈合,不易分开。 —胚芽:一般为生长点与幼叶构成,(有些植物无幼叶)。禾本科植物的胚芽外面 有胚芽鞘包围着。 胚—胚轴:是连接胚芽﹑胚根和子叶的轴(包括上胚轴和下胚轴)。 —胚根:由生长点与根冠所组成。禾本科植物的胚根外面有胚根鞘。 —子叶:双子叶植物的胚有子叶两片,单子叶植物的只有一片子叶。 胚乳:是储藏营养物质的组织。禾本科植物的胚乳分为糊粉层和淀粉储藏组织。(有些植物的胚乳在种子发育早期为胚所吸收,形成无胚乳种子,其营养物质储藏在子叶中)。 (二)种子的主要类型: 依据种子成熟时胚乳的有无和种子中的子叶数目,将种子分为四类: 双子叶植物有胚乳种子:如蓖麻﹑番茄。 单子叶植物有胚乳种子:如水稻﹑小麦。 双子叶植物无胚乳种子:如花生﹑菜豆。 单子叶植物无胚乳种子:较少见,如慈姑。 (三)种子的萌发: 1.种子的萌发的条件: 内在条件是具有成熟健全的胚;外在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足够的氧气。 2.种子萌发:在种子获得适宜的环境条件后,种子的胚由休眠状态转为活动状态,开始生长形成幼苗,这个过程称为种子的萌发。胚各结构的萌发顺序和形成的相应器官为: 稍后突破种皮 胚芽地上茎﹑叶 上胚轴伸长———茎的基部 胚—胚轴 下胚轴伸长或不伸长———根茎过渡区 最先突破种皮 胚根主根 子叶:出土或留土 (四)幼苗类型 依据种子萌发后,子叶是否顶出土面,可将幼苗分为子叶出土幼苗、子叶留土幼苗和子叶半出(留)土幼苗等类型。

二年级下学期语文基础知识归类(1-4)

二年级下学期语文基础知识归类 第一单元 一、会写词语 饺子拜年扫墓踏青端午团圆月饼碧水山峰倒影鼻子骆驼笔架画廊松柏杨柳桌椅秧苗竹篮茶叶菠萝晾晒瞄准冻结 二、辨字组词 饺(饺子)拜(拜会)扫(扫地)墓(墓地) 较(比较)邦(友邦)归(归功)幕(开幕) 踏(踏步)端(端正)团(团圆)圆(圆形) @ 塌(塌方)瑞(瑞雪)困(困难)园(花园) 饼(月饼)碧(碧玉)峰(山峰)影(影响) 拼(拼音)岩(岩石)蜂(蜜蜂)景(景色) 鼻(鼻子)骆(骆驼)架(打架)廊(走廊) 舅(大舅)格(格外)驾(驾驶)郎(郎中) 柏(柏树)杨(杨树)柳(柳叶)椅(椅子) 拍(拍手)扬(表扬)迎(迎接)奇(奇怪) 秧(秧苗)菠(菠萝)萝(萝卜)晒(晾晒) 央(中央)波(波浪)罗(罗汉)洒(洒水) 瞄(瞄准)冻(冷冻) ( 描(描红)东(东西)

三、多音字 sǎo(扫地)bài(拜师)tà(踏步)扫拜踏 sào(扫把)bái(拜拜)tā(踏实) dào(倒影)bǎi(柏树)jié(结合)倒柏bó(柏林)结 dǎo(倒下)bò(黄柏)jiē(结实) ( 第二单元 一、会写词语 乃至随风潜力润物细小拂晓睡眠养蚕姑娘 桑叶破旧换下肥胖盖上响声绕过倒映好像 灿烂朝霞山坡桃花鲜艳祝贺敬爱希望健康 勇敢丰满月亮弯缓缓地清清的绿油油红领巾 白杨树 二、辨字组词 乃(乃是)潜(潜伏)润(湿润)细(细小) 及(及格)替(代替)汪(水汪)田(田间) 《 晓(破晓)眠(安眠)蚕(春蚕)姑(姑父) 浇(浇水)民(人民)吞(吞食)估(估计)

娘(娘亲)桑(桑叶)旧(新旧)换(变换) 狼(虎狼)嗓(嗓子)日(每日)唤(呼唤) 胖(胖子)响(声响)湾(港湾)绕(绕弯) 伴(伙伴)晌(晌午)弯(弯曲)烧(烧水) 缓(缓慢)映(映照)像(画像)灿(灿烂) 暖(暖和)秧(秧苗)象(大象)拦(拦住) 朝(朝阳)坡(土坡)艳(艳丽)巾(毛巾) 胡(胡闹)破(破坏)色(红色)币(纸币) 《 贺(贺喜)爱(热爱)希(希望)健(健康) 架(书架)受(接受)杀(杀人)建(建设) 康(康健)勇(勇气)敢(敢于)敬(敬重) 唐(唐诗)男(男孩)取(争取)警(警告) 三、多音字 jué(感觉) pàng(肥胖)zhǎng(生长)觉胖长 jiào(睡觉)pàn(心广体胖)cháng(长跑) dì(大地)gèng(更加)kōng(天空)— 地更空 de(快乐地)gēng(打更)kòng(空白)四、近义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